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2月2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报刊文摘

思想不断革命 技术不断革新
政治挂了帅 革新满堂红
23日的陕西日报发表了西安人民搪瓷厂基本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的新闻,并发表了以“生产力大革命的途径”为题的社论,对西安人民搪瓷厂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基本经验作了论述,摘要如下:
西安人民搪瓷厂正确地把毛主席不断革命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理论运用在指导生产改革中去,他们就能够把技术革新规划同每一个时期的生产关键、薄弱环节紧密结合起来,使技术革新运动在提高当前生产中发挥更大威力。同时为整个企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创造新的基础。这个厂的事实说明,技术革新的每一个胜利,又鼓舞了广大职工群众革新技术的旺盛斗志,促使职工群众更加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事实是:不断革命的思想,创造了新的物质技术力量,新的物质技术力量,反过来又巩固与丰富了不断革命思想。因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思想红,推动革新红,革新红,推动生产红;反过来生产红又推动思想红,思想红又推动革新红,革新红又推动了生产红。这是生产发展和技术革新循环往复、相互推动的规律。但是,我们必须认清:这种思想、革新、生产活动之间的相互推动关系,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思想因素。因为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本身,就是一场新与旧、先进与落后、革命与保守、科学与迷信、多快好省与少慢差费的两条道路的斗争。所以,我们必须坚持政治挂帅的原则,把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新的历史任务,巩固地建立在不断革命和革命阶段论的思想基础上,运动才能永无止境地阔步前进。
有了不断革命的指导思想,还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正确路线和方法,西安人民搪瓷厂获得成套革新的巨大成就,就是因为他们不仅以不断革命的思想武装了群众,而且全心全意地依靠了群众。我们知道:职工群众最熟悉生产,了解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有丰富的操作、技术经验。没有他们的参加,不以他们为主力,技术革新运动就会一筹莫展。所以,一切企业的领导者,必须坚定地确立
“改造企业依靠人”的观点,把解决企业一切问题的希望寄托于职工的双手和智慧,并把这个观点贯彻到日常的行动中去,技术革新是群众性的运动,必须十分重视职工的每一个革新建议,即或它是不成熟、不完善的、细小的,也必须满腔热情地、真心诚意地支持它,这是因为每一件技术革新,都是新生事物,而新生事物在开始阶段,往往又都是不成熟,不完善的。如果我们不能时时刻刻都站在新生事物这一边,像一个忠实的园丁爱护幼苗那样,培植它,保护它,给它创造迅速成长、壮大的有利条件,那就不是彻底的群众路线,而是打了折扣的群众路线。所以说,企业的领导者们是否能够作到支持群众的每一件革新建议,就成了考验他们执行群众路线彻底不彻底的试金石。
在不断革命思想的指导下,西安人民搪瓷厂的领导作风和领导方法,也随着运动的进展有着不断的改进。他们建立了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保证了整个企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西安人民搪瓷厂的领导干部,一贯深入生产第一线,既参加生产,又领导生产,同群众战斗在一起,不仅大大鼓舞了工人群众的革命干劲,更重要的是领导者自己得以直接掌握生产情况,对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了若指掌,甚至每一个细节都很清楚,所以他们就能够及时抓住生产关键和薄弱环节,安排革新的轻重缓急,分纲分目分细节地去抓,真正作到抓住重点带动全面,一环套一环,纲举目张,成套革新。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西安人民搪瓷厂的领导者们,不是一般地去抓关键,而是深入了解每一个关键问题的细节,找到矛盾的焦点,又和工人群众、技术干部三结合地去分析研究解决问题。这样,就真正把思想工作渗透到生产、技术活动的里层,把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政治工作真正变成了经济工作的灵魂,就使得问题的解决又快又好。西安人民搪瓷厂能够在重大革新建议实现后生产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时,以最快的速度,按照实际需要改变生产工艺过程,调整劳动组织,开展技术练兵,制定新的操作规程和生产定额,建立新的规章制度等等,使企业管理工作很快地跟了上去,及时地巩固技术革新的成果。而经营管理的改进、人与人关系的改善,也就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又促使技术革新运动不断向前发展。
革新无止境 天外更有天
上海“解放”半月刊1960年第四期发表了以“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新发展”为题的评论,摘要如下:
当前,上海工业战线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出现了令人鼓舞的新形势。主要是:广大群众干劲更大,热气更高,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运动具有更为广泛的群众性。运动已经从一般工具操作的革新发展到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从一般产品的革新发展到创制高级精密产品,攻取尖端技术;从个人搞技术革新发展到企业内外广泛组织“三结合”。
所有这些都表明,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正走向更广泛更深入更持续发展的道路。面对着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新形势,是持续地跃进,而且要跃进得更好更全面,还是停止下来不再继续跃进?这个问题便提到了每个企业领导者的面前。多快好省和少慢差费两种方法的斗争,在新形势下又会反映出来。有些人有一种比较法,就是把过去规划的旧蓝图和今天的成就作比较,而不去和加速社会主义建设以至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大蓝图作比较;只看到已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而不放开眼去看一看国内以至世界上已经达到的最先进水平,于是便觉得心满意足,跃进可以到此为止了。这样比,好似自己给自己制造了一个笼子,在小天地里怡然自得;至于笼子外面,群众发出新的雄心大志的豪言和兴致勃勃大闹革新的新创举,却看不见,或者以为不过是少数人的举动,一时的创造。有了这种想法,当然就看不到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出现的新形势,看不到工人阶级精神面貌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但是,干劲冲天的人却采取的是另一种比较法,就是朝前看,而不朝后看;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把今天和明天、后天比;跳出自己单位的小圈子;和一切最先进的水平比。这样一比,眼界顿开。越比,心里越紧张。这种紧张是好事,打破了停止不前的安宁,觉得非加紧干不可,非立下不断革命的雄心大志不可。看到楼外有楼,天外有天,于是耳聪目明了,群众的新要求、新创造尽入眼底,而且精心去注意它,研究它,并且立即动手去推广它,群众的心思成了领导的心思,领导和群众的目标一致,感情合拍了,劲头扭在一起了,促进继续跃进也就成为可能了。两种比法,必然会有两种结果。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面,要把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引向更广泛、更深入、更持久,必须使运动具有越来越大的群众性。因此在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中,要注意多样化,使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用两条腿走路,而不要只用一条腿或一条半腿走路。在企业中贯彻执行党的总路线确定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是为了使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因素正确地互相结合,并充分发挥其一切积极作用的方针。只有这样,才能把广大群众的革命干劲和创造力量最充分地调动起来。忽视任何一条腿,必然会造成少慢差费,冷冷清清。
因此,一方面,积极发展为国家建设迫切需要的高级精密尖端产品,在一切有条件的企业里,都要把它看做是生产发展的主要方向,努力做出更大的成绩来。另方面,又要注意努力提高一般产品的质量,争取达到国内同类产品的第一流的水平。只有抓住前者为重点,才能用最先进技术来武装工业,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为一般产品的提高指示方向。但是,为了要发展高级精密尖端产品,也要求一般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作为基础。一般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提高了,就会不断为向高级精密尖端产品进军提供新的物质和技术条件。因此,两者是不能分割的,而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
一方面,应该努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变手工操作的落后状态,努力提高机械化程度,有条件的企业还应向自动化进军,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业转移到现代化的技术基础上。但另方面,又不能忽视从具体的物质技术条件出发,充分发挥原有设备的利用率,重视群众操作工具的点滴改革,能采用洋法的就采用洋法,不能采用洋法的就采用土法或土洋结合的方法。
由于运动发展迅猛,广大群众的革新建议越来越多,先进标兵成行成阵,先进经验和发明创造成套成列,还要求我们通过有组织地交流先进经验,加以总结提高,使之成为比较完整的经验来加以推广。这样就可以使分散的技术经验系统化,把个别部门的革新经验在全行业全地区普遍开花,促使整个企业整个行业实现全面的技术改造,使先进经验在集中起来到推广下去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第7版()
专栏:人民公社调查

小岛巨变
记广东阳江县海陵人民公社的各业大发展
何城 林文山
海陵岛,这个屹立在广东阳江县南部、方圆九十华里、居住着四万一千二百人的小岛,过去曾经是一个充满灾难和穷困的地方,现在却像一颗晶莹的明珠闪烁着引人注目的光芒。
解放前,封建地主的压迫和剥削,旱魔的猖獗,台风、海潮的狂袭,使海陵岛的历史充满灾歉、饥饿、死亡的记载。烈日把禾苗晒成枯草,台风将播在地里的种子连同泥沙一起刮走,海涛卷没了庄稼和村庄。……
现在,这一切都成为过去了!到了海陵岛,一片葱绿、茁壮的禾苗和千百口明镜般的池塘,便呈现在你的眼前。1956年,农民在这里挖了平塘和筑了山塘,并在塘里养了鱼,因此这里如今已是流水潺潺,鱼群欢跃;一条好几米宽的、闪着金光的海堤,直挺挺地正在向北伸延。经过合作化以后的1956年,粮食亩产量达到了五百三十六斤。办起人民公社之后,1958年晚造获得亩产六百多斤的大丰收;1959年早造,虽然有过几次强风暴雨的袭击,亩产仍达四百多斤,如果拿1959年的早造和晚造加起来,就肯定是更要大大超过千斤的了。
农民的生活大为改善。过去一年只能吃到三顿白米干饭的农民,现在每人每月平均可以吃到三十多斤稻谷,强劳动力还可以吃到六十多斤。现在,稻谷代替了番薯作主粮,干饭代替了稀饭,稠粥代替了那稀得能照见人面的粥水,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
用水的矛盾解决了
在那四面被海水包围着的海陵岛上,竟没有一条河流或一个湖泊。过去,全岛四万二千亩耕地中,80%经常遭到旱灾的威胁。旱情严重的时候,吃水也成问题。解放后的头几年,人们在大自然面前仍然是无能为力的。到1956年,党领导全岛农民,在合作化的基础上,解放了地下水,在田垌(阳江等地农民对某一大片田的总称)里挖了一千六百多口平塘,同时修了好些围堤,挡住了海潮的冲袭,才开始制服了为害最烈的旱魔,使全岛农业生产的面貌为之一新。
可是,经过两年的发展,一些过去没有出现过的矛盾却逐渐冒头了;一些过去虽然存在,但是还挨得过去的矛盾,现在也逐渐显得尖锐起来了。
在这些矛盾当中,最突出的问题仍然是水。虽然各个合作社都挖了不少平塘和筑了一些山塘;但是,在合作社与合作社之间,水源并不都是很平衡的。有的水源多得用不完,有的却不够用。拿望天垌来说,在那里,有着双丰、那广、丹南三个合作社的田。他们都挖有平塘,但是,水源却数那广丰富,双丰的田仍然有部分没有解除旱灾的威胁。合作社的集体所有制比之小农经济已经大大地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但是,这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规模比较狭小的合作社所有制的局限性,开始暴露出来了。
以前没有水,收成无保证,人们很少感到需要积肥。现在,人们对积肥的兴趣提高了,可是,矛盾也跟着来了。这里最好的肥料是海肥。以前,只有观堂社有积海肥的习惯和经验,现在,别的社也想积海肥,他们就担心人家把好的海肥弄去了。于是,干部发现海肥,悄悄地发动社员出海去采集,甚至要社员晚上出动。
此外,在良种的互通有无、插花地的合理调整等等问题上,由于小集体的局限性而产生的矛盾也都逐渐地产生和突出起来。所有以上种种矛盾,日益成为继续前进中的绊脚石。
1958年9月9日,海陵人民公社成立了。一走上这条道路,所有由于小集体的局限性而产生的种种矛盾,都迎刃而解了。在全公社十一个农业大队(原来的高级农业社)之间,原来用水、使用土地方面的矛盾,很快就经过合理的调整得到解决。而且,许多大队还合作修了一些新的、过去修不成的水利工程。
同样,种苗、肥料等方面的矛盾也解决了。石塘大队的花生种很好,过去是不肯换给别人的,现在按等价交换的原则支援了观堂大队。石塘过去苦于缺乏稻谷良种,现在也得到了别人的帮助。白蒲大队缺乏鹅苗、鸭苗,从双丰、那广、北极等大队得到了支援。此外,各大队也以借贷方式在资金方面互相支援。前些时,观堂大队发现海里有大量肥效很高的“马屎坭”,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保密”了,立刻报告了公社,公社不失时机地动员了一万人下海,三天内便采集了马屎坭二万五千担。
渔民和农民的关系改善了
由于扩大了集体所有制的范围,克服了经济单位过于狭小的缺点,人民公社在解决渔业内部的矛盾,促进渔业生产的发展方面,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在改进渔、农关系,组织渔农大协作方面,人民公社的优越性更加明显。
闸坡港在海陵岛的西端,住着占全岛人口30%左右的一万二千多居民,主要以渔业为生。在合作化初期,不论从事深海作业的大型渔船,还是从事浅海作业的小型渔船,组织规模都是很小的。1956年,由于生产上的迫切需要,一百多只大船以原来七个初级渔业生产合作社为基础,吸收了单干户,联合起来组织了“海鸥”高级渔业生产合作社。这对促进深海渔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他们获得了年胜一年的大丰收。但是小船的组织规模仍然很小,四、五只或十来只就是一个社,力量单薄。大小船之间不同类型作业的协作,更难谈得上。大小船之间经济上的差别也就越来越大。1958年初,在大跃进中几百只小船便全部合并成为一个大型的“小海鸥社”。这个大社一经建立,就建造了一批中型渔船,到原来小船不能去、而大船则很少到那里活动的“中海”(深海和浅海之间的海面)去进行生产,开发那一地带的丰富资源。这是渔业生产上的一大进步。可是,新的困难、新的矛盾也随着出现了。
“小海鸥社”在中海作业方面,经验缺乏,技术力量薄弱,设备和工具也不足,因此产量很低。而且当时陆地上只有“大海鸥社”的渔民家属定居,“小海鸥社”的渔民家属则大都住在船上,因而不能利用陆地来进行修补工具等活动。这些都要求“大海鸥社”给予有力的支援。当然,“大海鸥社”在许多方面也要“小海鸥社”的协助。但是由于大、小“海鸥社”是完全独立的两个经济单位,种种互助协作的活动,做起来不那么顺利。
原来,岛上的农民同渔民之间,关系不怎么好。解放前,农民和渔民本来都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不幸的命运是相同的。国民党反动派为了加强控制,设在这里的“党部”、特务和反动武装特别多,他们勾结了当地封建势力,使得农民和渔民的苦难更加深重。同时,他们在农民和渔民之间进行挑拨、分裂,因而造成了农民和渔民之间、闸坡港和农业区之间严重的不和。他们曾经打过大架,出过人命案。农民不卖柴草给渔民烘船;渔民也不卖鱼给农民吃。解放以后,人们的觉悟提高了,关系有了改善。合作化后,相互间也有一些支援。渔民和渔民家属在农忙时帮农民插秧、抗旱,农民也时常帮渔民打线、结网、晒鱼、拣鱼。但是,由于大家不是一个统一的行政单位(闸坡是一个区级镇,海陵农业区另外设一个区,后来改成乡),彼此之间的关系还不够密切,在生产上也存在许多矛盾;加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盲目宗派情绪还没有彻底肃清,更使双方在处理问题有时引起一些纠纷。在党委和各合作社的领导干部中,已经有许多人逐渐感觉到这种矛盾同经济单位过于狭小有关。因而有人开始议论:“除非闸坡和海陵合成一个大合作社,矛盾就没法解决!”只是那时候,大家思想还不够解放,还没有足够的勇气认真地来考虑这样的问题。
大跃进的形势逼使人们再也不能这样对待问题了。恰好又是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的人民公社化的号召,回答了这个问题。原来全岛合办一个大社,并不是什么空想,而正是唯一的现实的出路,是一条光明大道。于是党委会领导全岛人民成立了一个统一的人民公社,同时,还大规模地组织了渔民和农民互相访问,进行“农渔一家亲”的教育。从这时起,渔民和农民就经常在生产上、生活上互相照顾,他们的互助协作,使许多过去做不到甚至想不到的事情都做到了。
在生产上,渔民在许多方面给农民以巨大的支援。过去,渔民捕到不能吃或者不值钱的鱼类,都是倒回海里去的。公社化后,为了支援农业生产,他们将这些鱼类都收集起来。每次由海里回来,一只船就带着四、五十担鱼肥,使公社的肥料厂得到源源不断的原料。农业大队到闸坡去积肥,都得到闸坡的渔民家属的支持。公社化后不久,渔民家属在一次运动中就为农民下海积了螺仔肥和海泥肥二十八万多担。1958年冬天深翻改土和1959年夏收夏种中,渔民、渔民家属支援了农业生产两万多个劳动日。1959年春耕时,正是渔业生产的旺季,渔业大队借给农业大队十九万多元的开耕费。
渔民还给半渔农以设备和工具方面的支援。捕鱼是有季节性的,可以到深海捕鱼的季节,大渔船就不会到浅海去捕鱼。而半渔农则较多地在浅海生产。过去,半渔农资金不足,装备残缺。现在,渔民可以将自己暂时用不上的工具借给半渔农使用。公社化后,闸坡就这样借给半渔农一千一百多张胶丝刺网、三十七条渔船和其他大批工具。这一切就大大增强了半渔农的生产力量。
农民也同样给渔民以支援。1958年闸坡大搞渔业的基本建设,需要许多材料。当他们缺乏木材装船和修船的时候,公社组织了四百多农民到阳春县圭岗山区采伐并运回杉材二千多立方米,在本岛伐运了杂木一百五十立方米。这不仅满足了1958年新建船只的需要,而且还保证了1959年原有渔船的修理工作及时完成,不误季节地出海生产。每次渔船从海里回来,农民马上就挑山草给他们烘船。夏收时,渔民正好需要资金修船和购买下海用的生产资料。各农业大队便将卖余粮所得的六万三千多元借给他们。1959年7月,闸坡修筑避风塘,农业区调了三百多个有打石技术的农民去支援。
农民还从生活方面来关怀渔民。渔民每次出海总得好几十天,生活非常艰苦。他们回来后,公社党委很注意照顾他们的生活。农民宁可自己少吃一些,将大批副食品如“三鸟”(鸡、鸭、鹅,下同)、猪、花生以及酒和杂粮等支援渔民。此外,原来农业社不答应渔业社在沿岛海面进行水产养殖,现在一个初具规模的水产养殖场也由公社举办起来了。
工业和交通事业发展了
农业和渔业的发展,对工业和交通运输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海陵岛的农业和渔业部门,都日益感到了自己直接掌握某些工业的必要。这在渔业方面尤其迫切。因为渔业生产的工具和设备,需要经常地大规模地修理和补充。原来的一些工厂和工场,规模小,而且太分散,领导不便,对渔业和农业生产的配合不够紧密,支援不够有力。在交通方面,海陵岛没有一条公路,甚至没有像样的、能走自行车的大路,交通很不方便;从对外联系来说,海水又把它同大陆隔开,交通更加不便。这已经成为海陵岛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障碍。人民公社成立以后,公社办工业又办交通运输事业,对海陵岛经济的全面综合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从公社成立到1959年8月底,公社共新建了建筑材料厂、农副产品加工厂、肥料厂、水产加工厂各一个(水产加工厂已于1959年4月上调,改为地方国营企业),修建了一条长达五十华里、横贯全岛的公路,正在修建一条长达四千六百多米、连接大陆的海堤,组织了运输大队、搬运组各一个,接管和扩建了造船厂、鱼网厂、绳缆厂、机械修理厂、农具厂、五金修理厂、缝纫厂各一个,建筑大队、搬运站、驳船队、缝纫组各一个。此外,各生产大队还办有砖瓦厂、农具修配站、化肥厂、酒厂等等。
1959年1月到8月底,公社直属的工厂就生产了细菌肥二万五千二百担(包括水产加工厂属公社时期所生产的部分),优质土化肥十四万四千四百担,厂肥八万六千多担,船钉五万六千多斤,各种渔网二千九百多张,麻缆、笏缆四十一万多斤,渔圈、渔钓六十四万八千余只,载重量共达一百六十吨的新船四只,修船一百四十六只,等等。
生产力大大提高了
海陵公社就是这样地在生产的领域内解决了一系列的矛盾,给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一系列新的有利条件。于是,生产力就有了很大发展。
农业生产方面,最突出的是稻谷的增产。1958年晚造,经公社党委核实,稻谷总产量是一千二百三十万斤,比1957年同期增长61%;平均亩产量比1957年同期增长102%。大丰收使得海陵岛的粮食情况起了重大的变化。农业区再也不要国家统销粮食了。1959年早造,自然条件不大好,碰到过五次暴雨,两次强风,一次虫灾,但是,由于有了人民公社,仍然大大增产。全公社总产量八百三十万余斤,平均亩产四百二十五斤,同1958年同期相比,总产量增加17%,平均亩产量增加32.8%。别的作物也同样得到很大的增产。
在公社化的基础上,1958年冬季的渔业生产也立刻有了飞跃发展。1959年,又在1958年特大丰收的基础上再次大跃进。1958年9月到12月底,全岛渔业(包括半渔农,下同)总产量为十四万五千五百六十二担,比1957年同期增长58%;产值一百五十九万余元,比1957年同期增长51.6%。1959年上半年总产量二十一万七千九百余担,总产值二百二十二万六千八百九十元,同1958年同期对比,总产量增加51.5%,总产值增加25.1%(总产值的增加速度比总产量慢,是因为1959年在渔产淡季仍积极生产,捕了一些产值不高的鱼类,而这些鱼过去都是不要的)。
工业方面,到1959年8月底为止,社办工业的总产值就已经达到一百六十七万元,比1958年同期增长了一倍多。由公社建立以后上调的水产加工厂还未计算在内。
此外,畜牧业、林业及其他副业,以及文化教育事业都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小学生占适龄儿童总数的95%。另外,公社还办了水产学校、农业中学、普通中学、卫生学校各一所,新建医院一所,扩建医院二所,书店、文化馆、妇产院、保健站、戏院、剧团等也有了一定的规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