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2月26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工人阶级发扬高度自觉和坚强毅力
辽宁工业生产技术大改革
成千上万工人纷纷放下铁锹、大锤和扁担,生产自动线和联动线不断出现
新华社沈阳24日电 辽宁工业战线上正在进行一场惊天动地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方法的大改革。占用劳动力很多的手工操作和笨重体力劳动的地方,正在大搞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已经机械化的地方,正在积极实现自动化、半自动化。今年以来,从钢都到煤都,从渤海湾到辽河平原,已经有成千上万的工人纷纷放下铁锹、大锤和扁担,从手工操作中摆脱了出来。同时,还出现了八百三十六条自动生产线和联动生产线、九百二十一台实现单机自动化的机床和四个自动化车间。
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生产的全面跃进,并且正在日新月异地改变着辽宁省工业企业的面貌。这次运动首先从手工操作和笨重体力劳动比重大的采矿、搬运、铸锻等工种开始,迅速发展到各行各业和一切辅助部门。许多工厂没有向国家要投资,要设备和材料,遵循着党所指出的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土洋结合的道路,从自己的条件和需要出发,大搞共产主义协作。他们热情百倍地大搞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改造设备,改革工艺,调整劳动组织和加强企业管理,从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许多工厂实现了增产不增人,一人抵两人;有的老厂还做到既增产又节约人力。沈阳市六个设计院由于开展技术大革新,到2月19日止就分别提前完成了一年的设计工作量。营口市已经提前十一天完成了2月份的生产计划,日产水平比去年第四季度提高一倍以上。一个月之前,海城县五金合作工厂的工人还是一锤一鎯头地进行劳动;最近,他们奋战十天,一举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程度由原来的10%左右提高到80%,使全厂生产效率迅速提高了一倍到九倍。
工人阶级高度的革命自觉和坚强的毅力,冲破了种种思想束缚,使整个企业、整个行业的技术革新运动高速度地向前发展。自从阜新煤矿工人创造成攉煤机之后,不到十天的时间,全省煤矿就实现了攉煤机械化。沈阳市山河衬衣厂改进缝纫机成功以后,全市被服业大干十二天,三百四十五个厂(社)的一千五百多台缝纫机很快都由脚蹬变为电动。
在这种形势下,各地不断创造出新的组织领导形式。沈阳市采取“条块结合、编辫子”的办法,效果很好。具体做法是:一方面把一千多个区以上的工业企业、六个设计院、十七所大专学校和五个研究机关,按产品编成机械、电气、冶金、轻工、化工、手工等九条辫子;一方面按照地区组织协作,如和平区组织了技术协作站,成立了有九百二十六名工人参加的技术顾问团、设计院、业余加工厂、革新先进服务队、青年突击队等组织。这种“条块结合、编辫子”组织协作的办法,可以做到大帮小、强帮弱,一家有困难,大家齐帮助,推动运动不断前进。如木制厂研究电刨子六个月没有成功,顾问团就帮助设计,弹簧厂主动支援零件,摩托车厂帮助加工,两天就把电刨制造成功了。各企业与科学研究机关、大专学校的协作,在这个期间也有很大发展。


第1版()
专栏:

洋溢阶级友爱的热情 发扬共产主义的风格
工农携手 厂社挂钩
全国许多工厂大力支援农业现代化和公社工业化
本报讯 一个轰轰烈烈的工业支援农业技术改造的群众运动,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在这一运动中,各省、市、自治区的领导部门,都根据总路线的精神,在广大职工中大张旗鼓地进行了关于工业支援农业、关于人民公社和工农联盟的教育。同时,发动各有关厂矿企业制订规划,采取措施,开展工业支援农业的群众运动。哈尔滨市采取这些办法后,全市立即掀起一个为支援农业技术改造作件好事的运动,各厂矿企业立即拿出自己节余的物资和设备,共有农业机械三百五十台,动力机械七百台,各种机床、铸锻设备二百多台,各种工具、轴承八万余件支援农业。各省、市、自治区的许多厂矿企业也都积极地掀起工业支援农业的运动,并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厂社挂钩、分片包干、一包到底”,支援农业技术改造。辽宁省全省四百一十二个人民公社,已有三百八十六个和工厂挂上了钩。兰州市采用一厂包一社的办法,据十二个厂统计,去年7月以来,已为他们包的公社生产了各种机械和工具十七万五千多件。武汉市一千多个工厂的青年职工,准备利用废料,在业余时间制造简易机床、设备和工具,帮助市属十五个县的一千多个大队建立一千多个农业机械、农具修配站,并分别建立经常联系。
二、组织服务队、建立修配网,帮助人民公社检修机械和工具,传授技术。上海柴油机厂和农药机械厂七十多名技工和技术人员组织了服务队,利用假日为浦东县金桥人民公社修理了两台柴油机,十三台脱粒机,十八个喷雾器,改装了一台钻床,设计了几件新农具,并向农民传授了技术知识和经验。河南洛阳、南阳等五个专区最近组织了一万九千八百八十九个服务队(组)到人民公社修配了机械和农具五百五十一万件,还组织了三万二千九百五十五名职工分成六千八百八十一个修配站(组)深入水利建设工地修配工具。
三、帮助人民公社培训技术力量。许多厂矿企业根据人民公社的要求和本企业的具体情况,采用请进来带徒弟,或组成技术服务队派出去,定期到人民公社传授技术,或协同有关部门办短期训练班,帮助人民公社培养技术力量。哈尔滨、成都、洛阳等地方的许多企业都承担了为人民公社培养技术人材的任务。
四、帮助公社办工厂,大力支援社办工业。据成都市九个单位的统计,已分别帮助公社建立各种工厂三十七个。许多厂矿的工会组织在党委的领导下,发动职工在物质上、技术上和人力上支援社办工业;帮助公社培养或向公社输送技术人材,帮助社办工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加品种。


第1版()
专栏:

哈尔滨工厂包干支援公社
事迹动人心弦,方式多种多样:从工厂中分出一部分力量和提供设备帮助县、社建立工厂;把一批不适宜建立在城市的工厂下放到县、社;把节余的设备、材料支援县、社;用“派、带、培”等方法帮助县、社培训技术力量。第一机器制造厂建立“业余小工厂”,工人用工余时间和边材余料为农村大造机械
本报哈尔滨25日电 哈尔滨市区各工厂企业采取分片包干、直接和农村人民公社挂钩协作的办法,大力支援农业技术改造和公社工业化。
哈尔滨市各大小工厂企业一方面采取“区包县”、“厂包社”的办法,分别和近郊区农村人民公社以及周围四个市属县挂钩协作;另一方面,全市的国营第一机器制造厂等二十四个大中型工厂,又与黑龙江绥化、五常、海伦等二十四个县分别建立起挂钩协作关系。
哈尔滨市各工厂企业支援农业技术改造和公社工业化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形式:(1)“分枝、下蛋”。即从工厂的车间中分出一部分力量去充实县、社工业的缺门,或由工厂负责提供全套设备、技术力量帮助县、社建立工厂。像哈尔滨轴承厂就是采取“分枝”办法,从轴承车间分出一部分,附设到阿城和宾县两个县的机械厂,生产这两个县农业机具所需要的轴承。哈尔滨第二工具厂和锋利工具厂则采取“下蛋”办法,共同帮助市属四个县建立了四个工具厂,使这四个县的农业和工业所需的锉刀、钳子等工具基本上可以做到自给。(2)
“迁厂”。即根据地方工业“四为三就”(即为大工业、为农业、为人民生活、为出口贸易服务和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方针,把一批不适宜建立在城市的工厂下放到县、社,充实县、社工业。哈尔滨市目前已有一批工厂由市内迁县或公社,全市准备在“五一”前迁到县、社的工厂有一百三十一个。(3)通过大闹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把节省下来的设备、材料支援县、社。像哈尔滨水泥厂帮助东风公社建立了一个年产万吨的水泥厂,但缺少一台一百八十千伏安变压器;南岗区要实现养猪机械化,缺少两千多米电线,这次都从哈尔滨市推广环行供电后节省下来的电器设备中得到了解决。(4)采取“派、带、培”等方法帮助县、社培训技术力量。现在,黑龙江省各县、社共有七千多名农村青年,正在哈尔滨各工厂企业中学习拖拉机和汽车的驾驶、修理,学习车、铣、钳、刨、电等工种的操作技术。哈尔滨市各工厂也派了一批技术人员和老工人到各县、社去,在帮助建厂的同时带徒弟。
目前,哈尔滨市各工厂企业已帮助他们所挂钩协作的县和公社建立起中小型机械厂、工具厂、水泥厂等五十八处;帮助市郊三百二十五处水利工程解决了水泵、动力等排灌机械设备,使受益的农田达到十一万亩;帮助八十三个管理区近十万社员得到了电力照明。
在支援农业技术改造和公社工业化中,各工厂企业充分发挥了共产主义风格。太平区等很多工厂企业的领导干部亲自带领工作组深入和他们挂钩的县、社,了解农业需要工业支援的情况。在郊区大修水利工程中,哈尔滨林业机械厂、汽轮机厂、锅炉厂、第一机器制造厂等企业的领导干部,都亲自参加劳动,为了帮助水利工地提高工效,有的积极把本厂的掘土机、推土机、卷扬机等开去支援,大大鼓舞了工地民工的情绪。
本报哈尔滨25日电 国营哈尔滨第一机器制造厂通过大搞群众运动建立“业余小工厂”的形式,为农村制造和修理农业机械,支援农业的技术改造。据统计,从去年10月以来,这个厂共为哈尔滨市郊区、肇东、呼兰、宾县、肇源等县农村制造和修理各种机床十六部,制造农业机器七十五台,检修农业机器二十八台,制造小型农具、配件等二千八百多件,生产总值达十二万五千多元。
国营哈尔滨第一机器制造厂支援农业技术改造的业余小工厂早在1958年春天就开始成立,当时共有三个这样的工厂,参加的工人共二百多人,对支援农业抗旱、农业运输轴承化起了很大的作用。1958年仅用来制造农业机器的工时就达六万多小时,假日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达六千多人次。不久以前,这个厂又在工人群众中深入地开展了工业支援农业技术改造的宣传教育,工人们纷纷报名要求参加业余小工厂。现在,业余小工厂已由三个发展到十九个,参加的工人增加到一千七百多人。这种业余工厂,是按照正常生产组织,以车间和工段为单位建立的,由车间主任、工长或党团的支部书记任厂长,并由群众推选三人到五人,担任生产、财务、技术和材料等兼职管理干部。这十九个业余小工厂,包括了农业机器制造、电气、木工、工具等九种行业。业余小工厂的主要任务是在保证完成国家任务的同时,在业余或工余时间利用正常生产中的边材余料为农村制造和修理农业机械。
国营哈尔滨第一机器制造厂由于采取了建立业余小工厂的形式,使轰轰烈烈的支援农业的群众运动保持了经常和持久。参加业余小工厂的职工发挥了高度的革命积极性。机械加工车间业余小工厂的十七名工人一夜就突击创造出简易机床、钻床各一台。机修车间业余小工厂二十多名工人,利用业余时间,在十五天中就做出豆饼粉碎机五十台;在制造豆饼粉碎机时没有角钢,他们就到废料堆里去找,十一个人用五、六天的业余时间拣了合用的角钢三吨多,克服了材料不足的困难。今年1月中旬,机修车间的业余小工厂根据东风管理区农民提出的“要在电灯下吃年夜饺子”的要求,立即派出由十六名电气工人组成的突击队,经过十三天的苦战,架电线七公里,使这个管理区的七个自然屯从动力、照明、电话到有线广播全部实现了电气化。他们回来以后,又利用四天春节假期突击完成了外出十三天留下来的生产任务。当春节前夕这个管理区的电灯亮了的时候,农民个个欢欣鼓舞,整个农村几乎是彻夜不眠。农民对工人老大哥的支援满怀欣喜,他们说:千条线,万盏灯,最亲莫如工农弟兄!
国营哈尔滨第一机器制造厂几年来一直注意加强和农村的互相支援、互相协作。工厂的党政领导干部经常下乡了解农村的需要,并且通过组织技术队伍、医疗队下乡,节日访问联欢和邀请农民来厂座谈等形式,不断加强工厂同农村的密切联系;特别是从1958年建立业余小工厂支援农业以后,工厂和农村人民公社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了。(附图片)
上海市先进生产者、车工朱大仙(右一)向彭浦公社农具厂和大场公社农具厂工人讲解强力切削刀具的结构。 新华社记者 张 萍摄


第1版()
专栏:社论

支援人民公社修理农具
农业生产战线上的春耕春播工作开始了。当前,工业支援农业的一件十分重要工作,就是组织技术力量帮助人民公社赶修农械农具。
近来各地许多厂矿企业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支援农业的群众运动,有的是“厂社挂钩(工厂和人民公社挂起钩来)、分片包干、一包到底”;有的是组织服务队,下乡修农具;还有的“派出去、当师傅,请进来、做徒弟”。不论是什么样的形式,都充满了同志式的帮助和共产主义的协作精神。辽宁、江苏、上海、甘肃、黑龙江等省、市许多厂矿企业,普遍采取了厂社挂钩、固定协作的形式,帮助广大农村修理农具农械;辽宁全省四百一十二个人民公社中已有三百八十六个同工厂挂上了钩。这些厂矿还有计划地传播技术经验,从人力、设备、技术等方面,帮助公社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工业。河南洛阳、南阳等五个专区,组织了一万九千多个技术服务队,到人民公社修配了机械农具五百五十一万件。上海市的青年工人曾经利用假日组织一百一十八个技术服务队,带着工具箱到郊区人民公社修理农具农械。两个多月内共修好农具农械一千二百多件,传授技术经验八十七项。所有这些活动,不仅有效地支援了春耕,提高了农业技术水平,鼓舞了人民公社社员的政治的生产的积极性,而且也给工人群众很大教育。
春天,是农具农械的修配季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修配好了农具,生产工具得心应手,才可以更好地精耕细作,提高劳动生产率。今年的春耕春播,是我国农业生产第三个年头连续跃进的开端,春耕春播的胜利关系到全年农业生产的丰收,也关系到工业生产的跃进。因此,修理农具不是一件小事情,而是直接关系着工农业生产继续跃进的一件大事。
今年农具农械的修理工作所以特别需要加强,还有一个重要情况。这就是在过去两年内,我国农村的农具构成有了相当大的变化,改良农具增加了,农业机械也增加了。这些农业机械担负着繁重的作业任务,除了在农业生产上有一些损耗以外,去冬今春水利建设中也有所损耗。随着新式农业机械的增加,修理技术比过去复杂得多,修理的任务也就比过去更加繁重了。为了支援农业生产保证农田有足够的用水,特别是同目前一些地区的春旱作斗争,各个城市工厂还应当抓紧突击修理各种排灌机械,争取全部排灌机械都能在春季生产中发挥最大的作用。目前,我国农村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许多使用农业机械的人员还没有完全掌握比较复杂的技能。因此,许多迫切的修理任务需要由城市工矿企业和广大职工来支援,这是工人阶级的光荣使命。
厂社挂钩、技术下乡,既有利于促进农业技术改造,也有利于工厂企业本身生产的发展,是共产主义大协作的一种方式。通过协作,工厂企业可以全面系统地作出支援农业的规划,有计划地提高工业支援农业的技术水平;通过协作,可以及时了解农业的需要及其变化,从而改进自己的生产;通过协作,广大农民可以从工人身上学到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敢想敢干的革命风格,广大工人可以从农民身上学到艰苦朴素、干劲冲天的优良传统,实际了解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和农村的建设远景,从而加深工农友谊,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由此可见,厂社挂钩、技术下乡的意义决不是一般的修理农具,也不仅具有经济上的意义,而且有着重大的政治影响。如果全国各地所有大小厂矿都和人民公社建立起这样挂钩的关系,都能在一定时候派出服务队深入农村,检修农具,传播技术;那末,我们的农业技术改造的步伐就可以大大加快。
工业战线上的全体职工们,发扬阶级友爱和共产主义的协作精神,担当起支援农业跃进的任务,生产更多的成套农具农械和配件,培养足够的技术力量,修配好当前春耕中急需的农具农械,做到工农携手,共同跃进,为争取今年农业战线的大丰收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1版()
专栏:

宁夏青铜峡枢纽工程胜利截流
当代英雄再斩黄河
新华社青铜峡25日电 24日下午三点二十分,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拦河坝合龙截流。至此,千年难驯的黄河,继三门峡、盐锅峡、位山、刘家峡截流之后,又在宁夏境内被我们时代的英雄拦腰斩断。
青铜峡建设者为了抢时间,争分秒,早日使黄河为宁夏地区回、汉族人民造福,破除了种种迷信,采取炸冰和分期抬高水位等办法,创造了我国黄河干流上冰期截流的奇迹。23日傍晚,十多吨炸药炸开了导流明渠的进水口和出水口,黄河部分水流顺着新挖的河道,通过大坝十二个梳齿奔腾而下,减轻了龙口的水流压力。建设者连夜乘机加快戗堤进占速度。他们采取土洋并举的措施,利用汽车抛石,架天车运土,以吊车吊装大块混凝土预制件、铅丝笼,从戗堤两端同时向河心进逼,平均每小时进占三米,最快达到五米。24日下午二时二十分,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局截流指挥部总指挥赵征同志下了最后的截流合龙命令。来自三门峡、刘家峡等地的十几辆自卸大卡车,满装着石料、铅丝笼、四面体和六面体的混凝土预制件,一辆挨一辆地飞快地把它们倾泻到越逼越窄的龙口。经过一小时的战斗,建设者一举塞住了十余米宽的龙口。千百年来支配着宁夏农业生产的黄河,今天已掌握在人民手里。站在两岸参观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和政府的负责人以及各市、县代表,立刻发出欢呼,锣鼓声、鞭炮声,刹时震响了青铜峡谷。
青铜峡工程是以灌溉为主综合发电、航运的大型水利枢纽,是黄河梯级开发的第一期工程之一。从1958年8月26日开工以来,一万多名建设者高举毛泽东思想和总路线、大跃进的红旗,以顽强的毅力和大胆革新精神,用洋镐和双手,啃骨头似地挖出了坝基总宽约四十米的四条大断层,排出渗水三千万立方米,终于征服了坝基破碎、断层多而宽、复盖层厚、地下渗水特别严重等困难,保证了坝基开挖和混凝土浇筑。
截流胜利之后,工地举行了庆祝大会。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书记处书记李景林同志在会上致词。他说,截流工程的完成,可以抬高黄河水位,河东、河西两大灌区的五大干渠的水量,就有了保证,这是宁夏回、汉族人民的一件大事。


第1版()
专栏:

在海外遭受许多折磨 回祖国感到无限温暖
千多名侨胞在深圳桥头受到热烈欢迎
方方等前往亲切慰问,归侨学生尽情唱起“社会主义好”
新华社广州25日电 又有一千二百多名侨胞今天回到祖国温暖的怀抱。这是今年以来经深圳回来的第四批归国侨胞。在这批归国华侨中,除极少数是从新加坡回来的以外,都来自印度尼西亚。
归侨们刚到达深圳桥头,便受到祖国亲人的热烈欢迎。中午十二时半,欢迎的人们敲着锣鼓,舞着狮子,迎接亲人。安装在桥头的广播器,播送出“歌唱祖国”的动人的歌声。深圳桥畔,充满着亲人团聚的欢乐气氛。欢迎的人们隔河向侨胞鼓掌和招手致意,侨胞们也兴奋地挥舞着手帕和报纸。当侨胞们越过深圳桥后,前来欢迎的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委员会委员方方走上前去和走在最前面的万隆归侨李柏仓热烈地拥抱。李柏仓激动地说:“我能回到祖国太高兴啦!”欢迎的人们站在桥头上不断和侨胞们握手问好。许多接待人员忙着为老弱侨胞携带行李。七十八岁的女归侨兰瑞花一家十口都回来了,接待人员帮助她扶老携幼。祖国的温暖使她十分感动;她的女儿和女婿感动得流下泪来。
今天到深圳欢迎归侨的,有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委员会委员庄希泉,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黄长水、庄明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连贯,对外贸易部海关总署副署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委员会委员胡仁沭,商业部办公厅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委员会委员张柱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尤扬祖、王源兴、常务委员蔡钟长,广东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蚁美厚,福建省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王汉杰,福建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郭瑞人,广西僮族自治区副主席卢绍武,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委员会委员吴益修、李梅及宝安县党政负责人和各界人民。
当归侨们在休息室休息的时候,都高高兴兴地吃喝着祖国人民为他们准备的糕点和茶水。方方和归侨们作了亲切的谈话。他说,我国侨胞曾经为印度尼西亚人民和民族作了许多有益的事情,这是我们感到光荣的。但是,印度尼西亚的有势力集团却在帝国主义的挑唆下,掀起了反华、排华活动。对此,我们祖国人民和所有的印度尼西亚华侨一样感到愤慨。他说,强大的祖国,随时都欢迎在海外遭受迫害和不愿意继续在海外居住的华侨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或学习。方方的谈话,受到侨胞们的热烈鼓掌欢迎。
晚上,归侨们乘坐专车,从深圳到达广州。沿途,归侨学生在车上尽情唱着“社会主义好”、“歌唱祖国”等歌曲。当归侨们乘坐的列车到达广州东站的时候,广东省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田心和广州市的归国华侨、侨眷的代表,都到车站热烈欢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