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2月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掌握不断革命的理论武器促使农业生产不断跃进
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 舒同
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所制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的光辉范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一个划时代的新发展。这条路线深刻地体现了不断革命论的思想。我们必须掌握不断革命的理论武器,具有不断革命的精神,才能彻底地坚持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高速度的发展。
不断革命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条基本理论。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客观世界每时每刻都处在对立的统一和斗争的过程中,发展变化,永无止境。人类社会是如此,自然界也是如此。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力,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毛泽东同志用“新陈代谢”来形容事物的发展过程,向我们指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其新旧两个方面的矛盾,形成为一系列的曲折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新的方面由小变大,上升为支配的东西;旧的方面则由大变小,变成逐步归于灭亡的东西。”客观世界的全部发展过程,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不论在人类社会,还是自然界,又都是经过曲折复杂的斗争而实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不断革命的原理的根据就在于此。否认不断革命论,企图阻止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当然,不断革命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是辩证的统一的,因为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是按照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进行的。当事物处在相对静止的量变过程的时候,看来似乎稳定在一个发展阶段上,其实却在那里积极为显著变动的质变过程作准备。当质变发生的时候,就跨过旧的阶段,而进入新的阶段,开始新的量变过程,并为新的质变作准备。人类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是如此,中国革命由民主革命阶段到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演变过程更是如此。革命事业的发展,就是循着这个规律,不断地从一个阶段走向另一个阶段。不承认事物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必然性,企图在革命发展的一定的阶段上停顿下来,不再前进,就必然要犯右的错误;同样,不承认事物发展的量变过程,否定革命发展的阶段性,就必然要犯“左”的错误。
坚持不断革命论,正确掌握不断革命论与革命阶段论的辩证统一,对于贯彻执行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促进人民公社的成长和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的连续跃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当我们回顾山东农业生产的巨大成就和展望其光辉前景的时候,对于毛主席和党中央关于不断革命的教导,不仅感到分外的亲切,而且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理论对于指导我们的实践的伟大意义。
解放以来,山东农业生产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革命的过程,在粮食方面由过去的所谓“缺粮户”逐渐变为自给户,又由“自给户”向着自给有余和逐渐富裕的方向发展。很多地方由低产一跃而为高产,粉碎了过去那些定局论和宿命论的错误观点。1949年全省粮食产量为二百一十五亿斤,1956年增长至二百九十三亿斤,1958年空前大跃进,增至三百八十亿斤,1959年虽然遇到严重干旱,仍然实现了继续跃进,打破了历史上因灾减产的常规。我们农业生产大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农业生产关系大革命的过程,农业生产技术大革命的过程,人们不断解放思想、鼓足干劲的过程。
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农村中生产关系的适时变革,是推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巨大力量。在目前,特别是充分发挥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对促进农业生产的连续跃进,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解放以来,我们完成土地改革的历史任务以后,并没有使革命停滞不前,而是遵照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指示,立即展开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过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互助组,半社会主义的初级合作社,完全社会主义的高级合作社等互相衔接的发展阶段,胜利地改造了劳动农民的个体所有制,实现了土地、牲畜、大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生产关系的变革解放了生产力,给实行农业技术革命、采取先进增产措施创造了条件,因而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从1958年春天党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以来,全面大跃进的形势和人民公社的建立,更给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途。农民群众在回忆对比时作了这样的描述:“互助组使的辘轳、步犁,每年增产百分之几;合作社置上解放式(水车)、双铧犁,每年增产三十、二十(斤),人民公社有了抽水机、拖拉机,每年增产论百(斤)论番。”农民根据亲身的经验懂得:要迅速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唯一的道路,就是党所指出的社会主义的集体化和大生产的道路。特别是在公社化以后,由于工农商学兵相互结合,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实行了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举办了各种集体福利事业,我们的农业生产就更能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向前跃进了。
人民公社将是我国实现两个过渡,即由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和由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好形式,就是到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民公社也将是一种适当的基层社会组织形式。但这并不是说,人民公社的生产关系已经尽善尽美,可以停滞不前了。恰恰相反,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又会和现有的人民公社的生产关系发生一定的矛盾。那时就要进一步地改进现有的生产关系,使其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总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不断解决矛盾,不断求得适应,也就是说,要不断革命。正如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所指出的:“在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问题上,我们不能在社会主义的阶段上停步不前,但是也不能陷入超越社会主义阶段而跳入共产主义阶段的空想。我们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不断革命论者,我们认为,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没有隔着也不允许隔着万里长城;我们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发展的阶段论者,我们认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反映事物的质的变化,不应当把这些不同质的阶段互相混淆起来。”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不断革命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辩证统一的关系。现在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制,以生产队基本所有制为基础,将来还要从生产队基本所有制逐步过渡到公社基本所有制,从集体所有制逐步过渡到全民所有制,从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全民所有制。这是人民公社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既要认识逐步过渡的重要意义,善于区别这些不同质的发展阶段,承认革命发展的阶段论;又要清楚地看到这种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为生产队基本所有制向公社基本所有制过渡创造条件,以便在条件成熟的时候,适时地顺利地完成这种过渡,以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的发展,并为逐步完成其他几个过渡创造条件。
目前人民公社集体经营的事业和社办工业的发展;在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的执行中,集体福利事业的发展和按需分配萌芽的成长;以试验田为基地的大面积丰产方的推行;各种专业的生产队和全社性的常年性的水利建设队伍的建立;实行三圈到田,按方按片建立饲养基地,使畜牧生产和大规模的农业耕作结合起来;在全社范围内因地制宜建立各种生产基地和商品基地;国家从经济上支援穷队穷社赶上富队富社;这一切都在不断地扫除小生产的遗迹,有力地促进农业生产的连续跃进,同时也为逐步实现机械化的大生产和逐步促进人民公社的过渡创造着条件。
农业生产发展的过程是人们同自然作斗争的过程。在这一斗争中,我们要相信群众能自己解放自己,由自然的奴隶变为自然的主人。自然的潜力是无穷的,人们发掘自然潜力的能力也是无穷的。我们要以不断革命的精神,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在党的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广大农民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以让高山低头、大河让路的革命英雄气概,打开了自然的宝藏,获得了农业生产的不断跃进。他们硬是把丘岭整成平地,硬是把沙荒变成良田,硬是把穷山恶水变成青山绿水,硬是把低产变成高产,硬是把奔腾咆哮的黄河这条蛟龙拦腰斩断,驱使它驯服地灌溉农田。农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征服自然的顽强的革命意志和创造革新的智慧,是我们充分发挥人民公社的优越性、推进农业技术革命、实现农业持续跃进的决定因素。所谓“意识形态产生物质”就是这个道理。
右倾保守的人看不到千百万群众的革命意志和伟大力量,脑子里装满了什么“条件论”、“习惯论”,对于发展农业生产无限悲观。在向大自然进军当中,我们和他们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两条路线的斗争,这种斗争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1957年我们就曾和他们展开了一场重大的争论,争论的重点就是:“靠天吃饭,还是征服自然?”“爬行还是跃进?”“生产已经到顶还是生产潜力无穷?”“是让灾荒困难压倒我们,还是让我们战胜灾荒困难?”归根到底,就是究竟是做自然的奴隶,还是做自然的主人。我们粉碎了形形色色的右倾保守思想,贯彻执行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从而取得了1958年和1959年农业生产的连续大跃进。两年来的连续大跃进,大大地破除了迷信,解放了思想,广大农民群众的革命干劲愈来愈大,战胜自然的信心愈来愈足,这从目前冬季全省规模空前的水利建设运动迅速取得巨大成效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我们充分相信,广大农民必将更高地举起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红旗,以更加高涨的劳动热情和更加巨大的规模,掀起农业生产的新高潮,争取1960年农业生产的继续跃进。
生产关系的变革和人们思想的解放,使普遍实行先进的增产技术和增产措施成为可能。毛泽东同志在1955年的合作化高潮当中,预见到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必然带来一个空前的农业生产高潮,亲自拟定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四十条,强调地提出了十二项农作物的增产措施。经过三年的实践,特别是1958年的大跃进的丰富实践经验,毛泽东同志又从中概括出农作物增产的八个最基本的因素“土、肥、水、种、密、保、管、工”,这就是著名的农业“八字宪法”。我们依靠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全面执行农业“八字宪法”的结果,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不断跃进,自然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耕作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农业“八字宪法”概括地揭示了在农业战线上改造自然、夺取丰收的客观规律,给农业生产的不断跃进,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天地。随着人民公社的日益巩固成长,随着机械化、电气化的逐步推行,农业“八字宪法”将日益显示出它的巨大意义。目前我们在执行农业“八字宪法”上所取得的进展,虽然是前所未有的,但和农业的发展前景相比,不过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八字之中,字字都有经天纬地的大文章,等待我们去做。事实上在党的领导之下,农民群众每时每刻都在以更新的创造,更新的成就,继续不断地丰富着农业八字宪法的具体内容。
农业生产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实现,对实行农业的技术改造,逐步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同时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逐步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高速度地发展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的发展适应工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需要,从而促进它们的发展,这是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而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实行工农业并举和一系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就使我们能够充分发挥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大型工业和中小型工业、国营工业和社办工业的力量,在钢铁生产、机械、电力方面,以全面动员的规模来装备农业,高速度地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这一个农业技术改造的伟大革命已经开始了,我们在今后的几年中,将会看到它以巨大的步伐向前迈进。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的新阶段,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了。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照耀之下,我们山东五千余万勤劳勇敢的农民群众,必将大大发扬共产主义风格,依靠人民公社的无比优越性,逐步掌握起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展开农林牧副渔全线大革命,在把我国建成一个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社会主义国家的壮丽事业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谁看不到我们事业的壮丽前景,不相信党和群众的力量,就会变成抱残守缺、鼠目寸光的庸人,而同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改造世界的雄伟气魄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格格不入。当我们在1958年和1959年的连续大跃进的基础上满怀信心争取1960年更好更全面的跃进的时候,他们却错误地认为:革命已经到底了,人民公社不需再继续巩固提高了;措施已经到家了,“八字宪法”没有文章可做了;增产已经到顶了,产量不能继续跃进了。至于展开农业战线上的技术革命,实现机械化、电气化,在他们看来,更是遥不可期的空话。他们变成所谓“条件论”者、“习惯论”者,而且惯于假借“从实际出发”、“听群众意见”等马克思列宁主义词句,来掩护自己的保守思想。他们和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家没有共同语言。我们是重视条件的,但是我们更重视改变旧的不利的条件,创造新的有利的条件。我们是注意习惯的,但是我们更注意改变旧的保守的习惯,树立新的革命的习惯。我们所坚持的是真正的“从实际出发”,从革命的实际出发,从高速度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出发,从六亿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抱残守缺,故步自封。我们所坚持的是真正的“听群众的话”,是听贫农下中农为主的广大劳动农民要求迅速改变一穷二白状况的话,而不是听极少数的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富裕中农的话。
上述事实说明,阶级斗争并没有熄灭,而在思想领域内,将要持续一个更长的时期。我们不仅要在经济战线上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而且必须在政治思想战线上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向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前进。我们要牢牢地掌握不断革命这个伟大的理论武器,忠实地贯彻执行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为实现1960年更好的全面的跃进而奋勇前进。
(编者注:此文原载于“新论语”1960年第二期,我们发表时,作者又做了某些修改。)


第7版()
专栏:

既能高速度 又能按比例
杨坚白
一个用数字组成的诗篇——关于1959年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新闻公报公布了。公报告诉我们,1959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大大超额完成了,同时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也已经提前三年胜利实现了。
公报也表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既是高速度又是按比例的。
为什么在我国这样一个原来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国家,国民经济既能高速度发展,又能按比例发展呢?我认为应当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来探求。
高举毛泽东思想的红旗,坚决贯彻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我国国民经济所以能够高速度、按比例的大跃进,是有它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的。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以及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奠定起来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能够高速度发展的极其重要的物质基础。而在三大改造胜利完成之后,接着就在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开展了社会主义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和劳动人民的积极性获得了空前的解放。这又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能够高速度发展的十分重要的思想基础。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抓紧这种有利形势,又及时地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和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这条总路线集中地表现了全国人民力求改变我国“一穷二白”面貌的强烈愿望,充分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这就自然而然地在全国形成一个全面大跃进的局面。
坚持政治挂帅,坚持群众路线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给我们指出了国民经济高速度、按比例发展的方向。但是,在实际执行中也还要时时刻刻地贯彻政治挂帅和群众路线。这一条基本经验,早已被无数的事实所证明。
如果不是政治挂帅,不是大搞群众运动,即使条件好,工作也可能落后,反过来,即使条件差,反而可能后来居上。例如,高炉炼铁的红旗一直插在本溪钢铁公司第一炼铁厂(每立方米一昼夜炼铁二点四吨,而全国平均为一点五六吨),平炉炼钢的红旗一直插在上海炼钢三厂的小平炉(每平方米一昼夜炼钢十四点五吨,而全国平均为八点二一吨),而本钢高炉和上钢三厂平炉的生产技术条件,并不够好。像这类事例是举不胜举的。
如何对待政治挂帅和群众路线,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问题。毛泽东同志反复教导我们说:政治是灵魂,是统帅,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列宁也曾指示我们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处理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解决它的生产任务。”(列宁全集三十二卷71——72页)列宁在这里所指的从政治上解决生产任务,也就是正确处理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从而把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扬起来。还是像列宁所说的:“既然我们叫做共产党,我们就应当懂得,只有现在,当我们清除了外部障碍,摧毁了旧制度的时候,在我们面前才第一次真正地和彻底地提出了真正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个任务——把亿万人民组织起来。”(列宁全集第二十九卷,302、303页)我们党就是按照这个原则,坚持政治挂帅和大搞群众运动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就出现了既是高速度又是按比例的大跃进。
从六亿人口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达到国民经济高速度、按比例的大跃进,在计划工作中,必须从六亿人口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首先就是既要照顾国家建设,又要照顾到人民生活,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正确处理国民收入在积累和消费方面的分配和使用问题。
国民收入直接用于消费方面,是从六亿人口出发的;国家从国民收入中提出一部分积累基金用于扩大再生产,也是从六亿人口出发的。
1958年和1959年,我国在国民收入增长34%和21.6%的条件下,积累额有很大增长,从而保证了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的大跃进。但是,与此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1958年,全国人民平均消费水平提高了8%左右,其中农民的消费水平提高了10%左右;1959年,职工平均工资(不包括新职工)增长5%左右,国家用于职工的劳动保险金、医药费、福利费等等的开支增加16%以上,农村人民公社社员的平均收入,大约增长10%左右。这就是说,在两年的连续大跃进中,虽然积累额增加很快,但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空前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只要保证人民生活水平有必要的提高,积累额的增长速度虽然快一些,并不会造成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反而会更加促进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大跃进,更加促进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
优先发展重工业和迅速发展农业结合起来
积累和消费的适当安排,其着眼点首先在于正确安排两大部类的生产,以及体现两大部类生产的重工业生产、轻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这是国民经济中最根本的比例关系。实践证明,只要把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安排好了,也就从实物上保证了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因而整个国民经济也就可以高速度、按比例的大跃进。
如上所说,两年来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工业和农业的比例关系,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例关系,已经是越来越协调了。这一事实有力地表明,不仅重工业可以高速度发展,而且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农业和轻工业也可以高速度发展。大家知道,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的增长快于农业,重工业的增长快于轻工业,这是一个必然趋势。但是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三者是互为条件,互相结合,互相促进的。因此,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加速农业的发展,使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更加协调,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更为有利的。
毛泽东同志从来是在首先肯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强调发展农业的重要性的。远在1945年,在第七届党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了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以后毛泽东同志在“关于十大关系的报告”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又进一步论证了发展农业的重要意义及其与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关系。他说:“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基本点中的几个并举的方针,就是以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思想作为理论基础的。由此可见,工农业密切结合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毛泽东同志把这一重要规律创造性的概括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就没有轻工业,重工业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等等,这正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典范,也是我国国民经济连续大跃进的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措施。
大搞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大搞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我国国民经济能够高速度、按比例大跃进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基本点要求,在继续完成经济战线、政治战线、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积极开展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在1958年和1959年的连续大跃进中,我们在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全国各个战线上的职工群众提出并已付诸实施的技术革新建议和发明创造共达三千七百多万件,超过1959年以前几年累积的总和。在农业战线上推广的新式农具和改良农具达到两亿多件。随着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的广泛深入展开,社会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的提高,因而大大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大跃进。同时,在学先进、赶先进、帮后进的运动中,比较后进的部门,也由于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的展开而赶上前去,实现了高速度发展中的积极平衡。因此,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又是按比例发展的重要因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