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2月1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增种蔬菜是一项政治任务
浙江贵州种植计划超额完成
四川群众抢种瓜菜形成高潮
新华社杭州17日电 浙江各城市郊区和农村人民公社抓紧时机,利用一切空隙闲地,突击赶种菠菜、萝卜、白菜、胶菜等晚春收获的蔬菜,目前,全省已经超额完成了种植计划,许多地区蔬菜播种面积比去年同期显著扩大,品种也普遍比去年增加。
杭州、宁波、温州、金华、湖州和新安江等城市郊区和工矿区,都根据就地生产、就地供应的方针,千方百计扩种晚春蔬菜,力争4、5月份有大量鲜菜上市,变往年的蔬菜供应淡季为旺季。金华市郊区今年晚春蔬菜种植面积共达三千多亩,比去年同期扩大30%以上;温室蔬菜种植面积也比去年增加了近一倍。
全省各地人民公社的公共食堂,纷纷利用田头地角、路旁河旁和采取间作套种等办法,已抢种晚春蔬菜四十多万亩。许多公社还提出“寸土不让,见缝插针”的口号,开展了人人动手,户户种菜的运动,保证食堂蔬菜品种多、数量足,生猪有足够的青饲料。宁波市郊勤钢公社开展每户社员种五十株南瓜运动后,全社迅速播下了二十多万株南瓜。
今年浙江省各级党委和有关领导部门都加强了蔬菜生产领导。省农业厅、商业厅在2月7日联合召开了电话会议,安排晚春蔬菜生产;许多专区、县成立了蔬菜生产办公室,通过召开现场会议、举办训练班等方式,推广种菜经验,提高栽培技术。各地商业部门也及时调运晚春蔬菜种子,供应适应扩大蔬菜种植面积的需要。
新华社贵阳17日电 贵州城乡人民适时大种蔬菜瓜豆。到2月15日止,全省已超额三分之一完成了蔬菜春播计划,播种面积比去年同期扩大近两倍。
贵州省领导机关今年十分重视蔬菜生产,把它当作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增加养猪饲料的重要措施。因此,城市郊区、铁路沿线、工矿附近和各地农村人民公社,都扩大菜园面积,采取间种、套作等办法和利用一切空闲土地,大种特种白菜、菠菜、辣椒和西红柿等多种多样的蔬菜。铜仁县2月初参加种菜的有三万多人,他们在田边地角、路边屋侧和油桐林、油茶林中种了很多蔬菜。过去很少种蔬菜的凯里县苗族人民,为了支援湘黔铁路西段的兴建,今年也大种蔬菜,到2月上旬全县已种菜二十六万亩,比去年扩大了很多。在几万处水利工地上,春菜播种工作也在积极展开,仅铜仁专区水利工地食堂种的蔬菜就有三万多亩。
全省城镇人民去年以来就利用零星空地种植蔬菜,今年他们计划种菜三十万亩,目前贵阳市机关、团体和工厂、学校已种菜五千多亩,有半数机关团体决心在今年内实现蔬菜自给。
各地都很注意种植南瓜等高产作物。南瓜产量高,既可当菜,又可当猪饲料。铜仁县城关公社社员已种南瓜山八十一座,干部种南瓜“王”五万六千多窝。
为了解决菜种问题,许多地方召开了种子交流会,采取等价交换办法,进行调剂。遵义市在各公社、管理区和生产队间,互通有无,调剂菜种一万多斤,使二万多亩菜地及时下种。
新华社成都17日电 四川各地掀起了突击抢种早春蔬菜和饲料的群众运动,许多地区已经超额完成了省领导机关提出的种植指标。
各地抢种早春蔬菜的突击运动,早在春节前后就形成了高潮。乐山县提出“每人种菜五百窝”的口号,到目前为止,已种瓢儿白、菠菜、牛皮菜、热萝卜等各种蔬菜二千七百多万窝。犍为县各人民公社在抢种“百瓜千豆”的热潮中,很短时间内就抢种了大量南瓜和二千四百万窝四季豆。内江、新繁、崇庆、德阳、江津、达县、涪陵、乐至等地在抢种早春蔬菜中,除了把城、乡固定的蔬菜地,在秋冬蔬菜收获后,及时全部种上早春蔬菜以外,还利用河边路旁、荒坡隙地、田边地角、屋前屋后和采取间种、套种等办法,大量增加蔬菜种植面积。新繁县在种菜中做到:“寸土不放过,见缝就插针,瓜豆挂满架,道路成林荫,坟包戴花冠(种菜),遍地一片青。”江津县琅山公社根据以往的经验,已在四千一百多亩小春地中,套种、间种了很多瓢儿白、窝笋、牛皮菜等蔬菜。
各地在种植蔬菜的同时,都适应今年养猪生产继续跃进的需要,大量种植南瓜等高产饲料作物。目前,全省不论平坝、丘陵地区或山区,到处都可以看见播种南瓜的人们,许多地方的山、沟、塝、坡都种满了南瓜。动手较早的峨边、犍为、三台、宜宾、井研、南江、洪雅、大足、达县等地,已经栽种的南瓜,平均每人不是三窝五窝,而是十窝八窝,大大超过了省领导机关提出的种植要求。峨边县各级领导机关层层带头,五天时间内,全县就种植南瓜二百六十七万多窝,平均每人三十二窝。犍为县人民采取见缝插针的办法,充分利用屋前屋后、田边地角、沟边路旁、荒山荒坡种植南瓜,平均每人已种九十多窝。为了保证种一窝活一窝,苗全苗壮,促使高产,各地在种植南瓜时都做到了深挖窝和多施底肥。育苗移栽的,一般都采用温床育苗的办法,培育壮苗;直播的也经过温水浸种以后才播种。大足、三台等地还采取谁种谁管的办法,定人定窝加强管理,力争南瓜藤壮花茂,多结瓜,结大瓜。
为了动员群众突击抢种早春蔬菜和南瓜,中共四川省委和省人民委员会1月21日发出了两个通知,指出多种早春蔬菜,不仅能变3、4月份蔬菜淡季为旺季,确保城乡人民的蔬菜需要;同时,蔬菜多了,还可利用菜根、菜皮充作饲料,支持养猪事业的发展。通知指出,南瓜是对土壤、温度适应性强的高产饲料作物,是发展养猪事业的一个“法宝”,各地应在2、3月份,开展一个全民性的大种南瓜运动,要求农村平均每人要种三窝到五窝,收获一百斤,充作猪饲料。为了响应省委和省人民委员会号召,各地各级领导干部都注意大力培植南瓜王,树立标兵,指导全面。峨边县已种的二百六十多万窝南瓜中,有六十多万窝是各级领导培植的南瓜王。洪雅县县委委员每人都种有五窝南瓜王。由于领导带头,迅速掀起了群众性种南瓜的高潮。
(附图片)
广东澄海县上华人民公社冠山大队,千方百计提高土地利用率,把过去高低不平、土质贫瘠土地,改造成为大片的蔬菜作物区 新华社记者 王南摄


第3版()
专栏:

大城市郊区多种春菜
上海北京哈尔滨安排蔬菜播种争取产量质量齐跃进
新华社上海15日电 上海市郊农村开始播种春菜。十多天来,全郊区每天种植春季叶菜三千多亩。蘑菇房和温室已种上第一批春蘑菇和早春茄豆。大面积播种用的茄果类蔬菜秧苗,也开始作定植前的第二次移植。
一个多月前,上海市郊区农村就开始忙碌地为蔬菜春播作准备。各县和人民公社组织力量为春菜积肥,收集搭建蔬菜棚架用的材料,相互调剂种子,举办短期训练班传授种植技术。许多县和人民公社前一时期还层层召开有老农和技术人员参加的会议,总结去年春播菜田高额丰产的经验。茄果类蔬菜的种植原来习惯于浅耕和少施基肥,经过研究总结,今年春播的茄果类蔬菜田决定深耕八寸到一尺,同时施足基肥,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在安排今年蔬菜春播的时候,郊区农村特别注意了提高蔬菜质量,以便及时供应城市时新鲜嫩的蔬菜。番茄、茄子、辣椒等,历年要在6月份上市。各公社今年采取了新的技术措施,提前半个月到二十天育苗,秧苗由一次移植改为两次移植,今年将提早在5月份上市。
郊区各人民公社前一时期增建了大量温室和蘑菇房。今年春播的温室面积已由去年同期的三千间扩大到七千间,蘑菇房也由七十万平方尺扩大到三百万平方尺。
新华社17日讯 北京郊区各人民公社正在抓紧管理越冬蔬菜和全面安排早春蔬菜的播种工作,力争今年蔬菜产量、质量双跃进。
今年北京郊区的蔬菜种植面积将比去年扩大40%。在生产安排上特别注意了提高质量、增加品种和逐步解决供应不平衡的问题。目前全市郊区的人民公社正在组织和充实蔬菜生产专业队,从各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保证一定要把冬、春蔬菜管好。
发挥已经初步形成的蔬菜生产基地的作用是郊区人民公社今年采取发展蔬菜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已具有相当规模的近郊区蔬菜生产基地,今年将继续扩大种植细菜的面积,着重提高产品质量。远郊区各县正在一批种菜有经验和便于运输的人民公社,积极建立新的蔬菜生产基地。在人口众多的大型水库工地、新建工厂、矿山附近的人民公社,也将适当增加菜田面积。
各公社今年还特别注意了均衡供应蔬菜的问题。历年来,春季三、四月天寒,秋季八、九月雨涝,是北京蔬菜生产的淡季。市场的蔬菜供应也因此减少。今年,各公社已经在去年冬天准备了十万多个阳畦、一万三千间温室增加春菜生产;早春和夏播蔬菜播种面积也要有所增加。此外,还在长城以北的延庆县建立了调剂季节供应的生产基地。
今年蔬菜的花色品种也将有所增加。过去,种植面积很小的一些细菜,今年都适当地扩大了播种面积;一些有推广价值的品种,已列入计划统一作了安排。农业科学部门和各县(区)人民公社加强了新品种的引种工作,建立了试验场(队),培育良种。蔬菜研究所从国内外各地引进试种成功的一部分鲜嫩、质佳,耐寒、耐涝的品种,今年也要在各公社普遍试种,有关部门还召开了蔬菜品种会议,各公社相互交换了五十七种优良品种。过去很大部分要靠外地供应的“四辣”——葱、姜、蒜、辣椒的种植面积将比去年增加将近三倍。
目前,菜区已进入繁忙季节,郊区大部分人民公社已经把计划落实到生产队,开展了增产蔬菜的群众运动。全市二万四千亩越冬蔬菜即将开始施肥、浇水,两万多亩早春蔬菜也将陆续播种。
新华社哈尔滨17日电 哈尔滨市郊各人民公社的春菜种植面积,今年计划比去年增加二点一倍。目前,全市郊区的社员,正在一面加强越冬蔬菜的田间管理,一面积极准备播种春菜。
这个市郊区人民公社,去冬种植了四万六千亩越冬蔬菜,现在,这些蔬菜的菜苗,已经普遍长到一寸高。由于去冬以来下雪较少,最近社员们在每亩菜地里都追施了粪水。
各人民公社播种春菜的准备工作也正在积极进行。社员们已经给每亩春菜地上了一万斤基肥。同时,用新建的机井给春菜地灌了水。油菜等早种菜苗已在温床里培育。社员们还在春菜地上加紧架设防风障,加紧编织防寒帘子。许多公社计划在春菜地里增施一层提高地温的马粪,以便提前栽种小白菜等春菜。


第3版()
专栏:

作水的主人
——记利用水力加工的能手傅正国
本报记者 田庄
在郧西县的山梁上,哗哗流水的渠道旁,隔不远就有一栋房子,这房子里安着磨、碾、箩、风车、砻子……,一只大水轮迎着流水欢快地转动着。要想磨面,你只要把麦子往磨上一倒,不用伸手,碎麦就自动地走进箩里,然后又回转到磨上……。要想碾米,只要把谷子倒在砻子上,不大工夫,谷子便从滑槽滚到了碾盘上,从那里再转到风车里一搧,就成了白花花的大米。一个磨房的全部操作只要两个人,一天能够磨面一千二百来斤,碾米七千三百多斤。当地人管这种磨房叫“一打五带”(即一个木水轮带动五种加工工具)。除了粮食加工以外,造纸、榨油、锯木、织布、弹棉花等活,现在都让水去干了。人,这才真正成了水的主人!
水磨忙起来了
郧西县是个大山区,水源丰富。但是,人们真正成为水的主人,只是不久前的事情。一提起这些,人们就会想起利用水力加工的能手傅正国。那还是1956年夏天,农业合作化运动像春风一样吹进了郧西山区。傅正国所在的互助组欢天喜地地建成了成丰农业社。社一建成,可有件事儿苦恼着大家:成丰社七十多户人家,只有一盘水打磨,不知道是哪朝哪代留下来的。单干时,夏天拐小磨,冬天抱碓窝,大家没说的。现在进了社,谁愿意成天把工夫花在人工磨面碾米上?这样一来,那盘水磨可就忙起来了,经常是天不见亮就围上一、二十人。有一天,老傅收罢工,天黑尽了,肚子饿的不行,本想到家就可以吃一餐饱饭,谁知一进门老伴还没有把饭做好,急的老傅火直冒。这时候,他的老伴却唠叨开了:“你光知道吃,可不知推磨多么难!”其实,这一切老傅早就看在眼里,而且寻思着:社里要能再弄个水打磨,每天该省下多少劳动力!吃罢饭,他把嘴一抹,拔腿到了社管理委员会,说出了自己的打算。社里也正盘算着搞个水打磨,听老傅说了,就决定把这件事交给他去办。老傅接受任务后,不分日夜看水势,选地形,画图样,制木轮。没几天,眼看水打磨就要成功,他心里又嘀咕开了:夏天吃面问题解决啦,秋天吃米还不是作难!他想把这磨房盖两层,上面支磨,下面安碾,岂不是“一打两带”。
磨面又碾米
离成丰社十几里路有个迎东农业社,这个社一百多户人家,每天为了磨面碾米得用二十多头牛、三十多个人。原来就感到生产上的人力、畜力不足,这样一来,人力畜力就显得更不足了。这一年,全社二百九十六亩水田,整整花了五十八天才插完秧。社员们急得团团转,支部书记胡少虞更是焦急不安。这时他听到老傅会做水打磨,便亲自到成丰社去找老傅帮忙。老傅是一口答应下了,他白天干完活,晚上再跑到十里以外的迎东社,帮助搞水打磨。这里地形好,水势大,老傅原来计划搞“一打两带”(同时带动磨和碾)的想法,涌上心头。他跟胡少虞商量这件事。老胡一听说可以用一股水既推面又碾米,高兴得很,鼓励老傅大胆干,保证要什么给什么。
老傅决定搞“一打两带”以后,就迷在这上头了,他一连好几天没有回社去,这下可把社主任傅文升气坏啦。他说:“不回来,就别想要工分,也别打算分口粮!”这时候,迎东社有些社员也不大相信老傅能做到“一打两带”,他们说:磨做磨推,碾做碾磙,弄到一块龙虎相斗,咋搞得成?老傅的老伴也劝他“死了那个心”。这时,老傅思想也在斗争。但是,一想到叫水磨面、碾米,腾出手来加快改变穷山沟的面貌,他全身的血就沸腾起来,总也不能平静。在胡少虞的帮助下,他终于顶住来自各方面的讥笑和困难,终于搞成了“一打两带”。
艰苦的试验
“老傅,你看加盘砻子,搞‘一打三带’行吗?”1958年春节,胡少虞又来拜访他。
“行”,老傅的语气非常肯定。
“你有空吗?”
老傅从来做事干净利索,说干就干。这时,他站起来拿了“五尺”(木匠用的一种尺子),说声:“走吧!”拔腿就要出门。正在一旁的老伴,看看漆黑黑的天空,尖溜溜的北风刮得正紧,又看看身子骨不太结实的老傅,便说:“过几天再搞也不迟呀!”老傅说:“过几天,活就多啦。”拉着老胡连夜赶到了迎东社。
第二天,安装开始了。结果,砻子是个张嘴货,合不拢,不转圈。他想,如果用一根皮带,一头套在磨盘上,一头套在砻子上,磨一转动,砻子不就跟着转动吗?不料磨盘大砻子小,水一冲,磨盘转一圈,砻子就要转十几圈,而且砻子跳得厉害。一看,一边砻成了粉,另一边连壳都没破。试验失败了。他又在磨盘下面安了个和砻子大小的圆盘,再用皮带带动砻子的下扇,可是,这样刚安上一试,呼啦一下,把正在磨面的女社员芦赐凤的一箩筐麦子,带进皮带盘里挤了个稀烂,气得芦赐凤又蹦又跳。
不能怕失败
问题在哪里呢?老傅陷入沉思中。这些日子,他几乎没有好好睡过觉,眼睛里网上了血丝,消瘦的脸显得更瘦了。正在这时候,县委第一书记孙龙章同志来了,他鼓励老傅说:“不能怕失败!”并且答应从县城里调两个老师傅帮助他继续试验。这一下,老傅的眼睛又亮了,胆子又壮起来了。一天,天麻麻亮,老傅不吭声地跑到了县城,用了大半天时间,把城里所有的机器加工厂看了一遍,他发现弹花柜、轧花机、轧面机都是利用齿轮转动的。回来后,他就琢磨开了。晚上,在昏黄的灯光下,大齿轮、小齿轮画满了一墙,计算着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该转多少圈。第二天,他便开始做起有齿的木轮来。不料齿轮刚安上,一转动,咔嚓一声,砻子的轴心断了。老傅急得直冒汗,仔细一看,原来是立轮和卧轮不合槽。就是这样,连续失败四次,到第五次终于成功了。他又根据社员们的要求,安装了风车和箩,使米面加工的几道工序全部用水力代替了。
解开难题
傅正国同志的事迹,像长上了翅膀,传遍了整个郧西山区,各地来参观的人往来不断。县委第一书记孙龙章,也来到迎东社,他除了对老傅的创造精神大加赞扬以外,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希望。
“从谷到米,从麦到面,不用人伸手,全部自动化,做得到吗?”
“做得到!”看到县委书记这样关心,老傅劲头十足地回答说。但是,怎样才能做到呢?孙书记好像看出了老傅的心思,便鼓励说:“就试试看吧!”
这真是个难题啊!说实话,这件事过去老傅还没想过。可是,他又反问自己:“一打三带”不是也没想过吗?有党的支持,啥困难不能克服?于是,他又像着了迷一样,吃饭在想,睡觉在想,走路也在想。他向老木工李开坤师傅求教,李老头劝他到县城里米面加工厂去看看。这下他心里亮了。第二天,他邀李开坤一块到县城去参观,回来便仿照试制升降机和运输机,经过几次改进,第一个水力自动加工厂,在郧西县诞生了。


第3版()
专栏:短评

治水需要不断革命
在小农经济时代,人们对水是又爱又怕,总希望有一天能够治服水,把水患变成水利。当人们组织起来、小农经济变成集体经济以后,人们就开始凭借着小集体的力量,向水开始了进攻。最初是一点一点地、零零星星地兴修一些小型水利,随着合作化程度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逐步扩大兴修水利的范围和工程的规模;人民公社化以后,治水的规模就愈来愈大了。
人们从怕水到治水,是一场向自然的大革命。要把凶猛的洪水驯服,要消除赤地千里的干旱现象,要使农作物能够适时适量地有水灌溉,保证农业稳定增产,而且还要充分利用水能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这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必须经过艰苦的斗争、不断的革命。湖北郧西县的人民,正是在治水工作中坚持了不断革命精神,表现得最突出的是郧西县的农民傅正国。
郧西县是个山岭纵横的地方。几年来,特别是公社化以来,这个县在治水方面建成了遍布全县的渠道网,初步地形成了自流灌溉。但是,他们没有满足于已有的成就,而是本着不断革命的精神,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采用大搞群众运动的方法,在全县范围内兴建起一条龙式的水力加工系统,使砻谷、碾米、磨面、轧花、打碓、榨油、锯木、造纸等等许多原来靠体力劳动或手工操作的活路,都用水力加工工具来代替。这样,不但大大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也大大缓和了劳力的紧张状况。这个县的农民傅正国在试制水力磨后,又成功地创造了使磨面、碾米全部自动化的水力加工设施。傅正国和郧西县的人民,所以能够在治水工作上不断前进,都是由于他们具有不断革命的精神。
当前,全国已经有许多地区也像郧西县一样,通过大兴水利初步地建立了自流灌溉网,有的地区走在郧西县的前面,也有一些地区治水的成绩还比较小。但是,不管是哪类地区,治水工作都还大有可为,都应当本着不断革命的精神,不但向水要粮食,而且要做到一水多用。治水方面的工作很多,完成了一个任务,还有新的任务;达到了一个要求,还有更高的要求。只要具有不断革命的精神,就能使治水工作愈做愈好,愈做愈精,人控制水的力量也愈来愈大,水也就能够更好地为人民生产和生活服务。


第3版()
专栏:

向水要粮食 向水要动力
郧西腾冲两县水力加工工厂成群
本报讯 湖北郧西县利用土办法,在灌溉渠道上建成了一条龙式的水力加工设施。郧西多山,全县大小河流三十六条,常年流水的山沟有三百多条。这些河流和山沟遍布全县,解放前很少水利设施,水田面积只有一万多亩。解放后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全县共有大小渠道七千七百多条,水田面积扩大到十八万多亩;利用渠道兴建的各种水力加工工厂与日俱增。目前,全县水力加工厂已发展到四百四十多处,共一千二百马力。这些工厂可以砻谷、碾米、磨面、轧花、榨油、锯木、发电等。不少地方在一条水渠上建有一、二十座水力加工厂,形成了一条龙式的水力加工设施。社员们高兴地唱道:“过去推磨杠,好像牛一样,现在谷一上,米就往下放。”城郊、马鞍等公社已经基本上消灭了人畜力碾米磨面,实现了粮、棉、油等方面水力加工自动化。这样,不仅节省了大批的劳动力,而且使人们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一年中因此节省一百多万个劳动日和二千四百多头牛。
郧西县大搞水力自动加工业的主要经验是:第一,坚持因地制宜和因水制宜,根据水力大小,架设不同数量的加工工具。流量大、落差大的地方就可以多架加工工具;
(即“一打几带”)流量小、落差小的地方就少架加工工具。一般说来,带动一件工具,需要有一点五马力以上的动力。第二,综合利用,一水多用。就是在一条渠或一条河上,选择地形较高的地方,节节堵水,节节设厂,水流过之后,仍流入本渠或附近田间,使每一滴水都发挥作用。例如,长达八十多里的天惠渠,不仅灌田八千多亩,养鱼五万多尾,而且沿渠建了三十一座水力加工工厂,可以发电(装机六十瓩)、榨油、锯木、碾米。城郊公社民生渠等五条干渠,四十多条支渠,不仅灌溉一万一千多亩农田,沿渠还兴建了五十一处水力加工工厂,构成了一个灌溉自流化和加工自动化相结合的水利网。第三,坚持以土为主、土洋结合的方针。在这里水力加工的各种工具,都是利用原来的磨、碾、砻子、风车等改装的,作为动力工具的水轮和各种齿轮以及柱子、架子,也全是木头做成的。由于就地取材,技术操作简便,因此,一条龙式的水力加工群,便迅速地在郧西县形成群众性运动。
郧西县一条龙式的水力加工设施是大搞群众运动的结果,是自始至终坚持党的领导的产物。具体作法是,突出标兵,树立红旗,开展大参观、大交流、大宣传、大推广运动。1958年夏天,郧西县委发现安家公社成丰生产队(当时是成丰农业社)社员傅正国创造米面加工自动化以后,引起高度重视,先后发出两次决定,动员全县人民学傅正国,赶傅正国。同时,利用报纸、广播等大力宣传和推广,还组织了一连串的现场会议,推广傅正国的经验,逐步形成了群众运动,使水力加工自动化由少到多,由部分地区扩展到全县各地。
本报讯 云南腾冲县陇川江、大盈江两岸纵横交错的河流上,建起了一百零四座水力站,以水轮机为动力,带动了二百一十多部碾米机、磨面机、榨糖机、联动式谷麦脱粒机、打浆机、锯木机、破碎机、鼓风机等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解决了工农业生产连续跃进当中劳力不足的困难。
腾冲县的水力资源极其丰富。过去,除了灌溉农田以外,没有很好利用起来。公社化后,随着农业生产和公社工业的飞跃发展,现有劳力和工农业生产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县委经过多次的酝酿讨论,决定在“水”上打主意。于是向全县人民提出了:“迫令江川听使唤,向水要出劳动力,建设百个水电站,新增劳力二万四”的号召。由县委书记挂帅,组成了勘测队,对全县水力资源进行普查,并作出了新建一百零四个水力站的规划。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出后,全县人民莫不欢欣鼓舞,社社队队主动筹资备料,纷纷要求建立水力站。
刚开始行动的时候,全县懂得这方面技术的师傅只有一人。群众抱着不会就学的大志,战胜了这一难关。来自各厂矿、学校的五十多人,成立了第一支安装队,以和顺公社碾房坝站为试点,边做边学。就这样,一年之间培养出了一支拥有一百一十多人的技术队伍和一千五百一十个安装工、三百六十七个各种加工机械的操作手。在建站中所用的大批资金和原材料,都是群众自己筹集的。界头公社白果水力站需要石料二百个立方,群众自动把石板拿出来。为了筹集资金,社社队队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展各种副业来积累资金。
这一百零四个水力站,给全县增加了四千四百七十七马力的动力,超过原来县内全部动力总和的十一倍,可以代替二万五千六百个劳动力。其中有七个水力站已经安装了发电机,发电能力一百六十一瓩,相当于全县原来电力的总和。利用这些动力安装了各种加工机械后,全县基本实现了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由水力站带动的联动式谷麦脱粒机,投入秋收秋种后,一部机器四人操作,三人运送谷子,一天脱粒一万二千多斤,工效比脚踏打谷机提高了三倍,比人工打谷提高了五倍。
全县一百零四个水力站,都配上了碾米、磨面机,每台碾米机一天可处理两万斤谷子,工效比水碾水碓提高了十五倍以上。现在全县食米加工做到机械化,单这一项,就节约了一万六千个劳动力。在甘蔗、油料作物的产区,都配上了榨糖机、榨油机,今年全县甘蔗面积的63%都可用水力站的机榨处理。全县已建成的一百零四个水力动力加工网,自去年12月份全部投入生产以来,仅一个月时间内,就节约了五十四万五千七百个劳动日。


第3版()
专栏:小资料

水力站
凡是有河流、沟渠的地方,都可以利用水的落差建立水力站。水力站装上水轮机,通过水力的冲击转动水轮机,再用水轮机带动磨面机、谷麦脱粒机、碾米机等加工机械,实现农产品加工机械化;若用水轮机的动力带动发电机,就可以使水力站变成水电站,可以带动更多的加工机械,并能解决农村照明问题。
由于水力站是利用水力作为动力,建站的成本低,设备简单,凡是在水源丰富的山区、半山区、坝区都有条件建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