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2月1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精湛的技术 深厚的友谊
苏联人民对武钢建设给予了伟大的援助
新华社武汉12日电 在苏联的全面援助下,武钢这座世界上第一流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不仅建设得快,而且建设得好。它的建设的高速度进行,是中苏两国合作的胜利。
远在1952年初,当党和国家确定在武汉地区建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以后,苏联就从地质勘察、厂址选择和工程设计等方面,给予我国以伟大的援助。当武钢进入大规模施工时期,特别是在1958年大跃进的形势出现以后,适应工程高速度建设的需要,这种友谊的援助就更加突出,更加令人感动。近两年来,武钢各项工程都要求提前完成。承担设计的苏联有关设计部门,千方百计地为武钢赶工设计,使图纸提前送到,保证了工程的提前顺利进行。为武钢承制设备的几百个苏联工厂听说武钢一号高炉要提前建成出铁,都暂时压下本国的设备制作任务,提前为武钢赶制设备,并为此展开了劳动竞赛。很多设备制成以后,都以尽快的速度发送到我国。
苏联已经先后派来一百五十六位优秀专家,帮助武钢的建设。他们不仅带来了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建设经验,而且带来了苏联人民的深厚友谊。几年来,苏联专家提出了五千七百多项重大建议,并通过现场指导、专题讲课、问题解答等方式,帮助解决了许多复杂的技术问题,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干部。苏联专家组长萨维斯基和巴杜洛夫,都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但是他们不管酷热或是严寒,坚持深入现场,指导建设和生产。在建设一号高炉时,筑炉专家弗列日科夫亲自钻进闷热的围管给工人作示范表演。当每项主体工程接近竣工和投入生产的时候,苏联专家们经常同我国工人一起苦干,甚至昼夜不离现场,指导新设备的试车和交工验收。
苏联专家们从多方面帮助武钢建设者全面贯彻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根据专家组长巴杜洛夫的建议,武钢在还没有混铁炉的情况下,将三个平炉陆续建成投入生产,提前几个月为国家生产出了大量的钢。在炼钢厂的建设中,苏联设计监督专家马托尔斯基和土木建筑专家哈齐扬,考虑了技术上的许可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后,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支持修改设计,节省了大批投资。
苏联专家们对武钢每项工程的质量一丝不苟,负责到底。一号高炉基础浇灌时,专家组长萨维斯基,虽然患有严重关节炎,仍是一次又一次地爬到三十八度高温的基础坑里,检查混凝土的浇灌质量。
炼钢厂的建设中,捷辽申专家一天数次在工地巡视,用铁片和火柴杆当工具,细致地检查砌砖质量,发现灰缝过宽不合设计要求,就和我国职工一起设法弥补。武钢已经建成的高炉、平炉、焦炉等主体工程的质量,都被评为优等。


第2版()
专栏:

薄弱环节赶上去
哈尔滨电机厂辅助车间大闹机械化
本报讯 哈尔滨电机厂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针对辅助车间生产能力低于成品车间生产能力的状况,用更大力量在辅助车间大搞机械化、自动化,突破生产薄弱环节,使辅助车间的生产能力和成品车间逐步求得平衡,保证全厂生产持续全面地跃进。
哈尔滨电机厂是我国电机制造工业中最现代化的工厂之一。成品车间的生产设备都是全新的机械化、自动化设备,生产潜力很大。经过两年的大跃进,到去年10月间,成品车间实际生产能力已经超过这个厂二期工程设计水平的15%。而手工操作比重很大的辅助车间,实际生产工人数目已达到了设计定额,但还赶不上成品车间发展的需要。去年11月,这个厂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形成新高潮,成品车间又出现了螺钉自动化生产线,实现了转子槽楔下料、洗蜗轮等单机自动化,生产能力分别提高五倍到十倍,辅助车间的生产能力更不能适应成品车间需要了。这个厂的党委根据生产中的这一矛盾,决定发动职工大搞辅助车间机械化、自动化。职工们通过鸣放辩论,批判了“辅助车间,手工操作多一点是难免的”,“制造线圈,手工操作比机械好”等论点,一个轰轰烈烈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了起来。
辅助车间的职工苦干巧干,大闹革新;科室人员、各个车间也全力予以支援。以输煤自动线为例,锅炉车间一提出这个技术革新项目,铸造车间、调速器车间、机修车间和电力车间等就给予了各种支持;科室的工程技术人员突击给设计图纸。这样,这条由一万五千多个部件组成的全长一百五十米、总重三十多吨,能够自行伸缩接触煤堆,而且相当精密的输煤自动化生产线,只用三十天时间就建造成功了。
前后两个多月的时间,辅助车间就实现了大批技术革新项目。各辅助车间有六十五项手工操作实现了半机械化、机械化,同时实现了五台单机自动化和三条自动化生产线。辅助车间手工操作的比重由过去的45%降低到现在的32%,机械化加工的比重由过去的55%提高到68%。这就有力地保证了成品车间生产的发展。过去,主要产品车间常常因为线圈供应不上,虽然一切电机部件都已准备齐全,但是电机不能按时装配出厂。现在,线圈车间经过大搞机械化、自动化,创造了交电机转子插入式线圈和直流电枢线圈两条自动化生产线,使单件工时从三分钟减少到五秒钟,提高效率三十倍左右。这便使线圈的产量基本上满足了几个主要产品车间的需要。负责供应全厂工卡具的工具车间,创造了平台研磨机、卡尺研磨机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现在,这个车间已经部分地改变了“当月活当月作”的情况,能够为成品车间提前一两个月准备一部分工具。机修车间制造的车床自动控制仪,锅炉车间创造的输煤自动化生产线,冲剪车间创造的矽钢片去毛刺刷漆自动化生产线等,也都显著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经过这个阶段的革新,辅助车间还节省出不少的劳动力,支援成品车间。例如,锅炉车间有了输煤自动化生产线以后,由过去每天三班一百五十名工人减少到三十人,节省出的工人正逐步转到其他急需劳动力的生产车间里去。


第2版()
专栏:

在新的矛盾面前
陈之衍
矛盾,解决了一个,又会有新的矛盾出现,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今天本报发表的哈尔滨电机厂辅助车间大闹技术革新的消息,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真理。
这一个厂子技术革新的浪潮,正在冲击着企业的每个角落。它的宏大的规模、深入的程度和迅速的步伐,是前所未见的。仅仅两个月时间,这个厂的辅助车间机械化的程度,就从55%提高到68%。一个锅炉车间,实现输煤自动化后,需要的劳动力已减少了五分之四。由此可见,从技术革新运动中所迸发出来的新的生产力,有如一道奔放的巨流,高速度地把生产水平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但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旧的技术矛盾解决后,马上又出现了新的矛盾。
在技术革新战线上,一支队伍打开了缺口,沿着突破口神速地前进,成倍地提高了生产力。可是其它的队伍还留在原有的阵地上。这就是新的矛盾。哈尔滨电机厂的成品车间,原来机械化的程度就比较高,技术革新运动中它又首先进行了好多项革新,生产力发展得很快。可是它前后左右的辅助车间的手工操作,却仍然占很大比重,这就使生产处在各个环节不相适应的不稳定状态中。
怎样对待这个新的矛盾?有两种观点和两种态度。
一种是消极的观点、消极的态度。在哈尔滨电机厂就曾经有人有这样的看法:“辅助车间的手工操作是免不了的”,“手工操作比机械化的质量要好”。如果按照这种守旧的看法去做,只好把前进了的部队撤回来,把已经提高了的生产力降下去。一句话,让先进迁就落后。
另一种是积极的观点、积极的态度:让辅助车间也突上去,积极地建立新的平衡。哈尔滨电机厂正是这样做的。他们捉住了这个新的矛盾,在辅助车间大搞技术革新,取得了全面跃进,使全厂的生产力水平普遍达到了一个新的高点。在这里,决定性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只注意机械的平衡和比例,不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屈服于早已习惯的生产方法,结果必然会延缓生产力的发展速度。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不被新的矛盾吓倒,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向习惯了的旧方法开战,就能使落后的赶上先进,大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速度。
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越是勇往直前地发展,新的矛盾将逐渐地暴露出来,这也是必然的和正常的。比如,由于技术革新中产生了新的巨大的生产力,现在有些地方已经感觉到原材料、燃料、电力等赶不上需要。这又是一种新的矛盾。然而这却是一种可喜的现象,说明了我们的生产力正在以一种飞跃的速度前进。问题在于我们要认识这种矛盾,掌握矛盾发展的规律,采取积极的方针和措施,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衡。
马克思主义者从来认为:事物是在矛盾的斗争中发展的。矛盾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我们必须用不断革命的思想来处理矛盾,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这就是我们在新的矛盾面前所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


第2版()
专栏:

小洋群革新技术如虎添翼
半山钢铁厂一座小高炉焦比达到大高炉水平
无锡小型制硫酸设备日产量超过设计一倍多
新华社杭州12日电 浙江半山钢铁厂锰铁车间二十七点五立方米二号小高炉的焦比,已经达到了大高炉的水平。从去年9月到目前为止,这座小高炉的焦比平均一直保持在零点八二四。同时,生铁的产量质量和成本,也都达到同类小高炉的先进水平,成为全国冶金系统中红旗单位之一。
这个小高炉降低焦比的条件不比人家好。炉体是砖砌的,没有水塔和钢铁架子。可是,工人有大无畏的精神。他们首先抓住三机并联鼓风和热风炉全面改装这一环节,努力加大风量,提高风温。风量大、风温高,就可以提高冶炼强度,减少焦炭的消耗。早在去年5月份,他们学习了外厂先进经验,创造性地将单机鼓风改为双机并联鼓风,随后又实行了三机并联鼓风。三机并联鼓风是件新事,又加之当时正是盛暑酷热,开始时有人顾虑怕烧坏了鼓风机的轴承和热风管。但是,工人们在车间党组织的领导下,以勇于创造的精神,研究成功了用冰水冷却轴承的方法,防止了风温提高后轴承被烧坏。热风工学习外厂经验,用蒸气清除热风管里的灰尘,防止风温提高热风管被烧坏,为实行三机并联鼓风加大风量创造了条件。经过几天的苦战,三机并联终于试装成功,风压立刻从二百毫米水银柱递增到二百五十五,焦比迅速由一点零二四下降到零点八以下,产量也上升了十一吨。
之后,工人们又继续改进了风口,使风口直径由九十毫米增大到一百三十毫米,风量进一步增加。厂的领导干部还和工人、技术人员一起,进一步改进了装料制度,充分利用了煤气。
搞好大协作,也是这座高炉降低焦比的保证之一。全炉各班工人在风量加大、风温提高以后,根据新的情况统一操作,制订了检查勤、操作准的操作制度和严格的交接班制度。三班工人每天举行一次碰头会,每周举行一次总结经验会,共同研究改进操作技术,统一操作方法。
新华社南京12日电 江苏省无锡市小型硫酸厂职工不断学习先进经验,大胆改进生产设备和操作技术,使全市八套小接硫设备每套日产量平均达到三吨以上,超过设计能力一倍多,耗矿量平均为一点三吨到一点四吨,成本降低到二百元左右,硫酸浓度一般稳定在六十五度到六十六度。
无锡市原来是没有硫酸工业、也没有生产硫酸的技术人的城市。去年,这个城市根据化工部华东设计研究分院设计的年产四百吨的小型接触法硫酸厂图纸,在无锡炼油厂建立了一套小接硫生产设备。开始投入生产时,由于缺乏经验,一般日产量只达四百五十公斤,而且耗矿量高、质量不稳定、停工检修多,每月实际生产时间只有十五天左右。当时有的人认为,小接硫生产是“顶着石臼唱戏,吃力不讨好”;有的人认为,搞硫酸生产是“不务正业”。工厂领导方面批判了这些错误思想,坚持了小接硫生产。他们到各地参观学习,求经取宝,同时针对生产上的薄弱环节,找出生产设备前后不平衡、系统阻力太大、吸收能力不够等关键问题,对原有的冷却管、吸收塔、转化器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例如原来只用一只吸收塔,在鼓风机后面装了一只焦炭过滤器,吸收能力不够,尾气很多,酸雾大量带出,有时酸泵发生故障时,烟囱中更是浓烟密布,影响生产。他们便增加一只吸收塔,又在鼓风机前增加两只空塔,使吸收能力加强,尾气较过去大大减少;同时,在操作上也进行了改进。因此,日产量逐步由五百公斤提高到一千四百公斤到一千五百公斤,并且创造了二千二百三十五公斤的高产纪录,成为全国小接硫生产的红旗。
无锡炼油厂的小接硫生产经验,很快在本市其他单位推广开来,纺织厂、化工厂、制酸厂等工厂企业先后建立了七套小接硫生产设备投入生产,每套设备的日产量一般都达到了一吨以上。
最近,无锡炼油厂还根据芜湖联盟化工厂的高产经验,在设备和操作方面作了很多的改进,使硫酸日产量从一千七百公斤猛增到四千三百七十五公斤和五千四百二十二公斤。无锡制酸厂学习无锡炼油厂高产经验,进一步增加投矿量、统一操作,使硫酸日产量达到了六千六百九十九公斤。接着,无锡炼油厂又积极学习外厂技术经验、改进设备,创造了日产六千八百一十五公斤的更高纪录。
由于各厂发扬了先进者“传经”,后进者“取宝”,你追我赶,我学你帮,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精神,全市小接硫平均日产量在今年的一个多月中增长了一倍。现在全市又新建了小接硫设备八套,很快就要投入生产。
无锡市的小接硫生产设备,是采用就地取材的办法建造起来的,具有投资少、收效快、生产硫程简单、操作技术容易掌握等特点。一套年产四百吨的小型接触法硫酸设备,只需投资一万五千元左右,十天到二十天就可以建成。


第2版()
专栏:职工论坛

让工具也当“多面手”
去年大跃进时,我们为了提高烘茶效率、节约燃料,根据新式烘茶机的原理,就地取材,土法上马,仿造了一种茶叶烘焙室。这种茶叶烘焙室不但提高了工效,节省了燃料,降低了成本,还大大提高了茶叶的质量,确是一种值得普遍推广的新式工具。但茶叶生产是有季节性的,过了茶季它就要“失业”,要等到明年茶季才能发挥作用。这在一般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是无可“非议”的。但有跃进思想的人就感到可惜,认为是个浪费。烘焙室可以烘干茶叶,为什么不能利用来烘干其他东西呢?中共霞浦县委第一书记李岳同志想起了去年收地瓜时因天气不好造成大量地瓜米霉烂的事,就倡议利用茶叶烘焙室来烘地瓜米。这一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个二米宽、三米长、二米多高的烘干室,一昼夜可烘干地瓜米二十多担,一个生产队有一两个烘干室就不怕地瓜米霉烂了。烘焙室不但可以烘茶、烘地瓜米,还可以为其他农副产品加工服务。这样,茶叶烘焙室就不至随着茶季的结束而“失业”,有可能成为终年劳动不歇的英雄。
这虽是一桩小事,但却给了我们很大启发。在工农业生产和各项建设事业高速度发展的今天,除了大闹技术革新不断提高劳动效率以外,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发挥现有设备的更大作用,做到一物数用,人歇工具不歇,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中共福建省霞浦县委办公室 宋祖贵


第2版()
专栏:职工论坛

成功与失败
在大搞技术革新的运动中,很多成功的创造是从失败的道路上走过来的。
一个技术革新能手,往往是不畏艰险的人物。他面对着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不是临阵脱逃,而是吸取教训,继续战斗,因而最后结果往往总是胜利。
人民日报刊登的王林鹤试制高压电桥的革新创举,十分生动。一次、两次、三次……一直到“三百七十”次的试制,还未成功。但到了第三百七十一次上,终于成功了。这个事实很发人深省,古语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一点也不错。
“三百七十一”次的成功,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以前的三百七十次失败,只是瞎子点灯——白费,而是吸取了三百七十次的宝贵经验,终于取得了第三百七十一次的成功,制成了高压电桥。有了这种历经三百七十次失败而不气馁的精神,就能踢倒一切困难,走向成功的道路。
北京水利发电学校工程队 高本贤


第2版()
专栏:职工论坛

作个“文武状元”
从1958年大跃进以来,各行各业都出现了数以万计的“状元”。这些“状元”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政治挂帅,思想先行,鼓足干劲,有“关”必破,起到了“遇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先锋作用。
但是,我们还必须进一步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科学知识,才能更好地做一个“文武状元”。我们工人阶级在旧社会不但不能学理论学文化,就是连工作也找不到。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亲切教导下,才学到了文化,初步掌握了科学知识,而且提高了政治觉悟,才在技术上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在生产战线上为党为人民立了不少战功。但是,我们要想为党为人民作更多的事,立更大的功,就必须更好地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和科学理论知识,把自己全面地提高一步。现在各个厂矿正在巩固与成立业余大学、中学、中等技术学校和小学,我们工人阶级应该成为这个学习战线上的尖兵,认真的学习毛主席著作和科学理论知识,跃过文化关,更上一层楼,力争做一个更加出色的文武双全的状元。
北京东风机械厂 张宝清


第2版()
专栏:

南方水田、梯田又添耕作利器
广东制成珠江丰收牌拖拉机
新华社广州电 根据南方水田、梯田特点设计的三十五匹马力拖拉机,最近在广东拖拉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经过试验,合乎标准,定名为珠江丰收牌拖拉机。
这种拖拉机耕作深度一般可达八寸以上,每十小时能耕地四十亩到五十亩。全机连油带水共重一千六百公斤,比同类拖拉机轻。转向机灵活,适合南方田地耕作。除了用来耕田,还可作为原动力,供农村照明、碾米、抽水和运输用。它比这个厂在1958年试制的珠江二十二型拖拉机功效大。
广东拖拉机厂在试制拖拉机的过程中,组成了由党委书记挂帅的拖拉机试验和生产准备指挥小组,专门负责试制工作;同时在全厂开展了以技术革新为中心的“一条龙、大协作、技术表演赛”。职工们坚持土洋并举的方针,自制土设备克服设备不足的困难,因此加快了试制进度。现在,这个厂职工正在准备成批生产,支援农业机械化。
(附图片)
第一台珠江丰收牌拖拉机    新华社记者 陈福北摄


第2版()
专栏:

技术革命的巨浪
本报记者 贺昌华
强烈的愿望
走进上海电机厂的剪冲车间,人们就被很多生动的情景吸引住了。这里明明是一个生产车间,却像是来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技术革新展览会。
在这里,每一台机床、每一道工序都有大大小小的革新。各种各样简易的土洋结合的机械化半自动化设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送料整料。许多革新把工作效率成倍、十几倍地提高。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全车间实现了一千多个革新项目,95%以上的手工操作都已经由机械代替,部分机器设备已做到了半自动化。车间的生产任务虽然不断增长,但都月月超额完成。
最感动人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在创造这些革新中所表现出的人的高度的自觉。他们把搞技术革新当作自己生活中的一大愉快,像着了迷一样,吃饭、走路、睡觉……都在想,生活中的一切细小事物都被他们联想上去了。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工人陈书金路过工厂子弟小学,看见天真的孩子们正在校园里游戏,有的滑滑梯,有的荡秋千……,兴高采烈。正想着如何改进手工整料的陈书金,忽然从那荡来荡去的秋千上得到了启发,立刻奔到工厂,根据秋千的惯性原理,搞成了活格整料架,代替了成天蹲在地上整料的繁重劳动。一天夜里,工人季文虎坐在大礼堂里看电影,新闻片里映出了电铲掘煤,掘斗的爪子一张一合。他心里一楞,豁然开了心窍,电影也顾不得看下去了,跑回车间搞起自己的卸料箱来。卸料箱也像掘斗一样下面开了门,一开门装的零件统统卸了出来,比原来人工效率高十倍,节省了劳动力。马路边上打高尔夫球游戏,孩子们玩的玩具手枪里的“橡皮箭”,通抽水马桶用的泵浦,火柴盒上的圆形图案……这些日常生活中不为人们注意的小事物,却被具有高度自觉的工人们抓住了,把它们的原理用到了自己的革新上去。开始,在他们的脑海里,对自己的创造一点形象也没有,要搞成个什么样儿的东西连自己也不知道。但强烈的革命愿望冲动着他们去探索着各种各样的方法,捕捉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终于把想像变成了现实,创造成功了。
第一关解放思想
工人群众对大搞机械化半自动化,提高劳动生产率,把自己从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有着强烈的要求。这个车间是加工零件的先行车间,由于各个产品车间生产迅速增长,给他们压力很大。虽然车间里很多是机床操作,但送料、整料、钣金等手工操作仍占很大比重。手工操作一则是生产效率低,再则既不安全又很劳累。但是,过去有些人对机械化半自动化存在着神秘观念和自卑心理,影响了他们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职工群众中曾经发生过一场争论,一部分人认为,大搞机械化半自动化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摆脱笨重劳动的好出路,一定得走,也走得通。但也有人认为:好是好,就是办不到。“自动化嘛,按按电钮,看看仪表,原料这边进去,成品那边出来,我们还差得远哩!”“踏脚板的剪冲工,一不会设计绘图,二不会车、钳、刨、铣,要想搞什么机械化半自动化,那不是瞎子跑路——乱撞!”车间党支部分析了工人的思想状况,认为必须解放工人的思想,破除神秘观念和自卑心理,才能使技术革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并且号召党、团员首先要敢作、敢为,以身作则。
这一场争论,震动了老剪冲工、共产党员管金生。这位不爱多讲话的老工人,对党的事业一片忠诚。他和艺徒共同管理一台剪刀车,一个剪料,一个蹲在地上整料。材料来了,先经过他们剪冲以后再到后面去加工,是整个工段的第一关。在大跃进的日子里,大家的生产都翻番,他心想:“我这个共产党员不能拖人家的后腿呵!”他不顾领导的劝告,暗暗加班。但他的确感到,这样干又累又慢,长久下去不是法子,能用个什么东西代替人工整料就好了。他把这个念头告诉了技术员,技术员说:“这不是容易的事情啊!”他的革新的念头搁了下来。这时,车间里的争论,党支部的号召,又把他要摆脱笨重劳动的强烈愿望燃烧起来。“难道真的办不到吗?还没有干,怎么就知道不行呢?我是党员,应当带头闯。”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党支部,支部大力支持他。他东翻西寻,找来了四个洋元,一块废钢板,四尺旧滚轮,经过接连几次失败,终于把一台整料架制成了。整料架把剪好的料整理得整整齐齐,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车间党支部抓住这一先进事物的萌芽,大喊大叫,召开了现场会议,由管金生当众作表演。党支部并且向全体党员指出,这项创造虽然还不完整,但是一个方向,党员都应该向管金生看齐。还向全车间职工群众提出了响亮的口号:敲敲打打机械化,剪冲涂漆自动化,生产效率翻一番,两人工作一人担。
管金生的革新,结构非常简单,其貌很不惊人,但它却像一把锋利的武器,破除了人们思想上的神秘观念。有如星星之火,点燃了人们的首创精神。全车间议论开了,老工人杨金木说:“谁说我们剪冲工不能搞机械化,这不就是吗!”有的工人说:“既然他的剪刀车可以自动整料,为什么其他的就不可以!”车间里很快掀起了一个声势浩大的革新热潮,很多工人都在自己机床的后面搞起了整料的装置。
革命的浪潮在车间里一浪高一浪地向前推进,人人投入了这场革命,连那些年青的艺徒,引导行车的辅助工也搞出了革新。前年才进车间的青年工人唐弢铭,是个一级工,他也在老师傅的帮助下在一台冲床上连续作了四次革新。车间里有台冲冷却片的冲床,效率低,又很危险,工人用手把铁片向冲头底下一推,脚一踏,扑通,一片;一推,一踏,扑通,一片……每班的产量一直停留在一万三千片左右。唐弢铭首先改装了脚踏开关,脚踏一次,能扑通扑通地连续冲下去,班产量提高到了两万片。两万片虽然比一万三多了七千,但还是不能满足别的车间的需要。而且在操作上也产生了新的矛盾:送料的手跟不上机器。这多恼人呀!这位一级工又东问人,西翻书,一心想革掉手工送料的命。终于,他想出在冲头上部装置一个钩子,利用冲头上下带动钩子来送料,班产量就跳到三万多片。……同机床的老师傅觉得车速还可以加快,又来了个锦上添花,在冲床上加了个滚轮,使班产量又猛增到四万片左右。本来两台冲床加工还供不应求的冷却片,现在一台冲床加工还绰绰有余。
走最快的路
摆脱落后的手工操作,向机械化半自动化进军,也是一个争时间比速度的斗争。是强调正规,向上伸手,等待条件成熟慢慢来呢?还是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先用土法上马,然后步步提高?这个车间的工人群众被总路线思想武装起来,自觉性调动起来以后,很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成天与鎯头锤子打交道的钣金工人,过去敲得腰酸背痛,加工的挡风板也不能满足需要的三分之一。怎样来改变这种局面?技术人员就设计了一台压力一百二十吨的压床。当这个方案拿到工人中去讨论,工人们提出了四个疑问:作业场地本来就很拥挤,这台又高又大的压床安装以后,场地不够怎么办?造这样的设备,材料哪里来?更重要的是什么时候才能造好,远水怎能救得了近火?……总之,不符合多快好省的精神。群众把这个方案推翻了,要自力更生,自搞土设备。车间领导鼓励群众大胆的干。在领导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的三结合会议上,你一句,我一言,集体智慧勾出了他们的新创造——滚边机的轮廓,并且说干就干,有的寻找废料,有的把架子搭起来,几天功夫就搞成功了一台土滚边机,代替了不离手的鎯头,给技术人员很大的教育。
在技术革新的热浪中,职工群众的脑筋越用越灵活,战斗越来越顽强,风格越来越高。一些重大的创造也在群众广泛的革新中涌现出来。他们创造的土洋结合的半自动化涂漆机,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这项创造,他们集中了集体的智慧,前后战斗了好几个月。为了解决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他们到处寻师访友,凡是估计可以得到启发的地方,他们都跑到了;各种各样的橡皮用具,连通抽水马桶用的泵浦、孩子们玩的玩具,都用来作过试验。为了实现这项创造,工人们对几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展开讨论;还专门成立了三结合战斗队。最后,他们终于胜利了。过去,前面的一个工人忙个不停地把圆形的钢片送进涂漆机涂漆、烘干;后面两个工人忙着整理。刚烘过的矽钢片滚烫,工人手上戴三副手套也感烫手,冬天这里也开着大风扇。现在,所有这些操作都已经被机械代替了,机械有规律地把矽钢片送进了涂漆机,漆好的矽钢片又自动一张张地叠得整整齐齐。这里显得很安静,只有一个工人坐在那里看看机器,一定的时候叫行车吊来原料、吊走成品。
剪冲车间充分发挥群众的集体智慧,形成了不断革命,不断大跃进的新局面,为其他车间树立了榜样。目前全厂又掀起了一个向机械化半自动化进军的新高潮。
(附图片)
上海电机厂剪冲车间老工人陈书金从“荡秋千”游戏中得到启发,创造了八呎剪刀车自动落料设备。这是陈书金(中)在向大家介绍革新经过。             新华社记者 张萍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