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5月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十手所指
杨朔
1960年4月20日,在亚非人民团结大会胜利闭幕后,我们从非洲飞到莫斯科。清早晨,我一进餐厅,一位日本朋友把报纸递给我,头条新闻的大标题是:李承晚进行大屠杀!
坐在我对面的智利朋友说:“很好的消息啊,南朝鲜人民起来了。”
日本朋友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到处的人民都起来了。刽子手的屠刀是不能扑灭革命的火焰的。”
恰恰相反,如果把革命比做火,那么,为革命而牺牲的烈士所流的热血就是油,泼到火上,只会使革命的火焰烧得更猛更烈。刺刀永远吓不坏人民,而在人民面前,吓坏的倒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和那些奴颜婢膝的独夫竖子。请看,行尸走肉的李承晚不是早吓得浑身像筛糠似的,收拾收拾金银细软,溜得不见影儿。
李承晚是个脓疱,剜下去,固然是好事。可是,给南朝鲜人民造成莫大灾难的病根并未割掉。还有更大的罪魁祸首。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美帝国主义就是拿着隐身草,也掩盖不住他的滔天大罪。要不是藏在美国强盗的胯褂下,李承晚连一分一秒也坐不稳他设在火山口上的宝座;要不是美国强盗侵占着南朝鲜,朝鲜那三千里江山就不会半白半黑,半明半暗,使南朝鲜人民陷在水深火热的浩劫之中。我们更不会忘记美国强盗所发动的侵朝战争,那对朝鲜曾经造成多么惨重的破坏啊。而在今天,当南朝鲜人民起而反抗法西斯暴政时,美国强盗竟将一个李伪军师团紧急调回汉城,把杀人的凶刀交给刽子手,还故意在南朝鲜人民斗争激烈的时候,扬言说要发射什么“诚实的约翰”导弹。管你是“诚实的约翰”,还是“恶毒的山姆大叔”,反正都是装模作样的稻草人,只能吓吓麻雀而已。
朝鲜人民有一个坚不可摧的愿望:这就是和平统一自己的祖国。朝鲜的山,从北到南连绵不断;朝鲜的水,从南到北流贯全国。没有人能割断朝鲜的山水,也就没有人能阻挡得住朝鲜人民要求统一祖国的愿望。今天,尽管朝鲜人民还被隔断成明暗两面,南北朝鲜人民的斗志却早已团结一致,直薄云霄,形成横扫一切的雷风暴雨了。
这也不仅是朝鲜人民的斗争。应该说,这是全世界人民对待当前最凶恶的敌人的共同斗争。在第二届亚非人民团结大会上,亚非人民就发出巨大的声音,明确而坚定地支持朝鲜人民要求南北统一的热烈愿望。
帝国主义其实是现在人类生活中一切灾难的罪魁祸首,是世界和平的死敌。虽然丑角李承晚已经滚下场去,斗争并未结束。不从地球上连根铲掉战争的毒菌,把帝国主义者消除净尽,人类便不可能完全从黑暗、饥饿、奴役中挣脱出来。
斗争的烈火从南朝鲜燃烧起来了;从土耳其燃烧起来了;从阿尔及利亚燃烧起来了;从日本燃烧起来了;从一切有美帝国主义这个瘟神侵占的地方燃烧起来了。历史已经揭开新的一页,更激烈的斗争还摆在前面。美帝国主义已经恶贯满盈了,不管它怎样挣扎,最后一定要死亡,一定要像苍蝇、臭虫、老鼠、蚊子一样被人民坚决、彻底、全部消灭掉。


第8版()
专栏:剧评

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
杜若湘
不久以前,中国儿童剧院演出了“英雄少年刘文学”,轰动了全北京市的少先队员们,剧场几乎轮流地被学校包了场。听说还有许多外地的学校写信、打电报来要剧本,想看戏,要求到那里去演出。
4月下旬起,为了纪念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诞辰,中国儿童剧院又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合作演出了“列宁与第二代”,十多天以来,也是座无虚席,小观众们一再要求能看到戏,这样,剧院只好改变了计划,再演十天。
这些情况说明了什么呢?问题很明白:我们今天的戏剧(以及其他的艺术形式),已经不只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向新的一代、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共产主义的宣传教育的有力工具。这一点,越来越明显。中国儿童剧院运用话剧的工具,通过舞台上的艺术形象,向孩子们进行革命教育,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热爱人民,出色地起着“灵魂工程师”的作用。作为观众,是应该深深致意的。
“列宁与第二代”不仅对孩子们有教育意义,对成年人同样也有教育意义。戏里反复阐明着这样的思想:即使在革命的最艰苦的年代,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在革命风暴中成长着的第二代,把拯救孩子的工作,看作是一场严肃而神圣的斗争,对未来的共产主义建设者们,表现崇高的革命感情。革命是经历了艰苦的斗争才取得胜利的。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想想那些为了保卫革命、为了保卫无产阶级政权、为了后代幸福而勇敢牺牲了生命的同志们吧,想想他们,我们就会懂得怎样去生活和战斗,怎样去对待时刻在伺机破坏的阶级敌人。这样深刻的主题思想,孩子们应该记住,成年人更应该牢牢地记住。“因为忘记,那就是意味着背叛!”这是戏结束时列宁所说的。这句话久久地在观众心头激荡,使人们离开剧场之后很久很久,还在思索着,从二十年代想到六十年代。穿过时间的暴风雨,这句话始终闪烁着光芒,始终成为一切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座右铭。
在中国舞台上塑造的列宁形象还不多。在这个戏里,周正同志成功地表现了无产阶级伟大导师的深沉、平和、谦虚而热情的品质。在他面前,不仅孩子不会感到陌生,就连成年人也会感到异常亲切,愿意把一切心里话都对他倾诉。他对待孩子是那么热情,称他们为“同志”。为了让孩子们在他办公室安静地睡觉,他把革命军事委员会的会议都挪到别的房间里去开。扮演捷尔任斯基的于是之也没有沿着其他话剧和影片里表现这个非凡人物的旧路走,而是力求从平凡中表现他的伟大。从演员们的出色的表演里,我们能够体会到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对青少年一代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亲切的期望。扮演瓦夏的覃琨和扮演彼嘉的方掬芬,是两位有才能的青年演员,她们鲜明地表现了两个孩子不同的性格,并且怎样从茫然无知的流浪儿成长为党的幼儿。哥哥提出要入党,弟弟在“研究马克思”。儿童剧院的其他演员们,曾经以不同的角色被小观众们熟悉,他们在新的岗位上,向观众们表明自己各方面的更加成熟。这是值得庆贺的。


第8版()
专栏:百花坛

沪剧“星星之火”的音乐
同音
田园荒、奔四方,
相送姑娘进纱厂,
姑娘进厂像朵花,
姑娘出厂像鬼样。
凡是看过沪剧《星星之火》的人,都不免要为这样的场面所感动:杨桂英,一个勤劳的农村妇女,她因为在家乡活不下去,不得不带着儿子历尽千辛万苦,跑到上海来寻找她的女儿小珍子,小珍子,正像上面这首歌词所描述的那样,是一个将人身抵押给包工头的一个
“包身工”。杨桂英好不容易才找到小珍子的住处,然而,万恶的包工头却不让她们母女相见。当小珍子从工厂放工回来,杨桂英刚一见到被折磨得骨瘦如柴的女儿,就立即被包工头拖开,强使母女俩相隔一堵墙。墙里墙外,各自倾诉衷肠,那一段段动人的对唱和重唱,紧紧扣住了观众的心弦。
熟悉沪剧的人都不免担心:以优美委婉的江南风格见长的沪剧唱腔,对表现这样重大的革命历史题材怎么能够胜任?是的,这正是摆在沪剧音乐面前的一个难题。传统的沪剧曲调如何刻划女工杨桂英的形象,如何塑造党的地下工作者刘英的形象,这并不是没有困难的。然而,看完整个戏之后,我们觉得演员都唱得很好,听起来很舒服。或者可以这样说:我们在看戏的时候之所以能受感染、被激动,除了由于动人的故事情节和细腻的舞台表演之外,有相当大的成份是因为唱腔所给予我们的感受。
我们且看杨桂英这个人物性格成长过程的几个关键吧:当这个乡下女人初来上海寻找女儿,受到包工头庄老四的欺凌,这时用以刻划人物感情的唱腔基本上还是哀怨、缠绵的。但当小珍子被残杀,杨桂英夜半出门,手持剪刀寻贼报仇,那段悲愤的快板慢唱,在格调上就和前面大不相同了,这时的杨桂英虽还算不上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但我们从唱腔里体会到,斗争的怒火已在她身上燃烧起来了。由于刘英的启发教育,她依靠了工会,投入了整个阶级的斗争,她逐渐成长起来了,她坚定地坚持罢工斗争,尖锐地揭穿工贼的造谣破坏。但这还不是严酷的考验。她被日本资本家的走狗流氓工头绑架,用匕首威吓她,用金钱收买她,想利用她来诬蔑共产党,为日本凶手开脱。在这场凶险的斗争中,她一方面表现了坚定不移的阶级立场,一方面又在这众寡悬殊的斗争中表现了她的机智,她利用了日本人的支票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开揭露小珍子惨死事件的真相和敌人的阴谋。她唱的那大段赋子板,真是激动人心,一句紧接一句,恰似黄浦怒涛。这一段引人入胜的唱腔,使杨桂英这一人物形象更为鲜明了。
沪剧是最早尝试表现现代生活的剧种之一。从解放初期的《白毛女》、《罗汉钱》到现在的《星星之火》,这一系列的实践,一方面积累了很多积极的经验,一方面也推动了沪剧音乐本身的发展。例如说,我们在前面提到的重唱这种外来形式,在沪剧里的运用就有着比较成功的经验,这种运用,不但要解决外来形式与传统之间的矛盾,更重要的是要运用得恰当,要使这种表现形式在戏剧中能最好地发挥它情感上、艺术上的效果。《星星之火》这一场的重唱之所以能那样动人,也由于它运用得恰到好处。这种表现形式无疑地丰富了沪剧音乐的表现力,并将逐渐形成为一种新的传统形式。再如,剧中刻划刘英这一人物形象的唱腔,处理起来要比杨桂英的唱腔困难得多。一方面是由于这是党的领导者的形象,一方面是传统的沪剧缺少雄伟激昂的调子。因此,从刘英所唱的几个主要曲调(如:听到顾正红同志牺牲的消息时所唱的“月色暗,星斗浑,满腔愤恨”那一段,和最后群众示威游行场面的一段)里,可以看出是在有意识地吸收其它剧种的音调和革命音乐的音调的某些因素,来加强激昂、雄壮这一方面的表现,以弥补传统沪剧音乐的不足。当然,这部分曲调创作得还不够成熟。吸收、结合也还难免有生硬的感觉,但这种意图却是必须肯定的,并且,经过不断地琢磨加工,它们一定会更完美的。
总的说来,沪剧《星星之火》的音乐是感动了观众的。当然它也有不足的地方。有的观众感到第一场的基调太低沉、凄凉。舞台上昏暗的画面,和那凄凉哀怨的音乐相结合,这种感觉就更为突出,使人在心情上感到压抑。自然,这种昏暗、压抑的气氛在当时那黑暗而苦难的时代说来,是具有某一方面的真实意义的。但是,作为一种艺术体现,还应该看到并且反映出更高意义的真实。这更高的真实是什么?那就是已经出现了党的领导,工人群众已不再是无依无靠的被剥削者,他们有坚强的工会作后盾。正是由于这一点,音乐的表现就不能拘泥于某一方面的真实,而应该从更高的角度上着眼,把现实生活中这一新的因素(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作更突出的表现,在观众的心灵上唤起更鲜明的感受。
此外,整个乐队音乐部分,这次演出特别着力于遵循戏曲的传统,并不大事渲染,显得很朴素,并且也尝试着运用沪剧并不擅长的打击乐,这都是好的。但它同时也令人不满足,特别是在需要音乐烘托气氛的地方,音乐就显得很单薄。例如小珍子惨死,杨桂英黑夜持剪刀去报仇、传来顾正红同志牺牲的消息,以及游行示威等等的场面,现有的音乐都未能达到其烘托情绪、渲染气氛的作用。在整个戏曲舞台上,乐队当然是一种辅助的表现手段,但是,这种手段的戏剧性的表现力,却是它种手段所不能代替的,特别是当戏剧情绪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须音乐来渲染气氛时,乐队的这种作用就特别突出。在这方面,沪剧音乐十年来的发展原是有许多积极的经验可以继承运用的。在乐队音乐的发展上,我们反对要大要洋的倾向,而坚持继承民族传统,但这决不意味着拒绝以往的积极成果和外来的有益经验。在《星星之火》这出戏里,如果这一点能解决得好,将更会加强其主题思想的光辉。


第8版()
专栏:

公社好
吴晗
一公社好,好在大而公,综合农林渔副牧,群力夺天工。
二公社好,万众一心同,工农商学兵协力,旗帜满天红。
三公社好,积累逐年丰,政社一身兼二任,过渡道涂通。
四公社好,组织作基层,水利、电气机械化,生产与时增。
五公社好,地大便机耕,尺五深翻加密植,丰产庆群英。
六公社好,众志可成城,水利大兴加绿化,黄河指日清。
七公社好,果腹省经营,食堂巧做千家饭,妇女笑盈盈。
八公社好,劳力可平衡,抢种救灾齐着力,歉岁庆收成。
九公社好,敬老辟专堂,几净窗明衣食足,白发寿而康。
十公社好,育幼有专园,蹈足唱歌学图画,儿童笑语喧。
十一公社好,妇女再翻身,领得工资告夫婿,侬也是工人。
十二公社好,和睦处家庭,收入增加忙储蓄,婆媳关系新。
十三公社好,炼铁又炼钢,开矿挖煤办工业,差别变城乡。
十四公社好,训练有民兵,武劳结合好传统,有力保和平。
十五公社好,服务有中心,我为人人人为我,方便数如今。
十六公社好,城市变姿容,街道工业大发展,干劲把天冲。


第8版()
专栏:知识小品

木材上的声学
禾子
从殷墟所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看到,乐字是由丝弦加在木头上组成的(?),可见我国祖先早就知道并利用木材上的声学。
哪一样乐器能少得了木材。木鱼、木梆、木琴,纯粹是木材唱的独角戏。
古代的伯牙的流水知音,是在古琴上拨弄出来的;没有木头,何以成琴?
说到古琴,不禁使人想起汉朝有名的古琴——焦尾琴的轶事来。
有一天,蔡邕偶而听到梧桐木材焚烧时所发出的爆裂声音,“闻声如见其人”,他知道这是很好的乐器用材,于是请人裁制成琴,果然音色很美。由于木材尾部已被烧焦,所以,取名为焦尾琴。
钢琴,提琴,离开木材,同样无法成琴。哪种树的木材唱得最好听呢?是森林之王的橡树,或是温柔的白桦白杨,或是美丽的丹枫,还是雄强的雪松?都不是,只有枞树(云杉)是钢琴上最好的共鸣材料;提琴呢,则看中槭类树木的木材。
乐器厂里经常贮藏着这类的圆木。它们同美酒一样,必须保存几年之后,才会成为乐器的灵魂。
为什么必须用木材来制作乐器?
我们知道,木材是由管状纤维组成的,具有扩音和共振的特征。
云杉、槭类等木材,年轮致密均匀,能很好传播高频率的声音而不变调;周围部分木材和靠近树心部分木材的结构,没有差异,声音共震强度,也无强弱之分。保证了钢琴家、提琴家创造出美妙的音响气氛。
拿所有的木材来说,它是声音很好的跑道。据研究证实,声音在空气跑道上,每秒只跑三百三十点七米,在铜上跑三千九百米,在顺纹松木上跑五千米,在铁上跑五千米,在玻璃上跑五千一百到六千米。
哦!怪不得机械厂技工用木棍的一端紧贴发动机,另一端靠住耳朵,好像大夫用听诊器似的,来检查发动机心脏的秘密。
十八世纪的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耳聋之后,就是靠木棒来谛听钢琴演奏的。棒的一端接触钢琴,另一端用牙齿咬住,钢弦上的震动,就传到棒上,再由齿骨传到内耳。
许多因耳朵鼓膜破坏,而内部听觉器官尚完好的人,他们之所以能够随着乐曲的旋律,翩翩地跳起华尔兹来,也正是声音经过地板和本人的骨胳传到听觉器官的关系。
木材的透音问题,是使建筑家伤脑筋的一桩事。
十七世纪,德国科学家葛利克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把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然后把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钟摆的滴搭声逐渐减弱,最后几乎听不到。这时如果又放回空气,滴搭声又会加强起来。
实验告诉我们,空气是会传播声音的。
木材身上有80%的孔隙,都成为空气的旅馆;住在千千万万个旅馆里的空气,时时刻刻刺探声音的情报,一旦发现,很快地从东房传到西房。建筑家计算过:假定空气透音系数是一,那么,二点四厘米厚的木墙的透音系数则是零点六三,而二点五厘米厚的混凝土墙的透音系数,只有零点一一。
因此,用木材建造房子,尤其是电话室、电报室、影剧院,就需要解决隔音问题。


第8版()
专栏:

拦河坝上会亲人 农民 吕学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