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4月13日人民日报 第13版

第13版()
专栏:

城市人民公社光芒万丈
刘恢先 李保森委员谈哈尔滨香坊人民公社
我们热烈拥护李富春副总理关于1960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的报告和李先念副总理关于1959年国家决算和1960年国家预算草案的报告;也完全同意陈叔通副主席所作的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李富春副总理在报告中提到要加速人民公社工业和街道工业的发展,逐步纳入国家计划,我们感到十分兴奋,特此把自己对于城市人民公社的体会作一汇报。
我们来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我市城市人民公社运动自从1958年8、9月间开始,已经有一年多的历史。今年入春以来,运动进入到一个新的高潮,不要好久,就可以实现全市公社化。公社虽然还是处于初办的阶段,但是它的光辉却像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显示出无比的优越性和生命力。现在就我市一个典型的公社——香坊人民公社来说明城市人民公社的优越性。
香坊人民公社是在1958年9月诞生的。当时这个地区的国营工业由于生产大跃进,存在着劳动力不足,辅助性工厂缺少以及职工福利事业不能适应需要等等问题。那时大家都在采取各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如动员和组织街道居民群众来为国营工厂进行某些辅助劳动和为国营企业职工群众生活服务等等。正在这个时候,毛主席在山东视察时说:“还是人民公社好”。在这个英明的启示下,根据省市委的指示,人民公社就办起来了。群众纷纷要求入社,并把社员名单称为“幸福榜”来表示自己的心愿。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两年的巩固和发展,现在香坊人民公社已经成为一个国营及地方国营工业、社办工业、农业生产大队和街道居民管理区紧密结合的人民公社。全社人口十六万,面积三百二十平方公里。这个公社像一个美满团结的大家庭一样,进行着豪迈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一年多来,无数的事实证明了城市人民公社的优越性。
一,公社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互相配合,发展工业生产,贯彻了大中小相结合、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香坊人民公社原有国营工厂三个,地方国营工厂十五个。社办工厂在公社成立之初有四百多个,经过整顿合并成四十四个,现在又发展到一百三十七个,尚在不断发展中。由于采取了以工业生产为中心,保证重点、带动一般的方针,促进了工业的生产全面发展。全社工业在1959年继续大跃进中,提前六十二天完成了全年的国家计划,总产值比1958年提高64%,其中社办工业增长一点二倍。1960年将有更大的跃进,工业总产值估计可比1959年增长一倍,第一季度生产计划已经胜利地提前完成。
大跃进中出现了劳动力普遍不足的现象。公社的成立从家庭动员和组织了大量的妇女,参加了社会劳动,解决了工业企业劳动力的不足。在公社统一安排下,有力地保证了重点工厂完成国家任务。例如在1958年下半年,公社为哈尔滨轴承厂补充了四千多名劳动力,使该厂提前三天完成全年计划。
公社按照党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使大中小型企业相结合,引导社办工业为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服务,组织所有的小工厂分别同国营大工厂挂钩。这些社办工厂,有的专为大工厂进行加工和辅助性生产;有的直接利用国营大工厂的边材废料生产城乡人民生活必需品;有的在国营大工厂的支持和帮助下,以自己的产品支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需要。下面三个例子可以说明大中小型企业相结合的优越性:(一)社内组织了十六个小厂专门为国营厂轴承厂服务,一年来打刀杆和各种工具五十万件,翻砂三百五十吨,糊纸盒二十四万多个,做木箱五十多万个,不仅保证了轴承生产大跃进,而且由于利用边材、减少运输费用,降低成本,一年内为国家节约六十四万元。(二)仅仅由一个刻字匠和两个钟表匠筹办的电器厂,经过自己的穷干、苦干、和国营企业与其他社办工业的支援,如今已由三人发展到五百五十人的工厂;由制造简单的电流互感器发展到制造高级的电子听诊器、电动马达等产品二十余种,畅销十余省,同时,由产品不固定发展到专门为哈尔滨三大动力厂生产电器器材的配套工厂之一。(三)原有几十名工人的草麻绳厂经过国营轴承厂的帮助改建成一个卫星轴承厂,现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六百多名工人,六十多台机器,年产一百万套的轴承厂,大大超过了解放时全中国的轴承产量。
挂上钩的大厂和小厂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充分发挥了小厂帮大厂,大厂带小厂的作用,并且:在生产上起了相互促进和相互保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组织社内各企业之间的协作,香坊人民公社建立了定期协作会议制度,大大加强了各企业间协作生产的计划性;以往需要到外市外省去组织协作的工作,现在绝大部分可以在公社内部解决了。
上列事实充分说明,社内各企业的协作不仅保证了国家重点工厂企业的大跃进,而且使中、小型企业也获得迅速发展和提高。同时,公社以生产为中心,还有力地推动了交通运输。物资供应、文化教育、卫生和体育等方面工作的全面跃进。
二,公社全面组织了农业生产,有计划地和进一步保证了人民生活的需要
哈尔滨是气候比较严寒地区,冬季蔬菜不足,以往都依靠外地供应。但1959年,蔬菜获得空前大丰收,非但能自给自足,而且还支援了外地。这是由于公社采取自力更生的方针,组织工厂企业、机关团体与农业生产大队密切协作,在1959年春季进行了深翻地和积肥运动,并和冻、风、旱、病、虫等自然灾害进行了斗争。由于各方面的支援,在1959年还建成了五万平方米的温室,保证了一年四季新鲜蔬菜的供应。在畜牧方面,通过培训技术人员,安排饲料用地,建立了一支二千四百人的专业饲养队,发展了一百一十八个畜牧场。这样,1959年的农副业总产值比1958年增长了86%。
今年农业生产计划更大了,提出了搞十个“万”的计划,这就是:万亩万斤蔬菜试验田,万猪场,万鸡山,万鸭湾,万平方米冷藏库,万平方米菜窖,万平方米蘑菇温室,十万平方米蔬菜温室,三百万个盆菜,五万吨甜菜。这个计划实现以后,全社将达到每人平均一至一头半猪,十至十三只家禽,一平方米温室,每人每天六斤蔬菜的水平。
由于工业的有力支援,农业生产大队,除田间管理外,已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现正进一步向农业四化(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与公社工厂化)推进,这样就进一步加强了城乡结合和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
三,公社全面地推动了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
公社的国营企业技术力量比较雄厚,它们利用业余时间,集中力量,协助社办工业大搞双革运动和建立新企业,效果显著。如哈尔滨轴承厂等大厂以科室车间为单位,分片包干,负责协助社办工业。目前社办工厂设备简陋,手工操作较多,稍加机械化,自动化,就能成倍地提高生产能力,从而可能抽调劳动力,支援新办工厂。香坊实验化工厂,经过大闹技术革命,用简易办法代替了极为复杂的化工装备,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公社畜牧场实现了喂猪自动线,一人能喂三千头猪。
四,大大发展了福利事业,使家务劳动社会化,使妇女得到彻底解放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公社所面临的一个新情况,就是广大妇女群众参加了社会劳动,对家务照顾不过来,有后顾之忧。因此公社就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大办街道服务站,使家务劳动逐步社会化。公社首先对群众因陋就简,自发举办的公共食堂、托儿所、幼儿园等福利事业加强领导,统一训练炊事员、保育员和教养员,不断总结经验,巩固提高。同时,组织全社医疗卫生部门,分片包干,负责这些集体福利单位的防疫和医疗工作。在许多街道,参加生产的职工上班去了,服务站的人员便给他们洗补衣服、照看病人、代管孩子,除此以外,服务站还为职工代买米粮柴煤,代办一切可以办到的委托事务。到今年3月初,全社已经办起综合性服务站二百七十八处,公共食堂二百三十二处,托儿所和幼儿园二百二十二处,医院三个,门诊部十九个,保健站三个,卫生所十八个,形成了有系统的服务网与医疗网,做到了每个居民委员会都有服务站,每个居民组都有服务员。家务劳动社会化非但解除了参加生产的妇女的后顾之忧,而且鼓励了其他妇女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她们都为对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为自己在经济上能够自立,为参加了政治、文化、技术学习而欢欣鼓舞,笑逐颜开。现在妇女劳动力已经成为社办工业和服务事业的主力军。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就业人数的增多,全社人民群众的收入普遍增加,社会购买力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普遍提高了。
五,公社发展了文教、科学事业,加强了群众的政治思想教育,大大提高了人们的政治觉悟和集体主义思想
社员们参加生产劳动后,在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中,得到了锻炼,受到了教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大家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好比一家人。政治觉悟提高后,生产积极性更为高涨,大大发扬了人人为集体,人人为公社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风格。
公社建立后全社性的文化教育网和与公社生产相适应的科学技术网正在形成。今年除大力发展和普及中等教育、大办业余教育外,并大搞科学研究工作。同时,在组织群众性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主席著作、大搞体育卫生运动,大搞各种创作和发展文艺活动等等方面,也都订了令人兴奋的计划。
六,公社便于加速进行城市建设工作
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社会基层组织,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在省、市的统一规划下,多快好省地进行全社的规划和建设。如旧城市的改造问题,公用事业的合理布局和使用问题,居民点、商业网、生活福利网以及卫星城镇的布置等问题均可在统一安排下,集中力量,予以解决。
总之,城市人民公社的好处是说不完的。一年多来的无数事实证明,它是总路线和大跃进的必然产物。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生产力又更进一步地解放了,人民共产主义觉悟高涨了,这又证明在将来它是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好组织形式。广大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对公社表示无限热爱,他们歌颂毛主席和人民公社说:“毛主席搭上幸福台,劳动人民走上来,山在水在石头在,穷苦一去不再来”。我们决心做一个好社员,为公社的繁荣发展,为高速度进行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我们不禁高呼城市人民公社万岁!


第13版()
专栏:

彻底实现耕田水利化耕地方田化
王玉坤委员的发言主席、各位委员:
我完全拥护李富春、李先念副总理和政协全国委员会陈叔通副主席所作的各项报告,并根据报告的指示精神,坚决贯彻执行。首长的报告和各位委员的发言,给了我很大启示,同时,也觉得非常高兴。目前,我们公社的形势和全国其他各地一样,到处呈现着一种生气勃勃,全面持续跃进的崭新的景象。现在,我仅就深县南王庄人民公社一年来的生产情况和大搞水利建设,变旱地为水田;改革耕作制度,实现耕地方田化的情况,向首长及各位委员,作一简要的汇报。如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1959年,南王庄人民公社的广大社员,在党的领导和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在1958年大跃进的胜利基础上,充分地体现了人民公社制度的无比优越,实现了继续大跃进。粮食总产量比1958年增长26%;棉花总产量增长98%。南王庄生产队的高额丰产田,有五亩小麦平均亩产达到一千五百八十三斤,有五十亩平均产量为一千三百斤。1957年我们这个社还向国家要粮食吃哩,经过1958年的大跃进,变成了自给有余。到1959年,虽然棉花播种面积扩大,由于获得继续大跃进的胜利,粮食产量剧增,除自给外还卖给国家六百万斤粮食,由缺粮社变成了余粮社。社办工业、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和公共福利事业等,均有了迅速发展。随着生产的发展,社员生活水平得到大大提高,平均社员收入1959年比1958年增长了25%。
1960年,我们为了跃进的更好,取得更大的胜利,根据中央农业生产以粮为纲,在保证粮食增产的前提下,农、林、牧、副、渔同时并举,争取农业全面大丰收的指示精神,按照国家计划,对各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指标,都提出了具体要求。计划粮食平均亩产一千斤,比1959年提高二倍;棉花计划平均亩产皮棉一百一十斤,比1958年提高五倍。为了胜利地完成各项生产任务,全社广大社员中已掀起了轰轰烈烈地实现千(亩产千斤粮)、百(亩产皮棉一百斤、双百斤,花生亩产五百到六百斤)、万(亩产甘薯一万斤)大面积丰产运动。
渠道如网,机井星罗棋布,春季无雨保全苗,全年无雨保丰收
大搞水利建设,是保证农业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南王庄公社共有土地十四万亩,其中水浇地有九万亩。我们为了彻底实现“农田水利化、灌溉渠网化、提水机械化、高标园田化”,本着“统一规划、综合利用”,“兴、修、管、使并重”,“地上水地下水并用”,“提水灌溉和自流灌溉兼施”的精神,确定以机井为主,渠、井并举。在去冬水利建设的基础上,经过今春奋战,现在已有机井二百六十二眼,砖洋井一千多眼;今春新开支、斗、毛渠一百七十八条,共长一百一十八公里,动土十三万立方。连同原有干渠三条、支渠十八条、斗毛渠一百七十八条共达一百九十九条,全长六百五十公里,动土二百四十四万立方,渠道如网,机井星罗棋布,小片井水浇,大面渠水灌,春季无雨保全苗,全年无雨保丰收,基本上实现了农田水利化、灌溉渠网化和提水机械化,达到了水利双保险。但是,在今春的水利建设计划下达后也曾经遇到一些问题,部分社员存有“四怕”(怕工程大、怕用工多、怕投资、怕完不成任务)思想,表现了动摇畏难情绪。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充分地发动群众,抓住“无水能否保丰收,旱地是否能高产”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在提高思想,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开展了群众性的“三献”(献计、献策、献物料,投资计账偿还)、“三自”(资金自己筹、物料自己找、技术自己学),“三要三不要”(要加强党的领导;要有事和群众商量,走好群众路线;要眼睛向下;不向上级要技术人员;不向上级要资金物料;不要向困难低头)的大搞水利建设运动。首先以三户贫农伙有一条半牛腿起家的南王庄生产队,大年初一就有五百多个社员,冒风雪、战严寒投入了打井、开渠战斗,他们不仅提前完成了二眼机井三条渠道任务,而且还抽出二十四个精壮社员,带着工具,支援工具少、技术条件较差的生产队去打机井。在全社范围内展开了强帮弱,快帮慢,有帮无的共产主义大协作的精神,经过二个月的苦干鏖战,到目前有85%的渠、井竣工,而且工程质量完全合乎要求,达到井成地平,渠通闸成工程配套的标准,获得了引水浇地三万多亩的新成绩。随着渠道的扩建,大搞闸涵和园田化工程,全社建了各级节制工程一百八十多处,新兴建的水利发电站也已开始施工,并将十三万亩棉粮油作物地进行了起高垫洼实现园田化和畦田化。同时,随着园田化的整修,把东西地改成南北畦,为作物种植区域化和大搞方田化创造了条件。为了改造土壤大抓防碱工程,目前修成三条,改造盐碱地八十多亩。
大搞方田化,方田渠、路、井、厂等基本建设工程达到配套成龙
大搞方田化,改变耕作制度。为了以高产带低产,争取块块高产化,我们根据自然条件,将全社十四万亩耕地的80%,分别划成“二百六十五个丰产方”,其中棉花方二十七个,油粮方六个,甘薯方三十个,杂粮方四十五个。从方的规模上看,双万亩的一个,万亩的四个,双千亩的四个,千亩的十一个,千亩以下八十一个。在搞方田化的形式上我们采取了二种:一种是:各队联合搞的大方,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指标,统一措施,统一行动;分队经营,各负盈亏,采取这种形式的共二十五个队。另一种是:以队为单位划方种植,分队经营,这样的有二十个队。但不论那种形式都必须强调按着国家计划,因地制宜的种植。大搞方田化,是农业耕作制度上的重大改革,通过这种形式进行生产,可以解决过去某些生产队在耕作、施肥、中耕锄草只偏重于近地好地,而轻视远地次地的管理,因此造成某些耕地产量不高,和由于小队在作物种植上零散,不易保证国家种植计划的现象。为此,公社首先以总结南王庄、义里等生产队去年棉方每亩增产一百五十斤的实例,通过对比、算账的办法,向广大社员进行耕地方田化优越性的教育,并把全社南部宜棉土地规划成双万亩棉海,采取了边规划边施工的方法,首先搞出样板,社员一见地平如镜,这样耕作方便,好处多,从而改变了过去的只局限于小圈圈的习惯思想,大大鼓舞了社员干劲。同时,全社有万余名社员,组成搞方专业队,以方为家,食宿在田,进行生产。到目前,方田渠、路、井、厂等基本建设工程,已基本上达到配套成龙,有80%的土地实现了耕地园田化,春灌保墒,按着计划开始播种,并做到“五厂”(猪厂、肥厂、饲料加工厂、农副产品加工厂、农具修配厂)“三站”(技术、气象、拖拉机)进方,和“十到田”。全社已建成猪厂、肥料厂等二十五处。达到百亩一个技术员,千亩一个技术组,万亩设有技术、气象、拖拉机三站。实现了办公室,食堂,专业队,战棚,供销,医疗,修配,学习,文娱,评比等十到田。结合居民点规划,使方田逐步成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中心。
为了加强方田的领导,以适应生产发展的新形势,原来的管理区和方田委员会合并,一套人马两套组织。分别设党总支委员会,管理委员会,青年团,妇联会,民兵团等部门组织。这样减少了领导层次,解决了原来管理区、方田委员会对生产方双重领导的矛盾。为加强生产方的力量,抽调了50%的党团员和群众积极分子,参加方田专业队。同时,公社、管理区、生产队三级党委书记也紧紧抓住了方内“试验,指挥,留种,卫星”四大田,达到政治进方,工作生产相结合。
现在,我们社的广大社员,正在党的领导和在毛主席思想旗帜的指引下,高举三面红旗乘胜前进,为取得1960年的更大胜利而奋斗。
让我们携起手来并肩前进吧!


第13版()
专栏:

国营农场应成为农业技术改造的先锋
陶晋初委员的发言
农业技术改造问题,是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全国各地国营农场应成为农业技术改造的先锋,大力支援和推动各地人民公社加速农业技术改造。我完全拥护国务院李富春副总理“关于 1960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的报告”,李先念副总理“关于1959年国家决算和1960年国家预算草案的报告”,谭震林副总理“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的报告,并同意政协全国委员会陈叔通副主席所作的“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现在仅就农业技术改造问题,作如下发言:农业技术改造问题,是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它的中心是农业机械化问题。毛主席曾经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并就全国实现农业机机化问题,提出了从1959年起“四年以内小解决、七年以内中解决、十年以内大解决”的宏伟规划。这个问题,如果迅速得到解决,不但使农村社会主义阵地更加巩固,农村面貌完全改观,农民生活必然显著提高,城乡差别将会逐渐消灭;同时又将促进轻重工业及其他一切事业更加飞跃发展。这是全国农民的迫切要求,是全党全民当前主要的奋斗目标。
现在全国各地区都分布有不少国营农场,它是属于全民所有制的,商品率比较高的。虽然各个农场的机械化程度有所不同,但大都或多或少装备了一些农业机具,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因此,优先装备各地国营农场,充分发挥其优越性,对支援和推动各地人民公社加速农业技术改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自1950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参加祖国边疆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建设,十年以来,在天山南北,已开垦荒地一千余万亩,其中净耕地面积八百余万亩,建立了一百三十个国营农场和十九个国营牧场。这些农(牧)场都是工农商学兵统一领导,农林牧副渔结合经营,基本上与人民公社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针一致的。从1951年起,我们就引进了一部分拖拉机试行耕种,以后逐年增加,逐年扩大,截至目前为止,共拥有各型拖拉机,各型康拜因收获机,各种农具和载重汽车等五六万件,机务人员万余名。各项作业能够用机器操作的达二十四项,其中开荒已经可以全面机械化,而且广泛地推行了联接作业和复式作业,方形窝播,纵横中耕等先进耕作法。此外并建立了大小修理厂十三座,改装和制作了不少机具和配件,只要原材料能够解决,大部分农具和配件都可以自制。1959年每一个标准台拖拉机年工作量达到一万二千个标准亩,大修理间距延长达五千小时以上,全国红旗标兵侯正元莫特兹组机车,则已超过一万五千二百多小时无大小修。不过目前还有许多机具没有成套配备,许多作业还要用畜力和手工操作,因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不很大。
十年来兵团生产的过程,是不断革命的过程,是不断克服缺点、困难,不断批判错误思想,反对右倾保守的过程。是由砍头曼生产,走到机耕作业,由插花种地,走到土地连片,由单纯自给生产,走到大量商品生产;也可以说是由小到大,由土到洋,由游击战走向正规化。全体官兵,不仅从生产劳动中改造了思想,提高了觉悟,锻炼了体魄,也从生产实践中取得了不少经验,学习了不少知识。这是由于党的正确领导,是由于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现在专就农业机械化问题上根据我们的经验,提出几点意见,以供参考。
一、土地规划整理问题。土地的规划整理,是实行机耕作业的先决条件,其中包括土地利用规划,田块平整,灌排渠系和道路网的修建,轮作区划和防护林带的营造,居民点和畜牧场的配置等等。以上这些问题,实质上,已涉及到园田化、水利化问题,应在土壤普查鉴定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特殊情况,因地制宜地作出合理的规划,进行精细的整理,以便利机械耕作,同时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如果不在土地上为机械作业创造良好条件,势必造成机具损坏严重,故障丛生,功效甚低,成本甚高,甚至反而不如畜力耕作和手工劳动为有利,使右倾保守分子有所借口。各地国营农场,应在土地规划整理方面,做出榜样。
二、机具型号和配备定额问题。机具型号大小和配备定额,随各地自然条件,作物种类,作业项目而各有不同。例如平坦开阔地区,可采用大型机具;而山地与水田,则需制作特殊机具;麦与牧草绿肥等密植作物,可以使用大型机具;而其他须要中耕的作物,则宜使用中小型机具;深耕、挖渠等重负荷作业,须使用大型机具;而其他一般作业,则可使用中小型机具。总之,须大中小型搭配,不能只使用一种型号。在配备定额上,如在机具使用便利的地区,和作业比较简单的作物,可以少配;机具使用比较困难和作业比较繁重的作物,则须多配。根据兵团各农场的经验:以棉花为主的农场(棉花的比重为30%至35%),每万亩地配备六个标准台;以谷物为主的农场,配备五个标准台,并配备有足够的作业机具,采用双班作业,可以基本上实现机械化。
三、机具配套问题。农业机具,大体可分为以下五类:(一)动力(拖拉机,发电机);(二)作业机具;(三)运输机具;(四)修理保养设备;(五)储油设备。这五类机具,构成为一整套,不能或缺。在配备拖拉机时,要同时配齐犁,耙,播,镇压,中耕,开沟,打埂,追肥,喷药,排灌,收获,运输等各机具。同时要建立油库,配备油罐油桶;要修建保养间和修理厂,配备保养和修理设备。根据机具分布情况,每一机耕生产队,要有一个保养间;每个农场要有一个小修理厂;每八十至一百万亩的农场群地区要修建一个大修理厂。担任地区内一切机具的大修及部分配件与机具的制作,实行部件互换,常年轮修,旧件修复,废油回生等制度,保证机具能正常作业。此外在畜牧业、林业、加工业、渔业等,亦须予以必要的机具装备,构成互相配合,互相支援,互相调剂的生产大协作。如果机具配备不齐,或有了拖拉机而缺少作业机,或有拖拉机、作业机而缺少保养修理设备和储油设备,就很难发挥机具优越作用。即就作业项目来说,如果仅有一部分可用机械作业,而另一部分仍须畜力和手工作业;或者田间作业可以机械化,而非田间作业不能机械化,则劳力安排不能平衡,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要受到很大限制。
四、培训机务技术队伍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大量培训机务技术队伍。有了机器没有能掌握机器的人,是不可能实现机械化的。这个问题的本身,就是发动群众的具体问题,就是一个展开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群众运动问题。一个农场或一个人民公社,如果懂得和掌握机器的人越多,对实现机械化就越为容易。国营农场应该不断培训机务技术队伍,使每一个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都懂得机务,都可以掌握机器作业,逐渐消灭机工与农工之间的差别。同时要为人民公社大量培训技术队伍,并派出自己的技术人员,帮助他们解决技术上一些困难问题,这是国营农场一项光荣任务。
培训机务人员,也必需实行两条腿走路,遍地开花。正规训练与短期培训同时并举。除各地国营农场应负起这项任务外,各省市,各专区,各县,各人民公社,都应普遍的设立机务训练班或机械化学校。由普及到提高,由简易到复杂,要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一个轰轰烈烈地学习技术的高潮,不断地扩大技术队伍。在这学习高潮中,必然会要涌现出无数革新能手,不断有新的发明创造,把我们的农业技术改造,很快的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
现在党中央和毛主席正在号召全国各部门大力为支援农业服务。全国各行各业中正在蓬蓬勃勃地展开向机械化,半机械化,自动化,半自动化进军的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全国各地国营农场在中央的优先装备下,应成为农业技术改造的先锋,大力支援和推动各地人民公社加速农业技术改造。在全国人民热火朝天地,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帮后进的劳动竞赛运动中,我们相信,一定能够提前实现党中央和毛主席所提出的农业四化的宏伟规划。(附图片)
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侯宝林(右)正在和人大代表王少堂交谈
本报记者 吕相友摄


第13版()
专栏:

总路线的光辉照耀着西宁炼铁厂
马兴泰委员的发言主席、各位委员:
我完全拥护李富春、李先念、谭震林副总理对会议所作的各项报告,并在今后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现在我仅就西宁地区从1958年以来,大炼钢铁的伟大胜利作如下发言。
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地区,解放十年来,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英明正确领导下,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已经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使青海贫穷落后的面貌,起了根本变化,各族人民已进入了共同发展繁荣的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大跃进的发展形势,仅在两三个月内就普遍实现了人民公社化。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实现,进一步推动了群众性的大炼钢铁生产的高潮。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成千上万的工人、农(牧)民、干部上山采矿,筑炉炼钢,为钢铁而战,炼出了铁三千三百三十四吨,土钢一千零八十五吨,从此,结束了我省寸铁不出的历史。1958年到1959年短短一年的时间,就由小土群胜利地过渡到小洋群,建立了小型的钢铁工业基地。仅从我视察看到的西宁炼铁厂来说,在1958年胜利的基础上,特别是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和中共青海省委二届十二次全体会议(扩大)精神的鼓舞下,大反右倾,大鼓革命干劲,继续掀起增产节约运动新高潮,广大职工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创造了许多更加优异的成绩。在提前和超额完成1959年各项生产任务后,紧接着在今年又胜利地夺得了1月份的开门红,全月共完成了生铁生产九百一十吨,超额完成了月计划的154%;从2月1日到8日的不完全统计,平均日产生铁四十二点一吨;3月份上半月的日产生铁已达一百余吨,比1959年8、9两月最高日产量提高三十一吨,截至本月10日,全厂已超额完成了上旬生产计划。高炉利用系数已达四点一一,其中一个五号小高炉,一再创造了新纪录,仅3月8日的日产量猛增三十二点五八吨。这些飞速发展的优异成就,把我省小高炉的生铁生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实现了高产、高速、优质、低耗、低成本的全面持续跃进的局面,达到了先进水平。
这个年轻的小型炼铁厂,由于坚持了党的领导、政治挂帅和大搞群众运动,用两条腿走路的方法,战胜了重重困难。在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中,创造了许多先进生产工具,如:上料机、电焊机、检查器和实验成功了土法炼焦、小高炉水泵接浇铸等,解决了许多技术方面的困难,为更好的高产、优质创造良好的条件。
西宁炼铁厂,在党的领导下,在兄弟厂的大力协作配合下,广大职工群众干劲冲天,胜利地完成了我省第一条西宁至大通的土铁路铁轨生产的光荣任务,使西宁至大通的火车提前通车。这许许多多的重大成就,对我舞鼓和教育很大,使我深受感动,也更加兴奋。
从我省钢铁生产的飞速发展形势,具体地体现了党的领导是无比伟大和正确,是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伟大胜利,是大跃进、人民公社的伟大胜利,也是坚决贯彻执行了党的一整套“两条腿走路”方针的伟大胜利。
我省和全国各地一样,社会主义建设一日千里的飞速前进,我作为一个民主人士,今后必须坚决跟着党走社会主义道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加速自我改造,为更高速度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祖国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