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6月1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鹤岗散记
白原 文 方成 画
鹤岗人民公社东山煤矿的党委第一书记赵德本同志,三十二岁的年纪,在担任党委书记这一类职务的人们当中,算是一位比较年青的党委书记。鹤岗人民公社在1958年9月间建立以后,以各个煤矿为主体划分为各个经济区,于是赵德本同志同时担任了人民公社东山经济区的党委书记。
谈起建立人民公社以后的情景,赵德本同志眉飞色舞地说:“公社一成立,我就实行党委统一领导,书记挂帅,一下子把整个经济区的群众通通发动起来,调动一万多人修马路、盖房子……嗬,要不是亲眼看见,真不知道群众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一个人拿几块砖瓦,几天的功夫就盖起一座高楼大厦……”正像赵德本同志所说的一样,过去的荒山野坝,现在盖满了房子,许多新矿井都是人民公社建立以后在群众运动中建设起来的。在鹤岗的各个煤矿当中,东山矿的历史算是最老的了。过去,东山矿只有两个已经开采了三十多年的老煤井。公社一建立,群众一动手就开了二十二个小井,现在小井变成了大井,整个东山矿每天产煤八千吨,新井开采的就是六千吨。像东山矿这样的由群众动手开出来的大大小小的煤井和露天煤矿,在整个鹤岗人民公社到处都是。赵德本同志向我们数了数他们的“家底”;现在在他们经济区一共有猪一千多头,鸡鸭三万四千多只,奶牛一百二十头,奶羊三百二十只,菜牛一百五十头,两个四十米宽、二千五百米长的大养鱼场,养鱼一千多万尾,四季生产蔬菜的玻璃温室四万平方米,此外还有蜜蜂、蚕、兔,还有一百五十垧(每垧十五亩)菜地,已经在地里参加生产的拖拉机一共买了三部,而且,赵德本同志说:“第四部明天就到了。到年底,我们的拖拉机就可以开出一千垧荒地。煤,那就不用说了,只要煤矿的技术革命一开展,采煤不用人,只管叫煤炭从矿井下自动往地面上淌就是。”
如果不是亲自看见的话,只是听党委书记这么说,一定以为这只能是他自己的一种美妙的理想。但是我们的确亲自看见了:那是一堆堆像山一样高的由地下自动淌到地上来的煤块;这是用钢铁装配起来的自动掘进机,只要一通上电流,机器就哗哗地转动着,自动操作起来;用电流操纵的自动绞车轰隆隆地钻到煤井下面去,装满煤炭又从井下钻出来……而所有这一切,都是通过地面上的一台电动操纵台来指挥和操纵的。这是一间小小的房子,像一张小书桌差不多大小的操纵台就设在这里。一个人坐在操纵台前,打开各种电钮把井下的机器开动以后,从操纵台上各种红绿指示灯可以看见各种机器自动操作的情况,可以看见井下掘进的进度,而在许多闪亮的指示灯当中,一颗流动的亮光沿着倾斜的轨道飞快地在流动,就像是在五彩缤纷的天空中飞过的流星,那是地下的煤炭在自动绞车上飞出地层的情况……
埋藏在地下的煤炭带着人类的梦想飞出了地面,正在实现的人类的梦想在人民公社的土地上出现了一幅迷人的景象。以各个大煤矿为主体组成的鹤岗人民公社,煤井纵横,井架林立。在各个矿区环绕的当中,鹤岗城建立在一片起伏的山岗上,好像从茫茫的煤海中浮起的一座光艳夺目的岛屿。由公社建立起来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工厂、学校、幼儿园、公共食堂……响彻着一片欢乐的生活的音响。而在赵德本同志用语言所勾画的图画上,越过那一片烟雾腾腾,井架林立的煤矿区,在城市的远方,在白云皑皑的天空下,散布着公社的养猪场、奶牛场,几万只几万只的鸡鸭在一起大合唱,碧波粼粼的大养鱼场里飘荡着来去的云影,在山坡上蠕动的是放牧的羊群和牛群,顺着那一部部拖拉机所在的地方望过去,那是一片无边无际的、正在开辟的公社的田园……在整个人民公社的土地上,分不开哪里是城市,哪里是农村。一列长长的火车从远方开过来了。不绝的火车喷着汽,吼叫着,日日夜夜从远方开过来,满载着煤炭从鹤岗开出去。在人们的生活里,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呵。
过去,一列运煤的火车从外地开到鹤岗来,停在铁路的交接站里,从各个煤矿运出的煤通过各个煤矿自己的纵横交错的铁路运到交接站来,和交接站办妥交接的手续,然后把煤装到交接站的火车上。这样,一列外地的火车开到鹤岗来,往往要在交接站停留十三、四个小时才能把煤运出去。现在公社把整个矿区的运输统一起来,把过去纵横交错的那些多余的铁轨拆掉,同时把各个煤矿的铁路连接起来,环绕着鹤岗城修起了一条环行铁路。过去的交接站取消了,新建了一个统一的大车站。从外地开来的火车不用再停留在交接站里交接,沿着环行铁路一直开到各个煤矿的大储煤仓里,一下子把煤装满就拉走了。环行铁路通车的那一天,5月的春风在整个鹤岗城刮得呼呼地响。一部披红挂彩的机车拉着一列四十五个车厢的装煤的列车开到环行铁路的站头上,赶来参加通车典礼的公社的群众敲打着锣鼓,人声,锣鼓声,扩音喇叭播送的乐声,机车的喷气声,在呼呼的春风中混成了一片哗哗的巨响。公社的领导同志为火车剪了彩。机车上的一位年青的司机拉响了汽笛。吼叫着的汽笛的声音一直响了好久好久,接着轰隆隆一声,火车开动了。长长的一列火车从环行铁路开进了一座大储煤仓里,一节连着一节的四、五十个车厢一下都不见了,通通隐没在储煤仓里了。只见高耸的储煤仓顶着蓝天,仰头一看,就像要向你头上倾倒下来一样。这时候,储煤仓里把对准每节车厢的大漏斗一打开,煤的巨流哗哗地从漏斗淌下来,一下子把每节车厢同时装满。于是机车短促地叫了一声,打着咔喳喳咔喳喳的柔软的节拍,一直向远方开走了。火车带着煤炭,给人间带去温暖。我们站在公社的环行铁路上,望着远去的火车,想着正在实现的人类的梦想。(附图片)
〔大煤仓初试身手——装车时间从过去的一小时半装一个车厢缩减为一小时装四十五个车厢。〕
〔人民公社建立后,像这样不用国家投资的新建的小矿井,到处都是。〕
〔矿井上的新设备——电动生产指挥台。〕


第8版()
专栏:

列车奔驰向前
梅原
到达煤城鹤岗,首先引起我兴趣的,不仅是那高大的竖井,还有街道上空新架设的无轨电车线路。在城市里建设起无轨电车,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鹤岗这个祖国东北边疆的城市,却要成为有无轨电车的城市了。为什么它在这方面发展如此迅速?为什么它建立无轨电车并不需要国家新的投资呢?原来这是鹤岗人民公社化的结果。
鹤岗的铁路运输,和整个城市一样,正进行着巨大的改造。过去鹤岗矿务局和铁路部门各有自己的铁路线和火车头,两套人马,分别经营管理,全市铁路纵横交错,列车装煤点分散在四十处。往往在同一个地点,矿务局和铁路部门各设一个车站。铁路部门将车辆驶进矿区,需要同矿务局的铁路办理许多复杂的交接手续,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把各个装煤点的煤炭装上车才能把煤运出去。这样,一辆装煤的列车,从进鹤岗到出鹤岗,需要十三、四个小时,车皮周转慢,经常出现车等煤或煤等车的现象。
在公社化高潮中,鹤岗根据当地主要是煤矿生产的特点,建立了一市一社的鹤岗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生产关系和组织形式。在公社里,矿务局和铁路部门成为一家,把原有的繁杂的线路改造成环行铁路,建立大型贮煤仓,集中装煤点,统一管理和调度车辆。经过改造,一列装煤的火车,从进鹤岗到出鹤岗,只要四个小时,节约了大量铁路线和机车,而一些原先行驶在矿务局线路上的电气机车的电线就被用来架设市内的无轨电车了。
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不断改进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我们的社会主义企业,是按照国家需要和生产计划进行生产的,这是资本主义企业无法做到的。但在城市公社化前,我们有些企业,往往因为只从本系统的领导,只从本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只从本单位的“方便”出发来进行企业的安排。这是过去有些地方各个企业之间发生技术装备设置重叠、人员重复等等不合理现象的原因。城市人民公社的建立,把一个地区结成一盘棋,统一规划,使整个社会的生产,组织得更科学,更合理。鹤岗人民公社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鹤岗人民公社建立以后,现在正在出现各项事业齐跃进的局面,环行铁路,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而已。在鹤岗东部环行铁路通车的那天,我们有机会乘上了第一列火车绕环行路一周。现在,列车已经用不着到矿务局和铁路部门之间的交接站去办理复杂的手续了。列车上的和沿途的人们歌唱、欢呼,庆祝环行铁路的通车,感到无比的兴奋。我坐在车上,顿时想到:我们坐的并不是一列普通的火车,而是奔向共产主义的列车。我们的列车在火车头——光荣的党的领导下,正沿着城市人民公社的轨道——通向共产主义的幸福之路,畅行无阻,奔驰向前……


第8版()
专栏:

歌颂我们英雄的时代
郭乃安
中央音乐学院最近在北京演出了该院同学集体创作的两大合唱:《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和《英雄少年刘文学》。3月间这两部作品就曾经演出过,这次的演出又作了若干修改。这两首大合唱的创作和演出,是我们音乐生活中一件十分令人兴奋的事情。因为它表明了音乐创作是能够很迅速地反映我们时代的新英雄,新事件的。关键问题在于音乐工作者是否有干劲,是否解放了思想,是否依靠党的领导和相信集体的力量。
许许多多表现了伟大的毛泽东时代人民群众的共产主义精神空前高涨的英雄事迹,给我国人民以深刻的感动和教育,也激发了这些青年的音乐学生们的创造热情。这两部大合唱,都是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发挥了冲天的干劲和大协作的精神,经过日夜的奋战,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完成的。党委的亲切关怀,教师的热心帮助,全体同学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干劲,保证了从创作到演出的整个过程能以高速度来完成。他们没有歌词,就自己动手创作;他们有的还刚学作曲,也勇敢地尝试写这样大型的作品。创作者定出了完成的时间,演出者提出了保证,附中的少先队员们也放弃了休息,整个学院热情沸腾。共产主义风格在青年学生中间发展起来了,它表明了在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教育革命的辉煌胜利。
这两首大合唱虽然都不免还有某些缺点,但是它们都表现了作者们对于共产主义新事物的高度热情,以及他们对于英雄人物的崇敬。
抢救平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的事件经过,原是富于戏剧性情节的。但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的作者们并没有把他们的注意力放在情节的戏剧性描写上面,而是抓住这一事件的几个重要环节,通过它们表现出一人有事万人帮,一地有事全国帮的共产主义风格;并且在这几个环节中着重表现了人们的精神而不是事件的外表,最后引到对党和毛主席的歌颂。这样的创作意图使这一作品获得了相当的成就。
在这首大合唱中,感人最深的是“党,再生的爹娘”一段。这段音乐吸取了陕北民歌的音调,写得朴素、恳挚而动人,恰当地表现了被救民工对党的感激心情,也是全国人民对党的感激心情。最后的一段颂歌“伟大的党”,虽然像有的同志所说的在音乐的陈述方式上还有些不够民族化,但它的热情却是充沛的,也还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此外,描写夜渡黄河的那段船夫曲,也是充满热情和力量的,只是在深度上略嫌不够些。
从总的方面看,这首大合唱撇开了情节的描叙,而着重去写人们的精神方面,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在写人们的精神方面的时候,有的段落由于缺乏一些具有特性的感情描写,因而减弱音乐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比较突出的是写人民空军夜航投药的一段,用一首进行曲来表现,就未能深入和生动地表现人民空军为了抢救阶级弟兄而克服山区夜航的种种困难的沉着、坚定和英雄气概。如果这些不足之处经过一些修改,当能使这一首作品获得更大的成功。
《英雄少年刘文学》是该院作曲系一年级同学的集体创作,他们虽是初学作曲的学生,但在这一大型作品的创作中却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整个作品的音乐写得朴素而有朝气,自然中洋溢着热情,切合少年的情态,比较有力地表达了对于英雄少年的歌颂。这一作品写得最动人的地方,是描述刘文学不惧地主的威胁而勇敢地和地主搏斗以至牺牲的一段,以及最后的颂歌部分。在前面那一段中,恰当地引用了少先队队歌的曲调,刻划了这位英雄少年的崇高的精神。这两部分都取得了异常感人的效果。
这首大合唱中比较弱的一部分是描写刘文学的生活和性格的独唱部分。虽然这部分的演唱也要差些,但就创作本身来说,也还没有能够把刘文学的性格和精神更生动、更鲜明地刻划出来,还没有更深地揭示这位少年英雄的精神面貌。如果在这一部分能够把刘文学写得更生动些,首先在听者心中留下亲切可爱的印象,那末,后面他和地主搏斗以至牺牲的描述,必然会获得更大的感人力量。
总之,这两个作品虽然还有个别不足之处,但都对这些英雄事迹作了不同程度的真实反映,特别是都能比较突出有力地表达了作者们对待这些充满共产主义精神的事件的高度热情,以及对党和毛主席的爱戴,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特别重要的是:通过这两个作品的创作和演出,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音乐学院的青年同学们对共产主义事业的热情,以及对音乐工作的新态度。过去那种把音乐事业作为个人谋取名利的事情的思想已在逐渐消灭,而把音乐作为全民的事业、集体的事业、革命的事业的新观念正在迅速地成长。正是这样,他们才会有那样冲天的干劲,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创作和排练的任务;才会有那样做自己还不曾做过的事情的勇气;才会有那种主动地帮助别人的共产主义协作精神;也正是这样,才会是不用“一鸣惊人”的态度来对待创作,而是相信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集体的讨论中提高作品,并把作品放在更多的听众的面前去请他们批评,吸取他们的意见进行修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伟大毛泽东时代的音乐青年是怎样从这些动人的英雄事件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取得音乐创造的灵感和力量的源泉。这些创作的完成,证明在党的领导下,政治挂了帅,依靠群众的集体力量,音乐创作也能以更大得多的速度跃进。同时也证明了,音乐创作是能够迅速反映我们伟大的时代,而且也应该迅速地反映这个伟大的时代。


第8版()
专栏:

战旱魔
河北怀来县花园公社 南水泉生产大队长 马秉书旱魔,旱魔,人民恨你不过,单干对你没法,鲜花青禾任你折磨。旱魔,旱魔,今天有了人民公社,湖水引上山坡,粮堆要比星星还多。
春雷战士带来春雷,驾起铁龙唱着战歌,战士提来泉水,军民合作扑灭旱魔。军人流下汗珠,滴滴汗水变成喜雨,传说二郎担山,而今抗旱大军连成运河。
确保丰收年市委书记撒籽种,喜得社员都赞美,称赞军官来担水,称赞胡书记来种田。不怕天高不下雨,花园确保丰收年!


第8版()
专栏:

城市人民公社万岁(剪纸)
(全国铁路职工美术、摄影展览会作品)
北京铁路局值班员、医士、学徒工 张沅、王如松、周玉鸿、王树林、王继庄 合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