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60-04-01

1960-04-01新闻联播 文字版

街道诗钞

第8版()<br/>专栏:<br/><br/> 街道诗钞<br/> 有了服务组,<br/> 不愁人手少,<br/> 千家如一家,<br/> 困难如山倒。<br/> 红旗街上喜事多,<br/> 人人都唱协作歌,<br/> 你帮我助成风尚,<br/> 点滴力量汇成河。<br/> 街巷里弄红旗飘,<br/> 跃进声中改新貌,<br/> 遍设万能服务站,<br/> 人民生活组织好。<br/> 一个补钉一颗心,<br/> 针针线线情意深,<br/> 洗净补好穿身上,<br/> 生产不忘缝补人。<br/> 公共食堂托儿所,<br/> 大跃进来解放我,<br/> 家务劳动社会化,<br/> 安安心心搞工作。<br/> 〔原载重庆日报〕<br/> 王太婆,笑呵呵,<br/> 见人就把喜事说,<br/> 一辈子围着锅台转,<br/> 如今我也有工作。<br/> 白天我在托儿所,<br/> 引着小伢唱山歌,<br/> 晚上灯下忙学习,<br/> 毛主席著作手中托。<br/> 学了著作干劲高,<br/> 越搞工作越快活。<br/> 有人和我开玩笑,<br/> 说我和青年差不多,<br/> 这样的日子怎么不快活,<br/> 梦里我也笑呵呵。<br/> 〔原载长江日报〕<br/> 自从有了服务站,<br/> 我们孤老得照看,<br/> 卧病在床两月多,<br/> 送茶送水又送饭。<br/> 一天来几遍,<br/> 问长又问短。<br/> 要是过去旧社会,<br/> 穷苦孤老有谁管。<br/> 有了党的好领导,<br/> 孤老不孤得温暖。<br/> 感谢党和毛主席,<br/> 病好决心努力干。<br/> 〔原载湖北日报〕

春城无处不飞花

第8版()<br/>专栏:<br/><br/> 春城无处不飞花<br/> 江之水<br/> 我们走在天津的街道上,3月的风吹得人们感到那么暖和、畅快。我们走进街道里巷以后,看到居民们大搞安排经济生活以后的变化,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片生活的春光。<br/> 春风吹遍了里巷,生活沸腾起来了,人们的心头也都春意充盈……。<br/> 走过里巷,家家户户门前都贴着颜色鲜红、墨迹未干的双喜字。人们说,这是不久以前街道成立公共食堂时贴的。一位是街道积极分子的老大娘说:打解放后,不知我贴了多少次喜字了。办公共食堂也是办喜事,成立食堂的那一天,我们的胸前都插了一朵红绒花,招呼着来吃饭的邻居们。那一天,街道商店给我们送来新鲜的菜、红粉皮,我们吃了一顿开门喜的捞面。来吃饭的邻居们,进食堂就彼此道喜,家庭妇女们见面不是说:大婶,我这回可解放了;就是说:嫂子,咱们算熬出来了!谁再给我磕三个响头,我也不上我那小锅台啦!<br/> 光复道荆华西里有个在邮局工作的男职工也抢着说,别尽听你们妇女的了,这一回可连我也解放了。原来他家里有个长期生病的妻子,过去他天天下班回来得做饭,连机关的学习和开会都不能参加。现在呢?公共食堂的炊事员把一天三餐饭都给他妻子送到家里去,怪不得他非要抢着说说不可呢。<br/> 我们在光复道附近的“广场”公共食堂里吃了一顿午饭。这一天午餐有菠菜烩粉皮、烧面巾、熬鱼,主食有花卷、窝头、米饭。最贵的菜也只有一角五分钱一盘。在右边挨着我们吃饭的是一个在街道裱纸车间做活的家庭妇女;在我们左边吃饭的是两个在小学读书的小姑娘,大的不过十岁,小的只有七、八岁。我们问她俩:“爸爸、妈妈呢?”她们回答:“都上班去了。”“你们过去在哪里吃饭?”“我们吗?自己做!”“会吗?”“做不好,我们老吃烧焦了的糊饭,有时还吃半生不熟的。又耽误功课,又不能去玩,真费事,还容易烫着,我们才不愿意做饭呢!”说得桌旁吃饭的人们都笑起来了。那位刚刚走出家庭的年青妇女,又接着跟我们扯起她的变化,说了不少赞美公共食堂和感激党的话。间或也有别人插进来帮她说上几句,一时显得这食堂分外热闹。在人们嘻笑声中,我抬头看到墙上一张居民写的大字报,上面是:<br/> 广场食堂饭菜香,<br/> 多种多样比家强,<br/> 解放家庭劳动力,<br/> 美满生活感谢党。<br/> 在南门西大街的里巷里,我们还看到许多新成立的大型的生产车间,有制刷场,小五金零件制造场,车把装配车间等,差不多都是由五六十名,甚至上百个家庭妇女组成的。我们看到车把装配车间,虽然零件繁多,技术非常复杂,但是她们的工作都分外熟练。从装配到包装、打箱、印字,全部由这些家庭妇女们完成。在院子里,我们就看到由她们装好箱待运国外的大批成品。在这个车间和其他为工厂加工的车间里,我们不止一次地听到她们介绍说,有的家庭妇女,由于从家庭解放出来以后,思想觉悟逐渐提高,学习技术很快,有的人的工作效率已经超过做同样工作的在职工人了。<br/> 现在她们每天工作六小时,另外两小时用来学习政治、文化。差不多在每个车间里,我们都看到墙上挂着黑板,上面有家庭妇女们刚刚学会写的工整的字。中午,她们在街道公共食堂用过饭以后,大家就休息,有时还展开小型文娱活动,或是读报。生活的巨变,使她们享受到过去不能得到的这些权利,难怪她们生产的劲头愈来愈大,眼界也愈来愈宽了。<br/> 在一条不算很长的里巷里,我们看到“里巷万能服务站”的老大娘,正给夫妇出去上班的职工领粮票。还有的在开水站给职工灌暖水瓶。问起她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回答的语言是朴素而动人的:“为什么?他们都上班了,家里没有人哪!”问起都有哪些服务项目时,她们就说:“只要他们需要办的事,什么都干!”<br/> 这条里巷还有代销店、缝纫组、洗衣组、理发室、防疫站、图书室、托儿所、儿童乐园、鞝鞋组、修配站。在修配站里,一个刚刚走向生产不过两个月的中年家庭妇女,正熟练地给居民换补锅底,还有一个妇女在焊铁壶……。里巷托儿所里的孩子们正安详地睡在小床里,从他们一个个恬静的小脸上,仿佛可以感觉到他们的父母该多么放心和阿姨们照管得有多好。所有里巷的阿姨们、修配工人、防疫员、理发员、鞝鞋的人们,都不过是经过短期训练就掌握了技术的家庭妇女。她们有多么聪明灵巧呀,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她们的智慧才闪耀出光辉。<br/> 里巷居民的精神面貌也变了。许多过去多年不讲话、不和睦的邻居,现在由于集体生活的关系,大家讲话了,和睦了!有两家还准备把隔成两个小院的砖墙推倒,合成一个大院。<br/> 在一个里巷的公共食堂里,我们看到一个三十多岁的妇女,她是头一天来食堂当炊事员的。原来的炊事员得了病,她一听说,就主动地跑来帮忙了。她见到我们的面就高兴地跟我们说,她从小跟着自己当厨师的父亲在饭庄里擦盘洗碗,因此也学会了一套做菜的手艺。不管煎炒烹炸,她都能动得了手,而且做的菜的样数足有上百种。她说,这一次我可要给我们食堂的人们做几样新鲜菜尝尝了。<br/> 还有一些过去所谓的“死角”,现在也复活了。我们在兴安街幸生胡同里就听到过不止一件这样动人的故事。有一对夫妇住在楼上,为了下楼倒脏土的事,彼此呕气谁都不去倒,结果脏土堆积在阳台上,埋过了阳台的栏杆。这一次,胡同里大搞安排经济生活以后,邻居们跑上去给他们夫妇抬走了足有一千几百斤重的十几箱脏土,感动得夫妇俩互相自动检讨,并一再向邻居们表示,今后绝不呕气了!<br/> 胡同里还有个老人,过去见到街道积极分子就喊“跑破鞋”,意思是说这些积极分子为群众跑破了鞋也没有人管饭吃。可巧,前几天由于她饮食不慎,得了急性肠胃炎。她的女儿、女婿都去上班了,家里只有两个四、五岁的小孩子。她肚痛得混身是汗,动也动不得,这可怎么办呢?结果邻居们闻风而至,一面到医院把医生给她请来,一面派人给她女儿送口信、打电话。事后她女儿、女婿表示一定要在工作岗位上加倍努力来报答邻居们的关心。从医院出来以后,这位老人的饮食起居也都有邻居照顾。现在她已经完全好了,见了积极分子的面再也不喊“跑破鞋”了,而且她感动地说,我也要参加他们的工作,我现在只看管自己女儿的两个小孩,我还有能力帮助别人,让我给邻居们多照管几个孩子吧。<br/> 里巷的春风正愈刮愈炽烈。我们走到哪里,那里的人们都显得那么年青,那么喜气洋溢。我们赞扬家庭妇女们的生活变化时,人们都笑着回答说,我们可并不满足呢!这才是个开始呀,党给我们安排的好日子在后头哩!<br/> 在天津的街道里巷里走走,你会感觉到生活里的春天是多么丰富动人,到处充满了生机,到处开放出生活的灿烂的花朵。这是六十年代第一个春天里普通的一日;这里只不过是在春风荡漾中摄取下来的几个零碎的小镜头。但是,这又是一个多么不平凡的春天。在这样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不知有多少城市也沐浴在这春风之中,不知有多少街道里巷正发生着崭新的变化,到处是一片耀眼的灿烂的春光。<br/> 人们热烈地欢呼着六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人们歌颂着这永远也不消逝的人间的春天!

波兰泥土的芬芳——听钢琴家扬·贝莱仁斯基萧邦作品独奏会

第8版()<br/>专栏:<br/><br/> 波兰泥土的芬芳<br/> ——听钢琴家扬·贝莱仁斯基萧邦作品独奏会<br/> 洪士銈<br/> 波兰人民为了和我国人民一起纪念世界文化名人、十九世纪波兰人民的歌手——萧邦诞生一百五十周年,派出了自己优秀的钢琴家扬·贝莱仁斯基来我国参加纪念性的演出活动,举行萧邦作品独奏会,真是令人兴奋。我们预祝他的演出获得成功。<br/> 萧邦是我国拥有最广大群众欣赏基础的外国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经常是我国钢琴家演奏的节目。正如波兰伟大诗人诺尔维德所指出的:“论国籍,他是波兰人;论音乐天才,他是全世界的公民……”,这次贝莱仁斯基同志的成功演出,更是很好地帮助我们正确了解萧邦的作品。<br/> 钢琴家贝莱仁斯基的演奏特点,给我们总的印象是纯朴、严谨、洗炼而有节制;音色明亮精致,力度含蓄,触键轻盈,不渲染个人即兴式的感情夸张,而着重于揭示萧邦的民间朴素的一面和古典主义的理性因素。在戏剧性的激情方面,特别在叙事曲中,好些地方欲纵故擒好像是恐怕失之过猛;在感染力方面,完全不同于西欧某些钢琴家那种矫揉做作、热中于个人夸张的俚俗情调。<br/> 独奏会的节目编排,波兰民间舞曲的体裁(四首波兰舞曲、四首玛祖卡舞曲、五首圆舞曲)占最大比重,这也是耐人寻味的事。所以,整个音乐会洋溢着波兰民间的生活气息所散发出的波兰泥土的芬芳;由鲜明的民间舞蹈节奏烘托出的精致透明旋律,像洒在花草上的晶莹朝露,给人以清新的感觉。<br/> 扬·贝莱仁斯基是波兰的杰出的钢琴家。1937年,他参加第三届国际萧邦钢琴比赛,获得荣誉奖状。在德国法西斯侵占时期,他主要从事教育工作。胜利以后,又开始了艺术生活。由于他对音乐生活的贡献,1955年波兰部长会议授给他金质十字勋章。贝莱仁斯基的演奏,使我们对于波兰的音乐文化和民族心理素质有了正确的理解;这对于增进中波兄弟般的友谊和加强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与相互了解,将会起重要的影响。

这一回我可跳出来了

第8版()<br/>专栏:<br/><br/> 这一回我可跳出来了<br/> 天津和平区自由道居民 李淑英<br/> 我是一个有七个孩子的家庭妇女,今年才三十五岁。1957年,我出来参加过缝纫工作。当时我把孩子们安排好:大一点的在家轮流做饭;让再小一点的看管我最小的孩子。当时孩子们也乐意帮助妈妈出来参加生产,我心里更高兴。可是,没有好久,我的第七个小女儿由于缺少人照顾,把腿摔折了!我的另一个小孩也得病住了医院。您看,我这个心能顾得上几头呵?狠了狠心,我又回到家里来了。<br/> 1958年大跃进,我的心又动了。我想我也有为国家建设出力的义务,不能老让孩子、油盐柴米把我的手脚捆住呀!我又出来了。先是参加办理银行储蓄业务,但是为了做饭的事,我和孩子们的矛盾仍然很多。本来是分好了工、排好日子轮流做饭的,不过临时不是我工作忙做不了饭,就是孩子们功课忙、或者是要考试了等等,没有时间做饭。这样对于大家的正事都有影响,有时甚至你等我,我等你的连饭也吃不上。我这个当妈妈的不能看着全家人不吃饭呀!结果我灰了心,又走了回头路——回家做饭、洗衣、看起孩子来了。<br/> 这一回,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在光复道商店的协助下,我们街道的居民组织起来了,大搞集体生产福利事业。就在我们这街里成立了七、八个公共食堂,还有托儿所、幼儿园、洗衣组、修配组、万能服务站,我又从锅台旁边跳出来了,并且这一回跳出来,以后永远也不再回去了。<br/> 现在我们全家老小都在街道公共食堂吃饭,三个小孩上学,三个小孩在幼儿园,一个最小的在托儿所,老师、阿姨照顾得很好,都不用我操心了。孩子们也高兴自己不再做饭了。我呢,又回到缝纫组参加生产,并且担任了小组长。除了生产之外,现在还为街道福利事业奔忙。由于街道大力组织人民经济生活,我们“广场”这一带一千四百多户当中,又有三百多家庭妇女解放出来参加了街道生产,有的参加包药工作,有的参加裱纸、缝纫工作。我们一天生产六小时,另外两个小时学习政治、文化,我们的生活正在发生变化。我们打心眼里感激党,感激毛主席带给我们这样幸福的日子。

街道新景(图片)

第8版()<br/>专栏:<br/><br/> 街道新景<br/> 韩羽 英韬<br/> 各显其能<br/> 快下班了<br/> 满街春<br/> 后顾无忧<br/> “管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