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3月1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迎接春蚕大发展
正安改造桑园柞林
本报讯 贵州正安县在“力争春蚕超全年”的口号鼓舞下,改造桑、柞林已获得了巨大的成绩。
正安县桑、柞、柘树遍地皆是,但长得较分散,很多是既不成片,也不成林。采桑养蚕时,劳力用得多而产量低。因此,改造桑、柞林就成为蚕业大跃进的关键问题。今年一开始,中共正安县委就立即抽调了六十多名干部和技术人员,到各公社向农民传授栽桑技术,先后培训了农民技术员一千七百三十多名。接着,全县又采取专业队和群众突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大建桑园,大力改造旧桑、柞林的群众运动。到2月10日止,全县垦复的柞林已达四十万零六千八百一十二亩,其中实行抽密补稀、点播打桩的柞园达十六万三千五百亩;建造了大桑园二百二十五个,计七万三千零二十八亩,已超过原计划46%。经过检查,这些改造过的桑园,都是窝对窝,行对行,高、中、低秆分类分片栽植。桑园中都修有道路网。由于桑柞树成林成片,大大提高了采桑的工效。像格林公社大坪生产队,过去在分散的桑林中用手采桑叶,每人每天最高只能采九十五斤,而在已经改造过的集中成片的桑园里,用同样方法,一般每人每天都能采三百二十多斤,工效提高两倍多。如果再加上工具改革等措施,工效更将大大提高。桑柞树集中,还便于进行管理、施肥、灌水等工作,使出叶量大大增加。据大坪队的调查,过去的桑林,每亩只能产桑叶四百三十八斤,而经过改造的桑园,平均每亩即可采桑叶一千零一十四斤。更重要的是,在改造过的桑园里,还便于在蚕桑生产上大搞工具改革。像庙塘公社,就在经过改造的七个大柞坡内,实现了滚坡化、滑丝化、搭棚化、车子化和水网化。结果,节约了大量劳力。去年,这个公社投入的养蚕劳力共达八千多个,今年养蚕任务比去年更大,但只要一千五百多个劳力就够了。
目前,正安县的群众又在烘茧、制种等方面大搞技术革新,促进蚕业生产更大跃进。


第7版()
专栏:

四季养蚕 八次高产
中共四川乐至县委会
我县是一个蚕桑生产的新区。几年来在“大力发展,飞速跃进”方针指导下,蚕桑生产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到1959年,养蚕由1955年的四张增加到五千多张;产茧量由1955年的不到两担,上升到三千九百四十九担。在五年里蚕桑生产上千倍地增长。
1959年,干部和群众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巨大鼓舞下,进一步破除了迷信,解放了思想,发扬了敢想敢干的共产主义风格,大胆革新创造,在1958年五次养蚕(春蚕、早夏蚕、晚夏蚕、正秋蚕、晚秋蚕)的基础上,又增养了晚春蚕、晚晚秋蚕和冬蚕,创造了一年四季养蚕、八次丰收的高产纪录。这年发种量比1958年增加了55.8%,产茧量增加90%,平均单产七十七点四斤,增加24%。
一年八次养蚕大丰收,标志着我县蚕桑生产高速度地向前跨进了一步,为今后继续跃进在思想上、技术上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几年来蚕桑生产的飞速发展,特别是1959年八次养蚕大丰收,使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到一些经验。这些经验概括起来是:加强领导,政治挂帅;培育桑树,改进蚕房;温湿适当,勤喂喂饱;保全头数,消灭病害。
首先加强政治领导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和成长,总会遇到守旧势力的抵抗。当我们根据1958年五次养蚕获得丰收的经验,提出在1959年实行四季八次养蚕,夺取大面积单产百斤茧的时候,就遭到一部分人的讽刺和反对。
面对这些思想障碍,县委严肃地作了批判,坚持了大跃进的革命态度,并同干部、技术员和社员一起,研究了蚕儿的生长规律,总结了几年来养蚕的经验,制定了多次养蚕、大面积丰产的具体措施。
根据我们几年来养蚕的经验,蚕儿的生长期仅二十八天至三十天;适于生长的温度,为七十度至八十度(华氏,下同),适于生长的干湿度为干湿相差四至五度。而我县的自然气温情况,春季一般为六十度,夏季和秋季九十度左右,最高达一百度,晚秋适温,冬季又低到五十度左右;四季之间,干湿度也随气温的变化而差别很大,在低温干燥相差八度至十四度,在高温多湿时干湿相差达二度至三度。在这种自然条件下,如果不采取必要的措施,要实现四季养蚕,多次丰收,当然是有困难的。我们根据自然规律和蚕儿的生活特性,一切从积极出发,采取升温补湿、降温排湿的措施,千方百计地创造了和蚕儿生长相适应的条件。多次养蚕能不能有足够的桑叶呢?桑叶产量的高低也是听人指挥的。桑树具有无限发芽和生叶的生理特性,每年叶期有二百五十天,如果加以精细管理和多施肥料,使桑叶提早成熟,延迟硬化,也就可以克服多次养蚕缺叶的困难和弥补冬叶养分不足的缺陷。同时,由于实行冬修和夏伐,可以使养分集中,只要采叶适当,不但不会影响桑树的生长,相反还能起到促进生长的作用。在劳力问题上,人民公社建立后,为在更大范围内合理地组织调配使用劳力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由于大搞农业和蚕桑的工具改革,不仅能节约出相当数量的劳动力,而且减轻了劳动强度。所有这些都足以说明:实现四季养蚕、多次丰收,夺取大面积单产百斤茧的客观可能性是存在的,关键在于高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可能变成现实。
一切技术措施的贯彻实行,离不开政治挂帅。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是我县实现蚕桑生产大跃进的根本保证。我们从县委到农村支部,层层都确定了一个书记专管蚕桑生产,大搞蚕桑试验田。各级党委第一书记亲自抓计划,抓思想,抓典型,抓养蚕中的每个重要环节。同时,还始终贯彻了“插红旗,树标兵,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法,大力开展了群众评比竞赛运动,有力地促进了蚕桑生产大发展。
组织专业队伍和发动群众性的突击运动相结合,是实现蚕桑生产大跃进的重要措施,是保证重点(粮食),突出特点(蚕桑),解决农副业之间争劳力、抢季节的矛盾的有效方法。我县按照蚕桑生产的需要,以青年妇女为主,组织了四百七十一个专业队(每个管区一个),有五千六百多人。这支年青活泼的专业队伍,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富有坚毅不拔的革命斗志,肩负着育苗、栽桑、养蚕三大任务。养蚕的包产指标和技术操作规程给了她们明确的责任。在全年八次养蚕中,她们为夺取大丰收,做到了“白天采叶桑边站,晚上伴着蚕儿眠”,不但搞好了蚕桑生产,而且她们当中的大部分还学会了整修蚕房和编蚕箔。
但是,仅有一定数量的专业队伍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在重要的生产环节上,必须大搞协作的群众运动,使专业队生产与群众性的突击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农副业生产实现全面大跃进。例如去年春蚕发种时,蚕房的准备方面发生了困难,在县委的统一筹划下,全县共组织了一万二千多人突击三天,使蚕房的一切准备就绪;在为蚕房升温的时候,又大搞群众运动支援,为蚕房增加了薪炭三万余斤;夏季降温,又组织了一万八千六百多人次为蚕房浇水、拉土风扇,保证了蚕茧大丰收。同时,在晚秋蚕发种量少的情况下,我们又从蚕桑专业队抽出绝大部分劳力参加了“四秋”生产,支援了农业生产。
技术革新紧紧跟上
几年来,我们在全县范围内,利用荒山空坪、瘦土薄土、田边地角、公路两旁,全面规划,广栽桑树。到1959年底,全县栽桑已达四千万株,平均每户有二百六十株。这就为大搞多次养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对桑树的精细管理,是多养蚕、养好蚕的重要任务。多次养蚕就要多次采叶,多采桑叶和桑树的生长是有矛盾的。要解决这个矛盾,只有加强对桑树的管理,特别是抓好施肥、耕耘、除草、治虫等四个关键。
气候环境对蚕儿的生长发育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适宜的气候环境,可以提高其生活力,促使其充分地生长发育,获得高产。
我们在几年来的实践中,初步认识了蚕儿的生理特性与气候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基本掌握了蚕儿正常生长所需要的气候环境条件。根据这个要求,县委提出了蚕房的标准:“白蚕房,六面光,土风扇,对流窗,内火炉,外走廊,泥望板,防蝇网,屋上添盖草,檐前搭凉棚”。全县一千六百多间蚕房,按照这个标准普遍地进行了整修,并经过检查,基本符合规格。有了这样的蚕房,就便于升温、降温、保温、补湿、排湿、通风换气、调节光线、预防蝇鼠。这是我们实现四季养蚕、八次丰收的技术关键。
在整个蚕期中坚持精细管理,采用良种,保全头数,根除病害,勤喂饱餐,达到蚕壮茧重,这是夺取高产的重要保证。
我县采用的蚕种,是中、日二化性蚕第一代杂交种。二化性蚕的特点是生活力旺盛,体质健壮,但丝量一般不及一化性蚕种多。我县修建了专用的催青室,由专人负责,用高温感光催青来克服它的这一弱点。
为了做好收蚁,保全头数,孵化时县委提出了“一颗卵,一头蚕,一根蚕结个茧”的战斗口号,要求每张蚕种保全在二万头左右。县委还大力推行分批收蚁,头头收净,拣尽遗失蚕,及时给桑,分批提青,适时饷食等成功的经验。根据这个要求,各生产单位普遍作到了早出、早收、早养,及时给桑。
消毒防病,也是增产的重要措施。为了杜绝蚕病,全县开展了经常性的除四害运动,并认真贯彻“防重于治”的原则,采用石灰、漂白粉兑水浸泡蚕具,粉刷烟熏蚕室等有效办法,进行了多次消毒。
勤采叶,勤给桑,叫蚕儿吃饱、吃好,才能达到蚕大、茧重、丝质量高的目的。根据轻工业部门检验,我县蚕茧的重量和丝的长度比老蚕区高出10%左右。
桑叶是蚕儿的主食,但在可能的条件下,可以采用青霉素和糖类、豆浆等药物、营养物添食补助。在桑叶硬化,蛋白质和水分缺少的情况下,采用添食补助的措施,可以大大地增产。根据今年添食试验的结果证明,添食后能促进蚕儿发育加快,生长整齐,蚕病率减低,结茧效高;特别是集中在一至三龄蚕期使用,作用更为显著。
1959年四季养蚕八次丰收的事实,进一步揭示了蚕桑生产无穷的潜力,使我们积累了领导蚕桑生产的经验。1960年我县的蚕桑生产和其他建设事业一样,一定要继续跃进。在保证重点,力争粮食生产更大丰收的同时,根据现有的物质条件和已得经验,我们计划在今年发蚕种两万张,比去年增加约三倍,预计蚕茧总产量达到二万担,增产近四倍;单产在去年上千张实现百斤茧的基础上,力争今年全面地实现百斤茧。(附图片)
广东番顺县的沙滘人民公社的社员在收蚕茧 新华社记者
 陈福北摄


第7版()
专栏:

为多养蚕、养好蚕准备条件
德清县扩建蚕室添置蚕具
本报讯 浙江省德清县为了适应今年蚕桑生产高速度发展的需要,通过全面规划,充分发动群众,迅速掀起了修建蚕室、蚕具等基本建设的高潮。全县已新建改建蚕室一万五千一百三十一间,添置蚕匾四万一千五百多只、蚕袋十万多副、蚕网十四万八千多只。
在开展蚕桑基本建设以前,中共德清县委组织各公社社员开展了一次“要不要搞蚕桑基本建设”的大辩论。大家肯定了要增加养蚕数量,提高蚕茧质量,就一定要大搞基本建设,因而积极要求增添蚕室蚕具,做到不养“地蚕”,使蚕茧产量成倍地提高。高桥公社社员说:我们依靠公社完全可以建造蚕室蚕具,改变养“地蚕”的落后方法。他们认为“地蚕”有四个坏处:一是平均每张蚕种的产茧量比养“台蚕”低25%左右;第二是茧层率比“台蚕”低30%左右;第三是蚕室的利用率低;第四是“地蚕”容易发蚕病,多花药物和劳动力。县委根据群众的迫切要求,经过全面规划,决定在冬春两季发动群众新建、修建蚕室二万二千八百间,增添蚕匾二百万只,小蚕网十二万只,草绳网四百万只等。完成这批修建任务以后,今年全县的春蚕饲养量,就可以达到十六万张(去年九万八千多张)。并且可以不养“地蚕”,将大大增加产茧量。增添蚕匾蚕网后,还可以提高工效一倍到二倍,全县可以节约劳动力八万多个。
用什么办法来增加蚕室蚕具呢?这个县的经验是: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土洋结合;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开始时,有少数人认为要搞基本建设就搞洋的,因此觉得材料、建设力量不可能一下子解决,要在春蚕期以前完成修建任务有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德清县委在去年10月就同群众、技术员一起,在城关公社的信谊生产队利用土竹、稻草、泥土建造了一批简易蚕室。这种蚕室上有天窗,南北有对口窗,用旧竹帘涂石灰做房顶,通风透光,完全适于养蚕。建造这批蚕室的材料、人力和设计等都是自己解决的,每间成本三十六元,用工四十六个。做出样子以后,县委立即采取登报介绍、组织参观、派出师傅到其他公社教、各公社派人来学习等方法,迅速地推广了这个经验。新市公社姑嫂养蚕室学习这一经验以后,两天内就造起五间新的简易蚕室。干山公社派人参观简易蚕室以后,新造了简易蚕室一百四十七间。此外,全县还找到三十多种制造蚕匾的代用品。如城关公社幸福生产队利用旧匾、旧席、芦帘等,制成了八百多只简易蚕匾,每只成本只有一角八分。
在开展兴建蚕室蚕具等基本建设的工作中,各公社都充分发挥了公社优越性,抽调25%—30%的劳动力组成专业队,专人负责搞这个工作。同时,各公社还合理地使用了公共积累。根据当地蚕桑生产比重的大小,确定使用公共积累的多少。此外,他们还贯彻执行了等价交换的原则,处理修建蚕室蚕具中使用社员家有旧料的经济问题。社员普遍反映:兴土木,搞建设,全靠公社力量大。
目前,这个县的建造蚕室、添修蚕具的工作正在继续进行。


第7版()
专栏:

种桑养蚕有窍门
暖种、整坡半机械化
河南鲁山县瓦屋公社瓦屋大队为了加快山区建设社会主义的步子,今年的蚕业生产比去年又扩大了四百五十个筐。怎样来完成这个任务呢?唯一的办法是:革新养蚕技术,实现养蚕用机械操作。
为了实现这个雄心壮志,党支部研究决定,要求蚕种场的职工协助完成这一任务,做出技术革新的样子让大家学习。蚕种场职工在公社党委李中魁书记和县农业局干部朱长发等同志指导和协助下,很快设计出“空中吊轨挂种机”和“地下轨道挂种机”两种暖种机械。
这两种挂种机械制成后,经过实用,完全合乎原设计作用。全队只用十六人,就代替用笨办法五十人才能管理的五十万粒茧种。这件新事,很快震动了全公社二十四个大队的蚕农,不少大队都派人前往参观取经。刘相公庄等七个大队学习了这一经验,很快就造出挂种机二十四部。大队党支部又进一步提出今年要实现整理柞林坡机械化,运蚕索道化,使整个养蚕事业全面实现机械化。他们准备在蚕上坡以前,要造出整坡机四十部。整坡机每部一人操作,半天就可以整出一个筐的栎柞,比过去用镰刀整坡效率提高十倍。同时,还要安装运蚕索道五十道,每道索道只二人操作,每四个小时干的活就得两个人干两天。采用这种工具以后,几千年来遗留下的用头顶筐运蚕的笨办法就再也看不见了。
(陈金展、刘世杰、岳玉田)


第7版()
专栏:

用蚕网除沙一人顶五人
四川盐亭、安岳、乐至等县在大力发动群众编制蚕网,筹办网厂,为蚕期大搞养蚕除沙蚕网化作好物质准备。
养蚕时间,也是农业生产活动极其繁忙的时候。农民说的“蚕老麦黄秧上节”、“秋蚕开始收割忙”,正说明了农业和养蚕逗工的紧张状况。为着节约劳动力支援农业,养好蚕儿,许多人民公社正大力编制蚕网,便于今后用蚕网除沙。
蚕网是养蚕除沙的工具。蚕儿一至三龄除沙用小蚕网,四至五龄用大蚕网。
蚕网除沙,解除了养蚕员们过去重复繁琐的手工劳动,可以把蚕儿喂得更好。蚕网除沙,至少比过去提高工效五倍以上。


第7版()
专栏:

嫁接老桑产叶多
浙江吴兴县菱湖公社星火生产队老农丘阿龙用嫁接办法更新老桑树,使桑叶产量成倍增加。经调查,十年以上的桑树嫁接二年后比不嫁接的总条长32%。嫁接老桑的接穗要在嫁接前埋在泥里贮藏,嫁接时间以“清明”前后为宜。


第7版()
专栏:

以桑养猪 以猪养桑
江苏江阴县周庄人民公社二十三生产大队,有桑田一百零三亩,1958年利用蚕桑副产品养猪一百零八头,实现了一亩桑田一头猪。这个队由于利用桑园养猪,不仅发展了生猪,而且取得了桑田用肥,大大促进了畜牧和蚕桑两项生产的发展。1959年该队实发蚕种二百二十四张,产茧七千九百八十八点五斤,平均亩产茧七十三点六斤,其中八十四张,产茧五千三百七十一点七五斤,比1958年同期增产82.1%;1959年亩产桑叶一千七百斤,较1958年九百二十七斤增产83.3%。预计今年将出现更好更大的跃进局面。他们利用蚕桑副产品解决养猪饲料的办法是:(1)充分利用养蚕残桑、蚕粪:三眠前后,将养蚕残桑、蚕粪筛净晒干分别堆放,每张种约可得干料一百五十至二百斤。(2)收集枯黄桑叶:晚秋蚕上簇后,将桑条下部枯黄老叶全部收集起来,每百斤枯黄叶可晒干料六十斤左右。(3)桑田间作绿肥和利用田边地埂播种胡萝卜。


第7版()
专栏:

对新建的蚕室进行消毒,是预防蚕病的重要工作 章耕辛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