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4月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党委书记手记

食堂之乐乐无穷
中共湖南平江县委书记 张维国
正是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和工作组的同志到这个深山峡谷里的稻竹大队去。
公路直通到稻竹大队。下车后,育秧的老农和运肥的小伙子们,堆着满脸笑容,迎接了我们。溪河两岸,桃红柳绿,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把山冲映得绯红;春风徐徐,送来了阵阵的山歌声:
阳春三月唱食堂,
唱得心里乐洋洋;
食堂之红赛杜鹃,
我们住在天堂中;
吃得饱来穿得暖,
运肥战线逞英雄;
育秧好比育婴儿,
要夺增产第一功!
在远处阶梯式的水田中,翻凼的姑娘们唱出了更悦耳的歌声:
共产党,像爹娘,
共产主义是天堂。
公社化,是桥梁,
公共食堂大解放。
丢掉火杈上战场,
心花怒放闹生产,
要与男子比高强!
这一切,送走了我们旅途的疲乏。这时候,系着白围裙的中间屋食堂的炊事员,满脸春风地向我们招手。
中间屋食堂是一个“十好”(注一)食堂。它打扮得多么漂亮!雪白的墙上,满壁诗画,琳琅耀目。食堂门前,社员们用雄健的笔姿,写着这样两副对联:
一副是:听毛主席话,
跟共产党走。
一副是:食堂巧煮千家饭,
公社温暖万人心。
这个食堂的炊具成套地进行了革新。津甜的泉水经过土自来水管,流向水缸、锅内;又通过自来水管,把热水送到浴室和洗脸处。“稻竹式”三用切菜机,一个小时能分别将五百斤菜切成菜丝、菜片、菜屑,比人工提高工效二十五倍。“稻竹式”洗碗机,一次可以洗四只碗。还有运粪车子化、量米机器化,等等。过了时的肩挑背荷,如今只是人们闲谈的笑料了。
一进食堂就是小卖部,备有各种土产、野兽肉、烟酒、腌菜、酱菜、辣椒、霉豆腐……。每个社员除开每餐在食堂能吃到三菜一汤外,还能按照各自的酸咸淡辣的喜好到食堂去领菜,或到小卖部去买菜。亲戚客人来了,食堂的小灶,便会为你准备心满意足的饭菜。病人、老者、产妇或遇上婚丧喜事,又还会得到特殊的照顾。
这里柴炭充裕,家家燃着熊熊的炭火,食堂为各家准备了半年的烧柴。可是你别以为这食堂奢侈,相反的,他们是勤俭办食堂,八个月来,节余了三千一百五十斤粮食,平均每人节余三十五斤多。食堂所有的鸡鸭成群,猪牛满圈,平日开支的油盐钱都是自己经营小副业挣来的。社员们还用食堂副业现金的积余,添置了二十多种药品,开办了医疗室。
最近,社员们又把食堂发展成为组织群众生产、生活、文化、教育、文娱的基地,成了“三堂、五室、六组”相结合的所在。三堂是食堂、课堂、会堂;五室是学习室、图书室、文娱室、理发室、浴室;六组是作业组、托儿组、读报组、卫生组、医疗组、缝补洗衣组。食堂餐厅的四壁成了大字报的海洋,评比竞赛热火朝天。学习室内格外雅致清静,识字的教不识字的,认得多的教认得少的,经常有干部巡回来上政治课。图书室内有农业技术、科学知识、“共产党员”等一百多种通俗图书。文娱室内摆着南胡、二胡、笙箫、管笛等十多种乐器;还有扑克、象棋、球类……等。
温暖的大家庭鼓舞了集体生产,丰富了集体生活,培养了社员们集体主义的新精神。全食堂九十二个人自愿迁住到食堂周围,建成了社会主义的新村庄;百分之百的劳力出勤,春耕生产的工效比去年同时期增长了172%。贫农社员胡银德告诉我们:他家四个小孩,在参加食堂以前,因为生活负担重,都没有读书;现在都穿上了蓝卡其布衣和球鞋,长得又胖又乖又聪明,两个应入学的都背上了书包。他含着满眶感激的泪花说:“千般好,万般好,哪有公社办的食堂好!我日祝夜拜,祝毛主席大恩人万寿无疆,长生不老!”去年对食堂认识不够正确的中农社员胡汉凡,这会儿也激动地说:“现在用棍子打我,也不出食堂了。”
不到一年,稻竹大队的三十九个食堂,已经有二十个赶上和超过了中间屋食堂,其余的正在开展“学、赶、赛”的运动,保证在4月份全面实现“十好”食堂,向毛主席报喜。
平江,大革命时期的红色根据地,从耸入云霄的幕阜大山到静静的汨罗江下游,从“加义惨案”的发生地到大革命时期数十万农民扑城杀死伪县长的“月池塘”,走遍四十八洞(注二),你一路都可以碰到像中间屋这样的食堂。到3月底止,全县98%的社员,都参加了食堂。一万四百零一个食堂,实现了“十好”的占62%,“五好”的占30%,其余8%的食堂也都越办越好。食堂已经成为社员的一个大家庭,已经成为社员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
所有这一切,说明了公共食堂顺乎天理,应乎人情,前途无量。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在1919年6月说过,公共食堂、托儿所和幼儿园是共产主义幼苗的标本。不管情况是怎样困难,在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支持下,共产主义的幼芽不会夭折,而定会茁壮地成长起来,发展成为完全的共产主义。正是这样,我们的公共食堂在现阶段,它已经大大加速了社会主义建设,而在将来,正如列宁所说的,一定会“茁壮地成长起来,发展成为完全的共产主义!”
(注一)“十好”是干部、党团员都参加食堂,三部分人当领导,管理人员配备好;计划用粮,节约用粮好;炊具、食具齐全,勤俭办事好;食堂生产包括副业生产好;炊具革新好;走群众路线,民主管理好;清洁卫生好;学习娱乐活动结合好;各种人员照顾服侍好;各项制度建立健全好。
(注二)平江是一个山区,全县有四十八个较长的山冲,每个山冲长达二十华里,甚至百余里以上,山冲两边都是高山峻岭,峦峰叠叠,两边高山相距很近,形成一个山洞,故群众叫它为“洞”。
(附图片)
党委书记来食堂
姚治华


第8版()
专栏:

公共食堂的婚礼
叶庆农
贵州都匀市全民生产队壅引食堂,是贵州省的红旗食堂之一。最近,我们到这里作了一次访问,遇到了这样一件事情。
平时逢人就爱说爱笑的杨正英大妈,这两天却愰愰惚惚地有点不安。有些社员见了这个情景,知道她心里有事。妇女队长李时英,这天吃罢晚饭,就陪着大妈从食堂走回家去,在路上,大妈终于把自己的“心事”全盘端了出来。
原来杨大妈的第二个儿子唐应举早在去年4月间就跟外寨的一位姑娘决定今年3月10日结婚。眼看离这个日期越来越近,如今都在食堂吃饭,家里要请这样多的客人怎能办到呢?
“这真是一件大喜事啊!”李时英听了高兴地说。
“就是为了这,我才打算买两只鸡,打点酒,等媳妇过门时,将就请亲家母吃一顿;要不然我也就不操这份心了。”
“嗳,大妈怎不早透个信呢,像这样的喜事,食堂早就有规定的,你老人家不用操心,都交给食堂办好了。”
“当真?”大妈惊奇地说:“咋个前年罗世能接亲,食堂没有帮他的忙呢?”
“那是那年的皇历,前年我们办的不是这号食堂,那阵子是农业社办的临时煮饭组。”李时英边解释边笑。
“为我一家的事,在食堂里劳师动众,咋个好呢?”
“如今大伙同甑装饭,同锅吃菜,都成了一家人,还用说这些话。”时英边说边停下脚步。“大妈先走一步,我回去把这事告诉队里,好让他们赶紧安排。”
杨大妈娶媳妇的头天晚上,食堂会计唐世清和几个炊事员正在盘算接亲时做哪些饭菜、怎样接待客人的时候,罗福明大爹匆匆忙忙地跑了进来:“世清,我家钱仁的婚事,也选定了明天的日期,你看咋办?”
“你家钱仁的婚事,不是订在9月间才办吗?”世清感到很突然。
“原先打算等秋后,手边活动些再办,昨天听到杨大妈家的事,今早起我就到亲家母那里一谈,他们都说早办早了一桩心事,所以日子就提前了。这事刚才跟队长说过,只是要给食堂增加一些麻烦了。”世清听了福明大爹这番解释,便说:“增加不了麻烦,明天顺便多做点饭和菜就行了。”
这天晚上,为了筹办两家的亲事,世清几乎一夜没有合眼。他先接连划了几张“客人交粮票登记表”和几张“客人交贺金登记表”,后来又想到:办喜事,应当一家送他们一副对联。于是找来红纸和毛笔,经过半天捉摸,一口气写出了两副对联。一副是:“公社花开新人到,同心合唱幸福歌”。另一副是:“公社食堂办喜事,不忘恩人毛主席”。
公社食堂怎样办喜事,为了再看详细些,第二天我们起得比较早,这天社员们还是照常出工做活路。我们走到饭厅门口,抬头就看见食堂贴出的一张通知:“社员同志们:今天是杨正英、罗福明两家接亲的日子,按生产队的决定,本月食堂改善生活的日期,由原订十五日改到今天,开席时下午五点半,晚上俱乐部演唱花灯剧……。”
不一会工夫,听说两位新人已进了寨子马上就要来到饭厅时,我们起身就往饭厅外面跑。因为我们知道,按照当地布依族农民过去的习惯,凡是新人进屋的这一刻工夫,外族人都得暂时避开一下,不然新人“犯生”,以后不会生育。谁知杨大妈眼快,一把抓住我们:“同志,那一套老迷信,我们早就不信了,还是坐下来吃茶吧!”罗福明大爹也过来这样劝解,我们才放心重新坐了下来。
婚礼的仪式,原安排在杨大妈和罗大爹家里分头举行的。可是两位老人都不同意,大妈说:“除了食堂,还往哪里找得出这样事事办得周到的家。”于是婚礼的仪式就放在食堂的饭厅里举行了。到了下午开席的时候,我们举目一看:除了队里原来吃饭的三十二桌人外,还给客人开了六桌,每桌按照食堂初一和十五改善生活的标准,又格外增添了一个油煎盘子。所有这一些,使大妈都感到满意,她带领着儿子和新娘每桌按序敬一杯酒。走到我们桌子跟前时,大妈笑着说:“同志,你们要多喝两杯呀。”


第8版()
专栏:

“以井为市”的变化
侍云馨
中国的成语里,“市井”和“市场”是同义语。市作“交换”讲,“井”和“场”作地方讲,合起来就都是“进行交换的地方”。
“市井”一词的来源在“史记平准书正义”:“古人未有市及井,若朝聚井汲水,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故言市井也。”这很合乎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按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正是这样: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有了剩余,人们为了满足生活需要,便需进行交换。交换得有地方,人们每天喝水、用水的井边就成了交换的好场所。于是,有井的地方,就逐渐发展成为集镇和城市。
“以井为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市镇的兴起,经济的发展,与人类有莫大的关系。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剥削阶级的产生,把人类带入了大部分人辛劳无得,少部分人不劳而获的极不公平合理的阶级社会。
“以井为市”是阶级社会的萌芽。
但历史终究是发展的。“以井为市”和阶级社会当然不会万古长存,而必将为更美好的新事物来取而代之。
如今到了“以食堂而聚”的时代。“以食堂而聚”五字不见经籍,是为了概括、对称方便起见而杜撰的。“食堂”指人民公社的公共食堂,“以食堂而聚”就是人民公社的社员群众把食堂作为每天吃饭、谈心、开会、学习、娱乐的场所——聚会的地方。这是美好的崭新的事物的出现。
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把农民几千年来的个体生产改变为集体生产;公共食堂又进而改变了农民几千年来个体生活的旧习惯,而使之逐步集体化。这就是了不起的大事。公共食堂的举办,不仅解放了妇女劳动力,而且更主要的是社员可以此作为吃饭、谈心、开会、学习、娱乐的场所,而逐渐使食堂形成为生产小队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打破了小家庭的界限,形成了一个大家庭,提高了社员生活集体化的程度。在前冬去春和去冬今春之际,笔者曾分别到南京市郊区和江宁县山区参加整社工作,对此体会很深。农舍一般很小,不能集会;食堂一般较大(有的是庙宇或祠堂改的),可以集会。条件好的,桌子板凳俱全,靠城市近的还单独拉了电灯(像南京孝陵卫)。这样一来,食堂就自然而然地成为社员群众吃饭、开会、学习、记工分、排节目、贴大字报等等的好地方,就是平素不大出门下地的老人一天三餐到食堂吃饭或打饭时,也可和大家见面谈心拉家常,喜欢赶热闹的小孩就更是有事没事往食堂跑了。食堂对人们的生活是这样重要,关系是这样密切,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一条无形的纽带,把习惯于个体生活的农民继生产上集体化之后,在生活上也维系成为一体。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作用呵!
新生事物是具有无限生命力的。在有些办得好的食堂,由于解决了吃菜问题,有的社员感到个人种菜已无必要,自动将自留地上缴。有些地方,住的较分散,到食堂往返不便,就纷纷搬居到食堂周围,自发地形成了一种集中的趋势,这就为将来建立新的“居民点”创造了前提条件。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既然“以井为市”能导致私有制社会和个体生活的出现,那末,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以食堂而聚”也必然会导致公有制社会和集体生活的向更高更美好的阶段发展。


第8版()
专栏:知识小品

从一指而知全身
朱石葵
生物学家有句话说,“从一指而知全身”,这并不是夸大之词。在动物的身体上,各个器官之间,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例如偶蹄的动物必然或绝大多数都是吃草的,它的胃也是反刍的(猪却例外);颈椎骨是七块的脊椎动物,它的红血球必然是没有细胞核的;长颈动物,它的腿相应地也是长的;青兰色的碧眼人,他的头发和胡子往往都是黄色的,现在欧美国家的人就是如此。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解剖学家古维尔曾经说过,只要给他一块头骨,他就能恢复整个动物的原形。他就是根据动物的这种内在的必然关系而说的。
动物身体上各个器官的内在联系,还可以这样理解:动物身体上某部分的变化,相应地引起其他部分或其他器官的变化。例如我们要使乳牛多产奶,经常按摩和用温水洗它的乳房,久而久之,不仅它的乳房变大了,而且心脏也变大了,肺活量也增加了,生物学上管这种变化就叫作相关变异。
对于相关变异的现象,在中国古代就有了相当的认识。北魏时代(公元386年至534年)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这本书中在相马方法里曾写道:“肺欲得大,鼻大则肺大,肺大则能奔。”意思是鼻孔大的马肺脏就大,肺脏大就跑得快。这是合乎科学道理的,因为鼻子是上呼吸道的一部分,鼻孔大的马,呼吸系统的功能一定是比较好的(如肺活量大等),这样的马能够快跑。
相关变异原理的运用是广泛的。在医学上,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某些疾病的相互关系,例如风湿病会引起心脏瓣膜病,而先天性的兔唇,常和胚胎的额鼻突与上颌突没有愈合有关。在农业生产上,我们也常用相关变异的原理,让它为生产服务。例如给猪的甲状腺、颌下腺注射牛奶(或破坏腺体),切开猪的耳端,割除猪的尾巴,就能使猪的脂肪组织迅速增长;摘除果树植物的顶芽,就能促使侧枝的发达等等。
我们对于相关变异原理的认识和运用,才仅仅是个开始。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运用相关变异的原理,科学地阐明了“人的手之逐渐改进,以及随此而来的两脚之逐渐适应于直立的行走”的问题。正如恩格斯说的“这种作用现在还研究得太少”。我们知道,生物体遗传性的变异是绝对的,而遗传性的保守才是相对的,只要我们很好地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努力学习米丘林学说,从事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就能进一步认识和掌握生物学的这一规律,为社会主义生产建设作出更多更好的贡献。


第8版()
专栏:

食堂好
甜似蜜糖(信天游)
千种草万种草比不过灵芝草,
张家灶李家灶都没有食堂好。
千朵花万朵花要数那桂花香,
集体生活的味儿香甜似蜜糖。
千颗星万颗星唯有启明星亮,
公共食堂的前途赛过红太阳。
陕西延安县 黄彪
月上树梢
太阳下坡,
月上树梢,
人人都往食堂跑,
东边念书,
西边读报;
门前空地上,
男女老少争唱食堂好。
山东曲阜十陈庄人民公社
郑北祥


第8版()
专栏:

王大嫂包饺子
张宪彬
社员今天度假日,
王大哥张罗去看戏。
大嫂一人留下管食堂,
王大哥问她准备什么好吃的?
“放假日子吃好的,
肉馅饺子,薄薄的皮。”
王大哥摇头不相信,
他说大嫂吹牛皮。
“一个人能包出五千饺子,
骡子也能产双驹。”
俱乐部里好热闹,
快板,双簧,京评剧。
精彩表演无心看,
大哥心里打主意。
“恩爱不过是夫妻,
我得帮她包饺子。”
一脚迈进厨房里,
大哥一看来了气。
大嫂盘腿炕上坐,
消消停停看书呢!
大哥数落她不理,
从从容容下了地。
锅里添满清泉水,
回手打开吹风机。
水花翻滚锅烧开,
大嫂搬出一个木玩艺。
手握木把摇三摇,
这东西又剁馅子又擀皮。
饺子自动往锅里跳,
大哥看得入了迷。
一边看来一边忙称赞:
“妇女可真了不起。”
大嫂瞪了他一眼,
门缝瞧人,看扁俺妇女。
“你们男子能闹革新,
我们妇女也能造机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