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4月1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气吞山河 中共福建诏安县委书记 王满元
以高速度开发万宝山为福建全省瞩目的诏安太平公社,在去年一年之间,开垦荒山二万五千多亩,造林种果木六万三千八百亩。大大超过了原订的四个“万”,即万亩林、万亩果、万亩竹、万亩油茶的计划,以“一年治山超百年”的高速度发展山区经济,这的确是开发万宝山的典范。
太平公社的走马塘,一直就以山地栽培柑桔具有丰富经验而著名,其实过去也只有五百多亩山地让柑桔上山,而这些还是经过我们的祖先一百多年辛勤劳动才经营开发出来的。
我们祖先开发经营了一百多年留下五百多亩柑桔,这是个生产速度;人民公社的今天,地方也还是在那里,可是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开发了六万多亩山地,种上了大片大片的果、竹、油茶、林木(其中果树占一万五千多亩),这又是一个生产速度。若以太平公社的大生产的速度和我们祖宗的小生产的速度相对比,时间是一年与一百年之比;果树种植面积是一万五千亩和五百亩之比,是三十倍。
太平公社为了迎接六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实现治山“开门红”,以更高的速度在短短的七十天中,又开垦了荒山二万六千多亩。方圆百里的万座山峰,到处出现整整齐齐、重重叠叠的梯田,一层接一层,一山连一山,井然有序。满山是青松翠竹,遍地是花果满园,荒山秃岭变成了万宝山。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太平公社的开发万宝山也是从少到多、由低到高而不断发展起来的。经过去年最后三个月和今年开头三个月的苦战,全社共开荒山五万多亩。
太平公社开发万宝山的速度破除了形形色色的迷信。有人说,农作物产量可以高速度增加,开发山区经济只能“按部就班”,不能高速度;有的人认为“开荒多,质量就没有保证”。太平公社开发山区的经验,完全证明可以既是高速度,又是高质量。问题就在于是否把革命的冲天干劲和群众的无穷智慧高度结合、高度统一起来。
我们从太平公社开发万宝山的生动事实中,可以看到一种极为可贵的共产主义风格和不断革命的精神。太平公社的人们充分发挥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已经从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小手小脚、零打碎敲的小手工业式的方法中解放出来。太平公社组织大兵团作战,实行全面动员,人人动手,一鼓作气,夺取了辉煌战果。他们在一个战役胜利之后紧跟着就组织另一个战役,这就使群众运动声势一次比一次大,一个高潮又推动了另一个高潮。
改变农村面貌,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必须向大自然展开全面进攻,这是伟大的人民公社时代的光荣使命。山,荒凉而又富饶的山,蕴藏着无穷财富,过去几千年,我们的祖先“空望宝山莫奈何”,可是在今天这人民公社的时代,人们要把它征服。太平公社的拓荒者用他们的豪言壮语,写下一副对联。上联是:“全民动员改造自然”下联是“千军万马征服荒山”。横额是:“气吞山河”!在这种英雄气概面前,一座座沉睡千年的荒山秃岭,在东风吹过之后,转眼之间,便成造福人民、造福子孙的万宝山了。


第8版()
专栏:

塞上高原变水乡 中共山西左云县委第一书记 关毅 中共山西左云县委书记 庞汉杰
过去一提起雁门关外的塞上高原,就给人们一种感觉,好像是“地广人稀”“一片荒凉”,不知怎么穷苦似的。
这是否言过其实呢?如果以左云灯塔人民公社十五年前的景象来说,确也就是如此。十五年前,这地方亩产粮食不过三十来斤,好年成至多四、五十斤。
当时,属于现在这个公社的二千一百七十九户人家,有四百三十六户逃出口外,有二百一十八户讨饭吃,有一百七十四户卖了女儿,有一百零九户卖了老婆。……
现在的灯塔公社还是原来的地区原来的气候条件,但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面貌根本改变了。公社四周,群山葱翠,野花芬芳,山下绿树成荫,水库成网;渠道地埂交错纵横笔直平坦。到夜幕来临,机器声隆隆,千百盏电灯光芒四射,照得天上星星黯然失色。如今正是:
雁门关外公社化,
工农商学兵一家。
百里草肥牛羊壮,
三春到处桃杏花。
六月雨过山头绿,
不见狂风无黄沙。
说与江南人不信,
塞上西湖养鱼虾。
这样的景象是容易得来的吗?这是党领导着全社人民经过许多的斗争获得的。灯塔公社的人民早就知道要想彻底改变穷苦面貌,首先必须治山治水,变穷山为富山,变水害为水利。施官屯1958年春天大搞水利,人们的共同语言是“治山治水,人定胜天,吃饭靠自己,不能靠老天”。洪水灌田这是第一次,千百双眼睛注视着,当一道道渠水按照人的意志乖乖地流进田地的时候,人们又是跳跃,又是欢呼!
从此,全公社掀起了大兴水利的高潮。不过,尽管“五夜渠”“七一渠”,“妇女渠”等不断告捷,提前完成,广大群众却不满足。他们认为只有洪水渠灌溉还是不够的,还要开辟水源,计议每隔十亩打水井一眼,备天旱时用。到冬天,根据群众的要求,党领导全社人们开展了“双渠”运动,打水井、修水库、挖泉眼,一个声势更加浩大的水利高潮出现了。
1958年11月里的一天,在?头山的峡口响起震天动地的炮声。这炮声揭开了大规模向大自然进军的序幕,这炮声使劳动群众千百年来的美好愿望开始变成现实。
我们定要把这样一个蓄水二千七百万公方,以灌溉为主,并能发电、养鱼、防洪、种植的综合性的水库建设成功。困难当然是很多的,但是困难哪里能够阻挡住英雄的灯塔公社全体社员的冲天干劲?
人们进一步实现家务劳动集体化和大闹工具改革,挖掘出了二十多万个人工。
大家知道,土坝的迎水面,日日夜夜受着库水的巨大压力;保护好大坝,就是保护好水库的生命。当然,最好在坝面上砌石加固。但是,哪里有这么多的人工来采石取方,又哪里有那么多的灌浆用的水泥?一次诸葛亮会议献出了一条妙计,这种办法就是把一种叫“寸子草”的草皮切成一块块的草砖,砌在坝面上。草皮一着水,就连成一片,长成一块,越着水长得越紧,越紧越能顶住水。群众把它叫做“气死水泥”。
如果说修建这个水库没有一个工程技术人员,那是不切合实际的。不仅是有,而且有上百人的一批。他们是土生土长的从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土专家”。这里的一切,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陌生的,但这有什么关系呢?没技术,研究;操作不对,纠正;失败一次,再干。
在塞上高原的冬天,户外经常保持着零下三十度的严寒气候。正在挖主坝基础时,遇到了流沙。当天开挖的结合槽,黑夜就被流沙填满了。共产党员巴洪儒挑起一副桶,跳入水中就担。对!这是好办法。扑通扑通,转眼结合槽中站满了人。这一场“冰天雪地大闹水晶宫”的战斗,显示了群众的伟大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这是塞上高原变水乡的原动力。
困难在群众的智慧和冲天干劲面前,像冰雪遇到7月的阳光照射一般,迅速消融了。只不过是二百九十五天的时间,这个“滴水沿水库”全部建成了。但是,战斗并没有停止,截至1960年3月底止,全社又有十五座蓄水总量一千零六十万公方的水库建成并投入生产。
现在全社共有二十一座大小水库,六十五道大小渠道,联成一片,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水利灌溉网。一向“只养黄鼠不养人”的沙坡地,正在变成泥膏土。地湿土变,干旱的气候也将变得湿润起来,风沙也会少了。粮食增产从此有了保障。1959年全社平均每人粮食产量达到一千三百斤,比1949年翻了一番。1960年力争平均每人突破二千斤。
荒凉的塞上高原,就这样变成了水乡。亲手改变了家乡面貌的英雄人民,并没有停下脚步,在党的指引下,我们再接再厉,要把塞上高原建设得更加美好和繁荣!


第8版()
专栏:

空前的景象 中共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委员会第二书记 姚昕
我不能够把在我们地区所发生的一切,都写出来。我只想说说,在我们延边地区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全党全民大办养猪事业的号召以后,所出现的空前景象。
这还是去年秋天的事情,工业农业连续两年大跃进,养猪事业虽然也有了发展,但与工农业大跃进相比,仍然不相适应。因此,州委采取措施大力发展养猪生产。今年年初,州委又根据党中央和省委的指示,作出全党全民动员起来大力发展养猪事业的决定,并召开全州规模的养猪会议,加以贯彻。在这之后,猪的头数急剧地增长,到3月14日,全州猪的头数就比全州养猪会议前增加了6.96%。敦化县的发展速度更是迅速,已经达到了每户两头猪。这种速度是以前所没有过的。
延吉市郊农村荒山很多,有草有水,适于发展畜牧业。在这里一个个猪舍盖起来了,一片片荒地开出来了,一条条河沟的流水拦起来了,一群群母猪赶进来了。这里变成了规模巨大的养猪基地。
我曾经访问过延吉县朝阳人民公社德新养猪场,这是朝阳人民公社用自己的力量办起来的。现在的规模倒是不大,只有一百零二头母猪,可是发展计划却非常惊人。他们计划在年内要发展到五千头。我听了有点吃惊,问他们用什么措施来保证?饲养员们回答说:“开展一猪百孙运动。”为了实现这个计划,饲养员们正冒着风雪做着各种努力。热配、双配、复配、人工催情、人工授精等办法,在这个猪场里已经试验成功。和龙县最近开展了突击配种和春季防疫运动,光参加这个运动的县、社、管理区三级干部就有一千七百多名,参加的社员群众更是无法计算。群众一发动起来,办法真是多极了,别的不用说,单是人工催情这一种,除了打注射液之外,还有喂大蒜、喂鸡蛋等上十种土办法。仅仅十几天,全县三千七百五十七头母猪全部配上了种,并防止了猪瘟的发生。
那天,我们顺便去看了这个县的种猪场,这是一个规模较大的种猪场,饲养七百四十八头母猪和种公猪,都是优良品种。一方面,他们担负着供应全县优良品种的任务,另一方面,又担负着为各人民公社提供先进饲养经验的责任。这个场的喂养方法相当科学,母猪、后备母猪、公猪、后备公猪都分圈饲养,从饲料加工到饲料蒸煮,以及送水运料,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各种饲料,用粉碎机或者用切菜机加工成细料之后,就用传送带把它们送入蒸煮桶里,热气炉一开放,热气就喷入蒸煮桶里,一、二十分钟以后,饲料就煮得稀烂。然后,饲养员们把煮烂的饲料,用饲料车送到各圈舍。这些工具操纵起来,非常轻便,又非常省劲。原来是十五个人饲养全场的猪,现在减掉了六个人,还很宽绰。实现机械化以前,喂一次猪需要两个多小时,现在,仅用二十分钟就把全场七百多头猪喂完了。除了那饲料粉碎机是花钱买来之外,热气炉、蒸煮桶、送料车、木轨道、流水槽,都是饲养员们在党支部领导下,用破烂木料和铁片做成的。我看着这个场子达到的这些成就,心里就想着怎样把这些好的经验在全州推广。站在我身边的一个小伙子,笑眯着眼睛问我们怎么样?我们说:“很好!”小伙子又笑着说:“可是我们还不满足,我们还要进一步改进,达到更高度的机械化,全部工作都用机械操纵,达到每个饲养员饲养七百口猪的水平……”小伙子说得非常自信。我毫不怀疑他的想法。
这个出色的小伙子就是全州著名的模范饲养员——包丕信。他今年二十四岁,在这里整整十年了。他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为党工作,并立志要做养猪专家。他要把自己的青春,不,他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人民的养猪事业。这样好的饲养员谁不爱,谁不钦佩!
有了党的正确的方针政策,有了这样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有了已经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有了像包丕信这样千万个养猪战线上的骨干,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养猪事业,在现有的基础上,翻上十番、二十番、甚至上百番都是可能的。


第8版()
专栏:

“三十”运动杂记 中共江西上高县委副书记 熊尚连
今天县委举行会议,研究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县委第一书记辛枫同志详细地说明了在保证粮、棉、油生产发展的前提下,开展多种经营的意义,提出了开展“三十”运动的具体意见。“三十”就是:以养猪为纲的“十养”,养猪、牛、鱼、鸡、鸭、鹅、蚕、羊、蜂、兔;以蔬菜为中心的“十种”,种蔬菜、甘蔗、饲料、大蒜、烤烟、药材、瓜类、生姜、苎麻、莲藕;以用材林为主的“十栽”,栽果树、油茶、茶叶、毛竹、杉树、棕树、木子树(乌桕)、松树、桐树、桑树,使上高不仅农业生产大发展,而且要林、牧、副、渔全面大发展,成为鱼米之乡。
在我们上高这样一个丘陵起伏、土地肥沃的好地方,有什么生产不可以发展呢!现在中央的指示像明灯一样照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正朝着这个方向奔去。
**
县委接连开了几天会。我的心一直没有平静下来。听多种经营办公室说,这一个时期,“三十”运动发展得挺快。不到一百天的时间生猪增加了56%,母猪翻了三点五番。养猪的另一个新貌是,从县到生产队在远田山岗建立了七百五十多个养猪场,既是畜牧基地又是肥料基地,群众万分喜悦地说:“过去远田瘦地野兽叫,现在处处见肥闻猪声。”这种办法既可以高速度发展畜牧业生产,又能加速改造低产田。其它畜禽生产,也有了几倍以至十几倍的增长,家禽生产成为全专区的一面红旗。蔬菜生产,建立了商品基地二百三十多个,同时充分利用零星土地。
县委会议一结束,我就下乡去了。记得年前乘汽车回县的时候,也是走的这条公路,那时公路两旁的山岭还穿着厚厚的雪衣,到处是白茫茫的,什么也辨别不清楚。现在雪化了,一切与从前大不相同。从县城到公社四十余里没有开垦的荒山荒地,现在全变样了。高一些的山栽上了松树、杉树、毛竹,矮山平地都被拖拉机耕翻了,打好了穴,穴边堆满了草皮、粪肥,准备栽各种果树。这一带将成为垦殖场和园艺场经营的基地。全场今年要栽柑桔、梨树、红枣树、桃树、茶叶……总栽种面积达一千五百亩。园艺场的旁边,正在建设万猪场。园艺场和万猪场的生产是紧密联系着的,猪粪肥果树,果树下面种饲料,养猪园艺互相促进。
我们离开园艺场向西边走去,每走不远就有一个集体养猪场。在这样的旷野之地建起猪场,真是不简单,猪栏是拆破屋、砍杂柴做的,有的是挖土洞栏;猪种是自繁自养和互相调剂解决的;以野生青饲料为主,采取种、挖、采、加工贮藏等办法解决了饲料不足的困难。总之,一切都是自力更生。
**
这次下乡使我从实际中进一步看到了全面发展生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什么物资呀,人力呀……都是可以统筹安排的。去年由于全面发展生产的结果,社员的收入大大增加,全县七十个较穷的生产队,大部分已经接近或赶上了富裕队的水平。像黄山大队社员的纯收入由1958年每人平均四十八元提高到一百零七元,其中副业收入猛增十倍,赶上了富裕队的水平。
当然,全面发展生产的意义不限于社员收入的增加,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为社会创造了大批的物质财富,支援了城市和工业建设的需要。全县去年农副产品收购总金额比1958年增加40%,提前二十天完成任务;今年1、2月又超额完成了计划期内的收购任务。


第8版()
专栏:

多种 高产 多收 中共安徽广德县委第一书记 张芳
刮民党时真凄凉:旱魔山洪挡不住,百姓吃的野菜汤;苛捐杂税像虎狼,逼得家破又人亡。
解放以后变了样:驯山治水保丰收,豺狼虎豹一扫光;从此生活有保障,丰衣足食喜洋洋。
这两首顺口溜是广德县柏垫人民公社的社员们,解放前后生活的真实写照。
小集体比单干强,大集体更强。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了,她一出现,在粮食生产上就充分显示了“一大二公”的无比优越性。党提出“多种、高产、多收”方针以后,更加鼓舞了广大干群的生产积极性。公社党委依靠群众智慧,利用山区柴多、草多的特点,大烧包子,大烧土灰粪,深翻土地,大施绿肥,提高地温,修塘筑坝,晒水灌田,提高水温,保证早熟作物早播,晚熟作物丰收,选育和引种早熟、高产、耐寒良种,征服了自然,使复种指数大大提高,由1958年的141%增加到173%,粮食产量突飞猛进。广新大队粮食亩产已超过八百斤,并有二十一亩双季稻,亩产达一千零二十九斤。有史以来的缺粮地区,一跃变为余粮社。其他茶叶、油料、多种经济都比1958年有很大的增产。丰收的喜悦,激动了山区的干群,人们奔走相告,纷纷歌颂党的领导。
柏垫人民公社建立才一年多的时间,在粮食生产上就获得了这样巨大的胜利,是公社党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多种多收,高产多收”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的结果,是发动群众大挖增产潜力的结果。党的“多种、高产、多收”方针传到了山区,受到了广大干群的热烈拥护,都积极为实现亩产千斤而战。各大队、生产队层层制定多种、高产规划,掀起了人人为挖掘增产潜力献计献策的群众运动,各地都多次召开老农座谈会,吸取增产建议,反复修改,把规划订得扎扎实实,并且开展竞赛评比。
这个公社除了坚持政治第一,思想先行和大搞群众运动,贯彻“多种、高产、多收”方针,还挖掘增产潜力,找出了“花钱少,增产大”的方法。
此外,还开展了高工效运动,大力推广了插秧机、播种机、深耕犁等工具,这些都保证了全年农业生产上,每一个战斗的胜利。
柏垫人民公社,去年复种面积的扩大,粮食生产大幅度的增长,有力地证明了人民公社在挖掘增产潜力方面的巨大优越性。更进一步证明了党提出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多种多收,高产多收”两条腿走路方针的正确性。


第8版()
专栏:

征服黄河
谭权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