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2月2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黑龙江·浙江·宁夏
层层建立良种繁殖基地
本报讯 黑龙江省已形成县、公社到管理区的良种繁育网。全省各人民公社和国营农场,已按播种计划备齐各种作物良种,同时全省还调出大批良种支援了宁夏、吉林等十九个省(区)。
人民公社给良种繁育工作开辟了广阔的前途。各地人民公社按照本地区的具体情况,作了全面规划,在适合繁殖良种管理区建立了繁殖场;管理区也在适合繁殖良种的生产队设立了良种繁育队。全省六百多个人民公社中,建立良种繁殖场四百四十九处,四千七百多个管理区建立了繁殖队,全省形成了良种繁育体系,为保证良种需要和不断更换,以及新品种的培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59年全省由公社繁殖的优良品种达十亿斤,推广的优良品种达五百一十三个,使全省的良种播种面积达85%以上,其中春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的良种播种面积占93%。
新华社讯 浙江省各地在备耕中普遍建立了良种繁育基地,为今后进一步培育和普及高产良种,创造条件。目前,全省除两个县以外,其他县(市)都建立了直属良种繁育场,80%以上的公社也分别建立了良种繁殖场,45%以上的生产队有种子田。
1959年,浙江省各项主要农作物已经基本实现良种化。这一年,全省有省属良种繁育场一个,县良种繁育场十多个,公社的良种繁殖场四百多个。今年,省农业部门又建立了棉花、杂粮良种繁育场各一个,各专区、县、公社也都按照当地需要普遍建立了水稻、杂粮、棉、麻作物的良种繁育基地。
浙江省去年晚稻选种结束后,全省各专区先后召开了种子标兵会议,树立繁育良种的旗子,号召全省人民学习。
新华社讯 宁夏各地积极建立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网,进一步有计划地选育和培植良种。
大跃进以来,宁夏各地人民公社、生产大队都认真贯彻“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调剂”的种子工作方针,使良种面积很快扩大到占全部作物播种面积的78.6%。但在普及良种工作中,有些地区仍然有重视推广放松选育的现象,没有很好地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以致有些品种逐渐退化。今年自治区各级党委进一步加强了对种子工作的领导,从备耕工作开始就积极健全有关种子工作的组织机构,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各国营农场和专区、县农场已建立国家原种繁殖场二十四个,大部分人民公社都建立了社办良种繁育场,有二千多个生产大队也建立了种子专业队。国家原种繁殖场,主要是生产原种,负责引种和培育新品种;公社的良种繁育场,在社办农业科学研究所(站)的指导下负责扩大繁殖原种,满足生产大队的需要;生产大队的种子专业队,主要有计划地繁育本队需要的良种。
现在,各地的良种繁殖场和种子专业队,一般都选择了土质好的土地,准备繁育良种。各地农业科学研究部门正帮助人民公社培训种子繁育员、保管员和检查员,广泛传授科学技术。


第3版()
专栏:

春播一粒良种秋收万粒好粮
霞浦县备足春播良种,今年争取实现作物良种化
本报讯 福建霞浦县最近开展了推广良种的群众运动,并采取各项具体措施,备足了春播良种。
几年来,霞浦县委从领导生产的实践中,深刻体会到选用良种是花本少、收效大的增产措施。1953年全县良种播种面积只占播种总面积的12%,去年扩大到97%,今年争取实现各种作物良种化。县委根据去年评选和鉴定的结果,决定今年早稻要普及陆财号、南特号、朝鲜早、三冬早等良种,晚稻要普及九当早、乌壳尖、晚籼九号、霞粳一号、?糯等良种,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也要全面普及良种,进一步提高产量。全县各种作物迟熟的低产的劣种都要坚决淘汰,保证今年成为无劣种县。
为了实现上述要求,各级党委加强对种子工作的领导,层层建立种子工作领导机构。县成立种子委员会,由县委书记挂帅;各公社、大队也都分别成立了种子委员会和小组。县、社、队普遍整顿扩大原有的良种繁殖基地,积极发展新基地,划出专门土地进行良种繁殖试验。目前全县已有县办良种繁殖场一个,社办场十一个,队办场一百零四个,形成了县、社、队三级良种繁殖系统。为了促进群众性的选育良种工作,县委对群众选育良种还规定了奖励办法,凡能创造每穗五百粒以上的水稻新品种者,都给予奖励。
目前春播季节越来越近,为了备足春播良种,县委组织了种子工作干部和社队种子管理人员,对去年储备的各种作物良种,逐队逐仓进行了种类、品种和储藏量的检查。在自力更生为主、外援为辅的原则下,组织社队之间进行良种余缺调剂串换。全县已调剂串换早稻良种一千零五十九担,晚稻良种二千四百担;本县尚缺的良种,也于年前先后派出干部到兄弟县联系调拨,现已调回早稻良种一千多担,另有台糖134良种蔗苗二千多吨。由于抓得早,动手快,准备充分,目前全县早稻良种平均每亩有十八斤半,中晚稻良种平均每亩有十六斤二两,番薯苗、花生良种也已备足。
目前,各公社已普遍制订出今年种子工作的具体规划,并对各种水稻良种的推广,因地制宜地作了全面安排。如盐田公社最近召开了农业技术干部、老农和有关人员会议,按照沿海、半山区、山区等三种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参照品种的特性,作出了今年推广良种的具体计划。


第3版()
专栏:

好种好收成
苏田 (原载福建日报)


第3版()
专栏:

种子专家——陈志伦
他培育的小麦良种,每穗有一百二十多粒,具有秆硬、耐涝等特点;多包玉米每株可收一公斤左右;红薯每个七斤多重……。
四川眉山县青年农民选种家、东风人民公社党委书记陈志伦,从1953年以来,刻苦钻研,用环境培育、嫁接、杂交等方法,育成了水稻、玉米、小麦、棉花、红苕、芋头、蔬菜、油菜、土烟、双季葡萄、早熟水蜜桃等作物的新品种二十一个,大大提高了这些作物的产量。
陈志伦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里,是人民解放军的复员军人,1953年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几年来,他始终坚持不懈,从中小学的自然、动植物学学起,一直到达尔文学说、农业生物学、植物栽培学、土壤学、遗传学、米丘林选集和一些有关育种的书籍。同时,他还特别注意政治理论的学习。在开始学习这些书籍时,由于他的文化基础差,困难的确很大。因为他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远大的理想,一个理论问题搞不通,就一遍、两遍甚至三四遍地反复钻研;有时看书看昏了头,他就用冷水浇,让头脑清醒了再继续学习。但更重要的是他学了以后,能联系实际加以运用。毛主席的“实践论”,使他懂得了客观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道理,树立了农业生产的规律也是可以认识的信念。他相信,只要人们掌握它、利用它,就可以变低产为高产。
1954年,群众选他担任农业社的生产委员。农业社并且专门拨出一部分土地,作为科学研究试验的基地。
一天,他和生产队长们一道检查生产,看见地里长得很好的小麦,一片一片地倒伏了,大家心里非常痛惜。一个生产队长扯着路旁的野草说:“这些小麦为啥就不能像野草一样,长的立伸伸的呵!”这句话大大启发了正在沉思的陈志伦。他仔细一看,原来这正是耐旱耐涝的野麦草。他想:能不能用它来同小麦杂交呢?如果小麦也能像野麦草一样的生长该多好!他独自跑到田野去接野麦草的花粉。可是,从早上守到中午,都不见野麦草的花粉。一连观察、等待了好几天,他觉睡不好,饭吃不下,直到第四天下午,他再也忍不住了,就扯了一把野麦草猛地在纸上一抖,呵,有了花粉呵!真使他高兴极了。一个疑团涌上了他的心头:小麦是上午扬花,为什么野麦草偏偏要在下午才扬花呢?它们中间相错两三点钟,能杂交吗?他记得一本植物学书上曾经说过:远缘杂交往往有不可交配性和不孕性。怎么办呢?他一个人呆呆地在发愁。突然,有人在他肩上猛的一拍,“老陈,又失败了吗?”他抬头一看,是区委书记徐绍和。徐书记很亲切地鼓励他说:“一个共产党员不要怕困难,纵然失败了也不要灰心,要继续搞下去。”这次谈话给他增添了很大的勇气。当晚,他翻来复去再也睡不着觉,忽然想起苏联影片“驯虎女郎”的故事:她能把猛虎驯服听人使唤,难道我对这野草就没办法吗?第二天,他试用李森科处理玉米的长日照和短日照的方法来处理小麦,延迟它的扬花期,采集了野麦草的花粉进行授粉。最后终于收获了三百一十四颗不很饱满的杂种。1955年秋天,他把这些宝贵的种子播种在一块地里,长出了一些高秆的、矮秆的穗株来;他再用“梯级杂交法”和本地几个小麦品种进行杂交,在三四年间,选育出了四个秆硬、耐涝、抗倒伏、适应性强、穗大粒多的小麦新品种。这些小麦新品种每穗有一百二十多粒,大面积亩产平均在六百八十多斤至七百二十斤左右,比本地小麦品种增产将近一倍。
小麦杂交成功了,使陈志伦找到了揭开植物秘密的一些规律。循着这条轨迹,勇往直前,大胆创造,一个个的新品种都从他手里诞生了。他的家乡主产玉米,但产量一直不高,每亩只收两三百斤。经过他仔细观察、研究,发现产量不高的原因主要是每株玉米穗少、穗短、粒稀少。于是,他充分利用杂交优势打破历史陈规,采用马齿型玉米作钻木,爆裂型玉米作接种;第二代又用马齿玉米的花粉,授在无性嫁接成功的玉米丝上,获得了种子;随后以单株选择、培育等办法,育成了一种结穗多、粒子多的多包玉米新品种,每株有七、八包,能收玉米一公斤左右。此外,他还先后育成了产量高、粉质好、成熟期早、能抗倒伏的其它几个玉米新品种。其中“柳溪六号”玉米,亩产高达两千斤。
在陈志伦的带动和帮助下,这个公社的许多党、团员和积极分子都参加了科学研究试验。他们边学边干、边干边学,不仅在主粮上,而且在经济作物等各方面,都出现了百花竞放的欣欣向荣景象。他们用桃李嫁接方法,育成的桃子新品种,核小肉多,最大的每个重达十三两;高产红苕,一个即有七斤多重。他们还用本地鸭和西昌鸭杂交,创造了一只鸭体重十三斤的奇迹。


第3版()
专栏:

备足良种迎春耕
程浦
春播季节快要到了,广阔的大地正在等待人们撒下新的丰收的种子。农民常说:“好种出好苗,良种增产高。”为了迎接春播,各个地区、各个人民公社和生产队应该赶快把种子的准备工作抓起来,为春播准备好足够的良种。
农业“八字宪法”中,“种”字占了第四位。使用良种是实现农业增产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土、肥、水等项增产措施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如果推广良种的工作再紧紧跟上,做到各项措施密切配合,相得益彰,增产效果就会更大;如果种子工作跟不上,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抵销其他增产措施的作用。近两年来,特别是人民公社化以来,我国各地推广良种的工作有了很大的成绩。在不少地区,部分作物的良种种植面积已占总播种面积的十分之七、八;有些地区,主要作物的良种已经基本普及。但是,不能因此自满,在推广良种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作。在大多数地区,良种推广的面积还只占一部分,现在需要准备更多的良种,在更大的范围内进一步推广。就是良种推广面积较大的地区,仍然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某些良种开始发生退化现象,必须改用一部分新的良种;比如虽是优良品种,但种子的质量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参差不齐,影响出苗情况,等等。这些问题都要根据精益求精的精神,在播种之前,加以解决。选好了的种子还应该进行质量检验和发芽试验,这样,播种的时候,才能心中有数。
当前强调抓种子工作,还因为有以下两个情况:一是去年不少地区遭受了几十年来未有的大旱,留下的种子的品种可能不齐全,质量也不一定很好;二是今年各地普遍准备扩大播种面积,光靠去年选留的种子不够用了,必须增加一部分种子。各个地区、各个人民公社应该根据今年播种面积,全面地算一算种子的细账,看看种子到底需要多少,现在还缺多少,自己能解决多少,然后再想办法调剂。在调剂种子方面,各个地区之间、公社之间和公社内部,都应该发扬互助协作精神,互通有无;特别是对于灾区,更应该发扬共产主义的精神,优先帮助他们解决种子不足的困难。
种子工作是一项很细致的工作,从种子精选、调换、保管、验质到播前处理,需要有专业组织和人员负责到底。各个公社和生产队可以根据这项工作的需要,建立负责播种工作的专业队和专业组。


第3版()
专栏:

楚雄彝族自治州
开种子“赛宝会”
本报讯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最近召开了全州良种赛宝、选宝大会,鉴定了适宜在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推广种植的水稻、包谷、薯类、洋芋等十六种优良品种。通过这次“赛宝”大会,各县都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又进一步全面作出了今年良种种植规划,进行籽种排队。县与县、社与社、队与队还互相进行调剂。现在全州各公社已选留好水稻种子二千八百二十二万斤,平均每亩有种子二十点九斤。“赛宝会”确定今年全州推广的良种占百分之五十一,其中多是本地的优良品种。
目前,各公社、管理区、生产队都对种子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查,固定专人,分品种、分等级进行保管,一般都做到了无虫、无霉烂、无鼠雀、无事故,保证籽种贮藏安全。


第3版()
专栏:

耕田·运输·产乳
泉州市宝山大队综合利用耕牛
本报讯 福建省泉州市东海公社宝山大队实行耕牛“耕田、运输、产乳”的综合利用,既增加了收入,又有力地促进了养牛和生产大发展。这个队现有耕牛存栏头数达五百七十五头,比1958年年底增加了87%。
宝山大队境内山峦起伏,牧草丰富。过去由于耕牛一年只使用两、三个月,不少干部和社员存在着多养牛要多花饲料、多花工等顾虑,因此耕牛发展不快。公社化后,党支部加强发展耕牛的领导,建立养牛专业队,全面推广耕牛“耕田、运输、产乳”等综合利用,并根据耕牛性别、大小,定出包繁殖、包乳量、定员、定饲料、定肥料、定工分等责任制,月月评比、按季奖惩,从而使耕牛繁殖和耕牛的综合利用迅速开展起来。
在去年一年中,全队由于增加了大量耕牛,二千多亩田地都比往年多犁、多耙四、五遍以上,并增积增制和增施了近十万担牛厩肥和沤肥,再加上其他增产措施,使全队迅速改变了低产面貌,荣获水稻千斤大队的称号。随着牛奶产量的迅速增加和以牛力为主的运输业的空前发展,使全队节省了大量运输劳力,增加了大量收入。其中仅去年秋季利用牛拉双轮大车运送秋粮入库一项,就节约了八万个运粮劳动日。全队三百三十八头有繁殖能力的母牛中,有两百多头实行一面犁田一面挤奶以后,一年中出售牛奶的收入即达两万五千元,每户平均增加收入近五十元。
现在,广大社员正继续加强耕牛繁殖和养护工作,决定今年要把牛群扩大到七百五十头,平均每户达到一头半。


第3版()
专栏:

浙江瑞安县马屿人民公社实行耕牛役、乳、繁综合利用。图为新华生产队群英养牛场饲养员正在挤牛奶
新华社记者 沈楚白摄


第3版()
专栏:人民公社调查

人民公社搬来了波阳湖
——江西东乡小璜人民公社移山造海改造自然
胡廷棠 刘捷 蔡方作
江西省东乡县小璜人民公社,在1958年冬天到1959年春季,仅仅用了一百天的时间,就修起了两座能灌溉四万多亩稻田的大水库,解除了千百年来水旱灾害的威胁;1959年春天,又改造了大面积的低产田,使早稻一季的产量达到1958年全年总产量的90%,使这个历史上一贯缺粮的地区变成了余粮地区。社员们赞叹地说:“人民公社搬来了波阳湖,也搬来了黄金山。”
辛酸的回忆
水,小璜人民世世代代都渴望着。这里四面环山,丘陵起伏,方圆二百七十平方公里,既无湖泊,也无大的河流。晴了几天,焦黄的薄土就被晒透了;连下几天大雨,又到处是黄水滚滚,一片泥泞。
由于缺水,这里的农民每年几乎要以三分之一的时间来车水,直到精疲力尽,塘涸沟干。由于缺水,农作物的产量低得可怜。
水,在这里比生命都要宝贵!如今年老的人还清楚地记得有这样一桩事:清朝同治年间,莲塘和余家两个村的群众,在封建地主的指使和挑拨下,为一塘水的问题打了一场官司,一直打到总督衙门。总督没有办法,就叫人把一只烧得通红的铁靴拿到大堂之上,说:“哪个村有人敢出来穿上这只铁靴,就把水塘断给哪个村。”正在这紧张的时刻,莲塘村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农民于行可,毅然地走出人群,把自己的赤脚伸进烧红的铁靴,用生命换得了一口水塘的灌溉权。可是,一口塘又能灌溉多少田?人们在传诵着“行可公”的事迹时,总不免摇头叹息地说:“水比金子都贵,水就是命呀!要想日子好起来,除非把波阳湖搬来。”在当时,这只是一个不可实现的梦想。年年清明节,一些老农都要带着儿孙到“行可公”坟上烧香化纸,祈祷着风调雨顺。可是“行可公”死后无知,老天爷也没开恩,旱起来还是照样,严重时连人喝的水都很困难。
美好的愿望
解放后,小璜一带人民对旧有的三千多口“灯盏塘”、“碟子塘”进行了整修,同时修建了两百多座新的水利工程,扩大了灌溉面积一万多亩。在这个丘陵起伏、土质瘠薄的地区,第一次出现了灌田五百亩到一千亩的水利工程,破天荒地种上了一百多亩二季晚稻。但这些工程都比较小,全社七万多亩耕地,还有60%以上没有可靠的灌溉设施,遇上较长时间的干旱,农业生产仍然要受到严重的损失。
过去,当人们走过横山和华山口时,看到这两个地方都是口小肚大,曾经这样幻想过:要是在山口上能再长出个山包来,把水挡住,山下这一带可就水旱无忧了。可是这毕竟是幻想,凭空怎么会长出个山包来呢?1956年实现高级合作化以后,大家就议论着要在这两处修建水库。水库修成后,就可以灌溉四万多亩田。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一桩大事情啊!可是几个社一商量,就难住了。第一,两座水库共要占田五千多亩。这将由谁来补偿?第二,要迁移四个村庄,二百九十三户人家,怎样安置?第三,要挖几十万土方,这么多的劳动力哪里来?第四,要投资几十万元,这笔钱从哪里出?当时一个高级社只不过两三百户,这样单薄的力量,哪里承担得了如此巨大的重担,计划很难实现。
1958年,在全面大跃进形势的鼓舞下,小璜的人民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地要求解决水利问题。因为水的问题不解决,车水的劳动力占得太多,就抽不出更多的劳动力去实行精耕细作,挖掘土地潜力,广开增产门路,发展多种经济。于是,他们不得不再次决定兴修横山水库。工程委员会成立了,各个乡的民工任务也分配了,可是珊壁乡的群众认为自己受益小,积极性不高;分配给余家乡的竹木任务,也同样得不到欢迎。修水库的事又不得不再一次搁下来了。
广大社员从这些矛盾中,深深感到原来的小社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打破乡社界限,并小社为大社。1958年8月,各地建立人民公社的消息传到小璜后,群众欢声雷动,人心振奋,申请书从四面八方像雪片一样飞来。就这样,小璜、余家、珀?、珊壁四个乡三十五个农业社合并成立了小璜人民公社。
搬来了波阳湖
人民公社办事情,同从前大不一样。因为它有许多优越条件,说干就干,在成立公社的同一天,成立了横山、华山水利工程委员会。社员们都乐呵呵地说:“这是双喜临门。”的确,公社一成立,就显示了它的无比优越性。由于公社规模大,组织力量强,活动范围广,可以统一筹划全社生产和合理安排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原来修水库中遇到的那些难题,就都一一迎刃而解了。废掉的田,社里可以统一调剂,要迁出的人家,各大队可以分头妥善安置,劳动力可以全社统一调配,需要的投资公社也出得起。
一场移山造海,征服自然的伟大斗争开始了。社员们发出了“依靠公社办水利,牵到龙王当马骑”的豪言壮语。全社有一万零五百多个男女劳动力,在公社的统一调配下,虽然抽出了三千多人炼钢铁,但因为有四千多妇女从繁琐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后,勇敢地担当了全部秋收秋种任务,所以仍然能够抽调三千多名劳动力向水利进军。对于工程需要的物力、财力、技术力量,他们根据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特点,坚持自力更生的精神,提出了“钢筋自己打,木竹自己砍,工具自己造,水泥、石灰自己烧,技术力量自己培养,经费自己筹,炸药自己制,涵管自己做,石块自己开”的豪迈口号。这个口号提出后,真是无往不胜,无坚不摧。技术力量不足,公社就在工地上开办了一个训练班,培养了三十多名施工员。工程需要大量的水泥、石灰,就派了十二个社员到附近占圩公社去学烧水泥,派了一百名社员到本社的石灰矿上去烧石灰。缺钢筋,他们就在社员中收集废铁,抽调技术较高的铁工,用土炉铁锤打出了三千多斤钢筋。各队抽来的一百四十几名手工业工人,也在工地上建立了工厂,创制了二百三十节土火车、三十条木轨、四条空中索道,节约了四万多个劳动日。渠道上的涵管,原来计划用水泥,后来改用了自己砖瓦窑特制的瓦管。五座引水渡槽原来也计划用钢筋水泥,后来用木板、毛竹制成了,而这些木材、毛竹是由公社组织劳动力在余家大队砍的。
这两座水库工程是相当艰巨的。共计有七十六万土石方,渠道全长达一百华里,要翻越五十多个山头,穿过二百多个山谷溪流,架设了一百八十节木制导洪管(长达三百八十米),有六十多座附属建筑,灌溉面积包括原来三十五个高级社范围内的四万多亩耕地。这样浩大艰巨的工程,只靠一个高级社单独的力量是无论如何也办不成的。而公社成立后,三千名劳动大军,依靠公社各方面物质力量的支援,日夜奋战了一百天,就胜利完成了两座水库的全部工程。
横山水库放水的那一天,长长的渠道两旁站满了欢乐的人群。当清清的渠水在哗啦啦地奔流时,人们无法抑制自己心头的喜悦与激动。八十二岁的农民邹如和,沿着渠道整整走了八里路,边走边笑,笑得合不拢嘴。许多群众说:“过去多少朝代都没有解决的问题(水),人民公社一建立就很快地给办到了,一下子立下了大功,真是托毛主席的福!”有的说:“过去一熟都不保险,现在三熟也没有问题。”水,穿过山垅,穿过田坂,冲向二十里外的珊壁,飞向三十里外的下湖,四条蜿蜒曲折的干渠,就像两对美丽的龙须,灌溉着小璜四万多亩土地。过去人们常说:“要叫小璜有水,除非搬来波阳湖。”如今,依靠人民公社的力量,真正搬来了波阳湖。
这里永远是春天
水库建成了,给1959年的小璜带来了一个不平凡的春天。
小璜公社共有早稻五万四千多亩,一季晚稻一万三千多亩。这些水田中,亩产百斤左右的低产田有二万七千多亩。低产的原因主要是水利条件不好,耕作粗放。现在水的问题解决了,过去用在抗旱上的大批劳动力可以腾出来了。据统计,全社1959年全年可节省二十万个劳动日,加上全社适当地调整了土地,消灭了六千多亩插花田,这也可节省很多劳动力,于是人们的注意力就转到这一大片低产田上来了。他们面对着这片低产田,信心百倍地说:“人民公社能够搬来波阳湖,也就能够搬来黄金山!”
1959年春耕生产一开始,小璜公社就动员了千军万马投入了改造低产田的战斗。这在高级社时,这也是很难办到的。全社二十八个大队,组成了五十八支专业队伍,采取大兵团作战的办法,掀起了一个声势浩大的突击积肥送肥运动,给低产田下足了基肥,其中特别不好的田施的肥就更多,大部分低产田实行了三犁二耙一耥。还有一部分低产田,由于常遭山水冲刷,公社在发动大家改造低产田的同时,根据水土流失情况,全面作了规划,组织劳动力沿山作埂,山底开塘,防止水土流失,并在所有可能发生山水冲刷的地方,植树造林,以根除山水冲刷。
低产田一般都离村庄较远,为了管理上的方便,公社党委第一书记徐顺喜首先在古老岗上搭起了第一座茅棚,把改造低产田的指挥部搬到低产坂上,日战田间,夜伴禾眠。接着各个低产坂上都陆续地出现了一幢又一幢的茅棚,连养猪厂、肥料厂也都先后上坂了。五十八个专业队伍,都在低产坂上扎下了营寨。这样一来,远田变成了近田,瘦田变成了肥田,低产田的禾苗紧紧地追逐着高产田的禾苗。社员们兴奋地说:“如今生产真是大变样了。”
人民公社化后的第一个夏收,小璜出现了神话般的奇迹。全社五万零五百六十余亩早稻,总产量达到一千七百余万斤,一季产量就达到1958年全年总产量的90%。其中二万七千多亩低产田,普遍比1958年增产了一倍以上,有些甚至增加了好几倍。有二万五千亩低产田已摘掉了低产帽子,进入了一般高产田的行列。望着禾场上一堆堆金黄色的谷粒,人们忍不住从心里发出了欢乐的笑声,人民公社真正给小璜搬来了黄金山。有的群众说:“看到这样的好收成,眉毛不笑,胡子也要笑。”
夏收以后,小璜公社的田坂上又出现了一片新绿。这是人们在记忆中找不到的事。以往,早稻收割后,田土开坼,禾蔸朝天,几万亩田便一直要闲到第二年春天。如今呢,满坂水汪汪地,绿油油地,种下了两万八千多亩晚稻,而1958年的晚稻总共只有一百多亩,这是多么巨大的变化呀!其余两万多亩田,也都种上了红薯、粟等杂粮作物。他们说:“过去一片白,现在一片青。1959年的秋天和春天一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