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4月1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在列宁家里做客
苏联作家 绥拉菲莫维支
我不止一次听到过弗拉季米尔·伊里奇·列宁同志在代表大会和其他会议上讲话,使我感到惊奇的是列宁的发言一向比别人简短,但总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我和弗拉季米尔·伊里奇个别交谈仅仅只有一次,那是我在列宁家里作客。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
有一天晚上,我家的门铃突然响了,走进一个人,对我说:“列宁同志派我用汽车来接您。”
五分钟以后,我已经在克里姆林宫了。一个年轻的红军卫兵把我领到楼上,伊里奇就住在这里。我不知不觉被带进一个不太明亮的前室,我脱下大衣和帽子。这时候,传来了轻捷的脚步声,列宁从里面房间走了出来。他从头到脚看了我一下,便热情地和我握手,一边说:“好,跟我来吧!”
我们来到餐室。这是一个窄小的,但是十分整洁、舒适的房间,放着简单的旧家具。我有时常去工人住宅,那些住宅比起列宁的住处,在陈设上要讲究得多。显然,伊里奇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守着“按照劳动群众现在的生活条件生活”的原则。
“您生活得怎样?和哪些人经常来往,工人呢?还是知识分子?谈一谈吧!”弗拉季米尔·伊里奇目不转睛地望着我,好像怕我跑掉一样。
“和工人、知识分子都有一些来往……”
我有些发慌。“和列宁谈些什么呢?”我想,“凡是我能够和他谈的他早就知道了,这对他不见得有什么意义。”
弗拉季米尔·伊里奇马上看出我不安的心情,为了让我镇静下来,他对那捷日达·康斯坦丁诺芙娜说:“你最好给我们准备点茶……”
我没有想到列宁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是这样谦和,而且对“普通人”这样关怀体贴。当时在我眼前的列宁是一个愉快、生气勃勃、对整个世界都怀有浓厚兴趣的好同志;他对人温和而亲切。
“你现在在写什么?”他问。
“很难抽出时间写,有许多组织工作要做。”
伊里奇皱起双眉。“是啊,现在我们国家有许多组织工作要做。作家们必须引导工人参加写作,这需要尽一切努力。对工人写的每一篇短小文章都应该真诚的欢迎。你们杂志上经常有工人的文章吗?”
“很少,弗拉季米尔·伊里奇,看来,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还嫌不够。”
列宁用略带笑意、微微眯起的眼睛看了我一下说:“没有关系,工人能学会写文章的。在我们国家里将第一次出现世界上最优秀的无产阶级文学……”
在这些话里我看到了列宁对人、对俄罗斯艺术的坚定信心,和对工人阶级的无比信任和热爱。
桌上放着茶炊;列宁带有皱纹的脸上,有些倦意;茶杯、碗、碟子都是拼凑起来的,晚餐十分简单。
由于从早到晚忙于复杂繁重的工作,弗拉季米尔·伊里奇已经完全把自己忘掉。现在我和伊里奇坐在一起喝茶,我仿佛觉得我们是在一个偏僻的乡村,喝着茶炊里滚热的茶,一点一点、细细地咬着糖块。
列宁面带笑容,他那微微眯起的眼睛总是在等待我说些什么。
“确实,我应该和弗拉季米尔·伊里奇谈谈工人的事情。”我想,
“他正是为了了解工人的情况才邀请我来的。他常常因为繁重的工作无法亲自去了解。”
“……不久前,我到过麋岛。”我终于鼓起勇气开始说,“那里有一个大兵工厂,有一千多名工人。”
弗拉季米尔·伊里奇微微俯身向我,关切地倾听我的谈话。他怀着自己独有的异常的热情,精细而亲切地问到兵工厂工人的工资、生产、教育和休息情况。从这些锋利明快的问话中,我感到伊里奇对工人阶级的生活有一种特殊的嗅觉和深刻的本能的理解。列宁说的话并不多,但包含着无比丰富的内容。
我看到列宁对工人的事情如此关切,于是就告诉他兵工厂工人怎样打算给自己盖一个俱乐部的事。工人们既没有钱,也没有建筑材料,区执行委员会也无法帮助他们。后来,工人们专门召集了一个会议,决定把马房改建成俱乐部。
列宁聚精会神地倾听我的谈话,他的神情幽默,慈祥,眼角上微起几丝皱纹。
“等一等,怎么把马房改建成俱乐部?”伊里奇怀着极大的兴趣问道。
“从前麋岛有一个大地主,养了不少头等跑马,地主给这些马盖了一个大马房,如今工人们卷起袖子把这个马房改建成剧院,他们把房子大大冲洗了一番,粉刷一番,在墙上开了几个窗户,铺上地板,搭一个舞台,放一些椅子,装上电灯,剧院就这样盖起来了,还派了一个代表团到莫斯科去聘请演员,演员们愉快地接受了聘请。新剧院成立的那一天,全村的工人都参加开幕典礼。这真是一个美妙的节日啊!”
伊里奇兴奋地听着我说,两眼炯炯发光。
“好啊,好啊!往下讲!”列宁催促说。
列宁善于用短促的“好啊,好啊”来表达各种情感:有时是轻微的疑问,有时是辛辣的嘲弄,有时是对他人的赞许。他对生活中的一切变化都能敏锐觉察和深刻理解。
“……就这样,工人把马房改建成所谓上层社会的‘贵族俱乐部’了。”
弗拉季米尔·伊里奇炯炯发光的眼睛闪了一下,他那不高而结实的身子顿时离开了座位,两手抓住上衣领子,孩子般的笑了起来。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谁像列宁笑得这样富有感染力。我甚至奇怪,一个严肃而伟大的历史人物会笑得这样天真,以致笑出了眼泪,伊里奇笑得喘不过气来,他努力克制自己说:“只有工人才能够把马房改建成‘贵族俱乐部’,只要给他们时间,他们还能够建设得更多……”
即使以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伊里奇,没有看见过他,也不知道他如何对待工人阶级,那末列宁的这些话和他那亲切的慈母般的微笑已经向我展示他对工人阶级——生活的创造者的热爱、信任和自豪感。
列宁的思想是永远向着劳动人民阶级利益的指针。列宁擦掉兴奋的眼泪从容而有力地说:“为了争取做生活的主人,工人们付出了惊人的代价。他们终于胜利了,这是历史的意志。”
那捷日达·康斯坦丁诺芙娜听到外边敲门的声音,匆忙地走了出去,回来时她对列宁悄声地说了些什么。列宁的脸颤动了一下,面色渐渐平静下来,显出轻蔑的神情,但是目光坚定果断。使人深深感到,这是我们工人阶级的领袖,无产阶级的天才统帅。
“请原谅!”列宁说:“刚才得到消息:白匪把我们部队从罗斯托夫打了出来,我需要去工作。”
谈话就这样结束了。我依依不舍地辞别了列宁。
过了两天得到消息,白匪已被逐出罗斯托夫,红军正把他们赶往诺沃罗西斯克。几天以后全国都知道大批白匪被扔下大海。
(北京市中苏友协宣传部译
罗尔纯插图)
(原载“中国工人”)(附图片)


第8版()
专栏:现代题材戏曲观摩演出评价

向张士珍学习
老舍
前些日子,我给北京“大公报”写过一小段快板,歌颂商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张士珍。那时候,天津市评剧院编写的“张士珍”已经公演。很想看看这出戏,可是没工夫到天津去。真高兴,这出戏来到了北京!赶快去看!
看了戏,得到不少启发,略述如下:
新人新事就得用新方法表演。是的,这出戏没按着评剧的老套子去安排。它有的地方像话剧,也有的地方像新歌剧。我觉得应当这么办。要不然,人物都迈着方步、踩着锣鼓点儿,你出来,我进去,就很难表现新时代干劲冲天的精神。人物出场若是慢条斯理地先耍袖子,后摸鬓角,大概就很难与大跃进对上口径。跃进时代的人,抬手动脚要表达出跃进的劲头。这出戏在这一方面作得很突出,的确使人看到了新的社会气象。它是适应新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新形式。在某些细节上也许安排得未能尽善尽美,可是它的大胆尝试,破旧立新,是无可反对的。描写历史人物的话剧需要不需要运用戏曲的传统表演技法,讨论已多,即不在此多讲;至于现代题材的戏曲,恐怕就该精心运用一些话剧与新歌剧的表演方法了。
当然,在这推陈出新的尝试中,免不了这里或那里还既不全新,又不全旧,显着有点混乱。比如说:人物虽不再走舞步,可是手式还是那旧一套。“张士珍”里就有这种情形。可是,我看这并不是什么特大的缺点。加紧向劳动人民学习,我们就可以慢慢琢磨出一套新手式新身段,配合现代题材。另一方面,在目前,只要严格地排演,每一身段与手式都精选细排,一丝不苟,我看那些传统的技巧还是很有用处的。问题在于抬手动脚须有严格的要求,一点不随便。一随便,就会乱。
“张士珍”里的唱腔与音乐也都有所改革与丰富。这是可喜的事!我很喜爱那些合唱部分,既未喧宾夺主,又振起了声势。我建议:爽性就再大胆一些,在那些近乎帮腔的地方试用二部或三部合唱,叫声势更壮!我觉得某些地方戏曲的唱腔确是有些单调,应该急图丰富,至于合唱部分呢,有的戏里根本没有,有的又嫌薄弱,似应适当增加与加强。新中国人民的声音应当是响亮的。
由内容上说,这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一出戏。剧中的杨秀娟一再含怒质问张士珍:为什么要管那么多的事呢?是的,文章就在这一句里。有共产主义思想的人,处处为别人着想,意气风发,舍己为人。没有共产主义思想的人,到处画个圈儿,唯恐越界出线,受累不讨好。在大搞增产节约运动、大办城市人民公社的今天,我们都须向张士珍同志学习!我们的工作各有不同,我们的作风可都须跟张士珍同志的一个样。
这是一出好戏。我希望在再加工的时候,若能使人物性格更为突出,故事更加集中,这出戏就必能更感动人了。


第8版()
专栏:

学理论也要有雄心壮志
苏群文
江苏海门县汤家人民公社十六大队党支部书记董仁亲同志,是一个学习上的尖兵。贫农出身,先前只有高小文化程度的董仁亲,坚持学习毛主席的著作,五年如一日,运用学到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使他们的生产大队,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摘掉穷队的帽子,赶上当地富队的水平。
董仁亲同志为什么能学好理论?因为他有一个学好理论的正确目的。他说,当他看到解放后生活的许多变化时,常常这样想:
“共产党为什么这样好?毛主席为啥这样英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时候,就迫切需要懂得这些革命道理。……工作中经常碰到困难,有时候还出了毛病,我就经常考虑:这是什么原因,问题出在哪里?怎样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把生产搞得更好?”有了这样明确的目的,董仁亲同志就有了学好理论的正确方向,巨大决心和坚强毅力。他克服了时间和文化程度上的重重困难,而认真地系统地全面地学习了毛主席著作。学了毛主席著作,他觉得:“思想开通多了,眼睛更明亮了,干劲愈来愈大,办法愈学愈多,越学越有味道。”
董仁亲同志的事例告诉我们:理论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立下雄心壮志,我们的基层干部和工农群众,都可以学习理论、掌握理论,运用理论。
今天,有些同志一讲到学习,便强调困难,不愿学习,说什么:“现在工作忙,没办法学习。”当然,干革命,搞建设,闹大跃进,哪里不忙?谁个不忙?又有何时可以不忙?按这种逻辑,我们一辈子也学不成理论了。然而,董仁亲同志和许许多多的人却是学习得很好。难道他们不忙吗?不,他们不仅同样是忙人,而且由于学习得好,有了理论的指导,因而还是忙得最好的人。在大跃进的年代,大家工作都忙,可是我们是为革命和建设而忙,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忙,我们将永远忙下去。正因为是这样的忙,我们任何时候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不努力学好理论,就不能适应革命和建设的需要。我们一定要学好毛主席的著作,以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工作。毛主席曾经说:“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实践论)我们要做好工作,就必须学好理论,学得越好,用得越熟练,就越能把工作“忙”得好。
工作忙能不能学习?董仁亲同志的事例告诉我们:完全能。凡事都有困难。问题不在有没有困难,而在于如何对待困难:是不怕困难、破难而进,还是害怕困难、知难而退?董仁亲同志说得好:“在共产党员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俗语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无志者枉为人,有志者事竟成”。这话很发人深思。有志还是无志,有心还是无心,对于事情的成败,对于成就的大小,起着决定的作用。因为事情总要人去办,办事情的人既无心又无志,哪能得到什么成就?我们办任何事情,都要有决心有志气,并且不是微心小志,而是要有雄心壮志,学理论当然不能例外。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大事,区区学习上的微小困难岂能在话下!
我国广大的干部和工农群众,早就有学习理论的风气,现在他们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一个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新高潮正在掀起。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保证。为了掌握毛泽东思想这个理论武器,更好地建设祖国,我们要早立雄心壮志,以无比的毅力,用无畏的精神,认真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勤学苦练,边学边用。让我们再一次温习一下毛主席这样的话吧:“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钻进去,几个月,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总可以学会的。”


第8版()
专栏:美术展览

来自生活的艺术
——“贵州省民族民间工艺美展”观后
马正荣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包括有汉、苗、布依、侗、水、瑶、彝等民族。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出了许多优美的民间工艺美术品,表现了他们在艺术创造上很高的才能和智慧,并且每个民族的艺术创造,都有着独特的风格。但是无论哪种工艺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来自生活,来自民间,和群众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最近在京举行的“贵州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集中地表现了贵州各族人民丰富多采的艺术花朵,有刺绣、蜡染、挑花、编织、陶瓷、漆器、竹编、银饰、剪纸、木雕、石刻、民间玩具等十多个品种,共六百余件。其中最突出的是服饰图案,如刺绣、蜡染、挑花、编织等,纹样和色彩都具有独特的风格。黔东南一带的苗族,喜欢用刺绣来作为主要服饰图案,色彩绚丽,绣法多样,常见的有绉绣、辫绣、平绣等数种。绉绣和辫绣由于绣法厚实,上坡劳动也不容易被荆棘挂烂,因此常为当地苗族所采用。蜡染是贵州省民间最有特色的一种工艺品,有单色、间色、彩色三种,色调明快、朴素大方、富有装饰性。蜡版是蜡染的半成品,(即蜂蜡点在白布上)有时在点时,用新蜡、老蜡穿插在一起,变成深浅不同的色调,也别有风貌,看去像一件完整的艺术品。挑花在贵州常见的有平挑和十字挑两种,分为素挑(白底黑花)和彩挑(青底彩花)两大类。汉族和侗族盛行素挑,贵阳市花溪一带的苗族,却喜欢用彩挑,各具特色,互不相同。编织分为丝织、毛织、棉织三种,丝织比较精致富丽,如凯里、剑河一带的围腰,独山布依族的土锦,都具有这类特点。黔西北的威宁、赫章一带盛产羊毛,住在那边的苗族擅长毛织,常见的有红、黑、褐三色混合织成的披肩,毯子等。棉织比较朴素,一般以黑白花纹较多,如黎平侗族的口袋、被面等。
在纹样内容上,有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等等无一不包,但都是紧密联系生活,反映生活,有的寄予无限美好愿望和富有生趣的小故事。如黔东南清水江一带的苗族,她们就喜欢用鱼、虾、螃蟹、龙等等来作为装饰内容。接近坡上一带的苗族,又比较喜欢用花、蝴蝶、鸡、牛、马、人物等等来作为刺绣内容。此外,反映日常生活的,如牧童放牛,骑马赶场等,描写风俗习惯的,如清水江一带的苗族,逢旧历五月下旬,有一个盛大的节日——爬龙船,因而在刺绣上就绣有一条龙船,上面站着很多人,反映他们节日欢庆喜悦的心情。在黔东南凯里、剑河一带的苗族,很喜欢用龙来作为服饰图案,经过我们访问,其中还有这样一种传说:黔东南是高原山区、梯田众多,水源缺乏,解放前苗族人民称这种田为“望天水田”,靠天下雨得收,干旱挨饿,因此姑娘们都有一种美好的愿望,喜欢在自己的衣袖或围腰上绣上一条龙,来象征年年的丰产。这个传说很好地说明了纹样的内容和生活的关系。
除了服饰图案外,其它工艺品也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如独山县牙舟人民公社的土陶器,就是生活中的日常用品:饭罐、茶壶、茶碗、油壶、糖罐等等,还有一种盐巴辣椒罐,两个罐联系在一起,很有地方风趣。这些产品一般说质量都还比较粗糙,但是风格朴实。侗族的竹器饭背包、饭提箩,是侗族农民上坡生产时,盛糯米饭和咸菜用的,有大中小数种,适用于大人小孩带饭用。此外,牙舟公社生产的民间玩具,造型简洁,生动有趣,逗人喜爱,一般都能吹得响,又可以作陈设品,很受群众欢迎。
在展览馆中,还陈列有少数新产品,如地毯、屏风、沙发靠垫,桌布、壁挂等等,虽然比重较小,而且也还存在着一些缺点,但是这些新工艺品的发展前途是很大的,它们已开始把过去只限用在服饰方面的装饰,运用到广大群众的日常用品中,这是有很大意义的。
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总路线、人民公社、大跃进三面红旗的照耀下,祖国的工农业正在一日千里地飞跃,过去那些龙啊、凤啊、花啊、鸟啊已经不能表达人们的新思想,我们可以从群众喜欢的剪纸上找到证明,她们剪着的已是解放军骑着大马,扛着红旗,旁边放着双轮双铧犁,还有几只和平鸽自由地在飞翔等等的新内容了。
这一次展览会,再一次显示出我国的文化遗产,是极其丰富的,需要我们更好地发掘、整理和学习,同时加以革新。


第8版()
专栏:

踏平南海浪
——湛江堵海建盐场工程 黄允泮 华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