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3月2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各级党委书记亲自抓食堂工作和社员听民主管理相结合
云南十万农村食堂越办越巩固
社员97%以上参加食堂,公共食堂逐步成为社员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活动中心
本报昆明25日电 云南省十万零七千多个农村公共食堂越办越巩固。全省人民公社97%以上的社员家庭在食堂里吃饭。
办好公共食堂对于巩固人民公社制度起了很大作用。云南省的全部公共食堂都坚持了“指标到户、集体保管、凭票吃饭、节约归己”的粮食分配办法,同时普遍地实行了油、盐、柴、菜供给制,在粮食还不富裕的情况下,公共食堂保证了人人有饭吃;并有相当一部分食堂吃得好,吃得干净卫生。目前,公共食堂正在成为生产队政治和文化活动的中心,通过集体生活、学习和娱乐,云南省各族社员集体主义的思想正在迅速地成长起来。
云南省农村公共食堂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和考验,积累了不少经验,相当一部分办得很好,这些食堂的特点是:一、食堂的领导权牢固地掌握在贫农、下中农的手里,全省80%以上的食堂已经树立了贫农、下中农的领导优势。二、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团员参加食堂,与社员共锅吃饭,同甘共苦,全省80%左右的公社、管理区的干部和下乡的县级机关干部都在公共食堂吃饭,帮助想办法办好食堂。三、走群众路线,实行民主管理。全省75%的食堂每月都能按期公布账目,让社员熟悉食堂家底。四、建立了以口粮管理为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执行了计划用粮、节约用粮、以人定量、节约归己的原则。五、建立了集体家务。全省食堂已种菜九十五万多亩,平均每十七个人有一亩菜地;养猪二百六十九万多头,平均每六人一头猪(生产队养的猪不在内);70%以上的食堂的简易饭厅、厨房、炊具等设备比较齐全,社员们在食堂里集体吃饭。六、炊具改革有成绩。全省24%的食堂实现了煮饭蒸气化、引水自流化、切菜机械化。
中共云南省委非常重视农村公共食堂的工作。去年秋收以后,中共云南省委先后三次指示地委、县委和公社党委检查食堂的工作,切实掌握食堂的家务;通过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纯洁了食堂的组织。
由于贫农、下中农掌握了农村公共食堂的领导权,党的有关安排集体生活和粮食分配的方针得到了迅速而认真的贯彻。各地的食堂在节约和计划用粮方面都很有成效。目前,全省两万多个管理区大多数制订了以管理区统一分仓管理粮食的制度。口粮、饲料、种籽、储备粮都实行分仓专人管理,专粮专用。全省大多数管理区,除了保证口粮、种籽、饲料的需要之外,都有了一部分粮食的储备。
云南农村公共食堂都很注意搞好养猪和种菜,建立集体家务。许多食堂每人每天有一斤到二斤菜吃,同时还安排好蔬菜的品种,做到菜地四季常青,随时都有菜吃。许多食堂已建立起三场(养猪场、养鸡场、养鸭场)和一队(蔬菜专业队),保证了社员经常吃到油肉,每天都有足够的菜吃。
集体吃饭是公共食堂在政治上、经济上显示优越性的前提,云南农村的大部分食堂都按照自力更生、因陋就简的原则,兴建了简易饭厅,添置桌凳和碗筷,使大多数社员都能集体在饭厅里吃饭。目前,云南省有饭厅集体吃饭的食堂有七万多个,占全省农村公共食堂总数的70%以上,最近各地还在继续赶建简易饭厅。这些有饭厅的食堂已逐渐地形成为生产小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中心。全省八万多个生产小队,大多数都在食堂里办了扫盲夜校,以饭厅作为夜校的校址。食堂里还设有阅览室,备有农业技术书籍和各种报章杂志,给社员学习带来了很大方便。大多数食堂里有广播器,社员们都能收听到国内外大事。
不少公共食堂进行了炊具改革,节约了大量劳动力。为了实现食堂蒸气化,有些妇女把自己出嫁时用的木柜子借出来作了蒸气箱;有的食堂更大胆创造,用石头和砖头砌成了蒸气箱。现在,全省大多数公共食堂都在继续开展炊具改革运动,其中全面实现了加工米面机械化、切菜机械化、蒸气化和饮水自流化等四化的食堂有二万五千多个。
党委亲自抓食堂工作和群众性的民主管理食堂结合起来,是办好食堂的根本保证。全省农村三万多个党支部和党小组,每个支部和党小组都有一个比较强的支部书记和党小组长管理食堂工作。全省十万多个食堂大部分成立了管理委员会或小组,经常研究改进食堂工作。食堂还定期召开社员代表会议,征求群众对办好食堂的意见。镇雄县的社员说:“食堂一朵花,党委亲自抓,干部来带头,群众来当家。”玉溪县大街人民公社伏家管理区第三生产队公共食堂原来办得不好,公社党委书记亲自到这个食堂,帮助食堂成立了管理委员会,党分支书记担任主任,并定期召开研究食堂工作的会议。党委书记和队干部,坚持做到“四到”(到厨房,到菜地,到仓库,到病房)、“六查”(查吃粮计划和种菜情况,查民主管理,查服务态度,查清洁卫生,查账目,查干部与炊事员劳动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党委书记发现这个食堂菜地少,菜不够吃,又没有养猪,炊具也不齐全,他便帮助食堂工作人员采取并田、开荒等办法,扩大了菜地,种了十多种蔬菜,生产的蔬菜不仅够社员吃,而且有余,现在已经做成了四万多斤干菜和咸菜。这个食堂还在党委书记的帮助下,迅速地实现了煮饭蒸气化、切菜半机械化、吃水自流化。炊事员也由原来的八人减少到三人,每天还节约燃料一百五十多斤。
目前,云南省春耕的紧张季节已经到来,小春作物也已开始收割。各级党组织正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对食堂工作的领导,力争在今后三个月内把一部分比较薄弱的食堂办好,把先进的食堂办得更加好。


第3版()
专栏:

食堂小景
贵州花溪公社大寨食堂速写
食堂养猪    田宇高
电动机送菜   蒙绍华
饭热菜香    田宇高


第3版()
专栏:

排灌机械综合利用遍地开花
中共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委员会
编者按: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排灌机械综合利用的经验很好。排灌机械综合利用的意义十分重大,不仅能充分发挥机械的效能,使排灌机械由一年“三季闲”变成了“万能宝”,而且可以代替大批劳力、畜力,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劳动力不足的困难。这个经验,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推广。
在大跃进的年代里,事事都在跃进。由于农业上水利建设的发展,排灌机械不断增加,1959年末,我县已拥有排灌机械动力一百九十八台,五千四百二十八马力。已安装的有一百二十五台,已综合利用的三十九处,正在准备综合利用的二十八处,合计六十七处,占安装机械的70%。综合利用也就是一机多用,利用项目一般都达到三至五项,多的达到十项,如抽水、发电、碾米、粮谷粉碎、轧花、弹花、铡草、制材和猪饲料粉碎等。一机多用的功效一般每马力每天顶三点九个劳力和二点八头畜力,按这数字计算,全县七个公社现已安装的排灌机械动力三千三百二十八马力,如果都搞成综合利用,全县按三百天生产计算,可以顶一万二千九百七十九个劳力和九千三百一十八头耕畜,相当于全县增加了14%劳力和40%的畜力,这是解决全县劳、畜力不足,支援农业生产的巨大潜力。
一年三季闲变成万能宝
排灌机械动力主要是柴油机、锅驼机。开始只是用到抽水灌溉上,一年使用时间不到一个季度,浇地成本也高。所以,当时有的社员说:“花了四千元,一年三季闲”。搞综合利用以后,即可以抽水又搞加工,节省了大批劳力,群众高兴地说:“柴油机是万能宝,抽水、碾米又铡草”。
综合利用的好处多:
第一,可以大大提高机械利用率,充分发挥机械效能,加速实现农业的“四化”。一般抽水动力都是十马力以上,还有七十马力的。这些动力除了抽水以外,还有很大潜力。充分发挥这些动力的效能,一个动力可以带动碾、磨、粉碎机、铡草机、弹花机等十几样机械。这就使很多农活都可以用机械操作,加速实现机械化。
第二,生产效率高,可以节省出大批劳力和畜力。如海岛营子大队的二十马力柴油机,同时带动八项加工工具,只用十二个人操作,每天就能完成九十个人和五十七头牲畜的工作量,而且还减轻了体力劳动。群众赞扬说:“一机多用,奥妙无穷,多出活计,省力省工。”
第三,成本低,收入大。由于贯彻了土法上马,有些铁料用木料代替,就大大节省了资金和原料,降低了成本。海岛营子大队用枣木轴瓦代替铁制合金轴瓦,以木轴代替铁轴,十几种土机器,一共才花六百多元,可是这台二十马力柴油机,每年加工费就能收入一万二千元,相当于三台二十马力柴油机的价值。一机多用不仅成本低,还给实现机械化积累了资金和经验,是农村全面机械化的一个途径。
第四,解决了粮食和饲料加工问题,解放了妇女推碾子拉磨的累赘。由于综合利用能够带动碾、磨、铡草机等进行加工,并且效率高,每个大队搞一处或两处,就能把农副产品的加工全部解决。仍以海岛营子为例,全大队七十八万斤口粮,如果用机械动力带动双轱辘碾子,每天两班,一个月就可以全部加工完;牲畜饲草二十八万斤,用机械带动铡草机,一个月也全部铡完。显然,有了综合利用,给饲料和粮食加工提供了良好条件,并能直接促进大搞养猪和农村食堂的发展巩固。不在食堂吃饭的社员,口粮加工也解决了。如海岛营子医生张贵一家六口人,因爱人常年闹病,他经常抱着碾棍推碾子,搞起综合利用,他拿着粗粮换回米面,他高兴地说:“这回我可和碾子分家了。”凡搞成一机多用地方,群众都是拍手赞扬。社员陈海山的爱人说:“有了这玩艺,我们妇女又得到一次解放,再不用推碾子拉磨了。”
第五,简单易造,适宜在农村全面推广。取材方便,制造容易,有些加工工具的主要原料是石头和旧木料,各大队都能自己解决。有的是利用旧碾、磨安上一个动力轮就行了。看到的人都说:“这样的磨一般木匠、石匠都能做。”
平凡易举意义深远
一机多用,只要有一台动力,通过土法上马,一些生产机具就可以发动群众创造。海岛营子的经验说明:就地取材,就地制造,就地生产,是完全可以解决一些生产项目的机械化问题。海岛营子昨天这样做了,全县其它地方今天也都这样做了;今天有十项生产实现了机械化,明天将有二十项、三十项实现机械化。因为它是一件平凡的工作,简而易行,从而充分体现了土法上马,土洋结合方针的正确和重要。
我们认为:一机多用不仅现在在全县范围内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对实现农村全面机械化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由土到洋,由少到多,由简到繁,一切都可以实现机械化的,从而给农业机械化开辟了光明前途。解决了原来许多人认为农村要实现机械化非得国家供给大批成套机械不可的思想问题。同时也巩固和促进了集体经济事业的发展,如食堂需要大批的成品粮,食堂发展了,其它如托儿所、幼儿园等事业也就迅速发展起来。对人民公社的巩固提高将起重大作用。另外,也带动了各项工具改革工作,人们再也不迷信了,大大鼓舞广大群众敢想、敢干的精神。
土洋结合大破四关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机械综合利用是党的土法上马、土洋结合方针具体体现。通过大搞机械综合利用,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党这一指示的重要性和正确性。综合利用的成功,是在不断的开展两种思想两条路线斗争和大破“四关”中取得的。
第一关是破保守思想的关。在农村机械化的道路上始终贯穿着两条路线的斗争。一条路线是土法上马,土洋结合,多快好省的路线,一条是贪洋、贪大,少慢差费的路线。1958年开始搞综合利用时,就有些人认为既然搞机械化,那就得像个样,要求先盖厂房,安上小钢磨、碾米机或精臼机,轴瓦要合金的,大轴要铁的。结果不是资金解决不了,就是有钱买不到机械。如大城子公社南山咀生产队,他们用这条路线搞综合利用,搞了半年也没成功。另一个路线是按着中央指出土法上马,土洋结合,自力更生的方针。县委提出:“四土化”的号召,即土轴、土瓦、土机械、土厂房。这条路线,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因而土碾子、土磨、土铡草机等土机械不断出现,一切困难迎刃而解。海岛营子的一机多用,利用土轴、土瓦、土碾、土磨,只用二十天就搞成了。
在两条路线的斗争中,县委狠抓了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广泛开展了宣传教育。通过算细账,大力宣传综合利用的好处,及时召开现场会议,交流经验。县和公社、大队都有一名书记挂帅,负责具体领导,以工具改革为主,组织“三匠”开展这项工作。由于各级党组织加强了领导,认真坚持了多快好省的路线,突破了思想保守关。
第二是材料关。综合利用好,有动力的单位都要搞,可是需要有大量的铁轴和轴瓦,也需要加工机械。在破这一关上,县委也紧紧贯彻了土法上马,土洋结合的方针,土洋一齐抓。一方面号召大搞土机械,实现“四土化”,在一年内制造出土铡草机一百七十六台,双轱辘碾子四十二盘,立磨四十台;一方面也抓洋的,由县机械制造厂和公社加工厂用无缝钢管解决了大轴问题,制造出碾米机二十五台,小钢磨二十台,由于执行了土法上马、洋的也不放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因而解决了物质材料不足的困难,促进了综合利用的开展。
第三关是资金关,在土法上马以前,如何解决资金也是个大问题。如果购买一整套设备,少则一千五百元,多则三、四千元,对一个大队来说,确实有困难。从突破这一关来看,更显得土法上马,自力更生的重要。自从“四土化”出现以后,就解决了这一问题。海岛营子大队搞起综合利用十项,只用六百多元,主要是土法上马。轴瓦是用枣木做的,轴杠用硬质木料,利用旧碾子、旧石磨。“土”的成本就低,例如木制轴瓦,造价一点五元。买合金瓦是四十九元一块;一盘石碾子造价一百五十元,买一台铁制碾米机得四百多元;木制轴杠每米三元,铁的就得二十三元。另外,六官营子和大城子公社,还搞成了土厂房。所以,大搞综合利用,实现“四土化”不仅解决了物质材料困难,也突破了资金不足的一关。
第四是技术关。在突破技术关上,主要经验是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训练“三匠”(铁、木、石),组织参观,全面铺开,有了经验就开现场会,一次比一次提高。通过现场会——全面铺开——现场会,达到提高——普及——再提高的目的。1959年共召开四次现场会议,另外各公社自己组织参观学习,并在历次中心工作检查时,都把这一作法列为一项。第一次现场会议,是在老爷庙公社南沟门开的,锅驼机达到一机三用(抽水、碾米、发电),经全面推广后,平房子公社山咀子大队又研究出土石碾子、立磨的柴油机一机五用。县委又在这里召开了现场会议。又经过铺开后,通过检查,发现海岛营子大队又搞出一机七用,并且在构造上又提高一步,所以在这个大队又召开了现场会议,就这样效果一次比一次大,技术一次比一次高,也更加完善。
总之,突破“四关”过程,就是具体贯彻总路线的过程,也是贯彻土法上马,土洋结合方针和加强党的领导大搞群众运动的过程。实现一机多用和其他工作一样也有困难,但坚持党的领导大搞群众运动和认真贯彻土洋结合的方针,困难就能一个一个被克服,一机多用就能遍地开花,不断提高。


第3版()
专栏:

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派出春耕视察组
新华社拉萨25日电 西藏地区春耕播种工作即将全面开始,西藏自治区筹委会23日派出两个春耕生产工作视察组,分别赴拉萨河谷、雅鲁藏布江两岸等地的广大农业区进行视察工作。
参加这次春耕生产视察工作组的人员有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副秘书长、委员、处长和各部门的负责干部等三十余人,绝大部分是西藏上层爱国人士。
视察工作组出发前,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代理主任委员班禅额尔德尼召集视察组的全体人员讲了话。他说,现在西藏地区春耕播种工作即将全面开始,广大农民群众为了争取翻身后的第一个丰收年,生产情绪高涨,干劲特别大。这是非常好的有利形势,这种大好的新形势都是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亲切关怀下出现的,他要求这次下去视察的藏、汉族工作人员要和群众打成一片,深入群众,从各方面倾听群众的要求和意见,并进一步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
这次派出的视察工作组,将深入到农村、田间和农民接触,视察各地订出的生产计划、措施以及积肥、灌溉、选种、改良农具和春耕播种情况,并着重了解各地群众组织起生产互助组以后,在组织农民进行生产方面取得的良好经验。与此同时,视察工作组还将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了解群众的生活和要求。


第3版()
专栏:

云贵高原春播早又好
云南已播种1200万亩,普遍做到合理密植
贵州超额完成玉米、马铃薯、杂粮播种计划
据新华社昆明25日电 云南省一百五十多项大、中型水利和十二万多处小型水利工程已基本完成,灌溉面积由一千五百多万亩增加到两千万亩。目前,全省已积的肥料保证每亩大春作物由去年每亩施肥六千斤左右提高到一万斤,大部分耕地都经过三犁三耙至四犁四耙,深耕由六寸提高到八寸左右。全省现已播种的一千二百多万亩各种作物,普遍做到了因地制宜、合理密植。为了切实保证今年各项先进技术的实现,全省六十一个县正在开展一个超包产竞赛运动,把当前以密植为中心的春耕生产正推向一个全面高涨的新阶段。
云南省在今年的农业生产中继续坚持贯彻“多种多收”和“高产多收”相结合的方针,高速度地发展粮食生产。根据这一要求,目前扩大耕地和组织大面积高产的群众运动正席卷云南高原。去冬今春全省一百多万人在各地人民公社统一组织下,已开垦荒地七百四十万亩,使全省耕地面积扩大了18%。在开荒的同时,全省还兴修了可以增灌五百万亩田地的水利工程。今年全省水稻、玉米等高产作物的种植面积将有很大扩大,同时还开辟了三百万亩高产饲料基地,现在已种下高产饲料二百四十万亩。这样今年云南牲畜大发展所需的饲料可以得到充分的供应。今年云南小春作物种植面积也较去年扩大了30%左右。
为了达到多种高产的目的,目前云南全省正在开展一个组织大面积高产的学、赶、帮运动,全省已经树起了稻麦双丰收的标兵县——富民县,包谷大面积高产的标兵县——禄劝、宣威等县,粮畜双丰收的标兵县——寻甸回族自治县和昌宁县,大搞多种多收和高产多收的标兵县——兰坪和西畴县等。南部地区的文山、红河、思茅等地,今年要改单季为双季和一年三熟。西畴县今年大干复种、间种、套种,变一年两熟为三熟,使复种指数达到166%。各项农田基本建设如改良土壤、平整土地、兴修水利等也都进行得很好。
据新华社贵阳25日电 春播时间比去年提早一个节令的贵州省,现在已经分别超额7.6%到37%完成了玉米、杂粮、马铃薯的播种计划。水稻育秧面积也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七倍。季节较早的赤水、望谟、罗甸等县的早玉米、春马铃薯已长出五、六片真叶,苗全苗壮。
今年贵州省春耕播种工作的质量非常好。全省八百多万亩玉米地都进行了深耕,每亩施了优质底肥五、六千斤,多的达到万斤以上;密植程度一般行距一尺五寸,窝距一尺到一尺二寸,每亩种二千到三千窝、四千到六千株。各地主要的春播作物,良种面积一般达80%以上,并分别采取了小苏打浸谷种、桐油石灰拌玉米种、温汤浸种和药剂消毒等办法,严格地进行了种子处理。
抓早,是贵州省1958年以来取得农业全面增产的一条重要经验。各地从去年冬天开始就从人力、物力等方面,为春耕播种作了充分的准备。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打破了往年“惊蛰”下种常规,“雨水”就大种早玉米,全州在超额完成水利兴修任务和突击积肥同时,还超额80.3%完成了春播计划,质量符合要求。由于贵州自然条件复杂,山区气候差异很大。
播早同时播足,是贵州省今年春播的又一特点。各地都采取林粮混作、套种间作、利用零星土地和在不影响水土保持的原则下开垦荒地等措施,有效地增加复种指数、扩大了春播种植面积。毕节专区70%以上的早春作物套种了瓜豆,遵义专区利用闲散土地,仅种四季豆一项就达十六万亩,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林粮混作面积达九十五万多亩,其中锦屏、黎平、凯里、剑河等县,林粮混作面积分别比去年扩大一至九倍。


第3版()
专栏:

江北公社成套革新植棉工具
已有新工具二十二种,推广使用七千多件
本报讯 江西棉花生产红旗——彭泽县江北公社大闹技术革新,成套地改革了棉花耕作工具,使全社棉花生产的各个主要工序都有了先进工具或改良农具。
现在全社已创制、改制、仿制成功二十二种先进工具,已推广使用七千五百多件。这些新工具一般比手工操作提高工效五倍至二十倍,而且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等优点。如一架锄草机,成本不到二元,一人一条牛每天能锄棉花四十亩,比人工锄草提高工效二十倍,并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推广使用上述各种新工具后,全社一年可节省劳动日一百五十万个。
江北公社改革棉花生产工具是从治虫工序开始的。历年棉花生产中,喷药治虫工序花费的劳力很多,在棉花生长期间全社二万多亩棉花,每月要花七万个劳动日为棉苗喷药治虫。因此,公社党委发动社员,首先改革喷药工具。公社党委又以江心大队为试点,具体帮助社员闻志生等创制了自动双头喷雾器。这种喷雾器两头自动喷射药雾,一人操纵,一部每天可喷药十亩棉地,比过去人工喷药提高工效十倍。公社党委抓住这一典型事例,组织全社社员参观、开现场会,扩大影响,教育群众。群众进一步发动起来后,公社党委就趁热打铁,引导群众紧接改革棉花生产花劳力较多的播种工具。不到三天,一种比人工播种提高工效十五倍的播种机创制成功了,一人操作一部播种机,每天播种十五亩棉田,而且使用轻巧,极受社员欢迎。
新的播种工具革新以后,使用旧有的平整棉田、划行等工具远远跟不上播种的需要。公社党委就进一步发动社员成套革新各个工序的工具。为了使配套做到又快又好,采取了“本地创造、外地取经、联合配套”的办法,即是:一、外地创制而本地又适用的新工具,便组织仿制;二、外地创制,本地基本能用的新工具,便组织改制;三、外地没有、本地又急需的工具,便自己创制;四、全社协作,队与队的能工与巧匠、社员与社员合作创制,联合配套。如播种工序内的平土、划行、播种、施肥等四项工具革新,就是组织大家的力量,集体搞成的。从去年以来,全社在“人人献妙计、个个搞创造”的口号下,涌现了二百多个“活鲁班”、“赛诸葛”,社员献计献策二千多条,创制松土机、除草中耕器、拔秆工具机等新工具十一种;与此同时,派出了一百多名技术人员到外地取经、取宝,仿制、改装培土机、双轮车、拖帆船等新工具十二种,从而由点到面地成套改革了棉花生产工具,使工序与工序,每个工序内的各项农活之间都有了相应的新工具,道道工序提高了工效。(附图片)
山西省临汾县万年青公社社员曹文秀(左)和老伴贾应斌(左二)、儿子贾述贤(右)、儿媳郭翠英(右二)一起研究改进棉花播种耧。 新华社记者 花皑摄


第3版()
专栏:

群龙起舞
张克
农村工具改革已经进入全面革新、配套成龙的新阶段。很多地方不单是耕作工具、水利工具,而且包括饲养工具和炊事工具都正在从低到高、从手工操作到半机械化,进行着成套革新。如耕作工具中从耕种、管理、收获,饲养工具中从切割、蒸煮、喂食和粪便处理都已逐渐配套成龙,整个农村工具改革战线上真像群龙起舞,气象万千。
农村工具改革运动的迅速发展,是农业生产连续跃进的必然产物,也是农业持续跃进的有力保证。在全面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农业生产方针以后,农村对劳动力的需要日益增多,这就必须进一步改革工具,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解决劳力不足的矛盾。在普遍建立丰产方逐步实行耕作园田化以后,农业生产的计划性和操作上的连续性也比过去大大加强,这就不仅要求改革工具提高劳动效率,而且要求各个生产过程的工具互相衔接。
全面革新,配套成龙,是一个伟大的任务。这个任务的完成,需要各方面密切协作共同努力,但主要的是发挥广大劳动群众的才智和公社工业的潜力,自力更生地去解决。广大农民有摆脱笨重手工劳动的迫切愿望,也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力量。江西彭泽县江北公社棉花播种工序内的四项工具,就是由几个农民、木工、半农半工的社员联合创造的,效果很好。这件事情再一次证明,只要能够充分发挥劳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成套地改革工具是完全可能办到的。当然,这并不是说一切工具都要自己去创造发明,别处有了也不去学习。如果划了这样的圈子,就会束缚住自己手脚,浪费自己的力量,就会妨碍技术革新运动的开展。正确的做法应该像江北公社那样,既不单纯地依赖别人,还要积极地学习别人的经验。江北公社就是采取这种办法进行工具改革的:外地已经创造出来,又适合本地使用的新工具便组织仿制;基本能用又不完全合适的就加以改制;本地需要,外地又没有的,就自己创造。仿造和改造外地新工具,可以充分利用外地工具改革的成果,迅速提高自己的劳动效率,又因为避免了重复他人走过的老路,杜绝了不必要的劳力和时间的浪费,便于集中更大的力量去改革去创造外地还没有、本地又需要的工具。只有把这些办法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的工具改革运动才能做到多快好省,才能够把工具改革运动推向新高潮,满足生产大发展的需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