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2月1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他们孤立了自己
林陵
康生同志在华沙条约缔约国政治协商委员会高级会议上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那些企图孤立中国的人们,不但没有孤立了中国,反而把自己孤立起来。”
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派企图孤立中国的阴谋诡计,也是由来久矣的了。十年以来,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妄想降低中国的威信,使中国在国际间陷于孤立状态。他们所以要孤立中国,就是因为中国并不孤立。我们的国家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不断地加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团结,加强同世界人民特别是被压迫国家人民和其他国家的工人、农民和进步知识分子的团结,我们积极地支持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我们的和平外交政策,也得到全世界的朋友们的支持。
这样,在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眼里,中国就成为“危险”的国家了。于是它们想尽办法污蔑它、诽谤它、孤立它。由于中苏两国亲如手足,紧密团结一致,在一切国际问题上密切合作,互相支援,就使帝国主义的任何战争阴谋和侵略勾当都难以得逞。因此,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最忌恨、最惧怕的正是中国和苏联的团结,正是中苏友好同盟关系。十年来美帝国主义想尽一切办法进行破坏的,也正是中苏关系。
帝国主义在它进坟墓以前,它的本性是决不会改变的。扩军备战是它的老本行,侵略剥削是它的生存目的,搞阴谋是它的看家本领。如果我们看见它忽然陪着笑脸打招呼,做出和平姿态,口口声声说要缓和紧张局势,我们就信以为真,那就要大上其当,大吃其亏了。其实帝国主义只是因为社会主义阵营力量的日益强大,东风压倒了西风,它的“实力地位”和“战争边缘”政策破产了,不灵了,才临时变花招,挂起“和平”的假面具的。
不管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怎样换策略,变花样,我们决不受迷惑,我们决不放松警惕。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妄想孤立中国,但是这是它们的梦想,它们永远只能是“事与愿违”。美帝国主义死要和朋友遍于世界的伟大中国为敌,死要和世界人民为敌,所以它不可能使中国孤立,反而使自己陷于孤立。美帝国主义在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心目中,已经成为过街老鼠。即使它戴起和平的假面具,在上面涂脂抹粉,但是它自己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所干的强盗行径,它的至今毫未停止的备战活动,就使这个“狼外婆”的狰狞面目暴露无遗,被世界人民识破了。
正当中苏两国人民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士热烈庆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十周年的时候,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中苏同盟是举世无敌的力量,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基石,也是帝国主义实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尽管十年以来,帝国主义和它的一切走狗们,都梦寐不忘地企图在这个没有任何缝隙的地方寻找缝隙,企图分裂这个伟大同盟。但是,他们的这种痴心妄想只能是枉费心机。过去十年是如此,今后十年,二十年……以至于永远,都是如此。
那些企图孤立中国的人们,最后只是孤立了自己。而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8版()
专栏:

炽热的友爱
中苏友好协会广东省分会副会长 杨康华
在庆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十周年的时候,我兴奋地想起了1958年参加中国劳动人民庆祝十月革命赴苏观礼团的情景。我们在团长刘澜涛同志率领之下,带着中国人民对苏联人民的深厚友谊,在参加了庆祝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一周年的盛典以后,还访问了英雄的莫斯科、列宁格勒、明斯克和基辅等城市,参观了工厂、集体农庄、学校和许多有历史价值与深刻革命教育意义的博物馆,同苏联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进行了广泛的接触,中国观礼团受到苏联人民和各方面负责人士亲如手足的热情接待。特别使我们高兴的是,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同志,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接见我们,作了长时间亲切而友好的谈话。我们在苏联的时间,虽然只有二十三天,但是,却留下了毕生难忘的深刻印象。苏联人民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忘我的创造性的劳动来迎接七年计划、向着建设共产主义的道路上迈进的英雄气概,苏联人民在工业、农业和科学文化方面所取得的光辉成就,苏联人民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对中国人民炽热的友情,都使我们受到极大的感动。
苏联人民十分关怀我国建设的情况,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跃进而欢呼,把我们的胜利当作他们自己的胜利。我们参观过的工厂,就有好几处是为中国生产机器设备的。如列宁格勒金属工厂、明斯克汽车制造厂和基辅精密仪表厂等,正在为我国生产蒸汽涡轮机和水力涡轮机,生产汽车设备和载重不同的自动卸货卡车,生产工业用的多种精密仪表。这些工厂里的职工们,正在为提前完成中国的定货而努力。他们一再向我们表示:“只要中国兄弟需要,我们一定贡献出自己的经验和力量。”这些工厂的领导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十分爱护和关心培养在厂内的中国实习生。例如在基辅精密仪表厂实习的丘祖荫同志,在该厂实验室主任的指导与帮助下,设计成功精密程度达千分之二的三相瓦特表,很快就可以大批制造,在产品上将印上中文字以作纪念。在我们所到过的城市中,到处都遇到了很多我国的留学生和实习生,他们受到苏联教师、同学和职工的爱护与帮助,苏联人民像培养自己的子女一样为中国培养建设人材。苏联人民把支援中国建设的任务当作自己切身的事业,以担当这种任务为最大光荣。
苏联人民非常关心中国人民的建设和斗争。苏联人民非常珍视两国人民在革命战斗中的友谊。在明斯克“卡斯特罗”集体农庄,农庄主席告诉我们:“每当想起十月革命时期一同作战的中国同志时,心情就不能不激动。两国人民友谊的花朵,是经过革命的鲜血灌溉的。”
苏联人民十分重视加强苏中友好的活动。1957年以来,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和大小城市、工厂、学校建立了很多苏中友协分会,做了很多工作。我们路过伊尔库茨克时,苏中友协分会主席给我们热情地介绍当地分会的活动,如组织过流动的中国艺术展览会,学校开设中文课,举办了中国经济文化夜大学等等。苏联各地都曾经隆重地庆祝过中国建国九周年,并且积极准备在十周年时举行更大规模的庆祝。白俄罗斯国立歌舞剧院,准备将“白毛女”编成欧洲形式的歌剧上演,该院负责同志向我们热情地说:
“只有瞎子才看不见中国艺术上的成就”。在乌克兰苏中友协举办的欢迎友谊晚会上,主人们在讲演中一再强调:“紧密团结在一起的八亿多人民的大家庭,是粉碎帝国主义新的战争挑拨的可靠保证!”苏联人民为苏中两国伟大的友谊和强大的不可战胜的力量而骄傲。这种无限的深情,充分表达出苏联人民对中国炽热的友爱,使我们久久不会忘怀。


第8版()
专栏:

“伟大的友谊”摄制散记
王永宏
我们在从事影片“伟大的友谊”的创作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中苏友谊的伟大和力量。
我们翻阅了许多记载着中苏友谊的历史资料:自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中苏两国人民在共同的革命事业里始终不渝地相互支援。在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的年代里,好几万在俄国做工的中国工人,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号召下,同俄国的工人、农民兄弟并肩作战,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保卫了苏维埃政权。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人民也密切注视着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1925年的五卅惨案消息传到苏联后,莫斯科人民举行示威大游行,支持和声援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我们在苏联中央文献电影制片厂的同志们热情协助下,找到了这些异常珍贵的历史影片资料。他们的生产任务十分繁忙,但仍然尽快地帮助我们把这些资料找到,翻印出影片给我们。
我们的影片,着重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两国人民兄弟般的友好关系。苏联政府和人民对我国的经济建设给予了巨大的援助。前来帮助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专家们,不畏艰险,不辞劳苦,和我国人民一道进行着忘我的劳动。
我们摄制组的一部分同志在去年9月到了苏联远东边疆的阿穆尔州,拍摄两国边疆人民的友谊。在那里,我们受到了盛情款待和大力协助。州委第一书记在接见我们的时候说:“你们的工作就是我们的工作,有任何困难尽管提出来,我们一定帮助解决。”我们的拍摄工作是在州委第三书记切罗班诺夫亲自主持下进行的。当他见到我们的摄影师忙不过来时,立即给伯力远东电影制片厂打电话,要他们派人来支援。
我们在阿穆尔州的一所医院里,拍摄了抢救中国小孩孟宪国生命的经过:孟宪国跌倒在火炉上,面部、手臂和胸部全被炉火烧伤。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只好过江请求苏联老大哥帮助医治。孩子的伤情很重,经过诊断,唯一的办法就是给孩子移植皮肤。当时医院里的医务人员都争先恐后地报名,乐意把自己的皮肤移植到中国孩子的身上。经过植皮,孟宪国很快恢复了健康。
我们在拍片时,孟宪国的妈妈就非常激动地对我们说:“小孟宪国要不是生在这个时代,早就没命了。要不是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要不是中苏两国人民结成的伟大友谊,一个农村的孩子还能得到抢救?等孩子长大了我要告诉他,是苏联人救活了他的生命,在他的身上生长着苏联阿姨的皮肤。”
这一段话,使我们更加深刻、更加具体地感受到:中苏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亲如骨肉,而这种骨肉般的友情已变为不可战胜的力量了。


第8版()
专栏:

我们交换了一只烟盒
梁思成
那是1958年3月下旬的一个晚上。已经十点多钟了,我走进莫斯科一个旅馆的餐厅。正巧这是星期六的晚上,餐厅里人还很多,其中许多人看来不是旅客,而像是莫斯科本市的人。他们在辛勤劳动了一周之后,到这里来休憩一下,吃点东西,喝几杯酒,跳跳舞。餐厅里音乐悠扬,人们一双双地跟着节拍旋转着,说说笑笑。整个餐厅里洋溢着愉快的“周末气氛”。
我是在从布拉格回国的旅途中,在莫斯科换飞机,需要停留一天。下机后进入市区,到达旅馆,已经十点钟了。我和翻译同志匆匆走进餐厅,准备在吃完饭就去睡觉。
我们旁边一桌坐着两对四十多岁的客人。乐声一起,其中一男一女就去跳舞,剩下一男一女坐着谈话。在谈话中,那位男客频频向我这方向看,看着看着,他就走了过来,在我旁边坐下了。他坐下后问:“你是中国人吗?”我说是。“从北京来的吗?”我又说是。他突然伸出双手,把我的手拉住,高兴地大笑说:“好极了!好极了!我今晚上在这里坐了两个钟头,现在可找到了好朋友了!”我们没有互通姓名,就谈了起来。
他以热情的语言,向我们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胜利的敬意。他说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苏联人,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但他热爱中国,热爱中国人。在谈话中,我发现他对我国的许多成就,如淮河的水利建设、武汉长江大桥、鞍钢、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以及治理黄河的规划等等都很熟悉。我问他是否到过中国,他说没有,但是到中国去是他一个最大的愿望。
在谈话的时候,他取出一只香烟盒,想要吸烟。我看见了,立刻抢着把我的烟盒打开。他拿了一支,看了看说:“中国烟!很好的烟!”接着,我自己也拿了一支。他立刻抢着把他的香烟递给我,我只好放下自己的烟,拿了他一支烟。我打着了打火机给他点烟的时候,他也划了一根火柴,和我彼此交叉着手臂,把对方口中的烟点着。
不久,音乐停止,另外两人舞罢回来。我们这位朋友忽然站起来,走过去迎着他们,挽着那位妇女的手臂走到我们桌上,向我介绍他的夫人。那妇女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来自我介绍一下吧。”接着,她告诉我她和她丈夫的名字。最后,她说明天是星期日,邀请我到他们家去度星期天。由于我第二天就要继续我们的旅程,只好婉言谢辞。
我们又继续谈话,这位男同志拿起我那个烟盒——那只是一只廉价的铝制品,里里外外地看了看,接着就把他的铜质镀银的但显然用了很久的烟盒推到我面前,一句话不说,对我挤挤眼,就把我的烟盒放进他的口袋里去了。我也对他笑了笑,把他的烟盒装进我的口袋里。这时他忽然把我拥抱起来。我身材瘦小,他是一个大个子,力气又那么大,简直把我拥抱得发痛,喘不过气来。
我们告别了。他们夫妇再三叮咛我下次到莫斯科,一定要去看他们。我也说希望在北京欢迎他们。遗憾的是,几个月之后,我又去莫斯科,上了飞机才想起已经换了一个笔记本,住址记不清,只好再等下次去拜访他们了。
那晚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想到这样一个素不相识的苏联人,萍水相逢,却洋溢着这样从心底发出来的深厚友谊!中苏人民的心同心真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我们的力量,就是世界和平的最有力的保证!
在这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十周年的好日子,我不禁又抚玩着这个珍贵的礼物——烟盒,回忆起这一对朋友。它所象征的是多么崇高伟大的一个共同理想和友谊呀!


第8版()
专栏:

工余休息 弗·维特洛凡斯基


第8版()
专栏:

天津钢厂速写
侯一民
浇铸钢锭
食堂为工人准备了可口的早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