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4月1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赞食堂
人民公社强,
食堂亮堂堂;
四壁有图画,
方桌排成行;
开会是会场,
上课做课堂;
唱歌又跳舞,
人人喜洋洋;
集体生活好,
幸福万年长!
* *
过去柴米油盐茶,
时时刻刻心牵挂,
生产生活难管好,
日子过得乱如麻!
现在柴米油盐茶,
公共食堂来管家,
生产生活样样好,
日子甜得心开花!
* *过去是:出门一把锁,
进门一把火,
里里外外忙,
嘴都管不上!现在是:吃饭进食堂,
生活乐洋洋,
加紧忙生产,
浑身添力量!(江苏泰兴县刁铺人民公社社员)


第8版()
专栏:公社千秋

笑声满食堂 江之水
从长沙县?梨公社的一个作业组里,给我们寄来了一封信。信上说,他们在赶前春播,争取今年更大的丰收……。
看了这封信,又把我吸引到去年下放到他们那个作业组里劳动锻炼的情景之中……。我好像又置身到那热火朝天的向干旱夺取粮食的战斗中,耳边响着抽水机的轰鸣声和千百条水车车水的声音;我好像又看见了那些在水库上穿梭奔驰的人们;我好像又听到从深山茶林中传来妇女们欢呼丰收的山歌声;我好像又闻到了十里稻田的浓香……。我们离开那个山村已经几个月了,但是,我们的那个家——座落在小山坡上,被青翠的竹林和灌木丛包围了的公共食堂,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早晨,天刚亮,食堂里的热水已经烧得滚烫,饭菜的香味也四溢了。人们三三两两地到这里来打水漱洗。接着,钟声一响,人们就陆续地领着孩子们来到食堂吃饭。食堂的桌位都是排好了的,细心的炊事员已经把饭菜一家家地分好放在热锅里,人们随来随吃。事务长和炊事员们总想着变换饭菜的花样,平时每餐饭都是两个菜,一个菜油放得多一些,做得精细一些;另一个菜放的油较少些菜量很多,真是吃得又饱又好。记得去年过端阳节那一天,党支部书记亲自下厨给社员们做了六个菜,来了一次迎丰收的大联欢。每逢吃早饭的时候,作业组长总是乐意利用这个机会,把这一天的任务跟大家交代一番。人们也当场提出意见,共同商量着把当天生产任务安排停当。饭后,食堂又泡上了几缸热茶,供大家饮用。孩子们吃完饭,就由妈妈送到托儿所去,学生们背着书包上学校了。出工时,男女劳动力都是各有安排的,作业组长总是选适合妇女们干的轻活让她们做,而且每个作业组里都有一个妇女队长,就由她带领着妇女们有说有笑地下田了。劳动休息的时候,只要干活的地方离食堂近,大家就回来在食堂里休息,喝上两碗热茶,抽上几袋烟;如果离得较远,就在田头歇息,或者大家一块儿到较近的别的作业组的食堂里去坐坐。别的食堂会像招待自己食堂里的人一样热情地送烟送茶,招待大家。
晚饭后,该是公共食堂最热闹的时候了。人们都提着木桶到这里来打热水,也都愿意坐在这里计划计划明天该做些什么活计。有的老农们还愿意在这里给后生子们讲讲过往的苦日子,或者是说说年青人感兴趣的本乡本土的风俗人情和生产经验。有的时候,人们又把灯芯再捻亮一些,请人拉起胡琴,由爱唱的人给唱上两段花鼓戏。
这时候也是社员们进行政治、文化学习的好时机。逢到开会的时候,人们刚好洗过了身子,换上了衣裳安详地坐在灯下畅谈。有党、团小组的,由于大家住的比较集中,组织生活也过得很经常。若是不开会,就由本食堂的业余教师拿出农民识字课本来教大家识字,听读报小组长读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们晚上也都回来了,有时他们也和爸爸妈妈们凑热闹地在一起复习功课。人们谁也不打扰谁,每个人都那么认真地学习,气氛显得那么和谐,人们的脸上流露出幸福的笑容。
公共食堂的墙壁上贴满了鼓舞人心的跃进口号,正中挂一幅毛主席像。墙壁上还有社员们互相挑战竞赛的决心书、大字报、奖状、光荣榜;还有食堂管理委员会委员的名单、卫生公约、食堂规章制度、每月一结的账目清单等等。有的食堂还有社员自己办的墙报,上面有社员创作的文章、诗歌、漫画。人们都想把食堂打扮得像一个热闹的小礼堂,把它打扮得像一座美丽的花园。我们食堂的一位老妈妈还用作姑娘时学会的手艺,给食堂扎糊了许多精致的小灯笼。这些灯笼挂满了房梁,只要微风一吹,它上面糊制的小玻璃片就互相撞击,发出叮铃的响声。
公共食堂把人们联系在一个团结、欢乐的集体之中,它成了社员生活的中心,也是社员政治、文化娱乐的活动中心了,在社员心中扎下了根子。千百年来过惯了独门独户,分散的个体生活的农民,现在是尝到了集体劳动、集体生活的乐趣了。
现在,上级来了检查工作的干部,住在公共食堂里;公社发来的文件、奖状、宣传材料,队里发来的通知都送到公共食堂;邮局送报送信到食堂;医生巡回在食堂里应诊;供销社卖货、收购土产的也到食堂,甚至信用部办储蓄的,理发的,修理雨伞、雨鞋的也都以公共食堂为基点展开活动。社员们也都自然而然地到这里来找他们。原来分散四处的小门小户,现在都向公共食堂靠拢集中,甚至围着公共食堂建屋造房,这就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居民点。人们没有事也要往公共食堂里跑,把公共食堂当作自己的大家庭,称赞它为“幸福的乐园”、“幸福堂”……。
集体生活习惯养成以后,农民们有机会进行更多的政治文化学习,他们的思想开阔了,觉悟不断提高,集体主义思想不断成长。人们之间建立了生产上互相帮助,生活上彼此关心体贴的新关系。在我们所在的那个食堂里,只要有人身体稍有不适,旁人就抢着替他干重活。吃饭时,炊事员们也特意给他做些软细一点的。对于那些单身人来说,连洗衣缝衣的事也由集体给包下来了。
还有一个本来可以进敬老院的老人,他却自愿在公共食堂里为大家服务。他不是修修食堂门前的路,就是整整食堂里的用具,连山中小路上残留下来的几根枯树枝,他也拣来给食堂作柴烧。
不仅在本食堂里,食堂与食堂之间也出现了一种崭新的关系。在插秧的季节,哪个食堂先完成了任务,都是全力以赴地帮助别人。流动红旗不是今天插在我们食堂的门前,就是明天又插到你们食堂的门前。为了集体的荣誉,人们兴高彩烈地展开挑战竞赛。多少年来,农民的思想被束缚在寻求个人发家致富的小天地里,如今他们却不再议论这些,而是关心集体的生产,是研究如何跃进,如何完成国家计划的问题了。这是一个多么深刻、巨大的转变!
在我们即将离开公共食堂以前的一个夜晚,我们和社员们围坐在食堂里喝茶。不知是谁又开头扯起了公共食堂来,结果人们的话就说个没完了。有人说,山前今年将要建立发电站,咱们这食堂快要有电灯了,也可以直接收听北京的新闻广播了。还有人说,再过一两年,咱们的生产都要实现机械化,有人愿意作拖拉机手,有的人愿意管理电动抽水机。还有人建议在公共食堂广植名花异草,把公共食堂修成一座真正的花园,然后,人们又设想那时候食堂的样子,养猪场有多大,托儿所和学校的设备有多好……。最后,大家说“过几年你们再回来看看这个家,先从公社给公共食堂挂个电话,食堂马上就派人开着自己的汽车去接你们。到了晚上,就在本食堂里招待你们看电影……”人们想得很多很美,说得我们都笑了。
难道这是幻想吗?不!这是即将到来的事实!我们的幸福的家啊,我们多么怀念你!我们和你的所有的儿女们一样,为你的壮大欢呼,为你美好的未来,唱一支最热情的赞歌。


第8版()
专栏:

办好公共食堂 讲究集体卫生
马永春


第8版()
专栏:

幸福的火苗 焦合文
灯明寺公社姜庄生产队的集体食堂,是我们交河县的标兵食堂,办的最早,办的最好。前天,我去那里一趟。正赶上党支部和社员们商量建饭厅的事。原来只想搭个饭棚子,能够夏天遮荫、避风雨就行。可是社员们不同意。他们说集体食堂是集体生活的大家庭,是共产主义的事业,一定要建设得好一些。即是目前经济条件达不到,也要把地点、式样设计好,地脚要夯实,要能顶住八起的大楼。现在先是因陋就简,建个简易饭厅,随着人民公社的发展,再添砖加瓦,不断改进。
这一番话,老是在我脑子里打滚,越琢磨越有味。我想的不是先建简易饭厅然后发展成为标准饭厅的做法科学与否,也不是想的姜庄这个地点到共产主义社会究竟是不是个居民点,我想的是人民公社社员们对共产主义那种时时刻刻的热望、信念和远见。他们从建立一座普通的饭厅,就想到了明天的共产主义高楼大厦。公社社员们入伙吃“食堂”,并非像下饭馆那样,出出入入,吃饱就走,而是怀着理想,用自己的现实生活培植和期待共产主义萌芽的成长。他们知道,随着这种萌芽的成长,现在的一村一庄,一家一户,星星点点的生活单位,将汇流成为人民公社的居民点,乡村进入城市化。如今,一所所的集体食堂、幼儿园、敬老院、社办工厂等等,用幸福生活的苗头和利于生产的优越性,显示着、吸引着人们把分散的生活组织起来。这么想来,建饭厅,意义岂止于吃饭方便,人们的共产主义精神面貌也要在这座饭厅里形成,而这座饭厅本身也意味着人民公社的存在和发展。夯实饭厅的地脚,就是奠定人民公社的基石。
集体食堂,这棵共产主义幼芽,富有强大的生命力。由于集体吃饭,便于统一行动,有利于大生产的集体劳动,它是生产大跃进的保证;全体社员一天三餐和天天凑在这里开会、学习和文化娱乐。这里是人民公社社员们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进行共产主义教育,锻炼共产主义风格的学校。哪个人民公社的生产队也少不得它,哪个人也离不得它,少不了它。集体食堂是人民公社的基石。听社员们说得好:“集体食堂就是我们的心尖子,就是人民公社的墙脚,是我们社会主义的阵地。”
东风劲吹,人民公社集体食堂的炊火越着越旺,它烧掉了一切旧的个体生活的习气!在人们的心灵里升起了共产主义的火苗,这是幸福的火苗。幸福的火苗燎原,人们看到了明天的灿烂图景。对明天的渴望、信念和远见,鼓舞着人们满怀信心地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前进!


第8版()
专栏:党委书记手记

食堂里闹革新 中共河南孟津横水公社委员会第一书记 杨自信
横水这个建自隋、唐的古镇,是我们公社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镇上十七食堂,是公社党委的试验田,我们决心从中创造经验,来推动全公社食堂的逐步改进和迅速提高。走过十七食堂,从高大的门坊望去,就可以看到宽敞的院子里,有两排巍峨整洁的餐厅和一连十二个烟囱的厨房,院子中间有花坛、鱼池和自来水管。老、幼、病人和产妇都有自己的餐厅,顿顿有可口如意的饭菜。俱乐部、图书室有各种娱乐用具和通俗易懂的书报,人人都能找到适意的消遣,来度过饭后、工闲的时间。
近几天来,十七食堂的炊事员们一直在闹饭菜多样化的竞赛。什么合香馍啦,满桌香呀,她们已制成了几十种从未听说过的新食品,使社员们吃到了顿顿有名堂,一月不重样的饭菜。晚饭后,我抽空往十七食堂去,想找兰英同志了解一下改革饭菜的成绩,恰巧一进门便碰到她搭着一条抹布从餐厅里出来。她见了我一面擦着手,一面向我跑来,满面带笑地说:“杨书记,你来得正好,今晚我们正要试制一种新的食品呢!请你参加指导,并亲自鉴定。”“好!我就是来看你们‘满桌香’呢!”说着我俩一同走进了厨房。
光洁的天花板上一排挂着六个明亮的电灯,满屋亮堂堂的,一群白衣的炊事姑娘,围成了一个圆圈,正在听炊事班长郭秀珍讲解今晚作第六次试验的新食品——可口酥的制法。兰英告诉我,试制“可口酥”已失败过五次了,但秀珍没有灰心,今晚是研究后的又一次试验。
顶多十分钟的时间,第一炉黄焦喷香的“可口酥”下炉了,兰英递给我一个,一定要我尝尝。我推辞不过只好尝尝,搭嘴一咬酥脆喷香,觉得确实是老少可口的上好食品,但是郭秀珍一尝,却说味道不到家,火候也差。她又在面里兑了些小苏打,加了些香油,压小些火苗,最后才烘出了更酥更焦的“可口酥”。兰英告诉我秀珍从郑州学习回来,为了给老人和小孩制这种既省牙又好消化的美味食品,曾整整用了四个夜晚了。
工具改革的浪潮,已经席卷了公社的各个角落,各生产大队,各厂矿以及乡里各部门都雷厉风行地大闹工具改革。十七食堂也在大队支部的直接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掀起了炊具改革的高潮。
支部书记崔月和食堂主任韩兰英两位同志把情况告诉了我,我表示大力支持,并根据他们的要求从公社机修厂拨给他们四个技术最高的铁木工人,协助他们进行工作,鼓励他们依靠群众智慧,一定要取得炊具改革的巨大胜利。如果有什么困难,党委一定设法解决。他们兴奋得向我保证:绝不辜负党委的关怀,坚决要在半月内实现炊具半机械化。
一连四天,因为生产忙,党委会议也多,我虽然始终惦记着炊具改革的事,但却没时间亲自去看看,只是兰英不断来汇报每天的成绩。第五天的深夜,我刚刚结束了各大队支部书记的电话会议,走进了自己的住室,就发现了办公桌上放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几行秀丽的字迹:杨书记:党委的关怀、支持和鼓励,在我们食堂开了花,炊具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就,七用切菜机、包饺子机都试制成功,并决定在今晚完成装置后试车,我们热情地希望你来验收!你正开会,我得赶快回去作试车准备,不能久等,请你会后去鉴定。  晚安! 兰英。
看后,兴奋的心情使我忘掉了疲乏,转身就往十七食堂走去。
一走进十七食堂的大门,就听到“隆隆”的机器转动声,夹杂着姑娘们的笑声从厨房里传了出来。我推门走进厨房,见兰英正把洗好的青菜投入切菜机的入口,结果随着“沙沙”的声音,从出口迸出了一团团细碎的菜丝。
在包饺子机的后面,郭秀珍从进面口倒入了半袋面粉,安化民从另一开口处倒入了一盆清水,青菜从另一个口里装进了机身,机轮不停地转着,均匀整齐的饺子便从出口处连续吐了出来,多么精巧的炊具啊!
仅仅十天的时间,十七食堂的炊管人员经过了多次试验,终于制成了切菜机、和面机、洗碗机、包饺子机、牵引磨等八种十三件新炊具,并在厨房通往粮库、餐厅的甬道上,铺上了铁轨,装上了三部绞索运输车,使整个炊事,转送操作实现了半机械化,共节省了炊事员二十七人,而炊事效率还提高了六倍。


第8版()
专栏:

社会主义温暖大家庭 河北新乐城关公社女社员 张富然
今天起早,俺们二队,就在村东种春小麦。大伙的干劲真足,村里响起了吃早饭的钟声,有的社员还不肯直起腰来。
“收拾工具回村吃饭。”队长对我说。
我摇了摇头说:“等种完了这几亩再走。”
“不用走啦!”有人在我背后喊了一嗓子,我回头一看,只见我们二队食堂炊事员李银雪担着饭篮,正对着我笑哩。
“你们怎么送饭上地?”我问她。
“你们怎么不下工回村?”她反问我。
“我们为了多种几亩小麦。”
“我们也是呀!”
队长见我们问答得有趣,打着哈哈说:“你们不用商量,倒成了一个心眼。”
“成了一个心眼”这句话,立刻打动了我的心,我接过银雪递过来的热气腾腾的杂面餄餎,就想开了心事:
从成立食堂以来,大伙心就拧在一起,都想着实现“千、百、万”。早先,不用说一个生产队,就是像我一家几口人,好多事想不到一起。就说吃饭吧:那时候,我说先下地后吃饭,我的丈夫就要先吃了饭再下地,我那婆婆就插进来说:“丙辰下地,你在家做饭。”不管生产多么紧张,三个人就是三个想法。成立食堂以来,一家人都在食堂吃饭,丙辰的思想慢慢就变了,有一天,他对我说:“吃的是一锅饭,人家想的是把方田生产搞好,俺光图自己方便可不沾气。”我婆婆到了时候就吃饭,也绝了为吃饭生是非的心。
☆ ☆ ☆
傍晚时分进了村,我就进了食堂的院子。
“嫂子,”炊事员秋果迎上来说,“过一会才吃饭哩,下工回来,也不到家歇歇,怎么又到食堂来了?”
我一时答不上来。我这双脚就不知怎么的,每天下工进村,一拐弯就走进了食堂。当时,我只好吞吞吐吐地回答秋果:“我是来看看你们的‘万能灶’安上了没有?”
“就缺三、四根炉条,一时也买不到。”
我一想家里有几根铁棍子扔在一边,也许用得着,就赶忙回家。在屋角里找到了旧铁棍,还发现两口落满尘土的“大初印锅”,放在一旁。俺婆婆说:“富然,这两口锅不知食堂用得上吗?”“用得上。”我想食堂有了万能灶,这两口锅要做些汤什么的,不是挺合适吗?
☆ ☆ ☆
吃罢晚饭,我和丙辰把在幼儿园里的孩子接回了家,这爷俩一天不见面,又逗闹起来。丙辰这个人,现在天天喜喜哈哈的。从前村里没有食堂时,他的脾气可大了。有时我下地回来,赶不上做饭,他就摔盆拍桌的,还拿孩子撒气。那时节,能怪我吗?回到家来两三个孩子缠着我,能吃安生饭吗?
一家人只顾欢乐,连民校打钟也没听到,还是婆婆记心好催着我们:“快上民校去吧!”
我从丙辰手里接过书包,一路走一路就想着:要是没有食堂,我这个上有婆婆、下有孩子的人,能安安然然地上民校吗?
在民校,我们不光学文化,还学政治、学习毛主席著作。这几天,支部委员就给我们讲“巩固社会主义的坚强阵地”。听了这一课,我心里更明亮,更舒畅了。本来么,有了食堂,我们一家和全村里的人一样,吃一锅饭,种一方地,增长了集体主义思想,不但生活愉快,生产劲头也更足了。食堂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温暖大家庭,是我们子子孙孙的幸福根!
(原载河北日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