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2月2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响应石钢倡议
抓紧增产钢铁
首都各钢厂连夜掀起生产新高潮
本报讯 北京市各钢铁厂职工热烈响应石景山钢铁公司职工的倡议,决心提前超额完成第一季度国家钢铁生产计划。
北京特殊钢厂的炼钢工人奔走相告,纷纷表示坚决响应石钢倡议。工厂领导方面在27日——石钢倡议公布的当天下午召开干部和积极分子大会,提出了奋斗目标:提前七天完成第一季度生产计划和超额完成全季新钢种试制计划。同时要延长炉龄,提高质量,降低铁耗,生产跃进保安全。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厂里决定继续大搞技术革新,广泛开展技术表演赛和生产运动会。同时还要抓紧第二季度的生产准备工作。职工们说干就干,乙班工人当天就超额26%完成了钢的班产量计划。
北京钢厂全厂职工也在当天下午六时举行誓师大会,决心大战三十三天,提前七天完成钢和钢材的第一季度计划,以这个条件响应石钢的倡议。第二转炉炼钢车间原计划3月份试验一种优质钢——炭素结构钢,大会以后,职工们斗志昂扬,决心立即动手提前试制。结果在晚上他们就成功地炼出了第一炉炭素结构钢,质量达到了电炉冶炼的标准。
新中钢铁厂职工热烈响应石钢的倡议。这个厂已经提前五十八天完成了第一季度产铁计划。炼铁车间的职工又开会提出了跃进指标,力争在第一季度超额一倍左右完成国家计划。


第3版()
专栏:

吊运钢锭(天津钢厂速写)
 侯一民


第3版()
专栏:

深入农村 深入实际 先当学生 后当先生
总结农民经验创制新农具
祁州公社农具厂四个多月制成五十一种高工效农业机具
本报天津28日电 记者方辰报道:河北省安国县祁州人民公社农具制造修配厂职工,在支援农业技术改造中,采取“先当学生,后当先生”的办法,深入到生产队、田间总结农民工具改革经验,综合提高,搭配成套,制造出适合当地耕作条件的农业机具,同时又促使全社农具改革运动由个别的单项农具改良向机械化半机械化方向发展。
这个厂为了生产出更多的适应精耕细作要求的高工效的农业机具,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由党支部书记挂帅,吸收十一名技术工人参加,组成技术研究委员会和农具改革研究小组,深入到各生产队了解农业生产需要,确定新制农业机具的项目。然后,再通过调查访问、老农座谈、现场观摩和组织巡回修配农具小组等形式,将各生产队零星的农具改良经验,迅速集中起来加以分类排队,研究改进搭配成套,制造机械化半机械化的农业机具。这样,就把零星的农具革新变为成套的农业机具,把单项的农具改良变为联合机械。祁州公社的耕地普遍实行了高级园田化,每一块地都要求作到地平如镜,埂直如线。这就需要把耕过的地,再经过五道工序筑成畦,一个壮劳动力最多一天只能打整三、四分地。社员们提出:耕地用“铁牛”,浇地有锅驼机,就是培畦埂弄的人们腰酸腿痛。这个厂的工人刘奎山和齐炳轩就深入到生产队系统地研究了二十多种经过改良的平整土地和培埂工具,先后经过四次试验修改,创造出一种联合平地筑畦机,使轧地、耙地、平、整、筑畦五道生产工序一次作完。两个畜力一个人一天平整、筑畦四十亩地,相当于过去的一百三十多个劳动力、五个畜力的工作量。今年全公社耕地有拖拉机,耩地使用机引和马拉的多行播种机,锄地有中耕器,送粪全部胶轮车化,就是起粪、装车还是用人力铁叉。社员们从五尺多深的粪坑里将几百车粪一叉叉的起上来,再装车送到地里,又慢又累。社员们反映:圈粪起不出来,胶轮车、拖拉机再快也施展不开。这个厂针对社员们的要求,到各生产队召开能工巧匠和老农座谈会,研究了旧起粪叉、挑杆等起粪工具,又参考着挖土机的原理,试制出一种手摇起粪机,两个人操作,五分钟就能装一大车,比人工起粪提高效率两倍多,社员们不用下粪坑就把粪起上来装上车,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就这样,这个厂从去年10月到现在,四个多月时间,已试制出五十一种、一万五千多件(台)适合当地耕作条件的高工效的新式农业机具。其中不仅有机械化的轧、耙、平整、筑畦联合机,万能饲料粉碎机,烘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还有半机械化的起粪机、万能点播机、中耕器和田间管理、牲畜饲养、食堂炊事等方面成套的高工效机具。
这样,不仅用新机具有力地支援了农业,同时又促使农村群众性的农具改革运动很快走向一个更新的阶段。他们通过召开现场会议,定期把各生产队的能工巧匠集中在一起,传授新式农业机具的制造方法,全面推广制造,生产队没有条件制造的一些机件,再由制造修配厂负责制造供给。这样就使得生产队的修配小组,由过去只能修配和改良一些零星的小型农具,提高到能制造一些成套的简易农业机具。截至2月中旬,四个半月时间,这个厂推行了二十多种成套的农业耕作、牲畜饲养、炊事等方面的农业机具,使全社耙、平整土地、筑畦、播种、中耕等生产工序和米面加工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田间运输实现了胶轮车化,劳动生产效率成倍地提高。
祁州人民公社农具制造修配厂,由于采取各种方式支援农业技术改造,进一步密切了工人与农民的关系。社员们也从人力、物力等方面支援工厂。最近各生产队又抽出三十名精明强干的年轻小伙子,支援工厂扩建。(附图片)
安国县祁州人民公社农具制造修配厂工人和社员一起制成联合平地筑畦机。这是社员正用这种新农具修整畦田 新华社记者 崔文潭摄


第3版()
专栏:

长途接力跑 人停车不停
新疆组织邮车大协作减少了汽车非生产时间
本报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邮电管理局开展邮政汽车运输一条龙大协作,实行“长途接力、集体轮班、昼夜兼程、快速运行”(简称邮运快车)办法,大大改变了邮政运输面貌。
这项改革首先普遍加快了报刊和邮件的运转时间。这个区原来有72%的县市要在三天以后才能看到报纸,现在有94%的县市三天以内就可以看到报纸了。其次是大大提高了车辆利用率。去年这个区干线运输量增加了30%,车辆反而减少了40%,但是由于实行“邮运快车”办法,不但解决了车辆少运量大的矛盾,全自治区干线还腾出三十二辆邮车,增辟五千多公里新邮路。同时,车公里成本从零点五四元降到零点四七元,安全率达到99%以上。
“邮运快车”的具体做法是:在各条邮运干线上,采取定线行驶、定点发班、定时出发、定班出车的“四定”办法,把过去一人包开一辆车,人停、车停、邮件也停的老办法,改变为用接力赛跑的办法,即驾驶员循环轮班、昼夜兼程、换人不换车。如从乌鲁木齐至和田县二千多公里长的邮运干线,过去一人一车,分八段行驶。第一段邮车到达终点后,司机和邮车、邮件都停下过夜,第二天把邮件和负责下一段的邮车互相倒驳后,分别返去。这样,从乌鲁木齐到和田县的报刊、邮件就要经过一百九十四小时以后才能到达,而汽车实际运转时间只有八十二小时,其他时间都用在休息、吃饭、检修车辆、交换邮件等非生产时间上。实行“邮运快车”办法以后,把从乌鲁木齐到和田县划分为两大段,每段六个车,由十二个驾驶员轮换接力,六天往返一段,其中有一天保养车辆,第七天继续循环。两段车辆在大段互换邮件、分段转运。这样,报刊、邮件从乌鲁木齐到和田只需要五十九个小时,其中汽车行驶时间就有五十一个小时,沿线交换邮件,保养车辆,换车等只用八个小时。原来这条干线共有二十辆汽车、四十个驾驶员,现在只有十二辆车、二十四个驾驶员,邮件转运时间却快了三倍多。驾驶人员在接力中开车八、九个小时以后,就有二十多个小时休息,这样就保证了驾驶人员精力饱满,开车安全,同时也解决了司机长期不能很好学习的问题。
在开展“邮运快车”时,邮电管理局把每一条干线划为一条龙,展开一条龙的大协作。“龙头”局根据报刊出版和邮车出发时间,组织人力快速装车和封车;“龙身”局(所)逐站、逐局向下站用电话预报邮运快车动态,作好交换准备。车一到站,车上车下立即交换点验,驻站休息人员也为汽车加水、加油、检修车辆,因而小站只停三至五分钟、县站只停十至十五分钟、专区站只停二十到三十分钟就能交换完毕。各条干线的“龙身”局为了保证干线正常运行,还建立了层层保干线的调度制度,当干线邮车发生意外时,立即调动最近支线的车辆、技工、材料和设备去支援。另外,还建立了一套汽车保养维修制度。“龙头”局建立保养基地,沿线按平均里程在各站建立保养组,配备保修人员和设备,全线保修工人实行日夜轮班,驾驶人员展开集体爱车竞赛,因而车辆保养工作比一人一车时作的更好。目前有20%的邮车大修间隔里程超过了二十万公里,超过十五万公里的已达52%。


第3版()
专栏:

创造的源泉
吴滤
耕作园田化,还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新问题;用机器实现耕作园田化,更是一个新问题。不是曾经有过这样的议论吗?——机器可以干粗活,不能代替精耕细作。
现在,这样的机器已经在河北省安国县祁州人民公社出现了。轧、耙、平、整、筑畦,五道工序一齐过,两个畜力一个劳力一天干的活,相当于过去一百三十多个劳力和五个畜力一天干的活。质量,连最有经验的老农也挑不出毛病来。这台平地筑畦机,不是什么著名的农业机械专家发明的,而是祁州人民公社一个很小的农具修制厂里的几个工人,采用“先当学生,后当先生”的办法,研究了农民二十多项用于耕作园田化的改良农具,经过多次试验创造出来的。
一个小小的公社工厂,一无技术专家,二无新式设备,竟出现了这样一个崭新的创造,是不是有点出乎意料呢?其实,一点也不出乎意料。祁州人民公社的这个农具修制厂,尽管在技术上、在设备上,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利条件;但是却有一个技术创造的最有利的条件,这就是他们的工厂是人民公社的工厂,他们的工人本来也是农民,他们同农业生产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根据“认识来自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唯物辩证规律,采用“先当学生,后当先生”的办法,自觉地投身到农业生产的实践中去,这就得到取用不竭的创造的源泉,培养出许多新的农业机械和改良农具的花朵。平地筑畦机不过是其中的一项。
一切科学技术的革新创造,都来自生产实践。历史的事实证明,总是生产实践的需要,给科学技术工作提出了命题,推动了科学技术工作的发展,并且总是生产实践的经验,为科学技术工作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养料。为什么自古以来都是“卑贱者”最聪明?因为正是这些生活在“下层”的人们同生产实践联系最密切。离开了生产实践,就不会有革新创造,也就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平地筑畦机的诞生,再一次让我们认识了这个真理。是农业生产的实践,提出了需要用机器来实现耕作园田化的课题;是农民用于实现耕作园田化的改良工具,提供了解决这个课题的最初的设想;然后才是祁州人民公社农具修制厂的工人感受到这种需要,总结了农民的经验,创造出平地筑畦机;而平地筑畦机的完善和提高,也有赖于运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
1894年,恩格斯在给施塔尔肯堡的信中说:“社会方面一旦发生了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数个大学更加把科学推向前进。”我们的时代是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时代,六亿多人民的生产实践,无时无刻不在提出大量“技术上的需要”。这样的时代,正是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时代。一切有志于攀登科学技术顶峰的人,需要做的第一桩事情,就是参加到轰轰烈烈的生产实践中去。


第3版()
专栏:编后

提高运输工具的利用率
1959年交通运输事业的继续大跃进,使交通面貌起了急剧的变化。但是,目前交通运输业仍然赶不上工农业生产、基本建设和商品流转等方面飞跃发展的需要,交通运输仍然是国民经济中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因此,在交通运输工具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挖掘潜力,提高效率,使现有的运输工具发挥更大的作用,用较少的车辆船只完成更多的运输任务,就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问题。
新疆邮电部门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就是缩短汽车在运输过程中的非生产时间。他们改变了过去一人包开一辆车,人停车停,货物也停的老办法,实行了换人不停车的新办法,使报刊邮件的运输速度大大加快,不但解决了运量增加车辆不足的矛盾,反而腾出了车辆,增辟了新邮路,降低了成本,而且保证了驾驶员有充分的休息和学习时间。可见,缩短运输工具的非生产时间,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新疆邮电部门的经验有普遍意义。我们希望凡是能应用这个经验的单位都来试用这个经验。如果试验成功,那就等于增加一支巨大的运输力量,就可以大大提高各种货物的运量。


第3版()
专栏:

我们是血肉之亲
加速农业技术改造,是党交给我们工人阶级的一项光荣任务。为了实现这一任务,我们工厂的全体职工采取一切措施,日夜为农业赶制耕作、饲养、炊事等方面的机械化、半机械化机具。从去年第四季度到现在,已经创造和改良了五十一种、一万五千多件(台)机械化、半机械化机具,生产了拖拉机、锅驼机、柴油机等机器部件五万三千六百多件,还为生产队修配了三万一千二百件农具。这是四个多月以来,我们对农业技术改造的一份献礼。
我们取得的这些成绩,是和党委的领导以及农民兄弟的支持分不开的。我们厂建立刚刚一年多,设备比较简陋,技术力量也很薄弱,最初只能修配一些小型的农具。为了让我们能大力支援农业,公社党委的负责同志经常到我厂给予指示、提出要求,有时还亲自帮助我们研究制造适合当地耕作条件的新式农具。各生产队更是热情地从人力、原料等方面给我们大力支持。我们工厂的工人90%以上是来自各个生产队的农民,有的是有农业生产经验的生产小队长,有的是锅驼机手,有的是农村中的能工巧匠。为了支援工业,只要工厂需要,各生产队都是主动地把这批人才输送给工厂。农民对我们进行的物资上的支援就更多了。工厂需要原料,各生产队就日夜到处收集废铜废铁,大车小车的送到工厂。工厂里的缸瓦管、石碾以及制造农具的木料,全是农民们供给我们的。工人们常说:“农村就是我们的后勤部,缺什么就支援什么,什么时候用,就什么时候送到。”这些援助不仅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还给我们解决了很多生产上的困难。农民把工厂看成是自己的工厂。去年伏天,在一个下大雨的夜里,光明街生产队的农民听说工厂的墙塌了,就冒着大雨赶到工厂,一进门就问:“机器损坏了没有?”千嘱咐万嘱咐,让我们好好保护住机器。当时真使我们感动极了。第二天天刚放亮,生产队又派来了七名社员拉着一大车麦秸,动手给我们修理房子,根本不容我们说什么,立刻拉土的拉土,和泥的和泥,忙了一整天,给我们抹了八间房顶。像这样的事,简直是数不清,说不完。
农民在技术上对我们的帮助也是很大的,老农常常主动地到工厂给我们提出试制新农具的课题和改良工具的办法。我们在制造轧、耙、平、整、筑畦联合器,万能点播机,刨薯器,饲料粉碎机,切菜机等新式农业机具时,就有几十个老农帮助出主意和提出改进意见。可以说,许多新农具的试制成功都是和农民共同创造的。我们支援农业技术改造,农业也支援了我们生产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工人和农民的关系,在农业技术改造当中,更加密切、巩固了。工农是血肉的关系这句话,也使我们体会得更深刻了。
我们绝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入研究农民工具改革的经验,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适合我们国家耕作条件的新式农具,促使农业更快地实现现代化生产,做到工业、农业比翼双飞,共同跃进。
祁州人民公社农具制造修配厂工人 李光启
我们生产队现在可大变样了:耕地有拖拉机,浇地使锅驼机,耩地用播种器,锄地用中耕器,农田运输实现胶轮车子化。这可是个农业生产上的大革命。“耕地不用牛,浇地自来流”的童谣,现在都成了真事。想想这些变化,我们只能说:感谢党的领导,感谢工人老大哥的援助。
要想多打粮食,没有工业的支援是办不到的。一对比就看得清清楚楚了。过去浇地,推来拉去的旧水车,六、七个人一天也不过浇个二、三亩,遇到旱年头,那真是整天围着井台干着急。再说耕地吧,一头毛驴、一台耠子,一天耕个二亩来地就累得腰又酸、腿又疼。产量就没法提了。忙活一年,一亩小麦才收个百十来斤。等到工人老大哥给我们制造了七寸步犁、双轮双铧犁、马拉耘锄等一些新农具,产量才跟着一年高过一年。成立人民公社以后就更好了。工人老大哥都给送来了,拖拉机、收割机、脱粒机、锅驼机、电动机和大大小小的新式农具,耕地、浇地、整地、锄地等,都机械化、半机械化了。那真是又轻便又省劲,干起活来也从心眼里痛快。从产量上看,去年小麦的平均亩产量提高到三百八十五斤,甘薯达到平均亩产五千多斤。种了几十年的地,可是头一回见到我们这里的碱洼砂土地能打这么多的粮。
我们生产发展的这么快,农具变化的这么大,刨刨根,问问底,不能不从心里感谢工人老大哥。从简单的农具,一步一步地又给我们生产半机械化、机械化的农具。党中央发出加速农业技术改造的号召以后,工业武装我们的劲头就更足了,要什么给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大伙都说:这是在给我们安翅膀,让我们飞得更快,和工业拉着手一块大跃进。提起工人们对我们的帮助,真能说它几大车。处处替我们着想,想的比我们还周到。这里举几件事吧。1957年小麦收到场上,赶上了连雨天,一连二十多天雨不停,把人急的不知怎么才好。这时工人开来了拖拉机,一天一夜就全部突击割完四百亩麦子。要不是工人老大哥及时的援助,社员们一年就白辛苦了。拿近事来说,去年浇麦的时候,只要机器一出毛病,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三更半夜,公社农具制修厂的工人一接着电话,就没有一次不马上赶来的。有时为了修理水泵,工人们在大冷天,卷起裤子就下到水里去。没别的说的,社员们只有当做榜样来好好学习。工厂修配机器、农具、运输车辆,做到一包到底。不仅这样,工人老大哥还经常了解我们的需要、征求对新式农具的意见,传授技术,制出了新农具还送到门上请我们鉴定。今天我们有了机器,有了大批的新式机械化、半机械化农具,不能不想到工人老大哥的辛苦,不能不归功于工业对农业技术改造的全面无私的援助。
在我们加速实现农业技术改造当中,我们要以工人老大哥做榜样,努力生产更多的粮食来支援工业。
祁州人民公社光明街生产队副队长 何福庆


第3版()
专栏:

永远并肩前进
本报记者 李正杰
一点毛病也挑不出来
2月,正是阳光融融,春意方浓的季节。安国县祁州人民公社的麦地已经返青,一片葱绿。被翻整过的大秋作物地,腾发着缕缕蒸气,散出一股清香的泥土气味。忙碌着的人们,有的正把机井里抽出来的湍湍细流,灌到麦田;有的在吆喝着牲口、打着鞭哨,几百辆送肥的胶轮大车在地里穿来穿去……田间是一片春忙备耕图景。
18日这一天就更热闹了。在流村生产队的试验田里,聚集了黑压压的一大群人,公社党委会的书记、部长,村里的老农和远道赶来的工厂工人,都在这里等待一台新式农具的试验。不大一会的功夫,一架“东方红”牌履带式拖拉机拖着人们盼望的新式农具疾驰而来,无数只眼睛都集中了。当拖拉机带着这台新式农具穿过人群,漫起一阵尘烟以后,原来一走就陷脚的一尺五寸多深的深耕地,马上就被整治的像镜面一样平整。更使大伙感兴趣的是,随着平整出的两垅六尺宽的田畦一起还筑起了三道笔直的畦背。老农们高兴得跟在这台新农具后面跑着,都想看个究竟,弄明白怎么会使轧、耙、平、整、筑畦背五道费工的活,一下子都做完了。有的老农用脚跺着地面,看看轧的磁实不磁实,还有的人站到畦背中间检查畦背筑的直不直。哪怕有一点小毛病,也逃不出这些老农们的眼睛,可是对这个新农具却挑不出一点毛病。
人们赞不绝口地议论开了。妇女们最高兴,实行高级园田化以后,干这套活,要求又精又细,她们都把这种活说成是在地里绣花,现在有了这种新农具,使她们打心眼里觉得痛快。有些老农还在一边算开了账。流村生产队的老农王东来和张正海两个人,一面看着整治好的田畦,一面念叨着:“拾掇这一套活,咱们一个人一天顶多干三分多地,可这家伙一嘟嘟,咱们几十个人干一天也赶不上。”“工人想的玩艺是越来越地道,多么难调理的活也能把它治服了。”说到这,张正海若有所思的补了一句:“这一来,耠子也用不上哩,仓库里的双铧犁算又找着了一个新伴。”王东来看出了他的心思,插了一句:“又想起了你的双铧犁啦!?”张正海摇了摇头:“老皇历还有什么翻头。”
工人兄弟是及时雨
提起双铧犁这件事可有年头了。土地改革以后,虽然都分了土地,可是他俩却因为工具不够使常常发愁。等到参加了互助组、成立了农业合作社,逐步地使上了七寸步犁、马拉耘锄等一些新式农具的时候,真不知道有多高兴。随着逐年增添新式农具,农作物的产量也一年比一年提高。到1954年,小麦、棉花等作物的产量就比过去翻了一番,小麦和棉花的平均亩产量分别由一百多斤提高到二百三、四十斤到二百四、五十斤。这时,他们对新式农具的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盼不得工厂多琢磨出点新东西。有一次张正海听说有了双轮双铧犁,他曾跑到好几里地远的外村看这种新农具,从这一天开始,他日夜想着也使上这个新东西。愿望到底实现了,他第一次使上不用人扶的双铧犁耕地时,地里围了一群人看新鲜,他扬着鞭子,美滋滋的连嘴都合不上了。从此,他对待双铧犁就像对待宝贝一样。没想到,双铧犁没使用几年,又来了拖拉机,实行了机耕,双铧犁又用不上了。他对“铁牛”故然喜欢,可一提到双铧犁这个老伙伴,还总有些旧情。一提起往事就千头万绪涌上心头,张正海指着地里奔驰的拖拉机:“还记得‘铁牛’第一次在咱们地里耕地吗?”“怎么不记得。”当时曾在这里举行了全县万人机耕典礼大会,人山人海的把拖拉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从早晨直到没了太阳,人们还舍不得离开地头。事隔几年,不仅整个的地都实现了机耕,而且通过工业不断的支援和武装,主要的生产工序已经基本上做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排灌也实现了水利化,全队十二眼机井,平均每十天就能轮流浇上一次水,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去年流村生产队小麦的平均亩产量已经达到三百五十多斤,试验田的二百多亩麦子,平均亩产量达到七百三十多斤。棉花的亩产量也达到三百四十多斤。目前主要费工的活要算高级园田化的五道工序,谁知工人们又给送来了专治这活的新农具。追溯起这些翻天复地的变化,王东来情不自禁地说道:缺什么就给造什么,工人们琢磨出的农具,比咱们干了一辈子庄稼活的人还想得周到。”
正当两个老农拉开话匣子的时候,拖拉机牵引的新农具已停了下来,远远的有人喊他们去看新农具的构造。公社党委书记、工业部长等热烈地向工人们祝贺新农具的成功。测算结果,这种农具做出来的活,不但质量好、效率高,一天可以轧、耙、平、整、筑畦背三百多亩,而且可以节省七百多名劳动力,这可真是件大喜事。别看这台新农具有这么大的威力,它的构造却很简单,一共有十五尺宽、七尺长,其中除了一百多个螺丝和很少的一些铁片外,主要的是一些木料。这就更使大家感到惊奇。
许多人都想知道这农具是谁创造的,“老庆,你快说说吧。”在人堆里推出一个戴着老花镜的工人,从这台农具拉到地里,他就一直没闲着,一会量量畦田和畦背的尺寸;一会抓一把泥土看看轧的碎不碎,各项都合乎要求,才使他塌下心来,多日的心血终于获得了成功。激动的心情倒使老庆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半天,他才指着这台农具说:“这是个轧、耙、平、整、筑畦联合器,前面安着的镇压器和盖擦先把地轧、耙一个过,后面跟着用三角拥土器把土分到两旁,通过漏斗筑成畦背,最后由拖棍再把地平整一下。”说到这,他笑了笑:“几个人一块土闹的,很简单。”
战火中成长的友谊
了解底细的人都知道,这台联合器的诞生,实在并不简单。老庆本来叫张玉庆,是祁州人民公社拖拉机站的修配工人,人们都尊敬地称他“老庆”。这个有着三十多年工龄的老工人,一生的经历构成了一幅工农关系不断发展的缩影。他十几岁就被生活所逼,离开了田地到天津一家铁工厂当了学徒工。抗日战争一爆发,他又毅然地回到家乡参加了人民自卫军,把精力和手艺全部放到制造枪械的工作上。为了武装根据地的抗日队伍,在他那双粗大而带着老茧的手里,不知制造了多少消灭敌人的武器。在敌人不断扫荡的艰苦岁月里,就坚持在地洞里用手工一点一点地硬刻出大枪、手枪、掷弹筒,甚至轻机枪等武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他又曾和兵工厂的工人一道到农村领导农民进行平分土地的斗争,在农民分得了土地开始进行大生产的时候,兵工厂又立即面向农村,他也就又由制造枪械转为制造向土地开战的农具。童年的切身遭遇,使他深深懂得农民迫切需要农具的心情,十多年来,随着农业发展的需要,他也由最初生产简单的铁铣、镐、锄、犁、水车、轴承等手工和半机械化的农具,到制造煤气机、锅驼机、拖拉机的机件和机械化的农具。公社化以后他来到拖拉机站,看到这些结实有力的“铁牛”,真有点爱不释手,每增加一台拖拉机,他感觉比添人口还高兴,他对全站的二十台拖拉机也就像对待自己孩子似的备加爱护。
当党提出工业大力支援农业技术改造的号召以后,他想:对呀,农业要加快发展,首先要想法多制造当前需要的机械化、半机械化农具。他通过访问老农,征求意见,了解到当前高级园田化,占用劳动力太多是个关键问题,能不能也搞个机械化的农具呢?他就和站里另一个老工人郑如烟一块琢磨上了。他们日夜地研究着、设计着,一有空就拿些木板在院子里一点点地试验,刚解决一个问题,又出来一个新问题,遇到了困难,老庆就想:“决不罢手,再困难也没有抗战时期用手工制造机枪困难,只要有当初造枪那股劲头,就没有不成功的。”他不断地鼓励着同伴:“咱们可别弄个三天两早晨的就算完了。要知道农民是多么需要这种农具啊!”深夜里,人们都睡熟的时候,这两个老人还在床上你一句我一句的研究着,有时研究出一个窍门,立即爬起来就试验,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解决着畦背不合规格、地不平整等一系列的困难。今年春节职工们都放假回家的时候,这两个正研究到劲头上的老工人连家都没顾得回。年夜,大街上一片鞭炮声,他俩却在车间里忙着安装这台联合器,农历正月初二,他们在院子里做了第一次试验。虽然仍旧没有成功,但却有了联合器的雏型。经过反复的改进,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台新式的轧、耙、平、整、筑畦联合器终于最后成功了。
老农们用一种感激的心情祝贺着张玉庆、郑如烟的成功,而他们也向老农们征求有什么改进的意见以及还需要什么。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农民们的共同愿望被王东来说出来了:“机械化就是解决问题,这几年可越来越感觉出它的好处啦。今后,没别的要求,只希望你们多制造一些机械化的农具吧!”这些话正说到张玉庆和郑如烟等工人的心坎,张玉庆觉得心里有些热烘烘的,他终于又说出来已经盘算了几天的新打算:再制造一种拔棉花秸的新农具。做到一面拔、捆棉花秸;一面就耕了地,省得机器等着拔完棉花秸才能耕地的多道工序。这一招可又合乎了老农的心事。
太阳已经偏西,农民们以诚恳的祝福送别了回去的工人,他们决定不久的将来,在这里试验拔棉秸器的时候再会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