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2月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大量开垦荒地 推广间种套种 多种高产作物
安徽春播面积大大增加
云南开荒垦田扩大耕地六百八十万亩
本报讯 中共安徽省委在领导春耕大生产运动中,由于认真总结了两年来大跃进的经验,找出了开荒和利用间种、套种及多种春播作物等办法,使春播面积比去年同期扩大很多;在多种的基础上,又采取多种高产作物,和全部采用良种等增产措施,力争实现多种高产多收的方针。
安徽各级党委早在去年秋收以后,就为今年春耕生产做了许多准备工作,制订了春播作物的种植计划。根据这个计划,全省将扩大早稻、春山芋的播种面积,并利用春山芋地套种春玉米、棉花、麻类、烟叶等经济作物的春播面积计划也都比去年同期有所扩大。各人民公社为了扩大今年春播作物面积,目前已开垦荒地六百一十万亩。从去冬以来,各地又从水利、肥料、冬耕、农具、种子等方面,全面为春耕大生产做了准备。现在,全省处处呈现了春耕大生产前夕的繁忙景象。
中共安徽省委总结的大跃进以来经验证明:大力扩大春播作物面积,是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增产措施。因为春播对作物生长极为有利,又可避开7、8月间经常发生旱涝灾害和病虫害,一般产量都比较高。据省委调查,早稻单产可比中稻提高10%以上,春山芋可比夏山芋提高60%,春玉米可比夏玉米提高50%以上。春播作物不仅产量高,而且春播的早熟作物收获后还能增种一季晚秋,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争取了春播作物大丰收,对争取全年农业大丰收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和思想基础。
今年,安徽省在扩大春播作物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中,比去年有了进一步发展。如采用开荒来扩大春播作物面积,既挖掘了增产潜力,又因新垦荒地第一季可以不施肥,每亩地用工量比熟地一般要节省40%。利用高秆作物玉米和矮秆作物山芋实行套种,可充分利用土地潜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再如,旱地改种水稻,每亩一般能增产二百多斤;改用良种,更是简便易行而增产效果很大的措施,以水稻为例,良种比一般品种能增产20%—80%。这些措施都符合花钱少、增产大的要求。
本报讯 云南省开荒垦田成绩巨大。据1月20日统计,全省已开垦田地六百八十多万亩。
云南省面积纵横广达六亿多万亩,但耕地面积只占总面积的6.5%。这里地广人稀,全省尚有适宜开垦的平坦荒地一千四百多万亩,其中连片的万亩以上的荒地有三百五十多万亩。去冬今春新修的五百多处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和十万多处小型水利工程,可以扩大灌溉面积两百万亩,特别是有些地区实行“水利上山”之后,可使许多平坡和丘陵地带变为良田,为垦荒提供了有利条件。历年的经验证明:凡是执行了多种多收与高额丰产相结合的方针的地区,增产幅度都比较大。1959年,云南遇到数十年未有的大旱,但是有些公社的农业增产幅度高达五成到一倍,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扩大了耕地面积。因此,中共云南省委为了取得今年大春作物的大增产,决定春耕前在全省增辟新田两百万亩(包括地改田),开荒四百万亩。因而很快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开荒高潮。
大搞群众运动是今年开荒的主要特色。各地在开荒之前,首先进行了垦荒增产的教育,因而一呼百应,万马奔腾。各地人民公社统一组织强大的人力和畜力,派出专业队伍,携带行李和工具,奔赴荒山野地,安营扎寨。在千年沉睡的沃土上,红旗招展,热气腾腾。“山高高不过脚底板,土硬硬不过手板心”,这就是他们的豪言壮语。在海拔三千多米的中甸高原上,两千多藏、纳西、彝、汉等民族农民,冒着雪花,驾驶着三千头牦牛、黄牛和一小部分拖拉机,犁开冰冻雪地,每日开荒达三千亩。在滇池旁的昆阳公社,每天出动了一千二百多人,一百多头耕牛,安设了三台抽水机和十张水车,边排涝,边打埂,边筑堤,向滇池夺田。除了专业队开田开地以外,各地还组织几次全民性的“歼灭战”,集中力量一块块地突击。
今年云南开荒的另一个特点是,大修水利和大开田地紧密结合,真是坝高水涨,水到田成。各地的口号是:“水利修到哪里,田就开到哪里”、“哪里有水利,哪里就开田”,形成田在前面“跑”,水在后面“追”,你追我赶,相互促进的局面。思茅专区的小孟连水库还没修好,水库附近的荒地即已开辟成田,民工说:“人家田都开好等水了,我们再鼓一把劲,提前完成任务。”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采取“库沟对号开田”的办法,边修水利边开田地。
今年云南开荒的时间紧,任务大,因此,在大开新田新地的高潮掀起之后,同时出现的是以大搞开荒工具改革为中心的高工效竞赛。目前全省大都采用牛犁代替人挖,实行了赶板推土化,有的地方还创造了爆破开田法,有拖拉机的地方还应用机械垦荒。由于广泛进行工具改革,各地的开荒工效普遍提高。普洱县东率公社半坡寨管理区,采取先放水松土,再用牛犁等先进方法,提高工效六倍多。文山县委书记帮助一个公社合理组织劳力和改革工具之后,由四十个工开一亩新田改为十至二十个工开一亩。


第3版()
专栏:

广东省海口市郊红旗人民公社社员们正在突击插秧       
    王学海摄(新华社稿)


第3版()
专栏:短评

千方百计扩大播种面积
春节已过,各地正在安排一年的生产。
今年,我国农民的光荣任务,是在农业生产取得了连续两年大跃进的基础上,争取更好更全面的连续跃进。实现这个光荣任务,需要作好各方面的工作,扩大春耕播种面积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大丰收是由两个因素构成的:一个是扩大播种面积,一个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就是我们党提出的多种高产多收的方针。但是,有人说我国人多地少,无法扩大播种面积。这话是不对的。今天本报发表的几个新闻,有力地说明了土地的利用潜力是十分巨大的。不论在人多地少的地区还是人少地多的地区,只要因地制宜地想办法,都能扩大播种面积和提高复种指数。
扩大耕地面积,实现多种多收,是广大农民的共同愿望和迫切要求,也是党的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政策。许多地方根据群众这种合理要求,制订了扩大播种面积的计划;但是,也还有一些公社在安排生产计划的时候,对这一条有些忽视,担心扩大春播面积会影响夏播,担心水肥不足或劳力不够。这当然都是应当考虑的问题。种庄稼当然要全面安排,才能实现以粮食为中心的全面跃进;种庄稼当然也离不开水肥,更离不开劳力。但是,第一,我们不是用挤掉别种作物的办法扩大另一种作物的播种面积,而是用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办法扩大播种面积。如前所述,这方面的潜力是很大的。其次,至于水肥或其他方面,应该说,今年的条件比以往任何一年都更好更优越了:去年一个水利年度全国已增加灌溉面积七千万亩,原有的灌溉系统也得到很大的改善;养猪生产有了飞跃的发展,可以越来越多地供给优质肥料;经过两年来的工具改革运动,再加上“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对劳动力的统一调配和合理安排,劳动力问题也可以更好的解决。这些都是我们扩大播种面积争取更大丰收的优越条件。也许还有些地方的确还仍然存在着水肥不足的困难,这也不要紧,经过人们的努力,情况是会起变化的。有了足够的水肥可以促使我们扩大播种面积;先扩大播种面积,也能够促使我们进一步改变水肥不足的情况。
春耕季节就要到了,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全面跃进,生产播种计划还没有安排好的地方,应当抓紧时间,在总结去年增种扩种经验的基础上,从全年增产的要求出发,瞻前顾后,合理安排茬口,千方百计地扩大春播面积,实现多种多收。


第3版()
专栏:

水利工程善始善终提早受益
贵溪县集中精兵锐器突击扫尾工程
本报讯 江西贵溪县水利战线在基本完成兴修任务后,一鼓作气,乘胜做好工程“扫尾”工作,使座座工程早完工、早受益、效益高。
贵溪县原计划去冬今春新建扩建三百七十三座水利工程,增加和扩大灌溉面积十八万亩;经过几个月来的紧张施工,至1月中旬止,各个工程都已基本完工,只有少数大型工程的部分附属工程和一些需要整修的小型工程施工还未结束。
贵溪县提前结束水利任务的首要措施是,开展社与社、队与队、工地与工地之间的劳力大协作。有的公社劳力较多,而需要继续兴修的工程又较少,有的公社劳力较少,需要继续兴修的工程又较多;有的工地进度快,主体和附属工程都已建成,有的工地进度较慢,还有一些附属工程需要兴建。在这种情况下,各公社、大队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广泛开展了大协作,互相调剂劳力,大大加快了水利兴修进度,促使座座工地早日完工。
组织精兵上阵,集中使用先进的施工工具,是贵溪县突击水利扫尾工作的另一措施。有的工程尚未完工的附属工程较多,如果光靠原有劳力兴修,完工时间就会拖长;如果依靠开展技术革新、提高工效来加快施工进度,时间也来不及。因此,各公社便从已经完工的工地,组织有兴修水利经验的民工,集中各种先进工具,突击施工,使这些工程在短时间内迅速完工。例如,志光公社“五四”水库的附属工程有十多万土方,需要拖到春节后才能完工;后来公社从已经完工的工地调来二百五十名青年、一百多件先进工具只经过七天战斗,这座工程的渠道、涵管等附属工程就全部建成了。
贵溪县结束水利扫尾的又一措施是,全县普遍开展水利大检查,发现不足的地方立即组织劳力“补课”,保证座座工程的质量优良。罗河公社检查团在雷溪、兴源大队检查时,发现这两个队各有一座水库的副坝土基夯压不紧,渠道宽度不合标准。立即分别组织了一百多名社员突击“补课”,在五天内重新夯压了副坝土基,按原设计要求加宽了渠道,从而使全部工程都符合了设计标准。
要保证新建水利工程又早又全面地发挥效益,还必须及早做好组织管理工作。贵溪县各公社、大队、小队在水利工程竣工前,就普遍着手组织了水利管理机构,确定了专职管理人员。现在全县六座灌溉万亩农田以上的工程,都已分别由受益的公社联合成立了水利管理委员会,有三十多名干部和有经验的社员专门负责管理,并已制定了工程管理制度和用水制度。
由于采取了上述有效措施,贵溪县水利工程扫尾工作进展极快。至今全县有80%的新修工程已经全部竣工,有85%的旧有小型工程已经整修完毕。目前全县有二万名民工正在水利工地继续奋战,力求很好地结束水利工程扫尾工作。


第3版()
专栏:

间作套种一亩地顶三亩用
山西翼城县东关管理区一年多作粮食蔬菜空前丰收
四川大足县大力推行一田三物一土两物的种植方法
本报讯 山西翼城县城关人民公社东关管理区,千方百计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大胆地实行了间作套种,由一年单作改为一年双作、三作、四作,单位面积产量空前提高。1959年,全管理区粮食平均亩产八百四十八斤,棉花亩产皮棉二百九十斤,蔬菜平均亩产一万零二百斤,每个劳动力创造的价值达一千五百四十一元。如果以每个农业人口全年生活费平均为一百元计算,这个管理区一个劳动力创造的价值能养活十五人。
由于土地复种指数的增加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1959年全管理区出售给国家的籽棉、蔬菜等价值达二十六万七千多元,比1958年增长了一点五四倍。除了上缴公社的公共积累以外,社员实际收入大大增加。
这个管理区人多地少,几年来,曾在部分土地上试行了间作套种,积累了经验。但是,高级社时期经营范围小,一年多作的耕作方法不能全面推广。人民公社成立以后,原来的东关和南关两个高级社合并成一个管理区,在公社的统一领导下,广泛地推行了“一年多作”的先进经验。全管理区一年两作的地有二百四十一亩,一年三作的二百四十四亩,一年四作的三百八十四亩;此外,还试验了一年五作。1959年实际种植面积达两千七百五十亩,等于原有耕地面积的三倍,做到了一亩田顶三亩用。
实行一年多作的具体办法是:一年双作是在麦田或棉田里套种蔬菜;一年三作是在种麦的同时,把菠菜籽撒在麦田的垅背上,第二年清明前后收了菠菜,夏季收了麦子以后,再种茴子白;一年四作是初冬栽上蒜,第二年在蒜地里套种棉花,收了蒜套种豆角,收完豆角种萝卜;一年五作是3月初栽白菜根,4月初种小白菜,4月中旬种棉花,5月初套种莴笋,7月下旬种萝卜。这样套种不仅各种作物互不影响,而且还有松土等好处。
由于提高复种指数和实行精耕细作,这个管理区曾遇到了人力缺乏和肥料不足的困难。党支部研究了这些问题以后,认为改革工具,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是克服困难的根本途径。同时,党支部领导开展了“红勤巧”竞赛,推广了“一人多艺”,“一机多用”的先进经验,号召人人搞技术革新。这个管理区全年共改制和新制工具三百二十三件,有力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据新华社讯 四川省大足县在今年春耕生产运动中,广泛推行“两菜三粮”的耕作制度,充分利用地力,力争一年五熟,达到多种多收的目的。
大足县在夺取今年农业继续跃进中,一方面大力开展“见缝插针”的增种运动,千方百计扩大耕地面积;一方面大搞套种、间种,提高复种指数,以“两菜三粮”为中心,大力推行一田三物、一土两物的种植方法。
他们的具体作法是:在现在的胡萝卜地里,每隔两行胡萝卜种上两行小麦。胡萝卜收后,利用空地和小麦行间,稀稀地种上一季早玉米,同时间种上四季豆。小麦收后,玉米和四季豆都长起来了,四季豆生长期只有四、五十天,收后即在玉米行间种上红苕。收玉米后,再给红苕垒蔸。实行这种耕作制度后,同样一亩地的平均收益一般能增加二倍以上。这样,既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又增产了蔬菜和饲料。
现在,全县计划种“两菜三粮”的五万亩土地上,正积极抢收胡萝卜,加强小麦的苗期管理,安排下一季作物的播种。


第3版()
专栏:

向大海再夺取八千亩良田
金砂大队围垦海滩耕地扩大一倍粮食连年增加
本报讯 福建省闽侯县琅岐公社金砂大队大搞海滩围垦,使全队耕地面积扩大一倍,粮食总产量大大增加。目前全队社员正乘胜前进,决心向大海再夺八千亩良田。
金砂大队位于闽侯县琅岐岛的南端,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从1952年开始,这里的群众先后组织两次大规模围垦,在海滩上筑起了两座长达二十里的堤坝,围垦海滩一千九百亩。加上去年围垦的六百多亩,共扩大耕地面积二千五百多亩,比1949年耕地总面积扩大了一倍。这些围垦的土地现已成为薯麦两熟的肥沃田园。1959年单是围垦耕地所产的粮食,就等于解放前全村粮食总产量的三倍,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60%强。1959年,原有的耕地加上围垦的土地,共收粮食五百八十八万多斤,比大跃进的1958年增产44.8%,比1949年粮食总产量八十四万斤增加六倍。由于粮食年年增产,从1956年开始,变缺粮为余粮,1959年还卖给国家一百九十五万斤粮。
金砂大队的群众在围垦海滩中表现了冲天的革命干劲。他们在党的领导下,群策群力,自力更生,依靠集体力量,向海争地。党支部依靠广大的贫农、下中农,在群众中树立起“不花国家一分钱,大搞围垦造良田”的雄心壮志。他们采用“以勤促俭、以土代洋、边学边作”的办法,顺利地解决了缺乏资金、技术和器材等困难。两次围垦工程一共只花资金四千九百元,完全依靠群众自己解决。国家补助他们的三千元器材费,一文没有动用,工程结束后如数还给了国家。
金砂大队在完成围垦工程的同时,还提出“围一片、改一片,实现片片高产”的口号,连年大搞改良土壤,使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1958年冬天,这个大队在公社统一领导下,集中了一批强壮劳力冒严寒修堤,把过去新建二十里长的海堤普遍加高二米、培厚三米,堤外还铺上石板,以防潮保土,作到了海堤标准化。
1959年春天,全队又出动了大批劳力对新围垦的土地进行高标准的改良土壤,凡是地势低洼的土地,每亩都加上土一千担左右,土质太粗的土地,每亩加沙五百担以上。为了防止海潮浸透,发生咸害,党支部还领导社员挖了排咸沙渠三百多条。经过这样全面改造后,新围垦的土地的土质起了很大变化,单位产量显著提高。
经过几年来的英勇奋战,大搞围垦,金砂大队已由穷变富了。但他们并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就,最近他们出动了九百五十多个社员,大干半个多月,完成了一座长达七里的第三道海堤的新建工程,并决心在春耕前完成第四道海堤工程。这个工程完工后可扩大耕地面积八千亩,比全大队原有的耕地面积还多一倍左右。


第3版()
专栏:编后

善始善终
现在,许多地区的冬修水利任务已基本完工。妥善地作好扫尾工程,做到善始善终,对于最快地发挥新建工程的灌溉作用,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做好扫尾工程,首先要在广大干部和民工中做好思想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始至终坚持高工效、优质量,才能使新建水利工程最快地发挥灌溉效能。尤其要强调“配套”,保证完工后能根据原来的计划蓄水灌田。新建一个水库,一般有大坝、溢洪道、渠道等工程,有的还有副坝。如果我们留下一个“尾巴”,例如没有把溢洪道开好,就不敢蓄水;渠道没有开好,即使蓄了水也流不进田里去。其次,要再一次检查工程质量,保证新建工程能蓄水、拦洪、不崩不塌不漏,发现有质量不好的地方,坚决立即返工“补课”。第三,趁热打铁,一鼓作气,调整和建立用水管水的组织和制度,尽快蓄水。第四,清理和保管好工具。
我们深信,只要领导重视,及时解决干部、群众中的思想问题,加强具体的领导工作,一定能做到善始善终。


第3版()
专栏:

山寨催春
本报记者 龙文明 孟繁勤
按照当地的老习惯,要等到2、3月油桐花开的时候,春天才开始到来。然而在今年,当山上还披挂着皑皑白雪的时候,人民公社的社员们却已经把春天催到了人间。
1月20日,我们访问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首车人民公社。它是自治州催春最早的山寨。当我们行经崎岖道路来到首车山坳的时候,一幅迷人的春景展现在我们眼前:成千上万治山开荒的各族农民,几乎布满了各个山头,山上山下红旗迎风招展,田间鼓动队,唱歌、打咿唔,锣鼓喧天。路边几块办好的包谷山,畦磴整齐,通到山顶,有如云梯。每块梯地的地埂上都堆满了火土灰。有几块标明是“包谷丰产指挥基地”的梯地,分沟分畦,横竖成行,泥土又碎又匀,一层肥粪土,一层火土灰,整得像绣花一样。连坡的梯田已都犁翻过来,田埂上的杂草铲得精光。地里看来至少已经犁翻过三次或四次,只要打上一道混水耙,灌上水,就可以插上秧苗。公社党委第一书记王中定对我们说:“为了迎接六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我们已经做到了水到田、肥到田、田等秧、土等种,春节后一两个月的活,现在已经提前做完啦。”
第二天,天气阴沉,北风夹杂着雪花四处飞舞。我们随着公社党委第一书记王中定同志去伴湖大队观看一片正在平整待播的秧田。尽管天气很冷,而耙田送粪的人个个精神抖擞,吆喝连天,你追我赶。如果不是下雪,的确使人难以相信这里正是冬天。
大队党总支书记柳昌运同志对我们说:“要保证今年大丰收,就得冬天办秧田。”说完,他面对几株向阳的油桐树,呆呆地望了一阵,然后给我们讲了一个“知春树”(即油桐树)的故事:从前,每年春天,寨里有个叫吴贤美的老人,总是要看到油桐花开,才准后生们整田育秧。为了这事,他还在“知春树”的对面盖了一栋房子,随时看春。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当地农民就是这样的坐等着春天到来,听候大自然的支配。如今,距离油桐开花还有两个多月,秧田却已平整如镜,只待播种。吴贤美也不再是“看春”老人,而成了“催春”的老人了。在前几天大整秧田的日子里,他虽然年迈体弱不能下田,但他成天到田间送牛草、运犁头,参加“催春大会战”。他逢人就唱:
(过去)立春雨水才开荒,清明谷雨备耕忙;人不知春树知春,
油桐花开下谷秧。
(现在)十冬腊月大开荒,小寒大寒备耕忙;
树不知春人知春,油桐花开能插秧。
在高寒的山顶,也同样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春景。因为凡是居住在高山顶上的生产队,今年的秧田都搬下山来培育了。高寒山顶往年只种一季中稻,每到7、8月份正当抽穗扬花之时,常因遭受干旱失收。如果把育秧季节提早一两个月,到时稻谷已经勾头黄熟,再旱也能获得丰收。公社党委第一书记王中定同志告诉我们,山顶农民下山培育秧苗提早高寒山区季节的事,很早就有过。四十多年前,伴湖大队的大寨,有个名叫吴光荣的苗族贫农,曾借用伴湖山寨一个汉族贫农高阴春的坪坝田育过秧苗,在高山上破例提早一个多月插上了秧苗。这年,7、8月大旱,高山上的稻子大部失收,而吴光荣的早稻由于抢在大旱前勾头黄熟,获得了全收。这一增产奇迹,轰动了高寒山寨。但是,这样的好事却因恶霸地主高竹楼挑拨山下山上民族关系而破坏了。实现人民公社化以后,土家、苗、汉族农民更加团结亲热,几十年前搬秧田的事又被提起。去年,公社党委帮助大寨苗族农民在伴湖坪坝培育了四亩早稻秧搬回山顶去种。后来,虽然遭受了八十多天稀有的大旱,早晚稻两季仍然平均亩产一千三百多斤。这个事实证明了高寒山区季节不仅可以提早,而且可以避免夏秋干旱,确保丰收。今年居住在山顶上的土家、苗、汉各族农民都把秧田搬到坪坝里来,这是全社各族农民之间的友谊大协作。为了帮助兄弟队提早栽种季节,伴湖山寨的汉族农民把十多亩阳光好水利足的肥田让给大寨的苗族农民作秧田,还出劳力、出肥料,帮助他们把田整好。如今,这十多亩秧田已全都整平如镜,只待播种。
在这山寨里,到处涌现出动人的催春事迹。从前,土家族农民要过了正月十五才上山挖土。说动早了土,不长庄稼。在“早动手,早兑现”的运动中,这种迷信已被催春的浪潮冲散。早在“小寒”“大寒”之前,英雄的土家、苗、汉族农民,就挥锄上山,开荒整土,在那云雾密布的高山上,开展了热火朝天的生产竞赛。在那住生产队,我们听到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个瞎子叫徐兴辉,是个打草鞋的能手,一天能打十八双。这个人过去打草鞋也有他的忙闲季节,每年要到樱桃花开,社员们都出工了,他才忙着打草鞋;要是到了冬天呀,他就常常闲手烤火。可是,1959年冬天,他这种打草鞋按季节的经验已经不适用了。有天夜晚,队上的生产会在他住的房里召开。徐兴辉坐在火边静听大家发言,当他听到队长在安排活路时,提出哪个组去开荒,哪个组去整秧田时,他拉了坐在身边的食堂会计一把,悄悄地问:“今天是开的什么会呀?是讨论生产规划吗?”会计对他说:“今年可不比往年呀,如今我们正在大整秧田,大开生荒,包谷要比去年多种一倍呢。”徐兴辉听到这里,惊奇的问:“你们今冬都没歇气呀!现在草鞋还供得上不?”食堂会计告诉他,大队正需要草鞋。他听到这些话后,当天晚上便把收藏在床底下的工具拿出来,打起草鞋来了。他说:“现在打草鞋可没有什么季节了,冬天人干活不歇气,我们打草鞋的也要加劲打呀!”
今年,高寒山区的首车公社,由于提早了耕作季节,将使种一季包谷改为种两季,一季中稻改种双季稻。单季早稻面积比去年增加了两倍多,早包谷地超过了去年全年所种面积的一倍。今年的粮食总产量将比去年翻一番。现在,公社党委所考虑的已不是备耕问题,而是在研究如何进行抢播的问题了。
(附图片)
永顺县首车人民公社提早整秧田  
     本报记者 龙文明摄


第3版()
专栏:

改革工具提高工效  董葆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