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4月11日人民日报 第13版

第13版()
专栏:

以食堂为中心全面组织人民生活
刘子厚代表介绍河北省城乡人民生活集体化的经验各位代表:
我完全同意李富春副总理、李先念副总理所作的报告,并坚决贯彻执行。现在我就以食堂为中心全面组织人民生活问题作以下的发言。
河北省人民,在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1958年和1959年社会主义建设连续大跃进的基础上,今年继续跃进。目前,全省农村正在开展着轰轰烈烈的亩产千斤粮、百斤棉、万斤薯的大面积丰产运动,由于去冬积肥、水利和田间管理搞得好,今年麦子普遍长的好;在城市,广大职工正在深入开展着以技术革新、技术革命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第一季度各项主要工业生产计划都超额完成。各方面的情况表明,1960年仍然是高速度持续大跃进的局面。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持续跃进,随着城乡人民公社的巩固和发展,各方面对劳动力的要求急剧增加,社会上原来的闲散劳动力已普遍得到就业,大量的家庭妇女投入生产建设,这样,原来各个家庭的生活问题,就日益变成社会性的问题了,家务劳动社会化成为必然的趋势。广大人民迫切要求党和政府领导他们组织起来,搞好生活。因此,全面地搞好人民生活,就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新的重大课题了。
关心发展生产,关心人民生活,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也是党的光荣传统。党中央和毛主席从早就不断地指示我们:群众的干劲越大,我们就越要关心群众生活,必须注意全面地抓思想、抓生产、抓生活。河北省各级党政领导是认真贯彻执行了中央的方针和毛主席的指示的。
在全面组织人民生活中我们体会到,首要的问题是解决几千万人的吃饭问题。也就是首先要解决粮食问题和办好公共食堂。河北省历年来就是一个缺粮的省,过去几年来,每年要由中央从各兄弟省调给我们几亿到几十亿斤粮食。因此,我们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几年的奋斗,农业生产有了不少的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来,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广大群众干劲更高,连续两年大跃进,终于实现了全省粮食基本自给。这不能不说是我省一个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胜利。当然,目前我省粮食的情况还是不宽裕的,还必须千方百计地继续增产粮食,我们把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增产粮食,作为全省工作的中心任务。
在农村里
河北省农村的公共食堂是在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大量发展起来的。它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当中走过一段曲折发展的过程,现在已经走上巩固健全发展的道路。目前,全省农村共有食堂二十一万多个,参加食堂的人数占农村总人口的92%。在这些食堂中,办得好的和较好的占80%以上,其中更有两万三千多个办得很出色。这些办得好的食堂,不仅成了社员生活不可分离的社会主义大家庭,并且形成社员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场所。像新乐城关人民公社东紫烟生产队的食堂就是一个典型。
东紫烟生产队的食堂,是在1958年春季大跃进中群众自觉地成立起来的,经过两年的发展,已经达到比较健全的程度。他们做到了吃得饱、吃得好、吃得省,食堂的饭菜,按着农作季节变换花样,有冷有热,有干有稀,有菜有汤,可以几天不重。对不同的社员和特殊问题,如老人、小孩、孕妇、产妇、婚丧嫁娶、疾病、节日、亲友来往等都有妥善安排和照顾。他们在米面加工、炊具、做饭技术方面开展了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创造了一畜四磨、齿轮快碾、土制自来水、切菜机、万能灶等等,实现了半机械化。全村参加食堂的一千五百八十多人,原来米面加工和作饭,共用一百六十四人,开展技术革新以后,现在只用三十八人,节约劳动力三倍多。如与成立食堂以前比较,就节约更多了。同时,还减轻了炊事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饭菜质量。做到了“粗粮变细粮,死面变活面,吃薯不见薯,吃菜变成馅”。不但生活搞得好,去年一年还节约粮食八万多斤。特别应当提起的是,由于食堂经营了菜园、养猪和制粉等副业生产,达到了油盐柴菜等自给自足,加上生产队的分配实行口粮供给制,这样就保证了社员吃饭不要钱。所以食堂受到社员的热烈拥护。他们写了成千上百首的诗歌来歌颂食堂,说:“公社好比红太阳,太阳出来照食堂,食堂巧煮千家饭,饭好菜香心舒畅。”由于生活搞的好,社员生产积极性非常高涨,解放出大批劳动力投入生产,出勤率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这个村原来是很贫困的,历年粮食不够吃,过着糠菜半年粮的日子,过去每年要由国家供应粮食一、二十万斤。近两年来,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成立了人民公社,办起了食堂,生产高速度增长,1958年就由缺粮变余粮,卖给国家余粮十八万多斤,1959年继续大跃进,卖余粮三十一万多斤,除去各项消费粮和籽种外,还储备粮食十五万多斤(每人平均近百斤)。同时,随着生产的集体化、家务劳动社会化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共产主义精神高度发扬。社员们下地回来,就自觉地帮助炊事员做饭、扫地,炊事员对有病的社员,就另做好的面汤、饭菜,送到家去,问寒问暖,大家如同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团结友爱,休戚相共,敬老抚幼,互助互济。特别是广大妇女,不仅得到经济上、生活上的解放,并且得到思想上的解放,同男子并驾齐驱,成为生产建设上的重要力量。许多妇女作诗赞扬食堂说:“全民办食堂,妇女真解放,男女齐下地,共同进食堂,全村成一家,心花喜洋洋。”所有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公共食堂的优越性,显示了社会主义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优越性。公共食堂成为巩固人民公社的重要阵地。自然,我举的这个例子,是食堂中办得好的一个。但是全省类似这样的食堂已经不是少数的,而是成千上万的了。所以,纵然有少数的人仍然怀疑、不赞成甚至反对公共食堂,而公共食堂终于按着积极办好、自愿参加的原则发展成长起来,成为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生活的一种好的形式,为广大群众所热爱拥护。
在全省这些办得好的食堂中,概括起来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加强了党的领导,实行政治挂帅,许多地方叫做“政治进食堂,书记下伙房”,领导干部,分工负责,包干办好食堂。选派热心服务、公道能干、联系群众的党员、团员和贫农、下中农的积极分子到食堂去担任管理员、炊事员和其它工作,树立起贫农下中农的领导优势。二是有了食堂的家底和生产。建立起食堂的专用粮库、菜园、养猪场、家禽饲养场、制造淀粉、酱、醋作坊和米面加工厂等等。做到了油盐柴菜自给自足,和实现了吃饭不要钱。三是实行计划用粮,节约用粮,粮菜调剂,改善生活,使社员吃得饱、吃得好,充分显示出食堂的优越性。四是开展起食堂里的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实行炊具改革,提高烹饪技术,从而不断提高了饭菜质量,和节省了劳动力。五是实行民主管理,群众路线走的好,遇事同群众商量,不但体现多数人的要求,并且解决少数人的特殊问题。做到帐目公开,日清月结,使社员心明眼亮。目前,全省已有各级党组织的书记六万多人深入到食堂去,帮助群众办好食堂;多数食堂都建立起自己的粮库;有十二万多食堂建立起了菜园和养猪场;有一万零四百六十多食堂已经实现了油盐柴菜自给自足。全省食堂的技术革新和民主管理运动正在普遍深入开展。
在农村全面组织人民生活中,除首先搞好公共食堂以外,广大群众进一步要求解决的便是看孩子的问题,疾病治疗问题,以及缝纫、做鞋、文娱活动等集体福利和生活服务事业。也就是更广泛地组织起来,全面地实现家务劳动社会化,由于各级党政加强领导,目前,这些事业围绕以食堂为中心,正在迅速发展起来。全省农村人民公社已经组织起来的托儿所(组)、幼儿园共二十三万多个,入园受托儿童三百六十多万,并且多数的实行了看孩子不要钱。共建立起各种医疗保健组织七千多处,初步形成了一个医疗保健网,许多人民公社还搞起了敬老院、妇产院、缝纫组、洗澡堂、俱乐部等各种服务组织,使社员的衣、食、住、行、文娱活动都有了妥善的安排。由于这些组织是根据着服务生产、合作互助、各尽所长、自我服务、厉行节约的原则搞起来的,不但不增加服务性人员,而且提高了劳动出勤率,政治文化、技术学习和各种文娱活动亦大大活跃起来。充分显示了组织起来、生活集体化、家务劳动社会化的巨大优越性。
在城市里
在城市中组织人民生活,我们采取了以搞好职工生活为重点,同时搞好街道居民的生活;从组织生产和推动生产入手,保障高速度建设,为生产生活服务;以食堂为中心,大力发展各种社会服务事业的方针。现在全省城市已办起各种公共食堂一万七千多个,托儿所一万二千多个,各种生活服务站六千八百多个。由于这些集体福利事业和社会服务事业的发展,不仅使广大职工能够更好地参加生产,而且使四十多万城市家庭妇女摆脱了家庭事务,参加了社会生产和社会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增加了一支生力军。在这方面,天津市的光复道街作出了先进的榜样。他们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以国营商业部门为骨干,组织各工厂企业、机关团体、文教卫生等有关部门大协作,从发展生产入手,把计划供应、合理分配商品和指导消费相结合,来组织群众生活。他们首先帮助各工厂企业办好职工食堂,根据着不同生产、不同工种的职工的生活需要,有计划地合理分配各种副食品,使不同的职工都能够吃上适合需要的饭菜,同时,大量培训炊事人员,组织饭馆的厨师传授技术,提高饭菜的质量,使职工们吃饱、吃好、吃省,心情舒畅。在办街道食堂方面,同样按照积极办好、自愿参加的原则,根据城市居民有不同阶层不同民族和生活水平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等特点,办起了各种类型的食堂,特别是建立起一个机械化的大型主副食加工站,只六十多个炊事员,可以作出三万五千人的主副食品,花样一、二百种,分别供应各个食堂,做到了省人、省煤、省粮,满足各种人的不同需要。职工、居民们可以入整伙、半伙、假日伙,可以单买主食或副食,自由方便。在发展社会服务事业方面,他们采取国家帮助,组织机关、企业自办和群众互助服务相结合的方法,以国营商店办的服务总站为核心,各个生产服务社建立集体所有性质的分站,各个居民区建立群众互助性质的服务小组和家庭服务员,全街形成一个星罗棋布的社会服务网。从看孩子、洗衣服、缝补、修理、理发、洗澡、美化家庭、到护理病人、代请医生、办理婚、丧事务、环境卫生等等,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生产发展,收入增加,生活改善。这种温暖的新型的社会化的生活方式,大大地激发了职工的劳动热情。他们说:“群众的服务热情,活跃到我们的细胞里来了”。因而干劲加倍,生产加番,去年全街三十六个工厂,全部提前一月左右超额完成了任务。由于公共食堂办的好,全面地组织起人民生活,使全街90%的妇女劳力摆脱了家庭事务,参加了社会生产。同时,群众政治思想觉悟迅速提高,热爱社会主义、热爱集体、互助友爱成为风尚,要求进步、要求学习的心情大大增强,形成了全面的政治思想、生产建设和文化运动高潮。目前,我们正在全省城乡开展学光复道、赶光复道的群众运动,使这种全面地组织人民生活、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运动迅速地向广阔深入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进一步体会到,生产和生活是不可分割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必然要求建立和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在党的领导下,依据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引导群众组织起来,管好自己的生活,走集体化的道路,是使生产关系进一步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步骤,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已经从上到下建立起一条领导人民生活的战线,随着生产的发展,把人民生活组织得更美好,从而促进生产的持续大跃进,实现高速度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任务。
以上发言,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第13版()
专栏:

人民公社公共食堂膳食和营养卫生的几个问题
白希清代表的发言
我完全同意并衷心拥护李富春副总理关于1960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和李先念副总理关于1959年国家决算和1960年国家预算的报告。
在毛泽东思想的教导下,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目前群众的劳动热情愈来愈高涨,创造的精神愈来愈发扬,1960年将是更大的跃进年。
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各级党政领导,既全面地组织了生产,也全面地安排人民生活。而办好公共食堂,使劳动人民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干净,吃得舒适可口,保证健康,确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办好公共食堂之所以重要,还在于人民公社化以后,公共食堂不仅是社员吃饭的地方,而且已经成为社员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培养共产主义思想觉悟的大课堂。它将成为巩固人民公社制度的重要保证和社会主义的坚实阵地。在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反右倾鼓干劲的号召下,由于各级党委的重视,加强了对公共食堂的领导,各地的公共食堂不仅进一步巩固了,而且在经营管理、副业生产、炊具改革、膳食营养等方面都有了很多的发展。社员们也认识到公共食堂的优越性,因而也千方百计地培育它,扶植它。现在的公共食堂是风吹不垮,雷打不散,坚若磐石,稳如泰山。
在人民公社公共食堂不断发展的形势下,群众的发明创造真是层出不穷。辽宁省黑山县,创造了玉米食用增量法。既保证劳动人民吃得饱、吃得好,又节约粮食。推广以后,全国各地的群众极力欢迎,在这个基础上又有许多新的发展和创造,形成了一个粮食烹调方法的革新运动。经过各地的推广应用和研究,证明增量烹调法确实是一个先进的方法,是广大人民群众革新烹调技术的一个重大创举,成为计划用粮,节约用粮,保证健康的重要措施,是值得推广的。
采用增量法做饭,将大米先蒸,后淘,再煮,可使每斤大米由原来出二斤半至三斤饭,提高到四至五斤。玉米用磨汤子面的方法或玉米粉烫面法,可由原来一斤面出一点六至一点八斤窝头,提高到二点八至三斤。面粉用烫面法,可由每斤原出一点四斤馒头,提高到一点八至二斤。大量的实践证明,这样做法,不仅出饭率增加了30%至50%,而且主食质量提高了。如玉米用汤子面做的窝窝头,又细又软,“肉头”(有弹性)可口,而且可以用汤子面做包子、饺子、面条等等,为玉米烹调多样化提供了条件,因此增量法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食用增量法烹调的主食,能节约粮食,健康情况是良好的。群众的大量实践证明,食用增量法烹调的主食,可以节约粮食。在推广增量法中进食量并无限制,长期食用的结果证明,粮食是节约下来了。如有的工厂吃增量法烹调的主食时,粮食节约了12%,有的达到15%,而膳食中的热量仍保持在三千四百多仟卡,满足了人体生理和劳动的需要。在中学和职工学校的学生中试验研究,以热量消耗和膳食中所含热能相比,则食用增量法烹调主食时,膳食中热能不仅能满足劳动及生理上的热量消耗,而且还余一百零二仟卡。从许多地方初步研究结果看来,吃增量法主食时,体重并未减轻,劳动效率、耐力、生理功能都是正常的,这就足以说明食用增量法烹调的主食,是可以维持身体的热能需要的。在推广增量法中看出,增量法烹调的主食,容易消化,尤其对胃脏消化功能较弱的老人、小孩、胃病患者是非常适宜的,有些胃病患者,在吃增量法烹调的主食后,胃病有显著好转。群众认为食用增量法烹调的主食,有三个好处,一节约粮食,二细软适口,三治好了胃病,所以大家满意,干劲十足,积极推广。
增量法对保存食物中营养素也是有利的,首先是增量法把粮食中原来未利用的部分利用起来了,如玉米汤子面加工法,就把过去磨粉中未充分利用的胚芽,全部磨在汤子面里,而胚芽中养分较多,因此相对地增加了主食中的营养素含量。再如用大米双蒸法增量,先蒸后淘,然后再将淘过的米蒸成饭。先蒸后淘对乙族维生素的保存非常有利,因为蒸时,大米表皮的乙族维生素渗入米粒内层,减少了淘洗时的流失,同时,蒸后淘洗碎粒少,冲刷下来的粉末少,因此减少了淀粉等其他物质的流失。同时由于增量法烹调的主食,淀粉吸水以后,糊化较充分,淀粉粒大,分散,因此在烹调过程中,可以缩短加热时间,所用火力,也较旧法为小。这些方面,对维生素保存,都是有利的。营养成分分析结果说明,增量法大米饭中硫胺素保存率较旧法提高,最多时可达43%,核黄素30%,尼克酸69%,玉米增量法硫胺素保存率较旧法提高,最多时可达33%,核黄素13%,尼克酸23%,这些维生素的保存,对于增进人体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于此可见,主食增量烹调法是具有许多优点的,无论从广大群众实践的效果或者是从科学观察上来看,都证明了它是可以节约粮食,营养可口,保证健康,是符合于科学规律的。这个新的烹调方法,如果在全国各地推广,节约粮食的数字,将是非常可观的,在国民经济上是一件大事,因此推广增量法的运动,应该坚持下去,并应不断的巩固与提高。
增量法的发现,又一次证明了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科学研究工作者,应该到实际中去,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认真研究群众的发明创造,总结群众的经验,加以提高与推广。当前,卫生人员特别是营养卫生工作者必须与群众结合,总结各地的群众经验,研究各种营养素的变化、热量供应与消耗、消化与吸收等,进一步改进和提高主食增量烹调法,使增量法在节约粮食方面,以及保护人民健康上,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随着全国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公共食堂的炊具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也发展得很快,群众在这方面的创造发明也是很惊人的。如天津创造的窝头机,从玉米元粮做成窝窝头,整个操作过程连续化,每小时可生产窝窝头五千八百多个,郑庄子主食加工站供应周围二百六十个居民食堂的一万多人的主食,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便利了群众,节约了劳动力,保证了生产。不仅城市如此,农村公共食堂也在大力开展炊具改革,有的省推广机械化、半机械化炊具达一百三十多万件,炊具改革以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机械化了的食堂,如何加强卫生工作,保证营养卫生的问题。这因为炊具机械化以后,供应和服务的人数可以成倍的甚至数倍地增加,因此保证卫生的问题就更为重要。另一方面,炊具改革后大大的节省了人力,减轻了炊事人员的劳动强度,这就为搞好营养卫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各地卫生工作者,在保证公共食堂卫生上,创造了许多好的办法和经验,炊具机械化以后的公共食堂卫生是一个新的课题,我们卫生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者一定要迅速的跟上去,提出一套新的办法和经验,把公共食堂卫生搞得更好,保证劳动人民健康,促进炊具机械化的不断发展。
人民公社公共食堂的组织形式,对于逐步提高人民营养水平上也具有特殊的优越性。在过去一年多以来,各地在这方面也做出了不少成绩,有的地方按照吃饭的人数,以满足营养需要的原则,规划食堂菜地,生产蔬菜,这不但保证了社员每天有菜吃,菜的品种多样化,而且也提高了营养水平。目前各地都在大搞食堂家底生产,有许多食堂不仅有自己的蔬菜基地,而且还喂养了猪、羊,鸡、鸭;不仅做到自给,而且还有余,可以卖给国家。搞好家底生产,不仅是巩固农村食堂的重要条件,而且可以再进一步提高人民营养水平,增强体质,使得人人精力充沛,干劲十足。这样有计划地组织食堂的生产为营养保健工作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实非各家各户自起炉灶所能比拟。一年来,全国营养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发挥了共产主义大协作的精神,发动了群众在全国二十六个省、市、自治区,一百七十七个市县和十四个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工人、农民、学生、职员、老人、婴幼儿、孕妇等进行了营养调查研究,用一年时间完成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规定十年完成的任务,这对改善人民膳食营养,促进人民健康、保证生产,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科学依据。全国各地营养卫生工作者,在取得这一巨大成绩的基础上,一定同各地卫生工作者一道,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和群众商量,把人民公社公共食堂的家底生产,特别是蔬菜生产规划的更好、生产的好、保存的好、吃的更好。办好人民公社食堂是组织人民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保证社会主义生产大发展、大跃进的重要环节之一,有了公共食堂,不仅在保证劳动人民的卫生上是非常有利的,而且在逐步提高人民营养水平上也是有利的。我们卫生工作者,有雄心、有壮志要深入群众、深入现场,在营养卫生工作上组织继续大跃进,为公共食堂的巩固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为工农业生产服务,为勤劳勇敢的我国广大人民的健康服务。


第13版()
专栏:

地名学应作为一个空白学科来建设
曾世英代表的发言
我完全同意并拥护李富春副总理关于1960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的报告和李先念副总理关于1959年国家决算和1960年国家预算草案的报告。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个方面在大跃进,测量制图科学也不例外。现在我从测量制图科学这一方面的一个角落里,来谈谈关于大协作促进了科学发展的一点粗浅体会。
我要谈的是地名译音工作。地名译音,简单地说,就是用通用的文字来音译非汉语的地名。这是测量制图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和地图上的其他内容一样,有深刻的政治思想及科学的准确性和系统性。例如,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她的名称在二百余年以前早就见于汉文的典籍,但别有用心的帝国主义者竟无耻地窜改为“埃佛勒斯峰”,以往国人不察,盲从使用,这是错误的。又如解放以前,乌鲁木齐市称“迪化”,这是过去反动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侮辱。在少数民族语言的地名中,是否也有反动侮辱性的命名,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在地名翻译技术上,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混乱和错误的现象,更是明显存在的。例如,1897年列宁被流放的舒申村,“人民日报”曾经报道,在十本书中有十一种译法。又据不完全统计,在测绘工作中,蒙语“河”字的汉字译音有十九种写法。最近有一位同志从青海来信说:“噶尔穆运输站的大牌子写噶尔穆,小牌子写格尔木,路牌及百货公司名写?尔穆。”这种混乱现象如果继续存在,不仅增加了读者的困难,而且降低了地图的科学价值。
在汉语拼音方案诞生以后,我们多了一种帮助音译地名的科学工具。周总理说:“汉语拼音方案……可以用来音译外国的人名地名和科学技术术语,可以在对外的文件、书报中音译中国的人名地名……”。但是如何适当运用,使汉语拼音字母拼写的地名,既适合科学要求,又便于广大人民使用,并进一步成为地理学上的国际语言,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努力推动的科学课题。
测绘工作者有解决这些课题的责任。首先,因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教建设中到处需要地图,地图上的地名必须准确可靠,而地名中短不了非汉语的地名;少数民族地区正在展开大规模的测图工作,需要把少数民族语言的地名,准确地译成汉语;国际事务报道频繁的今天,地图上的地名和报纸上的地名需要统一。再则,经验告诉我们,每个地名只要在地图上出现一次,社会上随即产生了作用,再要更改变动,那是相当费力的。所以地名译音的规范化工作,不能落在地图制作生产的后面,而应赶在前面。党早就看到了这点,所以国家科委在制订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时,就提出了地名译音这一课题。地图出版社在国家测绘总局领导下,承担了研究和组织任务。该社在地图编绘和出版上,在党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例如,由1955年到1959年发行的教学地图一项,就超过二亿三千万册(幅),做到中小学生人手一册,这是我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但对国家科委交下的这项课题,主观力量和客观的要求不相适应。不仅干部的理论水平跟正确体现国家的外交政策、民族政策和文教政策的要求适应不够,就是专业知识也不够,特别是缺乏语言学的基本训练,对于好些种外国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处于文盲状态。党告诉我们:只要政治挂帅,依靠领导、依靠协作,任何困难都可克服。党又提出了边做边学,做好学会的方针,工作同志就信心百倍地干起来了。
在探索工作方法和方向时,我们首先接触的是音译和意译的划分问题,即哪些地名或地名中的哪些部分应当音译,哪些应当意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各方面是不一致的。
其次是标准音问题。在音译外国地名时,需要解决的是汉语的标准音,这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已经得到了解决。但在音译少数民族语言地名时,还存在着少数民族语的标准音问题。上述蒙语“河”字所以产生十九种不同译法的原因,除受了翻译工作者的方言影响外,蒙语本身方言的变化也是一个原因。这是一个非常细致复杂的社会问题,也是专门的语言研究问题,看起来不是短期所能解决的。
第三是译音准确和译名读音问题。汉字普通话音节,根据常用汉字拼音表只有四百多个。用这样少而且死板的音节来音译多种多样的非汉语语音,那是难于胜任的。例如集二铁路线上的二连车站,“二连”两字的读音和蒙语读音出入很大,蒙古族同志就听不懂,又非汉语中有复辅音的音节,译成汉字后,往往变成两个或三个音节,造成译名冗长,诘屈聱牙,难念又难记。常常听到中小学的同学说,地理课很有趣,就是地名不好念不好记。这个问题如何解决,也是有待研究的。
第四是汉语拼音方案的正确运用问题。汉字只能代表音节,汉语拼音字母还能代表音素,这是文字工具上的重大贡献。用音素译音比用音节译音,要准确得多、也方便得多。但社会上对用汉语拼音字母音译非汉语地名时,究竟应当直接从原文音译,还是间接按着汉字译名逐字注音,意见还不一致。
第五是如何全民利用问题。现在已有十多个少数民族在汉语拼音方案的基础上,创造了拉丁字母式的民族新文字方案。因为在各少数民族新文字中,相同字母的用法和读音是基本上一致的,不难设想,如果汉语拼音方案运用恰当,在地名拼写上既发挥相互间的共同性,又保留彼此间的特殊性,那么,在两条腿走路的原则下,在用汉字译音的同时,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的地名,必将成为全国各民族乐于共同使用的一种形式。有了一张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地名的地图,全国各民族都可以利用。这在民族团结上既有深远的意义,在地图制作生产上,也是十分有利的。
最后是如何促进文字改革的远大理想问题。周总理指出过:“文字总是要变化的,……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字形式将来总有一天会逐渐统一。”世界上现有六十多个国家的文字是拉丁字母式的。音译这些国家的地名有两种方法,即
“音似”和“形似”。“音似”便于听,“形似”便于读,各有长处和缺点。用汉字译音时,只能“音似”不能“形似”。汉语拼音方案诞生后,情况改变了,用汉语拼音字母译音,既可“音似”又可“形似”。拉丁字母式的地名在国际上有比较广泛的流通性,所以在名从主人的原则下,如果创造性地做好了“音似”和
“形似”的结合,那么,通过地名可以提供大量的国际通用字汇,为实现世界文字逐渐统一创造条件。这一设想也是值得研究的。
以上所说的一些问题或设想,涉及的面很广,在一般情况下是不易解决的。通过大协作,我们现在已订出了若干种初步方案。首先,作为保证完成这一巨大任务的组织措施,地名译音委员会在党的重视下组织起来了。虽然科学研究和生产部门本身的任务很重,但都指派领导同志或专家参加了委员会。通过委员同志的辛勤劳动,在五个月中举行了五次小组会议,三次全体会议后,就拟订了地名翻译原则草案四种,并在四种期刊上发表。发表后受到社会上的重视,进一步获得了建设性的意见,并展开了学术性的辩论,使草案又提高了一步。
为了调查地名的少数民族语言的书面形式,从而科学地核对整理地名译音,自治区或省里的行政部门、科学研究单位及大学都发动了大批干部及地理系或史地系的师生,提供资料或下到县里进行调查。现在大型地图集上需要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名,已搜集到或正在搜集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对照的地名资料。从这些资料中,不仅进一步反映了地名译音的混乱情况,而且从积极方面纠正了现行地图上的传统错误,使地图的质量获得了提高。
为了制订地名译音规范,中央和地方的文字改革、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翻译、出版单位都指派很多专家来帮助我们进行研究和起草工作。经过反复的、热烈的讨论,现在汉译蒙语、汉译维语及汉译藏语地名简则(草稿)各一种,已草拟完成,并开始在地图制作过程中试用。
以上各项工作虽然仅仅是一个开始,但我国制图学史上是从来没有这样彻底搞过的。这样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必须归功于党,正如李先念副总理在报告中所提到的,是全国人民在党的教育下,发扬了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的高尚精神,协作成风,送宝上门,助人为乐的形势下获得的。
毛主席告诉我们:“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成绩,必须向前更迈进一步。研究地名意义的起源及其词义是地名学的任务,它在苏联已从地理学及语言学分支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们在这方面,直到现在还是一个空白点。为了积极地发展这门目前还是空白的学科,赶上国际水平,我们测量制图工作者殷切地希望把地名学作为一个空白的学科,迅速建设起来。
通过地名学的建立,地名译音的质量必然大大提高一步,不仅科学上的准确性和系统性会改变历史面貌,而且在政治思想上将有质的变化。但这些变革还要依靠准确的原始资料,即用各个少数民族自己的文字,根据正字法写出的地名。希望少数民族同志和熟悉少数民族地区地理或语言的同志,多多提供资料和提出宝贵的改进意见,掀起一个群众性的协作高潮,一同来搞好党的测量制图事业。


第13版()
专栏:

我们的公共食堂越办越好
易瑞生代表谈萍乡芦溪人民公社办食堂的经验主席、各位代表:
我完全同意李富春、李先念副总理和人大常委的报告,并坚决贯彻执行。
萍乡县芦溪人民公社的公共食堂,是在1958年8月人民公社化的时候办起来的。全社共有四万人,七千余户,当时相继办起来三百八十八个公共食堂,每个食堂平均就食的人有一百左右;大的达一百六十人,小的在四十人以上。由于党的坚强领导,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所以从开办以来,没有一个散伙的,相反的越办越好,越来越巩固了。公共食堂的优越性,现在已经深入人心,受到广大社员的热烈赞扬:“公共食堂好处多,男女老少笑呵呵,有干有稀吃的好,饭热菜香花样多,生活愉快干劲足,促进生产大跃进。”我们对办好公共食堂,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是办好公共食堂的根本保证。公社党委对于食堂工作,非常重视。指定公社党委副书记、大队总支副书记和生产队副队长,具体分工管理这项工作。公社党委、大队总支经常督促检查,及时研究、讨论和解决公共食堂所存在的具体问题。选拔党员、团员、积极分子和大公无私的社员,参加食堂管理工作。公社所有干部,以身作则,毫无例外的都参加公共食堂,和群众同吃同劳动,与社员打成一片,公社党委还规定生产大队、生产队分别每月和半个月开一次生活福利委员会议,专门研究讨论和布置食堂的工作。随时总结食堂的工作,召开现场会议,交流先进经验,开展红旗竞赛,抓两头带中间,树立标兵,以不断的推动和改进公共食堂的工作。
第二,实行民主管理,贯彻群众路线,建立、健全必要的制度。做到人人了解食堂的家底,形成人人管理食堂,人人爱护食堂,人人关心食堂。每个食堂,都由参加食堂的全体社员,选出政治上可靠,大公无私,热心办食堂的人,由五到七人组成的食堂管理委员会,分工负责宣传教育、财务收支、实物保管、蔬菜、家禽家畜生产粮食和卫生等项工作。建立定期公布账目的制度,实行日清月结,月月向群众公布;收付现金,有账有据,收付实物,有验收手续,对食堂重大问题和开支计划,要经过群众的讨论和同意,然后才能执行,食堂每月收支情况,作出表报,交大队和公社进行审查。从而彻底的改变了开始那种“吃好吃坏无人管,吃多吃少无账看”的现象。
第三,健全粮食管理制度,实行计划用粮,节约用粮,食堂成立初期,曾一度在用粮方面,有些混乱,造成一些浪费,超过用粮指标,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采取了“以人定量,按量发票,凭票用饭,节约归己”的制度。确定每年每人用粮数量和每户每月吃粮指标。社员根据定量的标准,自己计划用粮。食堂根据每户每月定量数字,印制饭票,按月发给社员,社员凭票吃饭,到月底食堂结算一次,社员节约的粮食归己。剩余的饭票,可向食堂换取现钱,或者留下月使用,也可以换粮食。不足的人,在社员之间,可以互相调剂。实行这个办法以后,仅红旗食堂,一个月就节约粮食三百一十四斤,这些粮食,可以供该食堂所有的人吃两天。这样就逐渐的养成社员精打细算,节约粮食的习惯和勤俭过日子的风气。
第四,建立蔬菜、家畜家禽生产基地,保证公共食堂副食品的供应。为了使社员吃饱、吃好和办好食堂,必须发展和建立副食品的生产基地。因此我们公社划出一千二百余亩地作为蔬菜基地。这样一年四季生产大量的蔬菜,社员每人每天平均可吃到蔬菜一斤半到两斤。不仅自食而且有余。去年一年,拿出一百七十多万斤蔬菜,供应给萍乡城市和工矿。每个食堂,都建立养猪场。去年共养猪一万七千头;每人一年平均吃肉十五斤;此外还卖给国家一千五百多头。每个食堂,都养了大量的家禽,全社共有鸡鸭鹅等家禽十七万六千多只,另外,又建有大小鱼塘三百多个,面积达二千多亩,养鱼一百七十余万尾,鱼的产量达二千一百五十担。由于建立了蔬菜和家畜家禽基地,对于改善社员的生活,巩固和发展食堂以及供应城市、工矿的副食品,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五,为了办好公共食堂,我们坚决的贯彻了积极办好,自愿参加的方针。在食堂开办初期,绝大部分社员是拥护和支持的。但是有少数人,抱着观望和试试看的态度,虽然加入了食堂,心里却有好就继续参加,不好就退出的想法,个别的人,根本不相信食堂能办的好,他们不想加入食堂。对这些人我们并没有采取简单的强制的方法。我们明确的认识到,只有积极的办好食堂,使他们亲眼看到公共食堂的优越性,才能促使他们自觉自愿的参加。为此,我们从来对待办好食堂,就采取积极的态度,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一切困难,坚决的要把食堂办好。我们根据社员的特点,在可能的条件下,对老、幼、病、残、孕产妇等,都给予合理安排和可能的照顾。现在已经作到,每餐饭有干稀、菜有荤素、有菜有汤、饭菜多样化;在农忙时对参加主要劳动的人,是三干二菜一汤,吃饱吃好;在农闲时,是二干一稀,吃粗吃饱;对老人,小孩,是一日三餐,有干有稀,吃饱吃好,对孕、产妇和婴儿,分别发给面粉、肉、鱼和蛋等营养食品;对待生病的人,食堂可以给另做一些饭菜,送到家里去吃;对社员来的客人,可到食堂就食,也可以打回家去吃,食堂还可以根据社员的要求,给客人另外做菜。由于食堂越办越好,所以观望的人,也参加了食堂,不想参加的人,也自动的要求参加食堂了。广大社员,都非常满意。有位六十多岁的老人说:“食堂真正好,人老心不老,有干有稀吃得饱,照顾老年真正好,长生不老转少年,感谢党的好领导。”所以百分之百户、百分之百社员,都加入了食堂。现在食堂真正成了“雷打不散”的了。
第六,开展炊具改革,节约炊事人员,既有利于巩固食堂,也有利于发展生产。“从前妇女受熬煎,长年累月转灶边,头与面黑烟熏眼,提水碾米手磨穿,自从来了共产党,日子过得蜜样甜,食堂工具大革新,节省劳力搞生产。”以上几句话,可以说明妇女要求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的迫切愿望和炊事工具改革的重要意义。公共食堂虽然成立了,但是在食堂的炊事工作上,仍然占用着大批的妇女劳动力。1959年以来,我们公社,发动了广大群众,进行了炊事工具的技术改革,公社的所有食堂,改革了和推广了切菜机、洗菜、碗、筷和淘米机等十几种的炊事工具。减轻了繁重的炊事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保证了饭菜的质量。在炊事工具改革后,由原担任炊事工作的一千四百四十八人,减少到现在的七百九十六人;由原来占总劳动力的13.9%,而降为现在的7.6%。解放出来的这些劳动力,有力的支援了农业生产大跃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