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3月5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全国大规模推广插秧机
各地在推广中,信心百倍,深入解决技术问题,让插秧机彻底代替笨重的手工操作
新华社广州4日电 我国农民千百年来弯腰曲背的水稻插秧劳动,在六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将要大面积地被土法制造和洋法制造的各种型号的插秧机代替。在1956年初步创制成功的插秧机,经过几年来的不断改进提高,特别是经过去年的大面积生产试验,目前已发展到大规模推广使用的阶段。这是我国农业迈向机械化的重要的一步。
现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南方水稻地区,正趁大好春光,掀起一个轰轰烈烈、推广使用插秧机的高潮。南方湖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和北方吉林、宁夏等省、区,各级党委最近都抽调专人或成立专门机构,对插秧机的制造、推广和培训插秧机手等工作加强了领导。湖南省从省到县(市)都成立了插秧机推广领导小组或指挥部,各县、市用召开现场会议和举办训练班的方法,培训出能制造插秧机的铁木工人七万六千多人,到2月20日止,全省已制造出插秧机十六万部,早稻插秧前还可造成很多,可争取全省30%以上的早稻实行机插。目前各地公社社员正冒寒下田,以松毛代秧苗,大练特练操作技术。去年使用插秧机插秧面积占全国第一位的贵州省,今年继续鼓足干劲,争取把插秧机的推广部数由去年的将近七万部增加到二十五万部。往年推广较少的四川、广西、广东、湖北、江苏等省、区,正急起直追,猛攻思想、制造、使用关。各级党委书记亲自出动,召开现场会议或组织技术表演队,深入传播插秧机制造、使用技术和好处。广西僮族自治区为保证插秧机的质量,特地组织铁木匠专业制造插秧机队伍,层层训练。北方地区的吉林、黑龙江、辽宁等省也正采取向外省“取经”等办法迅速上马。
使用水稻插秧机插秧,经过过去几年特别是1959年较大面积的生产实践,完全证明具有工效高、质量好、能增产和减轻劳动强度的优越性。贵州省铜仁、修文等二十多个县市,去年用醴陵二号简易插秧机栽插水稻三十八万多亩,比手插共节省人工六十多万个,平均每亩节省将近两个工;由于使用插秧机插秧,能减轻劳动强度,使妇女、半劳动力在插秧这个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的农活上,也充分发挥了作用,进一步减轻了抢收早稻和抢插晚稻期间劳力紧张的程度。同时,由于机插比手插均匀、整齐,深浅一致,合格率高,因此,还获得了比手插增产的效果。据调查,江西省去年机插的三万六千亩水稻,一般比手插增产6.5%到15%。其他地区的情况大致相同。因此,广大人民公社社员热烈欢迎插秧机,贵州湄潭县农民用山歌唱出了他们使用插秧机的喜悦:“自古插秧手称能,如今机器田中飞,保质保量效率高,腰不酸来腿不疼,初看好似龙戏水,转眼青纱已织成”。
今年各地能够大规模地推广使用插秧机,是过去几年广大群众和农业科学工作人员,在党的领导下,发挥敢想敢干的精神,对插秧机不断创制、改进和提高的结果。我国对插秧机的创制、试验工作,早在1956年就开始了。从1958年大跃进以来,在轰轰烈烈的工具改革运动中,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敢想敢干的广大工农群众,也以无穷的智慧投入了创制插秧机的行列,他们和科学研究专业队伍相结合,把插秧机的创制和试验迅速地推向前进。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各地创制、改制比较成熟的插秧机已达九十多种。其中,经过全国性的专业会议鉴定定型决定推广的已有七种。它们是醴陵二号甲型插秧机、江西——五九型插秧机、广西五九——三型插秧机、汉川五九——二三型插秧机、上海南汇一号插秧机、南一零五——B型插秧机和浙农四号插秧机。这批插秧机有土有洋,也有半土半洋的,都具有工效高、质量好、使用方便的特点,而且多数制造简单,一般县、社都可以就地取材,加工制造。今年各地推广使用的主要就是这七种插秧机。另外,有些地区,还根据技术条件、制造能力,选择了适合当地使用的其他型号的插秧机,进行制造推广。
全面推广使用插秧机后的新课题是:如何实现育秧、拔秧、洗秧、运秧等整个插秧过程的工具系列化,以便适应插秧机提高工效的需要,和更全面更深入地实现机械化。对此,有关部门已经着手进行研究,力争在今年晚稻插秧以前,创造出一整套整个插秧过程使用的半机械化高工效工具,以解决这个问题。此外,各地在推广现有插秧机的基础上,还将继续研究试验使用动力机械牵引插秧机插秧,为实现水稻插秧机械化和自动化创造条件。
有关方面指出:大量推广插秧机之后,无疑义会在大面积上发挥它的优越性。但是,必须估计到,所有各种型号的插秧机,都还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加上在赶制中,技术不熟练,自然出现一些不合规格要求的。再加上插秧机操作手技术不熟练,插不好的现象必然会出现,有些比手插还要慢,还要差。这些毛病必须估计到,必须有坚定的信心,出了毛病不后悔,不退缩,勇往直前,一定能够胜利的。
(附图片)
江西南康县机械厂为农村制造的大批江西五十九型插秧机
余泽恩摄(江西日报稿)
湖南湘潭专区在醴陵县召开的新工具评比竞赛大会上,各县女插秧机手们使用醴陵二号插秧机在比武 殷本岳摄(新华社稿)


第4版()
专栏:短评

栽培水稻的革命
一件振奋人心的喜讯传来了:今年我国水田地区将要大规模地推广使用插秧机。千百年来,我国农民都是弯腰曲背用手插秧,如今这项繁重的劳动将由机械来代替了。
插秧机的推广和普及,将使我国广大水田地区向农业机械化跨进一大步。虽然我们现在使用的插秧机多数还是靠人力牵动的;这些插秧机诞生不久,也难免存在一些缺点,但是决不能因此低估它的意义。应该肯定,经过生产实践的反复考验,我们的插秧机将会不断改进,逐渐完善起来。将来一旦有了大量的动力牵引机械,插秧作业就可以比较容易地由半机械化过渡到完全的机械化。所以,插秧机的推广使用,是我国水稻栽培上的革命。
今年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将近五亿亩。在全部农业生产中这是占用劳动力最多的一种作物。因为水稻栽培上用工很多,再加上水稻产区集中,每年到插秧季节,劳动力的情况显得特别紧张。特别是双季稻产区,早稻收割和晚稻插秧紧密衔接,劳力尤为紧张。实行机械插秧,就可以做到省人力,抢季节,及时完成插秧工作,保证水稻顺利生长。
水稻是高产作物,随着插秧和其他作业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的实现,解决了劳力不足的矛盾,就可以根据国家的需要适当扩大水稻播种面积;用机械插秧,不但效率高,而且质量也好,符合密植规格,因而也能比用手插秧增产更多。不仅这样,今后随着插秧和其他作业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的实现,将可以从水稻生产方面节省出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多种经营,这样,就会促进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插秧机的广泛应用,不仅对于水稻生产本身,而且对于整个农业生产都将发生深远的影响。
一项新的生产工具的推广和使用,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各地对于制造和使用插秧机还缺乏经验,一时也很难训练出足够的、十分熟练的技术人员,这些都是可能碰到的困难。但是这是新生事物成长中的困难,是完全能够克服的,应当有坚定的信心。过去推广双轮双铧犁等新式农具的经验证明,同样一种新工具,由于它在各个地方的遭遇不同,新工具所产生的效果也大小不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是不是满腔热情地爱护它,是不是采取坚决的态度和细致的措施去推广它。在开始推广水稻插秧机的时候,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这个经验,以便使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现在,各地正在组织强大的专业技术队伍,加紧插秧机的制造和训练操作手,为大规模推广插秧机创造条件。我们相信,经过大家不懈的努力,插秧机将会越来越完善,将会很快地成为广大农民手中的增产利器,勇敢勤劳、干劲冲天的农民,一旦掌握了这种利器,就一定能在1960年的农业生产的持续跃进中创造更丰硕的果实。


第4版()
专栏:读者中来

社员喜夸插秧机
“插秧机,顶呱呱,栽的禾,如笔画,腰不疼,眼不花。共产党,真伟大,我们永远听毛主席的话。”这是我们大队社员对插秧机的赞语,也是对党领导下的技术革新的颂歌。
我们大队每个劳动力负担十二亩多田。过去每到插秧的时候,总是忙得不可开交,麦子要割,田要整,肥要送,秧要插……。我们总是想:“要是有个机器代替手工插秧多好啊!”
现在这个理想实现了,我们社里农具机械厂的工人制造成功了插秧机,这是我们的大喜事。去年早稻插秧时,推广使用,比手插效率提高五、六倍。
晚稻插秧时,全大队推广使用了一百二十部插秧机,二千六百亩晚稻,十五天时间就插完了。比1958年提早半个月,还节省了六千六百多个劳动日。晚稻平均亩产八百零七斤,比1958年增产20%以上。现在,只要提到插秧机,真是人人称赞,个个夸好。社员说:“过去脸朝黄土背朝天,插了第一天就不想第二天。”现在是“手扶机器自动栽,速度高来人轻快。”
江西进贤县下埠公社下埠大队队长 周炳火


第4版()
专栏:

手插没有机插强
油菜开花满坝黄,
手插没有机插强,
一手只能栽一蔸,
机插一次十二行,
机插一天三亩半,
手插十天跟不上。


第4版()
专栏:

女插秧机手黄宝兰
 新华社记者 赵颖
四年前,风光明媚的早春,贵州省山区里满山遍野的人群开始了繁忙的春耕。在铜仁县一个农业社里(现为江口公社大坳生产队),结实红润的十五岁姑娘黄宝兰第一次下田插秧,干不到一个钟头,就腰酸腿疼,手指头发麻。插下的秧都是稀稀拉拉,歪歪扭扭不成行。同她一起干活的大娘一面教她插,一面爱抚地说:
“才插几根就嚷痛了,我们插了几十年啦!”
黄宝兰望望大娘微微弓起的背影,重新埋头干起来,但脑子里翻腾起一个想法:要是有个办法插秧不用弯腰曲背,那该多好啊!
三年过去了,1959年2月间,公社里来了一台湖南醴陵二号插秧机,可以代替手工插秧。黄宝兰听到消息又惊又喜,一阵风似地跑去看插秧机,并且当场要求在她所在的大队首先试用,公社党委同意了她的请求。
学习使用插秧机的那天,黄宝兰和同伴们早早准备好了松毛(因季节尚早,还没有秧苗),她兴奋地、小心翼翼地下田使起插秧机来。
这部竹木结构的插秧机,看起来轻巧、灵活,但学会操纵它却着实有些困难,插不了几下,便出现了飘秧、钩秧、漏秧、伤秧现象。站在田埂上看新鲜事的一些社员,摇晃着脑袋走开了,只剩下省、县来的干部和公社党委周书记。黄宝兰急得满脸通红,周书记马上召集大家开会研究,决定第二天再试验。
晚上,黄宝兰翻来复去睡不着,第二天还没等天亮,她就同女伴章桃先往田里跑。这回和昨天的插法不同了,不光是猛插,而是插一会,停下来,同大家细细看,细细想。飘秧、钩秧、漏秧的毛病慢慢都克服了,就是伤秧愈来愈多。黄宝兰又累又急,这时,周书记走过来说:“四个问题解决了三个,还有个伤秧问题,得从操作技术方面多想想办法。”听了周书记的话,黄宝兰马上冷静下来,继续干,轻一下、重一下,忽然发现轻使的部分伤秧就少,原来真是一个技术问题。黄宝兰和周书记、干部们个个高兴极了,因为机器试插的结果,证明不仅插得快,而且质量好。
第三天、第五天……,黄宝兰继续起早贪黑地勤学苦练,操作技术迅速提高。十多天后,在公社和县里的操作插秧机比武大会上,她的成绩获得了第一名,比一般手插提高工效七倍多,而且质量好。一个“学宝兰、赶宝兰、超宝兰”的大力推广插秧机运动,就在党的领导下,从公社到县到省都开展起来了。
不久,黄宝兰接到了公社党委交给她去新江大队办训练班推广插秧机的任务。黄宝兰一想起大娘那微微弓起的背影,便迫不及待地拉着女伴章桃先跑了二十多里,摸黑赶到新江大队。
训练班要开始了,黄宝兰和章桃在天不亮就起床作好准备。可是,原先通知学习的五十多人,才来了三人。黄宝兰的满腔热情像给泼上了一盆冷水一样,她坐在田埂上难过起来。
当时田里插秧的人正多,但没有人去搭理她们。她们俩一声不响干了好一会,老农李祖红走来劝她们说:“唉,小闺女,这几个竹片片能插什么秧?靠它是不能有收成的?快回家去吧。”黄宝兰沉住气说:“老人家,你先看看再提意见吧”。李祖红摇着头说:“看个啥,尽是些烟杆老壳(即钩秧)。”在黄宝兰的再三要求下,他才慢吞吞地下田来抓几把看看,看了又看,才惊奇地说:“咦!真是好啊,只有一根钩秧。”并且要求试插,插了好久,连连称赞“好使、好使”。李祖红的试验吸引了旁的农民,恰好又是午休时刻,过来看插秧机的人多起来了,有试插的,有提问题的。黄宝兰立即抓紧,就开起训练班来。
经过现场训练,李祖红老头迫不及待地请求说:“插秧机就是好使,我要求把机子留下来。”旁边的人也嚷起来,要求把插秧机留下。黄宝兰又感动又高兴,她答应把机子留下来,并和章桃从中午一直教到天黑,人们纷纷邀她俩吃饭、住下。临走,四五个年轻人和老头直把她们送出村外。
就是这样,她们走到那儿,推广到那儿,各地很快掀起使用插秧机的热潮。去年全省共有三十八万亩水稻实行了机插。
黄宝兰在胜利完成掌握、推广插秧机的任务后,去年夏天党又派她到南京参加全国插秧机会议观摩学习。回来,组织上交给她试制新插秧机的新任务。
黄宝兰没正式上过学,没文化,没技术,但她决心要制造出更好更完善的插秧机来。她跑去找公社党委书记,书记从身上拿出钱来给她作试制的经费,又马上打电话派来两个木工帮她制造。黄宝兰从党委会回来,浑身是劲,白天参加生产,晚上抽空干,没文化技术,就边学边干。不会画图,就连说带比划地领着木工做。
在十多天制造过程中,黄宝兰不论刮风下雨,每天来回十五里,每晚都去和木工一起苦战。最后,他们在原来的插秧机基础上,加以改进,造出了新的插秧机。经过鉴定,认为机器结构合理简单、制造方便,而且提高了插秧质量,是一台好机器,去年底,被铜仁专区命名为“铜仁一号”。
最近,黄宝兰又参加了在广东东莞县召开的全国插秧机会议。
(附图片)
任之玉插图


第4版()
专栏:

全国推广的七种定型插秧机浙农四号插秧机
它是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设计的,具有连续运动插秧效率高的优点,一般合格率达75%。用牵引机带动配上二个人操作,一天能插秧二十亩左右。
图示:(1)三角架(2)分插轮(3)打击锤悬架(4)秧爪(5)凸轮(6)拉杆(7)打击锤(8)地轮起落手把(9)扶手(10)插深调节手把(11)链轮(传动链)(12)船身(13)地轮(14)中间轴(15)秧箱(16)上架
湖北汉川59—23型号插秧机
创造者是湖北省汉川县农具研究所。它有较灵活的调节机构,栽秧的疏密和深度可以自由调节。插得直、插得稳、插得齐、插得匀。一天可插秧三亩以上,比人工插秧快五至六倍。
结构如图示:(1)机架(2)秧箱(3)推拉插秧杆装置(4)调节装置
湖南醴陵二号甲型插秧机它是湖南省醴陵县青年农民贺继生(共产党员)在当地党委的支持下制成的。这种简易插秧机,插秧工效一般比手插提高二至五倍。一般秧苗合格率约占85%左右。钩秧、伤秧、漂秧、漏秧一般只占株数5%至10%左右。这种插秧机能按密植规格灵活调整。秧夹基本和秧箱分离,漏插时可马上进行补插。机身全部竹木结构,制造容易,成本低,不论山区、平原、丘陵、大田、小田、沙土、粘土均可使用。
结构如图示:(1)船形秧箱架
(2)秧箱(3)引导板(4)前秧箱板(5)压秧板调节器(6)压秧板(7)笏片弹簧(8)秧夹
广西59—3型插秧机
它是广西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创制的一种钳夹直插式插秧机。它的主要特点是用重压送秧,秧夹深入秧箱强迫分秧,插秧和分秧一致。插秧均匀,漏插率低于2%以下。每人每小时可插秧零点四六亩。
结构如图示:(1)连杆机构(2)机架(3)秧门板(4)秧夹架(5)秧箱(6)秧夹架滚轮(7)螺旋轴(8)直梁滚轮(9)承架滚轮(10)压秧板
南105—B型插秧机
南105—B型水稻插秧机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制造的,它是一种畜力牵引滚插式插秧机。它的机械化程度较高,有自动的送秧装置,能够一面插秧,一面装秧,插秧效率较高,用牛力牵引,每天十小时,可插秧二十至二十五亩;用小型拖拉机牵引,每天十小时可插秧约三十亩。结构如图示:(1)升降手柄(2)秧箱(3)地轮(4)秧爪(5)分插轮轴(6)三角机架(7)船底
江西59型插秧机
江西59型水稻插秧机是一种人工操作(一人)、铁木结构的直插式插秧机。它采用打击式送秧和弧形秧箱等距移动相配合的方法,送秧可靠,插秧质量超过人工插秧的水平,分秧均匀度为87%(手插一般为80%左右),钩秧、伤秧、漂秧率仅5%左右。漏插现象已基本消灭。它还具有插得苗直、行直、插穴小、足迹少、深浅一致的优点。在插6×6株行距时,每人每天可插秧五亩半至七亩,比人工插秧提高工效五至六倍。
主要构成部分如图示:(1)机架(2)插秧架(3)秧爪架(4)秧箱(5)打击架(6)秧箱移动装置(7)托秧板
上海南汇一号插秧机
创造者是上海市南汇县工具改革办公室试验小组。它的优点是插秧质量高,结构简单,成本低,操作和搬运方便。插秧的合格率为84.8%,漏插率为3.33%,钩秧率以穴数计算为6.67%,以株数计算为1.73%,伤秧率为8.15%,插秧工效比手插的提高五至七倍。
结构如图示:(1)船身(2)抓秧器(3)机架(4)秧箱


第4版()
专栏:

坚决用到底
插秧机来插秧机,
往日听了不信你;
今日看你能插秧,
我们坚决用到底。
——贵州民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