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2月1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南阳专区运用丰产方的经验建成百万亩机井方
井渠双保险 旱涝保丰收
充分利用地下水源方内小麦普浇返青水抗御春旱
本报郑州12日电 中共河南省南阳地委在南阳、邓县、新野、唐河四个县交界处十个人民公社的一百三十万亩土地上,建立了一个百万亩机井方,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性打机井运动。
这个百万亩机井方位于南阳盆地的中心。在1959年秋大旱七十五天的情况下,横贯盆地的白河断了流,原有的井泉少,出水量小,也不够用。因此,中共南阳地委在去冬大搞水利建设运动时,本着“三主”方针和实现“井渠双保险”的精神,并总结运用大搞丰产方的经验,决定建立百万亩机井方,用以方带面的方法,推动全区的打机井运动。
去年11月间,机井方开始划方的时候,部分干部和群众对打机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重渠废井”的片面思想,愿搞大型水利工程,不愿搞小型的机井工程。针对这些思想,在机井方所属的十个公社内,展开了群众性的辩论,通过摆事实、算大账的办法,证明只有地上水、地下水并用,才是保证农业生产不受旱、涝灾害影响的百年大计。现在百万亩机井方里的地上水,只能保证50%的用水量,还有50%需要依靠地下水源。只用地上水,不挖地下水,即不能保证全面大丰收。在水源充足的低洼地区开始也不愿打井。通过辩论,大家认识到打机井不仅可以防旱,还能排涝。如每打一眼机井,附近三百米周围的地下水位立即下降,对防涝也有重大作用。
解决了打机井的思想问题以后,群众干劲很大,迅速掀起了打井高潮。地委和四个县的县委都抽调了负责干部,组成机井方指挥部,又以社为单位成立指挥所,从十个公社抽调了一万八千个劳力,分片包干,突击打井。在打井工具不足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了人民公社的优越性,打破县界、社界,把所有打井下泉工具统一集中起来,配成套,统一使用。并且采取流水作业法,做到人闲工具不闲,提高了工具使用效率。为了在机井方内做到井渠系统化,对百万亩土地都因地制宜,进行了全面规划。一般是三百亩一眼机井,同时尽量利用旧井,全方规划新打二千二百眼机井。
从去年11月中旬开工以来,投入全方打井任务的社员都干劲冲天,大闹技术革命,加快机井建设的速度。南阳县瓦店公社和邓县的夏集公社创制成功火箭锥,两三天就打一眼机井,每部使用的劳力也由二十四人减少到十二人,指挥部马上在全方推广了这个先进经验。瓦店公社创造了快速烧窑法,一天一夜烧成七千块砖,并且用湿坯直接烧成砖,解决了严冬不能制坯烧砖的困难。全方内还依靠公社力量,建立了许多砖厂、席厂、铁工厂、木工厂、修配厂,基本满足了工程的需要。由于提高了工效、加快了速度,两个月来,已在一百三十万亩土地上,打机井二千九百六十眼,正在施工的四百四十眼,超额完成了任务,并且每个机井都配备了一套提水工具。机井方内所属的十个人民公社已全部实现了井渠双保险,旱涝保丰收。在当前春旱侵袭,地上水不足的情况下,机井方内95%以上的麦田都利用新井大浇返青水。
划方打机井的经验,已经在南阳地区普遍推广,全区还计划再搞两个百万亩机井方,准备今春全区在大搞自流灌溉的同时,再打井下泉三万眼,使一千万亩平原地区基本实现井渠双保险。 (方徨)
(附图片)
河南郑州市郊古荥公社社员们,引水库水灌溉麦田,消灭春旱 
       新华社记者 唐茂林摄


第3版()
专栏:短评

发挥地下水的威力
前两天本报发表了“及早防旱”的社论,目的是为了引起人们对若干地区已经露头的旱象的注意,以便及早采取措施,把干旱消灭在春耕之前。
河南省南阳专区大打机井,实现“三水”(天上水、地上水、地下水)并用,这是充分利用水源,加强防旱抗旱的有效措施之一。
南阳是平原地区,解放以来,特别是公社化以来,水利建设获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很大面积的耕地上实现了灌溉自流化。为什么在水利条件较好的地区还有必要大打机井呢?因为他们作了调查研究,从对事物的具体分析中得出了这个正确的结论。河南全省的常年降雨量约一千二百亿立方,除去流往外省、渗入地下和蒸发等以外,能够引入水库、渠道的不到二百亿立方,只依靠这些水灌溉全省一亿二千万亩耕地显然是不够的。这是按正常降雨量计算的,如果发生天旱,江河水位下落,水库不能储进更多的水,问题就会更严重。我们今年的任务是争取农业生产更好更全面的跃进,要使这个伟大的任务胜利实现,就得在抗御主要的自然灾害——旱灾和涝灾方面,采取切实的措施,就得在农业的命脉——水上采取“双保险”的办法,既抓地上水,又抓地下水,才能够实现“旱涝保丰收”。因此,大打机井,充分利用地下水,是一个十分必要的措施。
打机井是不是很困难呢?南阳地区的事实证明,有了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公社,这件事并不难,南阳地委大搞百万亩“机井方”就使机井打得既快又好。建立“机井方”不仅打破了县界、社界,使机井的布局合理,充分发挥地下水的作用,而且由于充分发挥了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的优越性,全面规划,也加快了打机井的速度。短短两个多月内,南阳地区就打机井二千九百多眼,而且眼眼合乎规格,这个速度还不快吗?
当前北方几省都有春旱露头,这是在去年夏秋经过了一场百日大旱之后又出现的春旱,我们就更要认识它的严重性。当前正是麦田要浇灌返青水,春田待浇底墒水,需水量很大的时候。因此已有旱象露头的地区,大搞机井,不仅对当前春耕生产有极重要的关系,而且从解决长远的水利建设考虑也是十分需要的。


第3版()
专栏:备耕新事

秧田搬家 成片经营
湖南省宜章县栗源人民公社在水稻育秧中,根据公社大生产的新形势,改变过去分散育秧的习惯,采取秧田成片、专业经营、分批播种、统一管理的办法,开展平整秧田和选种育秧工作。现在,全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单位统一规划秧田区,选择向阳背风、水利条件好的地方,建立了八十三个秧田基地,一般每个秧田基地有四、五十亩。
栗源公社集中成片经营秧田,是在总结去年丰产经验和公社生产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的。去年这里的粮食获得平均亩产七百七十多斤的大丰收,但是增产不平衡,山地生产队增产幅度较小。原因是:山地气温低,秧苗育得迟,插得晚。因此今年党委会充分发扬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提出了“秧田搬家、成片经营”的号召。各地一般以生产队为单位建立选种站和秧田基地,但是由大队统一规划,互相调剂。这样山地和水源不好的地区,秧田都搬到平原地区来了。往年育秧赶不上季节的矛盾就解决了。
秧田集中成片,专业经营,首先是便于普遍适当地提早播种育秧季节,以达到山区平原共同增产的目的。现在,全社十六个山地生产队第一批早稻秧苗都在平原地区生产队借田育秧。在这里,到处洋溢着共产主义协作精神。例如,苦竹大队第一生产队在高山地区,平原地区的第二生产队就主动帮助他们作好十二亩秧田;而第二生产队就帮助第一生产队整好在山地的七十多亩旱土和积肥一千二百多担。这样等价交换,互相协作,大家都把生产搞好了。
其次,便于计划播种,分批育秧,以调剂劳力,使前后作物更好地衔接起来。
第三,便于推行新的育秧技术。现在,每个秧田基地选种站,都做好了温汤选种用的三角连环灶,准备了食盐、福尔马林、赛力散等选种消毒用的药品,全部种子都进行了除稗工作,并已训练三百多名专业选种育秧人员,来掌握这些新的技术。
最后,秧田集中成片,统一管理,可以大大节省劳力。去年分散育秧时,全社要用一千一百多人负责管理秧田,现在统一看水管理,只要三百一十二名老农就够了。


第3版()
专栏:备耕新事

改变秧田低产的好办法
广西岑溪县在备耕运动中,县委继去年采取大搞田间肥料站之后的又一新措施,普遍利用秧田沤制氹肥。这个措施能保证育好壮秧改变秧田历年低产的面貌。因此,全县很快形成了一个群众性的大搞秧田沤制氹肥运动。
岑溪县各地大都是采用铲秧的办法,一铲就铲去四五分厚的肥泥,使秧田的土质越来越瘦瘠,加上秧田插秧一般要比本田迟,这时好肥已大都放下本田去了,剩下的肥料既少又差,不足以补偿秧田本身所损耗的肥料。因此,历年来秧田产量都比本田的低,一般每年每亩要少收二百至三百斤。大搞秧田沤制肥,就是把小坑沤肥发展成为整块秧田沤肥,使每亩秧田有较好的氹肥作为基础,保证秧苗青绿茁壮,而且在铲秧后秧田土质仍然肥沃,使秧田产量能够赶上甚至超过本田,做到全面平衡增产。


第3版()
专栏:

预防猪的传染病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情报室
猪的传染病对养猪事业危害最为严重。最常见的猪传染病有猪瘟、猪喘气病、猪丹毒、猪肺疫、幼猪副伤寒和仔猪白痢。
猪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都有一定的规律,又各有不同的流行特点。就流行季节来说,猪瘟一年四季都可发生,猪丹毒多发生在夏季,而冬季则容易发生猪喘气病。就病源来说,猪瘟、猪喘气病是由滤过性病毒引起的,猪丹毒、猪肺疫、猪副伤寒是病菌所致。就感染年龄来说,猪瘟、猪喘气病等不论大小猪都可感染,副伤寒多侵害小猪,而仔猪白痢仅限于吃奶的猪。
根据猪疫的传染来源、发生和流行的规律,在防治工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贯彻自繁自养的方针。如需从外地引进猪,一定要从确无猪疫的地区或猪场输入。输入后单独隔离饲养,认真观察一个时期,经最后检查确实无病时,才可放入猪群。
二,合理分群,分区放牧,实行集体分圈饲养。每圈头数不宜过多,避免拥挤,减少接触机会。
三,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舍清洁、干燥和猪体卫生。热天,猪舍要凉爽;冬季,既要注意猪舍保暖,又要保持空气流通。要做到冬暖夏凉,还要勤起圈、垫圈,勤换褥草;猪舍、饲槽定期消毒。对病毒性传染病如猪瘟,经济有效的消毒药为2%烧碱,加3%的生石灰乳,可用于消毒猪圈、饲槽、用具和运输工具;对猪丹毒、猪肺疫可用3%臭药水,用热烧碱水或3%热草木灰水消毒,效果也很好。冷天日暖无风时,热天早晚凉爽时,可把猪放出运动,增强猪的体质。饲料要合理调配,注意补充骨粉和捣碎的鸡蛋壳、食盐等矿物质饲料,冬天设法多喂青绿饲料。有条件的可以加喂土制抗菌素,既可促进猪生长,又可预防疾病。
四,全面预防注射。注射疫苗是预防猪传染病积极有效的办法。我国研究成功的兔化猪瘟弱毒疫苗安全有效,免疫期可维持一年以上,肥育猪打一针可终身免疫。预防猪丹毒有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疫苗和弱毒疫苗。预防猪肺疫和猪副伤寒也分别有猪肺疫菌苗和猪副伤寒菌苗。
五,注意猪的健康。要早期诊断,发现病猪和可疑的传染病病猪,立即隔离,专人饲养,彻底消毒猪圈、饲槽、用具等,放牧场要停止放牧,病死的猪尸体严加消毒处理。
六,平时注意出入人员、车辆的消毒,消毒要认真,不能流于形式;坚决不让其它禽畜乱串。疫场或疫群的饲养员不要到健康场或健康猪群去参观。
七,关于猪粪便处理。在距离猪圈较远的地方设粪坑或堆成堆,外面糊泥,让其发酵生热杀死病源。
八,食槽在不喂时要加盖,饲料妥加保藏,避免因鼠、鸟、蝇等带病毒或病菌污染。
关于猪传染病的治疗,除应用兔疫血清、抗菌素、磺胺等药外,民间兽医和群众都有很丰富的经验和办法,各地也有不少有效药方,重要问题在于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猪的发病原因很多,但是饲养管理不当和卫生条件差往往是主要原因。为了保证养猪事业高速度发展,必须加强猪的饲养管理,注意卫生,开展群众性防治猪病运动,坚决贯彻综合性防治措施,力争消灭猪病。
(附图片)
河南商水县固墙公社张坡大队养猪场的防疫员,经常察看猪群,发现疾病就及时治疗        魏德忠摄(新华社稿)


第3版()
专栏:

滴水归田 消灭春旱
石家庄专区推广藁城灌区用水经验
本报天津12日电 河北省石家庄专区,总结推广石津渠藁城灌区巧抓五环滴水归田,平均一个流量一昼夜浇地一千多亩的经验,迎头消灭春旱。到2月8日,已浇白地四百多万亩,比去年同期加快一倍多,给适时春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藁城灌区共有三个受益社,灌溉面积十二万亩。过去由于管理工作赶不上去,全灌区有效利用率只达40%。根据这种情况,中共藁城县委组织公社、生产队协同水利部门,发动广大群众总结了巧用水的好处。
这个灌区在用水管理中,从去年春天开始,狠狠的抓住了五个环节。
第一,整修渠道。对十三公里长的大干渠,使用了水泥衬砌。对十一条支渠都用三成石灰、七成黄土铺底打实,对斗渠、毛渠的渠底也都进行了夯实。为加快水的流速,在每次放水以前,还对干、支、斗、毛渠,普遍进行了清淤,消灭杂草,清除各种障碍物。
第二,充分利用秋冬季闲水,把春季的灌溉任务,尽可能提前到秋冬灌溉。去年秋后,这里就掀起了秋冬灌地运动。全灌区的五万多亩白地,秋、冬灌了四万七千多亩,保好了墒,春天不再浇水就可播种。这样春水可以全部用来灌溉小麦。
第三,统一规划渠道。对现有能利用的大小渠道进行了截弯取直,不能利用的就取消,使支、斗、毛渠分布均匀,形成了规格统一的灌溉网。
第四,实行了作物种植区域化。每一条渠的旁边都尽可能种植同类的作物,这样既节约耕作的劳力、畜力,又节约了渠水的往返“跑沟”的损失。同时,在作物种植区域化的基础上,根据农作物的需要、季度、土壤等情况,统一规划,定量配水,依次轮浇。
第五,为提高水的利用率,在石津渠藁城灌区管理所领导下,每个公社建立了渠道委员会,统一领导,分段包干,定量供水。并且建立了节约用水的公约。通过巧抓五环,这个灌区平均一个流量一昼夜浇地达一千零四十亩,比一般渠道提高一倍左右。
中共石家庄地委认为藁城灌区的经验,对于扩大浇地面积,预防春旱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号召各地认真学习推广这个灌区的经验。


第3版()
专栏:

提早动手 防治猪疫病
北京郊区开展防疫工作 江西武宁加强检疫工作
江苏靖江县改善饲养管理消灭猪瘟和猪丹毒
据新华社12日讯 北京郊区各县和人民公社都提早动手积极组织各方面力量,开展以防治猪病为中心的春季牲畜防疫活动。
2、3、4月正是猪传染病最易流行的季节。全郊区四百多处兽医院(站)的六百多名兽医,近三千名专职防疫员和最近各县(区)训练的大批兼职防疫人员都投入了猪只注射、预防和治疗工作。截至目前为止,行动较早的房山等三个县(区)注射预防工作已全部结束,其它各县(区)也将在3月上旬以前完成,一般比往年提早一个月左右。
对于目前流行较广的猪喘病,北京市有关部门正在大力开展研究、防治工作,很多人民公社都建立了专门的猪病院,隔离护理,以制止猪喘病蔓延。
据新华社南昌12日电 江西武宁县针对春季容易发生猪疫病的情况,提早动手开展春季防疫工作。
普遍进行防疫注射,增强猪只抗病能力,是这个县防止猪疫病的第一个措施。由于全县生猪数量增多,县、社采取了分别开办防疫人员训练班和在每个较大的畜牧场建立畜牧兽医学校的办法,加紧培训防疫人员。全县三千名饲养员都将经过分批轮训,并通过他们向广大群众宣传生猪防疫的重要性和科学知识。现在,县、社办的第一期防疫人员训练班已经结束,各公社正在检查生猪的健康情况,准备2月下旬开始防疫注射,3月初全部结束。
第二个措施是加强检疫工作,防止猪疫病传染。各人民公社的五十八个检疫站都已开始活动。所有宰杀、外运和买卖流动的生猪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检疫手续。
据新华社南京12日电 江苏省靖江县坚持贯彻以改善饲养管理为主,药物防治为辅的方针,大力开展群众性牲畜防疫工作。目前,全县已彻底消灭了猪的主要疫病——猪丹毒和猪瘟。
这个县在消灭猪瘟的斗争中,所有养猪专业干部都深入猪场建立了无疫病的“基本田”。县委经常组织社、队互查猪圈;大力推广一四季度改冷圈硬窝为热栏软窝,二三季度把热圈改为冷圈以及熟食喂猪的经验;组织社员紧密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开展家家翻圈堂,户户粉刷猪圈(用石灰水消毒)的活动,去年曾经创造了一年无猪仔死亡的纪录。
靖江县在防治生猪疫病的工作中,除了采取常年防疫与突击防疫相结合的方法外,还加强了市场管理和港口检疫工作。全县各地上市的苗猪都经过先检疫、然后才准入市场交易。各公社和生产大队都建立了兽医站和兽医组,使全县形成一个见猪疫就报、见猪病即治的预防网。杜绝了病菌的来源。
当前正是猪瘟等病易于发生的季节,县和公社一面举办三员(饲养员、防疫员、兽医)短期训练班,积极培训防疫、饲养人员,一面动员八十多个兽医,自制猪瘟兔化疫苗,在三天时间内,突击完成了大批猪只的预防注射任务。


第3版()
专栏:人民公社调查

大旱七个月 依然保丰收
中共甘肃省委人民公社调查组
甘肃是全国雨量最少的地方,定西专区又是甘肃最干旱的地方,水泉人民公社就在“大旱不断头、小旱年年有”的定西专区靖远县东部。解放前,这里平常年景亩产仅二、三十斤。农民过着“有雨半年粮,雨少就逃荒,大旱更遭殃”的生活。水,在这里像生命一样珍贵。
1959年,是公社化后的第一个年头。水泉地区七个多月没有下雨,但是,水泉人民公社的庄稼普遍生长茁壮,粮食、棉花都获得空前大丰收。粮食每亩平均产量达到二百四十六斤,棉花亩产达六十斤;粮食比1957年单产提高188%,棉花提高42%。1959年的棉田面积比公社化前扩大了四倍多,粮食总产量仍达到一千一百二十一万斤,比1957年增加了两倍多,比大跃进的1958年还增长5.45%;棉花总产达到四十九万二千斤,比1957年增长约七倍。全社到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革思想的命 革自然的命
土地改革以后,党组织接受了群众的要求,决心领导群众战胜干旱,使人们过丰衣足食、旱涝无忧的日子。1953年,党号召群众防旱抗旱,人民政府并发放大批贷款,兴修水利。但是,有些人说:“地主是可以斗倒的,老天爷能抗得住吗?”党组织认为,要使群众自觉地行动起来战胜干旱,必须深入细致地进行艰巨的思想工作。党派常公民同志到砂流水村去做试点工作,领导群众找水源,兴水利。这一年,砂流水村修了三百四十八亩水地,水地的麦子亩产达到三百来斤。砂流水村农民又经过1954和1955两年的继续努力,兴修了水地五百多亩、坝地(注一)五十多亩,在没有泉水也没有洪水的地方铺砂地(注二)二百三十亩,做到了全村每人平均有三亩抗旱地。这三年,水泉乡连年大旱,但砂流水村却由缺粮村变成了余粮村,户户吃穿不发愁。
1957年冬天,水泉乡的党组织大张旗鼓地在全乡十四个农业社全面推广砂流水村的经验,社员们纷纷表示决心,要向砂流水村看齐,各社提出要大干一冬一春,每人修半亩水地,全乡铺砂地三千亩。党组织积极地领导了群众的抗旱斗争。水泉乡成立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由书记挂帅,全党动员,提出“九变一运动”的行动口号,即:山沟变水库,山湾变涝池,荒滩变砂地,旱地变水地,秃山变林园,低产变高产,缺粮变余粮,贫困变富裕,落后变先进,从而掀起一个人人动手、个个献策、改变干旱面貌的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
新任务 新矛盾
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宿命论”思想的动摇,使人们有勇气、有力量向自然宣战了。但是,水泉地区水源缺乏,每年雨水又少,且多集中在秋季。在八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一千七百四十七户,一万一千九百五十九人,每个劳动力平均种地十五亩,每头役畜平均耕地三十一亩,地广人稀,人力、畜力不足。要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把干山旱川改造成山上有树、遍地流水、旱涝无忧、永保丰收的花果山、米粮川,在任务和力量之间确实有着尖锐的矛盾。当时的农业社虽然做了许多出色的工作,但毕竟组织规模小、活动范围有限,在大规模地兴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碰到了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
怎么办呢?有些农业社就派人到乡党委提出解决矛盾的具体办法,他们说:“不并大社,谁也干不好!”乡党委经过研究,根据群众的要求,就把全乡十四个农业社合成了六个。农业社扩大了,有些问题比较好解决了,如大营水、万家庙、石碑子、黄毛沟四个农业社并成一个社后,在1958年春天就修成了一个可灌地三千亩的水库,当第一次洪水下来时,水库拦截洪水浇灌了八百多亩地,群众情绪很高。但是,各农业社又要继续兴修水利,又要搞田间管理,在劳动力、工具、资金、技术力量等各方面,还是感到缺这少那,难以得心应手地大干。
究竟如何才能得心应手呢?群众心里在盘算着。他们回顾了由单干到互助组、由互助组到农业社、由小社到大社所走过的道路,所产生的力量,都体会到:想战胜大自然,必须把大家的力量拧成一股绳,而人们的思想也必须要大公无私,要把每一项抗旱活动变成集体的活动,才能战胜千难万难,彻底改变干旱面貌。因此,他们又派人去找乡党委,说:“办大事要靠大社,一乡办一个社,力量足,多美气!”有人还给大社起名“集体农庄”。于是,水泉人民把六个农业社又合并起来,办成了集体农庄,劳动力、牲畜统一调配,准备大搞生产。一个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就这样在群众要求下诞生了。
一大二公 威力无穷
“集体农庄”建起不久,毛主席提出“还是人民公社好”。群众听到这个喜讯,欢天喜地,奔走相告,“人民公社比大社更好,咱们还是办人民公社吧!”
为了迎接人民公社的建立,水泉人民不仅超额完成了原订修水利的计划,社里六百多个青壮年,又带了行李,扎营碱滩,大干了六天六夜,修成了一座可以蓄水三十万方的水库,作为向人民公社的献礼。1958年8月中旬,水泉乡和陡城乡农民自动联合起来,敲锣打鼓,兴高采烈地在全县举起了第一面人民公社的红旗。
人民公社的成立,给大规模地兴修农田水利,彻底战胜干旱,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人民公社合理地安排了生产,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公社成立后,一方面大办集体福利事业,使全社增加了一千七百多个劳动力,投入了各项生产。另一方面,各队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展开大协作。如1958年秋季,全社有43%的劳动力,参加大炼钢铁和修建引洮(河)上山水利工程,但由于开展了协作,1958年的收秋工作仍比1957年提前十五天完成。1959年,协作搞得更好。如水泉东北高寒,西南较暖,公社把东北部的大营水和水泉两个大队划为粮食基地,把西南部的陡城和黄湾两个大队划为棉花基地。种棉花在4月,摘棉花在9月,种粮食在2月,收夏田在7月,收秋田在10月。公社根据农作物播种和成熟期的先后不同,组织各队协作。春播和夏收时,以互相换工的办法,产棉区帮助大营水和水泉队抢种抢收粮田;摘棉花的时候,产粮区帮助陡城和黄湾队采摘棉花。这样,播种和收获都搞得快、搞得好。节余的时间就大搞农田水利和基本建设工作。
为了节约劳动力,全社还依据地理条件和便利生产的原则,划分了耕作区,二十个生产队互相兑换、调整了插花地五千多亩,变远地为近地。秋冬把羊群赶到最需肥的地方扎圈踩粪,节约了搬运粪肥的时间和人力、畜力。并且大闹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提高劳动效率。实现运输车辆化后,铺砂地的效率比过去提高了三倍。制造出棉花播种耧后,种棉花工效比过去提高五倍多。
人民公社全面地规划水力资源,发展水利。在靠近黄河的黄湾大队,采取把河水引上来的办法,在挑车梁兴修提水灌溉工程,把黄河水分八级引上一百八十米高的旱坪川,将使一万六千亩旱地变成水地,现在已修出水地二千七百多亩。在有地下水的地方,采取掏泉、挖井、打串井等办法,把地下水截引出来。在既无河水、又无地下水、也不能引洪漫地的地方,大力发展铺砂地。水地、砂地、坝地,齐头并进,修一亩是一亩,修一分是一分,小处着手,积少成多。群众说:“有水往地里淌,心里不发慌。”“打了一亩坝,胜过十亩洼。”“砂地保了墒,粮食像在仓里装。”
有了足够的劳动力,有了全面规划,集中使用了资金和技术力量,水利工作就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了。一年来兴修了水库四座,掏泉十多眼,修大型引洪渠道十三条,修水地、铺砂地、筑坝地近两万亩,使全社水地、砂地、坝地的面积达到全社总土地面积的65.6%,使旱地面积缩减到34.4%,每人平均有水地、砂地、坝地四亩多,群众叫做“保险田”。此外,公社还抽调最好的劳动力三百多人,常年到引洮工地开凿高山运河。这一运河修通后,可改变甘肃中部二十四个县(市)的干旱面貌,水泉的大部荒地,也可变成良田。
1959年七个多月没有下雨,公社在大抓农田水利的同时,也抓紧田间管理工作。为了抢种,对粮食作物采取了抓紧时机抢墒下种的办法;对棉花用粪中渗水,担水点浇,烫种催芽,干湿种子混合播种等办法,使全部耕地按期种完。出苗后又进行查苗补苗,使苗出齐。当旱象日益严重的时候,有些人产生了悲观失望情绪,公社党委及时提出“抗灾抗到底,人力定胜天,大旱大丰收”的口号,动员群众千方百计与干旱作斗争。干部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鼓舞了群众抗旱的信心。1959年的锄草、追肥、灭虫等工作,普遍比过去多两次。由于牧业的大发展(羊增加到一万七千四百八十三只,比1957年多一倍,大家畜达到三千一百二十五头)每亩地施肥量也显著增加。这样从各个方面与天争粮,使粮食和棉花获得了大丰收。人们说:“每人四亩保险田,气得老天干瞪眼!”“有了水砂坝,天旱也不怕;‘福’是从老天手里争来的!”
生产丰收 思想丰收
水泉,这块长期遭受干旱威胁的地方,过去,尽管很多地方缺水或无水,但盼望着过水足粮丰的日子的人们把村庄全部以水命名,如水泉、邵家水、大营水、砂流水、水头、玉碗泉、汲泥水、腰水子、碱水儿、灰水儿、井儿川……等等。但是几千年过去了,水泉群众对于水的愿望始终没有实现。人民公社化后,人们向往的才变成了生活的真实。
公社化后的第一个丰收,给全社带来了无限幸福和喜悦,他们在1959年售给国家的余粮、棉花、畜产品、副产品总值达九十八万七千元,比大跃进的1958年还多一倍半。公社公共积累已达四十一万元,给进一步扩大再生产提供了更好的条件。社员的收入增加了,生活也改善了,每人平均有粮九百五十斤,比公社化前提高了两倍多,缺粮社变成了余粮社。每个农民的纯收入,也从1957年的二十八点一六元增加到六十五点二元。
现在,水泉公社的人民,在胜利的基础上,继续满怀信心地大步前进着。
(注一)坝地就是在地边筑坝,引洪水漫过的田地,能够保墒耐旱。
(注二)砂地就是在土地上铺三至五寸厚的沙砾层。有保墒、保温、抗旱、压碱、松软等好处。引水可浇灌的砂地,叫水砂地,沙砾层较薄,约二、三寸。不能引水浇灌的砂地叫旱砂地,沙砾层较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