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3月2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中小高炉跨上全面跃进大道
三月份产量增加、质量提高、成本降低
力争主要技术指标赶上并超过大高炉
新华社25日讯 六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全国中小型高炉的生产,呈现出一派万紫千红、日新月异的全面跃进大好景象。高炉设备利用系数、生铁成本和质量方面,都不断传出惊人的生产喜讯,一部分小高炉已经捷足先登,主要技术指标赶上或超过了大高炉。
利用系数(即每立米高炉容积一昼夜炼出的生铁吨数)提高的速度是十分令人振奋的。去年今天,全国小高炉的平均利用系数只有零点五六,利用系数达到一的小高炉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但是今年以来,已经有济南、潍坊、马鞍山等地的十几座小高炉,月平均利用系数高达三以上,开创了我国炼铁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有一百多座小高炉的月平均利用系数,保持在二左右,和全国最先进的几座大高炉并驾齐驱。2月份全国中小型高炉的平均利用系数,已经突破了一。这就是说,今天一座同样大小的高炉,能顶上去年同期的两座使用。连续获得大面积高产的安徽省,2月份小高炉的平均利用系数达到一点六九五,超过了同月全国大高炉的水平。
许多地区中小型高炉的生铁成本,也正在大幅度地降低。去年一年,全国有十几个省、区的小高炉企业,把生铁成本降低了40%到50%。目前,全国已经有云南、贵州两个省和山西的晋东南、湖南的邵阳、湘潭、四川的达县等四个专区,小高炉的生铁成本提前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有四十多个小高炉炼铁企业,每吨生铁的成本降低到了一百五十元以下,赶上了大高炉的水平。
在实现大面积高产和大幅度降低成本的同时,中小型高炉的生铁质量也在迅速提高。例如2月份全国小高炉的生铁合格率为75%左右,其中安徽等四个省为90%以上;而去年的今天,小高炉的生铁合格率只有50%左右。一年多以前开始在小高炉旁操作的农民,现在有上百万人成为驾驭小高炉的熟练工人了。
我国各地的中小型高炉,是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成长起来的。在这样短短的时间内,就闯过了生产技术上的重重难关,大踏步地跨上了全面跃进的康庄大道,这是中小型高炉职工敢于进行革命和不断进行革命的结果。去年以来,各地小高炉职工,在生产实践中经过多次试验,创造了“以风为纲、以原料为基础”的高冶炼强度的炼铁技术。例如山东昌潍专区,为了增大风量、提高高炉风温和精制炼铁原料,普遍采用鼓风机并联和扩大高炉进风口等办法,把高炉使用的风量,增加了一倍到几倍;改革了小高炉的热风炉和热风管道,把高炉使用的风温由摄氏四百度提高到六百度以上;同时,大造人造富矿,把矿石含铁量从百分之四十几提高到百分之五十几。经过这些努力,全专区八十多座小高炉获得了全面丰收:2月份的平均利用系数由去年的零点九二提高到二点零七,生铁合格率比去年提高了12%,生铁成本比去年降低了40%。
为了在全国小高炉上全面推行“以风为纲,以原料为基础”的高冶炼强度的炼铁技术,实现高产优质低耗和低成本的全面跃进,冶金工业部最近根据各地先进小高炉的经验,制订了对全国小高炉实行技术改造的方案。这个方案提出,小高炉技术改造的主要内容是:一,采用大鼓风机或小鼓风机并联、串联使用,并且改造送风管道、扩大风口等措施,加大风量,提高高炉的冶炼强度;二,采取改善热风炉结构、加大热风管管径,以及增加和改善除尘设备等措施,提高风温,降低焦炭的消耗量;三,采用土洋结合的办法,实现原料生产系统和厂内运输系统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四,增置设备,采用洗、选、筛分和烧结等办法,提高矿石的含铁量。
目前,小高炉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工作已经在全国广泛展开,中小型炼铁企业的广大职工,正在开展一个炼铁生产全面跃进的竞赛。他们的雄心壮志是:力争在六十年代的第一个年头,在利用系数、焦煤消耗、生铁质量和生铁成本方面,赶上并超过大中高炉。


第2版()
专栏:

丰台车站发挥不断革命精神
改土驼峰为洋驼峰
调车效率提高50% 劳动生产率提高70%左右
新华社26日讯 创造我国第一个“土驼峰”调车场的北京丰台车站职工,最近又把“土驼峰”改变成“洋驼峰”,使调车作业效率提高50%以上,劳动生产率提高70%左右,而且大大改善了劳动条件。
丰台车站是京山、京广、京包、丰沙等铁路干线的枢纽。这里的调车路线像蛛网一样,列车穿梭般地往来。这个车站职工在大跃进中发扬敢想敢干的风格,曾在五天内修建了三个“土驼峰”调车场,使车站的调车能力增加一倍,初步适应了运量增加的需要。但是,今年运量又有很大增长。车站党委经过调查研究,认为只有迅速地改造“土驼峰”,给它装备机械化、电气化的设备,才能保证运量增加的需要。
“土驼峰”改造成“洋驼峰”,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安装上电视机、对讲电话、车辆缓行器、机车车内自动信号、电动道岔和道岔的电气集中操纵等新技术装备。过去,在“土驼峰”调车场上,当机车顶着几十节车皮从驼峰上面利用坡度使车皮分别滑到各条股道上去的时候,除开信号机以外,车辆制动、道岔扳动等都是用手工操作的,扳道员、调车员和制动员的体力劳动很繁重。现在,扳道员只要坐在操纵楼内,轻便地按动电钮,线路上的道岔就会自动地移动;调车员只要通过电视机的萤光屏,就能全面、正确地掌握现场机车车辆状况、动态、停留车位置以及货物装载等情况。当车皮在驼峰上往下滑行时,缓行器就会自动调整车皮走行速度,防止车辆冲撞。试验证明,利用改造过的驼峰调车场编组、解体一列三十四节车皮的列车,只要五分钟就够了,比原来时间缩短了一半。
这个车站改建“土驼峰”,是在中共丰台区委和丰台铁路地区党委统一领导下进行的,由丰台车站、丰台电务段、丰台修制厂、北京铁道学院、铁道科学研究院等八个单位组成了“土驼峰”改建委员会,参加革新的共有四十多个单位、两千多人。各个工厂企业抢着把改建“土驼峰”所需的两千多件铸件和锻件任务包下来。各单位职工在制造设备过程中敢想敢干,攻克了技术、设备、材料等方面的重重难关。在设计集中操纵的连续控制电路时,需要一百多个继电器,而这些材料一时很难找到;丰台电务段采取领导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三结合的办法,创造了简易连锁电路的方法,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取消了重复电路,只用十多个继电器就够了。丰台修制厂职工在制作缓行器的时候,没有球墨铸铁,经过集体研究,利用高级铸铁代替,做成了缓行器。加工大部件时,缺少大设备,他们采取“蚂蚁啃骨头”和一机多用流水作业方法,顺利地完成了九百多件加工任务。经过十七天奋战,终于高速度地使车站第四调车场的“土驼峰”改变成了“洋驼峰”。
“土驼峰”变洋,花钱少、速度快、效率高,是目前我国铁路运输工作中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革新创举。铁道部和中共北京市委对它十分重视,最近已经召开现场会议推广这一经验。


第2版()
专栏:

老厂改新装 老兵拿新枪 一厂顶几厂 一人顶数人
哈尔滨全面技术革新花果满枝
据新华社哈尔滨26日电 哈尔滨市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已经形成为一个席卷全城的全民运动,具有高度科学性的新设备、新工具大量涌现出来,全市国民经济主要生产部门的技术面貌,正发生着根本的变化。
目前,全市除工厂、基本建设、交通运输部门以外,大专学校、科学研究机关、商店、食堂、旅馆、银行、街道和农村人民公社,绝大部分群众都已卷入运动。许多普通工人、服务人员、大学生、厨师、保育员、街道居民,在这次运动中成了出色的机械化自动化的设计师、工艺师和发明家。饭店和食堂的厨师们创造了包饺子自动线、馒头机、切菜机等炊事工具,实现了“送菜不用走,切菜不用手,和面不用揉,一切按电纽”;商店售货员创制了自动售货机;银行职工创造了点钞机;消防队员创出了“二十三自动救火”的奇迹,只要一有火警,在同一刹那间,人穿衣,灯自亮,门自开,车自出,铃自响,二十三种动作可以一齐开始,大大缩短了出车救火的时间;托儿所的保育员创制了小孩尿床自动信号器;街道派出所人员创造了土电话会议设备;农村中的养猪场职工实现了养猪自动线,创一人养三千头猪的奇迹。全市从市区到各县,从生产到生活,从大中型企业到小型企业,到处都开放出了技术革命的鲜花,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哈尔滨市的技术革新运动,不仅是一般的技术改革,而且带有全面技术改造的性质。运动展开后,全市许多工厂、企业都出现了“老厂改新装,老兵拿新枪;新厂更尖新,新兵变老兵;一厂顶几厂,一人顶数人”的有历史意义的巨大变化。解放后新建的现代化哈尔滨亚麻厂,已经实现了栉梳成条、漂沙上浆等六条自动化生产线,这一改革节省出了三千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和整套的漂洗设备,使全厂技术面貌大为改观。现代化的电表仪器厂软轴生产车间实现全车间生产自动化后,已经成为一个只有两个人的车间,它所生产的产品,除了满足长春汽车厂的需要外,还可供给全国。区办工业金城五金厂,在极为简陋的物质条件下,生产发卡、顶针、弹棉机锯条等产品的车间,也全部实现了自动化。八区粮食加工厂利用原有的一些残材废料建成了一条储运加工粮食的自动化生产线,用八个人操作代替了原来二百五十七人的笨重体力劳动。这些事实证明,现代化的大厂可以大搞机械化、自动化,旧企业和小企业同样可以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以“一步登天”地进入自动化。
如火如荼的哈尔滨市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具有强烈的科学性。许多创造真正称得上“巧夺天工”,完全符合科学规律。一个世纪以来,加工猪鬃一直是用手和牙齿来进行,生产方式非常落后。这次哈尔滨猪鬃厂工人却搞成了机械化、自动化。开始时有人怀疑说:“要创造机械化自动化设备,把一堆乱七八糟的猪鬃弄得整整齐齐,根朝下,梢朝上,高矮排成队,按不同尺寸一束一束地扎起来,这是可能的吗?”但是,这个厂的工人们根据自己几十年的劳动经验,总结了猪鬃加工的科学规律,模拟着过去使用双手操作的动作,制成了精巧的机械化、自动化装置,实现了猪鬃加工机械化。就连许多机械设计专家看了工人们的创造都咋舌,认为这是没有劳动实践经验的“学者”很难设想到的惊人奇迹。
全民性的、科学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使哈尔滨市出现了新的生产大跃进。运动给生产带来了六大好处:(一)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如量具刃具厂创造的丝锥自动化生产线,使每件丝锥的加工工时由四十八秒钟减为六秒钟,年产量由三十三万件一下子提高到二百七十万件。金城五金厂创制的发卡自动生产线,使日产量由一千三百个增为七万零四百六十个,提高效率四十四倍。(二)彻底改善了工人的劳动条件,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如:八区粮食加工厂由于实现了粮食的储、运、加工机械化、自动化,已经实现了“无尘车间”,过去车间里每立方米空气中含尘五十毫克,现在已降为一点三毫克。肉类加工厂的磨碎工人实现机械化后高兴地说:“过去三圈半,累得一身汗;如今按电钮,人坐机器转”。(三)节省了大量劳动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电表仪器厂大搞机械化自动化以来,已用节省下来的工人组成了一个一百五十人的新车间。全市由于大搞机械化自动化的结果,今年2月份的劳动生产率比去年同期增长117%,比全年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86%。(四)有效地提高了产品质量,大量地节省了作业面积和设备、工具、原料、材料,降低了成本。(五)大大地缩短了生产周期。如松江食品化学厂创制酱油自动生产线后,酱油生产周期由十四天减为六天;哈尔滨机床厂的丝杠自动化机床,使生产周期由二十四小时减为一点五小时。(六)使工人学会了新的生产技能。在大搞机械化、自动化中,广大职工苦心钻研,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出现了无数工人“设计师”、“工艺师”、“土专家”和“多面手”。


第2版()
专栏:

天津自行车厂职工干字当头巧字开道
技术革命锋芒指向自动化
不添设备不添人今年可以增产十四万辆自行车
据新华社天津26日电 天津自行车厂职工发扬“穷棒子”精神,敢想敢干,越想越高,越干越大,把技术革命的锋芒指向自动化,使全厂生产面貌和劳动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搞成了一个自动化生产车间,十八条自动生产线,三十八台联动和自动单机,并且使一百二十道手工操作工序变成了机械化、半机械化。现在,全厂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已由65.7%提高到76.6%,自动化、半自动化程度达到16%。这个厂今年不添人、不添设备,就可以增产十四万辆“飞鸽牌”自行车。
这个厂为了给自动化开路,首先从思想工作入手,思想先行。党委首先向职工广泛宣传自动化的意义和实现自动化的有利条件,同时组织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反复学习党的八届八中全会文件,针对本厂情况展开了“如何实现生产高速度”的讨论。工厂领导干部深入车间,又分别召开干部、技术人员和老工人座谈会,听取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绝大部分人表示赞成,有的工人编了顺口溜说:“巧思量,苦钻研,为搞改进加油干;超诸葛,赛鲁班,不创奇迹心不甘。”他们说:“只要决心大,天大困难也能克服。”工人们这种“干”字当头、“巧”字开道的立大志攀登高峰的劲头,使少数有保守思想的人受到了教育。
自动化从何着手?工厂党委决定采取突破重点带动全面的办法,先以电镀车间为重点,大战二十天,实现第一条生产自动线。职工们热烈响应了党委的号召。承制自动电镀机的修理车间工人提出:
“上海自行车厂能做自动电镀机,我们也能做;上海用两个月,我们争取十天完成。”其它车间也表示要人有人,要料给料,全力支援。版金工采取提前准备、边找料边下料的办法,三天就完成了下料工作量的60%。金工组采取歇人不歇车的办法,分秒必争地保证料到活成。技术人员同工人在现场一起研究,两个小时就画出了草图。车间党支部书记、车间主任和一百多名参加突击的工人,也纷纷把行李搬到车间,“守机餐、伴机眠”。他们苦干巧干的结果,只用九天时间就制成了第一台自动电镀机,使电镀工人一步登天,由笨重的手工操作完全改为自动化。
第一条自动生产线实现以后,工厂党委立即召开现场会议,提出大搞自动生产线、压材高效能连续化、钳工不用锉刀、铆合不用鎯头等技术革新号召。各车间参观了自动电镀机以后,纷纷表示决心,订出具体规划和措施,全厂立即出现了人人齐动手、处处搞革新的局面。油漆装配车间两天就实现了脚踏、车把装配生产流水线;附件一厂链条车间四天搞成功了一条把砸窝、煮油等四道工序连在一起的自动生产线。
现在,全厂职工劲头越干越足。他们决心要在“五一”节前实现两个自动生产车间和二十二条自动生产线、三十五台自动单机,使80%的职工使用机械操作。


第2版()
专栏:

江苏主要港口技术大改造
70%装卸作业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
据新华社南京26日电 江苏省各主要港口的装卸作业,平均已有70%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
据初步统计,最近五十天来,江苏省各港口制造的各种运输机,比去年全年制造的还多;添置的起重吊杆和土码头,也分别达到去年一年添置量的56%和70%;地轨、索道、溜槽、各种搬运车辆也都大大增加。苏州市运输公司的职工,最近在一批码头上组成了十一条机械化、系列化的装卸作业输送“龙”。镇江市港务局在一个月的时间内革新了一百七十件工具;这个市的运输公司也同时实现了二十四项革新。
由于港口装卸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生产上已经出现了许多令人鼓舞的新气象。无锡、南通、苏州等十个市县已经有二百多个码头实现了装卸作业系列化,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且使装卸效率成倍提高。装卸效率提高后,全省港口吞吐量比以前增加了50%以上,船舶到港非生产时间也相对地下降。
港口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不仅装卸搬运工人积极地参加,科室干部、技术人员也都是“上班搞生产,下班闹革新,生产是英雄,革新是能手”,积极性很高。


第2版()
专栏:

从炮兵团长到科学领导干部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1958年7月,王建生离开炮兵团长的岗位,来到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担任办公室主任。1959年3月又调任研究室党总支副书记。
如何领导好地质所的研究工作?这在他刚踏进科学院的大门时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是勇敢的干下去,还是当个逃兵呢?”他回忆了在漫长的战争岁月里,跟着党和战友们在一起打了许多胜仗,从不会打枪到会打仗,从步兵到炮兵,亲手指挥过无数次战斗,克服了许多困难,战胜了敌人。今天在科学战线上碰到了一点困难,为什么就不能克服呢?想到这里,他决心学下去。分院党委的负责同志也鼓励他:“我们无产阶级要完全领导这块科学阵地”。他牢牢地记住了党的亲切教导。要“从头学起”。
开始,他在两三个月的时间内,学完了几门地质基础课程:普通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和趣味地球化学。遇到有疑难,就用红笔勾下来,请教青年人。除了系统的学习业务知识外,王建生还善于结合工作进行学习。在领导“陆相生油”这部石油地质专著的写作过程中,他决心学通石油地质中的主要问题。他知道这是领导好这项工作的关键。他参加文字修饰组,边修边学,每天总得提出十几个学术问题。他参加业务讨论,边听、边问、边学,不搞懂不罢休。就这样在短短的三个月中,他基本上掌握了石油地质的基础理论,抓住了其中一系列的关键问题。他并且结合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对石油专著的编写工作提出了十六条创作原则。王建生对实验室的分析方法也抓得很紧。他时常向同志们虚心学习各种仪器的性能、操作等知识技能。
王建生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抓地质科学研究工作的。一、对科学研究方向抓得准,抓得细,抓得狠。
王建生来地质所的第二天,一次业务会上,有的人说储油层、盖油层、三迭纪、白垩纪,有的人说区域、地层、剖面,有的说要穿路线,有的要研究石头。王建生虽然听不懂,但是他总觉得不对劲,为什么大家都不谈“矿”呢?“矿”对人民是多么需要啊!此外还有些人接受了找油矿任务,但不去找油,却钻到山里去写地槽发展史;也有的人找到了矿,却不愿作储量工作。他发现这些根本问题后,立即向分院党委作了汇报,得到了分院党委的大力支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再次深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从中他得到了启发,找到了根据:地质科学必须从找矿出发,在找矿的实践中得出理论,再用这种理论来指导找矿实践。不这样就是为理论而理论的资产阶级学术路线。因此他通俗明确地提出了“找矿——研究——找矿”的方针,得到了党组织的大力支持和群众的拥护。
二、相信群众,坚决贯彻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1958年,地质研究所和甘肃地质局合作制作“甘肃省金属矿产成矿预测图”。在一次讨论中,两位科学家各执己见,争执不下,但王建生相信群众是“圣人”,他就当场请在座的六位青年发表意见;然后他分析比较了这些意见,提出了正确的方案。
1959年初制订研究工作选题计划时,王建生也是坚决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过去的选题,主要是由专家根据自己的爱好,躲在房子里一个人拟订的。王建生联想到过去打仗,要打胜仗,必须作好战前准备工作,把打仗的目的交给大家酝酿讨论;向自然斗争也应该是这样。他认为选题是研究的准备工作,应该由群众拟订,经群众讨论,并且应该有重点,有主次,也就是有纲有目。当他深入群众了解到有些同志提出编写石油地质专著与某地地质志的要求后,就及时的抓住了这两条选题,鼓励群众上马,排除了一些顾虑与阻挠,并且提出要以石油地质专著和地质志为纲带动全所工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
曾经久战沙场的王建生,现在已成为科学战线上很称职的领导干部。“哪里有困难,那里就有王书记在”。这是全所同志对他的一句共同的评语。


第2版()
专栏:

陆相地层产石油 青年找出新论据
兰州地质研究所写出“陆相生油”的著作
本报讯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一群青年人,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根据建国以来石油勘探提供的大量资料,集体编写了一部石油地质的理论著作——“中国西北地区陆相油气田的形成及其分布规律”。这部四十多万字的关于“陆相生油”的专著提出了有关“陆相生油”的石油地质新理论。它得到了中国和苏联著名的地质学家的赞许,认为它的方向对头,在生产上和学术上都有重要作用。
这项科学成果来自生产实践,又指导了生产实践,并且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
过去世界上发现的石油,绝大部分产在古代海洋沉积的岩层(海相地层)中。因此“海相生油”的理论发展完善。不少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就此认为古内陆沉积岩层(陆相地层)中含油很少,有的甚至认为不可能生成石油,“原因”是古内陆盆地淡水湖泊中可以生成石油的有机物沉积少。我国广泛地分布着陆相地层,他们也就此推论“中国是个贫油国”。
解放后,石油地质部门在西北地区作了大量勘探工作,发现了许多油气田。事实雄辩地证明了陆相地层中不但能够生成石油,而且能够大量生油。但是,石油在陆相地层中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分布规律又如何,过去没有人作出过全面系统的研究结果。
兰州地质研究所的青年们,系统地整理分析了西北地区历年来石油勘探的资料,从而提出了关于陆相生油的基本地质条件的理论。
1958年年底,兰州地质研究所提出要在1959年编写出这部专著。但困难是很多的:工作量大,问题复杂,时间紧,研究者水平又不高。但是党组织一发动群众,困难就迎刃而解了。全室组织了将近三百人投入了这项工作。有的到外边采集标本,搜集资料;有的在家里化验标本,绘制图件,分析整理资料。他们在野外采集到大量古生物,岩石标本,进行了一万多项次的分析。石油工业部门和地质部门大力协助,提供了十年以来的地质勘探报告五百多份,图四千多张,为编写专著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直接参加这部专著的编写工作的有二十三人,他们平均年龄只有二十五岁,都是走出高等学校大门不久的青年。编写中,大家在党的领导下集体讨论,分工执笔,共同修改。有些老科学家,看到青年人干得很不差,就积极地关心帮助,给编写专著很多宝贵的指导。因此,只花了半年多的时间,这本著作初稿就在去年冬季诞生,再经过若干时日,就可以出版。


第2版()
专栏:

先进科学出在生产沸腾的地方
新初
沸腾的生产建设是孕育先进科学的沃土;什么地方生产建设沸腾,什么地方便一定会出现新兴的科学。沸腾的生产建设不属于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属于我们新中国,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由社会主义的经济法则、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没有对抗性矛盾所决定的。
本报今天发表的“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提出的陆相生油新理论”以及最近以来发表的一些别的科学成果,例如在总结农业丰产经验中发现的作物炭素营养中的新问题——作物根部可以吸收沼气,以及根据大规模地下资源勘探开发提供的资料而得出的一些矿物地质的新理论等,它们的意义,不仅在于发展了科学本身,不仅在于它对我国生产建设已经或者可以起指导作用,而且在于它们以具体事实论证了“先进的科学总是出现在生产沸腾的地方”这个规律;论证了恩格斯说的“生产的发生和发展从开始起便由生产所决定的”这个真理;这些雄辩的事实可以启示科学工作者:到生产沸腾的地方去找寻研究课题!
曾经有一些科学工作者,他们习惯于埋头到外国文献中去寻找研究课题。但使他们苦恼的是,外国文献中往往找不到新鲜的、切合我国生产建设需要的研究课题,或者找到了合乎自己的课题,也往往是外国人剩下的冷骨头。摆脱这种苦恼的办法就是面向沸腾的生产。
决不是说不要留意国际科学文献,而是很需要留意文献。文献有助于我们了解当前国际科学发展情况和动向。但是决定我们科学工作者的研究方向和具体行动的,更重要的是生产实际提出的要求和问题。
今天本报发表的“从炮兵团长到科学领导干部”这篇通讯中介绍的王建生同志,为什么在从部队转业到科学机关仅仅一年多的时间里,就能够成功地领导科学研究工作?他的一个法宝就是牢牢记着党的指示——面向生产,科学为生产服务。因此,他就会有一对明亮的眼睛,一走进地质研究所,就觉察到一个“不对劲”的现象:在这个地质研究机关里为什么大家不谈矿呢?于是他就在党委的支持下提出了面向生产的研究方向,并且和群众一起坚持这个方向,使工作获得了卓越的成绩。
在我们的国土上,到处有沸腾的生产建设,因而到处出现着或者必将出现新兴的科学事业。大搞人工降水促进了云雾物理的建立;在大量土壤普查的基础上,建立了耕作土壤的分类系统;从总结农业丰产经验中提出了“土肥相溶”的理论等等,都是有力的证明。同时,我国丰富的生产实践中还有更多的科学问题有待于科学工作者去研究解决。例如近年来各地大量爆破工程中积累的资料和数据正孕育着新的爆破理论;农作物的密植经验启发植物学家用“群体生理”的新观点去研究植物生理。
沸腾的生产为我们提供着一批又一批的新的科学问题、研究线索、苗头、资料和数据。搞科学研究的人们,要珍贵这一份无价的财产,切勿对它们熟视无睹;切勿让它们在我们面前溜过去。能够这样,我们科学工作者就会有无限开阔的思路;就会有取之不竭的研究课题和材料。
沸腾的生产孵育出先进的科学,先进的科学又必然会引导生产走向更高的水平。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这两者的关系是一个永不停止的螺旋式的循环。只要我们科学人员坚决依靠党的领导,沿着正确的道路努力工作,我国的科学事业必然会在不远的将来跃居世界科学的前列,而且永不掉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