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7月1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包打困难
林旭
7月号的《人民文学》上,有一个引人注目的题目:《包打困难突击队》。文章写的是一个老师傅带领三个徒弟,帮助落后单位克服困难的故事。他们一听说小工房的生产遇到了困难,就挺身而出,大力支援,喊着:“小工房的困难咱包了。”故事写得很动人,这里不必赘述。我只想对于“包打困难”的精神发一点议论。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这种敢于包打困难的英雄。最近一个时期,在“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指导下,许多地方的干部为着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领导,普遍地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生产第一线。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去,哪里困难大就到哪里去!有些地方实行了“包干制”,要把一个公社、一个生产队或者一个方面的工作“包下来”。这还不算,他们还表示不完成任务不回来,不战胜困难不回来,定要把落后的变为先进,先进的变得更加先进。一句话,党交给这些同志的任务,他们全包下了;面前有多大困难,他们也包下了。
包打困难,这是一种革命的英雄气概,那些走向生产第一线的同志们,勇于对党分配的任务采取“包下来”的态度,就是因为他们不害怕困难。他们有着藐视困难的勇气,也有着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对于“困难”这个对手的脾气,革命者可以说是摸得最清楚了。我们从革命的实践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困难也是纸老虎。问题就在于有没有胆量去戳它。只要我们敢于藐视困难,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顽强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对于困难来说,就像是纸老虎遇上火。因此,战胜困难的最大的力量,不是别的,正是革命者那种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斗争精神。广大的基层干部出发到生产第一线去了,他们不计条件,不讲价钱,不管面前的任务多么艰巨,却昂首挺胸,迎头赶上。在他们的身上正是表现了革命者不怕困难的英雄精神。
那些包打困难的英雄们,对待每一个具体困难并不是满不在乎的,他们做起工作来却是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说到哪里做到哪里,从来不讲一句空话。他们在战略上藐视困难,把它当作纸老虎去打;在战术上又重视困难,把它当作真老虎去打。对具体困难作具体分析,找出克服困难的有效措施。在他们身上,既有勇气,也有办法。
包打困难的革命行为之所以可贵,更在那个“包”字上面。任务当前,责任在身,不管困难有多少,也不管困难有多么大,他们一身承担,全都包下来了。这又是一种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精神的反映,是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风格。人们常说:“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送给别人”,也就是这种包打一切困难的精神。他们不叫苦,不喊难,不当伸手派,而是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依靠自己的努力,为党为人民作出贡献。
当然,包打困难并不是说只依靠少数人的力量包打天下。恰恰相反,要包打困难,只有发动广大的群众,依靠广大群众的力量去战胜困难。那些走上第一线的同志们之所以敢于拍胸脯,除了自己有着无畏的勇气和高度的责任感以外,就是由于他们相信群众的力量,下决心深入群众,依靠群众,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起来。人多势众力量大,智慧广,天大的困难他们都能包得下,攻得破。蛟龙入大海,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第8版()
专栏:
麦收场景
蒋贤清大嫂手巧磨镰刀,磨快镰刀迎麦收;好武器给好手用,割麦英雄显身手。书记割麦在田头,社员挥锄紧跟后;领导亲自来参战,大家更加有劲头。麦子黄黄闪金光,割麦大军上战场;城乡本是一家人,互相支援理应当。公社食堂真是好,饭菜香来吃得饱;医务人员结伴行,送往田头不怕跑。
第8版()
专栏:音乐评论
“反美风暴起来了!”
——评《反美风暴大合唱》和《反美漫画交响组曲》
叶林
在首都的“反对美帝侵略、坚决解放台湾、保卫世界和平宣传周”的艺术演出中,出现了不少具有强烈战斗性的音乐新作品。大型声乐作品《反美风暴大合唱》和管弦乐作品《反美漫画交响组曲》是其中突出的两部。
我听《反美风暴大合唱》的演出已经有好几遍了。这部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人每次听到后都不禁激发起一种强烈的反美斗争政治热情和力量。《反美风暴大合唱》和《反美漫画交响组曲》,尽管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但它们的出现,却是我们的革命音乐在现阶段的一种新的发展。
我们的革命音乐一贯具有战斗的传统,革命的群众歌曲往往像锐利的匕首一样,直接反映当前的革命斗争,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种战斗的传统在今天已经进一步在所有的音乐创作形式当中得到了普遍的发扬。即使是大合唱或是管弦乐这样的庞大的音乐形式,也能够在短短数天之内,从创作、排练到演出,一气呵成,和群众歌曲等其它音乐形式在一道,参加了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斗争,而且得到了较高的成就。这是我国音乐家们的艺术能力日趋成熟的标志,同时,更是他们具有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重视革命音乐战斗传统的具体表现。这种革命的风格和艺术上的鲜明的战斗性是足以自豪的,是我们艺术工作者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教导下所取得的重要的成果。
这两部作品能够产生这样大的力量,还在于它们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能够比较集中地表现出中国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思想和感情。在《反美风暴大合唱》第一节“反美风暴起来了”中,有着强烈的气势,歌声从四面八方倾泻下来,反美的呼声,一浪更比一浪高。作曲家在这一节中运用了转调的手法,刻划了当前世界人民反美斗争的声势规模,在反美风暴中发出了战斗的号召。歌声很有力量,而且具有战斗的必胜的信心。特别使人激动的还有这首大合唱的第三节“中国人民反美大示威”,这是一首具有群众歌曲风格的进行曲,节拍整齐而有力,表现出千百万人民群众示威队伍的雄壮的阵容。接着,人民的队伍发出了怒吼,有力的歌声唱出了:“美帝国主义从台湾、从亚洲、从非洲、从拉丁美洲、从欧洲滚出去!”歌声到最后成了集体呼喊的口号,它激动着所有的听众,不由得全场随着合唱队的节奏整齐地呼喊起来,“反对美帝、保卫和平”的口号响彻整个剧场。最后,口号又回复到歌声,得到了更有力的结束。这一节合唱,看来可以改编为供群众在游行示威时演唱的群众歌曲,相信一定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鼓舞人民的斗志,成为他们的战歌。
这首大合唱的其它各节也都写得很好。第五节“东风吹遍全世界”是一首凯歌式的颂歌,特别是中段和末段,充满了乐观主义的精神和崇高的理想,体现了社会主义阵营是保卫世界和平最坚强的堡垒这一真理,很有感染力。
在刻划人民群众的反美正义斗争的方面,《反美漫画交响组曲》有着同样的成就。这首组曲因为没有歌词的帮助,所以在创作方法上尽量采用了革命群众歌曲的曲调。这种方法很容易为群众所理解,特别是在演出时加上幻灯漫画的帮助,差不多在一些细节的描写方面也都是清楚明了的。这种独创性的尝试是值得鼓励的,它有助于表现乐曲的内容,是当前交响乐向群众普及、为政治服务的有效的途径。
这首交响乐的美中不足是,由于把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像小丑似地漫画化了,因而在音乐刻划上使人感到这一群战争罪犯的嘴脸丑恶、卑鄙有余,而阴险、毒辣不足。这可能是当前许多反美艺术创作中比较容易遇到的现象。对待美帝国主义,我们既要鄙视他,同时又要教育人民提高警惕,如果能够把美帝国主义外强中干和侵略本性至死不变这两个方面都刻划出来,同时把人民群众的反美斗争的声势规模更强调一些,那就更为完整。
这两部作品的出现,还体现了创作上大走群众路线,发挥集体创作精神的胜利。《反美风暴大合唱》是“诗刊”编辑部集体作词,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集体作曲的,这种新型的合作关系一开始就获得了成功。《反美漫画交响组曲》则是中央乐团交响乐队业余创作组的集体创作。他们过去已经有了不少创造性的实践,这一次是他们继创作《穆桂英挂帅》交响乐之后的又一次大丰收。
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演出的《反美风暴大合唱》的成绩也是显著的。尽管排练带有很大的突击性,但他们的创作态度却很严肃,有充沛的政治热情,有许多精心的设计,尤其是对使这部作品生色不少的
“中国人民反美大示威”一节的处理,更具有独创性,使他们的合唱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我们的艺术家们用最大的热情参加了反美斗争,用艺术武器和全世界人民在一起打击美帝国主义。与此同时,如火如荼的反美斗争反过来又锻炼了我们,促使我们的艺术得到更蓬勃的发展。让我们更勇猛地投入战斗,演出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更沉重地打击这个凶恶的敌人,直到最后把它埋葬!
第8版()
专栏:读者中来
戏曲打字幕
我觉得地方戏曲演出时打幻灯字幕,是一个观众很欢迎的做法。但是,有些戏曲剧团(特别是京剧)的演出,还没有幻灯字幕,以致观众不了解唱词,减少兴趣。希望各个剧种的剧团演出时都能为观众着想,打字幕。
在现有的幻灯字幕上,有的墨迹太淡,字也写得潦草,有的甚至写别字,这样便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希望各剧团领导上重视这一工作,把它看作演出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北京 居坤道
第8版()
专栏:支援农业小故事
星夜驰援
武汉钢铁公司 郭才福
党委组织部马部长正对即将去农村工作的同志们传达党委的指示,她严肃而又和蔼地说道:“我们去协助农民兄弟工作,是义不容辞的义务,也是党交给我们的一项政治任务,我们是带着十万武钢职工的心意去的……”就在这时候,通讯员小王突然推门而入,打断了马部长的话:“马部长,加急电报,应……应山县打来的。”大家听着小王气喘吁吁的话,看着他满脸的热汗,都猜到这一定是十万火急的事。马部长急忙打开电报,只见在红色的“加急”二字下面写着:“我县水库工地二台拖拉机已坏,急需修理,盼火速支援。”看完电报,马部长对大家说:“看,需要我们的时候到了!公社水库正等着我们,农民兄弟正等着我们,党要我们在工业建设上创造奇迹,也要我们在支援农业上立下功劳……”每句话和加急电报的每一个字,像骤急的鼓点一样在大家心窝里敲响……。
党委指定由机械队吴云飞队长带领萧明清、徐阿兴、洪华祥等五位师傅星夜赶往应山水库工地。
夜。吴队长他们几个带着简单的工具和材料,坐在汽车上,心里火辣辣的。汽车以每小时四十公里的速度向前飞驰,但大伙还嫌汽车太慢,巴不得赶快到汉口车站,转乘午夜的火车,一下飞到水库工地去把拖拉机修好,投入治水的战斗。坐上火车以后,在拥挤的车厢里,大伙就写开保证书、挑战书了,六个人写了十二张,一个对一个,互不相让,好像在工地上打擂比武似的。他们的心多急啊!萧师傅和徐师傅一会儿把钳子拿出来看看,一会儿又把鎯头拿出来瞧瞧,准备一到水库就干起来。
到了水库工地,天已大亮了。太阳从山顶上升起,洒下万道金光,给大地镀上了一层金色。沐浴在阳光下的水库工地,人声鼎沸,车马喧嚷,拦洪大坝坝基上,石夯一起一落,震得大地发抖。吴队长他们几个检查了拖拉机之后,找出了故障——高压油泵坏了,随即展开了突击战,拆卸的拆卸,清洗的清洗,修理的修理,六个人全力以赴的抢修。还不到三个小时,拖拉机修好了,马达开始跳动了,两台拖拉机又投入了施工。
拖拉机修好了,但任务还很多,应山县城关、广水、马坪各公社还有很多马达、油泵、水泵等动力机械等待修复。水库工程党委蔡书记准备给他们配备几个民工和一辆板车运工具,到各公社和生产队去修理。当蔡书记问大伙还缺什么东西时,他们六个人同声答道:“什么都不缺,只缺一根扁担!”
吴队长他们六个人,就凭着一条扁担,把工具从城关挑到马坪,又从马坪挑到广水,就这样往返于各个公社和各个生产队,衣服一次又一次的被汗水浇湿,手上增添着一颗颗硬茧,而一台台农业机械也都站了起来,跳着、唱着,走进了农业建设大军的行列。
他们六个人没有辜负党对他们的期望,四十天里,足迹布满了水库工地和各公社的生产队,他们用心中的青春热火点燃了每台机器的发动机。在夏家河水库完工的庆功大会上,他们光荣获得了三面锦旗和六颗奖章。
第8版()
专栏:
唱个山歌谢武钢
武汉青山区北湖公社社员 朱存仪麦浪滚滚菜花香,唱个山歌谢武钢,工人大哥情谊重,黑夜挑肥送农庄。蛙声啯啯四处鸣,送肥车马闹满垅,一担大粪一担金,一车肥料一车情。布谷声声响山岗,春耕春播忙又忙,工农兄弟互支援,友谊花开朵朵香。
第8版()
专栏:大家谈
“一日省一文、三年合一千”
江苏涟水高沟公社 张志光
节约,对大家来讲并不是什么陌生的字眼。当然,节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从小处着手的有:无事灯小,人走灯熄;拟稿用废纸,成文用好纸;复写纸烘了再用,提高旧信封的利用率,等等。这些虽是老办法,但也确实为国家节约了不少财富。这样说,并不等于不要从大处着眼。大处着眼固然很重要,但小处着手也不应忽视。西瓜应抓、芝麻何尝不该拾?
可是有些人认为拾芝麻未免寒酸,或者说多此一举,甚至讥笑它为“拾芝麻主义”,言下之意,是看不起这种“微不足道”的办法的。说这样话的同志,不屑于拾芝麻,可也没有抓到西瓜。古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反对人家节约国家财富的光荣行为呢?
芝麻虽小,拣芝麻防碍不了抓西瓜,既能抓了西瓜,又拾到芝麻,有什么不好呢。何况“一日省一文,三年合一千”,到了那时候,芝麻也会变成西瓜的。
第8版()
专栏:知识小品
空中建筑师
王俊夫
直升飞机在现时,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了。去年我国开始大量生产“旋风—25”型直升飞机,在工农业生产的一些部门中已经运用上了。
很多交通工具都需要一定规模的相应设置:火车需要钢轨铺的铁道,汽车需要良好的公路,飞机没有机场就不行。然而直升飞机就不需要这些,它在起飞和着陆的时候只需要一块很小的能够容身的场地就行了;不论是密林中的空地,田野间的小道,屋顶上的平台,帐篷边的平地等等,都能满足它的要求。
它能以一定的速度(约每小时二百公里左右)向前不停地飞行,又能一动不动地停留在空中。能水平移动,能垂直升降。由于这些优点,自从三十年前开始大量登上生产舞台以来,便立即在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部门中获得广泛的应用。人们利用它来完成其他交通工具难以胜任的工作。
直升飞机是渔船的侦察员,它能在白茫茫的海面上侦察鱼群;它是出色的捕鱼者,能够悬在海面上撒网打鱼,“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它是船舶的优秀的搬运工人,能代替起重机为船舶装卸大量笨重的货物;它是探险队的供应员,能有效地和及时地为地理考察队、极地探险队和海洋探险队供应必不可少的物品;它能为大批的农田喷洒农药和肥料;它能把人们载到需要的地方去……。
现在它又开始在建筑业中初露头角了。在这里,它是个“空中建筑师”。
去年夏天,列宁格勒近郊普希金区的一座宫殿大厅,需要拆换十一个木制的旧屋架,新的屋架是金属的,每个重2—6吨。如果用一般的塔式起重机来拆换的话,运输、安装起重机的时间和拆换屋架的时间加起来,足足需要半个月左右。于是人们请出一位名叫“雅克—24”的“空中建筑师”来帮忙,它只花了两天的时间就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空中建筑师”工作时的情景吧!工作一开始,它就迅速地升到宫殿的屋顶,从机舱中放下有挂钩的钢索。当屋顶上的工人利用挂钩把屋架吊住后,它便带着屋架飞到别处放下,再带着新的屋架飞回屋顶把它安上。在整个安装过程中,驾驶员与工程人员一直用无线电话进行着联系,使工作顺利地进行。
这真是建筑技术上的一项重大的革新——利用直升飞机代替起重机来盖房子!可以想见,在未来庞大的建筑工地上将有成群的直升飞机穿梭似地往来,它们一忽儿在这里树立起高大的柱子,一忽儿又到那里安下屋架;烟囱、水塔、电视塔少不了它的帮忙,摩天大楼在它“脚下”飞快般地成长……。
还有人建议,在巨大的水利建设工地上采用直升飞机来浇灌混凝土。将拌好的混凝土装在直升飞机里,机舱下接着一根特制的软管,每到达指定的浇灌地点,接通管道,混凝土便可从软管中一泻而下,灌到大坝中或其他建筑物构件中去。这是一个效率高、质量好的办法。
直升飞机在建筑业中的应用还刚刚开始。有人称誉它为万能的建设者,真是一点儿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