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2月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总结去年经验 狠抓田间管理 力争处处高产
偃师县采取措施催小麦提早返青
襄城县加强领导消灭小麦低产田
本报讯 河南省偃师县人民在胜利度过了小麦越冬关以后,再接再厉,提前进行小麦返青准备,促使小麦早返青,保证今年更大丰收。
偃师县今年的小麦越冬关是在深入总结历年的小麦增产经验,以“三防”(防倒伏、防病虫害、防黄瘦苗)、“四保”(保有效分蘖、保苗肥壮、保基节短、保扎好根)为主导思想下度过的,因而全县麦田管理工作进行得比过去任何一年都细致。全县四十六万亩小麦已普浇了两次冬水,施两次追肥,中耕除草三十六万多亩,全县三十多万亩丰产方普遍镇压了麦苗,发育良好。据检查,一般单株分蘖三至五个,每亩平均八十万株左右,根深一百三十厘米左右。在许多麦田管理工作搞得好的地方,由于在施肥上采取了点片施与合理搭配氮、磷、钾肥,麦苗长得均匀粗壮。
鉴于这个县去年一部分麦田“返青关”抓的较晚,造成返青后拔节突长,一度产生苗期倒伏,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因而在基本度过了小麦越冬关以后,中共偃师县委立即召开了座谈会,全面分析小麦生长规律,要求在“立春”前后猛攻小麦返青关。县委还组织了报告团,深入宣传和自上而下地认真总结历年小麦增产经验,使广大群众都能认识小麦提前返青的好处。根据群众总结,这些好处主要是:①可以延长麦穗分化时间,增加小穗的生长期,促使有效分蘖多。②早返青可以拉长返青和拔节的距离,延长蹲苗时间,使小麦基节短、茎粗、秆硬,抗倒伏能力强。③可以提高地温,增加次生根系,使麦根粗壮,扎的深。
为了促使小麦提前返青,目前全县各公社已普遍展开了岭对岭、坡对坡、滩对滩、平原对平原的以提前为小麦返青做好充分准备为中心的红旗竞赛运动。在水利建设方面,全县在入冬以来,已完成小型水库六十一座,水渠二千零八十六条,水井六百六十三眼,扩大水浇地十一万亩,现在正大搞田间工程,力争做到块块能浇,亩亩不漏,使灌溉工程系统化。同时各公社、生产队普遍推行了高温地头沤肥、田间建立畜牧场等方法,开展了积肥造肥运动,现在全县除为春播作物准备了充足的底肥外,并且为小麦返青准备了追肥三百三十亿斤,这些肥料大部送到地头。全县在最近半个月内,数千名能工巧匠共赶制和改良各种水车一千一百五十部,大车三千二百九十辆和各种工具三万多件。各公社都认真安排了劳力,并且作好了小麦返青期间的小段包工。公社、大队等各级党的组织都指定专人认真加强领导,定期进行检查,促使小麦返青的准备工作更加细致。
本报讯 河南省襄城县在麦田管理中,狠抓“三田”(远坡田、山岗田和晚茬田),从根本上消灭三类苗,促使二类苗块块升级。
大抓“三田”是中共襄城县委在深入总结了历年的小麦增产经验,分析了过去二、三类苗产生的原因以后提出来的。根据检查站队,今年这个县的小麦和夏杂作物约有40%是种在“三田”里。这些远地和山岗地,因离村较远,其中有不少地过去常年都不施肥料,去年种麦时,虽然普遍增施了底肥,但是底子还都很薄;晚茬田因腾茬晚,耕种也比较粗放。因而,生长不好的二、三类苗,一般都集中在这“三田”里。根据调查,去年远地和近地的小麦单产一般相差五十至八十斤。为了保证今年小麦全面大丰收,块块高产,播种开始时,中共襄城县委就提出了把三类苗消灭在播种前,并且组织人力、畜力支援远坡田、山岗田和晚茬田的播种工作,使这些土地的麦播工作做得比往年都好。在冬季的田间管理中,县委又响亮地提出了要厚待“三田”,展开了“三田”高产竞赛运动。在田间管理上,普遍采取了党委专人领导,组织专业队加强管理,因地制宜采取专门措施等“三专”办法。县委和公社党委都建立了“三田”高产竞赛指挥部,大搞试验田。全县各级干部共建立了“三田”升级试验田一万六千七百多亩。在县委直接领导的五万亩小麦丰产方里,县委书记处书记刘熙民亲自参加,和当地公社、大队党的书记一起,确定二百六十亩晚茬田为试验田,认真加强管理,创造经验,推动一般,使这个丰产方内的所有岗地、远地和晚茬地的麦苗都生长茁壮,一般都已赶上或接近丰产方里的其他麦田。范湖公社岔河沿大队的一百五十八亩“三田”,在大队党支部的“三田”跃进指挥站领导下,全队抽出一百零九名劳力,组成消灭“三田”专业队,逐块检查、逐块研究,制定措施,认真加强管理,现在已普遍浇过封冻水,还增施了速效肥料。
在开展“三田”高产竞赛中,各地都十分注意解决劳力不足的问题,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办法:一是远坡田就地积肥造肥,全县结合冬季田间管理,共在“三田”里修建地头茅池五千三百二十个、沤粪坑四千二百多个。在水利工地上还修建了许多厕所,大积人粪尿;并且普遍整顿和健全了土化肥厂,大量制造土化肥。二是改变运输工具。共改制送粪推车四千八百多辆、大车四千一百辆,基本上消灭了在运粪中的肩挑现象。三是组织协作支援和大兵团作战。山岗地和远地少的公社和大队,支援山岗地和远地多的社、队,县直属机关干部及各级学校的学生也都利用业余时间参加麦田管理。
“三田”高产竞赛运动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的麦田管理运动。全县七十一万多亩越冬作物,每亩追肥平均在一万五千斤左右,87%的麦田都已浇过了封冻水。现在全县已经有80%以上的原来种植在“三田”里的小麦生长状况,都已赶上了一般田。全县二类苗已经由麦田管理运动初期的22%下降到16.2%,三类苗由原来的7%减少到1.8%。许多过去从来没有施过肥的远地和山岗地,今年都已经变成了麦苗异常茁壮的丰产方。一向被认为是低产作物的大麦和豌豆等夏杂作物,过去一般都种在远地、山岗地和晚茬地上,管理粗放,今年在狠抓“三田”的响亮口号下,在田间管理上真正做到了使夏杂作物和小麦“平起平坐”,现在块块生长得茁壮旺盛。


第3版()
专栏:短评

抓关键时期 抓薄弱环节
今年我们的农业生产,要在连续两年跃进的基础上继续跃进。要实现新的更好更全面的跃进,首先就得争取夏收作物丰收。因为夏收作物产量占全年农作物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夏收作物取得丰收,就为全年丰收奠定了基础。夏收作物中种植面积最大的是小麦,要争取夏收作物丰收,主要是争取小麦丰收。当然,也不能忽视争取油菜和夏杂粮等作物的丰收。
根据小麦生长过程来看,即将到来的返青关对小麦能不能丰收有决定性的影响。小麦返青关过得好,冬前的分蘖就能巩固,有效分蘖就会增多,麦穗就会长得更多更大更长,产量就会更高。如果返青关过得不好,小麦在返青期需要的养分和水分供应不足,就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降低产量。小麦能不能过好返青关,关键在于为小麦返青准备下充足的水分和肥料,而且有足够的人力及时地对小麦进行灌溉、施肥和中耕、耙耱等。因此,提前为小麦过返青关作好准备,是当前争取夏季丰收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河南偃师县在小麦基本渡过越冬关以后,根据当地小麦生长的情况,提出在“立春”时节就开始猛攻小麦返青关的口号,展开了以提前为小麦返青做好充分准备为中心的红旗竞赛运动,大搞田间灌溉工程,大积肥料,赶制工具。并且还认真安排劳力,实行了小麦返青期间的小段包工、加强检查等。偃师县这种在工作上时时打主动仗,用切实具体的行动力争小麦丰收的作法,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在为小麦返青准备水、肥和加强田间管理的时候,对一些薄田、远田和晚茬田特别加强管理,看苗施肥、浇水,促进麦苗升级,对小麦增产有很大的意义。远田、薄田过去一般管理较差,施肥也较少,底子薄;晚茬田由于腾茬晚,耕种时比较粗放,这些田里的麦苗一般都长得不大好,大多属于二、三类苗。这样的麦田各地虽然不多,但都有一些,加起来就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如果对这些麦田不加以特殊的管理,实行偏水、偏肥,缺啥补啥,麦苗不能升级,今年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都将受到影响。可见,抓紧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返青期,突破薄弱环节——加强对远田、薄田、晚茬田的田间管理,对争取今年小麦丰收有很大作用。襄城县委在冬季麦田管理的工作中看到了这一点,因而首先把麦田管理的重点放在狠抓“三田”(远坡田、山岗田、晚茬田)上,促使二、三类苗升级。随后又在狠抓“三田”的基础上,提出了狠抓“六田”(指挥田、丰产田、远坡田、山岗田、晚茬田、病虫危害田)的口号,展开了小麦返青期的麦田管理工作。这种突破一点、带动全面,抓两头、带中间的麦田管理方法,是很值得重视的。


第3版()
专栏:

建明公社高歌猛进跨新程
奋战两月农业技术改造初获胜利
耕地百分之八十实现水利化,机耕面积占百分之七十
十一个村庄安上了电灯,建起了年产八百吨的化肥厂
本报讯 著名劳动模范王国藩领导的河北遵化县建明公社,经过全体社员两个月来的奋战,已初步获得农业技术改造的胜利。
在两个多月以前,“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还只是一个计划,现在已经把它变成了现实。目前,他们从唐山市的丰润城关到建明公社,架设起七十一公里的高压线路,已经有十一个村庄安上了电灯,部分工厂也开始用电力生产,一些农业机械开始用电力带动。已经完成的长达八十五华里的十八道干、支渠,安上了一百八十五马力的四座电力扬水机站,还有白马峪三泉合一的工程和三里店拦潜流筑坝工程,连同其它许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共扩大浇地面积两万多亩,加上原来的水浇地面积,全社80%以上耕地实现了水利化。在机械化方面,原有拖拉机五台,计八十五马力,最近又新增加了十三台,共四百六十五马力,全社70%左右的土地从此得到机器耕种。在肥料方面,全社已积粗肥五亿六千多万斤,平均每亩已达到一万二千斤;为满足化学肥料的需要,兴建了一座年产八百吨的合成氨化肥厂。随着水利化、机械化的飞跃发展,全社新添置卡车四辆、胶轮车一百辆、胶轮小车五百辆,使全社实现了运输胶轮化。
建明公社高速度地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充分发挥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和继续发扬勤俭办社的光荣传统的光辉成果。这个公社举办任何建设事业,都是本着没有资金自己筹,没有物料自己凑,没有技术自己学的精神,自力更生地解决农业技术改造中的一切困难。国家供应和将供应他们价值约三百五十万元农业机械和电气设备,但是具有雄心壮志的建明公社,已经用提取公共积累、社员投资和搞多种经营等办法,很快筹集了约九十万元左右归还了国家。他们提出“苦干一年,还清机电价款”的口号,以便国家有更充足的资金帮助其他兄弟公社。此外,在各项工程施工当中,他们强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解决原材料的供应问题。在水利化、机械化的高速度发展中,没有技术人材,公社便以请进来拜师傅,派出去当徒弟等办法,先后训练了二百多名拖拉机手、司机、电工等技术人材。
这个公社在高速度地进行农业技术改造过程中,首先突出地抓紧水利建设。在水利建设上,原来有些人认为,山区水源缺乏,条件又不好,因此对高速度实现水利化信心不足。公社党委为了摸清底细,重点进行了勘查,发现水源一百多处,增强了社员治水信心。同时,确定了白马峪三泉合一(即长峪山的水峪、鹅峪、大峪三个自流山泉汇流一处),三里店闸河坝扬水站,东小寨扬水站等为重点工程,并立即组织劳力集中突击,加快了施工进度。全社在三泉合一工程中,原计划五十天完成,但经过一千多名社员的奋战,仅用三十多天的时间便完成了。
随着农业技术改造,促进了社办工厂的发展。目前新办的机械、修配、米面加工、制酒等七个工厂,已经投入生产。今年春节,社员们吃到了自己工厂加工的米面,喝到了自己制造的酒。
(吴中群)


第3版()
专栏:

促进社办工业 提供优质肥料
王集公社利用沼气发展生产
本报讯 以大搞群众运动办沼气而著名全国的江苏睢宁县王集人民公社,经过一年半的艰苦努力,建成了总容积一千八百五十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六个(最大的一个有一千立方米)和一些小沼气池,出气情况良好。
沼气给王集公社农具厂和水泥厂提供了动力。农具厂用沼气带动电钻,大大提高了工效;水泥厂用沼气带动鼓风机代替人工箩筛,不仅减轻了工人的劳动,还提高工效一倍半到二倍,水泥质量由二百多标号提高到三百一十七标号。一个一百四十四立方米的沼气池带动了四个半马力的煤气机,一年加工粮食十万斤左右,节约了七千个劳动日。用沼气带动的两个弹花机,一天能弹棉花四百五十斤,等于十二个人和十二条驴一天的工作量。最近投入生产的一千立方米的沼气池,白天发动四十五马力煤气机带动三盘钢磨、五盘改良石磨,每天加工粮食一万斤左右,每天可节省煤油一百斤,人工二百多个;晚上发动十五瓩发电机,每日发电量能供五百多个二十五到四十支光电灯照明。这个沼气池的成本只花了一万二千多元,而一年的产值就有四万多元。沼气的广泛利用,还促进了水泥、砖瓦、石灰等建筑材料工业的发展,使公社制糖、弹花等工业从手工操作向半机械化、机械化过渡。
大办沼气,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优质肥料。据王集公社化验,粪便、垃圾在沼气池经过腐熟、发酵之后,不仅混藏在肥料中的虫卵、草籽全部杀死,而且速效氮提高了35%,速效磷钾也相应增加。王集公社在两块面积、土质、施肥次数和加工管理相同的玉米地上对比试验的结果,施沼气渣的玉米秸秆比施一般肥的重12%,棒子多7%,产量高8%。
王集公社,还将沼气用于生活方面。公社的一只二点五立方米的小沼气池,能在半小时内烧开十多斤水和烧熟十多斤山芋;沼气体点燃后还可照明。目前有些队已着手建筑一些中型池,供公共食堂照明和做饭。
王集公社利用沼气的工作,能够取得显著的成绩,是坚持总路线、坚持不断革命精神、大搞群众运动的结果。1958年6月,公社党委提出大搞沼气的计划,抽出四个干部专门负责,办了一个训练班,为全社训练五百多名积极分子,并在全社成立了一条线的专业领导组织。这样,一个群众性的办沼气运动迅速的在全社兴起。两三个月后,全社办起了许多小型土沼气池,平均每二十家就有一个沼气池,每队有一个三十立方米的沼气池。
小型沼气池普遍建立起来之后,发生了一个问题;所有的沼气池几乎不是漏水,就是漏气。社党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广泛发动群众献计的同时,成立了四十个人的技术专业队伍,猛攻技术关。提出了“有志不怕困难大,昆仑再高也要爬”的口号。农民出身的工人胡泗先根据装油的篓子用猪血、老粉、桐油混合涂上可以不漏的原理,经过几次试验,沼气池漏水的问题解决了。经过专业队伍的苦心钻研和群众的积极努力,又迅速解决了建池、配料、搅拌、发酵等几个比较重要的关键性的技术问题。1958年7月15日,王集公社亮起了用沼气发电的第一盏电灯。这件事情在这一个偏僻的乡村出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振奋。第二天,周围几十里,三千多农民赶来参观。不久中型的大型的沼气池,一个一个的建立起来了。
在大型池子的兴建过程中,突出的矛盾是如何调配。当时,正是农业生产感到劳力不够,而沼气池的建筑,又必须支出相当数量的劳力。为了解决建池劳力不足的困难,社党委动员水利工地上的八千民工,在下工后每人带一车石子,仅三天时间,就运来建池所需用的石板、石子、青砖。同时又发动机关、学校、集镇居民开展积肥、割草运动,解决了沼气池发酵原料的需要。


第3版()
专栏:简明新闻

简明新闻
广东春季造林
广东各地开始春季造林。一月份头二十五天,全省造林二百三十多万亩,造林面积比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五十三,同时在村旁、屋旁、水旁、路旁植树二百二十三万株。另外,还抚育垦复和迹地更新六十三万亩。目前,各地正加紧规划林地和挖植树穴,为即将开展的大规模春季造林作好准备。
高原建运河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上,最近动工兴建了一条新运河。这条河流全长三百三十六公里,它将从巴彦淖尔盟三盛公附近引入黄河水。全部工程完工后,可以灌溉一百五十多万亩农田、二十多万亩牧场和大片沙漠;运河还可以发电和航运。
加强蔬菜管理
河北石家庄市郊区,越冬蔬菜播种面积比一九五八年增加一倍多。各公社生产队本着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的原则,大搞风障,加强越冬蔬菜的经营管理。市区各单位也提供大量破席、废油毡、破草袋等物料,支援公社架设风障。
大栽果树和竹林
安徽滁县充分利用荒山废地,大栽果树、竹林,全县十五万农村人口平均每人已有一亩果树和一亩竹林。
全县各公社动员三万多人,从去年十二月中旬开始就掀起了一个以栽培果树和竹林为中心的植树造林运动,到今年一月上旬,已植树造林三十五万亩。
冬羔丰收
青海祁连山下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冬羔丰收。目前已产羊羔十七万七千七百零四只,成活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七。有六百七十个母羊一胎产了双羔,有十二个母羊一胎产了三羔,都全活全壮。
北京鸭在西藏
运到拉萨的著名北京鸭,已经完全适应高原环境。
拉萨血清制造厂的职工最近用人工方法孵化出来的第一代北京小鸭,生长良好。
自种渔需作物
福建福安专区沿海各县积极建立渔业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据不完全统计,在最近一个月中,全专区沿海的宁德、福鼎等五个县已开荒四千多亩,种植毛竹、薯榔、棕等九万四千多株。四礵、西洋、浮鹰、七星等岛屿上的渔民,也根据岛上砂质土壤多的特点,扩种龙舌兰十一万株。


第3版()
专栏:

四川宜宾县安边公社正在开展一个“有虫治、无虫防”的田间管理运动。这是社员们在麦田里喷酒农药防治病虫害 新华社记者 孙忠靖摄


第3版()
专栏:

1959年西充县小麦丰产经验
中共西充县委会
四川西充县山多土薄,是有名的穷县。全县六十三万亩耕地,水田只占三分之一,旱地中70%左右是一尺以下的薄土。为了适应这种土壤条件,农民过去一直是大春栽红苕,小春种豌豆;极少数坝地才种小麦,产量也很低,解放前平均亩产在一百斤以下。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改进耕作技术,小麦连年增产。1958年小麦平均亩产达到一百六十八点八斤,比解放前增长了将近一倍;1959年小麦平均亩产一跃为四百五十二点九斤,比1958年增长一点六倍。这是人民公社化的胜利,农业“八字宪法”的胜利,是人和自然作斗争,以及先进思想和保守思想作斗争的胜利。这些胜利使我们进一步树立了“人定胜天,事在人为”的坚强信念。同时,在领导方法和耕作技术等方面,也初步摸索到一定的经验,为夺取今年更大丰收开辟了宽广的道路。
“一条龙”的丰产组织
书记挂帅,依靠先进,带动中间,提高落后,是西充县1959年领导小麦大面积丰收的基本经验。从种到收,我们一直采取了“以丰产片为阵地,以指挥田为核心,带动大面积,突击三类苗”的工作方法。全县共建立五条丰产路,四十一个丰产片,共约十万亩麦田。这些丰产片,一般是以公社党委为主管人,由各级书记亲自指挥战斗,并在片内建立自己的指挥田,从中摸索小麦高产的规律,借以指导整个生产。县委管农业生产的十一个委员,划片包干,一管到底。同时在所有县、区、社、队干部中,推行“干部责任片”的办法,在片内建立试验田,作为指导全片生产的根据。片以下再以生产小队或作业组为单位,组成四千多个麦田管理专业组,实行“划片包干,分组管理”,以加强田间管理的责任制。这样,路以下有片,大片套小片,层层有指挥田、试验田,认真做到了“任务、措施、物资、劳力”四落实,由县到区到社到队,形成了“一条龙”的丰产组织,充分运用了依靠先进、带动中间、提高落后的群众路线的方法来推动生产。在小麦生产的每个环节上,片与片、组与组,相互开展了连环竞赛。通过连环竞赛、现场会等方式开展检查评比,组织社与社、队与队,自查互查,相互促进。尽管如此,但三类地区、三类苗还是经常存在。我们又专门开展了一个突击三类苗的运动,实行固定领导和劳力,要求定期变样。结果使三类苗的面积由20%以上降到5%以下。
事实证明,要麦苗长得好,需要狠心去抓,并不断发现和培养新的先进地区,树立标兵,让落后地区很快跟上去。哪里坚持执行了这条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哪里的生产就搞得好。因地制宜执行“八字宪法”
因地制宜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是小麦丰产的根本保证。在这方面,我们初步摸出了一些规律。现归纳如下:
深耕
西充县普遍采用了三种深耕的方式:①对于土脚较深、土质粘重、土层板结的田块,先起去表土(耕作层),然后深挖死土,混合施上底肥,最后将表土还原。这种办法,可以大大增加翻耕的深度,但速度慢,费力较多;②对于土脚较深,土层疏松的田块,可采取先搬开表土,然后耕套犁,耕完第一犁,将土用掀板或锄头拉开,再犁二道,并采用取前复后的办法,将表土依次盖在死土上,做到不乱土层。这种办法的优点是速度快,费工较少,但深度只能达到一尺左右;③对于土层瘦薄的地块,采取传土和用客土加厚土层的办法,使不到一尺的土层,能加厚到二尺以上。以上三种办法,无论哪种,都必须做到不乱土层和混合施底肥,以便把死土变成活土。
深耕必须结合施肥。施肥办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分层混合施肥,即在深挖死土的同时,将肥料放在死土上,随挖随混,这种办法能使麦苗均匀吸收养分,促进麦苗生长。另一种是采取分层施肥,经过后来观察,由于粪土隔离,不利于麦苗生长:肥土混合层根群发育既多又壮,纯土层根多但不壮,纯肥层根群生长不好,而且有退化状态,特别是没有充分腐熟的肥料就更加严重。因此,我们认为混合施肥好。
究竟深耕到什么程度为宜?从小麦的生长情况看,一般是随着深耕程度的增加,根系相应发达,并且随着耕作层的加深而加深。由于根深,根群分布深广,吸收养分多,因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增产幅度有显著差别。但是,深耕也应有限度,根据我们在义兴公社一块深耕九尺的麦地内,冲洗麦根后观察,离麦脚五寸以内,根群相当发达;五寸到一尺处,大根存在细根减少50%;一尺至二尺处,大根减少到30%—40%,细根下降到20%—30%;二尺至三尺处大根稀疏,细根细弱看不清楚;三尺以上麦根极少。由此证明,耕得过深,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影响增产。
密植
密植是小麦丰产技术的中心,在这个基础上再争取穗大粒重,高产才有把握。但是,密植必须合理。1958年我县播麦用种量一般是二十五至三十五斤,少数高产田四十至八十斤。从实际生长情况看,在一般条件下,前者基本上能做到上林整齐,密植不倒。但后者刚分蘖就一苗挨一苗,通风透光比较困难,田间操作也不方便;生长后期,不仅穗短粒轻,退化粒也比较多。因此,每亩用种四十斤以上,如果不下特殊工夫培育,高产的把握是不大的。
在播种方式上,全部都推行了条播。株行距有2×5、(寸,下同)2.5×2.5、3×3、3×4、3×5、3×6、3×7、3×8等规格。根据既要土地利用率大,又要上林率高,还要收成好的标准,对各种播种规格的考察结果是:2×5、2.5×2.5两种规格,通风透光不良,土地利用率小;3×3、3×4也有土地利用率小的缺点;比较适合的是3×5、3×6、3×7三种规格;3×8播幅太宽,中间死苗弱苗黄苗较多。因此,过宽过窄的播幅都是不好的。
关于垅播、厢播和大小厢的问题。垅播的优点主要是土地利用率高,缺点是不易保水保肥,施肥灌水以后,水肥每每流失到垅与垅间的沟渠,如遇天雨,更加严重;而且在开垅上,即使掌握了东西向的要领,亦有半面苗好、半面苗差的现象。厢播除土地利用率比不上垅播以外,完全克服了垅播的缺点。但厢播又是大厢不如小厢好,小厢通风透光,便于田间操作,施肥、灌水、除虫都能做到家,不致践踏苗子,同时还能精确计算用种,做到密植匀播。
肥料
小麦密植以后,没有足够的肥料,高产就没有保证,同时肥料施用的多少、迟早和质量好坏,都会直接影响产量的高低。从我县的肥源来看,一般是猪牛圈肥、草渣、污泥、老屋泥以及其他杂肥,除丰产片外,很少用化学肥料;从用肥数量上看,普遍感到不足。1959年大面积每亩用肥(中等肥料)实际只有一万到二万斤,丰产片是三至五万斤。根据县委指挥片调查,随着深耕程度的增加,每深五寸有一万斤质量较好的肥料,就能保住小麦丰产。在深耕一尺半,用肥三万斤的条件下,管理得好的麦田,亩产一千斤是有把握的。
有了肥料,还必须注意配合施用。配合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自然肥和化肥配合;二是氮、磷、钾的适量适时配合。从实际生长情况观察,自然肥宜多,化肥宜少,很多单靠化肥的麦田,结果都不好。自然肥含有机质多,施后肥效稳定均匀,苗子不易猛长。因此,为了保证高产,应该以自然肥为主,化肥为辅。在氮、磷、钾三要素的配合上,必须掌握“磷施两头,着重前头;钾施中间,着重拔节;氮肥配合,量不宜多”的规律。但要注意,底肥应该是氮、磷、钾三要素齐全的肥料,追肥前期以氮、磷为主,后期以磷、钾为主。在三要素中,磷、钾对小麦增产有较为显著的作用,多使用磷、钾肥,对壮秆、饱粒都有好处。在施肥的次数和比重上,应掌握“重施底肥,分期追肥”的原则,由于肥料足,麦苗从出土起,一直是健壮的,黄、瘦苗极少,而有些底肥不足的麦田,尽管追肥很勤,但追后三、五天苗又返黄,因而底肥能否施饱,是很关键的问题。全县普遍掌握了?针、分蘖、拔节、孕穗、饱粒等五个季节施下追肥,而其中又着重抓住了拔节肥,因为这是确定穗大粒多的关键时期。此外,我们还搞了根外喷磷喷钾和培页岩粉,以增加磷钾肥。
防倒
防倒伏是麦田管理的中心。我们本着防重于治的精神,把防倒伏工作贯穿到整个小麦生产过程中。防倒伏的方法,除了深耕匀播、合理密植、巧施肥料等基本措施外,还采取了以下几项比较有效的办法:
第一、培土垒蔸。在分蘖末期和拔节初期,用页岩粉混细沙进行一次培土垒蔸,厚到一寸以上,个别田块有厚到三寸的,其效果表现在:(1)基部茎秆粗壮坚硬,有壮秆的作用;(2)可以控制无效分蘖,促进株株上林;(3)培土时将苗分开,在短时期内,能帮助通风透光;(4)培土后增加了保水保肥的效果;(5)降低了植株地面高度,增强了抗倒能力。培土应分期进行,每次以培五分左右为宜,过厚了基部节间容易发白变黄,影响麦苗生长。培土时间,以分蘖到抽穗前为宜,过迟了操作困难,且易折断茎秆。培土时结合施些磷、钾肥,效果更大。据义兴公社十二亩高产田块调查,在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未培土的四亩倒伏面达40%,培土二寸的五亩只倒伏5%—10%,培土五寸的一亩全部未倒。从一般情况看,凡是培土三寸左右的,就可基本消除倒伏现象。
第二、压苗。麦苗生到三片叶子时,每隔四、五天压一次苗,以二至三次为宜,不能过迟,以免折断茎秆,造成减产。压苗方法以足踩、石磙压为好。压苗的好处,主要是使分蘖苗赶上主苗,降低弱苗和壮苗的差度,减少无效分蘖。原因是压苗时,苗部受伤生长力降低,根部生长力则相对加强,可使根群发达,植株短健,有效地控制陡长,增强了抗倒伏的能力。
第三、插枝防倒和插枝扶倒。麦苗已经呈现倒伏现象的,就将枝剃成“鱼刺形”,插在行间,可以抵御七级大风。麦苗已被风雨打倒的,就逐行把已倒的麦苗扶起,只要当天倒当天扶,两三天后就会直立起来,同未倒的麦苗一样。
第四、疏无效分蘖苗和打黄脚叶。密植以后,无效分蘖和黄脚叶,对通风透光有严重的影响,根据观察,在未疏未打以前,麦苗基部颜色嫩白,疏打以后四、五天内即可转为青壮,如果把磷、钾肥混沙一齐施下,效果更好。
第五、实行根外喷磷、喷钾,对压制陡长效果很好,同时对壮秆、饱粒也有作用。
根据实践证明,不应采取赶露水和搭棚的办法防倒。赶露水后,麦叶萎缩卷筒,叶片下垂,对生长发育不利;搭棚的麦田,叶色由青变灰,呈现萎缩状态,这两种办法都不适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