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8月1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党委书记手记

树根树叶紧相连
中共河南安阳机床厂委员会书记 赵怀亮
我们厂门口增加了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机床厂支援农业修配站。”牌子一挂,比以前可更热闹了。各公社来修配机具的,白天黑夜,络绎不绝。我们为公社修配机具,都是放在业余时间,但却真正做到了来者不误,有求必应。工人们个个争先恐后,见困难就上,不计时间,不计报酬,大家说:什么支援不支援,这就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嘛!
一天,吕村公社送来两台需要修理的煤气机。他们把煤气机放到厂门口后,就到厂里办手续去了。办好手续,到门口一瞧,机器没有了。那天正是中午,大家都在吃午饭,我们估计东西怎么也丢不了,准是哪个车间给抬走了。于是我们就一面请客人吃中午饭,一面派人到车间去找,果然在五车间找到了。原来是郭文恭段长指挥工人把煤气机给拉到机修段去了。客人“丢了”东西总有点放心不下,匆匆地吃完饭,到门口一看,两台煤气机都修好了,几个工人正在给装车哩。
“每人至少为农业技术改造办一件好事!”厂党委提出的这个口号,受到了全厂职工热烈而真诚的欢迎。
一天晚上,三车间支援农业突击队正在紧张地装一台综合式万能机床,那个火热劲就不用提了。连我走到他们那儿去站了好一会,都没有人发觉。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工人边装边说:“农业不发展你吃个啥,工厂也别想开工了!”另一个青年工人说:“咱们工农是一家,要让我说,不是什么支援,这就是自己的事!”
“完全对,不过这会儿该休息了!”我知道,为了装这台机床,大家费了不少的脑筋,这个突击队已经两昼夜没有好好休息了。我这一开口,大家才发觉我站在那儿。
大伙嚷嚷着说:“书记呀,这台床子装不好,你想我们能睡得着觉吗?”那个老工人并没有停下手中的活,滔滔不绝地说:“我们这台万能机床,意义重大,它能钻,能刨,能车,能铣,又方便,又灵巧,材料还都是咱们从废料堆里找来的……”
我打断了他的话:“不管你怎样说,也该去休息了!”正说着,这个车间的支部书记老陈来了。我们好说歹说,才算把这个突击队的人动员走了。
接着,我又到四车间去看夜班工人装配柴油机的情况。工作进行得很快,到处都是“突!突!突!”的试车声,一看表才十二点过一点,已经装好八台了,到早上八点钟,至少可以再装成四台。我又到装配万能机床的三车间一看,已经到了下班的时候,工人们都还没有走。我有意地放大声音批评他们:“你们怎么还在这里,全都得马上走!”大家都回答说:“我们马上全都走!”这时,一个看起来有点调皮的青年工人,拿起一张大红纸,开口念起来了:“亲爱的党委:支援农业抗旱,工人个个打先锋,奋战万能机床,两天制造成功,党的领导英明,咱工人又立一功。特向党委报喜!……。”我接过喜报,心里非常激动。不料一会儿到处敲锣打鼓,都报喜来了。我一连就接了七张喜报:高压水泵试制成功,赶制钻井锥超额完成生产任务,三个女将装成一台扒棉花机……
回到我办公兼宿舍的地方,怎样也不能入睡,思前想后,浮想联翩。咱们这个机床厂,能够从“几个工人几把锤,一盘烘炉闹革命”发展到今天的局面,不正是以农业为基础的伟大方针的胜利吗?农业每向前发展一步,厂子也向前发展一步,事实是最好的证明:1952年以前,我们厂还是一个只有一盘烘炉、十几个工人的小修配厂,那时连个螺丝钉都不能生产。随着土地改革的伟大胜利,和1955年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工厂可以制造双轮双铧犁和重型水车了。1958年人民公社似旭日东升,发出万丈光芒,农业生产得到了空前未有的大发展,我们厂所有的那些双轮双铧犁和水车,几天之内就卖得精光。农业向前飞跃,我们厂也展翅高飞,从生产水车,发展到生产精密的车床、刨床、大型车床、柴油机,现在已经拥有好几个现代化车间。这不是以农业为基础的胜利是什么。如果谁要说农业为基础会降低工业的发展速度,那就请来看看我们厂的生动事实吧!
1958年以来,我们除完成自己的生产任务外,还为农村修理大型机具五千多台,为八个县市培训了三百余名公社工业骨干,并装备了两个拥有一二百人的公社机械厂。工人们支援农业中很多事实是非常令人感动的。有个工人回家休假七天,到公社工厂当了七天技术指导,每天从早到晚,一直呆在厂子里边。在今年抗旱最紧张的时候,工人们在业余时间,到附近田间修理农具,保证了几个公社所有的抽水机、柴油机正常工作。他们饿了,就啃几口自己带去的冷馒头。如果有人要问:我们支援农业的劲头为什么这样大,我看道理很简单,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工业的飞跃。有个老工人说得好:“树根树叶紧相连,工人农民手足般,树干不粗叶不茂,农业跃进工业就能大发展。”事实难道不正是如此吗?
〔原载《河南日报》〕


第8版()
专栏:

旅崇明岛偶成
魏文伯
其一
航行西上泊瀛洲,
村野青青田亩修;
场上麦香千里外,
欢歌公社话丰收。
其二
拓荒事业即时成,
无际绿禾镜样平;
横纵河流行不尽,
宜人风物更生情。


第8版()
专栏:

我们是光荣的柴达木人
刘君明
我们青海柴达木京剧团的前身,是上海的一个剧团。1958年11月支援柴达木盆地建设,到了青海。从上海出发前,聚宝盆的柴达木早就吸引着我们,所以全体演员职员在向上海各兄弟剧团告别时说:我们能到青海参加建设,这是党的最大信任,我们决不辜负党的多年教育,坚决在青海安心扎根,做柴达木的第一代人。我们满载着上海党政领导和人民的期望,到达了青海省会西宁,受到了青海党政领导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全体演员职员鼓舞很大。休息了几天以后,我们改乘汽车在11月29日到达了柴达木的大柴旦市(当时的大柴旦多数是帐篷和活动房子)。也不知道谁说了一句:“同志们,我们到了目的地了!”有些同志“啊”了一声,甚至对自己的眼睛都失去了信任;对车下的热烈掌声和亲切欢迎的人们,好像是没有听到和看到,用戏剧的语言说,“失了神了”。
有的同志在这里呆了几天,思想动摇了,一次再次请假,设法离开这个最需要我们的地方——柴达木。我们听了首长一系列的报告,报告中叙述了许多动人的事迹、活生生的英雄人物和柴达木的未来面貌,并且指出我们在柴达木工作是雪里送炭、雨中送伞;思想波动的同志也安定下来了。在当地党委从理论到实际的耐心教导下,在长期坚持柴达木建设的职工感召下,我们逐渐有了新的认识。比如:我们每到一个矿区、部队,都受到了职工、战士同志们的夹道欢迎。我们亲眼看到身上沾满了石油香味的年轻采油姑娘不分昼夜愉快地冒着风雪在钻探机旁工作;铝矿上的工人,从千米的山上到山下,川流不息地背运矿石;战士们不畏严寒和冰山雪地打交道,有的同志冻坏了双手双脚,仍是斗志昂扬,情绪乐观。他们一点也没有感到苦,他们总是把最好的房屋腾给我们住,把最好的东西省下来给我们吃。我们演出后,职工、战士们总是说:您们带着党的关怀为我们演出,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提高生产、超额完成任务来回答党和剧团的全体同志。有的单位当天就提高生产率十倍、二十倍。这些事实大大地鼓舞着我们,教育着我们,使我们深深地感到,只有为广大的工农兵群众演出,才能受到最大的欢迎和信任。我们逐渐地觉得自己的演出真正和革命事业、社会主义建设联系起来了,再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了。我们虽然还和在城市里演出一样地演戏,但有了新的意义,这时就产生了光荣感、责任感。工人同志们把我们当成亲人,当成党的关怀来看待,对我们这样爱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干工作呢?这时,我们才真正体会到盆地是多么需要我们,工人离不开我们,我们为什么要离开他们呢。在工人同志的革命干劲感召下:大家纷纷表示:党需要我们,广大的工农兵群众需要我们,叫我们下海我们就下海,绝不嫌海深;叫我们跳火我们就跳火,绝不怕火烫。
从1958年11月到现在,我们在柴达木快两年了。我们在当地党委领导下,两年来走遍了柴达木所有的地方,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奇珍异宝;即便是一块山石、一撮泥土,也是非常宝贵的。聚宝盆的柴达木真是名不虚传。有些人开始不认识柴达木的真面目,但是当着真正认识了它的真面目以后,不管是谁也会爱上这个地方。不但那个地方可爱,那里的人也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那里有刘胡兰采油队,有向秀丽勘探员,这些抱有远大理想的人们正以冲天的革命干劲,把荒山变成了宝山,把荒地变成了米粮川。随着两年来在柴达木所受的共产主义教育,我们不论在政治思想或是业务水平上,都有了根本的改变和提高;过去想要离开柴达木的演员,从安心扎根改为安心工作,又从安心工作改为安心扎根,已经自豪地称为我是柴达木人;我要红在青海,专在青海,要在青海开花结果,为建设祖国的柴达木做出优越的成绩。


第8版()
专栏:

托彩霞 寄歌声
傣族歌手 康朗甩
毛主席啊,各族人民的太阳!
自从您的阳光把西双版纳照亮,
我就站在澜沧江边,
迎着您的光芒歌唱。
虽然歌颂您的诗篇,
已把我的竹楼堆满,
但您对傣家的恩情,
我却永生永世也唱不完。
毛主席啊!各族人民的太阳!
自从前年我在中南海和您握手照像,
我每天迎着朝霞披着月光,
从心底把您歌唱。
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
您的阳光就照亮我的竹窗,
使我浑身上下有力量。
两年来我用这双握过您的手,
在工地上建筑起水坝,
把汹涌的洪水阻拦;
在茫茫的森林里,
我用这双手炼过第一炉钢。
如今我又带着傣族人民的祝福,
来到您的身边和您握手照像,
我宽阔的心啊,
仿佛像装得下一个欢乐的海洋!
不久我将带着您赠给我的智慧和力量,
回到遥远的边疆,
我将用双手,
摘下片片白云作纸张,
在星星为我掌灯的夜晚,
我将用双手捧起澜沧江水,
把每一滴晶莹的水珠,
化作感谢您的诗行;
每当太阳升起的早上,
我将托彩霞
把歌声从南方带到北方……


第8版()
专栏:

鹅回来了
广东普宁县南径公社社员 杨昭科
两天来洪水包围了平洋村。俊水伯睡在楼棚上翻来复去,一闭眼就像看到他平日为公社养的鹅群,又像看到一只只小鹅出了蛋壳,心里乐滋滋的。突然,传来几声鹅叫,他像慈母听到婴儿的哭声一样,猛地爬起身来,倾耳细听,从呼啸的风雨声中又夹带着传来几声鹅叫。俊水伯忙划了根火柴,点亮那盏小船灯,正要下楼,俊水伯的老伴醒来了,她说:“半夜三更还不睡,要做什么啦!”俊水伯说:“别罗嗦!”可是老伴说:“书记说你二日二夜没有睡,叫你回来休息,你却身在家里心在鹅场……”俊水伯好像没有听见似地下楼去了。地下的水已淹过膝盖,他忙拆下两块门板用索捆在一起,匆匆取了一支竹竿,提着小船灯,推着门板出门去了。
漆黑的夜,风猛雨暴,洪水汹涌,俊水伯全身的衣服早就湿漉漉了,门板不时被风雨吹打着东歪西歪。一阵大风把小船灯吹灭了,层层大浪险些把门板打翻,幸亏他是个识水性的人,把竿稳往了门板。正想继续向前,可是这伸手不见掌的黑夜,怎能辨别去向呢?俊水伯正在着急,突然从东畔竹林传来几声鹅叫,俊水伯真是喜出望外,借着闪电光直向竹林划去。啊!一群鹅出现在竹林下,他像见到宝贝一样,忙呼喊起来:“鹅鹅鹅,来来来!”可是,一阵风雨把鹅打得东摇西摆。怎样把鹅赶回去呢?他连忙把竹竿稳住门板,轻轻地溜下水去。水浸到脖子,他小心翼翼地朝鹅群游去,双手擒住了两只鹅,只听见风声和鹅叫声,其余的鹅都惊跑了。他忙把两只鹅拖上门板,刚刚放下,鹅像脚底抹了油似地又溜跑了。怎么办呢?突然,他想起了竹林边那个灰窑墩,马上撑着门板,向鹅群划去,好容易才把鹅群赶上了灰窑墩。
雨小点了。俊水伯站在门板上向村里划去,未到村边,耳边就听见有人在船上谈话,原来是生产队长木锦和小伙子春江。俊水伯放开嗓子嚷着:“快救鹅呀!”木锦和春江一听鹅有了着落,像搬开压在胸上的大石似地,对着俊水伯叫道:“鹅在哪里?”水伯说:“在灰窑墩,快!帮忙赶回来!”船和门板碰在一起,俊水伯跳上小船,木锦和春江用力划着桨,像箭似地朝灰窑墩飞去。东方初露曙光,船靠近了灰窑墩,鹅群在墩上把头伏在背上睡了。俊水伯轻轻用手指着数起来。鹅突然哇地一声跑散了,被春江拖住两只,木锦也拖住两只。春江和木锦把拖住的鹅放在船里,连忙下水去了。两人终于把鹅赶回墩上,然后一个个地抱上船舱。
当曙光渐渐上升的时候,他们载着鹅回来了。党支部书记、干部和社员们,还在为昨夜被洪水冲走的鹅群而着急。当大家看见俊水伯、木锦和春江三人划着一船鹅回来时,都高兴得跳起来,都嚷着:“鹅回来了!”(附图片)
〔陈志 插图〕


第8版()
专栏:大家谈

万事出于“诚”
靳瀚恢
7月18日人民日报八版刊登了中共武汉市第一商业局委员会第一书记赵吉先同志一篇手记《为什么要这么多胡琴弦》。我读了这篇文章以后,心情很久不能平静下来。我想:商业战线上的同志们竟能有这样的干劲和风格,竟能干出这样的成绩,是什么原因在促使着他们呢?除了毛泽东时代,在古今中外、经史子集中,哪里能见到这样的商业工作者呢?
我想,促使他们能干出这样伟大的成绩,主要的原因就是一个“诚”字。人们常说:“万事出于‘诚’”,他们支援农业的心一诚,就迸发出了无穷的智慧,就产生了克服困难的决心,就能干出丰功伟绩。武汉市体育文具仪器商店的职工同志,他们诚心实意贯彻执行党关于加强农业战线的指示,他们具有着一片支援农业生产的诚心实意。他们一看到需要胡琴弦这么多,而库存量又这么少,于是就想出自己下工厂当学徒,学技术,到农村,培养技术员;用发动群众生产的这个绝妙的办法来解决矛盾。正因为他们真心诚意地要支援农业生产,加强农业战线,于是冒着大雨在工厂院子里苦心学习胡琴上胶这道工序。为了把方便留给农民,他们采购了生丝、鱼胶,带着原料,背着铺盖,跑遍十五个县,训练出了几十名生产胡琴弦的技术员,一举解决了十八万部插秧机的用弦问题,保证了春季插秧的及时进行。
目前,农业生产战线上,战鼓咚咚,人喊马嘶,工商学兵机关干部支援农业战线如火如荼。有些部门,连人带马,一拥而上;有些部门,千方百计,为满足农业战线需要而斗争。各行各业各个部门的同志们,都应该学习他们那种风格,迎头赶上去。


第8版()
专栏:

支援〔水印木刻〕 李焕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