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2月2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尽管颁布了种种解放妇女的法律,但妇女仍然是家庭奴隶,因为琐碎的家庭事务压迫她们,窒息她们,使她们愚钝卑贱,把她们缠在做饭管小孩的事情上;极端非生产性的、琐碎的、劳神的、使人愚钝的、折磨人的工作占去了她们的时间。只有在反对这种琐碎家务的普遍斗争(为掌握国家权力的无产阶级所领导的)开始了的地方,更确切地说,只有在开始把琐碎家务普遍改造为社会主义大经济的地方,才有真正的妇女解放,才有真正的共产主义。            节自列宁“伟大的创举”
把家务劳动社会化
哈尔滨广泛建立生活服务站
本报讯 为了使广大职工的家庭生活更为美满、幸福,以便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地持续跃进,哈尔滨广泛地建立了替职工、市民代管家务的生活服务站。截至2月上旬,全市已有两千四百多处各种类型的生活服务站,拥有服务人员一万二千多人,管理着几万户城市居民的主要家务劳动。
哈尔滨市生活服务站的出现,是在生产跃进的形势下大批家庭妇女参加社会生产的产物。新兴的工业城市哈尔滨在两年来的大跃进中,吸收了三十几万家庭妇女参加社会劳动,给全市职工家庭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道里区抚顺街的女职工,成立了服务站后,工作出勤率达到98%,再没有人因为家务事影响上班。松江电机厂工人王振中,家里的妇女也工作,过去他上完夜班回到家里,就必须自己做一点家务事,不能很好地休息,影响了工作精力。现在有服务站代管家务,他就能够精神饱满地参加技术革新运动。先后改革了六种工具,连续被评为红旗手。
生活服务站建立后,又进一步解放了更多的妇女劳动力参加生产,为社会创造财富,使个人增加收入。道外区新兴街在成立服务站后,又给工业生产战线上输送去几百名妇女劳动力,一百三十一个不能完全脱开家务的妇女,也参加了服务站的工作,一面照顾自己的家务,一面又为群众服务。据香坊区的典型调查,由于服务站建立和相应的服务事业发展,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增多,1959年居民的平均收入比1958年增加了25%。
以生活在群众中的街道妇女为主组成的生活服务站,比国营商业部门更为了解群众需要的变化。同时服务站又不断访问居民,了解群众的具体要求,使国营商业部门能更有计划地满足群众的需要。服务站为国营商业部门代销一部分日用品,大量的过年过节的用品,采取送货上门的办法;这就解决了因人民购买力迅速增加、国营商业网显得不足的问题,而且带给群众很大的方便。1959年哈尔滨市经服务站代销供应市民的商品,占全市商品零售总额的20%;节日供应的商品,占80%左右。更有意义的是,服务站还把过去人们认为不能再用的衣物,代为整旧翻新,变为能继续使用的物品。去年一年,服务站单是为居民整旧翻新的被子和衣服,就有二百多万件。
服务站更大量的活动,是深入到每一个服务对象的家庭,操持从吃到穿、从住到用大部分的家务。每一家职工每天有什么事要办,只要在上班前留下一个条子,服务站就会帮助办好。买车票、收寄信件、存款取款、取送修修补补的家具、器皿、浆洗衣裳或是做衣裳,服务站都负责代为办理,甚至卖掉破铜烂铁碎玻璃之类的废品,服务站也能代办。夫妇双方都工作没有人收拾房间的家庭,服务员可以代他们打开水、扫房间,布置和美化家庭。有的服务站还兼做居民卫生站的工作,配备有日常的药品,居民中有人得了小病,服务员就帮助治疗。服务员还负责照顾病人,代他们到医院去挂号、取药、做病号饭。许多服务站还办了食堂和托儿站。为了照顾上下班时间不同,工作情况不一样的职工,这些食堂开饭的时间安排的都比较长。托儿站接受全天整托的孩子,也接受临时送来只托几个小时的孩子。
由于服务站代管了大部分的家务,给职工和市民腾出了更多的学习文化的时间,文化生活愈加丰富。香坊区通天街第五居民委员会的居民们,成立服务站后,订报户增加了186%,学文化的人增加了八倍。省总工会职工宿舍成立了服务站后,很多职工在家里每天能有一个到两个小时学习理论。生活服务站也把保证职工的文化生活,当做自己的服务内容。他们代职工订书报、到公共图书馆里借书、代买戏票。
全面组织人民经济生活的服务站,改变了过去一家一户自炊自食、自做自用的自我服务方式,使居民受到了更多的集体生活的锻炼。同时服务站是一个带有群众互助的组织,相当一部分劳动是不计报酬的。这对促进人们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成长,起着显著作用。在很多居民大院里,独身职工或“双职工”(夫妇都工作)上班了,同院的妇女和服务员一起,给他们洗衣服、缝被褥。照看病人,代管小孩。纯化街二号大院的职工们,下班后总要抽点时间帮助服务员工作,和服务员一起研究家务劳动的技术革新。(附图片)
服务员张月华在给上班去的职工打扫房间,擦洗杯盘。
本报记者 萧述纲、尚思祯摄


第5版()
专栏:

把别人的家务当作自己的事
纯化街二号大院服务站站长 王素琴
1958年,我们全院的职工家属,在大跃进的高潮中,都参加了生产。职工家属进工厂之后,都忙着生产和学习,买米、买柴、拆洗缝补等一些家务事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干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想把大家的家务事集中起来,用几个人专门来办,不是能节省好多人力、时间吗?街道党委决定在我们院成立服务站,还让我作服务员,结果办起了哈尔滨市第一个服务站。
服务站办起来以后,大部分家务劳动都由服务站来管。各家有什么事只要写个条子,我们就代替办了。这样,大家就节省了不少的时间,能够更好地进行生产和学习。后来我们又发现,同志们上班很早,还要做饭,要是我们代做早饭,他们不就可以多休息一会儿吗?在党组织和国营商业部门的支持下,我们为早晨不能做饭的职工准备了早点。并在服务站中设立了一个蒸锅,为那些中午在家吃饭的小学生和下班晚的职工热饭。有的人如果晚间开会或有事情需要很晚才能回来,只要告诉一声,我们就代他把饭做好,使他回来后能立即吃到热饭。
本着为群众服务的精神,把别人的家务当做服务员自家的事,只要职工同志们有照顾不过来的家务,我们都代管。我们院的朱美霞有一天得了感冒,需要住医院。朱美霞有两个三岁以下的孩子,她去住院,她的爱人就得请假,于是我就给她照看两个孩子,白天放在服务站,晚间领到我家,使朱美霞安心在医院住了七天,结果治好了病。
服务站建立之后,我不仅为别人服务,别人也积极为我服务。春节期间,我的胃病又犯了,吃不下硬东西。大家对我照顾的非常周到。院内的朝鲜族南大娘给我作饭吃,魏大娘听说之后主动地给我送热水袋。我的邻居郭大娘,每天在我回去的时候,都把炉子点着,将屋子整得暖和和的,使我能够更集中精力搞好服务工作。
服务员是个非常光荣的工作,今后我要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业务水平,作好服务工作,为更好地促进生产大跃进而贡献全部力量。(附图片)
王素琴(左)和前来访问她的食杂商店营业员薛福茹亲切地畅谈
        哈尔滨日报 于德海摄


第5版()
专栏:

继续努力把服务站办得更好
中共哈尔滨市新兴街委员会副书记 任绍昌
早在二十多年前,毛主席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就教导我们:“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这个指示,对于我们今天党的工作者来说,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生产的发展,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广大妇女们参加了社会劳动,对原来做饭、洗衣和一些缝缝补补的家务劳动,迫切地要求社会化。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我们街道党委会决定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开展了城市生活服务站的工作。
哈尔滨市道外区新兴街,从1958年大跃进以来,80%以上的家庭妇女,心情奋发、兴高采烈地走出了家庭的狭小天地,第一次参加了社会劳动。可是,在“人人忙生产,户户无闲人”的新局面形成以后,又出现了另一方面的情况。管理家务的人管理家务的时间少了,柴米油盐谁去买,房间谁打扫,衣服谁洗,孩子谁带,家务活怎么根据新情况来安排。不解决这些问题,职工就必须在下班后抽出时间来料理家务,这样既影响正常的休息,也不容易料理的好,甚至会影响职工的生产出勤和劳动效率。因此,在大跃进的形势下,怎样组织好人民的经济生活,是摆在我们街道党委面前一项突出的政治任务。
为了解决这种前进中的矛盾,1959年初新兴街开始大办集体福利事业,兴建了五个幼儿园、四个托儿所、五处食堂。受托的孩子六百五十多名,在食堂就餐的有八百多人,这就解决了几百户女职工带孩子和做饭的困难。接着又在全街逐步建立起包括多种服务内容的综合服务站三十九处,专业服务部六十五处。现在又把服务站系统地组织起来,由居民委员会领导,在居民大院里设服务站,居民组里设服务点,形成“一条龙”的服务网。服务内容从简到繁,逐步做到全面化、多样化、应有尽有。例如,帮助居民办理婚、丧、嫁、娶事宜,代买物品,接送儿童,清扫房屋,照看病人,代办储蓄,为居民拆洗缝补衣裳,修理家具,加工衣服,加工食品,等等。服务站同时根据居民的生活习惯,不同的需要,代国营商业供应商品。对有特别困难的住户,例如孕妇、产妇、老、弱或有残疾的人,采取送货上门的方法,满足需要。
经过一年的实践,服务站在全面组织人民经济生活上,表现出极大的优越性。证明全面组织人民经济生活,不仅是经济工作,而且是政治工作。
首先是服务站的出现,节省了世界上最贵重的财富——人力和时间,使社会有更多的人力和时间,从事生产劳动。新兴街有七千三百户居民,过去各家都要有人主持家务,每天不知要有多少人力和时间,消耗在买米买油的生活琐事上。现在综合服务站的四百多名服务员,就担当了过去一家一户时占用几千人的家务劳动的主要部分。新兴街的服务站还把不能完全脱离家务的妇女组织起来,有的参加了服务站的工作,有的在街道工厂半日劳动,有的从服务站领活带回家里去做。这些妇女可以一边照顾家务,一边利用空闲时间为社会服务。这种把分散耗费在各家的家务劳动的人力和时间集中起来,由服务站办理家务,对生产跃进起着促进作用。
服务站的专职服务员们,积极想办法,出主意,把每一户的家务管理得比原来更好,从而使人们干劲更足,精力充沛地进行生产劳动。女职工赫淑珍过去上班时总是惦念着还有家务事没有办妥,工作精力不够集中;工作会议也不能按时参加;有的时候还要因家务请假或迟到。服务员替她管理了家务以后,她无牵无挂地工作,效率比以前大大提高,再也不缺勤或迟到了。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同志在接见全省服务人员代表会代表时说:“让人们处处感到方便,让人们生活的舒适愉快,就可以提高生产力,促进生产的发展。”服务站已经显示出这种重大作用。
生活服务站把几十户人家的家务劳动承担起来,组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使人们处处感到相互关怀和体贴照顾,从而促进了人们精神面貌的变化,大大发扬了共产主义的道德风尚。第十居民委员会居民孙庆华,有一天得了急病回到家里,连吐带泻,服务站立即派人来照顾他。等他的爱人邹桂兰下班回家的时候,病人已经吃过服务员做的面汤安静地睡着了;屋子里病人吐的脏东西也打扫的干干净净。第十三居民委员会的居民常老大娘无亲无故,服务员每天像女儿那样侍候老太太。老太太感动地说:“你们真比我的亲闺女还好!”这些感动人的事迹和旧社会“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服务站的建立,体现了党和人民政府对群众生活无微不至的关怀。事实也正如党的八届六中全会所通过的“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群众的干劲越大,党越要关心群众生活。党越是关心群众生活,群众的干劲也会越大。”我们决心遵循党的英明指示,继续努力把服务站办得更好。


第5版()
专栏:

服务行业万紫千红 万能百货店
哈尔滨道里区第一商店,因为经营品种多,服务项目广,被人们称为万能商店。这样的万能商店在哈尔滨市正在发展起来。道里区第一商店在出售商品以外,开展了许多项为顾客服务的工作。要买大镜子作礼品,商店可以代为刻字;运动服要印队名、厂名,商店负责代印;买好了冰刀、冰鞋,营业员就代把冰刀上好;如果需要特别大或特别小的鞋子、帽子,可以订做。需要报纸、邮票,也可以在这个商店里买到。姑娘们买了毛衣,商店可以按她们指定的样式绣花。
哈尔滨商业部门正在提倡把最大的方便送给顾客,营业员们都在努力学习卖什么就会修理什么。在平房区商业局所属的百货商店里,可以代顾客给落色的旧皮鞋上色、打油。磨坏了衣领、袖口的衬衣、球衣、毛衣都可以送到商店里翻新。 比家还方便的旅馆
一般人都会认为旅馆本来是暂时住几天的地方,哪能要求它像在家那样方便。可是住在哈尔滨恒发旅馆的顾客们都感到比在自己家里还要方便。爱滑冰的旅客在旅馆里能租到冰刀、冰鞋。要是天气突然变化,旅馆里还有出租的棉衣、棉鞋、防雨用具。旅馆不但代买车、船票,还有供出租的自行车。旅馆里有食堂,有小商店,代顾客浆洗衣裳,每到周末还为旅客组织联欢晚会。
曾有一个山东省来的旅客杨晓峰,住在这个旅馆里忽然生了重病。服务员把他送到医院去以后,还经常到医院里去照顾他,一直到他病愈出院。 周到的理发店
红星理发馆的理发员和很多顾客交上了朋友,在他们开展多项服务以来的几个月中,已经收到了一千多封顾客的表扬信。一个女顾客的表扬信说:“过去我想烫发,总也烫不成,因为我有吃奶的孩子。抱着孩子,没法烫发,放在家里又怕孩子醒了要吃奶。谢谢你们店里准备了小儿床,让我这个带孩子的妇女,也能烫上发了。”
这个理发店对不能来店理发的人,通过预约,理发员登门服务。理发店里还代售纸烟、杂志、信封、信纸、铅笔。顾客可以利用等候理发的时间看书、写信。对此,顾客不仅方便、满意,还赞扬他们服务周到。 兼做群众厨房的饭馆
每当节日前夕,哈尔滨市太平区服务站所属的饭馆,就抽出一批手艺高巧的厨师到工厂、企业里去,帮助和指导那里的炊事员做出口味佳美的饭菜,供职工欢度佳节。这个区所有的饭馆,在供应顾客饭菜同时,开办了主、副食品对外加工的服务项目。如果顾客有急事要办,家里来不及做饭,可以拿面粉到饭馆里换馒头或是烧饼。饭馆还可以按顾客特定的要求加工饭菜。这样,一大家人吃一顿口味很好的饭菜,花钱却比下馆子要经济的多。


第5版()
专栏:

群众生活的“管家人”
于义治 程秀芳
哈尔滨纯化街南三道街二号,是一个三十八户人家的居民大院。大院在旧社会叫大杂院,每一家人每一天都要为衣食发愁,院子里肮脏、嘈杂。可是这种生活早被新社会埋葬了。现在,一进这个大院,首先能看到大门外挂着“卫生模范大院”的牌子,院子里干干净净,门窗的玻璃都擦的明亮,每一家的屋子里也布置的整整齐齐。白天在院子里很少能看见几个人,三十八户男女成年人都有工作。他们早晨上班,晚间回来,余下的时间是学习、休息、娱乐。那么他们的孩子谁看,打扫房间卫生、购买柴米油盐又由谁来办理呢?服务站已成了这个大院三十八户家务事的管家人。这个服务站有一个站长、七个服务员,她们不辞辛苦地为大家的生活贡献出自己的精力,使这个大院的职工们休息的充足、生活的愉快,精力饱满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生产劳动。
每天天刚亮,职工们都还在酣睡的时候,服务站站长王素琴和她的同伴们,就开始一天的劳动了。她们轻轻地把烧水壶的炉子点着,扫院子,擦走廊,为职工准备早饭。当职工们起床洗脸的时候,服务员已经把早点摆到餐桌上。大家舒服地吃完早饭,男女一对对的上班去了。看起来这是极其平凡的事情,但是这里面包含着多么深刻的意义啊!想想看吧,以前三十八家人都要在上班前赶早起来准备早饭,有的工人怕上班晚了,影响生产,有时候不吃早饭就走了。现在,八个服务员牺牲一些自己早上的休息时间,给大院里的人带来多少休息的时间和多大的方便!
职工们在机器旁边开始了一天的劳动竞赛,同时在职工们的家里,服务员们也正为他们的生活紧张地劳动。那些要上幼儿园或托儿所的孩子们,当他们的爸爸妈妈上班去的时候,他们还睡的正香呢!现在,服务员们又开始照顾这些小孩子了。服务站长王素琴向我们讲述了楼永祥夫妇的事情,过去因上班和送孩子上托儿所的时间不一样,有时候孩子就放在家里,两人挂着心事去上班,手里干着活,心里惦念着孩子别滚下炕来。如今楼永祥和爱人吃完早饭,无牵无挂地走了。王素琴拿着楼永祥留下的钥匙,打开房门,给这家一周岁半的孩子穿好衣服,包好了被送到托儿所去,然后再给他们清扫房间。当职工们在车间里完成了头两个小时生产的时候,这里的服务员也已经把每家早晨要办的家务事忙完了。
辛勤的服务员比得上任何一个管理自己家务的人。早晨的事情刚忙完,她们又分头去为职工们买东西、修理家具、器皿、缝补或是浆洗衣裳。像这些繁琐的家务事只要职工在服务留言簿上写下各家当天要办的事,下班回来就会看到服务员已经按照要求完全办妥了。要洗的衣服已经洗干净叠好放在床上,买来的东西已经摆在应放的地方,地板、门窗擦洗的一尘不染,暖瓶里灌满滚热的开水。但是服务员们还不只是做职工要求代办的工作,她们把每一户每一件家务事,都当做自己的事那样主动去照料,对待每一个居民都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姊妹那样关心。大院里有一个叫杜兆经的老人,家里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松江电机厂工作,住在工厂宿舍里不常回家。过去的家务事就靠这个老人来管。同院的妇女对杜老人的家务事都很热心,愿意帮忙。可是她们白天又都上班时间挺紧,杜兆经不愿多麻烦她们,衣服破了,自己动手大一针小一针地补上。服务站成立后,服务员们像亲女儿那样,把他的家务事全部包下来。可是杜兆经还有一件特殊的困难解决不了。他的身材高大,老是在街上不易买到合脚的鞋子。哪知道王素琴一听说杜老人还有这个困难,就发动服务员抽空搓麻线,打“袼褙”,给杜兆经做了一双非常合脚的鞋送去。杜兆经没想到工作这样多的服务员还想到他穿鞋的问题,感动的不知说些什么好,连忙拿出从家乡带来的土产,硬要服务员收下。有一次深夜,劳碌了一天的服务员都休息了,大院里的孕妇孙淑琴突然要生产,她丈夫陈宝泉急忙跑到工厂里借车,准备送产妇进医院。服务员一听说,连忙起床赶来照顾孙淑英。当陈宝泉找来车子的时候,已经是后半夜一点钟了。他的爱人早在服务员的照顾下妥善地送到医院里去了。
在这个大院里,服务员受到人人爱戴、个个尊敬。因为她们不仅是给职工们创造了舒适的生活环境,而且她们那种真正忘我的劳动,发扬了共产主义的风格。她们承担了大院里几十户人家几十种家务劳动,并且是日夜照料这些人的生活,每个月却只从居民那里收很少很少的费用。思想崇高的管家人,给自己的家庭成员带来最好的影响。在这个三十八户组成的大家庭里,人人都懂得为众人服务是光荣的工作。
现在,这个服务站已光荣地成为哈尔滨市集体福利事业的先进集体。服务站站长王素琴,服务员田玉兰是黑龙江省财贸系统的先进工作者,王素琴还被推选为全国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筹备委员会的委员。这些社会主义生活的管家人,在集体荣誉的鼓舞下,将继续前进。


第5版()
专栏:

集体劳动发挥了人的才能
记家庭妇女王之英参加社会劳动前后
田登高
哈尔滨市有一个“三八”饭店。这个饭店的技术革新发明创造,受到人人赞扬。你看!这里有机器传送食品的“空中飞菜”,有机器包的饺子,还有不用手来切菜的刀……。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个饭店出现的几十种新炊具,创造者们以前都是一些普通的家庭妇女。几千年来,妇女在家庭的炉灶前终生劳动都无所创造。一旦参加社会劳动,她们的才能和智慧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王之英创造自动切菜墩的经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两年前的王之英,还是一个家庭妇女。用她的话来说:“从早到黑,由锅沿到炕沿,天天如此”。王之英没有生活上的困难,对这种家庭小天地的生活也就自然地满意了。每天做完饭,洗完碗锅,打扮好孩子,剩下的时间,不是站在门口看看热闹,就到邻居那里串门,妇女们聚在一起谈谈家常话。可是社会前进的浪潮,冲击了狭小的家庭生活。1958年开始出现了大跃进,吸收了许多家庭妇女参加社会生产。过去和王之英经常在一起消磨时光的妇女,一个个都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这些妇女下班后回到家里,她们的谈话和喜爱,都和王之英不一样了。再加上历年来社会上多次的政治运动,街道上的经常宣传和教育,在王之英心上撒下了进步的种子。她开始感到自己的生活太平淡了。她想:“我才二十多岁,就这样活一辈子吗?我应该和她们一样,给社会出一分力气啊!”可是她又想:“我不识字,又有两个孩子,又有家务事,能干个什么呢?”有一天,她听说服务局招收杂工,她想:“我干这个活准行。”恰好这时街道上办起了生活服务站。她把两个孩子送到服务站的托儿站里,一部分家务也交给了服务站,她就报名参加了刚刚开业的、由十个家庭妇女办起来的国营“三八”饭店。
开始,王之英在饭店里洗碗、摘菜、扫地。这些活和在家里干的可不一样,有会议、政治学习,工作也很紧张,王之英越干越有意思。因为她懂得了自己工作的政治意义,深深地理解了饭店的服务工作,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组成部分。她不但想把眼前的工作完成的更好,而且渴望能做更多更大的工作。有一天饭店主任找她商量,打算派她去厨师训练班学习,可是考虑她还有吃奶的孩子,还没有最后做出决定。王之英一听,连忙表示说:“我的困难自己能安排,能坚持学习。”经过再三要求,王之英被派到训练班里学习去了。
不识字的王之英,在训练班里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困难。老师讲的课,全靠脑子硬记。学到一百种菜的时候,她再也记不清楚了。她想,怎么办,现在是为群众服务,不能像过去在家庭里,什么事对付过去就算。最后她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形象代替字。这样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学习,她以优秀成绩在训练班毕业,回到饭店担任厨师。从此,她又深深地感到,现在为千家万户掌灶,没文化做不好。饭店成立了扫盲识字班,她积极参加学习,两个月就摘掉了文盲帽子。以后,她又跟大家一起学文化,学哲学,学毛主席的著作,劲头越来越大。
技术革新运动开展起来以后,王之英看到改革工具的重要。过去在家里做饭,菜再多,切半个钟头就完了,从来不想技术改革,可是饭店专门有人整天切菜,还忙不过来。大菜墩子,放到高处切起来不得劲,放到低处,累得腰疼。她想得先改革这个笨东西,可是又怕不行。经过党支部鼓励,告诉她有集体力量在支持她。从此,王之英下班后,就围着菜墩琢磨,又是画图,又是做模型。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创造出可以按需要自动升降的菜墩,既轻便又好用,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王之英打响改革工具的第一炮,给饭店全体女职工很大鼓舞。饭店成立了技术革新小组,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创造、革新了八十七件工具,分别提高工作效率三倍到二十倍。党支部书记总结经验的时候说:“只有走向社会劳动,家庭妇女的智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王之英就是其中的一个。”(附图片)
哈尔滨服务公司革新机械厂职工试制成功一条由和面、压皮、搅制肉饀和包饺子四台机器联合组成的自动线,使包饺子全部过程实现了自动化,一小时可包饺子一万二千个,比手工提高效率十六倍。 
    本报记者 刘景园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