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4月1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更高地举起钢铁“小洋群”的红旗
冶金工业部部长王鹤寿在人大二次会议上的发言各位代表:
我完全拥护李富春、李先念、谭震林三位副总理所作的报告,以及今年钢、煤、粮、棉的计划指标。国家计划今年生产一千八百四十万吨钢,我们有信心完成和超额完成这个宏伟的任务。
现在,我来谈谈钢铁战线上,主要是有关钢铁“小洋群”的一些情况和意见。
钢铁战线一片大好形势
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我国的钢铁工业,继1958年的大跃进以后,在1959年又获得了新的巨大的跃进。1959年,全国共生产了一千三百三十五万吨钢,比1958年又增长了67%。今年,钢铁战线上的数百万职工,以无比的劳动热情实现了开门红;接着,又掀起了一个轰轰烈烈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伟大群众运动。现在,这个运动日益广泛和深入,采矿、选矿、炼焦、炼铁、炼钢、轧钢等各个生产环节的重大技术革新,都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大大推动了钢铁生产力的发展。3月份的钢铁日产水平,比2月份又有了很大的增长。今年第一季度,钢、铁和钢材的生产,都超额地完成了计划,实现了首季红、满堂红,赢得了今年第一个钢铁战役的胜利。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我们深信,我国的钢铁工业,今年一定能够实现更大、更好、更全面的跃进。 钢铁“小洋群”的伟大作用
在钢铁工业大跃进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钢铁“小洋群”,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个伟大的新鲜事物。它的出现,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当中许多其他新鲜事物一样,是毛泽东同志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结果。“小洋群”自诞生以后,虽然不断地遭到了社会主义敌人的恶意讽刺和污蔑,也受到了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攻击和反对,但是,它很快便显示了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在短短一、两年的时间里,从“小土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洋群”,迅速地成长为一支巨大的钢铁生产能力。它正好像是东方刚刚升起的一轮红日,朝气勃勃,有着无可限量的光明前途。两年来,钢铁“小洋群”在钢铁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大跃进当中,已经起了极其伟大的作用:
一、有了钢铁“小洋群”,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就出现了一个“新的高速度”。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钢产量由一百三十五万吨增长到五百三十五万吨,平均每年增长八十万吨,每年递增速度为31.7%。这当然是社会主义的高速度,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但是大跃进以来,由于贯彻执行了党的总路线和一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全民大办钢铁“小土群”和“小洋群”,1958年到1959年,钢的每年平均绝对增长量就一跃而为四百多万吨,而递增速度平均超过了60%。这是一个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高出一倍的新的高速度。按1959年全国总产量计算,中、小高炉所生产的生铁就占二分之一以上,中、小转炉所生产的钢就占三分之一以上,而“小土群”和“小洋群”所生产的铁矿和焦炭则分别占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三。不仅在设备和产量的增长上,钢铁“小洋群”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迅速扩大钢铁技术队伍方面,钢铁“小洋群”也起了重大的作用。在一、两年内,成百万的农民变成了钢铁工人,成批的钢铁技术工人、技术干部和管理人员,在钢铁“小洋群”企业中培养和成长起来。在群众运动中培养出来的这些技术人材,比过去八年中培养的还要多得多。由此可见,钢铁“小洋群”,是钢铁工业出现“新的高速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二、有了钢铁“小洋群”,就可以更快地解决我国钢铁工业中一个极关重要的战略布局问题。我国的土地辽阔,人口众多,为了迅速地发展国民经济,保证国防的安全,我们迫切需要解决一个极关重要的战略问题,即整个工业(包括钢铁工业)的合理布局问题。由于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半殖民地的烙印太深,所以虽然经过三年的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努力,钢铁工业合理布局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对这个问题,过去有些人认为没有十年、二十年,不能根本解决。但开始钢铁大跃进以后,在建设“大洋群”的同时,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大力建设了“中、小洋群”,这就找到了一条从根本上解决布局问题的多快好省的道路。现在全国已有了数以千计的钢铁“小洋群”企业。虽然目前这些“小洋群”,在数量上还不够,在体系上还不完整,但是我们相信,再经过几年的不断发展,它将和我国钢铁工业的骨干——“大洋群”一起,共同组成为一个强大的钢铁工业网,迅速而完善地解决我国钢铁工业的布局问题。
三、钢铁“小洋群”大大地推动了钢铁工业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在钢铁“小洋群”的发展过程中,有的人总是瞧不起这个新鲜事物,认为“小洋群”不是一个“正规行道”,在技术上成不了什么“正果”。但事实却恰好相反。“小洋群”的特点是设备简单,规模不大。但也正因为如此,“小洋群”就没有包袱,没有架子,最富于革命的首创精神。一年以来,
“小洋群”破除了迷信,推翻了许多大企业曾经奉为经典的所谓“权威”技术理论,创造了冶金学上许多新的技术理论,因而获得了具有意义极为重大的技术成就。比如,在炼铁方面,小高炉打破了一百多年来的冶炼公式,创造了新的操作技术,结果成倍地提高了利用系数(每一立米高炉的容积每昼夜所生产的生铁吨数);在炼焦方面,简易焦炉冲破了关于结焦时间的清规戒律,使焦炉的生产超过了设计能力好几倍;在炼钢方面,小转炉创造了一条比较完整的新的技术路线,使转炉钢在品种和质量方面,能够与平炉钢互相媲美;在轧钢方面,实现了小机轧大材、多条快轧等技术革命,为充分发挥轧钢机的效能做出了榜样;同样,在小矿山和小耐火材料厂等方面,也不断地创造了许多新的技术成就。这许多举不胜举的技术创造,其所以具有深远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所提出的新的技术理论适用于“小洋群”,而且也同样适用于“大洋群”,因而也就促进和带动了钢铁“大洋群”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发展。现在,凡是开始运用了“小洋群”所创造出来的新的技术经验的“大洋群”,就立竿见影,在生产上取得了新的成就。这样,“小洋群”就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民的精神面貌,实际上起了钢铁工业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开路先锋作用。
四、钢铁“小洋群”支援了人民公社、促进了地方工业的发展和农业的机械化。很多的钢铁“小洋群”,分布在中、小城市和县、镇。在党的“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方针下,钢铁“小洋群”也推动了其他“小洋群”的发展。随着钢铁“小洋群”的建立,许多小煤矿、小机械厂、小电站、小农具厂、小纺织厂、小化肥厂以及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事业,都如雨后春笋般地创办起来。这种种“小洋群”的建设和投入生产,为人民公社发展工业、为农业的水利化、机械化创造了有利的物质条件。根据1959年的统计,钢铁“小洋群”除以大批生铁调给重点企业以外,还直接供应了地方工业和农村约四百万吨的生铁、钢和钢材。例如湖北的麻城县,过去自己没有钢铁厂,每年东奔西走也得不到多少钢材;但是,在1958年年底,由人民公社举办的凤凰窝小型钢铁联合企业(现已成为县办的企业),就在去年生产了不少生铁、钢材和金属制品,解决了县和人民公社的许多问题。据麻城县委书记的介绍,这个小钢铁厂去年所出的钢材,曾制造了直播机、锯板机、土车床等许多种工、农业机械,装了三万多部板车,制造了制钵器八千多个,洋镐二万件,钢锤一万五千把,洋锹二万把,犁尖、犁铧五百多套,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这个原来由人民公社兴办起来的小钢铁厂所出的钢丝、矽钢片、钢板等,还制成了五十门电话总机及小电动机等设备。后来,县里建设了一个二万锭子的纺纱厂,厂房建筑所需的钢材,大部分也是这个钢铁厂供应的。此外,它还制造出来五十多种小五金,供应了人民公社的需要。因此,麻城人民都把这个小钢铁厂,称为“宝中之宝”。由这一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钢铁“小洋群”不仅是钢铁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支援人民公社、促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公社工业化、发展地方工业的一根重要纽带。随着“小洋群”的日益壮大,这些作用必将愈来愈大。
“两条腿走路”方针的胜利
现在钢铁战线上的“小洋群”,绝大部分是从“小土群”发展过渡而来的,但是不管“小土群”也好,或者“小洋群”也好,它们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们是从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当党和毛主席提出“两条腿走路”方针的时候,有些人根本反对什么“土洋并举”,反对大中小企业同时并举。他们认为“小土群”根本称不上什么工业,那只能叫做“一脚踢”。他们不仅认为“小土群”不值一顾,而且也卑视“小洋群”,引经据典地说什么“企业愈大愈好,设备愈洋愈好”;他们认为建设“小土群”和“小洋群”是“违反了工业发展规律”,是“得不偿失”;甚至认为它们是国民经济中的一种“癌症”。但事实却恰恰证明,这些论点是完全错误的。两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清清楚楚地看到:只有执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才能够充分地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革命首创精神,才能够把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汇集起来,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跃进。当然,我们十分必要有像鞍钢、武钢、包钢等这样大型现代化企业作骨干,它们有它很优越的一面。但是只有“大洋群”一条腿,走路是走不快的。应该说,大有大的好处,小有小的好处,两条腿走路,缺一不可。例如从炼铁这一方面来说,两年来,我国建设的小高炉的生产能力,就超过了过去几十年建设的大高炉的生产能力。如果不建设小高炉,只建设大高炉,那么,要达到现有的生产能力,就至少要花十年以上的时间,到底是一条腿快,还是两条腿快?事实不是已经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吗?
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正确地反映了事物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土法和洋法、大和中小,都是相对的,因为各种条件不同,不能有了“洋”的就否定“土”的,有了大的就否定中小的;而且所谓“洋”的常常是从“土”的生长出来的,大的常常是从中小的发展起来的。就是在一千年一万年以后,也还会有那个时候的“小土群”和“小洋群”,也还会有“土洋结合”这种事情的,只是内容、形式与现在不同而已。
但是,有人还提出问题说:“小土群”和“小洋群”只能多快,不能好省;只可以当作“权宜之计”,不可以作为长远方针。这种看法也是完全错误的。“小土群”和“小洋群”也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在发展初期也无可避免地发生过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比如成本高一些,质量差一些,劳动生产率低一些。但是如果从目前的发展速度来看,“小洋群”的进步,却远远超过了“大洋群”进步的速度。去年一年,“小洋群”在设备、原料、技术力量等客观条件远不如大洋群的情况下,却获得了比大洋群快得多的进步。比如,在利用系数方面,现在全国小高炉已经平均超过了一吨,比去年1月提高了一倍。而成百的小高炉的利用系数,现在已经超过了二吨。小高炉在一年内走完的这段路程,过去大高炉却花了三年的时间。安徽省的小高炉,今年2月份全省的平均利用系数已经达到了一点六九五吨,一举而超过了目前全国大高炉的平均水平,这个省的小高炉生铁合格率也达到了大高炉的水平。小高炉的生铁成本,云南、贵州等省在去年年底就已降到了国家调拨价格以下;而有些小高炉的生铁成本,则已经低于大高炉的生铁成本。这就是说,“小洋群”不但进步很快,而且许多的“小洋群”在主要的技术经济指标方面,可以赶上甚至超过“大洋群”。
从钢铁小洋群胜利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的深远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伟大革命创造,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和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学说,使我们找到了一条如何有计划、按比例、高速度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两条腿走路方针的胜利,是党的总路线的胜利,是伟大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当然,“小土群”和“小洋群”还只是钢铁工业战线的一面,另一面就是钢铁工业的“大洋群”。大型的现代化的钢铁企业,是整个钢铁工业的骨干,因为有些钢铁产品是只有大型的钢铁企业才能生产的。因此在我们大量发展钢铁“小洋群”的同时,自然还必须积极地建设大型的现代化的钢铁企业。为了使大型现代化的钢铁企业建设和生产的更多更快更好更省,我们的大型钢铁企业就需要像“小洋群”一样,破除迷信,思想解放,大搞群众运动。我们相信经过大型钢铁企业的群众运动,那里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就会生长出许多奇迹,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大发展。
不断革命 乘胜迈进
钢铁“小洋群”既然已经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是不是可以因此而自满起来,因此而停滞不前呢?这是绝对不应该的。相反,我们需要继续大力发展新的“小洋群”,改造和提高现有的“小洋群”,使它在钢铁工业今后持续跃进的历史进程中,发出更大的光和热来。
我国的钢铁工业,虽然在两年的大跃进中取得了成就,但是钢的年产量目前还只有一千多万吨,还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我们的任务是:继续保持跃进的高速度,争取尽快地在钢铁产量上赶上和超过英国。为此,我们需要坚定不移地继续贯彻执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今后建设大型骨干钢铁企业的同时,以更大的力量来发展钢铁工业的中、小型企业。
在“小洋群”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和受客观物质条件的影响,“小洋群”不可避免的还存在着许多缺点。比如,在数以千计的“小洋群”中,从矿山、炼铁、炼钢到轧钢,成为完整体系的企业,还只是少数;有些地区的“小洋群”的技术经济指标,比先进的“小洋群”的指标,还有比较大的距离,那里的产品质量和成本亟需进一步改善;就是在先进单位,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手工操作还占有很大的比重,前后左右还不够平衡等等。所有这些缺点,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加以改进,而且是一定能够改进的。
因此,任何自满都是不允许的,我们必须遵循毛主席“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教导,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把钢铁“小洋群”建设的更多、更快、更好、更省。就目前的情况看,在钢铁“小洋群”方面,还需要开展下列几项工作:
一、虽然整个“小洋群”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目前正处在方兴未艾之际,但“小洋群”在技术上确实还存在着许多许多缺点。我们需要以不断革命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对这个运动的领导,使“小洋群”在已有技术成就的基础上,不断前进,更好地发挥它在钢铁工业技术革命中的先锋作用。
二、在数以千计的“小洋群”中,选择一批条件更好一些的,逐渐升级,扩大规模,使之有步骤地过渡到中、小型钢铁联合企业,并且向着综合经营的方向发展。小钢铁厂可以根据它的有利条件,进行建筑材料、化工产品及煤矿采掘等小型企业的综合经营。
三、现在许多省、区钢铁“小洋群”的数量还比较少,所以今后几年,还需要继续发动群众,再新建一批钢铁方面的“小土群”和“小洋群”。
四、有步骤地对“小土群”和“小洋群”进行技术改造,解决目前矿山、运输等薄弱环节。同时,发动群众开展一个“小洋群”赶“大洋群”超“大洋群”的“大、小洋群”的竞赛运动。
在伟大的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钢铁“小洋群”的旗帜愈来愈光彩夺目,钢铁“小洋群”的前途似锦,无可限量。让我们更高地举起钢铁“小洋群”这面红旗,为夺取钢铁战线上的伟大胜利,而不断革命,不断跃进!


第3版()
专栏:

加速实现农业技术改造
农业机械工业部部长陈正人在人大二次会议上的发言
主席、各位代表,各位委员:
我完全同意李富春副总理、李先念副总理和谭震林副总理的三个报告。
加速农业的技术改造,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现阶段的迫切要求,也是各位代表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现在我就这个问题,发表一点意见。
李富春副总理的报告中,对于加速我国农业技术改造的必要性和实现农业技术改造的方针,作了很好的阐述,我不拟再来重复。
随着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党和国家在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一伟大事业的同时,已经开始着手逐步解决农业的技术改造问题。几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工作在逐步进展。到1959年为止,全国农村已有拖拉机五万九千个标准台、联合收割机四千九百台。约有5%的耕地实现了机械耕种,排灌机械动力三百三十八万马力,机械排灌面积,约占需要机械排灌的耕地面积20%左右。农村电站发展到二十万瓩。水利施工和农村运输方面,也开始采取了若干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的措施,农用汽车和胶轮车等正在逐步增加。农业机械工业的建设也获得了相当的发展,我们已经建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和其他的一些工厂,农业机械产品的年产量,目前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规模的水平。当然,这些成就对于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个伟大目标来说,还只是事情的开始。
农业机械工业处于
特大跃进的新情况中
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的胜利和人民公社化的实现,为农业的技术改造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条件,同时也带来了农业技术改造的迫切要求。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适时地提出了加速农业技术改造的指示,力争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规定了从1959年起,四年小解决、七年中解决、十年大解决的实施步骤。根据这个指示,国务院于去年8月间决定成立
了农业机械工业部门,同时,强调提出了工业支援农业的号召,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措施。1960年国家拨给农业机械工业方面使用的钢材达一百一十万吨,比1959年增加一倍左右。基本建设投资也有大量增加。可以说农业机械工业目前正处在特大跃进的新情况中。根据国家计划,1960年比之1959年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农具的生产都有大量的增加:拖拉机二万二千个标准台,增长293%,联合收割机二千台,增长60%,排灌机械二百五十万马力,增长40%,畜牧机械八千四百一十台,增长230%,农村小型电站二十万到三十万瓩,增长300%到500%,半机械化农具和运输工具二千三百八十五万部,增长400%。完成了上述计划,到今年年底,农业方面将拥有拖拉机八万一千标准台,联合收割机六千九百台,排灌机械动力五百八十八万马力,农村小型电站四十五万瓩。机耕面积将达到一万一千二百万亩,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6.9%,机械排灌面积将达到二万六千五百万亩,约占全国需要机械排灌面积的38%。完成了上述计划后,1960年农村新增加的农业机械化产品,折合成机械动力计算,约等于五百万左右的马力,按一个马力抵四个劳动力计算,即相当于增加了二千万个劳动力。新增加的大量的半机械化产品约等于增加一千万个以上的劳动力。这两项合计即等于为农村增加了共约三千万个以上的劳动力,相当于农村现有劳动力的14%左右。大家知道,三千万个劳动力,如果充分地利用起来,这将会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出多么巨大的财富。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号召下,现在全国各个地区各个部门一直到人民解放军,到处都掀起了工业支援农业的热潮。农业机械工业企业系统和广大农村对于农具工具改良的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也正在波澜壮阔地不断高涨着。这是农业技术革命运动中两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洪流。不少地区在通过“厂(工厂)社(公社)挂钩”这个新的形式下,正在使这两支洪流日益密切地互相结合起来。这就是目前农业技术改造方面跃进的新形势。这种大好形势,既向我们展示了加速农业技术改造的光辉前景,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如何加速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正确途径。
以下我想就如何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的问题,说一点初步的体会。
农业机械化的根本
问题是大搞群众运动
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基本要求,一方面必须坚决按照党的总路线的精神,做到多快好省,逐步满足农业生产和林、牧、副、渔各业生产不断跃进所需要的技术装备,促使农业的发展能够和工业的发展互相适应。这是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持久跃进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一方面又必须根据我国的特点,适合“农业八字宪法”的全面需要和一整套精耕细作制度的需要,在有效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同时不断地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使工业原料和人民生活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要得到保证。这是一个非常艰巨而又非常复杂的任务,我们有信心也有一切可能逐步地完成这个任务。
怎样来实现上述的这个任务呢?我们认为根本关键在于坚决贯彻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和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关键在于大搞群众运动。而大搞群众运动,又是彻底实现总路线和两条腿走路方针的基础。因此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根本问题,首先就是如何大搞群众运动的问题。
农业机械化战线上的群众运动,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五亿多农民改良农具工具的群众运动。这个运动,经过多年来特别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以来,获得了极为广泛的发展,现在正向着系列化、半机械化的方向不断前进,这是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基础。另一方面是农业机械工业企业内部和科学技术研究部门中的群众运动。这一方面的运动,也已经获得了许多成就,在生产工艺、产品设计、原材料节约、基本建设和企业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新创造,正在不断出现。这就是农业机械工业战线上目前正在蓬勃发展着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这两个方面的运动现时在工业支援农业的号召下,在“厂社挂钩”的形式下,日益相互结合和相互促进。这种厂社挂钩的形式,就是国家的一般工厂、矿山企业特别是农业机械制造和修理企业分别地和附近地区的一个或几个公社建立技术合作协定,实行互相合作,互相支援和互相学习。工厂实行技术下乡,如对机器使用实行包教、包修等。这种形式有利于发展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也有利于发展和巩固现阶段的工农联盟。上海市的工人和郊区农民对于这两大运动的结合发出了这样的赞歌:“工农联盟力量大,技术革命开红花,工人农民齐动手,大小关键攻破它,一厂一社难解决,全区全县包来打,天大困难也不怕,胜利一定属大家”。进一步全面规划,加强领导,不断地发展这两个方面的群众运动,并使其在广大农村改良农具工具的半机械化运动的基础上,更好地密切结合,不断提高,就一定会更有力地推进农业的技术革命,就一定会大大加速我国农业机械化任务的顺利实现。应该指出:为了顺利地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我们必须极大地重视农村的农具改良运动。事情很明显,如果离开五亿多广大农民改良农具的半机械化运动这个基础,那就不可能解决农业机械化中的任何重大问题。首先从农业机械产品的设计方面举例来说吧,比如世界各国长期以来未获解决,而我们现在已经基本定型的水稻插秧机就是在改良农具的群众运动中创造出来的,其中有的优良型号如最近在缅甸表演大受欢迎的醴陵号插秧机,就是农民贺继生同志创造发明的。从农业机械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来说也是如此,现在人民公社所拥有的那些具有现代机器的农具制造修理厂,也大都是在改良农具的群众运动中由土到洋生长发展起来的。山东德州的第一机械厂就正是这样一个由露天钉马掌的合作小组,发展成为拥有六百工人,几十台洋机器的机械厂。这是一个十分动人的例子,像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不少。
农业机械化要从
我国的实际需要出发
必须批判这样一种思想,以为搞农业机械化,就可以不顾我国的自然条件和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而只是简单地照搬国外的现成产品和现成经验。当然,按照我国的具体条件学习和参考国外的先进经验,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根据群众的创造,从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的多种多样的需要出发,从农田水利施工、交通运输、农村建筑、乡村工业等各项实际需要出发,不断设计和创造适合我国条件的,即园田化的、精耕细作的、大中小结合的、结构精密的、因地制宜而又能综合利用的农业机械。为了解决这个任务,当然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研究试验工作,要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科学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这种科学研究工作如果离开了五亿多农民改良农具的群众运动和工厂企业中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如果只靠一些科学研究机关关门研究,那是一定不可能有什么重大成就的。
另外一种意见也是必须批判的,那就是认为搞农业机械化,就只要国家拿出大量的农业机器来就够了,不必去依靠广大农民,也不必去依靠人民公社,更不必去不断提高农民的社会主义觉悟和不断巩固人民公社了。他们不了解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应该和不断改进农村的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相结合,应该和巩固人民公社,发展公社经济,逐步实现公社工业化相结合,应该使国家的支援和公社自身的力量相结合。应该指出农业机械化运动,是全体人民特别是五亿多农民自己的切身事业,它必须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离开群众运动,离开人民公社的巩固和公社经济、公社工业的发展就不可能真正地更不可能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
还有一种意见也是需要批判的。那就是以为农业机械化,一下子就可以完全依靠现代设备和现代农业机械。他们否认运动发展的辩证过程,不承认半机械化的必要性,不承认土办法的重要作用,看不到土中可以出洋,不了解改良农具是现代农业机械之母,因而,他们实际上也否定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应该肯定由半机械化到机械化正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必经过程,也是实现农业技术改造这样一种群众运动的发展过程。只有洋土结合的方针,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结合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才是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唯一正确的方针。尤其在最近几年内,必须坚持以半机械化和改良农具为主。只有彻底地批判了上述的各式各样的不正确意见和错误思想,才能使农业机械化这条战线上的群众运动更好地持久地开展起来。也只有搞好了群众运动,才能真正地加速实现农业的机械化。
各位代表:加速实现我国农业技术改造这个宏伟的艰巨工程已经开始大举进军了。我国广大农民长期憧憬着的“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旱涝不用愁”的新时代,正在逐步向我们迫近了。这标志着根本改变我国经济面貌的新时期正在开始到来。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过“中国只有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彻底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又在技术方面,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通通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由于农业技术改造将要加速实现,我国农业的继续跃进、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提前实现,将会得到更大保证;人民公社和工农联盟也将在一个新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人民生活也将逐步地得到更大的提高;社会主义建设也将获得更好更全面的持久跃进。我们深信在党的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高举毛泽东思想这个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锐利武器,依靠着广大职工和五亿多农民的努力,不断地克服困难,就一定能够逐步地加速实现农业技术改造的伟大任务。
农业机械部门成立不久。机构不全,情况不熟,经验缺乏,任务紧迫,工作中的缺点不少,请大家帮助发现问题,提出批评。
上述发言不当之处,请予指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