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2月19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改变过去落后面貌
安徽高等教育突飞猛进
本报讯 安徽省高等教育事业在党的领导下,一年多来获得迅速发展和提高,改变了过去的落后面貌。
安徽高等教育的基础非常薄弱,解放前夕仅有两所设备十分简陋的学校。解放后,安徽的高等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58年以前的几年中,又陆续建立了三所高等学校,大跃进以来,高等学校教育获得更快的发展,现在全省高等学校已增加到三十二所,比1949年增加了十五倍。学生由1949年的一千零五十二人增加到二万八千多人,增加了二十多倍。解放前两所高等学校院系很少,有的系只有几个学生,甚至只有一、两个学生。现在光合肥工业大学就有七个系,十七个专业,新创办的安徽大学也有七个系,九个专业。解放后全省高等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各类建设人材八千三百多人。
安徽高等学校不仅在数量上有了很大发展,在质量上也有了飞快的跃进。首先,学校的工农成份的学生大大增加。旧的学校学生绝大部分是地主、资产阶级的子弟,劳动人民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现在,劳动人民的子弟大批进入高等学府进行深造。据统计,高等学校工农成份学生的比例逐年提高,1953年占全部在校学生总数的25.47%,现在已占50.59%,其中有的学校占到70%以上。其次,由于贯彻了党的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学生普遍参加劳动,大办工厂和农场,广大师生积极参加了全民炼钢的运动,学生的精神面貌起了显著的变化,个个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安徽大学去年暑期回上海的二百六十五名学生,自动地组织起来到上海郊区公社参加劳动一个月,受到了社员的热烈赞扬。安徽医学院有的学生过去嫌工人和农民脏,不愿下厂、下乡为劳动人民治病,现在他们却觉得为劳动人民服务是光荣的事情。1958年夏天学生们热烈响应号召,到青阳、枞阳等县普查血吸虫、血丝虫病,并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各高等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采取了集体备课,课前进行试讲,派出去进修等办法来培养教师。安徽大学数学力学系刚毕业的助教郑主庥新开高等数学的微分方程,获得了领导和学生们的称赞。由于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质量随着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迅速提高。
各高等学校在科学研究上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合肥工业大学1958年完成五百七十六个科学研究项目,去年完成八百八十六个,其中有重大价值的有:地质系结合普查绘制的安徽省大地构造图,机制系试制成功的诺维可夫齿轮减速箱等。新建的安徽大学一年来共完成科学研究项目五十多个,数学力学系师生试制成功了拉普拉斯方程和重调和方程摸拟计算机。安徽医学院在研究治疗高血压病D105方时,在缺少仪器设备的条件下,组织高年级学生到工厂、城市进行普查、搜集资料,找线索进行化验,终于使这次研究获得成功。由于发挥了新老教师的作用,该院还试制成功心纤维颤动机,鼓膜投影机等各种仪器,并且在治疗癌症,开颅、心脏、肝叶切除等技术方面都获得初步效果。该院还写出了许多篇科学论文,曾经获得卫生部奖给的“医学卫生技术革命先锋”的集体奖状。


第4版()
专栏:

长春宽城区中小型工厂密切合作
联合举办业余工业学院
一年来培养一批技术人材促进生产发展
新华社长春电 长春市宽城区三十二个中、小型工厂联合举办了一所业余工业学院,一年来由于加强党的领导,认真贯彻执行了党的教育方针,已经培养出一批技术人材,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参加学习的职工中,已有五百三十五名达到全日制大学相同科系的一年级生水平,四百七十四名具有高中文化水平;全院学员提出的重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建议共一千多项。
1958年工农业生产大跃进时,长春市宽城区的许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都发展成为地方国营工厂,增加了新的生产品种,生产逐步走向机械化。由于这些中小型工厂生产迅速发展,广大职工现有的文化技术水平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同时,各工厂又没有力量独立创办业余大学,部分具有相当于高中文化水平的技术工人得不到进修的机会,技术水平不能迅速提高。根据这一情况,中共长春市宽城区委在大办各级各类职工业余文化学校的同时,采用各工厂联合办学的形式,举办起这所业余工业学院。招收具有高中毕业和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的工人、技术人员和行政管理干部参加学习,年限为四年半,毕业后,可以达到全日制大专学校毕业水平。
这个业余工业学院根据全区电机工业、冶金工业、轻工业的生产需要,设置了机械制造、电机、化工等五个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授课时间等方面,本着从实际出发,结合生产,为生产服务的原则,作了妥善安排。目前,全院共有学员五百多名。学院还根据各工厂的需要,建立了中等专业部,设有技工、车工、钳工、化工等专业,培养中级技术人材,现有四百多名工人入学。
中、小型工厂联合办学,充分发挥了各厂的潜力,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这个业余工业学院除和吉林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协作,聘请它们的教师讲课外,主要是把长春市宽城区所属各工厂的既有理论知识又富有生产经验的技术干部组织起来,由他们担任兼职教师。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工厂抽调一名党支部书记担任学院的教导主任。经常召开师生座谈会,了解教学情况,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学院并通过加强教师们的政治思想教育,提高他们政治责任感的办法,使他们认真备课,不断提高授课质量。
这所业余工业学院建立一年多来,在提高学员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培养技术人材上,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大学班学员,经过一年的学习,理论知识已经达到全日制大学相应科、系一年级的水平。中等专业部的学员经过一年的学习,也都具有高中文化程度。一年多来,全体学员在生产中,曾提出了一千多项较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革项目。


第4版()
专栏:

为中小工厂培养大量技术人材
天津和平区业余学校办得好
本报讯 天津市和平区工人业余中等技术学校,采取长期培养和短期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创造了多快好省地培养技术人材的好经验。
天津市和平区中小型工厂多、技术人员少,工种复杂,每一个工种的职工人数很少。在这些工厂的业余学校中进行系统的技术教育,在编班、设课和师资等问题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平区教育局针对这种情况,1958年创办了一所工人业余中等技术学校。现在,这个学校有初等专业技术班、中等专业技术班、单科技术专修班和专业讲习班共四十九个班级,学员包括来自五百多个工厂的二千四百多人。还有定期和不定期的专题讲座,听课职工约三千五百多人。学员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出席率经常保持在90%上下。
紧密结合生产,采取“长期培养”和“短期训练”相结合、“系统深造”和“单科专修”相结合、“正规班级”和“专题讲座”相结合等两条腿走路的方法,是和平区工人业余中等技术学校多快好省地培养技术人材的一项重要经验。这个学校在建校初期只开办了一些技术文化“二合一”的单科进修班,即一门技术课配上一门文化课,如制图班兼学几何,工程力学班兼学代数物理等。单科进修班一学期一结业,学员还可以继续系统进修。由于单科技术进修重点突出,学完就能用于生产,因此很受学员欢迎。这个学校除了结合当前生产急需调整了原有的单科技术进修班外,又举办了初等专业技术班和中等专业技术班。并结合不同时期的生产关键,组织了技术讲座和系统的技术讲习班。
目前,这个学校的初等技术学习班设有钳工、金属切削加工和电气检修三个专业。其中文化课占55%,技术课占45%,招收高小毕业程度的工人,学习三年后达到普通初等技术学校毕业水平。在中等专业技术班里设有机械制造、电机制造和工业企业电气设备三个专业。其中文化课占45%,技术课占55%,招收初中毕业程度的工人,学习四年后相当普通中等技术学校毕业水平。这两类技术班在课程设置方面采取了文化课和技术课同时并进的办法;同时,在文化课的安排上也根据技术课和生产的需要作了相应的调整。这样,既可以使学员学完了全部专业以后,得到系统提高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又能在学习每一门专业课程时和当前的生产结合起来,解决生产问题。
没有条件进行系统提高而又急需学习一种生产技术的工人,可以进入单科进修班学习。这样的班级分电机电器、机械和无线电三大类,包括十二个专修班,招收具有高小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学习半年。毕业后还可以再选修其他专业。
一年多来通过技术教育,不少职工提高了技术水平,解决了技术革新中的关键问题。去年上半年在这个学校单科进修班毕业的一千五百多名学员,现在绝大部分都成了技术骨干。不少人还当了技术员。金属切削加工班学员、天津第五内燃机厂工人郑心维、王庆杰和曹庆祥集体创制了一台万能机床。机械制造班学员、天津锻压机床厂钳工孟昭舟学习了制图学等知识,在其他工人的协助下,设计制造了研阀机,提高工作效率十二倍。
这个学校在中共和平区委的领导和帮助下,还注意调动社会上各方面办学校的积极性,以最快的速度,用最少的资金,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材。没有校舍,他们就向天津市第十七中学和甘肃路小学第一分校借用了三十多间教室。市、区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等单位也借给他们仪器设备和科学技术电影等。缺乏技术课教师,学校便通过市、区科学部门和工厂企业党委等各级组织,介绍有关工厂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来学校兼任技术课。这个学校现有的五十二名教职员中,有三十九名兼职教师是来自二十七个工厂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
(洪敏生)


第4版()
专栏:

中捷科学合作1960年执行计划签字
新华社18日讯 中国科学院和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科学合作1960年执行计划签字仪式,今天在北京举行。
代表中国科学院签字的是中国科学院代表团团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代表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签字的是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代表团团长、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语言学学部主任、东方学研究所所长普鲁司克院士。参加签字仪式的除双方代表团的全体成员外,还有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和捷克斯洛伐克驻中国大使布希尼亚克、文化参赞雷曼等。
晚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举行宴会招待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代表团。


第4版()
专栏:

越南文化代表团离京去各地访问
新华社18日讯 应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邀请来我国商订中越文化合作协定1960年执行计划的越南文化代表团,在同我国签订了今年度执行计划和在北京访问以后,今天乘火车去各地参观访问。
到车站欢送的有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张致祥、丁西林、文化部副部长胡愈之及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刘子余等。
越南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陈仲括也到车站送行。


第4版()
专栏:

国家大力援助 归侨努力生产
华侨农场成为幸福家园
广东归侨工人积极参加祖国建设涌现许多先进生产者
据新华社18日讯 广东、福建、广西等地的华侨农场越办越好,成为归国华侨幸福的家园。
为了安置无家可归、无亲可投的归国华侨,国家从1951年开始先后创办了八个国营华侨农场:广东的海南岛兴隆华侨农场、保亭华侨农场、花县华侨农场、陆丰华侨农场、翁源华侨农场,福建的常山华侨农场、北硿华侨农场和广西的武鸣华侨农场。此外,还有二十六个农场是由华侨投资经营的。这些农场共拥有土地一百五十多万亩,先后安置归国华侨一万四千多人。去年以来,印度尼西亚一部分敌视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友好的有影响的势力,掀起了排华逆流,一些华侨被迫回国,其中一部分也被安置到这些农场参加建设。这些被迫回国的华侨都深深体会到祖国大家庭的无比温暖。
万事起头难。这些农场所在地原来都是荒山和废墟,场员们刚开始开发时,有的连生活都得靠政府救济来维持。几年来,归侨场员们披荆斩棘,开垦了十一万八千三百九十多亩荒地,把这些地方建设成农田肥沃、花果满山、牲畜成群的乐土。据初步统计,到1958年止,国家向八个国营华侨农场投资七百八十多万元,而1958年这几个农场的总产值已超过一千四百万元。这些农场种植的咖啡、剑麻、油棕、胡椒、香茅、菠萝、柑、荔枝等热带和亚热带作物,大都已有收获。仅兴隆农场去年上半年就收获咖啡豆三万八千斤。拥有一千二百多名场员的陆丰华侨农场,去年作物面积增加到一万多亩,并饲养了六千九百多头猪,已经做到了粮食、食油、猪肉、鲜鱼、蔬菜、食糖等六项生活必需品自给。建场不到两年的广西武鸣农场,去年仅香茅、枫茅和丁香罗勒三项就收入了十八万多元,达到基本自给。
各农场的归侨场员在创建家园的劳动中,都表现非常积极,不但学会了各种农业生产技术,并不断提高了生产效率。兴隆农场的突击队,过去开荒一亩地需要六点二个工,现在只需要二点一个工。这些农场在培植热带、亚热带作物方面还创造了许多先进经验,例如使一株剑麻一年间发展成二百六十株,一株香根草一年间发展成二万株等等。从1958年大跃进以来,各农场都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仅花县、陆丰等农场就创造、仿制机器工具一百六十件。
随着生产的发展,场员的生活日益改善。场员和他们的家属的吃饭、住房、医疗等费用,都由农场供给。每个场员还可得到一定的工资,许多场员都在银行里有存款。各个农场都为场员修建了宿舍,并举办了公共食堂、托儿所、学校、俱乐部和医务所。常山农场创办以来,有九十多对青年场员结了婚,添了一百四十多个孩子。各农场场员的孩子都可以免费进托儿所、幼儿园和免费进小学。场员们也根据他们原有的文化程度,分别进民校或农业中学学习。场员的文化生活也很活跃,各农场都有业余剧团和各种球队,每到休假日,场员们就聚集在一起尽情歌舞,歌唱他们的幸福生活,歌唱祖国对他们的关怀。
据新华社广州18日电 广东省各地的归国华侨工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涌现了许多先进生产者和劳动模范。
解放以来,被安置在广东省各工矿、企业的归侨工人有三万二千多人。几年来,他们在党和政府的培养教育下,思想觉悟和技术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许多人并在生产中被选为先进生产者和劳动模范。在广州市各工厂企业中工作的三千多名归侨工人中,仅在去年10月份就有三十多人被评为省、市、区的先进生产者。其中广东省第四工程局第三公司机械厂归侨工人邝福鹏、广州建国电版摄影工人归侨陈波,还光荣的当选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归侨邝福鹏侨居越南西贡时,在一家水喉白铁承装店当徒工。回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培养下,技术提高很快,现在他已经成为一个能够掌握制造大油管和装配马达技能的七级技工。1958年,他和其他工人一道担负了制造炼钢设备的任务,利用废料制造了一台万能冲剪机床,及时解决了加工零件缺乏工具的困难。在继续大跃进的1959年,他提出了三十五项合理化建议,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为国家节约了五万五千多元财富。这一年他光荣的当选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印度尼西亚归侨、乐昌农械厂技工钟维进,制造成功了一部动力绳索牵引机,使工作效率提高了四倍。接着他又试制成功了一台水坭龙门刨床和一把风钢刀。去年他被这个厂评为先进生产者。
在印度尼西亚掀起排华活动以后回到祖国的归侨技术工人,得到了国家的妥善安置,他们在党的培养下逐步成长,有些人并在生产中做出了成绩,受到了奖励。被安置在广州重型机器厂工作的青年炼钢工人郑乙孟,同其他二十名印度尼西亚归侨工人一起,在钢铁生产中超额完成了任务,最近受到了中共广州市委的奖励。
各地参加生产建设的归国华侨工人在党的关怀、培养下他们的特长不但得到发挥,而且生活安定,衣食无忧。广州市机械安装公司油漆工人、印度尼西亚归侨凌彬,他的六个子女中有四个进了大学,另外,两个子女也都进了小学。这位老工人非常感激党和政府的关怀,他说:“我在印度尼西亚的时候,收入微薄,生活经常发生困难,儿女们别说升大学,就是读高中也是梦想。要不是回到社会主义祖国,我们华侨工人的子女哪里有机会上大学。”


第4版()
专栏:

工作学习各得其所
一批印度尼西亚归侨得到妥善安置
据新华社18日讯 今年1月间从印度尼西亚回国的七百多名华侨和华侨学生,已经由政府根据国家需要和个人志愿妥善安置,陆续走上生产或学习岗位。自愿回乡的也已经陆续回乡安家。
有一百三十多名归国华侨被分别安置到广东兴隆、广西武鸣、福建常山等三个国营华侨农场参加生产。这些新归侨到达农场时,农场场员们敲锣打鼓欢迎他们,并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会。这三个农场都把新归侨安置在修缮一新、家具齐全的房屋里居住,并按照各人的特长和劳动能力,及时妥善地安排了他们的工作。机器修理工人黎明华和五金工人余德力,在到达广东兴隆华侨农场后,便被分别安置在农场的综合工厂和香茅加工厂当技工。有十多年种植咖啡、胡椒经验的黄亚华、黄亚四、刘德兴等四十名归国华侨,在到达专门发展亚热带经济作物的广西武鸣华侨农场后,农场场长要他们多休息几天,可是当他们看到一望无际的沃野,听到哒哒的拖拉机马达声,都非常兴奋,谁也闲不住,就主动帮助老场员干活。在印度尼西亚遭到迫害生活无着的归侨郑金狮,到达福建常山华侨农场后,一家十口都得到了妥善安置。他自己会驾驶和修理汽车,农场就安排他在机械工作队工作;他的妻子和两个大女儿没有技术专长,便参加了除草、挖茅根等力所能及的劳动;六个小女儿被免费送托儿所或小学读书。
在这些归国华侨中,有一些是技术工人,已被分别安置到广东、广西等地的工厂企业中就业。车床技工吴祖荫、电焊技工黄亚光、汽车驾驶员陈世基等二十多名技术工人,被分别安置到广东茂名石油公司、广东省人民委员会汽车修配厂、广州钢铁实验工厂、广东省交通运输局等单位工作。有电工和机械修理技术的李拾贰、李安均等十七名技术工人,被分别安置到广西南宁市电厂、汽车修理厂工作。
同这批归国华侨一起回国的二百四十多名华侨学生,已分别到北京、福建集美、广东汕头和广州等地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就学。到广州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的一百多名华侨学生入学后,学校组织他们参观访问了工厂和人民公社,并从2月1日开始,按照他们原来就读的班级辅导他们补习第二学期的功课。


第4版()
专栏:

华侨老人话今昔
——访印度尼西亚归侨杨凤才
本报记者 吕相友
一座二层楼房,白白的墙壁被晨光照得格外发亮。院子前面的大片香茅,随风散发着扑鼻的清香。在一片欢笑声中,我们走进了海南岛国营兴隆华侨农场敬老院。这里最近接待了几位刚刚从印度尼西亚回来的老人。其中有一位,身材高大,戴着一副老花镜,上身穿着一件皮夹克,满脸的皱纹,刻划着过去的辛酸经历,他就是七十六岁的杨凤才。这位老人告诉我们,他自从回到祖国以后,忽然变的年轻了许多。的确,从他说话的神情来看,不像是年近八旬的人。
杨凤才老人引导我们到了他的住室,这是一间充满着阳光的屋子。里面还住着另一位也是刚从印度尼西亚回来的老人。他们都兴高彩烈地指着刚领到的里面三新的棉衣、棉被、卫生衣、脸盆、水壶和白白的蚊帐说:共产党、毛主席对我们从海外归来的侨胞,照顾的多周到啊!
老人们对政府对他们的安排感到十分满意,每日三餐,饭菜都带有浓厚的南国风味。饭后,就按照自己的爱好自由活动,有的下棋,有的打扑克,有的读书报,还有的三三两两在椰林下漫步交谈。他们每个月至少能看到一次电影。这些老人都有爱劳动的习惯,他们经常在自己种植的烟草地里抓烟虫。像杨凤才老人,天刚朦朦亮就起床了,一起来就闲不住,不是清扫环境卫生,就是找些什么活干干,一种主人翁的思想在支使着他们的行动。
杨凤才老人,现在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可是过去的那些不幸并未使他忘怀。
1906年,这是一个非常难度的年月。那一年连糠菜也装不满人的肚皮,饥饿迫使二十二岁的杨凤才不得不含泪离开亲人和故乡——广东省高州吴川县水口村,被当时的水客当作“猪仔”卖给汶岛一家矿务公司。在卖身契上写得一清二楚,要给荷兰殖民主义者做满三百六十个劳动日,期满后才能赎回自己的身体。
杨凤才就是这样飘泊到海外,挣扎在死亡线上。杨凤才说,他在那一段漫长的日子里,肩上没有一天离开过锡矿砂,天长日久他的腰弯了下来,头发斑白了。这时候资本家就把他赶出矿山。流浪的生活折磨着他,每当风雨一来,连藏身之处都找不到。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他只好到深山密林里去伐木、砍柴,替别人当挑伕维持生活。
出身于贫苦家庭的杨凤才老人,在海外整整苦度了五十三年,结果连个家庭都没有建立起来,这次只身回到了祖国。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最后激动地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埋藏在内心的多年愿望实现了,再也不为晚年的生活担忧了。”
(附图片)
杨凤才回想起过去的辛酸经历,不禁有些激动起来
老人们都爱做些轻微的劳动,瞧他们种的烟草多么茂盛
他们关心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每天读报已成了习惯
面对着祖国的锦绣河山,老人们感到无限的幸福


第4版()
专栏:

祖国,你是侨胞温暖的家!
二月十八日,深圳桥头一片欢乐。九百多名印度尼西亚华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右图:曾经在印度尼西亚作过矿工的五十五岁的许青(左)说:“我刚刚踏上祖国的土地,就感到了温暖!”——国家工作人员正在把棉衣发给他。
在深圳桥头,医务人员正在给归侨杜金元的女儿诊病
“老大娘,我帮你背一下吧!” 欧阳西 黄炽和摄(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