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2月1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党委书记手记

人勤春早
中共安徽淮南市委第一书记 刘廉民
新春以来,在淮南煤矿到处议论着一千四百万吨煤炭的大事。一千四百万吨,这不是十年的产量,也不是五年的产量,而是淮南煤矿去年一年的产量!如果你翻翻淮南煤矿解放前的“年鉴”,从宋子文(注)、日本人,到大腹便便的商贾,他们只顾贪婪地掠夺自然财富,却不管矿井建设和工人的死活,仗着手里的刺刀和皮鞭,逼着工人替他们卖命,一年才逼出来几十万吨煤炭。年产量最高的1948年,也才生产一百二十多万吨。从建矿到1948年,近四十年的产量总和,还不及1959年一年的产量。难怪1959年已经过去了,人们还在兴奋地谈论着这个旷古未有的奇迹。
人们说,淮南的春天来得早。其实,春天并没有特别优待谁,只是由于人的干劲,人的威力,才迎来了满眼春光。俗话说:人勤春早,这是一点也不错的。人是重要的因素,因此值得赞颂的还是人的伟大作用。
去年年初,淮南煤矿全年要生产一千四百万吨煤炭的消息传到工人群众中,引起了汹涌的春潮。工人同志们为这个先进的指标所激动,表示坚决响应党的号召,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到处在讨论生产计划,找关键,提措施,一个汹涌澎湃的群众运动开展起来了。这些浑身披挂着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干劲的人发出豪语:“辟开地球要煤炭,坚决拿下一千四百万!”他们立誓要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让帝国主义者看看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
新中国的煤矿工人,完全是在新社会的培养中成长起来的新人。在夺煤大战中,他们的口号一个比一个响亮,行动一次比一次坚决。淮南煤矿有首民歌,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想起一千四百万,一班千吨还嫌慢。”党的号召在人民心灵上所引起的力量,唤醒的青春,真是难以描绘啊!在谢家集工矿有个徐继清采煤小组,他们在10月份的工作条件是比较困难的,这里的煤层非常坚硬,还夹有肉泥,一镐下去只扎一个眼,连风镐也难得拔上来,并且要和岩石里渗出来的淋水作斗争,有时连脚跟也站不稳,可是要他们停一镐也不愿意。就这样,这个小组在10月份天天超额完成任务,每人每天为国家增产煤炭一百三十多吨。在党的敢想敢干的号召下,令人吃惊的新理想,大胆的愿望都开花结果了。工人们不但苦干实干,而且巧干,他们推行了掩护支架、水力采煤和多循环等采煤方法,他们还实行了四班交叉作业,把劳动组织得更合理了。九龙岗矿工人歌唱四班交叉作业的好处道:“四班交叉真正好,出勤多来产量高,回柱及时坑木省,安全生产真牢靠,工时利用不浪费,窝工现象消灭掉,互相支援大协作,同心合力把产超。”毕家岗矿青年水采队水枪手胡长典,为了要试验一种新的落煤方法,他不怕几次、几十次的失败,终究把水枪落煤由中间掏槽改为底部掏槽、两帮切断,大大提高了采煤效率,使这个队提早赶过了时间。……这样的人物,在大跃进中何止千万,远不是我这篇短文所能写得完的。用工人们自己的话说,党武装了他们的思想,给了他们一对能飞的翅膀。在前进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能飞越过去!有个工人写了这样一首民歌:“有了总路线,翅膀身上生;政治挂了帅,脑袋变聪敏。”几句话道出了他们所以能飞跃前进的由来,既中肯,又深刻。正是党的领导,党的总路线这盏明灯照亮了千百万人的心,才使他们一个个奋勇争先,赶月跨年地高速前进。
党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春天,展眼望淮南,就跟祖国的大好河山一样,春光无极。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美好而惊人的消息,像春天的花朵,开了一朵,还有更多的就要盛开!一年胜过一百年、一千年的事情还在后头哩!
(注)淮南煤矿解放前曾为官僚资本家宋子文所有。


第8版()
专栏:

刘海岳巧创“星期表”
柯炳藩
在广东梅县丙村公社,有一间设备非常简陋的钟表厂,全厂只有二十六人,除了一些简单的修理工具和几个台钳之外,可以说什么也没有。可是就在这样的工厂里,生产了一种恐怕就是内行也没有听说过的“星期表”。这种表上一次链就能走七天;有大三针,二十一石,能避水、避震、避磁,至于他的准确程度,走了一个月只差半分钟。表的全部零件,除了玻璃石和发条(揭阳钟表厂出产)之外,都是自己制造的。而制造这些零件的又是他们自己创造的机器。
这是神话么?不是,这是事实,是千百万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中的一个。创造这个奇迹的是四十九岁的刘海岳,一个只念过一年书的普通工人。
想上天
刘海岳是一个木匠的儿子。十四岁就跟着父亲做木工,但是当他十八岁那一年,却给修钟表吸引住了。他勒紧裤带、饿肚皮凑足五十大洋拜师费去学修表。到现在已经有三十一年了。可是关于做表的念头,却是解放后才有的。
1952年年底,刘海岳听说国家要搞工业化,他真高兴,心里想:“我也一定要搞出一件东西,尽责任,表心意。”可是搞什么呢?他想:我修了二十多年的手表,就没有一个是中国做的。好吧,我做一个中国造的手表。
那一夜,刘海岳一夜没睡,他兴奋地考虑着如何开始实现自己的计划。
消息给周围的同行人知道了,人们震惊了。好心的人说道:“刘海岳,你这不是想上天啊?”
他回答道:“天大的困难慢慢克服,外国人都有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有。”
研究开始了,他白天照常修表,夜里就对手表细心研究。一年、二年过去了,很多道理给弄通了,于是,他想:只要有零件,我就能把它配上来;坏的零件可以改过;二针的表,我加上几个零件就能把它变三针,不避磁的表能变避磁……。只是,只会把零件配上来,那是配表,不是做表。要做表,就得先做零件,要做零件就得有机器,可是刘海岳一生只看过表,至于做表的机器,连看都没看过。
这时候,刘海岳还是单干,为了正常收入以保证一家的生活,他不得不仍然以主要的精力去修表。刘海岳虽然想“上天”,却怎么也飞不起来。
飞起来了
党领导群众组织合作社,这就给刘海岳插上了翅膀,他飞起来了。自从1955年参加钟表合作社后,在社长提议、社员讨论并一致同意的情况下,决定刘海岳不用参加生产,集中精力搞研究工作。大家都说:我们应该有中国造的表。在我们的工资里抽给刘海岳一点钱,而且他技术高,应该得最高的工资。他要设置工具,也全部由社里给钱。
刘海岳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他一刻也不松懈地钻研,有时睡到半夜,还突然一跃而起,给自己排在桌子上那一套象征性的机器添一个零件。
决心终于战胜了困难,秘密一层层被揭开,刘海岳开始做机床了。按照道理,这应该有车床、钻床、铣床……,可是他连像样点的工具都没有,更不要说这些了。他想:没有也能做,不然世界上第一部车床又怎样来的呢?没有钻床,他想起当年做木工的拉弓钻,就用它代替钻床,虽然累得满身大汗,但到底也成啊!没有车床,就用锉,可是锉又锉不平,又费力,他又想起木工的刨子,于是就把锉子固定下来,把要加工的东西上面加点木头,就像刨木头那样刨着。没有铣床可以做牙轮,他索性把家里的挂钟拆掉,用里面的牙轮做机床的零件。车床初步做成了。最初车床和铣床是分开的,零件车完了,就拆到铣床上去。可是零件太细了,要重新安上铣床,既困难又不准确。他又研究出车床和铣床合在一起的办法。
可是,要在像绣花针那么细的车心中间钻通一个孔,还要在它头上铣上八个轮牙,这一来,问题就来了。一钻就断,搞了两天还没钻好一个车心孔,第三天钻了一个孔,却又不正。而且用肉眼怎么能分得清不能超过比头发还细很多的差别呢?困难像一根无形而又坚韧的绳索,牢牢地箍住了他的脑袋。
可是,决心能冲破万重山,刘海岳终于想出:改变速度和采用自动进刀的办法,使进刀不太快而又均匀,这样零件和车刀就不会断了。至于不准确的问题,就来一个固定车刀,零件加工到符合标准的时候,就自动地停下来。假如刘海岳是一个机械工人,那问题也许会好解决一些,可是他连车床都没摸过呢!于是单是一个自动进刀的问题,就整整地想了两个多月。还有什么比一切都得从头学起做起还难的么?
困难一个个都给克服了。每克服一个困难,他的机床就改进一次,终于做成一部半自动化的综合机床。这一部还没有半张报纸大的机床,有一千三百多个零件,它包括了车、铣、钻等各种设备,能同时加工成十件零件。就依靠这部机床,1957年底制成第一个二十一石、大三针、能避水、避震、避磁的手表。
“星期表”
刘海岳并不就此满足,他要做三种表,现在只有一种,自动表和“星期表”还没有做成呢!就在1959年的头十个月,他又制成一台自动的万能机床。用这部机床,他制成一个茶杯大、能走一星期的闹钟。
可是他的精神却集中在“星期表”上,照道理,也许只要发条长七倍就成了,可是这一来表就大得非常难看了。经过几个月的钻研,他终于想到一个巧妙的办法,算了一下,这就能准确地跑一星期。零件一件件做出来了,可是能走一星期的发条哪里有啊?
这时,揭阳钟表厂的职工前来参观、学习。问他说:“刘同志,你需要我们做些什么吗?”“我希望这样的发条,能帮忙么?”“好办。”这真是碰上了好帮手啊,内行人都知道,揭阳钟表厂的发条,可真是全国第一流的。他们专门给他设计制造,没有多久,一打专造的发条就送来了。
本来,手表是很精密的东西,现在从走一天要改为走七天,于是整个结构就不同了。虽然道理是通了,可是单是一个安装问题,就是一个大问题,他装了一次失败了,二次失败了,后来也记不清失败多少次了。
党和人民给他以荣誉,刘海岳一次又一次地出席了县、专区、全省的先进生产者会议,这一切使刘海岳下定决心鼓起更大的干劲继续前进。现在自动表的秘密也已揭开了,他满怀信心地说:“1960年我们一日表,星期表,自动表三样都要生产,而且不是一个人生产。”有人问过他:“岳伯,表是做成了,可是质量好么?”他轻松地笑着说:“你说,好的标准是什么?不是准确、耐用和美观么?准确我们是有把握的;耐用也没问题,我们经得起时间考验;美观我们差点,其他缺点也还有。可是不怕,我们能赶上去!”是啊,既然我们只用不上几年就走完人家走了不知多少年的道路,你还担心什么呢?


第8版()
专栏:

喜春来 二首
赵朴初
〔春节访缅文化友好代表团同人参加我使馆联欢晚会有作〕
连宵歌扇倾城赏,
万里星槎两国欢。
和风和雨酿花天。
闻竹报,
佳兆喜联翩。
椰浆好当鹅儿酒,
花信初来燕子湖。(注)
天涯乐事弟兄俱。
歌祖国,佳节更欢娱。
(注)仰光茵雅湖,意译为燕子湖,风景甚美。


第8版()
专栏:小常识

企鹅生育子女的秘密
即使是在北极的严冬里,气温降到摄氏零下六十多度时,也妨碍不了企鹅生儿育女。为什么企鹅的卵不会冻死呢?
科学家曾做过一次有趣的实验。他们在企鹅的巢穴中找到两个刚产下的卵。自巢中取出其中一个卵,将蛋壳剖开,倾出蛋清和蛋黄后,用极细小的温度计和无线电讯号机装进碎卵壳里,再将两半卵壳符合,并放回原处。当假卵重新回到母鹅的两爪间,卵中仪器每隔十五分钟自动向北极站报告一次卵中温度,结果证明:甚至在风暴或极寒的天气里,企鹅卵的平均温度总在摄氏39.6度左右。
(胡文宏译自苏联“科学与生活”及“少年技术家”)


第8版()
专栏:

时代颂 英雄赞
——看大型纪录片“上海英雄交响曲”
吴渊
在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新时代里,劳动人民的智慧到处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在党的英明领导下,他们用勤劳万能的双手,在祖国的大地上,谱出了气势雄伟、声震云霄的交响曲。影片“上海英雄交响曲”就是其中的一部。
这部由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大型纪录片,以序曲、干劲颂、风格颂、革新颂、大跃进赞歌、尾声等六个乐章,演奏出工人阶级坚决贯彻党的总路线的雄心壮志和冲天干劲,充分反映了红旗招展、万马奔腾的大跃进的形势和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的上海工人阶级乘风破浪、奋勇前进的雄姿;也看到全国工人阶级响应党的伟大号召,胜利实现1959年国民经济计划、提前三年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主要指标的大跃进的缩影。这一支英雄的交响曲,铿铿锵锵,动人心弦,鼓舞人们跃进再跃进!
上海,帝国主义曾把它变成侵略中国的基地,变成藏污纳垢的罪恶深渊。解放十年来,党和工人阶级已经把它改造成为一个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综合性生产基地,改造成为劳动人民的乐园。在“上海英雄交响曲”里,我们看到英雄的上海工人们,怎样意气风发地驾驭着大跃进的骏马,使这个大城市的工业朝着更高级、大型、精密、尖端的方向奔驰。他们响应中共上海市委提出的提高劳动生产率,“一个人抵一个半人”的号召,苦干、实干加巧干,驯服机器,解决困难。在国棉二厂,我们看到了几十年的陈旧纺纱机,在裔式娟小组的不断革命精神的掌握下,居然车速提高到五百转。在上海锅炉厂,我们看到了钻工李福祥敢想敢干,一年节约的时间就可完成十六年零十个月的工作量。这里,显示了工人阶级在毛泽东思想教育下,热爱自己的事业,百折不挠,刻苦钻研,提高工效的可贵精神。在被誉为“草窝里的凤凰”的上钢六厂,我们看到了青年班工段长孔林根,为了抢救一炉钢,冒着生命危险,扑向喷着炽热钢花的转炉,进行镁砂热补。英雄的赤胆红心,迸发出比钢花更美丽的光彩,是他们的忘我劳动,换得钢流滚滚,取得1959年继续大跃进的成就。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急行军中,决不让一个伙伴掉队!”这是上海青年工人响亮的口号。上海耐酸搪瓷厂劳动保护员孟德和见困难就闯、见荣誉就让的共产主义风格教育了他们;上海工具厂青工陈灿芝帮助竞赛对手赶上自己的见落后就帮的协作精神影响了他们。在党的教导下,他们深深懂得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先进者在群众中的作用和协作的力量,人人树立“一朵鲜花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一厂红,红不遍,厂厂红,红满天”的思想。正是这种崇高的共产主义风格,这种工人的雄心大志,这种后进赶先进、先进更先进的不断革命精神,汇成了祖国大跃进的洪流,像春潮一样,汹涌澎湃,加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
由这些雄伟、美妙的乐章所组成的“上海英雄交响曲”,给每一个观众进行了深刻的、生动的共产主义教育。正如许多工人同志对它的赞赏一样:“上海英雄交响曲”是一部形象化的社会主义教育课本。我们欢迎这样的影片,它对提高我们的共产主义风格,促进1960年任务的胜利完成,会起很大的鼓舞作用。


第8版()
专栏:

农场见闻
傅洛
田里一片青,
运菜忙不停。
多产蔬菜供城市,
工人吃了笑盈盈。
白手起家办工厂,
没有设备自己干!
车钻铣刨咱都有,
自制的机床多漂亮!
银光闪闪,
鱼儿落网。
多捕鱼虾,
供应市场。
因人制宜搞生产,
就地取材抓副业,
自己割来自己压,
勤学苦练编芦席。
人不可貌相,
海水不可斗量;
糖厂虽为简陋,
能制酱油能出糖!
打铁干的欢,
木匠修的忙。
工具用具不用买,
节约资金再生产。
满塘鸭子,
满塘青草,
吃的饱,
放的好,
鸭子长的呱呱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