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2月6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抢修抢灌 战胜春旱
陕西渭南合井并流长渠远浇全部麦田适时灌溉
宁夏海原兴修水利碾地保墒狠抓防旱备耕工作
青海上哆吧生产队趁墒抢种保证无雨种足种好
本报讯 陕西渭南县全民猛攻冬旱,他们在半个多月奋战中,一面突击三百二十处水利尾工,抢修抢灌,一面用尽心计将不能灌溉的旱地压缩到最低限度。全县一百一十二万多亩麦田,现已全部得到了适时灌浇或锄耙保墒。截至元月20日,实灌麦田共七十九万多亩,其中十五万亩灌了二至三水;担水、背冰和扫雪灌田的十六万四千亩,其余十多万亩沟坡地,全部进行了一至二次冬锄、冬耙和镇压保墒。
当前渭南县农村形势很好。入冬以来,虽然旱象持续,全县人民抗旱斗争的情绪更为高昂和坚定。抢修抢灌、抗旱保墒的劳力,由初期十二万人,增长至二十五万人,占总劳力的80%。冬灌的日进度达到三万亩,较原来翻了一番。
全县三百二十处大中小水利工程,都在抢修抢灌。不少地区推广了去年抗旱保秋中取得的渠井并流、合井并流、长渠远浇等先进经验,加快灌溉进度。今冬新修、整修和原有的一千六百多条渠道、一万七千多眼水井、一万六千多辆水车、八十多处动力抽水机站和二百多处水库、塘堰、涝池等所有水利设施,全部投入冬灌。
在这场大闹冬灌、抗旱保墒的斗争中,全县各级党委书记、县长、公社领导同志和五百多名干部,都深入田间、渠边、井边,同社员群众一道劳动和生活。最初少数人对旱象严重性认识不足,错误认为“春灌冬不灌,冬灌产量减一半”。领导干部一方面耐心讲清冬灌对庄稼生长的好处,另外会同技术人员向群众传授冬灌技术,提高灌溉质量。华州公社部分群众原先较普遍存在着“旱了九州,收了华州”的思想,公社便举办“挖土看墒、下地看苗”的现场会议。这些社员亲眼看到了冬灌过的麦田,根深叶绿麦苗旺,未灌的麦田根浅叶黄生长弱,破除了华州不需冬灌的老观念,也纷纷积极投入了冬灌。
目前,全县人民在“旱象不灭,战斗不歇”的誓言下,确定最近几天在夏田作物和休闲地中,再扩灌五十万亩,将真正不能灌溉的旱地压缩到最小比例,以保证小麦平均亩产三百二十五斤的增产计划今夏超额完成。
本报讯 宁夏海原县以防旱抗旱为中心的春耕准备工作,经过数月的奋战,已取得很大成绩,目前正在乘胜前进。
中共海原县委在1959年12月下旬就向全县人民发出了“把春旱消灭在冬天”的号召,结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组织群众认真地学习了固原专区五县向全区提出的连年红倡议书,使社员们从思想上认识了“有雨大增产,无雨也丰收”的重要意义。各个水利工地,坚决贯彻执行了大、中、小型相结合的方针,在施工过程中大搞以工具改革为中心的高工效运动,大大加快了施工速度。在“边修边灌”的原则下,已完成冬灌面积三万七千多亩。
在抓大中型水利工程的同时,一个群众性的小型水利建设运动也在迅速进展着。目前全县已有六个公社十七处小型水利工程开工,投入劳力近九千多人。社员们在滴水成冰的严寒气候下,坚持战斗,为力争春播前扩大一万五千亩灌溉面积而奋斗。他们本着“能多浇一亩是一亩,能多灌一分是一分”的精神,坚持打冰冬灌,背冰保墒。
全县对地墒情况也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摸底排队。从当前的地墒情况看:能出苗的占全部耕地面积的73.6%;可能出半苗的占19.2%;墒气不好,不能出苗的占7.2%。根据地墒情况,全县抓紧打碾土地等行之有效的防旱抗旱措施,展开了一个群众性的打碾土地运动,现在已打碾土地二十七万八千多亩,其中有一部分还打碾了两遍。在兴修水利、打碾土地的同时,积肥、运肥、农具准备、种子准备等工作也在迅速进行。
本报讯 为了搞好六十年代第一个春播,实现无雨保丰收,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公社上哆吧生产队社员,本着争分夺秒精神,春节期间,抢墒播种忙。
上哆吧生产队位于黄河沿岸,气候较暖,土地解冻早。社员们从去冬以来雨雪缺少、土地干旱的情况出发,比去年提早播种期二十天。农历正月初一日的下午,阳光和煦,土地消冻了,全队九十多个社员,一个个怀着节日的欢乐,组成犁地、撒肥、手溜种、耱地等专业小组,实行定人员、定耕畜、定农具的办法,一环紧扣一环,鼓足干劲,抢墒下种,一个下午就种上了二十亩。
播种中,对提高播种质量很重视。全队土地进行了耕翻,浇了冬水的地进行了打耱平整,每亩地送了基肥三万五千斤,种子经过了拣选和消毒。在这个基础上,播种又做到了撒肥均匀;实行合理密植;地角地边都播到,不留一点空白;种后细致耙耱、打碎了坷垃,因而保证了播种质量的大大提高。
(附图片)
陕西邠县巨家人民公社社员向麦田运冰,预防春旱 师捷摄(新华社稿)


第4版()
专栏:

抓肥如抓粮 肥多粮高产
虹桥公社绿肥种得多管得细力争亩产三万斤
本报讯 浙江省乐清县虹桥公社三万八千亩草子(绿肥),由于种得早、管得细,长得十分茂盛,特大丰收的苗头已经出现。去年12月底全社组织八千五百人,开展了一次大检查。检查中片片跑到,丘丘鉴定。通过选择代表田(每个队三到五丘)点株数丛、划类丈量、选点抽秤,全社三万八千亩草子,一般株高已达八寸,每亩一万丛,每丛重四两,亩产四千斤。其中有一千零八十二亩,亩产一万斤以上,满畈一片绿,已经看不到草垅草沟。另有八千三百七十亩,亩产已达到或超过1959年绿肥收获时的平均亩产量(五千斤)。广大群众都说:这么好的春花,从未见过。
虹桥公社草子长得这样好,是公社党委大抓先进技术措施的结果。去年草子种好以后,公社党委提出“种一丘,保一丘,丛丛成活,丘丘高产”的口号,开展了“草子亩产三万斤”运动。
为了管好草子,从领导到社员,实行分线分业。公社、大队、生产队各级干部层层落实到队,分片包干,加强领导。全社选择二千六百六十人,组成五百七十五个草子培育专业小组,实行措施到田,责任到人,定人员、定地段、定工分、定施肥、定产量、定排水灌水、定奖惩的管理责任制。由于领导落实,责任制加强,劳动出勤率、劳动效率大大地提高了。建强生产队在建立责任制后,全部出动,达到一百四十二人,开沟由每人每日半亩跃升到一亩一分,原定五天完成的任务两天就完成了。
为了实现草子特大丰收,社员们在培育管理中表现了冲天干劲。最近,由于天气多变,全社有一万四千多亩草子染上炭疽病。社党委根据县委指示,就“要不要扑灭病害,能不能扑灭病害”为题在全公社开展辩论,结合群众的经验,采取喷射赛力散、拔株保丛、拔丛保片等办法,突击扑灭病害。公社组织一百多人下队帮助,商业部门连夜送药到田头。社党委在广播大会上号召全面防治,彻底扑灭,不让一根苗受病,不让一菌过关。两天出动一万二千八百人次,治好了炭疽病,四天草子全部转青,有缺丛的也从旺丛分栽补足。
各队在培育草子过程中,还大立标兵,大闹“比、学、赶、帮”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在抗旱保苗时,建强队一百多人、二十多部水车日夜不停,一天灌水二百五十亩,铲草行一百八十亩,摸灰二百十亩,两天全部完成,丘丘苗全苗壮。社党委立即召开现场会,推广他们的经验。全社组织一千多人到建强队参观,开展“学建强,赶建强,超建强”运动,两天就形成抗旱保苗高潮。在田间管理时,社党委推广了汇头队牛犁草沟,劳动效率提高一倍,两天就把全部草田沟开深到八寸的经验,各队立即推广,全社每天出动七百多头牛、六百多人,整修排水沟。平原地区开沟缺乏耕牛,山区九个队就调出耕牛五十余头支援。在整个田间管理中,“三类苗赶一类苗,二类苗超一类苗,一类苗再跃进,力争三万斤”的口号响彻每一个角落。在立标兵、赶先进的同时,虹桥公社各级党组织十分重视帮助落后赶上先进。连桥队因种得较迟,草子生长赶不上,周围三个队就以肥料支援,公社也特别供应化肥一千斤,对社员们鼓舞很大,草子生长半个月就赶上先进队。


第4版()
专栏:编后

绿肥和油菜
“猪榭红花草,农家两个宝”——这是南方的一句民谣。从这里可以看出,南方的农民一向是把猪粪和绿肥同等看待的。目前南方水稻产区正在加强绿肥田间管理,争取从绿肥田中得到更多的优质肥料,实现水稻高产计划。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过去有些地区把油菜当作绿肥,春播时把油菜翻到地里作肥料。这种作法不好,需要改变。
把油菜翻到地里作肥料,是一个既不科学又不经济的做法。油菜籽虽然含有一定的油分,但油脂的肥效却很低,并有害于土壤和植物。这是不科学。说它不经济,道理更明显:是把越冬的油菜做肥料合算,还是加强管理争取油菜高产合算?当然是后者、这样不但可以增产食油,也可以利用油饼做肥料,而且油饼的肥效很高。
油菜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去年冬油菜超额完成了播种计划,经过越冬管理,目前许多地区油菜生长很好。我们一定要改变把油菜当作绿肥的习惯,力争种一亩、管一亩、收一亩!


第4版()
专栏:

多种红萍肥稻田
长乐县已建立红萍种苗基地四百亩
本报讯 福建长乐县开展养萍肥田运动,到1月7日止,全县社社队队已建立了红萍基地四百二十多亩,养殖红萍种苗五十万余斤,可供五万亩早稻田地繁殖红萍肥田。目前,这些红萍种苗,在社员精心管理下,长得一片红绿,朵朵茁壮。
长乐县农民养殖红萍肥田已有二十多年历史。由于养萍肥田肥效高、成本低、管理易、花工少,几年来养萍肥田面积逐年扩大。1959年全县一万七千多亩早稻,由于养萍肥田加上施用其他肥料,一般都增产一至两成,每亩还少花积肥、运肥、施肥工七、八个,节约成本七、八元。
为增施更多、更好的肥料,争取今年早稻更大丰收,县委在前一阶段认真总结了玉田公社玉田大队和鹤上公社仙街大队历年养萍肥田的增产经验,认为养萍肥田有三大好处:一,省工、省钱,养一亩萍肥田只需花一两个工,一两元本钱,就可繁殖五十担以上好肥料;二、能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变瘦田为肥田;三,能蓄肥保肥和抑制杂草生长。此外,红萍还可作为养猪饲料。为了推广养萍肥田这一增产措施,县委于去年12月,发出“亩亩养萍、丘丘绿化”的战斗口号,号召各地建立红萍种苗基地,大量繁殖红萍肥田,要求全县各地除已种绿肥和其他不适宜养萍田地外,所有早稻田都将繁殖红萍。
在大搞养萍肥田运动中,各地群众干劲十足。鹤上公社通过养萍好处大辩论后,全社二十个大队立即派出社员到河浦池塘四处捞取萍苗。半个月来,全社各队共已建立红萍种苗基地一百十一亩,可供一万亩早稻田地繁殖之用,比1959年扩大了一倍多。这个社的仙街大队1959年一千八百亩早稻田推行养萍肥田措施获得显著增产后,社员对养萍肥田的情绪更高,他们提出“斤肥必积、朵萍必养”的口号,现在已建了十五亩红萍种苗基地。江田公社已组织一百多人的专业队,实行包基地、包工、包产萍和定丘、定人、定时、定质、定分的三包五定管理制度,全社已建立八十九亩红萍种苗基地,萍苗长得十分茁壮。过去没有养萍肥田的城关公社,为了学习养萍经验,除组织干部、社员到养萍基础好的玉田、鹤上等公社参观学习养萍经验外,全社十一个大队还成立了辅导网,现已新建立四十亩红萍种苗基地。
目前,全县各地已组织一千一百多人的专业队伍,负责红萍种苗基地的管理,促进萍苗繁殖生长。


第4版()
专栏:小常识

红萍
红萍是一种水面肥,浮生于水田、浅水沟塘。它的生长期短,繁殖力强,二十五天到三十天即可繁殖五代到十四代,产量高,管理方便,使用简单。
红萍肥效较高。福建长乐县群众认为二十担到三十担红萍可抵十担到二十担人粪尿,相当于四十斤到五十斤豆饼。科学化验分析,红萍(风干)含氮百分之二点七六、磷酸百分之零点三五、氧化钾百分之一点一八、水溶性矿质成分百分之三、灰分百分之零点七和不易分解的纤维素百分之零点七左右。红萍是水稻的一种优良的有机肥料,施用红萍,一般可增产一成至两成左右。同时,它可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中有机质,使土壤疏松;又可以起蓄肥保肥,抑制杂草生长和调节土温、保水防旱等作用。
红萍是一种喜温的水生植物。适合它的生长温度是摄氏十二度到十八度之间。“立春”到“立夏”是养殖红萍最适宜的时期,一般都在“立春”前引种。稻田养萍好处很多,不仅可供给早稻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提高早稻产量,同时有部分养分可以遗留给晚稻,促进晚稻增产。


第4版()
专栏:

牛杜公社大建水井挖掘地下水源
太谷“59动力打井机”提高打井效率二十多倍
本报讯 山西省临猗牛杜公社积极挖掘地下水源,大建水井,胜利完成了“一盘龙”水利工程,使十万亩旱地变成水田。
牛杜公社的“一盘龙”水利工程,是在贯穿牛杜公社全境的涑水河湾,兴修十六个机井和修凿四条共长六十里的人造河。在井上安装锅驼机和水泵抽水,每秒从地下抽出三公方的水。这项工程除保证涑水河湾五万七千亩农田经常得到灌溉外,并且通过人造河引水南浇,使王了、太范、郭村等地的五万亩旱地也变成水田。
入冬以来,当公社党委详细勘查了沿涑水河湾的地层、水源,提出兴修“一盘龙”水利工程方案后,立刻得到社员的拥护。从去年10月下旬,在公社党委第一书记挂帅的“一盘龙”水利工程兴建委员会领导下,组织了一支二千三百名的建设队伍,在整个涑水河湾开始了“一盘龙”的水利建设工程。过去的经验给牛杜公社指出了发展水利的方向,既要储蓄地上水,又要挖掘地下水源;既要有大中型的河渠,也要有小型的水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水利工程当年受益,并且发挥更大效用。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社员个个干劲足,情绪高,工程进度大大加快,原计划五十天完成,结果只用了四十天,整个工程就提前结束了。到12月中旬,“一盘龙”已安装好。当试验放水时,滔滔的巨浪滚滚南流,一块一块的麦田,顷刻之间水流满畦。短短六天内即浇麦田五千亩。
新华社讯 山西省太谷县试制成功了“五九动力打井机”,能提高打井效率二十多倍。
“五九动力打井机”是太谷县城关公社和县农业建设局、县营车辆厂和木制厂等单位利用旧式“五六井工具”改制成的。机体大部分是木制的,普通木匠只要两三个工就可以改制出来。改制一部这样的打井机,只需十元左右。
“五九动力打井机”用三至五马力的电动机带动,没有电源的地方可用柴油机、锅驼机等带动,使用轻便,操作技术简单。它的优点是速度快,效率高。过去用“五六井工具”打成一眼六、七丈深的机灌井,通常需要二十四个强壮劳力日夜轮班操作,三十到四十天才能完成,用“五九动力打井机”只需要三、四个一般劳力轮班操作,六天就可以打成,效率提高二十到二十五倍。


第4版()
专栏:

像培育庄稼一样培育绿肥
中共常德县委第一书记 李新革
常德县种绿肥很普遍。十年来由1%的田种绿肥发展到90%的田种绿肥。1960年度全县种植绿肥九十五万亩,占水田面积的86.9%,比1959年度的种植面积扩大了50%,比1958年度增加了一倍多。这就初步奠定了今年农业生产继续跃进的肥料基础。县委经过分析,及时提出了加强田间管理,力争今年实现绿肥亩产万斤的计划。
经过一冬的培育管理,绿肥生长良好,大面积的苗全盛旺。根据最近的摸底排队,蓝花(苕子之一种)二十万亩,其中特类苗占28.5%,一类苗占34.4%,二类苗占26.6%,三类苗只占0.5%。红花(紫云英之一种)四十多万亩,其中特类苗占33.2%,一类苗占22.8%,二类苗占33.2%,三类苗占10.8%。县委要求在现有生长良好的基础上再加工培育,红花达到亩产一万五千斤、蓝花达到亩产一万斤。
我县1959年度种的六十多万亩绿肥中,有十一万亩在万斤以上。我们总结万斤丰产经验,初步掌握到绿肥作物的生产特性是:“喜温暖,爱干燥,耐寒冷,怕渍淹,怕干旱”。生长速度是二个高潮一个低潮:从秋播到寒冬前长的较快,是第一个高潮;寒冬长的慢,是低潮;开春长的猛,是更高潮。因此,县委在去年绿肥下种以后,就提出了:“抢住第一高潮,猛攻第二高潮”的口号。我们实现这个口号的具体办法,就是根据历年管理的经验,提倡“三早、三追、一彻底”。“三早”即:早播种、早开沟、早追肥;“三追”即:秋季追“提苗肥”,冬季追“保温肥”,开春追“催春肥”;“一彻底”即:开沟排水必须彻底。去冬今春,在绿肥作物田间管理工作中,我们除了首先抓好早播全苗以外,还认真抓了以下三关:
第一,开沟排水。绿肥是隔年生豆科植物,爱干燥,依靠寄生的根瘤菌制造养分。细菌活动需要空气,如土壤中水分过多,空气少了,就影响细菌的活动,不利于生长,且易带来病症,因此要开沟排水。冬季田水结冰,隔绝了空气,一遇气温变热,绿肥便容易死亡。春季雨水多,尤应开沟排水。因此绿肥田开沟排水是否彻底,是绿肥丰产的重要关键。所谓彻底,具体要求是:开的早、挖的深、勤疏通。全县从去秋开始,大开“顺水开沟”,已作到沟沟相通,雨停水干。
第二,抓紧追肥。苦草子根部寄生的根瘤菌虽然有吸取空中游离氮的作用,但在幼苗期根系不发达,细菌少,同时细菌的生活也必须从土壤中吸取养分。一般来说土壤中的养分不够培养草子充分生长,或一时不易分解被吸收,因此既要首先施足底肥,又要分期追肥。我们在追肥中掌握了三个时期:一是秋季幼苗期,追一、二次“提苗肥”;二是在“立冬”到“小雪”追一次“保温肥”;现在全县已进入追肥第三个时期,即在“立春”前后,抓住晴天,猛追速效肥和磷肥,这叫“催春肥”。“催春肥”应早追,不能等到风和日暖才动手。因为无论什么肥料追下去后,都要有一段时间分解才能被作物吸收。早追肥,早分解,遇上风和日暖的天气,绿肥作物即迅速猛长。每次追肥均应追些磷肥,因土壤中一般的含磷少,而草子吸磷能力很强,以磷养氮见效最快,而且能使绿肥中增加含磷的成分。
第三,作好畜力准备,保证适时翻沃。绿肥生长最盛期在“春分”至“清明”,一天长二寸多。绿肥不能过早沃,但也不能老苗。“过嫩一铺水”,肥效不高;“过老一把渣”,不易腐烂。何时才叫适时呢?本地群众的经验是:“草子沃盛花”“苕子沃头花”。绿肥盛花期短,应早作准备,一般一头耕畜以负担十二亩绿肥田为宜。
我县绿肥生产上的第一关和第一个高潮已经胜利渡过,全部开好了沟,追肥一到三次,普遍生长良好。现在全县农民正抢晴天,猛追速效肥。同时,排水沟勤检查、勤疏通,保证沟沟畅通,垅垅排水。并备足牛力,坚持适时翻沃。
现在,“力争实现绿肥万斤县”的口号响遍每个角落,处处可以看到人们像培育庄稼一样培育绿肥。


第4版()
专栏:

江西赣县吉埠公社的社员们提早向梯田里下基肥
新华社记者 喻衍华、周肇栋摄


第4版()
专栏:

临沂地区治山治水的主要经验
中共临沂地委第一书记 朱奇民
山东临沂专区的山区和丘陵占全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解放前,由于统治者的盘剥和战争摧残,水系紊乱,河道淤塞,连年水旱交织,水土流失极为严重,以致地瘠民贫,粮食产量很低(在全省平均数以下)。群众称这种自然环境为“穷山恶水”。
解放后,党领导群众治山治水,作了许多工作。特别是从1958年起,全区人民根据总路线所指引的方向,凭借着人民公社的巨大优越性,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两年来,全区共治理荒山三百五十多万亩,治理山头七千九百九十四个,连同过去的共整修梯田、坡地五百二十九万亩;兴建大、中、小型水库四千二百二十一座,修成较大引河工程二百零八处,打机井一万三千多眼,改造涝洼地三百多万亩。这些水利工程可以控制灌溉面积近千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4%;可以控制水土流失面积九千五百三十多平方公里,蓄水十九亿方(占全区一般年景流失水量的32%)。
治山治水使得山河面貌一新。各大小河流的径流量大大减少,并且刷深了河槽,缩窄了河面。治理过的荒山经过一次降雨一百五十至二百毫米的考验,均可以基本上控制水土流失;而在枯水季节,却又提高了河道水位。1959年遇到严重的旱灾,大部分县全年未下透雨,但是全区粮食仍然比1958年增产一成多。
两年来开展治山治水运动的经验,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坚持执行党的方针
治山治水的工作,在较长时间内我们存在着排水的思想。近两年来,我们根据“以蓄为主,小型为主,社办为主”的“三主”方针,展开了治山治水工作,取得巨大的成绩。
在治山方面,我们是根据省委和舒同同志指示的“鱼鳞竹节水平沟,库坝梯田自流渠”的方针进行治理的。但在具体执行时,各项工程的布局又根据不同地形、条件而有所增减。例如在沙石山的治坡工程有:鱼鳞坑、竹节沟、水平沟等;治沟工程有:沟头防护、谷坊、塘坝水库;对不能修鱼鳞坑等工程的石崮山峰,就在崮下修筑截水沟、拦沙墙、围山连环蓄水池等来拦蓄洪水。在搞好治山工程的基础上,再大搞“三群”(即水池、塘坝、水库群)、“五通”(即库沟、库河、库池、库泉、库库相通),使蓄水拦沙工程星罗棋布,联结成一个蓄、灌、排的水利系统,同时结合植树造林,绿化荒山。
在治岭方面,在互助组时期,主要搞“二合一”(即深翻、培地埂合一);合作化时期则大搞“三合一”(即深翻整平、培地埂、修水簸箕合一)。但在人民公社化以后,各地采取彻底革命的办法,一步达到高标准化。即对一个岭坡,根据地形,统一规划,按片划方,使深翻整平、小地并大地、修灌溉渠道、培地埂、植树、修路等工作,实现“四合一”、“五合一”或“六合一”,一气呵成。1959年冬季全区二百六十余万亩治岭工程中,达到高标准的即有一百六十多万亩。
治山治岭必须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由上而下,坡沟兼治,作到对山、坡、岭、沟治一处,成一处,巩固一处,用一处。
在平原水利化和改造涝洼方面,我们坚决贯彻了舒同同志指示的“三闸三通三下泉,再加井库大畦田”的方针(所谓“三通”即沟沟、河沟、沟汪相通;“三闸”即闸河、沟、桥;“三下泉”即井、汪、沟下泉)。由于我区的平原多是山麓平原和山区盆地小平原,坡降较大,河流较多,且有沂沭河纵贯南北。采取这样的方针便可把河水拦起来,引出灌溉,并把多余的水蓄存起来,随时运用。两年来共闸大小河一千余道,如今有些小河,由于节节设闸已作到了河道阶梯化。河流上有了闸坝工程,引出的水就可以大搞“三通”,以便调剂用水。如果水量不足,则采取“三下泉”办法,利用地下水补充地上水。同时对自流灌溉达不到或不充分的地方,又打了些机井和砖石井,作到了“双保险”。
随着这些工程的兴修,两年来我们共修畦田五百余万亩,并结合渠道工程搞了一百多万亩的大地园田、台田,这样在平原便初步形成了一个能蓄、灌、排的水利系统。
大搞群众运动
治山治水运动,实际上是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必须坚持政治挂帅,大胆放手发动群众,克服一切消极畏难情绪。两年来的实践证明:凡是领导决心强、魄力大,坚决发动群众,组织大兵团作战,千军万马、声势浩大,以压倒的优势进行突击,成效就卓著,工程完成就迅速;反之,缺乏这种雄心和气魄,组织少数人,面对一座大山,零打碎敲,运动就冷冷清清,成效不大。群众发动起来后,还要不断的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以保持群众的政治情绪高涨和干劲经久不衰。在施工中,还采取每干一段即进行总结评比,表扬奖励模范单位和模范人物,插红旗、树标兵的方法。这样作的结果,群众越干情绪越高,干劲越大,不仅搞了水利建设而且还锻炼了人。
只要坚决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水利建设中的资金、物料和技术问题,便会迎刃而解。1958年春大搞治山治水运动开始时,正是1957年全区遭受大水灾和大旱灾之后。当时不但群众生活困难,资金物料也极为缺乏。在困难面前抱什么态度,是对每个共产党员考验的试金石。全区绝大多数的同志坚定地相信群众,抓住群众的迫切要求——摆脱水旱灾害威胁,依靠群众来解决一切困难。一方面积极领导群众开展副业,增加收入,解决生活困难;另方面把治山治水的规划提交广大群众讨论,积极发动群众。群众发动起来后,为了长远的利益,宁愿忍受生活上暂时的困难,自带粮食、工具上山劳动,充分发扬了山区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光荣传统。群众提出的口号是:“有钱也干,无钱也干。”物料不足群众就拿出木料、砖石,献出废钢铁;资金不足就向社里投资。据初步统计,仅在1958年全区群众即投出砖石六千三百多万方,木料三千二百多万立方,以及其他工具、财物等,总值共达一亿五千三百三十四万余元。这些事实再一次说明:依靠群众举办水利建设,是贯彻执行党的总路线的根本方法;是适应大规模治山治水需要的多快好省的重要方法。当然在举办大型水利工程的时候,国家在资金与物料方面予以必要的补助,在技术方面给予指导还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对技术问题的态度有一条原则,即是不可不信,不可迷信。即对技术人员的合理意见就接受下来,坚决去办;对他们那些陈规旧律就不予接受。在这方面我们坚决的贯彻了领导与技术、技术与政治、技术与群众相结合的办法,并坚决主张大搞群众运动,依靠群众来解决技术问题。我们一方面组织大批干部深入下去,总结群众多年来治山治水的经验;另方面派出干部和群众到外地取经。为了培养大批的技术力量,每县都集中了一批治山队伍集中到一个山头,边讲、边讨论、边实地试验。这样以工程当教材,以工地当课堂,以现场为考场,边看、边学、边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创造出一套完整的治山工程经验。
加强党的领导
我区两年来治山治水所取得的成绩,是执行中央的方针和省委指示的结果。不少干部和群众说:“千条万条党的领导是第一条。”两年来在治山治水运动中,许多重要关头上,省委特别是舒同同志都给了我们以具体指示。1959年春季,当六大水库施工进入紧要关头时,有的同志认为物料、资金、劳力很紧张,主张下马。我们分析了全区的情况和条件,认为只要依靠公社和群众,完全有条件有可能建成六大水库。当我们请示舒同同志的时候,他指示我们只要有条件有可能就干。结果六大水库就胜利的完成了。我们深深体会到,对中央的方针和省委的指示必须坚决贯彻执行。
全面规划合理安排劳力,是解决治山治水和农业生产矛盾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劳力组织和战斗部署上,我们采取了建立专业队伍,根据大忙小干、小忙大干、农闲突击的方法,使治山治水的活动坚持全年,作到农业生产和治山治水全面跃进。其次是大兴协作之风。在修建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和大面积的治山治岭、封山造林中,都是采取在统一领导下,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一社有困难,数社去支援的办法进行的。1958年治山治水坚持了全年,而农业生产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大丰收、大跃进;1959年建成六大水库“锁蛟龙”,农业生产仍然是继续取得了大跃进。
“一朵红花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抓典型树旗帜,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全面推广。在治山治水开始时,我们即注意了这个问题。在山区,我们总结推广了沂水县夏蔚公社治山治水的经验和莒南县石泉湖的经验;在丘陵区,总结推广了大山公社的经验;平原地区推广了郯城县马头公社水利化的经验。推广这些经验,大大促进了各类地区水利建设的迅速发展。
治山治水的群众运动中,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这方面我们采取了全面规划,加强领导,书记挂帅,分工包干的办法。1958年地委是按照六大流域,分工负责,包干到底;1959年则是根据六大水库工程,在地委统一领导下,由分工农业的书记、常委重点掌握,加强指导。各县委也都根据本县流域情况和工程要求,作出治理规划,建立指挥部,由书记挂帅,委员分工,各包一片,一包到底。各级领导干部在工地上与民工一起劳动,一手抓工程,一手抓生活,因此大大推动了工程的进度。
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战,在治山治水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我们的工作还发展的不平衡,离治山治水高标准还相差很远。今后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向水利化和水土保持高标准化前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