1960年8月1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山歌越唱越有劲
安徽贵池马牙人民公社社员 姜秀珍
我们劳动人民能够翻身,能够有文化,全是党和毛主席的好领导。回想我这个贫农的呆丫头,从小放牛打柴,受地主的压迫,扁担大一字也认不得,现在却当上了公社园艺场副场长、共青团公社直属机关总支宣传委员、文工团团长。
我从小喜欢唱歌,跟老年人学唱山歌小调。每次上山打柴,老是唱不离口,地主阔少爷却嘲笑我:
“别穷快活,你唱到多少吃的?多少喝的?”他笑他的,我还是唱我的。那时我父亲是个贫农,曾当过新四军的副村长,常讲些道理给我听。我那时才慢慢懂得只有新四军、共产党才能救我们穷人。放牛打柴时,心里有恨,我就唱山歌:
家中无田又无地,
一年四季熬着饥,
有朝一日见青天,
脱掉破袄换新衣。
这个日子终于盼到了。共产党、人民解放军带来了青天,我们见到了太阳。从这以后,在党的培养下,我参加了各项工作,搞宣传,学文化。区长看我爱唱,要我当船峰队山歌队长。罗书记对我说:“山歌队要宣传党的政策,鼓舞大家的生产情绪,往后更要好好地干。”党的话我记住了。我们这个山歌队,在党的领导下,就一直结合生产和政治运动,自编自唱,搞文艺活动,宣传党的中心工作。
1958年,党的总路线放出万丈光芒,我们那里生产大跃进热火朝天,人人干劲冲天,兴高采烈,日子越过越快活。所以人民公社成立的时候,全乡人民张灯结彩,人人喜气洋洋,在庆祝会上,我上台编了一首歌:
人民公社一支花,
男女老少都爱它,
大家见面无二话,
开口就把公社夸。
这首山歌唱出了大家心里的话,很快就唱开了,人人都会唱。那时候,正开展文化革命运动,大编民歌,大搞文艺创作,大家劲头很大,全公社群众文艺创作运动,很快就开展起来了。
紧接着秋收、大办钢铁,公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兴修水利运动。在工地上,我们山歌队一边劳动,一边给大家鼓劲。
治水工效一天比一天高,劳动号子一声比一声响,几里路外都听得见,哪里像是工地,就像千人大合唱,唱得人人推起土来脚下生风。我们心里也更快活,山歌越编越多,越唱越有劲。
在山歌队的影响下,大家都爱编歌唱歌,常常在一起赛歌,一赛起来就唱得满山满坡都是歌声。去年插秧的时候,我们运肥队和艾村插秧队碰上了,我把歌头子引起来:
“年纪轻轻不唱歌,留着力气干什么?要唱山歌我俩来,莫把山歌唱冷台。”艾村插秧队刘百寿接起来:“唱起山歌口难收,对上山歌莫想走”,接着他唱起山歌来,我也马上合上去。
大家一唱一和,山歌唱起来就像长江水不断头,眨眼就把秧插完了,大家干活都感到轻快。
去年我们全社稻子刚刚扬花抽穗,就碰到干旱,人人投入了抗旱斗争,与天争粮。我们山歌队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在抗旱工地上又活跃起来。歌声帮大家提精神,工效高,又不累。车水的人是点一根香换一次班。大家听到兴头上,香点完了好久,忘记了换班。
大家经过苦战,夺取了大丰收。9月间,船峰大队的晚稻一片金黄,看到这个好年成,我们一面抢收,一面情不自禁地唱起来:
一阵秋风一坂黄,
晚稻又比早稻强,
早稻亩产一千斤,
晚稻收成翻一番。
蓝天高来绿水长,
满坂谷穗金晃晃。
感谢恩人毛主席,
船峰变成米粮川。
我们这个山歌队在党的领导下,就是这样地成为一支宣传鼓动队,望风采柳,把新人新事编出来唱出来,还和大家一起唱。两年多来,船峰大队编了一万多首山歌,出了六本民歌集,培养民歌手一百二十多个。我们还经常向老年人学歌。杨村有一个七十多岁的杨老爷爷,肚子里山歌小调很多。雨雪天总上他家去,一遍又一遍地学。我还参加了戏剧歌舞活动,唱新歌,演新戏。党经常培养我,布置中心工作都找我们,交代任务,还派我出席县、专区和省的会演,更学习了很多新民歌、新歌舞。
我曾经向党保证,一定在生产上当能手,做巧姑娘,在文艺上当尖兵,放开喉咙,高唱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歌颂伟大的恩人共产党和毛主席,争取上北京,向亲爱的毛主席汇报。今天,我这个愿望实现了。亲爱的领袖毛主席接见了我们。他老人家满面红光,亲切地向我们招手。我幸福极了,激动极了,我要说,我也有好多歌要唱,想唱又唱不出来,我直喊“毛主席万岁!”我两个手掌拍红了,那股劲不知从那里来的。回来以后,歌上心来,我张口就唱起来:
今天叫我喜开怀,
心里歌儿涌出来,
伟大领袖毛主席,
慈爱微笑迎面来。
全场掌声呼声穿云朵,
毛主席满面放红光,
这是全国人民好福气,
毛主席身体真健康。


第8版()
专栏:

托卡伊是世界美酒之乡
海棱 晓东
沿着蒂萨河西岸向北行进,在布达佩斯东北约二百公里的捷姆普林山的南麓、波德罗格河和蒂萨河汇合的地方,有大片大片的葡萄园,这就是世界闻名的托卡伊美酒的产地——社会主义匈牙利的托卡伊。我们中国新闻工作者代表团在4月中旬,踏着春天的阳光,迎着温暖的春风,来到这个美好的地方,并访问了托卡伊国营农场。
“香甜有力,它能使人再生,精神振奋。……并且在灵魂深处点燃智慧和欢乐的火花。”法国启蒙作家伏尔泰是这样赞美托卡伊的葡萄美酒。奥地利的音乐家舒伯特,还写了“托卡伊赞歌”,歌颂这里的名酒。欧洲的一些著名人士,曾把托卡伊美酒誉为
“酒王”。匈牙利的同志们诙谐地对我们说,谁喝了这美酒,谁就会变得更加聪明和年轻。
世界驰名的托卡伊葡萄美酒,果然名不虚传。我们随着好客的主人来到山区的一个村庄。接着跨进拱门,经过深长陡峭的石阶梯,进入一个古老的地下酒窖,据说这是七百年前建造的。走廊长达一公里半,两旁摆满了酒桶,可藏酒一百五十万公斤。这简直不是一个酒窖,而是一座地下“酒城”。窖内温度经常保持在摄氏10—12度左右;电灯照耀着走廊,几百年的酒霉,布满了拱顶。我们在窖里走了大约一华里的路程,主人们给我们喝了十一种味道不同的美酒,这还只是美酒的一小部分。大家走一程喝一程,且饮且唱,唱起匈牙利的民歌,也唱起中国革命的歌曲。“干杯,同志们!”大家齐声欢呼,尽情歌唱,唱出了团结和友谊的心声,歌声和酒香充满了这座地下“酒城”。托卡伊美酒,真的使我们这些中年人变得活泼而年轻了!
为什么这里的葡萄酒如此美好呢?匈牙利的同志们说,这里的葡萄品种优良,种植在特殊的土壤里,管理得法,还有独特的酿造方法,这就使托卡伊酒醇朴、明净、香甜、有力,因此,无论国内外,到处受欢迎。托卡伊的葡萄园,是散布在捷姆普林山麓南面的斜坡上,这里的土壤,是由黄土和风化了的古代火山岩组成的,面向蒂萨河和波德罗格河的山坡,有充分的阳光和水分,长远的年代,给这里造成了良好的土质,就在这种土壤上,种植着“富尔明特”等各种优良品种的葡萄;这里的秋天很长,温暖而晴朗,葡萄在这个秋天里,可以吸收足够的阳光和水分的营养,使累累的果实,长得丰满而鲜美。当葡萄熟了的时候,他们并不急于采摘,把葡萄收获的季节,由初秋推迟到深秋、初冬的11月,这是使托卡伊美酒驰名世界的一个重要措施。葡萄摘得晚,可以充分成熟,而且秋天的阳光蒸发着葡萄的水分,又经过霜打和特殊菌类的侵入,使糖分增加,部分葡萄就在藤枝上逐渐风干成为葡萄干。采摘后,把葡萄干拣出来,榨制成“葡萄泥”;一桶(约一百三十六公斤)新酒掺上数量不同的“葡萄泥”,把它放进酒窖,经过几年,就成为种类不同的托卡伊名酒,如“菩提树叶”、“富尔明特”、“木什科塔依”等等。
托卡伊地区的葡萄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到严重的破坏。解放后,匈牙利的党和政府采取积极措施,重新恢复了葡萄的种植,用新培育的葡萄藤代替年代已久、产量不高的老葡萄藤;开展水利建设,修建排水渠,调剂地下水位,进行灌溉;山坡上修筑梯田,防止水土流失,便于种植葡萄;并建立了葡萄种植和酿酒科学研究所,还建立了许多技术实验站,研究与推广新的技术。经过大力恢复与发展,现在这个地区大约有葡萄园五千多公顷。要增加托卡伊酒的产量,就必须进一步扩大葡萄的种植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里的托卡伊国营农场,现有葡萄田八百霍尔特(每霍尔特约合我国8.55市亩)。他们正在大力培植新的葡萄幼苗,以便扩大经营和供应外地。他们用野葡萄藤蔓和优良品种的葡萄苗接枝,三周发芽,一年后移栽,五年即结果实;这样培育的葡萄苗成活率高,抗病力强。这个农场每年可以培育二百万株以上。他们计划每年扩大葡萄种植面积六十到八十霍尔特,要在最近几年内由八百霍尔特增加到一千六百霍尔特。他们也千方百计研究与推广新技术,学习外地经验,提高葡萄单位面积产量。这个农场1950年平均每霍尔特葡萄产量是八百公斤(干、鲜葡萄平均数,下同),1959年已提高到二千三百公斤;小面积试验的葡萄产量,平均达到四千到五千公斤,个别曾达到八千至一万公斤。
在我们访问托卡伊的日子里,葡萄园的工作人员,已经开始精心管理葡萄田,他们在为夺取秋季大丰收进行辛勤劳动。每年秋天收获葡萄的季节,是托卡伊劳动人民快乐的节日,他(她)们歌唱、跳舞,欢庆一年劳动果实的丰收。


第8版()
专栏:影评

团结起来 坚决斗争
——看朝鲜影片《团结之歌》
谢逢松
我们在“朝鲜电影周”中看到的《团结之歌》这部影片,可以称得起是一首热情赞颂工人阶级革命斗争的史诗。艺术家们用鲜明的阶级的爱憎,重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日本法西斯铁蹄之下的朝鲜社会的面貌,用饱满的革命热情,歌颂了当时工人阶级在敌后发动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朝鲜某城市一个化学肥料工厂里。电影创作
者们显示了自己高度的艺术概括的才能,通过这个化肥厂发生的事情和工人的活动,像一面镜子,反映
了当时整个朝鲜社会的生活面貌和人民的斗争情况。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扩大侵略战争,加紧掠夺被占领的朝鲜和中国东北的财富。本来劳动条件极端恶劣,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工人,又遭到了新的裁减人员的失业威胁和增加工时、生命更无保障的危险。
工人们除了深受日寇残酷压迫和剥削之外,还要受到本国的反动资产阶级和高利贷者贪得无餍的榨取和掠夺。工人们拼死拼活劳动了一个月,从资本家手里拿回来经过七除八扣的一点工资,还没走进家门,就被那高利贷者剥削得所剩无几了。像文吉这样的中年工人,一家老小无衣蔽体,无米充饥,自身病入膏肓,无力延医,无钱买药。被压榨,被剥夺,无休无止,活不下去了,那怎么办?团结起来斗争!——这是唯一的出路。影片在另一方面,便写了朝鲜人民、朝鲜工人阶级在朝鲜劳动党领导下的英勇斗争。在最前线,是金日成同志领导的朝鲜人民革命军在中国东北的战斗,罗子沟战役的胜利。在敌人的心腹,是劳动党地下组织领导的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这斗争取得广大农民的支持。这两方面的斗争互相配合,互相声援,互相鼓舞,就形成了整个朝鲜人民的反帝战线。这条战线,还与当时整个国际反帝斗争紧密结合,正如工人容洙说的:“还有苏联和中国的工人们也在支援我们的斗争。”影片对这一斗争情况作了集中和突出的表现。
革命的文艺,是要通过对生活的真实反映,通过对生活本质的揭露,更好地去启发人民,教育人民,鼓舞人民,推动革命斗争的发展。《团结之歌》的创作者们,遵循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艺术创作原则,在作品里表现了鲜明的政治倾向性,表现了明确的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目的性。他们塑造了众多的生动的艺术形象,使人们在这些艺术形象身上得到对待生活和斗争的启示和教育。
哲植、容洙、今淑这些人物,都是很可爱的。特别是青年工人容洙,他那种对敌人的刻骨的仇恨,对革命斗争的坚定信念,旺盛的生命力,乐观向上的精神,都能给人巨大的鼓舞。当他站在水塔高处,义正词严地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和朝奸走狗的罪恶行为的时候,使人觉得就是一面鲜红的革命旗帜在高空飘扬,招引着无数的革命者奋勇前进。文吉和顺必的形象,也是十分动人的。他们原先只是为了自己的生活而去出力卖命,以为“只要手勤脚快,总能过上好日子”。他们不想参加政治斗争,企图安分守己地生活。可是,惨痛的生活、人民的鲜血、党的教育,终于使文吉走上工人阶级革命斗争的道路。被压迫的人们,将从文吉走过的道路得到启发,走向觉醒,投入斗争。这种艺术的启示和教育,是无产阶级革命利益本身所需要的。《团结之歌》里的歌词说得好:“高举红旗的战士,谁向富人阿谀求情?只有那些卑鄙无耻的人,才被黄金地位迷住了心。卑鄙的人愿走就走吧,我们坚决捍卫红旗!”是的,我们无产阶级战士、革命的文艺家,将永远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旗帜,奋勇前进,斗争到底!


第8版()
专栏:小常识

戴在眼睛里的眼镜人造角膜
一般的近视患者现在虽然已经可以通过眼镜获得视力恢复,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普通的眼镜仍然是使人感到不方便的。不仅仅由于职业原因使有些近视患者不能戴眼镜,而且还有一些视力缺陷是普通眼镜不能补救的。例如,如果由于眼球畸形或由于角膜受过创伤,进入眼球的光线产生不规则的折射,纵使戴上普通眼镜,还是无法使物像汇聚到网膜上去,也就不可能构成清晰的物像。也有些人由于近视度数太深而配不到合适的眼镜。也有些人由于两眼视力相差悬殊,尽管配上眼镜还会产生两眼接收的物像不一致的毛病。下面所谈的“看不见的眼镜”——或称人造角膜,就是为了弥补普通眼镜的缺点的。
人造角膜是一种用光学玻璃合成的薄壳,外形很像半瓣龙眼壳,使用时直接安在眼睛上。“这样不疼吗?”或许有人会问,眼睛里即使落入了极小的异物就会使人疼得直流泪水,何况在眼睛里放入这么大一块东西呢?
让实践来回答这个问题。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著名的蔡司光学仪器厂已经制成一种适用的人造角膜,这种东西装在眼睛里并不会引起什么刺痛或不舒服的感觉,也不会引起其它什么眼疾。这种人造角膜是由中央的折光部分(角膜部分)和四周的边缘部分(巩膜部分)组成的。边缘部分的作用是保证眼镜牢靠地复盖在眼睛上,而真正起矫视作用的只是磨成球形的中间部分。在人造角膜和人眼角膜之间,由泪液或在人造角膜装入时滴入的生理食盐水形成一层水晶体,这层水晶体的折射率同原来角膜相同。这样,人造角膜就承担起有缺陷的角膜的任务了。
由于人造角膜枕在眼睛的柔软的脂肪垫上并且受到眼皮和眼窝的保护,所以即使在足球场,也极难受到任何损伤。由于人造角膜紧贴在眼睛上,所以不会像戴上普通眼镜那样视野受到镜面大小的限制,而具有和正常眼睛相同的视野。
(伯乐编译)


第8版()
专栏:大家谈

扎扎实实
白沧
湖北省新洲县汪集人民公社复兴管理区党总支书记汪波伢同志,深入到一个落后小队里落户,在一年的时间里,叫这个落后小队面貌改观,转变成了一个先进队。汪波伢同志在落后队怎样工作呢?他和七个贫农一起耕种和改造了九十四亩落后田。他不管寒天冷冻,不管炎天暑热,不管刮风下雨,总是和社员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汪波伢同志还给自己规定了一个做工作的“条件”,叫做出门三带——带农具,带粪筐,带劳动手册;进门三有——有野粪,有工分,有社员反映的情况。他凭着这个“三带三有”,深入群众,了解了许多情况,解决了工作中的许多问题。
我们党的许多基层干部,在党的教育下,培养起了像汪波伢同志这样的扎扎实实的优良作风。他们完全没有那种夸夸其谈,大嚷大叫,华而不实的作风。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是要靠扎扎实实的工作才能得来的。每个干部扎扎实实为党作的每项工作,都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扎扎实实地前进一步,他们解决的一个一个扎扎实实的问题,都给社会主义大厦砌上了一块扎扎实实的砖头。
在我们整个革命历程中,多少忠诚可靠的共产党员,在各个岗位上扎扎实实地辛勤工作,对革命付出了最大的力量。今天,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艰巨任务,就靠今天的党的优秀干部扎扎实实承担起来。他们一方面树立雄心大志,以气吞山河的气概,满怀信心来迎接党的艰巨任务;另一方面,他们对待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每项工作,都扎扎实实地去作,仔细地去作,把每项工作都作好,保证每一个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胜利实现。


第8版()
专栏:

民间老艺人(雕塑) 张一波


第8版()
专栏:

生产在田间 全知天下事
慈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