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3月2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阳光·雨露·新生
梅原
“和平号”特别快事在广东英德车站停车的时间,从十三分钟延长到一个多钟头。一个多钟头后,这列列车开动了,沿途十多个站,都为它打开了绿色讯号,让它畅行无阻,直奔广州……
在这列车上,运载着我们二十九位为了抢救国家财产而负伤的阶级弟兄。2月26日,广东省英德县马口造纸厂失火,驻马口硫铁矿的四十九名公安干部和人民警察,奋勇抢救国家财产,有十二个人献出了他们的宝贵生命,二十九人负伤。为了抢救他们,党和政府动员了一切力量,广州、上海、南京、北京等地的有关部门和广大群众,发扬了崇高的共产主义风格,尽力支援抢救。
这些天来,人们到处传颂着“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的事迹,现在,又一个同样动人的事迹,再一次激动着我们的心,给每个人又上了一堂生动的共产主义教育课。抢救丘财康、抢救平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抢救二十九个英德亲人,这一系列动人事迹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思想品质及其风格,在我们祖国的东西南北的人民中,都在以空前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而发扬光大。
马口造纸厂失火了,附近马口硫铁矿的公安干部和人民警察马上集合起来,所有的人都抢着说:“我去!我去!”没有一个人有丝毫的踌躇、畏缩、犹豫。烈火那样猛烈,油桶正在爆炸,可是,这些人民的好干部、好民警,奋不顾身地冲进火场去了。有的同志不幸牺牲了,有的同志在火海里三进三出,抢救战友,直到自己昏迷为止。生命是宝贵的,但是为了国家财产和自己的阶级弟兄,他们就是这样宁肯牺牲自己的生命。什么是忘我?这就是忘我。什么是共产主义精神?这就是共产主义精神!
党和广大人民,以高度的共产主义精神抢救这些负伤的人。县委书记斩钉截铁地说:“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抢救,党委支持你们,要人有人,要皮给皮,要血给血……。”地委闻讯,立刻派出最好的汽车、最好的司机、最好的医生去参加抢救。省委闻讯,也立刻派出医生、护士。铁路局得到运伤员的通知,也毫不犹豫地说:“需要停多少时间,就停多少时间!”“为了伤者,我们尽力支援!”这是英德的人民、广州医务工作者、南京、上海、北京的有关部门的职工和一切与这件事无直接关系而知道这件事的人们的共同回答。每个人都向他们伸出了友谊温暖的双手。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医院,他们自愿排成了一支长长的输血队伍。然而,这不是一支简单的输血队伍,而是我们六亿五千万人民的缩影,是一支有着高度思想觉悟和集体主义精神的队伍。
在党的亲切关怀和大力组织下,在集体的伟大力量的援助下,这二十九位阶级弟兄,已有绝大部分脱险了。没有伟大的党和伟大的集体,便没有这二十九位阶级弟兄的再生。这二十九位阶级弟兄的再生,是党的领导的胜利,共产主义的胜利。
平陆县被急救痊愈的民工们说得好:“是党的阳光和雨露使我们死而复生,是党给了我们新的生命。”抢救丘财康、抢救平陆和英德县的阶级弟兄的事迹,都生动地说明了:伟大的党是我们的太阳、我们的雨露。太阳光芒万丈,照耀着大地的每个角落。雨露滋润着万物的生长。六亿五千万人民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形成了一个温暖而又伟大的集体。在这集体里,我们是同志,是兄弟,一人有难,万人相助。我们是毛泽东时代的人民,我们是伟大集体中的成员,这是我们的最大幸福和骄傲。列宁说:“道德就是要帮助人类社会升到更高的水准”。这个更高水准的无限美好的社会,正在我们的国家里逐步实现着。


第8版()
专栏:

从运河区滚出去!
〔巴拿马〕卡洛斯·张玛琳在最后的战斗中自豪的人民发出怒吼:黄发的美国佬,从运河区滚出去!美国佬带来了他们的大炮、美元和陆战队,在深重的苦难中,祖国失去了运河的土地。从巴拿马城到哥隆,海盗的黑旗,死亡的旗帜,插向地峡的深处。帝国主义的魔鬼们,从运河区滚出去!除掉摇摆舞之外,还给我们带来无数的邪恶。他们狂饮着威士忌酒,而让我们替他们流血汗。黄发的美国佬想来征服我们,为了挽救正堕向深渊的祖国,我们不惜流尽我们的鲜血。为了镇压我们,海军陆战队在街头路边散播着死亡的种子。在卑污的旗帜下,成群的铁骑,无数的兽兵,侵入了平原和山区。自豪的人民发出怒吼:从国境内滚出去!
全世界人民正在觉醒,
在巴拿马的土地上,
英勇的人民
高举起斗争的大旗。我们一秒钟也不能再容忍那殖民主义的桎梏。在最后的战斗中,觉醒的人民发出怒吼:美国佬,还我运河!
(孟 复译)


第8版()
专栏:

黑翼之歌
〔古巴〕玛·加·冈萨勒斯黑飞机的驾驶员,天空中的黑良心,你为什么扫射没有对谁伤害的人民?黑飞机的驾驶员,邪恶懦怯的灵魂,你为什么残害那孩子?他好好地在街上游戏,在他母亲的怀里梦想着美好的东西。黑飞机的驾驶员,我诅咒你……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我的同胞,是多米尼加人,还是美国佬,但是我知道,你来自那个骚乱的地方……孩子躺在行人道上,带着他母亲的悲伤;他金黄的头发染上了血污,他紧闭的眼睛,蕴含着疑问。黑飞机的驾驶员,我诅咒你……你的螺旋桨划破空气——死亡的使者,来到一个公园上面,那儿有个小孩在阳光和鲜花中间游玩,他以天真的喜悦挥舞着那双小手,叫喊着你的名字,而你,不闻不理,卑劣无耻,扔下了邪恶的炸弹,命中了那小孩,他也许是你的儿子,你却把他杀害……黑飞机的驾驶员,对不起!……你休想得到宽恕。
(杜 宇译)


第8版()
专栏:

航测黑龙江
王毅
深夜两点钟光景,一声哨响,几十个飞行员都起了床。他们都是民用航空测量队的队员。几年前,他们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很快地掌握了航空摄影的技术。现在,他们经常在祖国的天空里飞来飞去,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一片深蓝色的天空。繁星映照着地上的银霜,预告着新的一天将是万里晴空。
黎明来得特别早。飞行员们在调度室里接受了飞行任务。飞机一架接一架地从海拉尔机场起飞了。机群掠过辽阔的呼伦贝尔草原,飞过了狭长如带的依敏河。在呼伦贝尔草原上有无数的牛羊,牧畜业非常发达,但是生产的粮食却很少。为了使这一片草原变为东蒙的粮仓,党和政府准备在这里大规模地发展农业。航测队曾经在这一带进行荒地测量,根据所得的资料,证明了党和政府的这个宏伟计划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飞机在继续爬升。绵亘的大小兴安岭就在眼前。山岭间薄雾缭绕,大片的森林好像汪洋大海。几年前,这个人迹罕到的原始森林还是一个谜。虽然地面森林勘探人员做了很多工作,但主要还是依靠航空测量队用空中摄影的方法,及时地提供了开发这个原始森林的各种资料。现在,每当飞行员们驾驶着飞机飞过森林的上空,看到漫山遍野的木材正在进行着大规模的采伐,看到一列列火车载运着大批木材的时候,他们心里充满了喜悦。
飞机已经飞临中苏边境。他们要在沿黑龙江和额尔古纳河一带进行航测。这是中苏两国共同开发黑龙江流域的巨大工程的一部分。这个任务已经大部分完成了。今天,是航测黑龙江的最后一次任务。在阳光照耀下,黑龙江像一条银白色的带子,已遥遥在望。飞机已爬高到四千五百米。空气稀薄了,飞行员都戴上了供氧面罩。机舱里开始忙碌起来。领航员注视着远方的一个山头,那是在地图上选定的测区进入点。飞机以每分钟五公里的速度飞过去,目标越来越近了。当领航员下了一个口令:“开始工作!”摄影员马上打开了电门开关,航空电动照像机发出了“哒哒”的声音。在这种有节奏的声音里,它那碗口一般的镜头把大地的景物连续地拍摄下来。航空测量的飞行要求是十分严格的。飞机在两条平行测线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不仅要飞得直,而且要飞得平稳,否则就会影响摄影的效果。
飞机在测区里穿梭飞行,工作很顺利。但是到十点钟的时候,由于阳光照射的关系,从群山丛中升起了一股巨大的气流,猛烈地袭击着飞机。由于气流的影响,在一条五十公里长的测线上,出现两种相反的风向,当飞机刚刚按正十度的偏流调整了航向,突然又出现一个负十度的偏流。按说在这样的情况下,飞机是可以返航的,但是这时谁也没有这种念头。为了不放过好天,大家决心与恶劣的气流搏斗。机长大声地喊着:“干!”他的眼睛时而瞅着仪表,时而注视前方,两手握紧操纵杆,全力使飞机保持平飞状态。领航员准确地抓住每一个目标,不时地发出口令。摄影员的双手不离瞄准镜,用敏捷的动作调整摄影机的角度。随机机械员仔细地观察着仪表,帮助机长操纵发动机油门。随机报务员一面同基地保持联络,一面看哪里工作紧张,他就到那里去帮忙。整个机组密切协作,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飞机被气流吹偏马上就纠正,颠起来马上就被压下去,一个回合接着一个回合。尽管机仓里的温度是摄氏零下六度,飞行员们却一个个都汗流满面。
直到十一点半以后,气流才渐渐地稳定下来,人们都舒了一口气。这时报务员打开了饭盒,取出馒头和腊肠送到每个人的面前。他们是在早晨两点多钟吃的早饭,已经过了八九个小时,肚子真的有点饿了。但是大家都戴着氧气面罩,吃饭的方式只好特别一点:戴上面罩吸几口氧气,再脱下面罩吃一口饭,就这样把一顿午饭对付过去了。吃完饭,不知不觉又飞了一段路程。黑龙江在机翼下一闪而过。在大江两岸矗立着雄劲的山峰,它好像在告诉人们,黑龙江有着无穷无尽的力量,如果把这个力量充分地开发出来,将会给中苏两国人民永远造福。
午后十二点半,耳机里响起了基地指挥员发出的“停止工作,立即返航”的声音,机长回答一声“明白”,便调转机头飞回基地。他们在连续飞行了九个半小时以后,胜利地回来了。航测飞行员带着微笑,内心里充满着光荣和自豪。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指导我们办好服务站
我是一个家庭妇女,现在参加人民生活服务站的工作。人民日报最近连续宣传组织人民经济生活,2月28日介绍了哈尔滨生活服务站的经验,还发表了一位服务站站长王素琴同志的文章。3月11日又报道了重庆上新街居民创造集体幸福的新生活。这些报道和文章不仅帮助我们提高思想认识,还具体地告诉了我们工作方法。我决心在党的领导下,发挥更大干劲当好群众生活的管家人,为促进生产持续跃进、帮助更多的姐妹们参加社会劳动,而贡献我的全部力量。
北京和平里 黎兰屏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重视保育工作的报道
“三八”前后人民日报刊载了关于保育工作者的一些报道和文章,反映出我们的儿童生长在多么幸福的环境里,阿姨们怎样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这不仅对保育工作者有很大的鼓舞和帮助,对做父母的也有所启发。我是一个青年妇女,十分爱读这些文章,只是人民日报过去发表得很少,要求报纸在“三八”以后对保育工作也能经常作些报道。 杭州 李影萍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欢迎科学家写科学小品
2月28日本报八版辟了“数学的用场”一栏,发表了华罗庚同志的一篇科学小品“怎样计算叶面积”。不少读者来信表示欢迎,认为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提供了简易的计算方法,也很适用,对农村工作者和乡村教师都有帮助。读者希望其他科学家也能为报纸写通俗的、结合当前工作的科学小品。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关于引用经典著作的一点建议
我看到一些文章引用经典著作的语句,一般只注明版本和页数,不注明出于哪一篇著作。这样,若没有同一版本的经典著作,查对原文就有困难。为了便利读者,建议作者将引用的经典著作的题目一并注明。 交通部 蒋德敬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时间弄错了
人民日报2月21日一版社论“全面安排社员生活”,第四段谈到“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告诉我们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里把这篇著作发表的时期写错了,应为“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3月16日二版短文“帮助居民食堂的好办法”中也有同样错误。希望加强核对工作。
汪松先 凌肖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不只是“一支巨大力量”
读者夏蕊芳来电话谈:2月25日四版“全国妇联执委会全体会议发出号召,发动妇女继续向前跃进”的新闻中,有一处说到“今天农村人民公社的女社员,已经成为农业战线上的一支巨大力量”,这样提是不够的。蔡畅同志在妇联执委会的报告中提的是“一支主力军”,这是符合实际而又能调动妇女生产积极性的口号。上面那句话改为“……已经成为农业战线上的一支主力军”更确切些。
(读者汪松先、夏蕊芳等的意见是对的。   ——编 者)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于非暗工笔花鸟选集”
沈鹏
于非暗先生的工笔花鸟画曾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人民美术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于非暗工笔花鸟选集”,精印了作者生前的三十余幅代表作品。这对许多后学者或是喜欢于非暗先生的绘画艺术的读者都是非常有益的。
于非暗自幼喜欢养花鸟虫鱼,二十三四岁时在业余从一位民间画师学习绘画,最初学的是写意花鸟和山水画,到四十六岁才开始学工笔花鸟。当时适逢故宫开放,给予他很好的学习机会。从明末的陈老莲,上溯两宋五代,如黄鉴、黄居宷、崔白、赵昌、赵佶诸家的作品,他都作过极其细致的研究,并用很大的功夫临摹。但是在解放前,他的许多创作还很难说有什么革新,创作思想没有解放,追求的多是古人的笔情墨趣。正如于非暗先生自己说的,在笔墨至上,淡雅是尚,轻视院体画,轻视民间画的环境里,要创作新的花鸟画,这真是不太容易的事。解放后,新的生活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丰富了他的创作灵感,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启发他大胆创作。这样,过去学到的古人笔墨,才真正得以继承和发展;数十年间对花卉草虫的丰富体验,也才得以运用到创作上来,作到了“以造化为师”。可以说,只是在解放以后,于非暗的艺术才逐渐臻于妙境。这本选集里的作品,绝大部分是1949年以后所作,便有力地说明了这个事实。
工笔画由于刻划细致,容易流于僵硬呆板,或因工力不足而失于柔弱,总之是不免求其形而失其神。齐白石老先生深知此中三昧,他说过:“大墨笔之画,难得形似;纤细墨笔之画,难得神似。”于非暗的画就没有这个毛病。他常以“形神兼到”作为自己创作的要求,并在取材构思上,还能“时出新意”。例如选集里的“玉兰黄鹂”、“红杏山鹧”等,都是早已受到读者欢迎的佳作。好鸟枝头,春意盎然,充满了蓬勃的生气,看了令人振奋。在设色上,他吸收了民间绘画的长处,浓重艳丽,装饰性很强,这些花鸟画,没有在题词取材上别出心裁,却透过“活色生香”的形象,培养人们积极向上的情绪和健康的美感。


第8版()
专栏:


首都机械厂工人 黄祖泉酣睡的红楼,一片安静;三楼亮堂堂的窗上,闪动着一个矍铄的身影。写字台中央——一杯茶一条热毛巾,一张发黄的草图,一叠卷角的笔记本。孙伯伯两鬓如银,鼻梁上架一副眼镜,叉着两手来回踱,脚步很轻,很轻。十三年前,画了张图样闹革新,工程师看了直摇头:“中国还不会造机器,做什么自动化梦呓。”鸡窝中能飞出凤凰,一盆冷水凉不了心,暗暗立下凌云志,定叫自动化追过四十年工龄。眼前映现今天的会场,耳边回荡书记的声音:“扬起高、大、精、尖的快帆,开通自动化的航线。”孙伯伯一阵高兴,抿嘴走近写字台前。展视长久未解决的“关键”,灯光照亮了他的笑脸。酣睡的红楼,一片安静,三楼亮堂堂的窗上,还映着一个矍铄的身影。


第8版()
专栏:

牡丹 于非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