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6月2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社论

既要抓得狠,又要抓得细、抓得踏实
6月17日,本报发表了山西省西山矿务局坚持使用攉煤机,使煤炭生产上这项重大的技术革新逐步得到巩固、提高,连续五个月超额完成生产计划的新闻。西山矿务局推广攉煤机能取得这么大的成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矿务局的领导作风比较深入,不但抓得狠,而且抓得细,抓得踏实,因而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早在今年1月,西山矿务局就全面推广了攉煤机,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一倍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领导作风不踏实不深入,就很可能以为万事大吉,攉煤机的推广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可是西山矿务局的同志们不是这样。他们注意到任何新技术的推广,都必须有一个巩固、提高的过程,都必须经过一番深入的工作,才能在生产中坚持使用。他们发现攉煤机虽然全面推广了,但是在坚持使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攉煤工把攉煤机放在一旁,仍然在使用铁锹。问题是发现了,如果领导工作一般化,也很可能只是开一次会,在口头上强调一下要坚持使用攉煤机,就算“完成任务”了。这样,问题虽然发现了,却还是不能解决。西山矿务局的同志们,也没有采取这种只作一般号召的办法,他们深入到生产第一线,既到攉煤机使用得好的单位,也到攉煤机使用得不够好的单位,调查研究,寻根究底,找出了攉煤机没有能全面正常使用的思想上的、技术上的、物质上的、管理上的种种原因,然后组织力量一一解决。攉煤机还不很灵巧,不很完善,便发动群众前后经过十七次改进,使之更灵巧、更完善。工人对攉煤机的操作还不熟练,便从全局选拔出操作攉煤机的标兵四十四人,组织他们到各坑去表演,传授技术,紧接着便广泛组织组与组、队与队、坑与坑之间使用攉煤机的练武比武竞赛运动,使所有的攉煤工都熟练地掌握了攉煤机的操作。由于抓得狠、抓得细、抓得踏实,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攉煤机的使用终于在西山矿务局巩固下来,使技术革命的成果,真正成为促进生产跃进的有力工具。
现在,工业战线上的良好形势,正鼓舞着厂矿企业的各级领导干部深入生产第一线,促进生产继续跃进,和做好第三季度的准备工作。在深入第一线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把这种抓得狠、抓得细、抓得踏实的作风带到第一线去。
狠,是一种革命的气魄,是对一切新生事物始终热情的支持,是百折不回、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毅力。对于我们革命者说来,这种狠劲,这种狠的工作作风,是革命意志的表现。在革命战争中,要有这种狠劲,才能克敌制胜;在生产斗争中,也要有这种狠劲,才能夺取丰收。革命战争是你死我活的流血斗争,敌人是凶恶的,你不狠,就可能被敌人消灭。生产斗争虽然同打仗不同,但是它同革命战争一样,也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部分,也要有坚强的革命意志,拿出一股狠劲来,彻底地解决生产发展中的问题,才能促进生产高速度地发展。各行各业生产建设事业的大跃进,许许多多新技术的普遍推广和坚持使用,“小洋群”和“小土群”的遍地开花等等翻天复地的变革,都和发扬抓得狠的革命作风有关。
狠了,还要细,还要踏实。何谓细和踏实?即在工作中要有周密的调查,科学的分析,对待一切问题要实事求是,使主观同客观一致。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想得到成功,都必须使自己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这种主观同客观一致的实事求是的作风,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必须具有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客观世界虽然是复杂的,办好一件革命工作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但只要我们敢想敢干,又树立起实事求是的作风,工作做得细,做得踏实,主观同客观一致,就可以掌握客观事物运动的规律,取得各项工作的胜利。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不踏实,不细致,主观同客观不一致,就很难把工作做好。拿新技术、新设备、新工具的坚持使用来说,能不能坚持使用,常常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其中有思想上的原因,例如对新生事物是不是怀有满腔热情;有技术上的原因,例如有些新的技术、新的设备和新的工具可能还不十分完善,需要不断地加以改进,或者虽然是完善的,但是工人一时还不容易掌握,需要组织技术大练兵;也有物质上的原因,例如是不是准备了必要的备品,能够及时替换使用;还有管理上的原因,例如劳动组织、工艺规程等等是不是作了相应的调整和修订。只有工作做得细致,做得踏实,才能找出这些具体入微的不同方面的原因,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粗枝大叶,挂一漏万,没有调查,没有分析,这种不细致不踏实的作风,是不能把事情办好的。考查一下我们在生产事业上的各项成就,莫不都是发扬了狠抓和细抓相结合的科学作风的结果。
抓得狠和抓得细要结合起来。狠而不细,狠是空狠。如果整天开会,只靠三令五申下命令,看似雷厉风行,却不把自己的工作建立在细致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这种狠劲岂不是空的吗?细而不狠,也不能解决大问题。对具体问题分析得很细致,头头是道,但是没有彻底解决问题的决心和雷厉风行的气魄,这种细致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我们要把狠和细结合起来,狠和细的统一,是冲天的革命干劲和科学分析精神的统一,是战略上藐视敌人和战术上重视敌人的统一。有了这种把冲天的革命干劲和科学分析精神统一起来,把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和在战术上重视敌人统一起来、把狠和细统一起来的革命精神和领导作风,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
上半年只剩下最后几天的时间了。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前实现了上半年完成全年计划一半的号召。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一方面是要继续抓紧上半年这最后几天的时间,争取在生产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另一方面是要为下一步,首先是为7月份的生产作好充分的准备,保证7月份生产增长的幅度比6月份更大。生产和生产的准备工作,都是环环相扣的,既要抓得狠,一抓到底,毫不松懈,又要抓得细,抓得踏实,不忽视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工矿企业的各级领导干部,到生产第一线去狠抓、细抓、踏实地抓,把生产高潮一浪高一浪地持续发展下去!


第2版()
专栏:

怎样巩固、推广,提高革新成果?
万国橡胶厂回答:深入细致 踏踏实实
本报上海22日电 上海万国橡胶厂党总支在推广“无铁芯制胶管”这一重大技术革新经验中,进一步改进领导作风,坚决依靠群众,充分听取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并积极采取措施,认真解决问题,在“要不要走回头路”的紧要关头,坚定地支持了正确的意见,使已经试验成功的新技术迅速用于生产,取得了思想、生产、革新三丰收。
压缩空气代铁芯省力省事又安全
“无铁芯制胶管”是橡胶工业中的一项重大革新。过去万国橡胶厂的生产程序是用一根铁芯穿进胶管里面,外面再缠胶布和胶皮,然后加热“硫化”后出成品。用这样的方法生产,工人要把上百斤重的铁芯扛来扛去,不仅劳动强度高,而且经常会发生工伤事故;生产过程要经过三十五道工序。今年3月底,这个厂的工人经过三天苦战,试验成功了一项新技术,即用压缩空气代替铁芯。这样就使原来的三十五道工序减少为十道,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消灭了工伤事故;从根本上改变了胶管生产的技术面貌。
准备工作不充分投入生产受阻碍
4月初,当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充分的时候,“无铁芯制胶管”就正式投入生产,结果引起了一场风波。原来用老办法生产胶管,每班可生产一百三十根;现在采用新办法,只能生产二十多根,最少的只能生产十多根。产量下降了90%;而且质量还得不到保证,废品率往往高达96%。
这一情况的出现,起初这个厂的许多干部只有一个笼统的概念:“新生事物嘛,开头总难免有些缺点,慢慢就会好起来的。”以为新生事物的某些缺陷,是会自行消灭的。因此,虽然也想了一些办法,如几个领导干部天天在车间里同工人一道劳动等,但没有充分发动群众,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结果,十天过去了,胶管的班产量还只有五十根左右,半个月过去了,月计划还只完成32.2%;质量始终不见提高。这时,围绕着“无铁芯制胶管”这件事,全厂上下议论纷纭。有些工人说:“无铁芯制胶管是件好事情,可就是完不成计划,怎么办?还是用铁芯吧。”有些工人就干脆用老办法生产起来了。
为什么工人不愿意使用新技术?
什么是对待新生事物的正确态度?
情况是紧急的。“无铁芯制胶管”这个新生事物受到了严重的考验。党总支书记兼厂长郭桂华整天在胶管车间里走来走去,摸摸这里,问问那里,脑子里翻腾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无铁芯制胶管”的毛病究竟在哪里?为什么工人多少年来盼望掼掉铁芯,如今掼掉了,又要在夜里偷偷摸摸地用老办法干活?新生事物开头是难免有缺点的,必须坚决保护它,可是坐等它的成长壮大也不是办法呀!一个晚上,他和副厂长张德忠一道谈论起来。
“到底无铁芯制胶管方向对头不对头?”经过冷静分析,两个人肯定方向是对头的。如果根本错了,为什么在开始试验的时候,能生产出那么好的胶管来呢?问题在于干部作风不深入,既不了解问题究竟在哪里,对待新生事物又存在着“等待思想”,因而没有充分发动群众,明确主攻方向,同群众一道找关键、攻关键。两个人的意见取得了一致,便决定召开党总支扩大会议,进行大务虚。在统一党内认识以后,再举行群众大会展开大辩论。
党委书记向群众交底展开大鸣大放大辩论
在第二天早晨党总支扩大会议上,党总支书记倾听了各种不同意见之后,决定放手发动群众,集中群众的智慧,来解决技术关键问题。
接着举行了全厂职工大会,党总支书记把“无铁芯制胶管”投入生产以后的情况向群众交底,把领导意图也告诉了群众,要求大家大鸣大放,充分讨论。于是一场激烈的辩论展开了。
五十根中间有两根是好的 四十八根就一定好不了吗
辩论一开始主张暂时还是用老办法的意见又占了上风。有人说,还是改回来吧!会上也有不少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老工人申道生、张万才,为了解决胶管的产量质量问题,他们走路想,吃饭想。他们在会上激动地表示:“我们天天要把上百斤重的铁芯扛上扛下,现在不用铁芯了,我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了,这是件天大的好事情啊!现在产量质量是不好,但为什么不想想办法呢?为什么要急于走回头路呢?”大家七嘴八舌,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一个青年工人张满章站了起来,大声地说:“我来提个问题。我们不用铁芯生产的胶管,不是每一根都是坏的。一班生产五十根,四十八根是坏的,可还有两根是好的呀!既然有两根是好的,为什么那四十八根就一定好不了呢?”这几句话一说,全场马上就轰动起来。说得对呀!为什么只看到四十八根坏的,却看不到还有两根好的呢!张满章的话打开了人们的思路,大家的思想豁然开朗了。原来思想不通的人思想通了,主张走回头的人改变了主意,坐等观望的人也感到有门路了。
辩论会变成研究会分析解剖寻找关键
辩论会顿时变成了研究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根据自己在生产实践中的体会,把“无铁芯制胶管”眼前的毛病进行了分析解剖;边找关键,边想办法,边提措施。最后,党总支委员会把大家的意见作了归纳。原来“无铁芯制胶管”这项新技术,眼前所以会造成产量低质量差,除了新技术投入生产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够细致外,还由于:第一,技术关还没有过,许多技术上的关键问题还没有解决;第二,工人操作上还不熟练、不习惯,“有了千里马还不会骑”;第三,企业管理工作没有跟上,特别是劳动组织没有及时调整,造成忙乱。党总支书记热情地宣布:“现在主要问题已经找到了,依靠大家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叫无铁芯制胶管这项新技术在我们厂里开花结果!”
经过三天的鸣放辩论,大家的意见都谈出来了。越议论越有办法,越有办法就越有信心。紧接着党总支便针对已经找出来的关键,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重新作了战斗部署。决定由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副厂长、工会主席、党分支书记“五路分兵”,深入到主要工段跟班劳动和到兄弟厂“取经”,首先进攻技术关。工人群众看见领导干部亲临前线解决实际问题,劲头更大,信心十足。这时胶管的产量和质量虽然还没有什么显著提高,但气氛大不相同;大家不再是愁眉苦脸了,而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纷纷保证一定要搞出个名堂来。
只要工作做得细不怕根子挖不出
党总支书记下到“硫化”工段。在跟班劳动中,他和工人与技术人员一起研究,发现有两班工人在灌水硫化时操作方法不一致。到底哪个办法好?要由群众自己来作结论。他便立即召集工人进行专题讨论,并逐个检验成品。找到了技术关键,马上就边讨论,边解决,质量果然有了改进。一个问题解决了,一个问题又发现了。就这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个一个的技术关键被找到了,攻破了,胶管的产量逐日上升,质量逐步提高,新生事物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为了进一步巩固、推广、提高新技术,党总支就决定发动群众自己总结技术经验。接着各班召开群众大会,会上边交流经验,边议论,边分析,边总结,可以肯定的就肯定下来,需要改进、提高的就继续改进、提高,并及时加以推广。至此,技术关是突破了。
技术关一攻克,接下来就要解决操作方法上的一系列问题。党总支根据群众的要求,首先举办了小型展览会,把用各种不同操作方法生产的胶管都陈列出来,加以分析解剖,进行群众性的鉴定。许多工人边看边议论,当场提出不少很好的建议。在展览会上,薛阿金小组的操作方法比较完善,受到大家的注意。党总支就组织工人到这个小组去参观,并就地组织漫谈。经过大家边看,边谈,边鉴定,就把这个小组的操作经验总结成“四好”操作法。接着,党总支就以工人群众自己总结出来的技术经验和“四好”操作法为内容,举办技术课,组织工人学习,使先进经验及时地得到推广,橡胶管的产量和质量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最后,党总支又发动工人大讲经验,运用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三结合”的方法,集中大家的点滴经验,经过反复讨论,制订了“无铁芯胶管成型操作法”。目前,这个操作法已为所有的工人所掌握,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
产量迅速提高了劳动组织跟上去
在总结技术经验、制订操作规程的同时,劳动组织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当无铁芯制胶管的新技术投入生产以后,由于生产工序由三十五道减为十道,原来搞插芯、拔管、解布的工人,现在都没有固定的岗位,大家到处找活干,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影响到生产的正常进行和质量的提高。找到了这个关键性的问题,便通过群众性的分析讨论,及时调整了劳动组织,把原来一班十七个人改为九个人;同时还把节余下来的劳动力增开了第三班,并调出了七个劳动力支援其他工作。工艺路线也作了调整,把成型、压出、硫化、打包四道工序衔接起来,组成一条生产流水线,大大减少了忙乱现象,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深入细致踏踏实实质量提高产量猛升
“无铁芯制胶管”这件新生事物,经过深入细致、踏踏实实的领导,终于成功了。从5月下旬开始,这个厂橡胶管的生产不仅完全恢复正常,而且大大超过了采用新技术以前的水平。过去两班制,每班生产胶管一百三十根,现在三班制,每班生产一百八十八根;产品的合格率高达97%,质量大大提高,性能比以前更坚韧、外观更光滑了。原材料的节省:预计每年可以节省钢材三十吨、汽油二十吨、细布一千四百多匹。厂房面积也可以节省三分之二。整个胶管的生产,比过去更多更快更好更省。
现在,这个厂的职工喜气洋洋,在欢庆“无铁芯制胶管”这项新技术开花结果的同时,又在技术革命的大道上迈开了新的步伐。第三车间工人苦战二天,已经实现一项硫化新技术,并在三天中全面推广,迅速用于生产。第二车间也搞成了胶辊成型新技术。胶管车间的工人正在乘胜前进,向车间自动化进军。全厂一片热气腾腾,决心在技术革命成果的巩固、推广、提高工作中作出更大成绩,保证生产的大幅度增长。(附图片)
上海万国橡胶厂党总支书记郭桂华(右起第二人),和工人一起研究进一步提高胶管产量的问题      新华社记者 杨溥涛摄


第2版()
专栏:

雪山虎将屈银华
新华社记者 赵家烈
在珠穆朗玛峰拔海八千五百米的“突击营地”,运动健将屈银华接到登山队队部决定让他参加突击顶峰的命令后,兴奋得彻夜不眠。突击顶峰这一天——5月24日清晨四点钟,他便起来点燃煤气炉,给大家烧水。他想:大家能喝足水,对突击顶峰就能增加很大的力气。但因为带到突击营地的行军小锅已经被风吹跑了,他只好用装茶叶的铁盒一连烧了六次水,让一起突击顶峰的战友们都喝得足足的。
上午九点半,屈银华和突击顶峰的战友王富洲、刘连满和贡布一起出发了。两个多小时以后,当他们盘旋登越到珠穆朗玛峰著名的“第二台阶”中部时,在前面开路的屈银华尽管脚上穿着特制的带有钢钉的高山靴,也很难在陡滑的岩石上踏稳。他费了很大的劲刚刚攀上几步,就又滑落到原来的地方。
在这被人称为“死亡地带”的高度,屈银华想:“不征服困难,就要被困难征服。难道我们就像资本主义国家的登山家们一样,甘心屈服在珠穆朗玛峰大自然的威力下吗?不,决不,我们是党和毛主席教导出来的登山队员,如果后退,有什么脸回去见党呢?”于是,他干脆脱掉六、七斤重的高山靴,只穿着薄薄的线袜,吸了几口人造氧气,提了提神,就用脚趾踩住岩缝又向上攀登。在摄氏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里,屈银华的脚很快就由疼痛变得麻木而失去知觉,每上升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精力。但他坚持着,终于为战友们打开了前进的道路。
在来到距离“第二台阶”顶端最后三米的垂直岩面下时,开路任务被运动健将刘连满接过去了。刘连满连攀登四次滑下四次,最后以自己的身体把战友们一个个托上顶端,用自己的精力来为战友们铺平前进的道路。刘连满这种崇高的共产主义风格,使屈银华受到很大鼓舞,他要求自己:“只准胜利,不准失败,坚决登上顶峰!”最后他终于和战友王富洲、贡布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的顶峰。
屈银华为什么能具有这种英勇顽强的气魄,坚韧不拔的毅力,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性格呢?按他自己和登山队其他队员们的回答,是工人阶级家庭的天赋,是党的培养和教育的结果,是受到了祖国雄伟壮丽的大自然的陶冶。
二十五年前,屈银华出生在四川长江边云阳县一个工人家庭里。他的祖父、父亲和哥哥,都是在深山老林中生活的伐木工人。
工人的家庭,使屈银华从小就有一副反抗剥削阶级的顽强性格。他常问父兄:“我们整天干活,为什么吃坏的穿破的,而地主们游手好闲,还穿好的吃好的?”一天,他和一群孩子在一起玩,地主的女儿失落到水田里去了,地主强词夺理说是被他推下去的,揍了他一顿,他心想:白挨你打就算了不成。从此,他就常常进行报复。
解放后的1952年,他家父兄四人全成为国营伐木场的工人。1953年,他被调到阿坝原始森林里采伐木材。领导上教育他说:现在伐木不是单独为了谋生活,更重要的是建设我们劳动人民的伟大祖国,建设我们自己的工厂、矿山和城市。他感到干活有了新的意义。当时,十八岁的屈银华长得膀阔腰圆,有股子猛劲,规定的日产指标,他总要超额完成,并且老争着去伐险陡岩坡上的大树。
原始森林是媚人的,也是令人恐惧的。夏秋,雷鸣电闪,松涛呼啸;冬春,冰雪交加,朔风凛烈。而在天暖气晴的日子,却是一幅林木苍翠、百花盛开的景色。锵锵的斧声,树倒的轰鸣,高亢的号子,织成了动听的乐曲。高山峻岭和原始森林把屈银华锻炼出一副勇敢乐观的性格,采伐任务他月月都完成得很好。1954年,他被吸收加入了青年团。
1956年,他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领导的小组,也成为先进的伐木小组。他本人还被选为劳动模范,出席了四川省森林工业厅的劳动模范会议。会上,又给他一次深刻的教育。他认识到,一个共产党员苦干完成了任务算不得什么,要苦干加巧干,创造性地完成党所交给的任务。回到林场后,就发动大家大搞技术革新,改善了伐木操作方法和工具,工效成倍地提高,任务一翻再翻地超额完成。同时,他们的林场生活更活跃了,他们组织的篮球队坚持锻炼,失败一次研究一次,最后终于夺得了全林场的冠军。假日,他也喜欢参加登山打猎队,攀登陡岩峭壁,与山羊野兔赛跑。党的教育培养,使屈银华成为一个勇敢顽强、热爱集体、热爱革命事业的无产阶级战士。
屈银华的登山生活,是从1958年9月开始的。那时候,他作为我国登山队的一员,到苏联同苏联运动员一起攀登拔海七千一百三十四米的列宁峰。当时,他像初生之犊不怕虎,有一副被人称为“三吨半”的体格,但却没有登山技术,掌握不了高山运动的特点和规律,攀峭壁、登冰坡,常常一失手就古噜噜地滚了下来;负重行军不一会,就弄得气喘不止。可是,他从不灰心,不倦地向苏联登山运动员们学习,初步掌握了怎样在冰雪上行动,怎样攀登岩壁,怎样在滑跌时保护自己,以及如何在高山氧气少的情况下生火、做饭,如何在高山生活等等,最后终于登上了列宁山的顶峰。
1959年7月,屈银华作为中国男女混合登山队的一员,又在新疆境内登上了拔海七千五百四十六米的慕士塔格峰。
在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战斗中,屈银华在党的关怀和教育下,在战友们的帮助和鼓舞下,更加表现出英勇顽强、坚韧不拔的毅力,从而成为一名为祖国争得荣誉的出色的登山运动员。在征服珠穆朗玛峰的第三次行军中,屈银华担任了组织物资运输工作的任务,他同其他运输队员们一起,迎着强烈的高山风,背着二十来公斤的物资,向拔海八千米的高度前进。在途中,突然有两个藏族队员摔倒了,屈银华立即把战友们身上的物资加在自己身上。在他的身上,氧气筒已由三个增加到五个,还有一部电影摄影机和自己的全套登山装备,共重四十多公斤。在这样的高度负重这么多,是生活在平原的人难以想像的事情,可是屈银华却坚强地一步步地向上迈去,同战友们一起胜利地完成了运输任务。
现在,在我们这个星球的最高点上,已经留下了党教导出来的雪山虎将屈银华的足迹。他在记者访问结束时说:伟大的党和毛主席,给了我们集体主义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决心与毅力。今后,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就是有比珠穆朗玛峰更难更险的高峰,我们也一定能征服它。我们一定能把五星红旗插遍祖国所有的高山顶峰!


第2版()
专栏:战胜暑热夺高产

书记抓防暑
天气骤热,天津市第二钢厂和电解铜厂的大部分排风扇和喷雾等降温设备都已经开动起来了。
今年,这两个厂的防暑降温设备都比去年增加了。电解铜厂的排风扇由去年的三十一个增加到六十九个。第二钢厂的铁合金车间,今年增加了水幕隔热设备,炉前温度比去年降低了二十度左右;转炉炼钢车间又增加了排风扇三十多台。两个厂的领导干部和安全部门的人员,连日深入车间检查防暑降温设备使用情况。电解铜厂党委书记在一车间发现炉前虽搭了凉棚,太阳光仍然要照进来,工人不得休息,当即一面组织人力重新搭凉棚,一面又腾出一大间办公室,专供给工人休息。


第2版()
专栏:战胜暑热夺高产

自己动手又好又省
济南市建筑公司四大队市委办公大楼工地党组织,针对露天作业的特点,大抓防暑降温工作。他们组织了医务人员,对工地四百多名工人进行了体格检查,对于患有高血压等不适合高空作业的工人,都调换了工作。另外,又购买了茶叶、山楂片、清盐薄荷茶等,保证工人有充足的防暑饮料。对于施工现场的各种防暑设备,也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精神,积极进行安排。如发动群众收集工地上的破席、旧铁桶等废旧物料,搭设了十一个露天操作凉棚,还设立了现场淋浴室和女工卫生室等。
为了解决气温对施工的影响,工地领导事先就从施工计划上做了合理安排,如规定在高空作业温度达到华氏一百零六度时,就停止施工,转入室内做其他工作。这样,既保证了工人健康,又减少了停工时间。


第2版()
专栏:战胜暑热夺高产

一举数得
广州二一零胶厂为了加强车间自然通风和减少太阳辐射,准备搭盖凉棚。原计划要花一千五百元请棚工来搭,后来职工利用业余时间用厂内的废旧竹、碎布条等,两三天内就在四个车间向西的地方搭起了水瓜棚。不久,水瓜苗长大引蔓以后,就可以收到防暑降温的效果,并且可以绿化厂房、增加副食品,真是一举数得。


第2版()
专栏:战胜暑热夺高产

发动群众就有办法
夏季到了,不少工厂企业都积极地采取措施搞好防暑降温工作。但是,也有的厂强调缺乏降温机械设备,没有积极主动的去搞好降温工作。其实,只要领导重视,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土法上马,没有现成的机械设备,防暑降温工作是一样可以搞好的。就拿我们玻璃厂来说吧,厂内车间的温度一般都在摄氏四十度左右,而厂房又是旧式民房改建的,自然通风条件很差;风扇、风鼓也很少。但是由于我们厂领导重视,把防暑降温工作与“四化”运动结合起来,发动群众想办法,结果没有购置什么机械设备,也解决了问题。如职工们奋战两昼夜,利用旧废料制成的水压喷雾器,一个只花几分钱,收效大,而且还能节约用电;在高温车间安装了六至八个水压喷雾器,就能代替价值四百多元的电动喷雾器。我们还在第三车间搞了一条隧道退火窑。有了它,工人就不用再在摄氏七十度的炉房里操作了。由于防暑降温工作做得好,职工的健康与安全有了保障,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广州新兴祥玻璃厂 叶均 林新


第2版()
专栏:战胜暑热夺高产

上海上钢三厂职工积极进行防暑、降温的准备工作。他们利用汽水厂的废旧设备,建成一座汽水车间,每天可为炼钢工人制造四十二吨盐汽水         新华社记者 夏道陵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