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5月3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措施层层扣紧 计划步步落实 革新越革越巧
太原矿山机器厂完成半年计划
兰州炼油厂湖北拖拉机厂等全面完成五月份生产任务
据新华社太原30日电 太原矿山机器厂已经完成了上半年的生产任务。到5月26日止,全厂年度总产值计划已完成50.02%,较去年同期实际产值提高81.71%;劳动生产率已完成全年计划的50.17%。较去年同期提高110.71%。其它各项技术、经济指标都比去年有很大的提高,实现了高产、优质、低成本和安全生产的全面跃进。
这个厂提前完成上半年生产任务、实现生产月月红的主要原因是,把全年计划逐季逐月具体安排,并且始终贯彻早抓、狠抓和全面抓的做法,基本上做到了“五早、五提前”:早抓,早摸底,早安排,早行动,早完成;提前编制下达计划,提前安排工艺、工具,提前做好材料供应,提前完成关键设备的检修备件,提前为下一月和下一季做好加工制品及毛坯。
这个厂还以不断革命的精神,紧紧地抓住以“四化”为中心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针对生产中的铸、锻、焊、运、钳和大型设备不足的薄弱环节,采取上下齐动手、大小一齐抓、内外“三结合”,以及全面规划、分期实现的办法,组织了四次战役,集中力量突击重点。到目前为止,全厂共实现了革新项目一万多项,分别提高效率一到两千倍。
据新华社兰州30日电 兰州炼油厂5月份的总产值、主要产品产量和质量等项指标,已提前四天全面超额完成。
这个厂在5月份大抓薄弱环节,紧密结合生产,发动群众继续大搞技术革新和综合利用,从而保证了多快好省地完成月计划。
据新华社武汉30日电 湖北拖拉机厂已提前七天超额完成5月份生产计划。主要产品柴油机的累计产量,到本月24日止已完成全年任务的61.3%;全厂5月份的平均日产值、产量,比4月份分别提高了49%和62.6%。
据新华社兰州30日电 兰州水泵厂已提前四天全面超额完成了5月份的生产任务。与此同时,这个厂的产值、产品产量指标,已分别完成了年度计划的52.8%和65.2%。
据新华社武汉30日电 武汉市红旗单位之一——武汉油脂化学厂提前七天全面超额完成了5月份生产计划,总产值超额2.34%,主要产品食油超额13.4%,全员劳动生产率超额104.5%;利润完成月计划100.1%,成本比月计划降低0.75%。


第2版()
专栏:

让小煤窑、小铁矿、小炼铁厂、小水泥厂、小土铁路遍地开花
福建向“五小”成群联合企业迈进
黑龙江开展找矿、开矿、炼铁群众运动小高炉小矿山成批涌现
山西狠抓煤、铁、矿、运钢铁产量全面提高
本报福州30日电 福建省群众性大搞煤铁生产运动,已经形成高潮。5月份煤铁平均日产量比第一季度平均日产量分别提高48%和22%。
进入5月,福建省各级党委普遍加强了煤铁战线的领导,成立了统一指挥机构,派出了数千名干部深入基层厂矿;同时,各地又有大批劳动力调往煤铁生产战线,充实生产第一线,因而有力地保证了煤铁产量的节节上升。
福建省这次大搞煤铁生产中,十分强调一手抓高产一手抓“面积”,事实证明,这是保证煤铁生产迅速上升的关键。抓高产,就是要求现有小土群小洋群积极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利用系数,以保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抓“面积”,就是要求提高开炉率,并迅速增建一大批一立方米三立方米的炉子。
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省、专区、县都根据省委的指示纷纷建立煤铁基地;有煤铁资源的社队,就大搞“小土群”;目前尚未发现煤铁资源的县和省直各机关也派出了大批干部、劳力、资金、设备,到有煤铁资源的地区,采取自办或与当地县、社合办的方式,建立煤铁生产基地。根据规划,各县都将在6月底以前建立起一个煤铁基地,并逐步发展成为“五小”成群(小煤窑、小铁矿、小炼铁厂、小水泥厂、小土铁路)的联合企业。
在抓生产方面,各地都在认真作好燃料、矿石、交通运输工作,大搞采煤挖矿的群众运动,贯彻两条腿走路方针,一方面积极提高重点煤矿铁矿的产量,同时大抓煤、铁矿“小土群”,大搞小煤窑、小铁矿,开展群众性的报矿找矿运动,有煤有铁就挖。在运输方面,强调把现代运输工具和民间运输工具全部使用起来,推广运输“一条龙”的先进经验,迅速实现“龙网化”。同时加强简易公路和土铁路的建设,以保证煤铁生产需要。各地还普遍开展了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加强原材料、燃料的综合利用,当前各地主要在推广煤气综合利用,和用矿渣发展水泥生产。
城市在这次煤铁运动中,都加紧了炼钢和赶制矿山、冶炼设备,以适应煤铁生产迅速发展的需要。
本报哈尔滨30日电 黑龙江省各地、各行业广泛开展了群众找矿、群众开采,大办钢铁“小洋群”的群众运动;使全省在原有九个中小型矿山、十二个“小洋群”炼铁点的基础上,出现了大小矿点遍及各地、小高炉成批涌现,并开始向“小洋联”方向发展的新局面。
群众性找矿和报矿的活动,大大改变了黑龙江省冶金工业的面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各地新发现的铁矿点达八十二处,其中有五十五处已经探明。在大规模开展群众性找矿、报矿的同时,钢铁“小洋群”也迅速发展起来了。目前,全省各地正在新建或准备新建以及利用原来停开的旧炉改建的新高炉点,已达四十九处,有小高炉约两百座左右。其中密山、宁安、勃利、嫩江等县新建或改建的小高炉,已炉火熊熊、欢畅地流出了铁水。
黑龙江省在大办钢铁“小洋群”的工作中,还采取了由各业务系统的厅、局和某些县在自愿互利基础上,条条块块结合,协作找矿、建炉的办法,加快了钢铁“小洋群”的发展速度。协作的方式,有的由厅、县共同建立小高炉点,有的由某个市、县划给厅、局几个矿点或几个高炉等。行动较快的宁安县和水利厅合建的一个高炉,已投入了生产。
据新华社太原29日电 正在热烈开展“定叫二季超一季”竞赛的山西省钢铁战线职工,干劲越来越大。最近半个月来,全省钢、钢材、生铁的日产量全面上升。5月15日到25日的平均日产量与前半月相比,钢平均提高9.7%,生铁平均提高12%,钢材平均提高40%。
山西省钢铁系统这次开展的超产运动,声势之大犹如1958年的大炼钢铁运动。实行煤、铁、矿、运一把抓,是这次运动的显著特点。运动一开始,全省大钢铁厂和大洋群钢铁基地的党委书记、厂长、工程师等,就吃在炉旁,睡在炉旁,并且分别深入煤矿、矿山、运输部门,发动群众开展保钢运动。各个钢铁企业还普遍进行了关键排队,抓住薄弱环节首先解决。
运输是太原钢铁公司薄弱环节中的最薄弱一环,这个公司的党委就决定首先集中火力攻克这一关。他们成立了总指挥部,一面发动运输部门职工开展技术革新,一面动员公司所属各厂大搞运输协作。由于运输效率的提高,这个公司的生铁日产量已比过去提高了13%。
全省煤矿、矿山、铁道、公路等部门职工,都把保证钢铁生产放在首要地位;晋中、晋南、晋东南专区和太原市郊区的人民公社,也抽调人力帮助钢铁厂采矿、修土铁路。太原铁路局和山西国营煤矿都以保证钢铁生产为目标,组织生产和发动竞赛。全省国营煤矿除了多采煤炭保证钢铁生产需要外,还帮助各钢铁厂、矿山,解决技术问题。
山西省钢铁系统和各地工业部门,在这个运动中还坚持了生产、建设同时并举。陵川县集中人力抢建新炉,两天建成土高炉二十九座,使5月份的生铁日产量比4月份提高六倍。阳城县最近有一百多座土高炉、土焖炉、转炉、小高炉投入生产,5月份全县生铁产量比4月份提高了一倍。


第2版()
专栏:

欢腾的草原
新华社记者 彭逢烨 于民生
29日,在蒙古西部辽阔的草原上,人群欢腾。草原牧民、农牧场职工以万分喜悦的心情,迎接周恩来总理来到草原参观访问。这一天,中国客人一直生活在热情洋溢的草原农牧民中间,就好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感到十分亲切和愉快。
清晨,我们跟随周总理从乌兰巴托乘飞机前往蒙古前杭爱省哈拉和林草原。飞机在杭爱山脉上空飞行,一个多钟头就到达哈拉和林草原上空。这里有一大片平整的土地,鄂尔浑河水,曲曲弯弯地盘行在草原中间,像一条回旋着的银带。一些大、小不等的渠道,在耕地中纵横蜿蜒,这就是哈拉和林农牧场正在兴修的、也是蒙古目前的第一个水利灌溉渠道。
飞机着陆了。人群顿时欢腾起来。从几十里外骑马赶来的牧民们,在马上挥动着手里的中、蒙两国国旗和彩旗,农牧场全体职工和他们的家属、在这里建设的中国员工以及苏联、匈牙利的专家和他们的家属都来欢迎周总理。住在哈拉和林草原上的两千多人几乎全都出来了,人们举着红旗,拿着刚从山上采摘来的盛开的鲜花。周恩来总理和泽登巴尔主席从欢腾的人群夹道中走过,不断地向欢迎人群挥手致意。
农牧场场长普尔布盛情招待周总理,他向周总理介绍了农牧场的发展情况。农牧场建场到现在快满四年了。四年来的发展是惊人的。大片土地被开垦出来了,而且获得了丰收。今年已经播种了一万五千公顷谷物,比1957年增加到四倍以上。农牧场几乎完全实现了机械生产,现有拖拉机七十多台,收割联合机六十多台,运输汽车二十多辆。厂长说:“在我们场里有许多中国专家和我们一起工作,他们工作很努力,对我们帮助很大。”周总理说:“你们的农牧场发展很快,工作很好,祝你们取得新的成就。”
周恩来总理和泽登巴尔主席来到新建的渠道参观。就在这里,在鄂尔浑河上已经修筑了一个一百八十多米长的水坝,修建了进水闸和冲刷闸。
河水翻滚着白浪,从进水闸引到渠道,蓄在渠道里的水将流到宽阔的土地里,为更大的农业丰收预传着喜讯。
周恩来总理同中国工程师和蒙古水利代表作了长时间的亲切谈话。周总理在水闸上逗留了很久,关切地问到水的流速、渠道的深浅和其他具体问题。周总理勉励在这里工作的两千多名中国员工好好工作,争取更好更快地提前完成这个巨大的水利工程。
蒙古水利代表达瓦苏伦告诉周总理,他曾经到中国的引黄灌渠实习、参观访问过三门峡水坝和十三陵水库。泽登巴尔主席问中国工程师:“我们的水利代表是否完成了任务,对你们有没有帮助?”中国工程师立刻回答说:“帮助很大!”泽登巴尔主席又说:“你们要帮助他学好技术!”中国工程师回答说:“我们是相互学习。”
由中国帮助建设的哈拉和林水利灌溉工程位于鄂尔浑河右岸,全长三百七十公里。在总干渠下设三条支渠,二十九条斗渠,一百四十八条农渠,另设有一座五百多瓩的水力发电站,建成以后,可以灌溉八千多公顷农田。周恩来总理和泽登巴尔主席等站在水坝上长时间地凭栏眺望工程的全景。泽登巴尔主席看着鄂尔浑河水在新建的渠道中奔流,禁不住伸出大拇指用中国话对中国工程师说:“很好,感谢你们!”
在参观了正在建设的水力发电站以后,周恩来总理、泽登巴尔主席一起出席农牧场举行的盛大欢迎会。
这个盛会以广阔的草原为会场,以环抱的高山为巨屏,欢迎群众的多彩服装、他们举着的周恩来和泽登巴尔的画像、挥动着的鲜花和五颜六色的旗帜,组成了一个鲜艳瑰丽的大花环,环绕在新搭起的主席台四周。周恩来总理和泽登巴尔主席登上主席台的时候,太阳金光四射,同彩色缤纷的欢迎群众队伍交相辉映,绚丽动人。
在这盛大的集会上,宾主一个个相继讲话。从泽登巴尔主席到省委书记和农牧场著名的“社会主义劳动队”队长,他们的讲话中充满了亲切的兄弟情谊,他们把哈拉和林农牧场称为象征蒙中友谊的农牧场。周恩来总理说,这个盛大的欢迎会是中蒙友谊的结合,哈拉和林农牧场就是中蒙人民劳动的结合。他振臂高呼:中蒙友谊和友好互助合作万岁!这些友谊的话语,引起了一阵高过一阵的欢呼声浪。这声浪震荡着草原,草原上一片欢乐。
友谊的情感不仅在这里奔流,当周恩来总理由泽登巴尔主席陪同,到胡吉尔特疗养院和畜牧业机器站参观访问的时候,那里同样出现了极为感人的场面。几千名牧民和疗养人员齐集在机场欢迎周总理,周总理一到那里,那里就掀起了欢乐的浪潮。
胡吉尔特疗养院利用天然的矿泉水建立了许多浴室。相传在很多年以前,这里是野兽出没的地方,猎人们常来打猎。有一位老猎人在一次打猎时,在疗养院对面的山沟旁,看到一只受伤的跛腿鹿,把伤口浸在水沟里,猎人不肯打它,过了两天,猎人再到山边来,受伤的鹿跃起逃跑了。老人患风湿病,他也到水里洗澡,不久,病就痊愈了。这消息传遍了草原,牧民们便常常到这神奇的泉水中洗浴。现在,蒙古政府在这个风景幽美的地区,修建了漂亮的疗养院,每年有几千名职工来疗养。
这天,周总理参观了疗养院的浴室、医疗室等各种设备。然后来到一个美丽的小礼堂,欣赏疗养院职工和疗养员们的歌舞演出,在这里疗养的一位中国工人用蒙古语演唱的蒙古民歌和蒙古疗养员用中文演唱的“东方红”,特别使人难忘。最后,周恩来总理登上舞台,感谢他们的演出,并把毛泽东纪念章分别赠给每一个演员。
周总理在参观了畜牧业机器站以后,已经是下午六点多钟了。当周总理要乘飞机返回乌兰巴托的时候,热情的人们又一次聚集在机场上夹道欢送,一再向周总理欢呼。
蒙古草原牧民奔放的热情和绵绵无尽的情谊,将永记在中国客人的心头!


第2版()
专栏:

王富洲等安返一号营地
苏保两国体育组织电贺我国登山队
新华社珠穆朗玛30日电 新华社记者郭超人自珠穆朗玛峰下拔海五千一百二十米中国登山队大本营报道:胜利地征服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英雄们,已经全部安返珠穆朗玛峰北坡拔海五千四百米第一号高山营地。
29日北京时间十九点三十分,记者收到了从第一号高山营地上送来的消息:运动健将王富洲、运动健将屈银华和一级运动员贡布,在中国登山队副队长、登山运动健将许竞率领下,在当天北京时间十七点安全回到拔海五千四百米的高山营地。他们将在这座营地上休息一夜,30日返回珠穆朗玛山下拔海五千一百二十米的登山队大本营。
在到达拔海五千四百米的营地以后,许竞应新华社记者的约请,代表全体登山队员发表了简短的书面谈话。许竞在第四次高山行军中曾亲自率领登山队员们到达了珠穆朗玛峰北坡拔海八千五百米的地方,直接指挥了这次夺取珠穆朗玛顶峰的战斗,获得了成功。
许竞在谈话中首先感谢党和人民对登山队的亲切关怀。他说: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勇敢的登山队员们与珠穆朗玛峰恶劣的大自然进行了顽强的搏斗,取得了胜利。现在,登上顶峰的三名登山队员,各方面情况都很好,已经安全返回到第一号高山营地。
许竞说:我们每个登山队员都清楚地知道,这次征服珠穆朗玛峰的胜利,应归功于伟大的党,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和伟大的六亿五千万人民。
许竞最后代表全体登山队员表示,他们一定不骄不躁,继续努力,争取在较快的时间中把五星红旗插遍祖国的群峰,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出他们的全部力量。
新华社30日讯 我国国家体委连日来收到苏联、保加利亚的体育组织、体育组织的负责人和许多运动员的电报,祝贺我国登山队征服世界最高峰的伟大成就。
苏联登山协会中央理事会在贺电中说:我们以巨大的喜悦获悉中国登山运动员攀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伟大胜利消息。热烈祝贺他们建立了这一巨大功绩。
保加利亚体育运动协会主席科列夫在电报中说,中国运动员这一历史性的胜利的消息,使他们内心充满了喜悦。他还预祝我国运动员在光荣的共产党的旗帜下创造出更巨大的成就。
苏联工会体育协会理事会和莫斯科市“劳动”体育协会、“海燕”体育协会、“火车头”体育协会的负责人,以及莫斯科登山协会和苏联一些著名的登山运动员们,也纷纷打电报祝贺我国登山队征服地球“第三极”——珠穆朗玛峰的成功,祝贺我国登山运动员完成了世界登山最繁重的任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顶峰。


第2版()
专栏:

红旗杆上了珠穆朗玛峰
新华社记者 郭超人
银灰色的山峰隐没在浓密的雾层里面,峻峭的山岩上铺盖着一望无边的白雪;一道道浅蓝色的原始冰川,像瀑布一样从万丈悬岩“飞泻”而下;纵深的峡谷曲曲弯弯,好像永远无法走到它的尽头……珠穆朗玛——这座拔海八千八百八十二米的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地球上最高的峰峦,巍峨而奇峭,耸立在祖国西南高原的边缘,雄伟壮丽的成为一道天然屏障。
珠穆朗玛峰由于它举世无比的高度,变幻莫测的气候和极端险恶的地形,使它在过去的漫长年代里,几乎与世隔绝。曾经在英国登山界煊赫一时的两名经验丰富的英国登山探险家马洛里和伊尔文,在1924年从北坡攀登珠穆朗玛峰,这是英国登山家们第三次试图登上这个高峰。虽然比起他们过去的同行们到达了较高的高度——拔海八千五百米左右,但他们就在这样的高度上再没有回来。
但是今天,珠穆朗玛峰北路“不可征服”的神话被彻底打破了。在我们这个奇迹涌现的时代,年轻的中国登山队仅仅用了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就踏雪蹬冰,飞岩走壁,在英国“探险家”们称为“死亡的路线”上,踩出了一条通向珠穆朗玛顶峰的胜利道路,把红旗插上了这个地球上的制高点。
向珠穆朗玛峰进军
今年3月19日,珠穆朗玛山区风雪交加,干燥的粒雪像浓雾一样迷漫在山峦的上空;阵阵刺骨的寒风翻滚,把沙石卷起几十丈高。中国登山队的全体队员们,冒着高原的风雪和严寒,来到了珠穆朗玛峰下。
他们在珠穆朗玛山下拔海五千一百二十米的一块谷地上停下来,这块谷地是一道已经萎缩的山谷冰川的脊部,中国登山运动员们决定把登山队的大本营设在这里。
中国登山队队长和副队长是我国著名的登山运动健将史占春和许竞。他们参加登山活动都不过五年的时间,但他们勇敢顽强,几年来南征北战,不止一次地领导和组织我国的登山队,胜利地征服了国内许多座举世闻名的高峰,在我国登山史上树建了功勋。今天,他们又率领我国矫健的登山运动员们来到珠穆朗玛峰,要与凶恶的大自然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参加这次登山活动的队员,来自祖国各个地方,各个行业。他们当中有东北厂矿的职员,有西南原始森林里的林业工人,有驻守祖国边疆的人民解放军战士,有西藏高原农村的翻身农民,有科学研究机关的科学工作者,还有一些是高等院校的学生。
寒风发狂地呼啸,巨大的冰崩发出雷鸣般的轰响,雪粒飞扬着,把天空搅得一片混沌,珠穆朗玛峰完全隐藏到白茫茫的风雪里,只露出一个黑色的影子,更显得险峻和高不可攀。
但是,大自然的暴力并没有吓倒中国登山运动员们,他们的欢笑声盖住了一切。他们在这人迹罕见的珠穆朗玛峰下,树起高大的旗杆,第一次升起了祖国的五星红旗。他们搬走石堆,在峡谷里搭起一座座毡毛帐篷;挖开冻土,在山坡下砌起一眼眼炉灶……就在这不久前还是野兽出没的地方,他们正式“安家落户”了。
登山队员们的生活是多彩的。尽管这里偏僻而荒凉,但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使这里充满了生气。他们在帐篷中间的空地上,支起几根木竿,缠上几条红布,搭成一座象征性的“彩门”。两边“门”框上用红笔写着他们自己编的对联:
“英雄气盖山河,
敢笑珠峰不高。”
在他们居住的帐篷的四壁,许多登山队员连夜张贴上他们自己写在红纸或绿纸上的标语和口号:
“哪怕珠峰比天高,
怎比英雄志气豪!
踏雪蹬冰飞绝壁,
定叫红旗顶峰飘。”
珠穆朗玛山区瞬息万变的气候,给登山队员们带来了无穷的困难。暴风常常把登山队员们的帐篷刮得东倒西歪,队员们往往不得不从睡梦中起来与摄氏零下二十度左右的寒风搏斗。大雪纷飞,连炉灶也无法点燃,队员们有时连开水也很难喝上。严酷的寒潮袭来,迫使人们整天不能走出帐篷一步。但是,登山队员们却自豪地写下这样的标语:
“困难就是考验!
坚持就是胜利!
信心就是成功!”
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征服珠穆朗玛峰,中国登山队一到达山下,就立即迅速全面布开了战线,从各个方面开始了准备工作。气象工作人员在珠穆朗玛峰荒漠的山坡上,第一次建立了设备完善的气象观察站,各种精密的气象仪表立刻把珠穆朗玛峰的天气要素记载下来,为未来的登山活动提供准确的气象情况预报。无线电报务员们在崎岖陡峻的山岩间架起了高大的天线网,开始与祖国各个战线紧密联系。医生和护士们更显得忙碌,他们一次又一次地为登山队员们检查身体,治疗“高山病”,使登山队员们在高海拔的恶劣环境下,仍然能保持着充沛的精力。总务干部继续东奔西走,源源不断地从祖国各地运来各种高质量的现代化的高山技术装备,以及营养丰富、品种繁多的高山食品和饮料,为登山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
与此同时,登山队队部负责人和登山队员们一道,进一步研究了珠穆朗玛峰的有关资料,制定了征服珠穆朗玛峰顶峰的总体计划。根据我国近几年来进行高峰探险的经验,攀登拔海七千米以上的山峰,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一次行军就取得胜利,而必须经过几次适应性行军,逐步上升,逐步适应高山环境,然后集中力量突击主峰。因此,登山队队部决定把夺取珠穆朗玛峰顶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进行。
第一个战役——登山队员从大本营出发,到达拔海六千四百米的地方,然后返回大本营休息;
第二个战役——从大本营上升到拔海七千六百米的地方,然后返回大本营休息;
第三个战役——从大本营上升到拔海八千三百米的地方,再返回大本营休息。
在这三次适应性行军中,登山队员们一方面要在沿途不同拔海高度建立起许多个高山营地,为最后夺取顶峰创造物质条件,同时,队员们逐步上升,又能取得对高山环境的充分适应性。在这以后,第四个战役就要求队员们从大本营出发,直抵拔海八千五百米的地方,建立夺取主峰的“突击营地”,然后从这个营地出发登上拔海八千八百八十二米的顶峰。
3月24日,这个征服珠穆朗玛峰顶峰的战斗计划,经过反复的修订,最后在全体队员大会上一致通过。
一场征服珠穆朗玛峰的战斗就从这里开始了。
第一次行军
3月25日,连绵的风雪停息了。
几天以前,中国登山队队部就根据准确的气象预报,决定全体登山队员今天从大本营出发,开始向珠穆朗玛峰进行第一次适应性行军。
中午十二时,全体登山队员们背着登山背包,拿着冰镐,集合在珠穆朗玛山下的广场上。在庄严的国歌声中,登山队员们亲手把一面五星红旗徐徐升上灿烂的晴空。然后,中国登山队队长史占春向整装待发的登山队员们发布向珠穆朗玛峰进军的命令:“现在,中国登山队开始向世界第一高峰挺进!”
登山队员们是沿着珠穆朗玛峰的东绒布冰川的中脊路线前进的。东绒布冰川坚厚的冰层,像江河一样沿着弯曲的山间峡谷向山下缓慢移动。登山队员们就要踏着这条陡滑的冰层攀登上去。
傍晚,登山队员们迎着寒冷的山风,来到了珠穆朗玛山中的第一号营地——拔海五千四百米的山坡。
在这个营地附近的山岩下,登山队员们看到了几个乱石围垒的空地,里面散堆着锈烂的罐头空筒和发黑的皮鞋,有些东西上面还能看到模糊不清的英文商标。这是英国“探险家”们的遗迹。英国人从1921年到1938年,曾经七次从这里试图攀登珠穆朗玛顶峰,但都没有成功。
奇异的冰雪世界
第二天清晨,登山队员们翻过一段险峻的山岩以后,开始进入一个奇异的冰雪世界——东绒布冰川的“冰舌”地区。数不清的冰塔有些尖削而峥嵘,像林立的春笋;有些巍峨而高耸,像一座座宝塔。它们像水晶一样透明而洁白,像宝石一样绚丽夺目,彼此毗连起伏,形成了冰雪的“森林”。面对着眼前壮丽的景色,登山队员们忘记了疲劳,忘记了危险,欢呼着,歌唱着,在冰峰雪塔间穿来穿去,不时地用摄影机把它们摄入镜头。
但是,这一带的路途却变得越来越难走了。人们常常只能从冰塔间的狭窄隙裂中间穿过。在强烈的高山阳光下,冰面冒着气泡,裂缝中不时传出冰块炸裂的声音。接着,冰塔的尖端或侧角崩塌下来,巨大的冰雪碎块纷纷四散,稍不小心,就会遇到危险。
在一个冰川拐弯的地段,几座冰塔并立在一起,像一座座墙一样,把窄峭的山坡整个堵住了。看来,人们只有从冰缝中间钻过去,但是,显著的冰崩痕迹表明,这样做是很危险的。
队伍停下来,寻找更安全的路线。正在这时,队员们在冰塔下的一块岩石上发现了一个奇怪的标记。大家围上去,原来在岩石裂缝里放着一个纸条。这是走在大队前面的副队长许竞带领的侦察组留下的。纸条上面写着:
“危险!冰崩地区。
攀右侧山坡绕行。
切勿停留
速去!速去!”
抬头观看,果然,在右侧一座十几米高的雪坡上,侦察小组用冰镐在冰雪地上刨出了一级级整齐的台阶,修出了一条小路。沿着小路前走一会,登山队员们到达了珠穆朗玛峰山中的第二号营地——拔海五千九百米的地方。
一个英国登山的牺牲者
登山队员们从第二号营地出发,已是第三天的上午了。他们走过了东绒布冰川的冰舌地区,开始进入东绒布冰川的巨大雪盆——一片漫无边际的冰雪台地。冰面坎坷而又异常陡滑,巨阔而深邃的裂缝像蜘蛛网一样密布。冰层十分坚硬,登山队员们穿着特制的镶有钢钉的登山鞋,一步一蹬,仍然滑溜溜的,不容易踩稳。人们跌倒了,又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
下午,天气突然变坏了。太阳钻进了白色的云层里,凛冽的寒风撕裂着人们的皮肤,浓密的粒雪在空中翻飞,几米以外就看不清道路,温度计上,红线降到摄氏零下二十度以下。
登山队员们结成“结组”,彼此保护,用冰镐探索着面前的雪地,顶着风雪继续向上攀登。
在经过一段山坡下的雪地时,队伍突然停下来。登山队员们在路边的雪堆上发现了一团黑色的东西,上去一看,呵,原来是一具尸体。英国制的绿色鸭绒衣已经破烂变色,尸体干枯而僵硬,面部已经分辨不清。看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登山的牺牲者。由于气候寒冷,尸体还没有完全腐坏。从尸体的体形和装束来看,这是一个遭遇不幸的英国的“探险家”。
登山队员们用冰镐挖开雪堆,把尸体掩埋起来,然后继续前进。
天色渐渐昏暗下来,风雪更大了。登山队员们继续行进在这片辽阔的冰雪台地上。人们穿起鸭绒衣,戴上鸭绒帽,一边踩着脚下的坚冰,一边兴致勃勃地低声哼唱着他们自己创作的歌曲——“登山队员之歌”:
“我们是登山队员,
我们是高山战士。
大风雪中上冰川,
冰山上面是营地。
唉,同志们来呵,
拿起冰镐上岩石,
踏雪蹬冰走峭壁。
唉哟哟,
雪山顶上见高低!”
歌声嘹亮,盖住了严寒和风雪,长久地在冰雪台地的上空飘扬。
就这样,3月27日,在预定的时间内,登山队员们到达了预定的目的地——拔海六千四百米的第三号营地,胜利地完成了第一次适应性行军的任务,第二天又返回到山下的大本营。 (未完)(附图片)
我国登山队队员们向珠穆朗玛峰(远处最高的山峰)前进 
新华社稿


第2版()
专栏:

周恩来总理在泽登巴尔主席陪同下,在畜牧业机器站参观时,向欢迎的群众挥帽致意
新华社记者 杜修贤摄(传真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