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5月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上海文化革命的新形势
中共上海市委候补书记 石西民
从五四运动到现在整整四十一周年了。
五四时期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在共产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以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文化为中心,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思想准备。这一文化革命运动给予了我国人民革命事业以巨大的影响,立下了伟大的功劳。五四以来,我国人民的文化革命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直在不断发展。它在动员广大的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起了重大的作用。今天,又一个更加伟大的文化革命高潮在我们面前出现了。我国现阶段出现的文化革命高潮,是我国人民革命胜利的必然产物,特别是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必然产物;它具有全新的历史特点: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正在向全民大普及;以多快好省的方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材的教育事业和全面性的技术革命运动正在大发展;工农群众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的方针正在胜利地贯彻,劳动人民一定要做文化的主人的愿望正在变为现实;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文化艺术事业正在蓬勃发展,群众性的体育卫生事业正在广泛兴起。具有如此丰富内容和广大规模的文化革命运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总战线中的一条重要的战线,是推动和配合工农业生产不断地向前发展的积极力量,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
上海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在今年春天掀起的伟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不仅显示了征服经济落后的坚强意志、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而且显示了征服文化落后的迫切愿望和巨大的积极性。蓬蓬勃勃的技术革命运动,既推动了工农业生产的继续跃进,又推动了文化革命的迅速发展。毛主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前夜所作的科学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正在实现。在上海,一个新的文化大发展、大普及、大提高的繁荣兴旺的局面,已经开始出现了。
广大劳动人民自觉地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热潮,是目前我国文化革命的最突出的特点。文化革命首先是思想革命。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主席就明确指示:“当作国民文化的方针来说,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的思想,并且我们应当努力在工人阶级中宣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适当地有步骤地用社会主义教育农民及其他群众。”随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日益深入、社会主义建设飞速发展的新形势的出现,马克思列宁主义大普及、我国当代最伟大的思想——毛泽东思想大普及的局面也就跟着出现。上海工人阶级在这次伟大的技术革命运动中,十分深切地感到,只有以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才能成为一个具有雄心大志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神通广大的人,才能成为一个敢想敢做的人,才能成为一个不怕困难、征服困难的人,才能创造奇迹。上海广大工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自觉性显著提高,并且掀起了一个群众性的大学理论、大讲理论、大写理论、大用理论的热潮。成百上千的工人以毛泽东思想作指导,写出一批理论文章,在讲坛上宣读,在报刊上发表,在大学里讲课。他们写出的文章具有鲜明的特色:立场坚定,论点鲜明,富有战斗性;包含着丰富而生动的唯物辩证法思想,而且,言之有物,有的放矢。这是上海工人今春以来在学习毛泽东思想运动中出现的新的创举。这一雄辩的事实,使得那些认为工人不能学理论,更不能用理论的陈腐观念进一步地土崩瓦解了。
广大工人和干部热烈学习毛主席著作,是出于他们在革命和建设实践斗争中的迫切需要。他们不是为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武器,来分析工作中的矛盾和存在的困难,找出解决矛盾、克服困难的办法,以推动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如永安印染厂干部和工人学习了毛主席的“矛盾论”,根据矛盾转化的哲学原理,在这次技术革命中,创造出与原来印染工业中旧工艺截然相反的新工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大大节约了用煤。现在,不少干部和工人,对于技术革命中出现的许多新创造,也开始学会根据毛泽东思想,比较系统地从理论上加以阐明。这对于教育干部和工人用辩证唯物主义把自己武装起来,进一步认识革命群众运动和研究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具有深远的意义。
上海许多工人热爱毛主席著作,学习毛主席著作,已到了这样的程度:他们书不离身,手不释卷,起早看,落夜看,即使有几分钟的空隙也不轻易放过。正如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说的:“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同我国工人阶级就有着这样的血肉联系。
上海文教工作者学习毛泽东思想运动正在走向深入。广大文教工作者积极地把毛泽东思想当作改造自己世界观的锐利武器,并且开始把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文教工作的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我们在高等学校中到处可以看到广大师生在作这样努力,要在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门学科中,大破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牢固地树立毛泽东思想的红旗。
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广大人民群众,彻底地进行思想革命,彻底地把广大人民群众从资产阶级思想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共产主义觉悟,必将进一步为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扫清道路。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大跃进的速度向前发展,迫切需要多快好省地普及全民的文化知识,培养一支工人阶级的理论队伍和科学技术队伍。在发展教育事业方面,我们贯彻执行了党的“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关于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早在1944年,毛主席就作了原则性的指示:“在教育工作方面,不但要有集中的正规的小学、中学,而且要有分散的不正规的村学、读报组和识字组。”在党的领导下,上海全日制的大中小学和工农业余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1958年和1959年两年连续大跃进和今春以来的技术革命运动,工农业余教育有了更大的发展。上海工农业余教育现在已出现了这样的新形势:党的要求、工农群众的要求、干部的要求已经紧紧地拧成了一股绳,因而出现了工农业余教育蓬勃发展的万紫千红的局面。
中共上海市委在今年年初向上海人民提出了要把上海建设成为我国制造高级、精密、尖端产品和先进的科学研究基地之一,要在八年内培养七十万科学技术干部的宏伟任务,实现这个任务,单靠全日制学校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大办工农业余教育。最近,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决定成立业余工业大学;提拔了一批具有高度政治觉悟、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工人为工程师,这对于广大工农群众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为大办业余教育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形势。
上海工农劳动人民在市委的号召下,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热潮中,学习文化的要求更加迫切了,这是工农业余教育得以迅速发展的群众基础。广大工人把新技术新机器比作千里马,认为没有文化科学知识是:“有了千里马,没有人能骑,骑上千里马,也跑不到一千里”,因此,“上班搞生产、下班学文化、课后搞革新”已成了风气。郊区一部分农民在农忙季节也坚持学文化。全市工农群众参加各级各类业余学校学习的,已达一百八十七万人。市委的决心,群众的迫切要求,大大激励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的办学积极性。大办业余教育,已经成了一个自觉的群众运动,许多工农业余学校像雨后春笋般办了起来。有些工厂还开办了老工人特别班,招收老工人脱产几个月或半工半读参加学习,由于老工人政治觉悟高,生产经验丰富,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可以很快地培养出一批中、高级技术人材,壮大工厂企业的技术力量。又是工厂、又是学校、又是科学研究所;又是工人、又是学生、又是科学研究员的新局面,在许多单位已经出现了。生产、教育和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方式,有了很大的发展。沪光科学仪器厂只有九十多个职工,也办起了业余小学、中学,还有一部分人参加了业余大学学习,这个工厂的工人参加了业余学校的学习,科学文化水平逐渐提高。他们在这次技术革命运动中,在两个多月时间内,就制造了二十七种高级、精密、尖端产品,青年工人王林鹤经过业余学习,已经能够阅读几种外文专业书籍,制造了尖端产品高压电桥。最近,上海郊区农村也兴办了许多业余技术学校和短期训练班。大办工农业余教育对于加速技术力量的成长,对于发展生产和推动技术革命所起的重要作用,现在已为越来越多的干部所认识,他们原来认为缺少时间、缺少师资、缺少设备,因而不敢放手大办业余教育的种种迷信,也迎刃而破了。
由于当前的业余教育运动密切结合生产,培养目标明确,学制教材百花齐放,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冲破了过去工农业余教育中一些不切实际的做法,这是促使上海工农业余教育大兴旺的重要因素。许多单位在学制、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上,都进行了一些改革,创造了一些较好的经验。有些工厂结合本单位生产需要,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自编教材。许多工农业余学校针对不同教育对象,试验了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相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和基础教育相结合,短期突击和系统学习相结合,以及先专业知识教育、后综合知识教育等等多种多样的方法。这些方法比较切合实际,受到工农群众的欢迎,提高了工农群众学习的积极性。看起来,这种业余教育好像不正规,其实它是加速和壮大工人阶级技术队伍、实现工农群众知识化的有效办法。
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方针,也是实现知识分子劳动化的根本方针。两年来,随着这个方针的贯彻,生产劳动进入了学校,生产劳动成了学校的正课,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师生的思想觉悟,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事业因之面貌一新,生气勃勃。党的这个方针的正确性,已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但是,这个方针会不会降低教育质量,特别是能不能提高教育质量,有些人还是有怀疑的。伟大的技术革命运动的丰富实践,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贯彻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运动中,上海高等学校师生有一万六千人下厂下乡参加技术革命运动。他们和工人农民打成一片,进一步建立了血肉的联系,大大有利于知识分子世界观的改造。工人阶级在技术革命运动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蔑视一切困难、敢想敢做的英雄气概和忘我的劳动精神,给了师生们极其深刻的教育。不少学生也成了技术革命中的“革新迷”,在短时间内,提出了三万多项技术革新的建议,其中已被采用的有六千八百多项。广大师生投入技术革命的洪流中,遇到了许多技术革新项目需要作理论上的解释,这就促使他们用学到的理论去解释实际问题,把理论和实际、学和用更好地结合起来,对于理论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了。他们在回到学校后,立刻把工人阶级那种敢想敢做、自力更生和大协作的共产主义精神,以及土洋结合、以土为主的作法带到学校中来,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革命中的一支极为活跃的力量,在短短数月之内,已经在科学研究、更新教学设备和大搞电化教学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中小学的科学技术活动和电化教学也在广泛开展。
特别重要的是,大中学校广大师生亲身参加了这个伟大的技术革命运动,不仅学到了许多过去在学校中不曾学到的科学知识,并且深切地感到原来学校中的教学内容还有不少陈旧、繁琐、脱离实际的地方;深切地感到进一步开展教育革命的必要性,积极地投入了教学改革运动。
教学改革是当前教育革命继续深入的中心内容。在我们学校教学中,少慢差费的现象还十分严重。中小学教育事业,这几年来虽然有了很快的发展,教学质量也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学制太长,程度又低,教学方法陈旧,课程内容也存在着重复、繁琐和支离破碎的毛病,这些,都同多快好省地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要求不相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持续跃进的形势,迫切要求改变这种状况。华东师范大学师生同一部分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一起,在党的领导下,提出了一个改革中小学学制、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方案;编写了新的十年制普通教育的教材。上海教育界正在热烈展开教学改革的讨论。一部分幼儿园和中小学也在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特别是教学方法改革的试验。陆定一同志提出来的:在全日制中小学教育中适当缩短年限、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的要求,经过群众性的教学改革运动,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也在热烈进行。高等学校的理、工、医、农各科,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还不能适应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不能反映现代科学和生产技术最新成就;存在着繁琐、庞杂和脱离实际的现象,浪费师生大量时间和精力;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还远未肃清。各校师生在教学改革运动中大量地揭发了这方面的问题,有的采取了师生结合的方法,开始制订各种专业的教学改革方案,有的专业和系科正在寻找和试验彻底改革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途径,把教育革命深入到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去。在高等学校文科的师生中正在展开一场如何培养工人阶级自己的又红又专的理论宣传工作者的大辩论,这场辩论提出了文科的基本任务、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和培养方法等根本性问题。复旦大学提出了三个彻底改革文科教学的奋斗目标:一、使文科培养出的学生真正成为党的红色秀才,成为比较能够掌握毛泽东思想,经过实践斗争锻炼,具有调查研究和写作能力的理论宣传干部;二、把文科各系办成党在理论战线上的有力助手,办成党在学术思想各个领域内的战斗队和研究室;三、建立一个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文科教育体系,编写出成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结合中国实际的教材,训练出一支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这场大辩论,有力地促进了文科教学改革运动的深入和发展。
教学改革对于广大师生来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这里有无产阶级教育思想和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斗争,有多快好省和少慢差费两种方法的斗争,有先进和落后、正确和谬误的斗争。要在教育工作的一切领域内彻底清除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打碎多年来长期存在的过时的陈腐观念和旧框框,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党的教育改革的主张,已经受到了多数师生的热烈拥护。有一些教育工作者,他们按照旧的教学体系、旧的教学内容、旧的教学方法工作了许多年,要他们从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到共产主义教育思想、从旧观念到新观念来一个革命性的飞跃,是不容易的。这次上海各学校在教学改革中,学校的党组织和先进的教育工作者,对他们采取了热情帮助的态度,鼓励他们一道参加教学改革。我们这样做,已开始收到成效。
毛主席说:“文化革命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并为它们服务的。”同教育方面的情形一样,技术革命运动也给了上海的文化艺术和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以深刻的影响。高速度,高标准,是上海工人大闹技术革命的口号;现在,这个口号也逐渐成为文化艺术工作者进行创作和演出的共同语言。许多文艺工作者深入到沸腾的斗争中,已不再是斗争的旁观者,而是斗争中的一员。他们的世界观,他们的感情正在转变,他们要求创作也要高速度、高标准,积极地歌颂工农兵,表现工农兵,为工农兵服务。今春以来,歌颂技术革命的创作和演出,无论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不少的提高,出现了一些符合毛主席提出的“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的革命文艺作品。特别重要的是,更多的工农兵群众参加到文艺活动中来了。他们既是技术革命的闯将,又是活跃的文艺战士。赛诗、赛歌、赛画、赛戏、赛文的活动,在群众中极为流行。这种活动,既能及时反映和鼓舞工农兵群众的斗争,又能发现优秀的作品,逐步提高群众文艺的水平,还能促进专业文艺工作者和群众相结合、并从群众中汲取养料,改造自己的思想,提高创作的水平。这种活动已成了党领导群众文艺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这样说,高举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红旗,坚决批判资产阶级文艺思想,有领导地、积极地发展群众文艺活动,促使专业文艺工作者积极参加实际斗争,同群众相结合,并且努力创作实践,这是产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伟大作品的希望所在,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文化艺术事业日益兴旺的重要保证。
上海的卫生体育事业,随着技术革命运动,随着城乡人民公社的发展以及广泛组织居民经济生活的高潮的到来,已走上了一个新阶段。卫生工作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地为生产服务、为居民的集体生活服务,大搞群众运动,已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群众性的体育运动也有了发展,出现了许多先进单位。旧风俗旧习惯正在为新风俗新习惯所代替。上海人民正在积极努力,立志要在不长的时间内,把上海改造成为一个人人健康、环境清洁的社会主义新城市。
我们时代的文化革命,是我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六亿五千万人民一定要成为文化的主人,一定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情。
这个伟大的文化革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在还在继续发展中,而随着它的发展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无产阶级革命文化是在同资产阶级反动文化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在社会主义革命日益深入的今天,更必须彻底地粉碎资产阶级文化。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支党所领导的、觉悟不断提高的、包括专业和业余文教工作者在内的文化教育大军。这支大军在文化革命中肩负着光荣的使命。教育者必须受教育。当前文化革命的大好形势,要求广大的文教工作者更加坚决地遵循毛主席的教导,在党的领导下,进一步发扬五四时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光荣传统,认真地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同资产阶级思想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同广大的工农兵群众打成一片,学习工农兵群众的革命精神和优秀品质,破除迷信,敢想敢做,做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只有这样,才能在实现知识分子劳动化,工农群众知识化,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民族的新文化的宏伟历史任务中,在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和为将来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武汉“理论战线”杂志讨论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问题
武汉出版的“理论战线”杂志1960年第二期上,刊登了黄永轼同志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农业怎样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文章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是不是随便哪一种农业都可以成为(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在什么条件下农业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作者认为,“在我国农村占绝对优势的小农经济,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要使农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必须实现农业的技术改造,实现水利化、机械化、电气化,……”。3月14日光明日报“经济学”专刊上,发表了陈道源同志的文章“农业就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反对这种说法。陈道源同志认为,黄文的基本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在我国实现农业的“三化”,估计约需十年左右的时间,那么是不是说,我国的农业现在不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或者说,因为我国现阶段的农业还没有具备成为基础的条件,才来实行农业的技术改造呢?陈道源认为“农业所以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由农业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说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不应带有条件的。
为了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理论战线”编辑部于3月25日邀请湖北省委党校、武汉大学、湖北大学、武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的部分同志举行了座谈。在最近出版的“理论战线”第4期上,又发表了五篇文章,继续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参加讨论的大部分同志认为,黄永轼同志和陈道源同志的文章都有一定的片面性。黄永轼同志在强调对小农经济必须进行改造的同时,把“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这个大前提丢掉了,因而就得出了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错误的结论。显然,我们过去对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今天又对农业进行全面的技术改造,不是别的,正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的作用。
对于陈道源同志的文章,一部分同志认为,虽然其基本观点是正确的,但是陈道源同志不结合一定的社会历史情况,特别是我国当前对农业进行技术改造的具体任务,仅只从农业的自然特点方面论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也不能认为是全面的。因为,1、虽然任何时期农业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社会制度和技术水平的不同,这种基础的作用的范围、大小和性质是不同的。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使农业落后于工业,使城乡对立不断加深和尖锐化,使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比例遭到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不可能很好地发挥基础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城乡对立现象不存在了,农业落后于工业的现象在逐渐克服,农业的基础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这一原理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也就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根据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地对农业进行社会改造和技术改造,仍然会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农业发挥它所固有的基础作用。2、党中央和毛主席所以在新的形势下强调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迅速发展农业对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在探讨“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这一原理时,既不应该脱离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更不应该脱离当前的斗争任务。这些同志认为,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毛主席是我们的光辉的典范,因此,认真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对于深刻领会这一根本原理是极为重要的。
有的同志认为,在小农经济情况下,农业可以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可以不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因为小农经济可以向社会主义发展,也可以向资本主义发展,这必须结合社会的性质、政权的性质作具体的分析。简单地说“农业就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不恰当的。
有的同志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只适用于像中国这样落后的农业大国。有的国家工业十分发达,有的国家对外贸易十分发达;在社会主义国家里,由于分工的需要,个别国家的农业并不特别重要,在这些国家里,农业就不一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的原理是普遍适用的。甚至可以说,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历史的发展。因为没有农业的一定限度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工业、畜牧业等等的发生和发展,不可能出现商品生产、古代的城市和文化;而无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也无一不是建筑在农业的基础上的。将来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工农业之间的差别将会消失,农业向工业提供原料的任务,大部分将由化学工业代替,这时当然谈不上农业为基础。但是在这以前的整个历史时期中,农业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个别国家的本国农业可能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像在其它国家里那样重要,但是这些国家或者依靠掠夺(指资本主义国家),或者依靠兄弟国家的协作(指社会主义国家),总的说来,国民经济的发展仍然离不开农业这个基础。有人认为,小农经济固然不能成为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但从工农业的内在联系看,不发展农业就不能发展工业,因此,即使在小农经济的情况下,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不过由于生产关系的限制,这个基础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罢了。因此决不能把农业的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否相适应作为农业能否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的主要标志。
在第4期的“理论战线”上,还刊登了黄永轼同志的另一篇文章。他承认“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一个普遍的原理,但是认为他的观点并不违背这个原理。他指出,一般原理运用到特殊情况时应作具体分析。在民主革命时期,消灭封建制度是发展农业生产并奠定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的条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种条件是解决农业的合作化问题,即实现农业的社会革命和技术革命,而这正是“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这一原理的具体运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