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5月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党委书记手记

劳动者是最聪明的人
中共大连造船厂委员会书记 原宪千
敢想敢说又敢干,
好似三颗原子弹,
砸开千年迷信锁,
打掉万年自卑感,
没有机器动脑筋,
大家动手把宝献。
这是我们当代英雄们的豪言壮语。
当您一走进大连造船厂的大门,“大干两个月,老厂换新装,基本实现机械化,老兵拿新枪”的巨幅标语和五色缤纷琳琅满目的关于新产品、新技术、新发明、新创造和新纪录的大字报就映入眼帘。在高大耸天的塔吊上,也悬灯挂彩似的贴满了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标语和口号。人人闹革新、个个想门道。全厂职工都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技术革命运动中去。真是百花盛开,万紫千红。
自从大跃进以来,大连造船厂职工就根据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开展了以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为中心内容的群众运动。在两年内共提出革新建议十几万件,克服了原料、材料、电力、人力和设备不足的重重困难,提前两个月零五天全面地完成了国家计划,高速优质地制造出高大精尖新产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为了实现六十年代的持续大跃进,必须以更高的造船速度满足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的需要。于是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进入了以改变老工厂面貌为中心的新阶段。从去年11月到今天,全厂职工共提出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和电气化的革新建议好几万条,采纳了很多。使全厂各种工种的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出现了自动、半自动作业线、生产联动线和自动化工段。群众性的技术改造运动像初离地面的火箭,越飞越高,速度也越来越快。到处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生产增加了,但是不仅没有增加一个人,反倒节省了大批劳动力,支援了兄弟厂矿。同时,更使好几千名工人减轻了体力劳动。钢板除锈在大连造船厂有史以来都是工人用锤敲打,后来前进了一大步,改用风动打锈,但工人还得用碎砂轮、砂布一点一点的磨去铁板上的铁锈,效率低,铁锈微粒影响工人的身体健康。在这次技术改造运动中,工人们立雄心,树大志,誓攀科学技术顶峰,已经使除锈工作机械化了。
抱有凌云壮志的广大职工群众,决心要用自己的双手,把我们这座古老的造船厂,在很短的时期里变为世界上有最新技术装备起来的一座现代化造船厂。这不是神话,这也不是远大的理想,而是正在进行着的伟大事业。就以车间为例,铸钢车间在技术改造以来,这个车间的职工,在兄弟车间的支援与协助下,先后制出一些土洋机器,并改进电炉,使电炉上料,熔炼直到出钢水,全部实现了自动化和半自动化。于是这个车间的机械化程度就迅速增长。原来这个车间的砂土堆积如山,现场尘土飞扬,工人都是黑脸的。现在他们正在进行着景美如画的技术改造,基本消灭重体力劳动,已经建立地下工段,安装玻璃房盖,在地下生产,地上种花,冬暖夏凉,四季常春。
随着技术改造运动的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一切科学技术原理都来源于实践”这一真理的正确性。广大职工们敢于想前人所未想的事,敢于做前人所未做的事。他们大胆地革新,在丰富和修改了那些落后于实践、已经过时了的原理和结论的同时,发明创造的新风气和新事迹风起云涌,层出不穷。年近半百的老工人、共产党员梁润忠,在旧社会是个只字不识的文盲,现在已成为全厂闻名的发明家。在他手下制造出来的机器达一百四十多项。别人问他是怎么想出那些机器来的,他总是笑着说:“生产需要,逼着人想出来的”。
老工人的这一句话,说明了一个真理——劳动者是最聪明的人。他再一次地告诉我们,在企业里,只要领导上能够放手发动群众,并能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使广大职工群众的实干和巧干结合起来,那么,群众的智慧所产生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生产高速度地发展、持续不断地大跃进,都是不成问题的。


第8版()
专栏:

高举共产主义大协作的红旗
——看话剧“巴山红浪”
凤子
为了贯彻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全国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向自然进军,向科学进军;“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见先进就学,见后进就帮”这种共产主义协作精神已蔚然成风,如果某单位某部门还有本位主义者,那怕是极其个别的,也是我们这个跃进时代的绊脚石。为了更好地跃进,我们必需搬开这块绊脚石。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最近演出的话剧“巴山红浪”,就是歌颂共产主义大协作的崇高风格、同时批判本位主义思想的一出好戏。
“巴山红浪”是黄悌同志的新作。这个戏以陕南大巴山区为背景,反映了大跃进的1958年群众性的大炼钢铁运动,通过岭南县县委第一书记许康和岭北县县长冯汉章等几位党的领导者形象描写,看到工农群众中涌现的积极分子在党的启发鼓舞下怎样发挥了冲天的干劲。由于客观形势的迅速发展,一山之隔的两个县并成了一个县,两个炼铁厂并成为土洋结合的钢铁联合企业。曾经是群众前进路上的绊脚石的本位主义者受到彻底的批判和揭露。剧本相当生动而又深刻地表现了我们的伟大时代,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地响应着党的号召,为夺钢而战。要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万众一心,只有一个立场:无产阶级立场。这正是我们时代的主流。这个主题,在戏里得到充分的表现。
“巴山红浪”作者着力刻划,而且创造得最为成功的是党的领导者的形象。县委第一书记、老红军许康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党的领导工作者,他有着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有着饱满的革命斗志,既了解群众,更懂得启发群众更好地为革命工作。在人物还未出场以前,作者就作了很好的介绍,通过岭南炼铁厂队长丁大禄等人向岭北炼铁厂炉师何壮的介绍,和顾彩凤夫妇为老母亲坚持要参加工作的争执,我们对这位长征老红军就有了一个概括的认识。他上场被青年们包围着要求唱歌,这样一个细小的动作,把这位老青年的精神面貌生动地展示了出来。人物刻划的成功主要是在政治思想的领导方面,他对罗祥的错误,结合了党的政策精神的批评,同时指出大炼钢铁的远景。就在具体问题的具体布置上,也体现了老红军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他生活在群众中间,是群众的知心朋友,更是群众的领路人。许康虽然没有直接地投进和范启光的斗争,可是在他和冯县长的正确领导下,启发了秦桂兰,教育了何壮,从而启发教育了更多的岭南岭北的青年们、党团员和群众们,展开了对本位主义的批判,树立了一盘棋思想,更高地举起了共产主义的大协作的红旗,使人们兴奋地看到农村工业发展的前途和远景。
黄悌同志笔下的、岭北炼铁厂厂长范启光是一个不顾大局、对别人漠不关心的本位主义者。范启光工作得很辛苦,他的辛苦与其说是为了工作,毋宁说是为了自己,对上级伸手要,对下级是伸手拿,对别部别地别人向他伸手求援时是推。对完成任务首先想到的是本厂的荣誉,对竞赛最先想到的是本单位的面子……。作者抓住了本位主义者的典型性格,而性格的展示和形成却是通过一系列的富有动作力的戏剧性细节,例如,对干部的使用和看法,对岭南要求协作的态度和作法,党政工团一身包干,更严重的是对上级派来的党支书兼副厂长怀着敌对的情绪……。通过这些细节,不正是使人看到了他的工作作风,并且更重要的是使人看到隐藏在范启光灵魂深处的思想实质。本位主义者的思想逻辑是自成一套的,表达本位主义思想的语言和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也是没有共同之处的。范启光的每一行动,甚至每一句话都可能引起人们的讽笑,原因也在此。
“巴山红浪”的成功,除了创造了许康、范启光这两个思想、作风回然不同的典型人物外,在结构上、情节安排上也看出作者概括生活的艺术工力。在围绕发扬和宣传共产主义大协作的风貌、批判本位主义思想斗争这个主线外,作者还安排了一连串的次要矛盾,如何壮的大男子主义的封建残余思想,青年技术人员对国营大企业的向往……等等,说明生活是复杂的、矛盾是多方面的,有些人物身上存在的自我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发展起来,对这些人物的细节描写,和主线是有机地联系着的。范启光的本位主义会助长某些不正确思想的发展,从而也更进一步地暴露了主要矛盾,更有利于主要矛盾的揭露和对本位主义思想的批判。在揭露和批判的过程中,个别人物的思想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只是有些问题解决的还不够清楚和细致,如何壮的大男子主义,看出作者的笔力还不是游刃有余的。
对于秦桂兰和何壮这一对青年爱人的描写也还存在一些问题。秦桂兰是站在思想斗争前线的年青的党的领导者,作者过多地使秦桂兰纠缠在同何壮的感情纠葛中。何壮的大男子主义思想给她带来工作上的困难,同时又以一定篇幅来写她对何壮的关心,加上对范启光的斗争并未给秦桂兰更多的戏剧性的行动,甚至在最后要给范启光揭盖子了,秦桂兰也还是在冯县长的鼓励下才勇敢上阵的。可以写秦桂兰的成长,但是问题并不在这里。秦桂兰的感情和剧中介绍的人物身分是有距离的,剧本和舞台上出现的秦桂兰的形象似乎未能达到作者的意图。
黄悌同志对戏剧技巧的探索是花过劳动的,“巴山红浪”中也看出作者的工力。但是运用得过多有时会遗留下人为的痕迹。如第一场秦桂兰报到,范启光一而再地未注意秦就是县里派来的支部书记兼副厂长,就感到不够合理。第三场秦桂兰和顾彩凤夫妇谈话,双方的几个误会也感到有点造作。这些地方,技巧运用的不够恰当,也多少损害了秦桂兰这个人物。
黄悌同志在体验生活时注意到地方的特点,对于传奇性的人物关系有些偏爱。这是许康父子团圆这一情节的由来。这一情节是富有戏剧性的,但作者的感受演出时并未感染给观众。为什么呢?原因还需要探索。热爱这一情节,下笔时应考虑如何处理这一情节,否则是为情节而情节,恐怕绝不是作者的本意。
一个好戏也是在不断的加工过程中更趋于完美的,作者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排演这个戏又作了不少艺术加工,在北京人艺导演演员通力合作下,演出是成功的。如果作者再作一些修改,这个作品必将成为思想上、艺术上具有较高水平的保留剧目。


第8版()
专栏:小常识

牙刷的来源
许多考古学家及人类学家都证明在远古人类的颔骨上,有使用牙签的痕迹。当时牙签的原料是由木头、石头、象牙等制成的。形状有针尖形、钩形、刀叉形等。据推测,当时人类使用牙签的目的,还是为了剔除嵌塞在牙缝间的食物。
后来慢慢演变,改用为树枝、竹片做成牙签。同时把它的一端咬平、咬裂,使其纤维分开成为刷形,就作为牙刷使用。
现代形式的植毛牙刷,据现在所知道的资料,在一千年前,我国就已经有了。
在1954年所发掘的赤峰大营子村辽驸马卫国王墓中的随葬品中,有两把骨制牙刷柄。刷柄的形状和现代的牙刷柄差不多,长度也很相似。因为年代已久,毛束已经没有了,而牙刷柄仍然完整,并能看出是骨制品。牙刷头部有八个植毛孔,均匀地分成两排。在孔旁还能看出可能是用金属丝结扎过的锈痕。这个墓是在辽代应历九年,即公元959年。而在欧洲到1640年才出现有正式牙刷。
刘惠荣


第8版()
专栏:

两种好高骛远
钟欣泰
读了最近由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通过和公布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我忽然想到,人们常常把好高骛远看作缺点,而今天,好高骛远也可以有新的含意,它代表着一种高尚风格。这种高尚风格的内容,就是看得高,望得远;而且专心一意地立下雄图大志,要为改变国家的面貌而奋斗。这就是值得提倡的好高骛远。这种好高骛远,同那种脱离实际的空想完全是两回事。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全人类最崇高、最远大的理想,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好共产主义之高,骛共产主义之远,正是共产主义者的革命气魄。高和远是紧密相关的。正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我们必须贯彻总路线的精神,在一切事业中,按照多快好省的原则,力争实现高速度,高质量;正是为了实现这个远大的理想,我们必须时时事事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要大大提高,科学文化水平要大大提高,工农业生产水平要大大提高,而且要一天更比一天高,一年更比一年高,永不满足,永不停歇。只有这样,才能高速度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最短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当然,我们所提倡的“好高骛远”,是既有革命的雄心大志,高瞻远瞩,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从实际出发的好高骛远,这是无产阶级的革命胆略和革命毅力的同义语。在这里,关键不在于好高骛远本身,而在于所“好”的“高”和所“骛”的“远”,是否从实际出发,是否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毛主席历来强调冲天的革命干劲必须与科学分析精神相结合。他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序言里告诉我们:“任何人不可以无根据地胡思乱想,不可以超越客观情况所许可的条件去计划自己的行动,不要勉强地去做那些实在做不到的事情。但是现在的问题,还是右倾保守思想在许多方面作怪,……是经过努力本来可以做到的事情,却有很多人认为做不到。”
脱离实际的“好高骛远”是错误的,但是,如果由此认为好高骛远就是脱离实际,或者就必然脱离实际,一概加以反对,就不对了。难道不该好高骛远、而应该好低骛近或者安居中游吗?


第8版()
专栏:春城新歌

街道生活小唱
禾波
春夜组织食堂天上星光晶莹,槐树筛着月影;在这柔和的春夜,满院人声欢腾。多少美丽的想像,多少心底的激情,从每个人口中飞出,伴着爽朗的笑声。我们在组织食堂,计算着柴米油盐;炊具已经备好,人员妥善决定。幸福的大院,和睦的邻居,团结如一家人,将走向新的日程。人人有了工作,个个前途似锦;想着未来美景,难忘党的恩情。天上星光晶莹,满院人声欢腾;我们抱着共同理想,迎接大院食堂诞生。
第一顿饭我爱我的工厂,我爱院里的食堂;工厂哪,给了我光荣的岗位,食堂哪,使我彻底解放。我从电器厂下班回来,到食堂去吃第一顿饭;心情像海水激动,又像鸟儿快活飞翔。我啊,一个家庭妇女,如今参加了生产,变成一个工人,为祖国贡献力量。我啊,一个家庭妇女,摆脱了家务纠缠;把青春献给祖国,再不围绕个人锅台打转。当我拿起碗筷,吃着热腾腾的菜饭,心情像海水激动,又像鸟儿快活飞翔。我吃着饭,低头想:应该怎样做好工作?用我们大家的双手,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第8版()
专栏:

白云鄂博的早晨 叶浅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