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8月1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鞍钢大规模利用废水废液废料废气
建立各种综合利用工厂和车间六十多个,生产建筑材料、化工原料、机电设备、生活日用品等一百四十多种
据鞍山日报消息 一个大搞多种经营和综合利用的群众运动,已在鞍钢广大职工中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现在各厂矿已建立起各种综合利用工厂和车间六十多个。这些工厂和车间仅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就从废渣、废水和废气中回收、生产和提炼出尾矿、活化矿渣水泥、耐火泥、纤维板、电石、小电动机、小五金、石碳酸、喹林、胎盘球蛋白、葡萄糖、蒸馏水、白酒、苏达等一百四十多种建筑材料、机电设备、化工原料、医药和人民日常生活用品,为国家创造了大量财富。
鞍钢是个黑色冶金联合企业,资源极为丰富,在钢铁生产过程中,每年排泻出的废水、废液、废渣、废气、瓦斯灰、焦油渣和边角余料等主要废残物资百余种,重达几千万吨。从这些废残物资中,可以提炼出大量的化工原料,加工出各种工业材料以及人民日常生活用品。但过去由于对开展多种经营和大搞综合利用认识不足,除少量利用外,绝大部分被运到厂外和通过下水道排泻出去。这不仅耗用了大量的人力、运力和经费,而且还占用了许多农田。为了迅速地变废残物资为有用物资,鞍钢党委根据党中央和省、市委关于一切企业都要开展多种经营和大搞综合利用的指示精神,连续召开了数次党委会和厂矿党委书记、厂矿长会议,全面地讨论了多种经营和综合利用的工作,编制了规划,从上到下都成立了多种经营和综合利用的专门领导机构与职能机构,配备了干部和技术人员。根据缺啥办啥,少啥补啥、有啥利用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土法上马、土洋结合、就地取材、简易生产、自力更生的原则,各单位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大搞综合利用,从而取得了很大成绩。各厂矿仅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就建起了大小水泥厂二十三个,生产了大量的矽酸盐和活化水泥。担负着鞍钢全部大修工程施工任务的修建部职工,自做设备,自建厂房,在几十天之内就建起了日产二千多吨的活化矿渣水泥厂,使一向被当做废物扔掉的高炉矿渣得到了充分利用。他们还白手起家建立了综合利用木材的加工厂,把工地上用剩下的锯末、碎料头制成刨花板、纤维板等建筑材料,节约了许多木材。医疗卫生部门的职工利用人胎盘、苞米和硫铵等制成了胎盘球蛋白、葡萄糖等六种高级药品。各职工食堂职工以淘米水为主,利用苞米脐子和剩饭做白酒,一个月就生产了五千多市斤。各职工浴池利用锅炉的蒸汽生产工业需用的蒸馏水,月产能力达三千多瓶。化工总厂开展多种经营、大搞综合利用以后,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又试制和投产了多种新的贵重产品。各厂矿的废渣、废气、废液、废水、废油等经过回收利用,不仅节省大批人力、物力,为国家创造了大量财富,而且还进一步地改善了职工的劳动条件和环境卫生。以废矿渣为例,据初步计算,每年就可以节省一万九千多个工作日,节约铁路延长线、搬运费等开支二百余万元,少占农田三十多亩。
为了迅速地把鞍钢各厂矿的废残物资变为有用的物资,鞍钢党委根据市委的指示,还采取通过加工订货、合办工厂、供料等形式同地方工业、公社工业很多单位进行了多方面的协作,既发展了地方工业和公社工业,又促进了鞍钢的多种经营和综合利用的发展。
目前,鞍钢各厂矿职工为了更充分地利用废残物资和边角余料,紧紧地围绕钢铁生产和市场需要,更加深入、广泛地开展多种经营和综合利用,使鞍钢成为既以钢铁生产为主,又能出产更多更好的冶金材料、化工原料、机械动力、医药和人民日常生活用品的综合性联合企业。


第3版()
专栏:

综合利用木材 充分利用木材
大兴安岭林区大力发展林产工业
本报讯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掀起了大办林产工业、综合利用木材的群众运动。到目前为止,已建成“小土群”和“小洋群”林产工业工厂九百多座,七个月来已生产出纤维板、栲胶、松香、松节油、桦树皮油、活性炭、醋石、木粉、丙酮等三十多种产品,重达一千四百多吨,其中纤维板和栲胶就占一半多。使大兴安岭林区不仅是木材生产基地,而且开始成为林产工业品的生产基地。
现在,每个林场和采伐工段,都办起了林产品工厂,改变了过去集中在城镇上办林产工业的局面。它的好处是可以将采伐剩余物就地加工,充分利用,避免浪费资源和运输力,又可以改变林区面貌,繁荣山区经济。
在大办林产工业运动中,这个林区贯彻执行了有中心地全面发展林产工业的方针。在产品生产方面以利用采伐剩余物:枝丫、梢头、树皮、松油包、板皮、板条、锯末子等所谓“废料”,生产国家当前最需要的纤维板、栲胶为中心,全面发展各种林产工业。现在投入生产的工厂中,纤维板、栲胶和松香厂占53%。
在建厂方面,他们坚持了自力更生,土洋并举的方针,因此,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加快了建厂进度。各林业局的职工、家属和学生等数万人参加了这一运动。没有砖,他们就拣砖头建厂,缺设备,大家就拿出自己的大缸、铜盆等来作生产工具,因此在很短的期间内,就办起了几百个工厂。
在林场大办“小土群”的同时,林管局和许多林业局还建设了十多个大、中、小型洋法生产的林产骨干工厂,其中六个年产六百吨的洋纤维板厂已投入生产。有了这些骨干厂的带动和帮助,全林区的林产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就可以得到迅速提高。(附图片)
甘河林业局克下林场生产的活性炭出窑了,工人们正在筛选。
本报记者 白皓摄


第3版()
专栏:

集材木轨化 一举多得
本报讯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用木轨道和新工具代替牛马和拖拉机集材,获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过去,大兴安岭林区的集材工具一直是以使用牛马套子和拖拉机为主。这种集材工具破坏幼树和土层较严重,不利于森林更新和水土保持。而且,每到冬季木材生产黄金季节,还要到农村招来大批马套子支援集材。既影响农村生产,又提高了木材生产成本。同时,运送马匹、草料,还消耗了大量火车运力。
集材实行轨道化以后,可以节省下来三千多匹牛马和一百五十多台拖拉机,投入农业生产和短途运输以及参加其他方面的生产。今后也不用再去农村大量招募畜力上山,给农村和铁路运输减少不少负担。
集材实行轨道化,一般的比牛马集材提高效率半倍到一倍左右,并使木材成本显著降低。而且由于集材线路固定,对幼树的损伤减少到最低限度,也大大减少了土层的破坏,为森林更新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3版()
专栏:短评

发展林产工业
发展木材综合利用,大办林产工业,是森林工业部门技术革命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扩大工业原料来源的一个重要方面。使多少年来一直单纯生产木材的林区,变为多种经营的综合性的生产基地,是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一件事。
树木全身是宝。可是自古以来,人们利用树木多半只用一根树干。这样,一棵树的利用率仅达60%左右。其余的枝丫、根、皮、叶和加工后的板皮、锯末等,都被当成废料处理了。兴办人造板工业和林产化学工业,就可以变无用为有用,变一用为多用,把这些所谓废料变成纤维板、胶合木、刨花板、栲胶、松香、酒精、糠醛、纸张以及各种饲料等上百种产品。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各方面对木材的需要,而且可以促进化学工业、轻工业、牧畜业的发展。一经综合利用,木材的身价就提高了几倍。
现在全国各地已办起了成千上万的用洋法和土法生产的林产工厂,今后还要继续办。这种工厂在什么地方办更好呢?看来,就在林场办林产工厂,好处最多。第一,枝丫、根、皮、叶、枯倒木等,可以就地加工,充分利用,可以节约大量运力。第二,可以促进林区发展工业、农业、牧业、副业,繁荣林区经济。林场办工厂,可以吸收大批职工家属参加生产。林产工业发达了,还可以促进林区职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这样,就可以逐步地从根本上改变林区的面貌。林场办林产工业,主要地应利用当地的采伐剩余物和大量的灌木生产纤维板。能生产成品的生产成品,不能生产成品的就生产半成品。如不能生产纤维板,也可以把采伐剩余物加工成半纤维,供给城镇的纤维板厂去制造成品。有条件的林场还应把树皮、根、松脂、松包等都利用起来生产栲胶、松香和松节油等产品。目前各个部门对人造板、栲胶、松香的需要很迫切。用三立方米枝丫、废材可以生产一立方米纤维板,每立方米纤维板可代替五立方米多原木使用。这是增产木材多快好省的办法。栲胶、松香是化学工业和轻工业中不可缺少的原料,既不能以别的产品代替,又必须利用森林资源加工。因此,有条件的林场必须十分重视这些产品的生产。我国现有数万个林场,还有很多宝贵的资源没有利用起来。希望全国的林业职工发挥自力更生的精神,以采用土法为主,大办林产工业。


第3版()
专栏:

天津化工原料采购供应站充分发挥纽带作用
组织综合利用“一条龙协作网”
本报天津11日电 天津化工原料采购供应站发挥商业纽带作用,组织综合利用“一条龙协作网”。仅今年上半年,就通过综合利用协作网,从二十多个大工厂的废渣废液中,回收提炼或生产出的化工原料达九十七种,共六千二百多吨,相当于上半年国家分配给天津化工原料的56%。
这个站的职工通过业务活动,经常与化工、制药、染料、造纸等十多个行业联系,深深知道这些行业在生产过程中的下脚废料很多。据调查:全市化学工业部门的一百多个工厂每年抛弃的下脚废料有一百多种共四十万吨左右,可以用来生产上百种的化工原料八万多吨。今年以来,许多工厂开展了大搞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的群众运动,不少工厂利用本厂的废料,生产出自己所需的原料。但是也有一些工厂在搞综合利用后,生产出的许多产品并非本厂所需要,而且往往一种下脚料,既可以生产甲种产品,也可以提炼乙种产品,因为这些工厂对工业生产中最迫切需要的品种不了解,所以经常发生市场上需要甲种产品,而工厂却生产乙种产品的现象。同时,还有一些工厂因受设备、人力、财力的限制,对下脚废料还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起来。
针对这种情况,这个站的党组织决定进一步发挥商业部门的作用,在各区区委的统一领导下,组织有条件的工厂建立综合利用“一条龙协作网”,充分利用现有废弃物资,生产市场上迫切需要的化工原料。近两个月来,已组织了一百七十四个工厂,分别和油漆颜料总工厂、人民制药厂等二十三个大工厂,建立起固定的协作关系。目前,这一工作仍在积极进行,决定通过这种作法,力争到年底组织生产化工原料两万吨。
“一条龙协作网”的形式,有厂厂协作和厂社协作。在厂厂协作中,有些是:这一个工厂利用另一个工厂的废料,加工生产工业原料;有些是:这一个厂的废料,就是另一个工厂的生产原料,被取去直接用于生产。厂社协作,全部是公社工业根据大工业的废料资源,建立或发展起来的化工厂,成为大工厂综合利用的卫星厂或车间。
建立综合利用一条龙协作,具有上马快、收效大的特点,适应了当前工业生产高速度发展对原材料的需要。在上半年已经生产出的九十七种化工原料中,过去长期依靠外地供应的油酸,氯仿、丁脂等三十二个品种已经达到自给,并且还生产出一向依赖进口的红矾钠、塑料增塑剂等四种高级产品。


第3版()
专栏:

建瓯提前超额完成全年木材生产任务
新华社福州11日电 连续两年获得全国木材生产先进单位称号的福建省建瓯县,今年又提前四个月超额完成了全年木材生产任务。到8月4日止,全县已送材到材五十一万九千四百五十八立方米,超额3.89%完成全年送材、到材任务。
建瓯县是福建主要木材产区之一。中共建瓯县委历来十分重视木材生产,在大抓木材生产中,实行统一部署、统一包干任务和统一检查。除县委第一书记定时抓、一个书记专门管外,各公社、大队也有一个书记或社长、队长专管木材生产。全县早在去年秋收后即抓紧农事稍闲的有利时机,发动群众大量砍伐,到春节前就已伐木六十二万立方米,为今年到材创造了物质基础。为了提前超额完成全年送材到材任务,广大运材工人也在各级党委领导下,不断同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作斗争。今春久旱不雨,溪河枯浅,各公社社员、国营伐木场职工就在小溪上筑坝蓄水,修建各种坝八千多座,大大提高了溪河水位,顺利进行木材流送工作。5、6月份雨量较多,溪河水位上涨,广大职工和社员又在县委领导下,大搞乘洪水运木材,保证全年送材到材任务提前超额完成。


第3版()
专栏:辽宁通讯

阶级兄弟,我们和你们在一起
新华社记者 甄为民 童国华 辽宁日报记者 伍文
8月9日,一个晴朗的早晨。中共本溪市委第一书记任志远、本溪市长章云龙、团市委书记王树彬等人,在市体育宫接见了龙怀旺、胡玉坤等五位工人同志,他们是平凡的工人,又是为抢救别人而忘却自己的英雄!就在几天以前,本溪市发生特大洪水灾害的时候,他们曾经首驾橡皮船战胜激流,强渡百米宽的大河,架起一根救命索,挽救了被洪水围困的二百七十七名阶级兄弟。然而,这五个人只是参加这场抢救战斗的代表,并不是抢救中的全部英雄人物。现在,让我们从头说起吧!
一群爱护国家财产的人们
8月3日黑夜,本溪上空暴雨如注,太子河咆哮了,河水腾起一丈多高的洪峰,哗哗下泻。就在这条河沿边上的一个小屯——彩屯被洪水包围了。在这个小屯中,有本溪市的肉类联合加工厂和新生重型机械厂的一个办公室。
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洪水封门,本来是很危险的,可是,这里的人们一个也没有走开。他们正在扛木材上高地,赶猪上山,决心要把国家的财物运到安全地带,以防万一。正当他们把许多国家财产搬到高地,把一千七百多头猪赶得差不多的时候,洪水已经没膝了。这时,市食品公司党委书记张永田、副经理林玉春和加工厂厂长张启有,动员和组织大家向山上冲,但是冲了几次,都被洪水挡了回来。水从他们膝盖涌上了大腿,在一瞬间水又淹没了房子。他们被洪水包围了。这群英勇抢救国家资财的人们在厂长、党委书记的组织下,沿着梯子,爬上了房顶。
让我们和你们在一起
4日清晨来到了!这是一个乌云蔽天,大雨滂沱的迟迟降临的黎明。
警惕的本溪市人民今天比已往都起得早,他们响应市委发出的紧急防汛号召,涌向各个可能出险的地方。
食品公司副经理石永新领着几十个人冒雨朝彩屯跑去。汹涌的洪水隔断了去彩屯的道路。他眼看着河对岸二百多名亲兄弟受难,心如油煎,这个曾经多次横渡鸭绿江的壮年人,一发狠,上衣甩出多远,跃身跳入急流。但他只游出十几米远,疯狂的巨浪又把他打回到堰边,第二次他换了一个地方,仍然不行。
当他在堰边正喘一口气准备再跳水抢渡的时候,商业党委副书记张吉臣赶到了,一把抓住了他:“老石,不准再跳,人一定要救,我们想办法!”他们研究一阵,决定从上流放木排,可是,一连两次,木排不是被打翻了,就是被浪顶到一边去了!
消息迅速的传到了市委,市委五位书记和市委常委同志全部来到了现场。市委立即决定,动员一切力量抢救,并且在桥头上成立了前线抢救指挥部。不一会,彩屯煤矿突击队来了!党群机关突击队来了!体委的游泳运动员队伍来了……。堰边,铁桥头上,聚集了四、五千人。前线指挥部立即挑选身强力壮的小伙子,组成突击队,强渡抢救。
上午七时以后,太子河水位涨得更高了。河水已经离彩屯被淹房屋的房沿不到一尺了。这时,渡河抢救的同志,已经顶着急流冲了几次,但都没过去;放木排,放轮带,一次又一次地也失败了。有人提议放绳子,但是一根有小孩胳膀粗的绳子,没放出一百米,就被洪水冲断了。到下午一时水位达到最高峰,离房沿只有不足半尺高,市里能想的办法都想到了,试过了,但是仍然不能救出人来。
市委决定向省委求救,向中央求救,电报发出去了,电话也打通了。省委回话说:立即派飞机!请市里准备接受空投的抢险器材!而这些飞机正是今晨从北京来的,是从毛主席那里来的!他带来了党和全国人民的关怀。
第一架飞机出现了,负责电话联系的人员报告说,在飞机上有三位省委书记。市委立即把这一消息用喊话,告诉了对岸一百多米之外的受难弟兄,飞机低空盘旋了三圈,当飞机飞临孤岛——彩屯三座高房的上空时,被困的人们欢腾起来。从两岸响起的“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的欢呼声,压倒了洪涛,互相可以听到。
第二架飞机跟着出现了。从地面上看,机舱门打开了,救生圈、橡皮船准确地落在了空投点。当第三架飞机飞去时,黑夜又降临到本溪市。
这时,天空仍然是阴沉沉地。岸上的人们看不见对岸困在三个“孤岛”上的兄弟了,然而,“岛”上并没有沉寂。一阵“社会主义好”的歌声隐隐传到了这岸。接着另一个房子上也响起了歌声;第三个房子上的人唱起了“革命人”,最后他们又反复地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这些为了抢救国家财产而使自己陷于危险境地的英雄们,是多么的乐观啊!
当天色黑下来的时候,留在“孤岛”上的张永田、林玉春等五个共产党员,为了预防大家睡觉落水,也为了让对面的人知道他们在什么地方,使对岸人放心,他们带头唱起了歌,这歌声越唱越高吭,越唱越兴奋。“革命人是好汉,任何艰险无阻拦,……”这歌词正是这些英雄们的写照。
强渡急流第一船
午夜过去了,一个新的黎明——8月5号,已经开始了它的第一刻钟。这时,铁道边上站满了人,人们屏住气,成千上万只的眼睛盯着冲破巨浪划出去的一只橡皮船。水手组长、建筑工人龙怀旺和共青团员、水压机工人胡玉坤,紧把着桨,有节奏地向前划去,一米、五米、十米,一个洪峰突然向船扑来,船被推回来了。
“老胡,冲过去,过了急流就是胜利!”
“是,你掌好舵,使劲,一、二、三……”他们就这样和洪水搏斗许多个回合,终于冲破了这股急流。
不知谁喊了一声:“船靠岸啦!”顿时,两岸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还没等船靠岸,龙怀旺和胡玉坤就跳上岸了。紧接着,第三、第四名水手都上岸了。他们迫不及待地向被洪水围困的房屋奔去,从房顶上往下背人上船。
船满员了。胡玉坤留在对岸照护被围的人,龙怀旺等人驾船向这岸驶来,很快地过了中流,但出人意外,当船快靠岸时,一个急浪,船一颠簸,一位老汉和一个妇女掉到水里去了。船也被急浪打到四十米外的桥墩中去!
在这个危急的时刻,只见龙怀旺和落水的老人和妇女,同时抓住了桥上早已撒下的几面大网和数十条绳索。机智勇敢的龙怀旺,迅速的把绳子拴在船尾上,就连忙转过身去救起落水的老人和妇女。几乎在同一时间,正在那边负责背灾民的胡玉坤,听到对岸一片抢救声,立即跳入急流,游了过来,登上小船,和龙怀旺一齐驾船。在岸上人们的帮助下,船平安地靠岸了,第一船救出了九条生命。
巧架一条生命线
根据第一船的经验,保证船只安全渡河成了首要问题了。前线抢救指挥部指挥员、团市委书记王树彬立即召集第一艘船上的水手们开会研究,人们当机立断的决定:把绳子带到河对岸去,在河上横架一条绳索,船沿绳索往返,就可以保证安全。
市食品公司副经理石永新听说要架绳索,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分几次向市委一个负责同志请求,他要亲自把绳子送到对岸去。市委考虑到船上需要加强党的领导,就同意了。这时,一条一百二十多米长的绳子,一头拴在岸上的铁轨上,一头拴在船上。石永新、龙怀旺、胡玉坤等人驾船向对岸开去。但是,由于拴在船上的绳子,受洪水冲击,阻力很大,拖着船不仅不能迅速前进,而且随时有被拖翻的危险。这时,他们只好把船开回来,另想办法。
经过研究,他们决定把绳子放在船上带过去,拴在那岸,然后再由对岸派人浮水把绳子拖过来;这岸再派一个人,腰中系上保险绳,浮往河心,把对岸来的人连同绳子一齐接过来。办法有了,石永新、龙怀旺、胡玉坤等人立即驾船过去。当他们在对岸派一个小伙子往这岸浮水拖绳时,青年铆工冯广廷在这岸也拿了一个救生圈,腰中系上绳子跳进水里,向对岸游去。他正在奋力前进的时候,一个足有一丈多高的巨浪把他猛地一下打下去了,情势相当危急。这时,岸上的人见势不妙,把绳子往后拉了三、四米,事有凑巧,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冯广廷机智地顺手拉住了对面过来送绳子的人。就这样,一条“生命线”接上了。
党给了我们生命
“生命线”架通了的消息,迅速地传到了屋顶上,这时,许多被困的人们流下了兴奋和感激的眼泪。不知是谁,激动地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接着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欢呼起来。
石永新在大伙儿面前,放了一筐子饼干,一个老工人说:“这一篮子饼干,代表了党和国家对我们的关心”。
石永新走上屋顶,他又和林经理、张书记、张厂长汇合了,在这个场合,再次相逢,深厚的阶级感情,使他们感到比亲兄弟还亲,他们共同组织,把被困成员分成三十多批,由龙怀旺、胡玉坤等二十多名水手,驾驶着四只橡皮船,一趟一趟的沿着那条救命绳索,平稳的送过河去。经过三个小时的循环作业,到5日上午四时,天亮以前,二百七十七名阶级兄弟全部安全脱险了。
下船以后,所有的人都吃上了早已准备好的汽水和饼干,所有身体衰弱的人全部进了桥头上的急救站,有病的人转入了医院。
乌云过去又是晴空,当食品公司石、林两位副经理去医院访问的时候,在医院休养的年老体衰的拉粪工人张春祥,双手拉着经理的手说:“经理呀!你替我老头说句话,让大夫准我早回去,别看我是个老人,我还要使劲为共产主义再干它六十年,来报答我的再生父母——共产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