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3月1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山西运城县不断丰富政治思想工作经验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社会主义教育网
本报讯 中共山西运城县委在1959年继续大跃进运动中,发展了“三三一二”的政治思想工作网。在公社建立“三校一站”,生产队建立“一组六员”,上至公社,下至区、队,层层建组织,处处都设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网,进行了巨大的政治工作,获得了全面大跃进。
“三三一二”是该县三路里党支部在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创造出来的(即通过三校——党校、团校、社员红专学校;三日——党日、团日和三爱三勤日;一部——俱乐部;二室——图书室、展览室进行政治思想工作。)。去年,县委把这套政治思想工作网一直坚持下来并推广到全县,进行了规模巨大的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教育运动,大大加强了党的政治思想工作,贯彻了群众路线。特别是宣传贯彻了党的八届八中全会的决议以后,广大群众更是干劲冲天,斗志昂扬,意气风发,很快出现了一个新的跃进高潮。以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全面大跃进获得了辉煌的成果:县营工业超额0.14%提前四十六天完成了全年产值计划;全县八十二万亩小麦获得了大丰收,平均亩产达二百零五斤,比1958年提高了19.6%;棉花虽然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但是也获得了大面积的高额丰产,四十七万亩棉田,其中亩产皮棉八十斤的有九万三千四百二十七亩,百斤以上的七万一千亩,一百五十斤的二万一千二百四十八亩,二百斤以上的一万一千六百一十八亩,达到千斤籽棉的一百八十八亩。
大跃进的成就,是与保守思想进行反复斗争的结果。去年春季,当县委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足更大干劲,实现1959年更大更好更全面的跃进时,一部分抱有保守思想的人,认为条件不好,生产到顶了。为此,县委召开了万人大会,印刷了九种三万五千份连年丰收、节节高产的典型材料,组织了十万宣传大军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使广大群众认识到“丰收不丰收,全在思想红”。群众还举出了具体事实:解州公社贾村管理区尽是盐碱滩地,1957年大闹土壤革命,争得了亩产皮棉五十三斤的大丰收,老农说:“这是他一辈子头一次见到,真了不起”。紧接着,一个以麦田管理为中心的春耕热潮,席卷全县。只有短短几天时间,就积肥、造肥七十多亿斤,给十三万亩三类田普施了追肥,并且进行了春浇和耙耱。旧的保守思想反掉了,新的保守思想又来了。在春播和夏种的时候,部分干部和群众认为棉花不能密植。针对上述情况,县委除深入重点进行调查研究外,还多次召开了老农、劳动模范和技术干部参加的“土洋专家”座谈会,进行了缜密的研究讨论,制定了“关于棉花、玉茭密植程度方案”,利用县报和有线广播进行了系统的宣传报道;与此同时,县委还召开了五百余人的宣传会议,印刷了十二万份宣传品,组织了十一万五千人的宣传大军,在全民中展开了一场深刻的讨论,扭转了部分干部和农民中的保守思想,正确的贯彻了农业八字宪法。干部和群众普遍反映:“政治教育大大加强,宣传战果真辉煌,思想生产双胜利,党的政策放光芒”。通过思想战线上的这一系列的斗争,全面鼓足了干劲,坚定了继续跃进的信心。因此,广大干部与群众在去年夏末秋初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面前,表现了一种英雄气概。在这一系列的斗争中,县委学到了一条经验,就是只有高举总路线红旗,一次又一次地击退了开始露头的保守思想,才能坚持大跃进,勇猛向前。
定期进行思想考察,摸透群众思想,作到领导头脑清醒,对症下药,这是做好政治思想工作的一个前提。每当一个什么运动或者中心工作到来之前,县委都要抽派一定力量,深入比较先进的、比较落后的和中间的几种不同类型地区(管理区或生产队、组)深入了解各阶层广大群众的思想情况,然后针对实际情况,采取得力措施,开展宣传。从去年春天到现在,共进行了十三次思想考察。除县上加强了思想考察以外,各公社都坚持执行了每月一次党委会议专门研究一次宣传工作和党内外思想动向的制度。从思想考察中,县委体会到不仅大变动时期要抓思想考察,而且平时也要抓;不仅困难时候抓,而且顺利时候也要抓;不仅要抓先进的思想,而且也抓落后的思想;不仅抓先进单位和地区,而且要抓落后的单位和地区。
大力推广与发展“三三一二”的政治思想工作制度,把这种制度和大搞突击运动紧密的结合起来,既使政治思想工作形成了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又能使它扎扎实实,深入细致地持续下来。“三三一二”是一套成熟的经验,县委把它一直坚持下来,推广到全县。为了在坚持制度的同时,创造经验,不断发展,在传达党的八届六中全会的时候,县委就派出工作组到上郭公社的三路里管理区和考老公社进行重点帮助,创造了公社级的“三校”(党校、团校、红专校或艺校),“一站”(理论、文教、宣传、文艺传授报告站,有的叫指导站)和生产队的“一组六员”(宣传组设有读报员、广播员、编写员、板报员、读书管理员、教唱员)。通过“三校一站”领导各管理区的“三三一二”,用“一组六员”开展广泛的小型多样的宣传活动。这样就从公社、管理区直到生产队形成了一套社会主义教育网。“三三一二”的另一个新发展,就是由固定的阵地活动,搬到了田间、工地、食堂和厂矿,搬到了各个角落,于是它就在大协作、大兵团作战的各个战场和所有的集体场所,都生了根、开了花、结了果,发挥了巨大的威力。真正做到了生产教育两不误,生产思想双丰收。
在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大搞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活动,推动全面工作大跃进的运动中,运城县已经培养了一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队伍,这支队伍仅理论、文教和其它文艺宣传骨干就有一万五千多人。为了对这支队伍加强培养,使他们的水平能够不断提高,公社或管理区党组织除在每次运动前,把他们集中起来进行短时期训练外,还有计划的组织他们到县委党校和公社党校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此外,县委和公社党委在今年还给他们印发了一百万份宣传资料和教材。这就使他们始终保持了清醒的头脑。
(马涛、王英凯、张玉山、张程善、米中兴)(附图片)
山西运城县三路里管理区俱乐部业余文工团在田间给社员们演出“五哥放羊”,本报记者 张瑞华摄


第3版()
专栏:

青海大通县加强基层领导工作
领导干部到生产第一线
新华社西宁18日电 青海省大通县县委书记、公社党委书记和大队党总支书记,以实际行动响应中共青海省委提出的“到第一线去”的号召,纷纷到生产队兼任领导职务。由于他们亲临生产前线,使得当前农村中为争取今年农业全面大丰收的群众运动,开展得更加轰轰烈烈和扎扎实实。
当青海省委提出“到第一线去”的号召后,中共大通县委及时进行了研究,并立即作出决议,要求县、社党委和大队党总支书记,到生产队兼任一项领导职务,指出这种做法是加强第一线的领导力量、帮助基层干部提高工作水平和把群众运动推向新的高峰的重大措施;也是进一步改进领导作风,使党的工作做得更深、更细、更实的有效方法。并指出兼职的原则是:一,本着“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法的精神,一般应该到基础较差的生产队去兼职。二,为了锻炼原有基层干部,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级领导干部一般只兼任副职。
全县各级党组织坚决执行了县委的决议。县委第一书记赵明和书记邹主权已经分别到解放公社峡门生产队和城关公社极乐生产队兼任党支部副书记。县委书记、城关公社党委书记叶晓竹也到本公社的东关第二生产队兼任党支部副书记。目前,所有公社党委书记和大部分大队党总支书记,都已经到兼职的生产队开始工作。各级领导同志选择兼职的生产队,除了少数是比较先进的队以外,大部分是后进生产队。为了使后进生产队更快地赶上先进生产队,中共大通县委最近还决定由县委书记邹主权专门分工抓后进生产队的工作。
上级领导干部到生产队兼任领导职务的时间虽然还不长,但是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使先进的更加先进,后进的迅速赶上先进水平。城关公社东关第二生产队自从叶晓竹兼任党支部副书记以后,使这个队的生产和生活都得到较好的安排。干部普遍参加了生产,群众得到了巨大的鼓舞。这个队目前的春耕生产基本上达到了先进生产队的水平。多林公社党委书记哈成福到哈州生产队兼任副支部书记以后,深入群众,领导生产队巩固和办好了公共食堂,妥善安排了群众生活。他在和群众一道生产中,发现生产队的劳动潜力没有充分发挥,便及时组织劳动竞赛,使社员的出勤率和劳动效率都大大提高。现在这个队的生产蒸蒸日上。东峡公社党委书记韩国良到克麻生产队兼职以后,深入地了解了社员的不同思想情况,并针对这些情况领导生产队进一步加强了思想领导,使这个队的工作做得踏实深透。韩国良在总结兼职的收获时说:由于更加深入实际,了解了许多依靠汇报不容易知道的情况,考虑工作时心中就更加有底,工作安排也就更加符合实际。


第3版()
专栏:

思想、生产、生活
——为荆州地区开展学习黄发坤运动而作
龚同文
编者按:
中共湖北省荆州专区江陵县岭河人民公社丫角管理区胜利生产队支部书记黄发坤,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一面鲜艳的红旗。不久前,中共湖北省委生产、生活检查团荆州分团和中共荆州地委,联合召开了荆州地区生产小队长以上干部和贫农代表二十多万人的广播大会,号召各级干部学习黄发坤的思想作风和优秀品质,开展了一个学习黄发坤的运动。在广播大会召开的同时,中共荆州地委还发出专门通知,指示全区干部学习黄发坤的事迹,进一步密切干部和群众的联系。
如何鼓干劲,搞高潮,把生产搞得更好,黄发坤同志用自己的经验回答了这个问题:“千条万条,思想一条、生活一条。”他还为这个答案做了形象的注解:“思想是热的,人也是热的;思想是冷的,人也是冷的。”“做什么事不亲自动手就没有说服力。”他是用自己的模范行动来做思想工作的,他是通过抓思想、抓生活来抓生产的。
抢季节插秧,这是生产。黄发坤同志怎么抓这个生产呢?要抢住季节,得赶紧排渍水,要排渍水,得赶紧架风车,可是,要架风车,没有做天梁和风杆的木料,借也借不到,买也买不到。怎么办?他就拆掉自己的房子,把屋梁做了风车的天梁和风杆。风车做起来了,看风车的人日晒夜露,怎么办?他干脆把自己的已经拆了的屋搬到风车附近做了工棚。晚上睡在工棚里看风车的贫农没有蚊帐,怎么办?他把自己的蚊帐拿出来。渍水排了,秧苗不够,怎么办?他带着人到南洲买秧,在路上,有的人没有带干粮。他把自己的干粮给了别人。一到地头,就跳下水田,不分日夜地扯起秧来。本来有抢不住季节的危险,他这一抓,抢住了季节。本来有缺秧苗的危险,他这一抓,秧苗不缺了。他之所以能够把抢季节、全秧苗这样万万火急的任务,抓的那么紧,抓的那么好,就是因为他的抓法对头。他是把思想、生产和生活扭成一股绳子去抓的。这样抓的结果,他所领导的小队——江陵县岭河人民公社丫角管理区胜利生产队第七小队,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由1958年的五百五十斤提到1959年的七百五十斤。
在大灾之年夺取了丰收之后,掀起了大办水利的高潮,大部分劳动力都到水利工地去了,去年腊月二十几,快“过年”了,黄发坤同志在外地参观,还没有回来,正在这个时候,一些资本主义思想严重的富裕中农,乘机兴起了解散食堂的妖风,一方面说食堂如何不好,另一方面卖食堂的藕,偷食堂的菜,弄得大家吃不饱,吃不好,影响干活。如果就这样让食堂垮下去,那还得了!幸好黄发坤同志赶来了,他冒着严寒,带病下水,连挖了两天藕,又亲自下厨做饭做菜,同时,还做了许多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这样,把富裕中农的阴谋戳穿了,把贫农发动起来了,把食堂办好了,社员们干活更起劲了。他这一抓,又把思想、生产、生活全面地抓起来了。
黄发坤同志的抓法好得很!论职位,他在今年2月以前,还是一个小队长;论文化水平,他识字不多,可是,他却一贯正确地解决了一个重大问题。这就是思想、生产、生活这三个方面的关系怎么摆法?摆对了,工作就主动,摆不对,就被动。而黄发坤同志一直是掌握了这种主动权的。只有和群众共命运、同呼吸,时时刻刻关心群众,因而在群众当中生了根的人,才能够取得这种主动权,才能够把思想、生产、生活全面地抓起来。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人,是活人,各有各的思想,各人用自己的思想指挥自己。如果要大多数人的行动听从领导机关的指挥,这就一定要把大多数人的思想统一起来。没有共同的思想,也就没有共同的行动,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大规模的生产运动。因此,要抓生产,首先非抓思想不可。
为什么要发展生产?归根结底,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也就是为了搞好生活。工人不是为做工而做工,是为搞好生活而做工。农民不是为种田而种田,是为搞好生活而种田。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工人、农民,不仅是为了搞好一家人的生活而参加生产,而且是为了搞好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而搞好生产。如果所有参加生产的人,生活越来越不好,也就不可能有大规模的生产运动。因此,要抓生产,同时非抓生活不可。
思想、生产、生活这三个方面的关系,到底怎么摆法?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必须注意全面地抓思想、抓生产、抓生活,必须关心人,纠正那种见物不见人的倾向”。只抓生产,不抓思想,不抓生活,把抓生产和抓思想混为一谈,认为抓生产就是抓思想,认为生产本身就是群众运动的观点,是错误的。把生产和生活对立起来,认为重视群众生活,就会妨碍生产的观点,也是错误的。这两个方面的错误,都是不“关心人”,都是“见物不见人”。
全面地抓思想、抓生产、抓生活,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标志,也是党的领导任务。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推动广大群众投入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并且使他们看到了光辉灿烂的前途,因而意气风发,干劲冲天,工作不计报酬,劳动不讲条件,我们面对这样伟大的群众,应当更加热爱他们,关心他们。群众的干劲越大,党越是要关心群众的生活;党越是关心群众的生活,群众的干劲就会越大。目前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的大规模生产运动,正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产物,正是全面地抓思想、抓生产、抓生活的产物。
毛泽东同志说,“社会主义因素每日每时都在增长……群众中涌现出了大批的聪明能干公道积极的领袖人物。”黄发坤同志就是这样的领袖人物。他经受了胜利的考验,也经受了困难的考验。在胜利面前,他带头打冲锋,在困难面前,他也是带头打冲锋。困难总是伴随着胜利一起来的,困难总是夹在胜利中间的。在胜利中,不可能避免困难,冲破了困难,就是新的胜利。黄发坤同志在困难面前表现了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英雄气概,因而他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爱戴。人民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为“拖驳子”,这是因为他像“拖驳子”一样地带动了人民群众乘风破浪,这是因为他像“拖驳子”一样地任重而致远。
江陵县岭河人民公社丫角管理区胜利生产队出了一个黄发坤,许多县,许多公社,许多管理区,许多生产队,都有自己的“黄发坤”,党就是通过黄发坤式的领袖人物去全面地抓思想、抓生产、抓生活的,没有大批的这样的领袖人物,就没有办法实现党的领导。
学习黄发坤运动,正在荆州地区开展起来。许多干部对照黄发坤的事迹,检查了自己的言论和行动。有的说,我听了黄发坤同志的报告,回去以后只有两个字,一个是“改”,一个是“赶”。有的说,跟黄发坤同志一比,觉得自己差远了,不赶上黄发坤,誓不为人!通过学习黄发坤运动,将会涌现更多的黄发坤式的领袖人物来,将会把思想、生产、生活抓的更好。我们希望各地也像荆州地委一样,把自己的黄发坤当做红旗高高举起来!


第3版()
专栏:

政治思想工作要适应新的形势
中共运城县上郭公社三路里管理区总支委员会副书记  邵正平
过去一年中,我们在政治思想工作中,大走群众路线,大搞群众运动,扎扎实实地进行思想教育,轰轰烈烈地进行政治鼓动,保证了各项工作的不断跃进。
政治思想工作走群众路线,并不是新事情了。它是党的工作生命线,以往各项工作都没有离开过它。
“三三一二”政治思想工作网的创造,就是群众路线的一种体现。但是,去年的问题在于:人民公社成立了,政治思想形势和生产发展形势,都发生了变化,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党的政治工作应该怎样更进一步走群众路线,这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为了弄清这一点,我们在人民公社成立初期,就对全体社员的思想状况进行了一次普遍调查。调查的结果证明,绝大多数社员对人民公社这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是热诚拥护的。但是,他们对人民公社所肩负的改造大自然的繁重任务,对更大规模生产必须更大规模的协作,对人民公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识不足,特别是传统的思想习惯和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农村生产大发展和文化技术大革命的阻力。因此,摆在党组织面前的艰巨任务是不仅要通过巨大的政治思想工作,把广大社员的千条心、万条心扭成一条心,一心为公社。而且要进行经常的系统的深入的政治思想工作,创造一个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自由,又有纪律;既有统一思想,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从而把广大社员的高涨情绪引导到巩固人民公社和高速度发展人民公社生产上来。
这种政治思想工作,如果我们仍然维持原状,仅仅依靠几个支部委员和仅有的三百多个宣传骨干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迅速地壮大政治思想工作的队伍,形成人人做思想工作,人人受教育的空气。因此,最重要的问题是党组织必须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红色宣传队伍,并大力提高培养这批宣传骨干。根据每个党、团员的特点,尽量吸收他们参加“三三一二”的工作,使他们成为党的政治思想工作的核心力量。并组织所有的宣传骨干,参加了党校、团校学习,一方面,在“三爱日”会和政治干部每十天的汇报会上,坚持经常的评比工作。此外,还采取了由有经验的老干部包教新吸收的宣传骨干,并且专门成立了一所业余艺术学校,分为音乐、美术、文艺三部分,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材。通过这些办法,在去年一年中,先后培养了六百五十名政治思想工作的积极分子。
大批培养骨干,使“三三一二”下田、上山、到工地、进食堂和各种劳动场所得到了保证。“那里有人,那里就有政治思想工作”成为现实。在田间,一到休息时间,党员就上党课,团员就上团课,社员也上了红专学校,俱乐部的小伙子们也拉胡琴、打竹板,表演起反右倾、鼓干劲一类内容的地头戏或者快板来。随着这一支红色政治思想工作队伍的成长和壮大,有的生产队的政治队长,就把自己队里的宣传员组成一个宣传组,自己任组长,并根据各个人的特长按读报、图书、广播、编写、教唱、板报等六项分了工,配合“三三一二”,进行各种不同的政治教育和宣传鼓动。党总支委员发现这一组织后,经过研究,认为它是“三三一二”政治思想工作网的新发展,就把它总结叫做“一组六员”,于是从去年2月份,就在全管理区的十七个生产队中普遍推广开了。生产队的“一组六员”,他们除了在集体场合配合“三三一二”进行政治思想工作外,还经常深入社员家里,读报纸、讲新人新事或者谈谈家常,征求社员意见,听听反映要求。很受社员欢迎。
在政治思想战线上有了一支红色宣传队伍,要怎样才能指导得当,有条不紊地协同作战呢?党总支委员会认为,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复杂的思想形势和紧张的生产运动中,明确方向,把群众的干劲,根据各个时期不同的任务,集中到主要工作和生产上去。党的总支委员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从广大社员的生产和生活实际中寻找方向性的事物,及时扶植它成为广大群众所承认的旗帜,从而全面地推动工作。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在制度上和方法上实行了“三听”(一听上级党委的指示号召,二听一组六员汇报,三听群众反映)、“六看”(一看党报看大局、识方向,二看劳动出勤率和劳动情绪的变化,三看社员家庭日常生活的动向,四看市场的销售的变化,五看储蓄存款的升降,六看社员劳动生产质量和数量的变化)、“十天会诊”(党总支每十天集体研究一次群众思想动向,以便对症下药)。
这样,一年来我们从群众中集中了大量内容丰富的“气象资料”,随时提供指挥部“会诊”,使指挥部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从而经常运用深入抓典型,全面鼓干劲的方法,使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在三路里失去流行的市场。
一年来,我们通过典型事例,对群众进行了六十八次教育,每次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并且在群众中撒下了一批“红色种子”——群众性的宣传骨干分子,在全管理区出现了人人搞宣传,处处讲政治的新局面。由于在政治思想工作上大走群众路线,紧密结合中心工作和生产任务,使政治思想工作真正起了“鸣锣开道,击鼓升堂”的作用。


第3版()
专栏:新要新风气

我们的贴心人
提起高庙人民公社党委副书记周友仁同志,群众称道他是“我们的贴心人”。
有一次,汉阳遭到了百年难遇的特大洪水的袭击。垸内三千多抢险的民工和群众,受到严重威胁。当时,五区区委派周友仁送急信到邓家口去,调船来抢救堤内的人。周友仁连走带跑地到了通津,又遇着缺口拦住了路。这缺口三丈多宽,水流急湍,上游漂来的猪、鸡和家具在水里只打旋旋。抢渡吧,左右无船,自己的水性又不熟,说不定一下水就会送掉性命。绕道走吧,要耽误时间,一分一秒钟的拖延都关系着几千人的安全。怎么办?几千人的安全要紧,无论如何也得想法游过去。正好上游又漂来一根牛车的木车轴,周友仁咬紧牙根,往上游抢行了几丈远,跳下水去,抓住车轴,顺着水势,用尽全身力气,到底挣扎着游到了对岸。一到邓家口,船只调来了。周友仁同志想:应该作榜样,让群众先走。他就和七个教师一起帮群众搬东西上了船。船走后,他和教师们沿堤涉水前进,结果被大水阻住,被迫爬上了树顶。水势不断上涨,这半截树在一片汪洋的大水中显得那么渺小,欺侮人的水蛇还不断地攀到树上来。有人怕蛇咬,周友仁同志就自动坐在树干最下一层用棍子赶蛇。这样又饿又冷地坐了两天两夜。有人抱怨先前不该留在后面,有的人悲观失望,甚至把姓名写在衣襟上,准备死后别人好认尸。周友仁同志却乐观地鼓励着大家说:“同志们,党和人民绝不会忘记我们,一定会派人找我们的。就算我们几个人牺牲了,换出了几千个人的安全,这又有什么不好呢?”区委派人出来找他们的船只,寻找两天终于从树上发现了他们。     (附图片)
  赵志方 插图


第3版()
专栏:新人新风气

事在人为 人定胜天
吉林省东辽河两岸的人们,过去饱受水灾的痛苦,虽然群众都有治理水害的愿望,但是因为过去人力单薄,没有实现这个愿望。人民公社成立了,公社党委提出了根治辽河的号召。绝大多数社员积极响应号召,可是有少数人思想没通。有人向双辽县王奔人民公社王奔管理区第八生产队党支部书记孙宝庆说:“老孙,你也不是不知道,伪满的时候,地主花了几百块现大洋才修上一、二里渠道,咱们又何必费这个劲呢。”在这种情况下,孙宝庆毫不动摇。他想:“党委讲的对,‘事在人为,人定胜天’,过去办不到的事,今天一定能够办到。”于是他向群众说:单干没有力量修水利工程,受了水害。初级社和高级社修了一些水利工程,全屯就在严重的水灾情况下,能打四百石到八百石粮食。那么有了人民公社,再修好水利工程,不是更能增产粮食吗?通过群众自我教育,广大群众进一步坚定了搞好水利的信心。
一场水利大战开始了,孙宝庆和社员一样,日日夜夜的战斗在工地上。终于在辽河的清河嘴上修了闸门,在洼地里挖了十几华里沟渠。去年无情的辽河洪水又像往年一样倾泄下来,但是由于水利工程发挥了巨大作用,农业保住了丰收。面对这个事实,原先不大同意搞水利的人也说了话:“公社力量说不上有多大,连龙王爷都治服了。”


第3版()
专栏:

维吾尔族的好儿子
编者按:玉素音艾山同志几年来,五次被评选为县和自治区的劳动模范。1959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党委把他作为生产队长的标兵,号召全新疆公社干部向他学习。中共英吉沙县委去年5月指示全县干部开展学、追、超玉素音艾山的运动。全县生产三千八百八十一名生产队长以上的干部,都投入了这个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领导水平为中心的学习运动。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全县经社员、干部评选出来的玉素音艾山式的干部已有八十五名。现在,全县学、赶、超玉素音艾山运动还在持续发展。
新疆维吾尔族标兵生产队长、英吉沙县优秀共产党员玉素音艾山,去年光荣地参加了建国十周年大庆。在北京怀仁堂见到了毛主席,并和毛主席握了手。多少幸福和激动涌上心头,他想:我为党作的事情太少了。他恨不得立即插翅飞到帕米尔高原下的田野去。
从北京回来以后
从北京到新疆,玉素音艾山一直盘算着1960年怎样大跃进。12月12日他回到英吉沙县。在县上听说他们生产大队多数社员正在修建铁委孜大渠,虽然他离家三个多月了,却没有先回家,连夜径往水利工地。工地上的渠道工程要在陡峭的山谷老河床修建。一条缓坡干砌卵石渠道,大量挖方土用绳索吊运到四十多米高的陡崖上边。这样太慢啊!玉素音艾山一边劳动,一边盘算着。夜里,他找了几个有经验的社员,提出用水冲土的想法,大家同意这条办法,认为冲下去还可作一段洼地垫方土。第二天就在大渠旁边开了一条临时渠放水冲土。但土倒的快了,有一部分土沉在渠底。玉素音艾山还嫌不快,他脱去夹袢、皮靴,拿上砍土镘跳进刺骨的急流里,挥动砍土镘拨土,土一进水立即变成混浊的泥水疾驰而下。社员看到玉素音艾山跳进去,几十个人接二连三地下了水,在急流里排成一条接力的人流,上面倒,下面拨,这样,工程效率一下就提高了十倍。
在水利工地呆了十天,他感到今年水不成问题了,又匆匆回到队上抓备耕。夜里回到队上,第二天天没亮就到各队的田地和畜圈去。他一看积肥数量每亩平均还不到六千斤,心想这点肥料怎么能取得大丰收!当天他找了六对筐担,夜里召开生产小队长以上的干部会议,布置了以积肥为中心的备耕工作,给了大队干部每人一对筐担。第二天天没明,玉素音艾山就挑上筐担出去了。早晨大队干部来队里学习时,一看门口放着一对装满了粪的筐担,他们互相笑着说:又落后了。从此上地和检查工作的全队干部,一人一对筐担,边走边拾粪,走到哪里,就向群众宣传。
在劳动中领导生产
每天早晨天不亮,玉素音艾山就挑上筐担出门,到吃早饭时,不但拾满一担粪,各小队昨天生产的情况也了解了。吃饭后,在筐担里放上砍土镘、锄头或镰刀,走到哪里,社员干什么,他就拿出自己的工具一起干。他到哪里,那里的功效、质量就变了样。劳动完了,他掏出自己的工分本,让大家给评分,一个钟头之内还不要分。在旧社会给地主作过十年牛马的玉素音艾山,从领导互助组、农业社,直到现在担任乌恰人民公社二管理区党总支副书记,牙瓦克生产大队长兼党支部书记以来,这些年从没有离开过劳动。他把大队的会议都安排在夜里,会上作出贯彻上级任务的决定之后,便到生产队同社员一起劳动,在劳动中检查工作,解决问题。1958年他干了劳动日三百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在去年5月把他作为全新疆生产队长的榜样,号召全新疆人民公社干部向他学习。去年8月,大队决定冬麦面积从前年八百多亩扩大到一千六百亩。根据这个计划,队上确定把村边八百亩轮歇荒地种冬麦,并在那里再开生荒二百亩。玉素音艾山领了一百多个社员,在荒地安营扎寨,同大家充分讨论了完成这项任务的意义和办法。自己每天从早到晚,同社员一起扎扎实实的劳动,深深鼓舞了大家,结果开荒、平地的速度出乎意料的快。至于荒地碱大的问题,他也同群众研究解决了。现在,这片冬麦长得同一类田一样,已泛起一片绿色。社员们看了都说这是咱们大队长的功劳。
改变旧习惯向地要粮
走进牙瓦克的麦田和白地,脚下立即扑来一股湿润的气息。经过冬灌的小麦和白地,小麦不需要再浇返青水,白地只待地温上升就可播种。多少年来人们在春季枯水期争水播种的忧虑完全消除了。但冬灌在这里才只有两年历史。过去冬季虽有大量冬闲水,人们却没有冬灌习惯。1958年春天遇到缺水,牙瓦克农民不得不用胡芦到外地背水点种,玉素音艾山记取了这一教训。这一年冬天,他说服社员打破老习惯进行冬灌。他亲自到田间,日夜领导社员浇灌麦田和白地。冬灌开始不几天,一天夜里拦水坝决口了。他一听拔腿就跑。这时,水坝决口一丈多宽,黄水滚滚冲向戈壁滩,水渠已经干了。他跑回村里挨户挨家叫干部,喊社员。大家都爬起来就走。大家一看决口越来越宽,说要等明年春天再修。玉素音艾山二话没说,脱去夹袢和皮靴,拿了一把砍土镘就跳进决口的急流里。坝上的党、团员一看玉素音艾山下了水,也接二连三地跳进去。坝上三百多人顿时有了信心,连忙丢树枝、石头,破冻土,大家奋战了四个多小时,终于堵住决口。这年冬天,全大队四千多亩麦地和白地,都灌了一次冬水,春天虽然又遇上缺水,但小麦墒足,玉米、棉花及时播种。从那一年起,冬灌才成了习惯。
前年4月,玉素音艾山听到庄稼追施人粪和尿能增产粮食,决定先试试让大家看。试验这天,他脱掉靴子,卷起裤腿,在地头的稀肥坑里掺上水,搅匀,然后用陶罐舀出来沿着麦根浇过去。有迷信思想的人说:尿溅在身上会沾污人的灵魂。由于这种迷信思想,这里家家无厕所,更不利用粪尿肥田。玉素音艾山浇完一块麦田,在水渠洗了手脚笑了笑说:过几天再让他们看。几天之后追施速效肥的三类苗田,突然由黄变绿,猛长了一截。这时千年习惯开始动摇了。六十多岁的老农艾孜木哈里,最先把积在陶罐里的尿拿来倒进稀肥池。玉素音艾山看到大家思想通了,便动员群众大修厕所、尿池,在田头建立稀肥坑。
他是毛主席的好干部
这几年,牙瓦克从年年缺粮变为自给有余,到去年每人有粮近两千斤,除出售国家和留足口粮外,还存粮十多万斤。玉素音艾山连续六年被评为县、自治区的劳动模范和标兵。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居功自满。他自己没有办公室、没有桌子、没有床,会计给他买了一张桌子,他坚决让退掉,说“我在哪里都可以办公”。有一次大队会计麻木提色一丁和出纳一人买了一支价值一元五角的记账水笔,拿去找玉素音艾山批报销条子。玉素音艾山说:社员劳动用的砍土镘都是自己的,我们干部工作用的一支笔也让社里花钱,你们说合理吗?会计被问得满面通红,以后每支出一文钱,总要反复考虑是否合理、必要。
当群众生活上有困难的时候,玉素音艾山却从不吝啬。社员艾合曼色满提有病,经济上又有困难。玉素音艾山回到队上,为这事专门开了会,从公益金中支了二十元为这个社员治病,还买了衣服送给他。对患病的社员都送了羊肉。在会上,玉素音艾山教育队上干部说:不光领导好生产,还要关心社员生活。此后,大队干部把访问社员、了解群众困难作为工作上的一项制度。牙瓦克的社员称颂玉素音艾山和他们是心连心的干部。群众有了困难,都能从他身上得到温暖和援助。1958年秋天人民公社化以前,七十多岁的艾比都拉病了,他无儿无女,玉素音艾山便把他接到自己家里侍养。但由于年老体衰,病势日益沉重,半月后就病故了。玉素音艾山在老人死后,从公益金中拿出钱,按照维吾尔人的礼俗亲自料理丧事。在埋葬的那天,他作为老人的儿子带孝扶柩送葬。灵柩路过村中时,全村人们看到这种情景,深深感受到了新社会的幸福。六十多岁的老人木沙衣麻木,抑制不了内心的激动,热泪满眶地向人们说:“他是毛主席的好干部,我们维吾尔人的好儿子。”
本报记者 韩文慧(附图片)
蒋铎插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