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1960年7月1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不断提高政治觉悟 不断改进领导作风 把企业管理水平推向更高阶段
  庆华“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有重大发展
  1958年以来生产节节上升月月季季年年完成国家计划
新华社哈尔滨11日电 黑龙江省庆华工具厂,根据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精神,坚持不渝地巩固、提高、发展“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制度,使这一制度在生产持续跃进的新形势下,有了重大发展。这一新发展,标志着企业管理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最近,中共黑龙江省委召开了现场会议,推广庆华工具厂发展“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经验。
“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新发展的特点是:逐步扩大工人参加管理的范围,丰富管理的内容;科室干部学会用政治工作的方法进行经济工作;形成上下结合、纵横交错的企业管理网
“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是庆华工具厂用学习和独创相结合的精神在1958年总结出来和开始推行的。两年多来,随着生产大跃进和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的猛烈发展,生产力的飞跃提高,庆华工具厂坚持并发展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制度,从而,比较全面系统地解决了企业管理工作上遇到的一些新问题。
庆华工具厂“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新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在不断提高工人的政治思想、管理业务和文化技术水平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工人参加管理的范围,丰富工人参加管理的内容,建立工人参加管理的秩序,提高工人参加管理的水平,使工人参加小组管理成为搞好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同时,使科室干部明确地树立了面向生产,为生产服务的观点;学会用政治工作的方法进行经济工作,用大搞群众运动的方法开展管理工作。改革管理制度同改革管理工具相结合,改革专业管理业务同改革群众管理的业务相结合,破与立相结合的办法,不断地改革业务,不断地改进干部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建立工作、劳动和学习相结合的新的工作制度和新的工作方法。在群众管理日益巩固、专业管理日益加强的基础上,广泛运用三结合形式,把专业管理同群众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严密的上下结合、纵横交错的企业管理网,使企业管理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管理工作越作越细,越管越全,越管越好;生产小组成了政治、经济、文化学习的主要活动场所
庆华工具厂从1958年实行工人参加小组管理以来,工人们由开始管理小组的生产调度、原始记录、考勤、料具收发和保管等部分日常工作,发展到参加计划、技术、成本等全面管理。在计划管理上,由讨论执行计划、制订保证措施,发展到编制小组作业计划;这就使生产计划具有了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保证了计划的先进可靠性。在技术管理方面,工人已参加了质量分析、产品设计、新产品试制、修订工艺规程、处理合理化建议和参加高、大、精、尖、新产品的技术研究等工作,这就把技术理论同生产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了。由于工人参加小组管理的范围逐步扩大,这个厂在成本管理上,不仅能够进行班组经济核算,而且由按小组、按月进行核算,发展到按产品单件、按定额进行日核算、周分析、月总结,使核算、分析、监督三者密切结合起来,形成了人人都搞成本核算、个个关心经济效果的新局面。现在全厂工人对一滴油、一块破布、一个料头都算得很精心。二车间三八小组在副料使用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甚至一块破布都采取“用完洗、洗完用”的方法,仅1959年节约的费用就达一万五千多元,等于全组全年工资的二点七倍。广大职工这种兢兢业业勤俭办企业的优良作风,保证了全厂成本月月降低,可比产品成本1月份降低了1.52%,2月份降低了4.27%,3月份又降低了6.13%,4月份连续下降7.9%,5月份又降低了17.49%。小组管理范围的不断扩大,是和工人参加管理的人数越来越多,工人管理员水平不断提高密不可分的。庆华工具厂通过建立预备员制、师徒一职制、一职多员制等办法,使工人管理业务的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全厂90%以上的小组都管理得井然有序。据最近举行的全厂管理工作运动会测验评比的结果,全厂有50%的工人管理员达到了同类专业管理员的业务水平,有20%以上的工人管理员基本上可以胜任车间职能组长和车间主任的工作。随着工人管理员管理知识的不断丰富,全厂各小组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管理制度。如:四个簿(交接班记事簿、技术保安教育记事簿、合理化建议登记簿、会议记录簿),五本账(材料收发账、工具收发账、产品收发账、工时记录账、产品检验账),八个表(产品进度登记表、产品日报表、经济核算动态表等)和十一项管理制度,并通过班前班后会、周末经济活动分析会、月初计划落实和月终的总结评比等五个定期会议,作到了一天一检查、一周一分析,月初有计划、月末有总结,使小组管理工作越作越细,越管越全,越管越好。特别是以生产小组为单位成立了党、工会和共青团小组,在小组中以生产为中心,以党小组为核心,既抓生产和管理,又抓思想、抓学习、抓生活,这就不仅使生产小组真正成为企业一级坚强的行政组织和整个管理工作的基础,而且成为政治思想工作和技术文化学习的主要活动场所。
全厂科级以上干部每年定期劳动一个月;一般干部每周劳动一天
庆华工具厂干部参加劳动已作到计划化、制度化、经常化。两年来,全厂干部在坚持参加劳动方面已经把将军当兵、种试验田、轮流下放、跟班劳动、抓关键、现场办公、工人和干部定期轮换等定型、不定型和定期、不定期的劳动结合起来,把干部参加劳动与经常深入生产、领导生产结合起来。现在,全厂科级以上干部每年轮流到生产小组当工人一个月,一般科室干部每年集中两个月时间到小组当工人,车间干部每周固定参加两天劳动,参加生产领导生产。一般作到那里出现关键问题,那里就有领导干部参加劳动,他们以身作则,带领群众解决关键问题。因而,及时突破生产的薄弱环节,保证了生产的节节上升。据去年全年统计,干部在参加劳动中发现与解决的生产、技术、管理等问题七千八百多件。干部参加劳动,不仅及时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提高管理水平,而且逐步学会与掌握了生产技术知识。现在,全厂干部一般都能掌握一个以上的工种,三至五道工序的操作技术。五车间已有75%以上的干部和工人实行了定期轮换。
由于工人参加管理范围的扩大,以及规章制度的改革、新式管理工具的出现,科室业务工作量大大减少,使干部有了更多的时间参加生产,深入实际。现在,科室干部普遍推行了“一劳三三制”(即科长以上干部每年定期参加劳动一个月,一般干部除每年劳动两个月外每周劳动一天,其他时间大体上处理业务、深入下去和学习各占三分之一)。这一制度的实行,对干部深入生产、坚持劳动和学习起了显著作用。据初步统计,科室干部深入现场办公的时间,约占工作时间的一半,就地解决的问题达到80%。全厂各级干部还分别与生产小组建立了固定联系点,经常深入,重点培养,作到同工人一条心,一股劲,一个样。因此工人们说:“干部劳动到车间,思想作风大转变,改进管理有起色,总结经验遍地传”。
两年来,这个厂在规章制度方面进行了三次比较集中的带有全面性的改革。这种改革都是根据每个时期生产大发展的需要进行的。比如:1960年初进行的规章制度的第三次大改革,是在以“四化”为中心的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的新形势下,在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密切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次改革的矛头首先是指向工艺规程和操作规程以及劳动组织和生产组织方面。这次改革共修改了工艺规程一千五百七十六项,占全厂工艺规程的84%。这次改革由于掌握了慎重从事,边破边立,破立结合的原则,做到了改得快,改得细,改得好,因而适应了生产持续跃进的需要。如计划财务科的凭单日记账,曾由三十二本减为二十六本,后来又减为七本;这次改革后,只留下一本账,从根本上改变了账目相互分割、重复计算的不合理现象,大大简化了财务手续,使账目更加合理,因而,结账人员由十二人减为三人,结账时间由十天减为四天,工作效率提高了十倍。此外,在核算、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等方面都创造出许多先进的工具。
全厂按十个科室建立了十条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线,作到上动下随,下动上知,上下行动一致
在“三结合”的运用方面,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新的发展。它不仅广泛运用在生产技术研究方面,而且广泛运用到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突出的表现在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的密切结合上。现在全厂已经形成了一个由点到线,上下衔接,左右串联,紧密交织的管理网。在组织上、制度上摸出了一套结合、挂钩的方法。在车间有主任、专业人员和生产小组长的“三结合”作业会议,在科室有三级(科室、车间、小组)同业务会议,科室之间有协作会,联系会,“四结合”(生产、技术、检查、验收)会。全厂按十个科室,建立了十条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线。各科室按着业务系统与车间小组一串到底,开展“十线一网三结合”大联赛,作到了上下挂钩,环环相扣,上动下随,下动上知,上下行动一致,随时沟通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形成了一套既保证工作质量又适应生产飞跃发展的“六快”的管理方法(快速反映生产薄弱环节、快速反映生产成果、快速总结配套和推广先进经验、快速而又稳妥地改革规章制度、快速设计、快速试制新产品)。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紧密交织,牢固结合,已在生产上、工作上发挥出巨大作用。现在,许多工作的处理,都达到了时间短,质量高,效果好。比如:计划财务科在编制1959年计划时,由于没有采取专业人员与群众相结合的方法,五十名专业人员编制了将近一个季度还不够准确。在编制1960年计划时,采取了专业人员与群众相结合,分口编制,统一平衡的方法,结果只用十五名专业人员,四周时间就编完了。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密切结合,使科室的工作方法有了很大改进和提高。很多人学会了用政治工作和群众路线的方法开展经济工作,使政治和经济,领导和群众,理论和实践全面地结合起来。
50%的工人管理达到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35%的技术人员,掌握了多工种的操作技术
庆华工具厂“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的不断巩固、提高、发展,使全厂出现了人人参加管理,个个关心生产的新局面。小组管理井然有序,科室工作面貌一新。随着“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的全面发展,一支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具有一定文化、技术水平的工人阶级队伍和又红又专的干部队伍正在成长起来。这个厂现有50%的工人管理员达到了同类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有35%的技术工人掌握了多工种的操作技术,今年全厂提拔了工人出身的工程师十六名,厂级干部八名,车间干部一百一十八名。由于工人管理水平的提高,干部通过参加劳动,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生产技术,这就为工人和干部定期轮换、逐步消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创造了条件。
用不断革命的精神,不断巩固、提高、发展“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制度“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的不断巩固、提高和发展,使生产关系更好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从1958年以来,这个厂一直是月月、季季、年年完成国家计划。特别是以“四化”为中心的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的猛烈发展,新技术、新经验大量出现,发明创造层出不穷,机械化、半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持续跃进,克服了生产上的前松后紧的旧“常规”,建立并巩固起生产步步高、节节上升的新秩序。到6月25日,全厂已完成全年计划的一半。
庆华工具厂在贯彻执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中,坚持不渝地注意不断提高和发展。这个厂从1958年学习了建华厂工人参加管理的经验,总结出“两参一改”的经验之后,又学习了长春汽车厂“三结合”的经验,形成了
“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制度,后来又学习了佳木斯纺织厂生产运动会的经验,在以“四化”为中心,以生产运动会为主要形式的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形势下,为使企业管理工作更好地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今年2月下旬,召开了以“两参一改三结合”为内容的管理工作运动会。这次运动会仅在经验配套方面就把全部四千四百二十项单项经验配成七十四套先进经验,全面地改进与提高了企业管理工作水平。
庆华工具厂“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的新发展,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在企业管理工作上,加强党的领导和大搞群众运动的胜利。两年多来,庆华工具厂在巩固、提高、发展这一制度的过程中,首先加强了党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坚决地进行了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从思想上,组织制度上以及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上,比较彻底地批判和纠正了部分干部中脱离党的领导、脱离群众的错误思想和作法。因而,进一步巩固与发展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制度。其次,坚持巩固、提高、发展的方针,全面贯彻、提高、发展“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制度。第三,加强培训工作,全面规划、全面安排工人的政治、文化、技术和业务的学习,为提高工人的管理水平创造了条件。第四,以生产为中心,推行了“定额化成本核算”,把坚持“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与劳动竞赛结合起来,有力地促进了生产持续跃进。第五,从组织机构上、制度上进行适当调整和加强,以生产小组为单位建立了党、工会、共青团小组,使各种组织形式能与“两参一改三结合”相适应,保证这一制度的巩固和发展。第六,经常注意先进经验的配套成龙,全面总结,系统推广,对全面加强企业管理,巩固、发展“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起了很大作用。


第3版()
专栏:地方报纸评论摘要

  进一步贯彻执行“两参一改三结合”方针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的重要发展,以庆华工具厂为例,主要表现在:工人参加管理的范围更加扩大了,内容更加丰富了,管理的水平大大提高了。工人不仅参加了小组的日常生产管理,而且参加了计划、技术、成本等全面管理,并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方法。小组不仅管生产,而且管思想、学习和生活,使生产小组真正成为坚强的一级行政组织,使工人参加小组管理真正成为整个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在干部参加劳动方面,不仅成为一种能够经常坚持的制度,而且已经建立起一套工作、劳动和学习相结合的新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在改革规章制度方面、围绕着以“四化”为中心的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引起的问题,比较全面、集中而又慎重地进行了改革——从工艺规程、操作规程的改革,到劳动组织与生产组织的改革等等,从而更好地适应和促进了技术革命的发展。在三结合方法的运用方面,无论形式和内容都有新发展,运用的范围也更加广泛了,已经从解决生产技术问题扩展到解决企业管理的各方面问题。使政治和技术、领导和群众,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由于“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的不断巩固、提高和发展,就使这个厂的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使生产面貌和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实践证明:“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制度,是我们党领导和管理社会主义企业的一项根本制度。由于它完全符合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因而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企业的优越性。认真贯彻执行这一制度,就可以不断改进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群众的共产主义觉悟,不断调整企业内部的生产关系,增强工人阶级内部的团结,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这就完全改变了那种只靠少数人用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和单纯物质刺激、冷冷清清办企业的局面,从而可以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以大跃进的速度,发展生产事业。
“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之所以能够发挥如此巨大的威力,是因为它是企业管理制度和领导方法上的革命,也是政治思想上的革命。坚持与不断发展这一制度,就可以自觉地主动地解决由于生产力的飞跃发展所引起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就能够在思想上、组织上纠正那种不要党的领导、不要政治挂帅、不要大搞群众运动的片面厂长负责制的影响和行为。有了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和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有了政治挂帅和大搞群众运动,再有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制度,这就形成了我们一整套领导和管理社会主义企业的制度。有了这一整套制度,就可以保证党对企业的绝对领导和充分贯彻执行党的依靠工人阶级办好企业的方针,以政治为统帅,把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密切结合起来,把集中领导与大搞群众运动密切结合起来,把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密切结合起来。
“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之所以能够发挥如此巨大的威力,还由于这一制度的不断巩固、提高和发展,始终是和职工群众的政治思想水平、业务、技术水平和文化水平的全面提高,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因此,两年来,在贯彻执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的同时,广大职工的政治思想、业务、技术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我省工业战线上一支强大的、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具有一定文化、技术水平的工人阶级队伍和又红又专的干部队伍正在迅速地成长、壮大起来。以庆华工具厂为例,该厂有50%的工人管理员已经达到了同类专业人员的水平,绝大部分干部能熟练地掌握一个以上工种,三至五道工序的操作技术,而且有的车间已开始实行工人和干部定期轮换制。这样,就不仅为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准备了干部和技术力量,而且为实现工农群众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为逐步缩小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为将来进一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了条件。
不断巩固、提高、发展“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必须与当前的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密切结合起来,与实现大幅度增产、建立和巩固生产“新常规”密切结合起来。因为这一制度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如果我们不能从生产上反映出这一制度的无比优越性,那么,我们就是迷失了方向。因此,能否建立和巩固生产“新常规”,是检验这一制度贯彻的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
不断改进领导作风,是不断巩固、提高、发展“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的一个基本条件。也是“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领导者不能深入生产实际,深入群众,不能以平等态度待人,不关心群众的思想和生活状况,不能和群众同甘共苦,那么,即使有了好经验、好制度,也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因此,从不断改进领导作风入手,是坚持和发展“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的必由之路。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是加强党的领导。各级党委要用毛主席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学说和不断革命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原理,广泛教育干部和群众,要像大抓技术革命一样,大抓“两参一改三结合”,用大搞生产运动会的办法,大搞管理工作运动会。从思想上、组织上保证“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在全省工业企业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我们知道,任何好的经验和好的制度,都有它自身发展的规律。只有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才能不断提高,不断发展。对“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也不例外。我们要一口咬住这一好经验、好制度不放,坚持下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它、发展它,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我省的工业生产建设,持续地、全面地、高速度地向前跃进。
(摘自《黑龙江日报》)


第3版()
专栏:

  哪里最热 哪里就有领导干部
  上海一千多名干部到钢铁战线去参加劳动检查防暑降温工作
黄石市各厂矿增添大批通风隔热设备保证盛暑炎夏持续高产
据新华社上海11日电 近几天来,上海许多领导干部纷纷深入到最热的车间去参加劳动,检查防暑降温工作。
这几天,上海市的温度一直保持在摄氏三十六度左右,许多工厂的车间温度还要高。中共上海市委在6月中旬和7月初,特地从机关中抽调了一千四百多名干部支援钢铁战线;许多区的区委书记带领一批干部,到工厂的高温车间。他们下去以后,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全面关心工人的生活,替露天作业工人搭起了大凉棚,为夜班工人解决住宿问题。南市区委第一书记韩劲草,带领四十多名干部到上钢三厂,在料场上加料、抬焦炭、运石灰石,样样活都干,给了工人们很大的鼓舞。
入夏以来,上海市各级党委和各工厂普遍加强了高温车间的防暑降温工作。最近,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市劳动局等部门以及各区,对八百多个工厂的高温车间,进行了检查。检查的结果说明,全市工厂企业对防暑降温工作,一般都抓得紧、抓得早,行动迅速。许多工厂由于技术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今年的防暑降温工作有了新的特点。如永鑫无缝钢管厂穿孔机实现遥远自动控制以后,工人们就不再围着一千多度的红钢操作了。
许多工厂的领导干部在大抓防暑降温工作中,全面关心工人的健康,使工人们睡足歇好。协进翻砂厂党支部发动全厂职工把有些空房打扫得清清爽爽,作为夜班工人休息的地方。职工们对党的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十分感激,生产热情高涨,7月初创造了今年以来高产优质的新纪录,铸铁件的日产量从6月份平均六点五吨提高到八吨,最高达到了九点五吨,质量也保持了较高的水平。
据新华社武汉11日电 湖北省黄石市各厂矿企业增添防暑降温设施,保证工人们在炎热的夏季搞好生产。
据大冶钢厂、华新水泥厂、大冶铁矿等四十个企业的统计,今年规划增添的新技术机械通风、自然通风、隔热设备和凉棚、冰厂等重大防暑降温设施,已经实现了一百一十多项。
中共黄石市委今年对防暑降温进行了研究和布置,并且不断地检查督促。各厂矿都确定一位党委副书记或副厂长专门负责这项工作。全市财贸、卫生等部门都主动配合,商业职工已提早将防暑降温用的物资分送各厂。(附图片)
  天津市劳动卫生研究室和天津大学土木建筑系师生合作,研究、制成一种设备构造简单的麻绳加湿层降温箱,可降温8—10度。这是来自天津市一些工厂的人们在天津锅炉厂铸锻车间参观麻绳加湿层降温箱
新华社记者 张映华摄


第3版()
专栏:吉林通讯

  松花江畔的“化工世界”
  本报记者 赵玉庆
  到处是化工厂
来到吉林市,看到到处是化工厂。走出车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巨幅的红色标语,上面写着:“群众学化工,群众办化工”。从车站广场出发,随便在大街小巷里穿行,到处都看到挂着白底黑字牌匾的大大小小化工厂。灰砖房里,摆满陶瓷制成的反应罐、砖头砌成的干燥炉和铁锅改成的加热釜。妇女们就用这些简单的设备生产名目繁多的化工产品。院子里,矗立着一排一排的盐酸炉、土法接硫炉、电石炉和各种反射炉,生产盐酸、硫酸、电石等基本化工原料。来到郊区的山坳里,我们看到公社社员们就地挖土造房,把粗木桩的心部挖空作成反应罐,把细木杆的心部穿空作成管道,再作些铁木结构和陶瓷结构的巧妙设备,就建成林产化工厂,用当地的木材副产品,生产松根油、松节油、松香、栲胶等林产化学产品。一些小型化工厂有了基础以后,又在松花江畔的空地上,修盖较大的化工厂。
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所在的松花江北岸市区,是办化工声势最大的地区,这里已经被人们称作“化学世界”了。在规模宏大的三大化工厂四周,办起了数不清的小化工厂。即使在厂区内部和车间内部还办了一些小厂。染料厂有一个车间办了十几个厂,车间里的走廊和角落挤满坛坛罐罐,车间外的露天地上挖了坑,埋上了锅,通上了管道,搭上了木板棚。这些小厂多半都利用三大化工厂排出的废气、废液、废渣作原料。他们的口号是:“吸尽废气,喝光废水,吃净废渣”。
除了城乡人民公社社员办化工厂和大型化学企业办化工厂之外,其它行业也办了附属的化工厂或化工车间。例如著名的吉林造纸厂办了以回收废液为主的化工分厂,吉林市粮谷加工厂办了处理稻皮和麦壳的化工厂。此外,如钢铁厂办焦化厂、医院办药厂、制糖厂办酒精厂,以及机关、学校、商店、酱园、屠宰场办各种化工厂,甚至全市几家澡堂子也安装了管道,回收锅炉蒸汽,制造纯净的蒸馏水。
敲开化学世界的大门
几年前,化学和化学工业对于这个城市的大多数人,特别是街道群众来说还是陌生的。1958年,党发出了全民办工业的号召之后,吉林市人民解放了思想,破除了迷信,化学工业开始在城区的街道上和郊区的山坳里到处出现,形成了满城闹化工的热潮。
最初,在这个城市船营区的一间墙皮剥落、门窗不全的民房里,诞生了一个小化工厂。这个小化工厂是由转业军人刘升和邹鸣歧创办的。他们用吉林三大化工厂的硫酸废液和机械厂的铁屑子,制出了硫酸亚铁。这件事惊动了全城人民,都纷纷前去参观。接着,全城出现了许多硫酸亚铁工厂。
群众的思想一经解放,他们的智慧就像泉水一样涌流不断。用两种和两种以上物质试验新产品的风气到处出现。从前的四合院里摆上了坛坛罐罐,工厂车间的角落里放上了烧瓶烧杯,过去的家庭妇女开始走入书店选购化学书籍,工人俱乐部和业余学校的课堂上开办了化学知识讲座,许多过去不认识化学符号的人逐渐成为内行。吉林市粮谷加工厂的制米工人、共产党员朱进贤,过去成天和稻谷打交道,把稻谷轧成米,把稻皮扔掉。日子久了,稻皮堆成了小山。开展全民办工业的群众运动以后,他想粮谷加工厂也该办点其它工业,就在稻皮堆上打主意。他把稻皮燃烧、干馏、分解,经过几百次试验,从中提炼出十八种产品。接着,在厂党总支的支持下,领着一群工人,建立了几座小工厂,用稻皮生产了十几种化工产品。现在,他已经是这个厂综合利用车间的主任。
城市人民公社的建立,促进了化学工业在全城遍地开花。在人民公社的统一规划、统一安排下,筹集资金,组织家庭妇女和其它闲散劳动力,在每一条街道上都办起了化工厂。现在全市办起的小型化工厂已经有四百九十六个。
让“化工之树”根深叶茂
全民办化工,使“化工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全市化学工业发展很快。吉林市日益成为一个布局合理、体系完整的化学工业基地。
吉林市的全民办化工运动是按照“以大(厂)带小(厂),以小辅大,大小结合,互相促进”的原则开展起来的。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副经理杨浚同志有一个很好的比喻。他说,吉林市的全民办化工运动好比一棵大树,国家办的大企业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是树干,数以百计的小型化工厂是根和叶。这些小化工厂,把它们的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吸取当地丰富的资源,供应充足的原料,使树干茁壮成长。依靠树干的支持,又长出繁茂的枝叶,结出丰硕的果实。这就是说,有了这批小型化工厂,大企业就在本地建立了原料基地,同时也有了加工厂,这棵“化工之树”就可以根深叶茂,果实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