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7月2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介绍三个生产小队的领导方法
张华 杨坤泉 李光
编者按:这是7月3日《湖北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在发表这篇文章的时候,该报同时发表了龚同文同志《一竿子插到底》的文章。《湖北日报》在发表这篇文章时曾加了编者按语,按语说:“人民公社是生产和生活的组织者,而生产小队是生产、生活最直接最具体的组织者。小队工作的好坏,对生产、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怎样搞好小队的工作?根据这篇文章所介绍的经验,主要是两条:一条是人的问题,一条是制度的问题。所谓人的问题,就是在生产队党支部的领导下,要有一个好的小队长,一个健全的队委会,以队委会为核心团结一批积极分子,再通过积极分子去团结全体社员群众。所谓制度问题,就是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都要有一套适合集体生产、集体生活需要的切实可行的规矩,并且认真执行。人民公社化以后,经过几次的整社,生产小队的工作有很大的改进,但是现在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小队的领导方法问题,经营管理问题等都迫切需要研究解决。小队的工作不但是很重要的,而且是很复杂的,搞好并不简单。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更加重视小队的工作,总结小队的工作经验,加强对小队的领导和帮助。如果认为小队的工作没有什么了不起,搞好搞坏无关大局,或者认为不费多大力气就能搞好,因而就不深入小队,不认真研究小队的工作问题,那就不对了。”我们认为这篇文章所介绍的经验很好,特将全文转载,供各地农村工作同志研究学习。文中的编者按语均为《湖北日报》所加。
最近我们到枣阳县各个公社跑了个把月,着重了解了一下生产小队的领导方法和经营管理问题。这个县大多数小队的工作都搞得比较好,而从我们所了解到的情况看来,鹿头公社金星第一生产队邓家店中店小队(第四小队)、环城公社中苏生产队三里庙小队和国光生产队檀家湾小队的工作尤其出色。这三个小队,干部作风深入、细致、扎实,群众情绪高涨;在生产、生活上都有一套比较好的领导方法和经营管理制度,都搞的很有成绩。它们给人的总的印象是:工作紧张而又有条有理,干劲十足而又有劳有逸,上下一条心,生气勃勃。这几个小队的工作又各有特点,现在分别介绍如下:
一、邓家店中店小队
这个小队的特点是:有一个坚强的队委会和一个能干的小队长,有一套健全的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制度;劳动管理搞的好,在生产工作上有一套严密的组织和规矩;有闻名全县的“五虎上将”;干部关心人,体贴人,善于作政治思想工作。
集体领导、分工负责
小队队委会的委员,除队长外,还有负责副业、生活、技术、妇女等方面工作的副队长和各个作业组长。他们都是群众民主选举出来的。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都比较高,工作积极肯干,办事公道,能团结群众。在队委会的统一领导下,每一个队委委员都有明确的分工。队委会每三、五天开一次会,汇报一次工作情况,布置一次工作。工作布置后,队委委员就按照分工各自到作业组去贯彻执行。在工作中,临时有问题,队长就临时和队委商量。
他们很注意发挥作业组长的作用。凡是作业组内部的事情,队长不直接出面处理,而是通过作业组长去处理。小队队长杨立钧同志(现在已提升为生产队副队长)说这一条很要紧。他说,在工作上不能“乱抓”,而要根据组织制度办事情,“该谁管的谁管,该谁办的谁办”,一乱抓,就会把“组织抓垮,制度抓乱,工作抓糟”。(编者按:说得对。任何一级领导对下级组织都不能乱抓,不能包办代替,不能强迫命令,而应当充分发挥下级组织和干部的作用。)
由于队委委员和作业组长都有明确的分工,有职、有权、有责,所以大家越干越起劲,越干越能干。现在各个作业组长对定额管理、劳动组织、活路安排和政治思想工作都有一套办法。担子大家分挑,队长的负担也就减轻了,既能够带头劳动,又有时间考虑全队的工作安排和做政治思想工作。我们看到小队长杨立钧同志的确是忙而不乱,紧张而又愉快。他三、五天安排一次工作,安排后就放手让大家去干。他自己的日常活动主要是三项:一带(带头劳动)、二帮(帮助作业组解决问题)、三检查(检查生产工作的进行情况)。杨立钧同志既是一个好演员(带头生产),又是一个好导演(指挥生产),自己唱的好,又领导大家都唱的好。(编者按:对!小队长不仅是一个演员,更重要的是一个导演。现在我们有些小队长的确是忠心耿耿,任劳任怨,一心一意想把工作作好,但是他们还没有学会杨立钧同志的这一套办法。他们只知道一个人忙,一个人操心,一个人着急,而不知道怎样建立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制度,怎样发挥队委会、副队长和作业组长的作用。所以他们虽然忙得不可开交,还往往是顾了东头丢了西头,不能把工作作得很好。我们建议同志们学习一下邓家店中店小队队委会的经验和杨立钧同志的工作方法,研究一下怎样建立和健全小队的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制度,怎样真正作到“千斤担子万人挑”而不是一个人挑。)
劳动组织和责任制度
这个小队的劳动组织形式是以固定的田间作业组和各种专业组(如牛工队、副业组和各种生活服务性的小组等)为主,以临时性的突击组为辅。作业组主要是根据居住条件和力量的合理配置来划分,同时也适当照顾社员个人的意见。(编者按:我们认为这样划分作业组是对头的。有的地方提出作业组自由结合,谁愿意和谁在一起就在一起,是不妥当的。这不利于合理地配置力量,不利于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还可能产生其他流弊。)每一个作业组固定负责一定的田片(即通常说的责任片。一个作业组,不一定只有一片,有的可能是两片,有的可能是三片,以便于错开活路)。一经固定,常年不变,从种到收负责到底。这就为田间工作确立了一项最基本的责任制度,便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劳动竞赛,便于提高社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便于在执行奖赔制度的时候根据各作业组的生产成绩而分出高低。
碰到突击性的工作(如打场、抢种、抢收,抗灾斗争,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等)怎么办?那就是从各作业组抽人组成临时性的突击队伍(如打场组、插秧组等),任务完成后,仍各回原来的作业组。这就不至于打乱固定的作业组。同时在突击工作中,也是编成小组,推选组长,坚持评工记分、质量检查等一套规矩。这样,就把经常性的工作和突击性的工作,平时的责任制度和临时的责任制度很好地结合起来,而基础则是固定的作业组。(编者按:这一条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劳动管理中的一个根本问题。现在有些地方还没有很好解决经常性的田间工作责任制度和突击性的活路之间的矛盾。有的小队虽然有固定的作业组,但是临时活路一来,就把作业组打乱了,因而造成了经常性的田间管理工作无专人负责的现象。请这些地方的同志们注意研究一下邓家店中店小队的成功经验。)
邓家店中店小队在各项工作中都有一套经群众讨论制定的比较完整的切实可行的规矩。并且在群众的监督下贯彻执行了这套规矩。他们一直坚持评工记分、定额管理、质量检查和奖惩制度。不但经常性的活路有一套定额,突击性的工作一般也都是事先制订定额。每个作业组都有一个记工员,当天做的工分当天记。记工分的时候结合检查质量,质量不好的要返工或者扣工分。除了田间工作的责任制外,在养猪、种菜、办食堂、搞副业和耕牛农具的管理等方面也都有一套制度,有规有矩,奖罚分明。
“五虎上将”
这个小队的“五虎上将”是远近闻名的。他们是:杨立富(团员,原为副小队长兼作业组长,现在是小队队长),马笃秀(团员,妇女队长兼作业组长),杨明才(党员,技术队长兼作业组长),杨明升(团员,作业组长),杨立方(团员,作业组长)。他们各有各的特长,各有各的脾气,有的是棉花专家,有的是插秧能手。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年青力壮,不怕困难,善于冲锋陷阵,有很高的共产主义风格。
在这个小队,“五虎上将”早在1958年就得到了群众的公认。他们在深翻、抗灾、修水利、改造落后田等一系列的斗争中都有突出的成绩,令人口服心服。去年秋天,在沙河水库工地上,以“五虎上将”为骨干组成的飞虎队,在同鹿头公社基干民兵第三连、新市公社突击队、杨壋公社突击队和太平公社突击队的对手竞赛中,四战四捷,保持不败纪录。从这之后,“五虎上将”就闻名全县了。
哪里最困难,最艰苦,“五虎上将”就奔向哪里。在严寒的冬天,需要进行水中作业时,他们总是带头跳下水去;过年过节,他们总是自愿留在工地值勤,坚持战斗,而让别人回家欢度佳节。他们最大的优点是善于团结群众。他们每一个人的周围都团结了一批积极分子(总共约占全小队劳动力的30%),形成了一个坚强的积极分子层。每一个积极分子的周围又都团结了一批群众,这样就把全队的社员都带起来了。拿“五虎上将”中的女将马笃秀来说,她就紧紧地团结了刘桂珍、张四容等十多个女青年积极分子,组成了一个被人称为“八姐九妹”的战斗组,这个战斗组无论在插秧、改田和水利工地上都是少有对手的。争取做“五虎上将”,成了这个小队许多社员(尤其是年青人)的奋斗目标,新的“虎将”正在不断出现。现在,杨立银、严家良、何德玉等就已经是群众公认的新的“虎将”了。(编者按:所谓“五虎上将”,就是被群众公认的聪明、能干、公道的领袖人物。如果每一个小队都有几个这样的人物,通过他们去团结一批积极分子,再通过积极分子去团结广大群众。这样,什么事情都好办了。)
干部关心人体贴人
以杨立钧同志为首的小队干部都是出身于贫雇农,经过党的培养教育和实际工作的锻炼,都有比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比较强的工作能力。这是这个小队工作能够搞得出色的一条根本保证。
小队长杨立钧作过八年长工,他原是“五虎上将”之首,是枣阳县的模范小队长,现在担任生产队的副队长。群众对他的评价是:“不多说话,但是句句说在人的心坎上”,“会划算,会安排,会用兵遣将”。(编者按:当一个小队长,一定要会用兵遣将,多谋善断,单凭一夫之勇是不行的。)他很关心群众,体贴群众;群众信任他,爱戴他。社员生了病,他总是一得讯就亲自去看,病重的立即送进医院,病轻的他也要再三嘱咐安心休养,“病不好不准参加生产”。生病的社员往往被感动得流泪,病好后总是干劲倍增。群众越是干劲大的时候,他越是关心群众,甚至“命令”群众休息。今年抢割麦子时,一些老太婆也一定要参加。他生怕把这些老太婆累坏了,再三要她们晚上工,早下工,并且规定每人每天顶多只割五个麦捆,不准超过。可是他越是关心她们,她们的劲头越是大,越是感不到累,结果每人每天割到了二十个麦捆,抵上了一个半劳力干的活。(编者按:党一再指示,必须搞好劳逸结合。杨立钧同志是深深领会了这个指示的精神。他不但善于领导群众工作,而且善于领导群众休息。正因为他善于领导休息,所以善于领导工作。)在杨立钧同志的带领下,小队的其他干部也都很关心人,体贴人。这个小队的食堂、种菜和文娱活动都是搞得比较好的,文教战线上著名的红旗手杨立兰就是这个小队的一位姑娘。
对干部和积极分子,杨立钧既能放手发挥他们的作用,善于鼓舞他们前进,又善于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和错误。他善于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批评别人的缺点错误时,他很好地运用了“团结——批评——团结”这个公式,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两头软中间硬”。他还说对干部要少批评多教育。他用这个办法有效地帮助和团结了同志,使大家能够共同进步。比如,“五虎上将”之一的杨立富,脾气比较急躁,对群众的态度比较生硬,群众对他有些意见。杨立钧发现后,就耐心地和他谈,说对群众大喊大叫只会引起群众的不满,对工作只有坏处没有好处。杨立富在他的帮助下,逐渐克服了自己的缺点。现在杨立富已被选为小队队长,深得群众拥护。对一些有保守思想的社员,杨立钧也从来不采取简单的办法。例如社员杨立安是个有丰富生产经验的老农,但是原来他总不相信棉花密植、整枝等这一套先进技术。他说这些是“喝洋米汤”的人的名堂。杨立钧没有和他大吵大闹,而是动员他到先进地区去参观。他在外地看到密植、整过枝的棉花都长得很好,回来就变成宣传和推行密植、整枝的积极分子了。群众好意地笑他也喝起“洋米汤”来了。
二、三里庙小队的“后勤部”
三里庙小队的“后勤”工作特别出色。它有一个以三位老社员为核心的很好的“后勤部”。这三位老社员是:郭文志(负责保管出纳),罗明发(负责养猪),张禄运(负责种菜)。他们都是贫雇农出身,为人勤俭、正直,爱管“闲事”,爱说直话,办事认真牢靠,对浪费、不守规矩、投机取巧等坏现象绝不容忍。所以虽然他们“份内”的事情是保管、出纳、养猪、种菜,可是实际上他们管的比这要宽得多。食堂、稻场、塘堰、树木乃至于社员的家庭纠纷,他们都管。拿群众的话说,他们是“上管天,下管地;只认理,不认人,对阎王老子都一样”。(编者按:我们的人民公社需要更多的这种爱管“闲事”而又“只认理不认人”的人,这种人爱社如家,以社为家。这种人是人民公社的真正的主人。所有的干部和社员都应当热爱人民公社的一草一木,都应当用这样的态度对待人民公社的事情。)他们爱管事,别人也服他们管。因为他们管的好,管的有理。
郭文志从1956年起就做保管:管农具、管稻场、管钱。他不识字,不会记账,只会打圈圈。后来找了一个“窍门”,找了一个文化程度比较高的贫农当“秘书”。(编者按:领导上要关心这样的干部,要采取具体措施帮助他们脱离文盲状态。)他的规矩严格,不讲情面,不通融。无论谁向他领东西都要打条子,无论谁弄坏了东西该赔的都要赔。几年来,他经手的钱没有错过一文,有一次有二十元与账目不符,但一查对是会计的账记重了。他经管的农具没有丢失过一件。他对公物爱护得无微不至。去年打场时,夜间下大雨,有些社员把装粮食的麻袋当雨衣披回家去了。他随即就挨家挨户去收,并且用两天时间把破损了的六十条麻袋都补好了。平常他睡在仓库,打场的时候他就睡到稻场。去年卖给国家的粮食一时运不走,他在稻场睡到腊月二十八,直到把粮食全部运走为止。他疾恶如仇,1956年小队的会计私分多占,他立即就揭发检举,根据他的建议把这个会计撤职了。现在他又兼管食堂,食堂用粮他亲自过秤。每顿的饭菜、米面的加工等他都安排得妥妥贴贴。这个小队的食堂是著名的红旗食堂。
罗明发是著名的养猪模范。张禄运原来是个小队长,因为年纪老了,去年秋天起专管种菜。他们都是和郭文志那样忠心耿耿,认真负责,疾恶如仇的老人。他们在工作上都做出了出色的成绩。罗明发去年冬天接管养猪场时只有两头猪,现在发展到了二十一头。张禄运领导四个劳动力种二十六亩菜地(全小队平均每人有基本菜地一分五厘),茬口安排的好,产量高。现在这个小队每人每天能吃到三、四斤鲜菜,食堂还存有干菜一千二百多斤,腌菜六种共三千多斤。
这个小队是生产队的重点队。小队队长(一位青年妇女同志)在党支部书记的具体领导下,依靠这三位老人的具体经管,全面地把“后勤”工作建立起来了。这个小队的食堂办的好,菜种的好,猪养的好,农具保管的好。由于这几件事情办好了,干部和群众免除了“后顾之忧”,可以一条心搞生产,因此生产也就搞的好,连年超产,连年得奖。(编者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后勤”工作搞不好,生产不可能搞好。怎样搞好“后勤”工作,三里庙小队提供了一条很好的经验。每一个小队都有像郭文志、罗明发、张禄运这样一些贫雇农出身的勤俭、正直的人,把他们挑选出来,委之以具体经管“后勤”工作的重任,领导上经常给以支持帮助,“后勤”工作就一定会搞的有条有理。)
三、檀家湾小队的牛工队
枣阳县绝大部分小队都有牛工队(专管喂牛、用牛)的组织,檀家湾小队的牛工队是搞得特别好的一个。在这里,耕牛谁喂谁用,喂、用统一;耕牛的饲养管理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有一个很好的牛工队长,生产小队的队长又能充分发挥牛工队长的作用。
1959年夏天以前,这个小队的耕牛是分两处集中喂养的,喂牛和用牛是分开的,喂牛的不用牛,用牛的不喂牛。喂牛的只怕把耕牛累坏了,用牛的只怕完不成耕作任务,再加上没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因此喂、用之间往往扯皮,而结果有些牛喂瘦了,有些任务也没有按时完成。1959年夏天起建立了喂、用统一的牛工队,并制定了一套耕牛饲养、管理和使用的制度,选举了老长工出身的檀恕生当牛工队长,调整了牛工队人员的成份,此后耕牛的情况就迅速改观了。过去有一半的牛喂的不好,现在,绝大部分的牛都喂得很好。虽然1959年碰上了七十多年来没有过的大旱灾,去冬今春的饲料不足,但是没有发生耕牛不正常的死亡现象,并且还增添了四头小牛,还有三头母牛怀了孕。这期间牛工的活路也干的特别好,大大地促进了生产。(编者按:现在牛还是农业生产上的主要动力,要想搞好生产,就要管好耕牛。枣阳县牛工队的办法,值得各地仿效。)
关于饲养、管理制度主要的有这么几条:第一,牛工的活路都通过牛工队长派,小队长只提出任务,至于具体到那犋牛那天干什么都由牛工队长决定。小队长不直接派牛。第二,对耕牛定期排队检查评比(一般七天一次),看谁喂的好,谁喂的不好,对提了膘的奖,无故降了膘的批评,并限期喂好,到了期限还没有喂好的要扣工分。第三,牛工包括喂、用、积肥三种工分,分别记。喂牛的工分按天记,用牛的工分按定额记,积肥的工分按数量质量记。第四,有生殖能力的母牛都要配种繁殖,对配了种、怀上了孕的要奖,对空怀、无故造成胎牛流产的要罚。繁殖的小牛一年后作价,给饲养员一定比例的奖励。对耕牛的死亡,划分“四赔两不赔”的界线。“四赔”是:因管理不善而致死的赔,因病不报不治而致死的赔,打死累死的赔,丢失了的赔(根据具体情节赔耕牛价值的一部分)。“两不赔”是:老死的不赔;有病及时报告,经过治疗无效而死的不赔。第五,根据活路的轻重,把活路分为三等,根据牛的大小、强弱,把牛也分为三等,大牛做重活,小牛做轻活,因牛派活,牛活对口。第六,有关牛工活路的工具(如犁、耙、牛车等等),分别情况由牛工队统一保管或由饲养员分户保管。
这个小队最近一年来在耕牛管理方面有这么大的成绩,除了制度外,牛工队长檀恕生起了重大的作用。他九岁起就给地主放牛,前后当过二十几年长工,农业生产的活路样样内行,对养牛用牛更是拿手。尤其可贵的是,他有高度的责任心,对公共利益无比的关心,对耕牛无比的爱护。他对全小队二十几头牛的脾气、特点都摸得一清二楚。那头牛适合做什么,应该怎么喂养,什么时候应该休息,他都安排得妥妥贴贴。那头牛有病,他能及时发现,并亲自给牛治病,亲自照料病牛,直到病好为止。每天早、晚他都到田头地边去转,那块田该犁该耙了,他都及时向小队长提出建议,作好安排。有时一部分耕牛需要出外搞运输、搞协作,他要跟去,但又怕家里没人管;不跟去,又怕外边出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培养了几个助手,耕牛要去外地时,几个人就分开来,有的管外边的事,有的管家里的事。
这个小队的队长是一个部队转业下来的同志,工作积极能干,虽然对生产不很内行,但是他善于依靠群众,尤其是能够充分发挥牛工队长檀恕生的作用。牛工的活路,他都是通过檀恕生去具体安排,对檀恕生提出的有关喂牛、管牛、用牛和其他生产方面一切好的建议,无不虚心采纳。这样,檀恕生也就越干越起劲,成了他一个极得力的助手。依靠党的领导,依靠像檀恕生这样一些助手,放手发挥他们的作用,这就保证了他能够把全小队的工作领导好。
这三个小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我们感到,如果把它们的经验集中起来,取长补短,就可以成为生产小队工作的一套比较完整的方法了。一个小队,如果有邓家店中店小队那样一个健全的队委会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制度,有那样一套田间工作的责任制度,有那么一批密切联系群众的“虎将”;有三里庙小队那样一个“后勤部”;有檀家湾小队那样一个牛工队,那样一套管理耕牛的办法,那么,生产、生活就没有搞不好的道理。
我们还感到,要改进小队的工作方法,必须同时改进生产队以上各级领导的工作方法。生产队是基本核算单位,生产、生活都由它统一安排部署,如果生产队的工作没有头绪,乱抓一气,小队的工作是不可能搞好的。这三个小队的工作之所以搞的比较好,是与生产队的领导分不开的。金星第一生产队、中苏生产队、国光生产队都是比较先进的生产队,它们所属的各个小队的工作都是比较好的。这三个小队又都是生产队的重点小队,生产队的党支部书记经常住在这些小队,具体地帮助小队的同志安排工作,进行工作。同时他们在这里取得经验后,就及时在全生产队推广,点面结合,以点带面,这就把整个生产队的工作都带动起来了。
我们大多数生产小队的干部都是忠诚、聪明、能干的人,群众中有的是对社会主义事业忠心耿耿的“猛将”和“谋士”。我们想,只要各级领导同志深入下去,发现他们,帮助他们,放手发挥他们的作用,那么,每一个小队都会是“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在各种工作中,都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第2版()
专栏:

一竿子插到底
——从枣阳县的三个生产小队的经验所想到的
龚同文
“底”在哪里?“竿子”扎到什么地方才算到了“底”?枣阳县的三个生产小队的经验回答了这个问题。
就农村工作来说,“底”在人民公社的生产队、生产小队,这是农业生产的第一线,也是直
接组织社员生活的基层单位。党的领导这个“竿子”要通过各级党组织——直扎到生产队和生产小队,才算是“扎”到了“底”,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才能在社员群众中生根、开花、结果。
人民公社是生产、生活的组织者,要把几万人以至十几万人的生产和生活都组织得很好,这是一个很重的担子。在单干的时候,这个大担子分散成几个以至几万个小担子;在合作化的时候,这个担子就重一些了;在人民公社化以后,这个担子更重了。这个“千斤担子”,一个人、几个人挑不起来。“千斤担子万人挑”这是枣阳县的一位生产小队长杨立钧同志的经验。杨立钧同志不只是自己认真负责地挑起了“担子”,而且,他还团结了许多人帮他挑担子,这样,他那个小队的工作就走在前面了。因为“千斤担子万人挑”,担子轻了,跑得快了。如果所有的生产小队长都像杨立钧同志那样做工作,何愁“千斤担子”? 就是“万吨担子”也不怕!
怎样才能做到“千斤担子万人挑”?杨立钧的经验是一带(带头干)、二帮(帮助下面解决具体问题)、三检查(检查工作进行情况)。杨立钧用这种办法培养了“五虎上将”等一批积极分子。各级党组织为什么不可以用这种办法培养出千千万万的杨立钧呢?这种一带、二帮、三检查的方法,是一竿子扎到底的工作方法。“带”,要到生产队、小队里去“带”;“帮”,要到生产队、小队去“帮”;“检查”,要到生产队、小队去“检查”。简单地说,要面向基层,到人民群众中去!
为什么有的地方没有让党的政策直接跟群众见面?这和这些地方的工作人员的思想作风有没有关系?比方说,要全面地抓思想,抓生产,抓生活,这是广大社员的基本要求,也是他们的迫切要求,上级党组织说过多少遍,为什么有的生产队、小队不照办,或者在办的当中大大地打了折扣?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动动脑筋的。
看看枣阳县的这三个生产小队的经验吧!说实话,这三个生产小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把这三个生产小队的经验集中起来,就是一套组织集体生产和生活的经验。这一套经验里面没有任何神秘的东西。如果说得朴素一点,就是两句话:一句话是照群众的要求办事,一句话是照党的政策办事。党的政策和群众的要求是一致的,听党的话和听群众的话是一致的。这三个小队的工作之所以得到比较显著的成绩,这就是在这里工作的干部,听了党的话,听了群众的话。
听党的话,听群众的话,不能把它当作抽象的形容词,不能让它只是作为一个主观的愿望,而是要把这句话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去,这就是说要在组织生产、生活的具体工作中,反映党的政策和群众的要求。像中店的杨立钧同志那样,像三里庙的三个老头那样,像檀家湾的檀恕生那样,爱社如家,以社为家,只要对人民有利的事什么都管,什么都干;上管天、下管地,只认理、不认人,全心全意为人民!这样,就可以“一竿子扎到底”了。
让同志们重视枣阳县的这三个小队的经验,让同志们在自己的工作地区总结这样的经验,让同志们检查一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不是已经在你们那里的人民群众中生根、开花、结果了?党和群众当前向你们提出的许多具体的要求,是否已经兑现,如何进一步兑现?关键在于改进领导作风,在于面向基层,到生产队去,到生产小队去,到田间去,到食堂去,到人民群众中去,一竿子扎到底!
(原载《湖北日报》)


第2版()
专栏:

扎扎实实加强生产队的领导
湖南各级农业部门到田间办公推动了生产
中共宁夏固原地委加强对后进社、队的领导已取得成效
新华社长沙21日电 湖南省从省到公社的农业领导机关都搬到基层,切实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领导,有力地推动了当前的田间管理和“双抢”运动。目前,以省委书记胡继宗同志为首组成的省委生产前线办公室,已搬到湘潭县韶山公社清溪大队办公。各地、市、县、公社党委也都层层设立了一千多个生产前线办公室,搬到生产队、作业组,实行田间办公,各大队、生产队的干部也纷纷到田间参加生产领导生产。
湖南省在今年春季生产中,抽调二十二万多名干部深入第一线加强生产领导的同时,有的地方就组织了流动现场指挥所、流动办公室,深入田间,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及时解决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各项生产。接着,各个县和公社又普遍推行了“二五制”领导方法。为了更好地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领导,继续深入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全省各地的党委都根据省委的指示,一方面将前一段的行之有效的流动现场指挥所、流动办公室作为经常的制度固定下来,并且在全省各地普遍推行。各级党委的指挥所和流动办公室的工作方法,一般都是根据一定时期的中心任务,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就地研究和解决问题,并总结推广生产经验,具体帮助基层干部改进工作,提高领导水平。
各级党委的前线办公室深入基层、深入田间办公后,深受群众欢迎,对推动生产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共湖南省委生产前线办公室搬到湘潭县韶山公社清溪大队办公后,省委书记胡继宗同志和办公室的干部,就在办公室所在地对集中劳力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这个大队虽然作了集中劳力的规划,但集中的进度缓慢。同时各生产队、作业组和专业队(场)都反映劳力不足,又找不出原因,想不出办法。生产前线办公室便帮助他们分析形势,具体安排解决了劳力问题。省委通过在这个大队解剖麻雀,摸清了当前在基层单位集中劳力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这个问题的经验,这就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各地加快集中劳力的速度。中共黔阳地委第一书记卢青云同志率领生产前线办公室深入黔阳县硖洲公社秀洲大队办公,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有力地鼓舞了社员的劳动热情,同时,帮助这个大队加快集中劳力到生产第一线,加强早、中稻后期管理。
各级党委办公室深入基层单位和领导干部深入生产第一线,也促进了基层干部更进一步深入参加生产,领导生产。郴县专区七万多名生产队长以上的干部,在各级领导部门深入田间办公后,都深入作业组,通过参加生产和在食堂吃饭,帮助改进生产管理和安排生活。南县麻河口公社在生产前线办公室的推动下,有三百五十七个生产队以上干部吃在田、住在田,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公社党委书记吴蔚民搬到双华生产队第二作业组和群众一道劳动,在最近的积肥运动中,他还发动群众边积、边沤、边运肥到田,加快了积肥进度。现在全社已为每亩晚稻积了一百六十八担凼肥,给晚稻丰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本报讯 中共宁夏固原地委狠抓后进社、队,促进生产、工作全面跃进。
固原专区原有18%的社、队属于后进社、队,这些社、队一般都没有真正树立贫农、下中农的领导优势,党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不力,许多工作没有形成群众运动,群众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最近以来,中共固原地委决定在后进社、队采取“包干”、“调整”、“配套”、“蹲点”、“下放”等一系列的措施。“包干”就是专区包公社,县包大队,公社包小队,改变过去地委抓县,县抓公社,公社抓大队的办法,这样一竿子插到底,使基层领导大大加强。“调整”就是在先进社、队与后进社队之间,进行干部调整,挑选一些优秀干部担任领导工作;同时对于后进社、队内部的新生力量也大胆加以提拔。“配套”就是在选拔调整干部力量时,给工作特别薄弱的社、队选拔一批阶级立场好、参加劳动好、群众观点好、民主作风好的干部,配套成龙。“蹲点”就是在包干加强领导的社、队,把办公室搬到工作最薄弱、最艰苦的点上去,领导干部长期蹲点包干,一抓到底。“下放”就是把下放到基层劳动锻炼和工作锻炼的干部,下放到后进社、队,一面参加劳动,锻炼自己,一面帮助基层干部做好工作。
目前全专区所有后进社、队都有各级领导部门分别包干领导,并下放了县级以上十多名领导干部,到工作薄弱的基层担任领导工作。各地选拔调整了八百多名基层干部。
各级党委加强对薄弱地区的领导后,各地已经开始出现后进社、队乘风破浪猛赶先进的局面。许多原来生产工作落后的生产队,很快就改变了面貌。固原县全县四十七个后进生产队中,已有二十七个生产队的后进面貌大大改观,各项生产工作赶上了一般队或先进队。
(附图片)
湖南沅江双华公社泗湖山大队书记罗阳春,把稻田中耕先进技术传授给社员  新华社记者 王平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