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3月2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我们大家的家
闻山
我们快要搬家了。让我们把自己的生活,再重新好好地安排,妥善地组织。
让我们大家,工作时像并肩作战的战友;生活里,是最亲爱的手足兄弟。
让所有的人从琐碎的家务劳动中彻底解放出来;让集体更关心个人,个人也更关心集体。
让孤独冷漠的个人主义的破篱笆,从生活中永远拆毁;让人们从心灵到肉体,都居住在高大辉煌的殿宇。
让剥削意识的残余和卑下的心理,在共产主义精神的温泉中漂洗干净;人永远不贱视别人,也不看轻自己。
让“各人自扫门前雪”这句古话化为历史陈迹,让孟夫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成为生活中最普遍最平凡的事实。
先去看看房子吧。
怎么形容眼前这一片景物在我们心里引起的感觉呢?就像刚解放时看苏联电影,银幕上出现了美丽的高楼大厦——这是苏维埃政府给工人盖的新住宅。老奶奶、小孙子,抱着收音机,提着皮箱,欢天喜地的搬进去。……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曾经强烈地打动过我们的心,但那时候,总觉得它离我们很远。算算苏联,从玛雅可夫斯基吃马肉,“拿着两个小小的胡萝卜”“腋下夹着几根潮湿的细瘦的木柴”,“到爱人家里去做客”的年月,到演那样的电影,足足过了一个世纪的三分之一!谁能想到,仅仅转眼十年,这一切就在眼前出现?!
而且不久,这样的住宅区就要将全北京的旧住房“取而代之”。并且越往后,盖的就越好,越加美丽。我们将把所有过去的穷乡僻壤,变成共产主义繁华的居民点和工作区,把“城市”和“乡村”变成历史用语。一位智利朋友在我国参观后回去,他在文章中说:“全中国都在建设着。一切社会主义国家都在建设着,……竟可以说,盖房子的起重机,成了社会主义的标志,没有人,绝对没有人能否认中国正在从事建设,我要说他们是在积极地建设。按照总路线和大跃进的办法建设。”我们建设,因为未来是我们的。
看呵!在祖国宽朗的蓝天之下,请欣赏这一幢幢高大美丽的劳动者的住宅。浅绿的,鹅黄色的,粉红的,赭石的,多么鲜艳的颜色!看呵!多么富于艺术性的造型,简直就像聪明的姑娘精心制作的春装。一个个盛满阳光的小阳台,一扇扇像明亮的眼睛一样的大玻璃窗;百货公司、电影院,就在邻近;设备齐全的托儿所,紧靠着住宅一旁。……
我不想去说那许多适合各种情况的家庭需要的设备;党对人的关怀,就像那充满每个家庭的阳光——这里设计得那样好,没有一套不被阳光照耀的住宅。我只听到,那阳台上铁丝织成的精致的栏杆,似乎化做一个慈祥的声音:
“小宝宝,幸福地成长吧,我们优越的制度在保护着你,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你们的。”
建筑工人同志们微笑着,看着我们欢喜的神态。这些懂得自己的作品的价值的艺术家,我们在欣赏着他们的艺术,他们却在欣赏着自己的热情的观众。
3月的寒风夹着飞沙,它告诉我们在严冬里坚持建设的同志得怎样工作。现在他们笑容满面地在平整着台阶上的水泥,手套也不戴,我忽然想起伟大的雕刻家罗丹,冬天在不生火的工作室里辛勤地劳动,完全忘记了严寒。
我们心里都明白,是什么使我们在寒风中感到温暖,使我们在艰苦困难之前欢笑。这一幢幢为劳动者建造的楼房,它的水泥浆里,拌和着我们亲爱的边防军战士的汗水;是钢铁基地上的兄弟,给了它们筋骨;冲进冬宫的铁门的烈士,和永远屹立在雪山上的英灵,正怀着满意的心情,巡视着他们为之献身的如画江山,对着丰盛的胜利果实,指点谈说。我们内心激动,不是因为区区的物质享受,而是因为我们了解:孤苦伶仃,流离失所,饥寒疾苦,和一切精神上的侮辱、迫害,都从劳动人民几千年牛马生活中从根消灭;是因为,今日的种种景象,只不过是共产主义的“人之初”!我看到,今天在公社社员炕头上光着小屁股到处爬的娃娃,将会驾驶着宇宙火箭,凌空飞去。……
多好啊!我们充满了光明与劳动的荣耀的生活!每一个人都自觉地严肃地工作!每一分力量,都贡献给劳动人民共同的幸福,贡献给高插云霄、金光闪闪的共产主义大厦。
我们的家有多大啊!这一大片,都是我们大家的家!我们的厨房和膳厅,在公共食堂;孩子的小床,在漂亮的托儿所;这几百米的空地,是我们的院子……可是,上面说来说去,说的还只是我们的住宅,我们的家——真正的家还大着呢:一个门口,在太平洋西岸,另一个门,在易北河以东。


第8版()
专栏:党委书记手记

向地层进军
中共陕西邠县县委第一书记 任云峰
整整一百三十天了,没下过一滴雨,万里长空,看不到一丝云彩。但是,在我们这个陕西西陲的黄土高原地区,你却看不到一星半点干旱的痕迹,你所看到的是像水洗过似的嫩绿茁壮的麦苗,是抗旱的人流,像宝塔一样矗立在原野上的无数座井架,蛛网般纵横交错的渠道。……英雄的人民公社社员,在连续四个月不下一滴雨的情况下,没有畏缩气馁,他们昂首挺胸,蔑视干旱,迫使凶恶的旱魔低头就范。仅仅在一个月时间内,全县一百零九万亩小麦就全部浇灌了一次。抗旱抗到天低头,抗旱抗到大丰收,哪怕三年不下雨,粮囤插到云里头。这就是全县人民降伏旱魔的雄心壮志。
干旱教育了人们更加相信了自己的力量,锻炼了人们征服大自然的意志,发挥了人们无穷无尽的智慧。根据旱原广泛发挥原有水井作用大闹抗旱的经验,县委果断地决定:紧急动员,向地层进军,向地下水要粮。突击半月,打井万眼,实现高原水利化,永远摆脱干旱威胁。
向地层进军的号角吹响了!成千上万的人民浩浩荡荡地奔赴原野。这真是“昨日才把旱魔伏,今日又来战地球”。全县人民,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树立了人定胜天的雄心壮志。三万雄师,挥舞银锄,向地层宣战。全县三千三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夜之间开了一万个井口,一万个打井架子,矗立在辽阔的原野上。漫坡遍野,布满了打井的人群,这里有工人、农民、学生、机关干部。白发苍苍的老人走出敬老院,红领巾们奔出了课堂,人不分男女老少,地不分东南西北,职业不分工农商学兵,人人都以能为打井出份力为光荣。河山震动了,大地颤抖了。党领导的革命群众运动,具有多么大的威力啊!白天,红旗招展,歌声撼天动地;晚上,万只灯笼火把,映红了半壁天。人们忘了白天,忘了夜晚,只记得一件事:打得一眼井,夺得万石粮。一眼眼井打成了,一眼眼井浇地了。县委提出的一万眼井的任务,不到三天就超额完成了一万六千眼。报捷的书信、电话和电报,不断地飞向县委会。
“新民公社报告!”电话耳机里传来公社党委第一书记兴奋的声音:“全社三天打井一千九百八十五眼,打四千眼井的任务,保证按时完成。”“我社已打井三千二百三十三眼。”现在报告的是北极公社党委第一书记。这样的电话,随时都可以接到。所有报捷的书信和电话,都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和激动。三万打井雄师,打井一万五千五百三十一眼,扩大灌溉面积二万七千一百二十五亩,相当于去冬以来所做水利工程的20%,而这一切,仅仅花了半月时间!
大跃进的战鼓,唤醒了千年沉睡的地层,使蕴藏在地层深处的水为人的意志服务。这里的井,一般深达四十五米,最深的达到一百二十米,而且要打穿三层到五层的岩石。
井深怕什么!井深百丈,革命干劲高万丈,天大的困难顶不住一个“干”字。任你井深千尺,不打出水不罢休。英雄的北极公社底庙管区人民,大战二十天,把水从一百米深的地下引了上来。打井速度之快,几乎令人难以置信,日进一丈的纪录司空见惯。工地上的红旗竞赛运动,搞得热火朝天。“你打一丈,我就打丈五”!北极公社六甲堡的许乃文和史东时展开对口赛,两人大战一天,掘进一丈四尺还多。长武公社五十多岁的老社员李发海和他的儿媳孟芝娥两人,六天打了一口井,深达三十米。母子井、父子井、夫妻井、兄弟井的佳话,到处都可听到。
被人称为“红支书”的新民公社新民生产队支部书记赵振芳,在井下干了三天,党委书记和社员几次劝他休息,都被他婉言谢绝。长武公社丁家生产队党支部书记尚培西,十二天没回过家,全队一百三十五眼井的井上井下,都印下了他的足迹,洒下了他的汗珠。职田公社有六名共产党员组成突击组,专打攻坚战,在十五天内,打穿了四十多个井内的岩石层。我们的英雄,就是用这样的毅力,唤醒了沉睡的地层,改变了山河的容颜。
人的主观能动性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力量。党领导的群众是智慧的海洋。三万名雄师就是三万名能工巧匠。人们大搞工具改革,努力提高工效。辘轳提土太慢,改成滑车;滑车的速度还嫌低,又改成大轮。打井实现了半机械化,工效提高了两倍。井下空气稀薄,晚上照明困难,六十多岁的老社员高三来、高八来兄弟俩创造了明镜反射灯,可以把光反射到五十米深的井下。困难,在英雄们面前,一个一个被击溃了。
人们不仅看到现在,而且高瞻远瞩,想的更多,看的更远。全县十个公社的井群,都按地形情况统一规划:行距一里,井距十丈,既便机耕,又便绿化。登高鸟瞰,大地就像棋盘一样,层次栉比,秩序井然。人们发誓要用自己的巨腕,给黄土高原披上翠绿的新装。


第8版()
专栏:

数学的用场
华罗庚
怎样开木料做成横梁
树!去掉枝叶,剥掉树皮,锯掉两头剩下树干,成为木料,一般可以作为一个圆柱体。怎样把它切成横梁才最受得起压力,不经计算也许会以为切成正方形的方柱就行了,实际不然!根据材料力学的考虑,以下的方法最好,最经得住压力。
把树干的直径AB分为三等分,在分点之一C作AB的垂直线,交圆周于D,以AD与BD为边的长方形为横截面的横梁,最受得起压力,也就是把这样的横梁以短边水平向,长边垂直向地安放,最受得起压力。
理论根据是什么?材料力学证明,一个底长为b,高长为h的长方形为横截面的横梁的强度与乘积bh2成比例,于是我们的问题一变而为取多么长x(=BC)使bh2最大。(现在b=BD,h=AD),用d表直径AB。
由于三角形BDC与ABD相似,所以得b2=dx,同样理由h2=d(d-x),因此我们的问题一变而为求X使
(bh2)2=dx〔d(d-x)〕2=d3x(d-x)2最大,这儿x的变化范围是o到d。由于且仅当x=d3时,等号所能出现,因此得且仅当x=d3时,左边才可能等于右边,其它的情况,左边一定小于右边,这便是我们的理论根据。当x=d3时,h=√23d,b=√13d,所以d∶h∶b=√3∶√2∶1,所以这样横梁的高与底的比,是√2=1.4……差不多是75,所以也可以用高底之比是7比5来要求。如果切成方柱,则b=h=1√2d,其强度与bh2=1√8d3成比例。这儿所介绍的切法的强度与方柱的强度之比是1√3·23∶1√8,约增强了9%,但用材料的比是,即节约用材10%,因此,这样的切法,强度加强了9%,而材料节约了10%。


第8版()
专栏:

山林里为什么充满了喧闹?
芳草
夜雾迷蒙天未晓,
山林里为什么充满了喧闹?
有歌声有欢笑还夹杂着宏亮的口号,
把宿鸟惊得四散飞逃……
这是公社积肥大军正在把绿肥搞,
向荒山野谷杂树林子要肥料。
公社社员革命干劲比天高,
三更吃饭四更出发五更就来到。
党委书记亲自上阵挂了帅,
生产队长冲锋陷阵逞英豪。
人人奋勇当先不知倦,
劳动竞赛干劲足来热气高。
红领巾爬上高树梢,
妇女队林间把落叶扫,
青年突击手挥刀斩林莽,
一刹时落叶纷纷绿肥积得山样高。
落叶纷纷绿肥积得山样高,
忙煞了运肥队来回急忙飞快跑。
运肥小车快跑如飞鸟,
吱咕吱咕愉快的小曲儿响彻乡村道。
夕阳西坠淡黄新月挂树梢,
党委书记林间总结传捷报:
群众运动突击积肥办法好,
一天就突破全月积肥的跃进指标。
掌声如雷欢呼声震云霄,
锣鼓喧天歌声笑声不离口。
积肥大军整队胜利回食堂,
炊事员早备好香菜热饭把大军劳……


第8版()
专栏:

回家
张先解
三月时间未回家,
社里变化这么大!
新修公路如蛛网,
渠道碧水笑哈哈。
“小伙子,在瞅啥,
来队检查大生产,
还是参观河网化?”
“大妈妈,张家村在哪儿?”
“还有什么张家村,
过洋桥,
朝东岔,经过万猪场,
茶厂相对居民点,
白墙瓦屋是你家。”


第8版()
专栏:

小小的火柴贴纸艺术
华君武
四川重庆的木刻家们今年又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他们为重庆市轻工业局火柴厂创作了一套火柴盒的贴纸。内容有抗战时期周恩来同志和党委办事处所在地——红岩村,有新建的长江大桥和碚渝公路,有解放后长江沿岸的新工业区风景和重庆市的新缆车等十种,构成了重庆新貌这一组画。还有一组是以技术革命为题材,表现了工业建设中的工人形象和技术革新的新面目。这些木刻的构图都很工整,主题突出,色彩丰富,有很高的艺术性。重庆的木刻家们还准备在今后的重要政治运动中和节日中陆续刻出新的火柴贴纸,这样就使木刻为政治、为工业服务又放出一朵新花。火柴的用途极广,利用小小的一盒火柴,既能做到政治宣传,又美化了人民的生活,它的意义是很大的。重庆的木刻家们继去年“重庆新笺谱”的创作之后,鼓足干劲又做了这一件工作,是十分令人高兴的。因此我想介绍给读者们。
从事这件工作的是木刻家李少言、牛文、鄷中铁、李唤民、宋广训、正威、吴凡、傅文淑、黄玄之、吴强年、徐匡、龙辅民等十二位同志。


第8版()
专栏:

红岩村 嘉陵江


第8版()
专栏:

女工 长江第二桥


第8版()
专栏:

新工业区 技术革新


第8版()
专栏:

墨梅 何香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