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2月2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人民公社调查

制服腾格里的“黄龙”
——记甘肃省民勤县三雷人民公社的防沙斗争
中共甘肃省委人民公社调查组
灾难
打开甘肃省的地图,就会发现在“河西走廊”的北面,斜躺着巴丹吉林和腾格里大沙漠。这是两个闻名于世界的流沙的海洋。民勤县,像一根楔子插进黄色的海洋里,三面被黄沙包围着,很像一个孤岛。
我们所要介绍的这个公社,又处在民勤县最西的边沿,全社南北长八十华里,完全面临沙漠。全社有二十六个生产队、七千八百八十一户、三万八千五百七十九人、十万四千三百亩耕地,其中有二十四个队、七千一百六十三户、九万一千三百九十四亩土地,常受沙害。
在旧社会,这是块苦难重重的地方。每年2月到5月狂风一起,黄沙滚滚,遮天蔽日。沙借风力,风助沙威,把白天变成了暗夜,人们只好蹲在屋子里,点着灯,祷告“黄龙”息怒。这有什么用处呢!结果,仍然是:沙向前移,人向后退。头一天的平地,第二天成了沙丘,前一天的村庄,一夜间变成了荒野。根据可靠的记载,每年流沙向前移动三至八米。当地群众形容沙灾的情景说:“朝为庄园夕是沙,不知何处是我家!”
不久前,有人从三雷公社附近的沙窝中挖出了许多文物,判明过去有许多城镇村庄被风沙吞没了。摆在南乐村沙边上的残垣断壁,是残存的头坝地区。那里原有青松堡、南乐堡、沙山堡等二十多个村子,二千多户人家、二万多亩土地,几乎全被黄沙吞没,只剩下了三个村子,三百多户人家。南乐堡附近,有一个方方正正的残垣破壁,像一个小小的城堡。从群众流传下来的“先有南乐堡后有民勤城”的说法判断,这是几千年前被沙埋掉的古民勤城。
那时,压在三雷公社地区人们身上的是两座山:一座是地主恶霸,一座是狂风黄沙。在马步青匪帮血腥统治的年代里,人民遭受到空前的浩劫。匪徒们一面在当地牧放大批骆驼,一面按照地亩抽柴要草,规定每亩地交纳柴草各五十斤,并宣称
“民勤人和核桃一样要砸着吃”,将这里仅有的一些树木摧残光了,这样就更加重了风沙的危害,人民生活越来越贫困。贫苦的农民,受不了天灾人祸的折磨,纷纷逃亡。“沙丘压庄园,流沙埋农田,西风打死苗,热风吹干田”的惨景继续着,人们流离失所的生活继续着……。
旧社会,把农民蹂躏得不死不活,在苦难的深渊里呻吟。腾格里沙漠,威风凛凛。人,在大自然面前变得战战兢兢,从不敢想如何抵抗风沙!
觉醒
新中国成立了,农民们翻身解放了。三雷地区的农民敲锣打鼓,庆祝自己当了主人。不过,那时候的鼓声,只是给旧社会送葬,而不是对风沙宣战。农民没有信心做大自然的主人,当然更不敢想怎样去征服沙漠了。
从解放那天起,党就知道这里农民的苦处,领导农民向风沙作斗争。到1951年,响亮地提出了消灭风沙灾害的口号。可是,无法一下子扫清风沙灾害留在农民心上的暗影。大多数的群众认为:“沙是黄龙,越治越穷”。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民勤这块地方,终归是一块“死地”,迟早会被沙淹掉。党,懂得农民世世代代遭受的痛苦,以及由于这种世世代代的痛苦造成的悲观心理。对农民的宿命观点不是埋怨,而是耐心教育。于是确定了一种工作方法:树立旗帜,先易后难,由近及远,典型示范,逐步推广,教育群众。用这个方法领导群众植树造林、封沙育草、埋压沙丘、栽插风墙。
当时,薛百生产队有个农民薛万祥,热烈响应了党的号召,带领老婆孩子和其他积极分子在渠边、地畔种树,试验压沙。他们这种行动,被人看作是不自量力,是件太稀奇的事情。有些人不但不去压沙,还站在一边指手划脚,议论纷纷。有的说:“沙丘多得很,压到胡子白了,也压不住一个沙丘。”“等庙修成,神就老啦”;“种树不顶吃,何必多费力”。这些话并没有动摇积极分子们的决心,他们仍然按照党指引的方向积极实干。他们每天到四、五里以外的地方去挑运泥土,压盖黄沙,然后种上红柳、沙蒿。
有一天,暴躁的腾格里,掀起了一场九级大风,把树苗刮光了。人们灰心、失望,不愿再去压沙。薛万祥又耐心地动员了几个人向沙丘走去。可是同去的人谁也不热心,栽上几棵树苗就回家了。沙丘上只剩下薛万祥一家四口。沙漠上的气候变化莫测,白天太阳把流沙晒得火热,蒸得人透不过气来,脚也烫得无法走动。薛万祥一家昼夜不停担土压沙,抢种树苗。1951年秋季,中共民勤县委根据这批先进分子创造的奇迹,召开了林业会议,总结了压沙的经验,奖励了薛万祥等林业劳动模范。接着,薛万祥又出席了西北区林业会议。他从西安回来以后,背着干粮,打着会议奖给的锦旗,步行各乡,传播他们亲手创造的防沙经验:“一户一畦苗,树苗不缺少”;“家有千墩柳,烧柴不发愁”;“绿化沙滩种沙枣,埋压沙丘种黄蒿”;“寸草遮丈风,沙丘永不动”。先进分子们的成就,初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许多人开始觉得“黄龙”也可以治一治,便组织了入股分红的防沙小组,到大漠边沿植树造林去了!
这样,人们掀起了治沙的热潮。从1951年到1953年,三雷地区共植树造林一万九千六百二十二亩,封沙育草二十万亩,育苗二百九十五亩;还试压了五十个小沙丘。在这些成就面前,人们信心大增,不再说“沙是黄龙越治越穷”,反而感到
“沙是黄龙,不压不行”了。这是人民群众觉悟的开始。三年的成就是很小的,然而壮起了群众的胆量,奠定了以后取得更大胜利的思想基础。
对峙
农业合作化运动,将三雷地区的防沙斗争推进到新的阶段:由渠边、地畔种树防沙到营造规模较大的防护林带,由试压小型的沙丘到成百地压大沙丘,由单纯的造林防沙到农林结合综合利用,由群众原来认为“造林光占地,秋天肚里饥”,到大家说:“林带是个聚宝盆,又挡风沙又产粮”。
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农业利益和林业利益的有机结合,更大地激发了群众防沙造林的积极性。人们依靠组织起来的力量,从1954年到1957年,共植树造林八万六千二百八十亩,育苗一千八百五十八亩,压埋大型沙丘九百五十二个,使三万亩土地摆脱了风沙的威胁。沙线以内的地区,基本上实现了绿化,改以往只能种秋、不能种夏为有夏有秋、双双丰收,并且开始种植棉花一万多亩。历史上年年成灾的缺粮地区,从此一跃而为余粮地区了。现实生活,使人们懂得了组织起来的好处。
这时,在防沙斗争中也不是没有矛盾的。这里有二十六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每社平均只有三百户人家,劳动力、土地和生产工具都有限。在防治风沙的活动中往往是:这个社在地头插上风墙挡沙,结果沙跑到另一个社的田里去了,那个社借风扬沙,沙又淹没了这个社的农田。因为不能统一筹划,全面治理,结果,哪个社也治不完,风沙仍乘隙钻到农田里来。同时,由于各社受益不同,也妨碍着人们向沙漠齐心协力的进攻。薛百农业社风沙线长达三十里,大量农田被风沙淹没,人们想多育苗、多植树造林,但是土地有限,育了苗,就要少打粮食,不敢下决心。宋和农业社风沙线只有十五里,风沙侵袭较轻,人们打算到薛百农业社的风沙线上造林,解决自己的烧柴问题,因受益问题无法解决,薛百农业社不答应。薛百农业社想要宋和农业社调剂一批树苗,宋和农业社因本社烧柴需要,也不能调剂。当时,各社的界限打不开,不能互通有无。而风沙呢,不管你什么社、乡的界限,依然滚滚而来。
人们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自然地产生了建立更大的生产组织的要求。毛主席号召绿化祖国,更鼓舞了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他们在1956年,曾打破社、乡的界线;成立了联合防沙造林委员会;统一规划,有计划地植树造林,划分地段,开展林间副业生产。五星、薛百、茂林、宋四、更名五个农业社,组织劳动力在王家路、祁家湾沙口插上了风墙,营造了护田林带。这一年,三雷地区群众共造林二万八千五百亩,埋压沙丘六百二十个,还展开了林间副业生产,收入达二十六万元。经过这几年的努力,风沙再不向前移动了,沙害被制止了。人们在联合斗争中初次看到了“大”的好处。
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到不仅要“大”,而且要“公”,只有又“大”又“公”,才能通过全面规划根治风沙,综合利用、营造防沙林、用材林、经济林和开辟新的农田、牧场,才能在更大规模上开展群众性的防沙造林与专业管理经营、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种事业,才能使农、林、牧、副、渔和工业全面发展。人们知道沙害虽然停止了,却没有根绝,想完成这个任务,必须从内线打到外线去,必须向沙漠进攻,与沙漠争田。当时,困难在于没有这样大的力量。这个矛盾在人们的心里得不到解决,向沙漠进攻的愿望不能变成行动。腾格里沙漠时刻想待机而起,人们想完全制服“黄龙”又缺少进攻的力量,因而形成人与沙的对峙形势。
进攻
毛主席提出“人民公社好”的指示,给三雷人民指出了向沙漠进攻的道路,走向全面繁荣的道路。三雷地区的农民欢天喜地,于1958年8月21日,在全县举起了第一面人民公社的红旗。
三雷人民公社包括原来的三雷、田斌、更名、薛百四个乡,二十六个农业社。人民公社将各农业社人民结成了一个整体,充分动员和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并在宜于育苗的地方育苗,宜于造林的地方造林,该修渠的修渠,该打井的打井,解决了农业社所不能解决的矛盾,组织了一支空前强大的力量,向着共同的敌人——风沙,展开了由内线防御转入外线的全面进攻。从此,三雷公社地区的防沙工作由在沙漠边沿营造防护林带到深入沙漠腹地植树种草,利用沙漠创造财富,由单纯的造林压沙到把水引进沙漠、改造沙漠、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群众由原来认为“保住庄园就不错”到“要叫沙漠把宝献”了!
人民公社一成立,就在更大的范围内,制定了全面根治风
沙的规划,统一安排了全社一万七千一百个劳动力,组成了大
炼钢铁、深翻、秋收、兴修水利和治沙五路大军。由六千三百多人组成的治沙远征大军高举红旗,深入沙漠腹地四十里,日战沙滩,夜宿沙窝。经过1958年冬季和1959年春季两次突击,植树造林七万零一百八十五亩,封沙育草三十八万亩,幼林抚育四万五千多亩。大规模的防沙运动,改变了千百年来“沙向前移,人向后退”的局面,由原来每年流沙向前移动三至八米,到人们在一年中攻进沙漠四十里。治沙的同时,各项生产也搞得很出色。1958年秋天全社80%的土地进行了深翻,积肥量比往年增加了40%,下种量由过去的二十多斤提高到四十斤,并全部使用马拉机播种。这些耕作制度上的改革,在处于风沙线上的三雷公社来说,确实是件破天荒的大事。在农田基本建设、适时播种、管理加工和收割等方面,都充分发挥了公社的高度组织作用。如春播由1958年的二十天缩短到1959年的十五天,夏收的时间也比头一年缩短了三分之一。
公社打破了原来农业社的界限,统一领导,划分地段,建立了二十三个林场,抽调了三百二十个有丰富治沙经验的社员,专业进行防沙造林。新组织起来的林场,人员固定,居住集中,便于学习技术;常年采集树种、草籽,培育幼苗,为今后更大规模地向沙漠进攻作好了充分准备,还大大节省了劳动力,保证了质量。同时,贯彻了“造林护林”并举的方针,加强了林间灌溉、锄草、插补等管理工作。育苗、植树造林的专业化,使植树造林种草的成活率,由1957年的70%提高到1959年的90%以上。专业林场在营造护田林带的同时,开始大规模营造经济林,1958年秋和1959年春在固定的沙丘周围,培植了苹果、梨、杏、桃、枣等经济林三千零十四亩,压葡萄一万多架,林带里间种了粮食作物三百五十亩,瓜菜一百二十亩,油料二十亩。现在占居着前哨阵地的林场,已有七个迁进沙漠腹地,建筑了七百二十平方米的建筑物,沙漠里出现了新的村庄,著名林业劳模薛万祥领导的沙井子林场已深入沙漠二十里。人们从沙漠那里夺回了大片土地。人们笑着说:“嗬,现在是人向前进,沙向后退了!”
人民公社组织规模大,资金雄厚,为利用机械等先进工具向沙漠进攻创造了条件。公社化后在大规模人工造林的同时,开始利用飞机和拖拉机等先进工具在沙漠中大面积的播种草籽。1958年秋飞机在绿色长城以外二十多里的沙漠中,播种黄蒿、马莲等五万多亩,一般发芽良好,每平方米发芽五百至八百株。最近又播种了两万多亩。林场1959年用植树机等机械工具,植树三百多亩。许多群众远道前往参观,不少老年人兴奋得流下了泪。运用这些先进工具向自然灾害作斗争,更加给群众增添了向风沙展开全面进攻的信心和力量。
人民公社调动了五千五百个劳动力,同各兄弟公社联合兴修红崖山沙漠水库和跃进渠工程。这座沙漠水库可蓄水一亿二千多万方。跃进渠长一百六十多里,穿过沙漠、沼泽地带,要全部用石块衬砌。这些工程1960年春季全部完成后,就可以战胜风沙带来的干旱威胁,使全社耕地全部成为足水地。这是人们征服沙患的创举。公社还大战二十天,劈开十座沙山,修成了二十一里长的第二干渠和组织群众挖井。这些工程都已发挥效益,在1959年夏秋无雨严重干旱的情况下,给庄稼普遍浇了两次水,保证了大丰收。
繁荣
三雷公社的人民,在向风沙作斗争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民公社,带给他们向风沙进攻的力量。使他们可以命令风沙退却了!
三雷公社地区的人民在1952年提出的“风不成灾,沙不南移,戈壁变绿洲,沙漠变良田”的长远奋斗目标,在人民公社成立的第一年,开始变成了生活的真实。村旁培植起许多花果园,大片黄蒿围定了一堆堆的沙丘,一条八十里长的绿色长城自东而西屹立在沙防前线,林外黄沙大漠里的林场培育的苗圃生机旺盛,这是人们准备1960年更大规模的改造沙漠的前哨阵地。跃进渠第一段工程已经完工,渠里行驶着木船,第二干渠已全部通水,将全社十万亩耕地变成水地。和兄弟公社联合修起的红崖山沙漠水库,已储水一亿一千万立方。三雷公社地区再也不是“一阵大风沙满天,百姓千年哭断肠”,而是“粮棉连年大增产,沙村硬要赶江南”了!
三雷公社建社第一年,获得了粮棉大丰收。1959年粮食亩产量四百零一斤,比1958年增加了16%,棉花总产六十二万四千多斤,比1958年增长84.5%。社办林场开展林、副综合经营,总收入达一百零五万元,相当于合作化后四年总和的85%。随着生产的发展,社员收入1959年比1958年平均增长30%。解放前,逃亡只剩下九户的薛百村,现在,是一个有四百多户人家的欢乐的大村子了,全村85%的人家,过着相当于富裕中农的生活。1958年秋天,北方九省(区)绿化沙漠现场会议的代表,来这里参观时留下了这样的赞语:“来到薛百村,人人笑吟吟,好花观不完,好果尝不尽,沙漠穿绿衣,荒滩变园林,生产大发展,生活似蜜甜”。
人民公社化的一年,是三雷人民向风沙大进攻、大胜利的一年。腾格里的暴躁性格依然没有改变,还时常掀起黑风和红风。但是,它在人们的心目中再不是什么神物了,而是可以驯服的“黄龙”。人,在沙漠面前越战越勇。他们现在正朝着“防护林带育桑蚕,沙漠尽成葡萄园,果木品种甲天下,高产金榜列粮棉”的目标,大踏步地前进。


第7版()
专栏:报刊文摘

开展以机械化半机械化为中心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
把革命干劲同技术革新结合起来
当前,群众性的增产节约运动的主要内容,是继续广泛深入地开展以机械化、半机械化为中心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历来的生产发展史,都是生产者不断用新的生产技术,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代替旧的生产技术,超过旧的劳动生产率的历史。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高速度的增长,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胜于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标志。列宁曾经说过:“共产主义就是利用先进技术的、自愿自觉的、联合起来的工人所创造出来的较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列宁全集第29卷388页)。由此可见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性。
从群众运动的持续发展来看,现在工人群众的革命干劲已经充分地动员起来了,我们必须把它引导到对于发展生产具有决定意义的方向上去,引导到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方向上去。经验证明,只有把广大群众的革命干劲同技术革新结合起来,把苦干的精神、实干的作风和巧干的办法结合起来,群众的革命干劲才能巩固和持久。
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必须政治挂帅,思想先行。
第一、要树立不断革命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反对懦夫和懒汉的世界观。技术革命是无止境的,我们既不要被企业技术落后所吓住,也不要被企业技术先进所吓住。技术落后的中小企业技术革新的潜力大,可以搞机械化、半机械化;技术先进的大企业,也有许多手工操作,需要用机械来代替,并且可以在机械化的基础上大搞自动化、半自动化。
第二、坚持领导、技术干部和群众三结合的方法,大搞群众运动,反对不相信群众,脱离群众,少数人关门搞技术革命的做法。群众,是直接的生产者,离开群众的生产经验,一切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都将一事无成。第一机床厂去年上半年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时候,曾经有不少技术人员不赞成“三结合”,说“三结合”有“三不能”:设计不能结合;新产品不能结合;尖端复杂的技术不能结合。但是,当群众运动发动起来以后,“三不能”的理论立刻破产了。“三结合”不但不是“三不能”,相反的大大地提高了机床设计和制造的质量和产量。
第三、坚决支持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过程中的新生事物,反对对待新生事物百般挑剔的资产阶级老爷式的态度。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都是新生事物。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总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复杂迂回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多次失败,才能成功。在暂时失败的时候,那些有保守思想的人往往会出来泼冷水,我们必须坚决站在新生事物的一边,支持它,像爱护幼苗一样的培植它,保护它成长。
第四、坚持自力更生,洋土并举的方针,反对单纯依赖领导,只会伸手要东西,重洋轻土的思想。技术革命的根本路线,是实干、苦干、巧干,自力更生的路线,能洋就洋,不能洋就土,洋土并举。
许多厂矿的经验证明,从洋着眼,从土着手,再由土到洋,不断提高,可以使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
(摘自1960年第三期“前线”社论:“树起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红旗”)
人人动手土法上马自力更生
开展以机械化半机械化为中心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是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的重要内容之一;
集中力量解决手工操作机械化、半机械化的问题,是当前工业生产和技术革命运动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今年工业生产开门红、红到底最有力的措施。一些企业中,常常有这样一种情况:主要车间技术革新越发展,对手工操作工种和工序的压力就越大,有时竟不得不在这些方面增加工人。这对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技术革命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显然都是不利的。特别像破碎、装卸、运输、采掘、包装、炊具和机械工业中的铸、锻等环节,更迫切需要以机械来代替人力,以提高效率和解放劳力。目前,就一般企业来说,不论新、老、大、小,这个方面的潜力都很大。
摆脱繁重的手工劳动,是广大工人的迫切愿望。他们满腔热情地投入这一运动,兴高采烈地歌唱“获得了又一次解放”。只有实行机械化,并且进而实现自动化,工人才能够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劳动效率大大提高,在生产过程中,也就不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大大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种情况下,劳动才有可能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时间更好地从事政治文化技术学习,为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打下基础;而这,正是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条件。
和经济建设中的其他各项工作一样,实现手工操作机械化、半机械化,也必须造成一个强大的有规划、有领导、有组织的群众运动。人人动手,土法上马,自力更生,从现有的基础出发,在手工操作机械化半机械化方面,从现在起就掀起一个轰轰烈烈的群众性热潮。这是一条符合总路线精神的多快好省之道。这是我国工业走向现代化的根本方针。
同实现机械化一样,实现自动化的正确方针,同样应该是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土法上马,由土到洋。在目前一个时期,把力量侧重在手工操作机械化、半机械化方面是必要的,但是也应当不放过一切机会,去促进机械操作自动化运动的发展。同样,在推行手工操作机械化半机械化和机械操作自动化半自动化的同时,对于一切新的技术经验的传播和推广工作,以及针对高、精、尖、大、新的科学技术的研究试验,也不能放松。(摘自2月12日“中国青年报”社论:“持续跃进的一个重要保证”)
技术上也要不断革命
不断提高机械化程度,不仅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增长,也意味着体力消耗的减轻和单位产品劳动量的减少。有些工人同志说得好:“不搞机械化不得了,搞了机械化了不得,苦干能翻一倍二倍,巧干能翻十倍百倍。”工人同志对于革新设备的积极性是无比地高涨的。一方面他们深刻地理解到只有加速提高机械化程度,才可以高速度地发展工业生产,加速社会主义的建设;另一方面也由于他们充分地认识到随着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劳动条件的不断改善,工人就可以利用更多的业余时间研究技术、学习政治和文化,使自己逐步成为具有高度政治觉悟、高度文化和高度科学技术水平的劳动者,为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创造条件。所以大搞机械化、半机械化运动,进行工具和设备的改革,这是引起生产的更大改革和飞跃发展的一个积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地把生产中一些笨重的体力劳动,效率不高的手工操作,改变为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操作,积极地把国民经济首先是工业生产转移到更高的技术基础方面来,为创造出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为我们加速建设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良好的条件。
要大搞机械化、半机械化,在技术上进行不断革命,首先就要求人们有雄心壮志和不断革命的思想。毛主席在“实践论”中说:“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不断提高机械化程度,是改造大自然的革命的一种,这种技术上的革命也是不断前进,永无止境的。任何一项现代技术的成就,在社会生产发展中,只是起到除旧布新,继往开来的作用。有的同志看不清这一点,当本厂、本车间现有机械化程度比较高的时候,或者当技术改造上获得一些重大成就的时候,就容易坐井观天,自满起来,产生一种“到此为止”的思想。这显然是不对的。我们应当看到,所谓机械化程度比较高,那仅是指在目前阶段和在一定的范围内比较而言的,如果从长远的发展观点和在更大的范围内加以衡量,那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而且,在现在许多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工厂中,也还有一些工种或一些工序机械化程度不高,需要迅速地加以解决。
(摘自江苏“群众”1960年第三期,姚远:“大搞机械化半机械化运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