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2月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名城赋

“二七”名城颂
牛万里
在祖国的中原,在京广、陇海两大铁路的交接处,一座崭新的工业城市巍然屹立。她就是河南的首府——“二七”名城郑州。
来郑州的人,都要去瞻仰巍峨庄严的“二七”纪念堂。这是郑州的光荣,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光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工人代表在这里集会,策划了著名的“二七”大罢工。他们高举红旗,冲破手持屠刀的反动军警的重重包围,高呼口号,走向街头,走向广场。它唤醒了千百万劳苦大众,它吓得敌人索索发抖。
伟大的中国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沿着“二七”烈士们开辟的道路,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终于在1948年10月解放了郑州市。硝烟还在空中飘游,炮声还在四周隆隆地响,富有革命传统的郑州人民却已昂首阔步,踏上了建设的里程。从此,这个被反动派长期践踏、蹂躏得疮痍满目的城市,开始放出了青春的光彩,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壮大起来。“二七”烈士们被害的地方,如今成了全市最美丽、最庄严的“二七”广场。这里芳草铺地,鲜花夺目,一丛丛的冬青,常年碧绿;入夜,高大的“二七”纪念塔上,群灯与明月争辉,把广场照耀得如同白昼。由这里往西,是宽达三十八公尺的解放路,路面平坦,花圃点缀其间,两旁高楼幢幢,绿树成荫。要不是有人介绍,初来的人怎么也不会想象到这里是解放前郑州的“龙须沟”:沟里常年累月流着污黑的臭水,沟旁歪歪斜斜地排列着一些低矮的破房。每到夏季,蛆虫乱爬,蚊蝇成群。两相对比,真是起了天翻地复的变化!但是,使这个城市起根本变化的还是工业的迅速发展。解放前,这个周围煤、铁藏量丰富和盛产棉花、烟叶的地方,却只有几个小得可怜的工厂。拿当时唯一的烟厂说,实际上只有几所洋灰棚,一部破机器。作为工业动力的电力工业,那时只有一个发电九十三瓩的电厂;数遍全城仅有四十四盏昏暗的路灯。可是,在解放后十年来,郑州市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却在这张白纸上画出了最新最美的图画。
这是一幅气势磅礴、雄伟动人的图画:京广铁路以西、贾鲁河以南的大片地方,工厂毗连,烟囱林立;光滑的柏油马路像无数条银灰色缎带,四通八达;穿梭似的车辆往来不息。长长的“纺织路”旁,五个现代化的大型纺织厂和联合印染厂一字儿摆开,成了一座“纺织城”。目前连上在旧市区的国棉二厂,全市已拥有纱锭四十四万二千枚,布机一万五千余台。在纺织厂东北不远,是全国著名的郑州纺织机械厂。从1951年到现在,这个厂先后生产出一百一十三种纺织机械。1954年设计生产的1332型槽筒式络筒机,比旧的络筒机效能提高七倍,在来比锡国际博览会上大放异彩。
越过“纺织城”往西,景象更加动人。郑州火力发电厂的烟囱高耸入云,高压电线通往四面八方。新建的郑州热电厂,日夜供给郑州的工业以充足的电力,使马达欢腾,机械歌唱。郑州砂轮厂的英姿更是引人注意。这个厂生产的各种类型的金钢砂轮,大的直径数尺,小的只有绿豆子那样大。迅猛发展的机械制造工业正在展翅高飞!1958年,这个不产钢铁的城市,破天荒第一次生产出了好钢好铁。在继续跃进的1959年,钢铁阵容更加壮大,到10月底,就提前超额完成了全年钢铁生产计划。
各种各样的现代化工厂,正陆续兴建起来,并投入生产,它们正迅速改变着郑州的面貌。
当火车徐徐入站,你步上郑州车站天桥极目四望,不禁会惊奇的叫道:“呵!多美啊!”是的,郑州车站实在美丽、宏伟。虽然,郑州铁路枢纽工程仅仅建成了一部分,但是股道已密如蛛网,纵横数十里,成为全国铁路网中的一个重要枢纽。昔日破烂不堪的、杂乱无序的车站即将成为专门的客运站。这里,处处显示着党对人民群众的无限关怀。占地八千平方米的车站大楼,是专门为旅客盖的。为了适应郑州市的飞速发展,郑州车站、北站、西站已相继建成。
郑州不仅是个新兴的工业基地,还是一个妩媚多姿的风景城。新修的一百三十余公里柏油路、水泥路和碎石路,路面宽阔平坦,路旁梧桐、翠柏成荫。城南和城东北的沙丘上,绿树层层叠叠,市区也变成了绿色的海洋。金水河两岸的白杨直插碧空,蓊郁的杨柳连接着白杨。多么美丽的防护林啊!她为这个年轻的城市束上了一条绿色的玉带,给无数高楼红房披上了新装。
过去的十年,郑州有了巨大的变化,但这一切都还仅仅是开始;现在,全市人民正在总路线和党的八届八中全会的光辉照耀下,鼓足干劲,加速建设,新郑州如同刚刚发驶出的列车,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着更加美好的前景进发!
(附图片)
“二七”老工人教学徒
袁浩


第8版()
专栏:

“榆木头”改号
禹堂
最近,在食堂门口的宣传栏里,出现了这样一首打油诗:
三斧难开“榆木头”,
场里出名老保守。
技术革命出新事,
梦中惊醒“榆木头”。
开动脑筋闹革新,
加油从此不用手。
恭喜老于得新号:
“革新于”的美名留。
说起这首诗,其中还有这么个故事。
那还是去年大闹技术革命的时候,全场的人差不多都提了合理化建议,改进了许多工具,使工作提高了效率。加油工于兴隆却像没事人似的,还是每天用手摇他的油泵,给汽车加油。当时,有人劝他开动脑筋,也来个革新。他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说:“我这老牛破车的加油泵,就没法革新,除非领导给我来一个电动的,不然,永远得用我这双手摇。”
由于加油工只有他和徒工小李两个人,场里便把他们编在车间一组。这个小组在那次技术革命运动里,提出了“人人提建议,个个有革新”的口号。组里的这伙青年,向他作动员工作,一次、两次,后来他腻烦了,便赌气地说:“我的脑袋是榆木头做的,三斧子也劈不开!”这一来,“榆木头”便在场里叫开了。这就是“榆木头”的由来。
最近,场里又开展了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运动,职工们都积极地行动起来了。起初“榆木头”还是老看法,认为加油工作太简单了,没有什么可革的。徒工小李几次跟他说,都被他抢白回去,小李赌气也不再理他了。
这天吃过午饭,“榆木头”从食堂出来,见“宣传阵地”贴着一张鲜红的大字报。他好奇地走过去看,原来是表扬食堂炊事人员技术革新,制造出“洗米机”的。他看了后,心中不禁一动:“就凭食堂那样简单的工作,他们也能革新?这真奇了!”
看了这则消息后,“榆木头”接连好几夜没睡好觉。这天上班后,他看场里的车都出去了,工作闲了下来,便对徒工小李说:“小李,咱们找宝去!”
小李当时被他的神情闹迷糊了,等知道他要做“电动加油泵”的时候,他高兴得跳起来。真的,用手摇加油真够累的,加满一辆汽车的油箱,一个人得用手摇二十多分钟,像小李这样单薄的身子,连一个车的油箱也加不满,就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了。全场一百多辆车,哪一天也得排大队等着。“榆木头”虽说棒,可是,连续摇上三辆车就累得够呛了。就这样,每天晚上从六点一直到十点多,这师徒俩手脚都不得闲。小李听说要用电动来代替手摇,怎能不高兴!
这师徒俩在车间找了个旧舵轮做皮带盘,旧链子做方向节,再用四个小八字轮珠子和五米长的废自来水管做传动轴。经过三天三夜的时间,电动加油泵制出来了;可是出了问题:马力没有,干看着没法用。这时,车间一组听了,马上把一个电马达支援了他们。终于,实现了加油用电动。人只要一按电钮,两分钟就把一辆汽车的油箱加满了,全场的汽车到八点就能全部加完油了。
这以后,开小组会时,“榆木头”发言了,他说:“这回轮着我提个建议了:咱们组在这次技术革命运动中,来个人人提建议,个个有革新好不?我保证再革他三项。”
“好啊!”组里的人都拍起手来。青工小王还提出一个特别建议:给“榆木头”改号。结果,全组一致通过,撤消“榆木头”这个外号,另外给起了个“革新于”的美号。


第8版()
专栏:小常识

谁最会跳
动物中善跳者为兔,它可奔跳三米高的篱栅;袋鼠为了逃避追击,能一跃十米远、二至三米高;羚羊可以从十二至十六米高的悬崖跳下而无所畏惧;虎可斜跳九至十米,而斑鹿则能在空中飞跃约十二米。
(焕)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希望经常刊登省委书记的文章
1960年的开始,就有不少省委第一书记在百忙中抽出时间给我们写了许多有教育意义的文章,这对我们进一步地认清当前的大好形势和今后的任务有很大帮助。例如吴芝圃同志写的“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今后我一定认真地学习毛主席的著作,用毛泽东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希望今后省委第一书记能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
北京师范大学 红海
最近一个时期,我们收到不少读者来信,表示非常爱读省委第一书记的文章,希望报纸经常发表省委第一书记的文章。这个意见很好,我们将继续组织省市委负责同志写文章,以满足读者对报纸的期望。
编者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多登兄弟国家的通讯
最近以来,人民日报连续刊登了兄弟国家的通讯报道。这些通讯反映出社会主义阵营各国都以高速度发展着生产建设,到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有的通讯刻画了先进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深受感动。如越南通讯“一片丹心为革命”,苏联通讯“金星英雄饲养员”就是这样。“金星英雄饲养员”中引用了彼多霍娃的一句话:“我们的经验只有一条:不管是养牛也好,养猪也好,对饲养员来说,首先必须树立爱畜如子的思想……任何一种工作都能获得好成绩,只要人们全心全意热爱自己的工作,创造性地从事劳动。”简单的语句中充满着丰富的真理,对每一个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人都会有很大的启发。
建议人民日报今后多登兄弟国家的通讯,并继续扩大报道面。
浙江 刘金德 竺涨根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不恰当的提法
1月28日二版王朴同志写的“向‘高精尖’进军”的短文中,谈到“我们最后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把我们的最后奋斗目标说成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我认为是不恰当的。我们是共产主义者,建设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是我们目前的任务;我们的最后目标是实现人类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
南京动力专科学校 唐省智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标题上的一处错误
1月3日人民日报三版发表的题为“我国自己设计的巨型水利枢纽建成,刘家峡工程元旦截流”的新闻,是报道刘家峡水电站截流工程完成的。截流仅仅是水利枢纽建设的第一步,把河水截断,使它暂时由指定的路线泄至下游,以便把坝主体部分的施工场地腾出,进行基础开挖和混凝土浇筑。到整个枢纽的所有建筑物全部完成时,才能说水利枢纽建成。因此新闻标题标成“我国自己设计的巨型水利枢纽建成”是不切合实际的。
黄河三门峡工程局 赵宝璋
苏亮 崔自然
(唐省智和赵宝璋等同志的意见很对。 ——编者)


第8版()
专栏:

“二七”精神永远鼓舞着我们
长辛店机车厂“二七”老工人 杭宝华
“二七”革命斗争已经是三十七年前的事了。但是当时斗争的情景我一天也没有忘记过。每次谈起“二七”斗争,不仅别的同志会受到教育,我自己也同时受到教育。
说实在的,在1921年以前,我们工人是不懂得什么革命道理的。那时我们干死干活,不得温饱,谁知道是别人剥削压迫的结果,还不都是怨自己命苦!后来经过党的教育,脑子才慢慢地开了窍,懂得了工人要翻身,就必须坚定地跟着党走,团结起来,同剥削阶级和反动派作坚决斗争。当时我们虽然对共产主义是怎么回事还弄不太清楚,但有一条是明确的:干革命是为了大家,而不是只为自己。同时,通过实际的斗争,也越来越认识到,只有工人团结起来,和凶恶的敌人干,才能得到胜利。比如1922年,工人生活更加贫困了,我们就在工会的领导下,向铁路局提出改善生活、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的八项要求,当时伪京汉铁路局长赵继贤还威胁工人说:“罢工就没有窝窝头吃!”但谁也不顾他的威胁,大家都抱着“头顶共产党,怀揣革命心,手持团结刀,别妻离子,死也光荣”的决心,坚决罢工。大家还到车站去截车。有的工友躺在车轨上,火车来一趟截一趟,就连兵车也不放过。敌人端着寒光闪闪的刺刀威胁工人,工人谁都不怕,挺着胸脯冲上去,这次罢工,我们第一次切断了京汉路南北的交通。反动派没有办法,最后不得不答应我们的八项要求。1923年初,京汉铁路工人在党的领导下,进一步认识到组织起来的重要性,决定2月1日在郑州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但是这个计划遭到当时军阀吴佩孚的破坏,没有实现。2月4日,京汉铁路举行了全路大罢工。6日,反动派派来军队镇压我们,逮捕了我们的十二名工会干部。
7日早晨,我们两千多工人聚集在长辛店火神庙伪警察局门口,要求释放工会干部。正当我们向前冲的时候,从火神庙里出来了两排托着刺刀的士兵,杀气腾腾地对着我们。工人纠察队的葛树贵喊道:“工友们,我们冲上去!他们有枪,我们有血,血债要用血来还!我们决不后退。”这样,大家就冲上去了。在这次英勇斗争中,葛树贵等好几位工友牺牲了。在同一天,汉口江岸、郑州也有不少优秀工人遭到了军阀的无耻屠杀。那时干革命就等于“把脑袋挂在腰带上”,但为了大家伙的利益,谁也没有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心上。
这就是我当时经历的一些事情。在这些惊心动魄的革命事件中,突出地显示了我们工人阶级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前辈的崇高品质,这就是:坚定地听党的话,坚定地跟着党走;和敌人作斗争,坚决勇敢,毫无畏惧之心;为了革命的利益,为了大家伙的利益,可以抛头颅、洒热血,牺牲自己的一切;同患难,共艰苦,任何时候,都和自己的兄弟团结在一起。所有这些崇高的精神和品质,都是我们应该永远继承和发扬的。“二七”精神是全国人民的宝贵遗产,它将永远鼓舞着我们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原载“中国工人”)


第8版()
专栏:

给孩子们的礼物
——看“美术电影制作展览会”
卢怡浩
感谢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合作,在首都举行了“美术电影制作展览会”。
这是美术电影工作者献给首都的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礼物。它可以成为一座友谊的桥梁,使美术片和一切关心和爱好美术电影的观众们结成亲密的朋友,帮助美术电影开出更美丽的红花。
这个展览会陈列了美术片的“演员”和“舞台”,介绍电影拍摄制作过程。通过图表、画片、模型、实物,生动而有趣地展示了美术电影的秘密,使观众们能了解到美术电影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取得的成就。
美术电影作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一朵鲜花,是党一手培植出来的。三十多年前,中国虽然也有过动画片,但由于受到重重压迫,早在解放前七、八个年头就中断了。然而,在党的领导下,1948年间,尽管淮海战役还激烈进行着,就制作了动画片“瓮中捉鳖”和中国第一部拍摄的关节木偶片“皇帝梦”,这都是政治讽刺题材,曾有力地打击了反动派。
十二年来,新中国的美术电影在党的抚育下,已有了巨大的发展。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就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几个人到三百个职工;从一间破陋的小工作室到六千平方米的厂房;从一块板当作动画台到具有相当完善的设备;从美术片组到一个独立企业的制片厂。这些年来,在各方面的帮助和职工们的努力下,片子质量逐步提高。大跃进前,也曾制作过一些好片子,如动画片“好朋友”、“骄傲的将军”、“乌鸦为什么是黑的”,木偶片“神笔”、“一个新足球”等等。在主题的处理,人物的造型,色彩的运用,风格的摸索,都有着不同的特色。受到国内外的观众欢迎。可是,题材样式还不够多种多样,创造性的尝试还是很少的。
大跃进以来,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给予美术电影工作者以巨大的鼓舞,发扬了敢想敢做的精神,使创作局面焕然一新。有歌颂大跃进的“大跃进万岁”,“赶英国”;反映工农业跃进的“美妙的颜色”、“壁画里的故事”、“庆丰收”;表现现代儿童生活的“小农艺家”、“红色的讯号”;反映跃进的精神面貌的童话“小鲤鱼跳龙门”、“布谷鸟叫迟了”;揭露和讽刺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的“谁唱的最好”、“鸽子”、“龙虾”;还有民间故事、传说、寓言、童话以及音乐舞蹈片,纪录片等。这些影片在反映当前政治生活方面,在民族风格的探索上,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特别值得高兴的,是创制了新片种——剪纸片。它是吸收了祖国的历史悠久的丰富多彩的皮影戏和窗花的民间艺术,结合电影技法,创制而成。是我国所特有的。它也是大跃进的产物。美术制片厂去年以九个工作人员的摄制组,就生产了七本片子:“渔童”、“济公斗蟋蟀”、“猴龟分树”。
大跃进的两年,美术片的产量几及前十年总和的两倍,而且成本降低一半,制作时间大大缩短。为了题材的需要,哪怕是工作量庞大的长片,也敢于投入生产,例如展览会中的动画片“一幅僮锦”就是长达六本的而质量较好的片子。
这些光辉的成就,都是在党领导下取得的,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年代里,美术电影负有重大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育广大的儿童,还需要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美术片。
(附图片)
动画片“壁画里的故事”
木偶片“谁唱得最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