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2月1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安徽扩大种植面积
据新华社合肥讯安徽省准备用间种、套种、空闲地里增种等方法来扩大玉米种植面积。
安徽省农民历年都有种植玉米的习惯,近几年来各地用高秆作物玉米同矮秆作物旱粮间种、套种,创造了许多高额丰产的成绩。如灵璧县高楼公社去年种植的三千五百亩春玉米,都是和大豆间种的,平均每亩产玉米七百十三斤八两,产大豆二百斤。许多地方利用田埂、沟埂和家前屋后的空隙地种植玉米,既不占耕地,又获得了丰收。在烟叶、棉花的田埂周围和地边点种玉米,还起了挡风作用。
现在,全省扩种春玉米的计划正在安排到各人民公社。扩种玉米的种子也在积极准备。当涂县在筹集玉米种子工作中,除从公社留下良种外,还采取以粮换粮、等价交换的办法,将社员私人保存的玉米筹集来做种子,以满足扩种玉米的需要。肥料、农具等准备工作,也比往年做的好。岳西县在计划种植的玉米地旁,都按每亩二立方米容量要求,兴建了沤肥窖,同时结合兴修水利,积了大量作基肥的塘泥。寿县隐贤公社在去年11月中旬就组织农业技术员、土专家和铁木工,研究改造和创制玉米播种工具。目前已创制成功的有六行点播机、竹制自动丢籽器、丢籽盖肥播种车等四种,经实地试验鉴定,比人手点播提高工效一倍到三倍。


第3版()
专栏:

百色专区抢种早玉米
本报讯 广西百色专区各族农民抢种早玉米的战斗开始了。到2月1日,全专区已经种下早玉米二十六万三千零六十二亩,占计划26%。进度最快的平果县已超额完成了玉米播种任务。
为了争取早玉米大丰收,各地下种普遍比去年提早一个节令。平果县在1月24日召开了四级干部会,算任务、算季节账,开展早种好还是晚种好的大辩论,通过辩论,明确了早种的好处,立即投入抢种。睦边平孟公社原来决定春节放假三天,但群众只休息了两天,第三天便自动投入抢种。田阳县十五个公社的党委书记和八十八个大队的支部书记都参加抢种,大大鼓舞了群众的热情,日进度由原来的一千亩增加到三千三百四十六亩。
在抢种当中,各地还注意规格质量。据靖西县各公社检查,已种下的一万多亩玉米,质量都很好。新墟公社种得较早的玉米,已长三、四张叶子,一片葱绿。


第3版()
专栏:

另眼相看
苏宜
早春天气,北方地区刚刚开始溶冰化雪,广西省靖西县新墟公社的早玉米却已是一片葱绿。这里的人们虽然年年栽种玉米,但今年显然怀着不同的心情、以不同的眼光来看待这一作物:下种提早了一个节令,耕地做到了三犁三耙,底肥下到一百多担,全部密植和采用了良种。玉米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的位置,显然已经起了很大的变化。
玉米是一种既高产又优良的作物,既是人民都喜爱吃的粮食,又是很好的饲料。因此,无论从高速度发展粮食生产,也无论从高速度发展以养猪为中心的畜牧生产的需要来说,都应该对玉米加以另眼看待。
另眼看待的第一个表现是,适当扩大种植面积。许多地区在安排今年农作物的生产布局时,已经注意到适当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河北省天津市今年计划种玉米八百万亩,比去年增加76%。安徽省准备用间种、套种、空闲地里增种的办法,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这也是充分利用了玉米的优点。因为玉米是一种高秆作物,很适宜和许多矮秆作物如大豆、红薯等间种、套种。这样既不影响原来作物的播种面积,还能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粮食的总产量。
另眼看待的第二个表现是,千方百计地提高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过去由于对玉米不重视,无论北方、南方栽种玉米都比较粗糙,底肥下得较少,土地耕耙功夫不深,因而还没有充分发挥玉米的生产潜力。其实,只要精耕细作,管理得好,玉米产量可以大大提高。提高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的措施很多,从播种开始,就要打下基础。一是要适当提早栽种时间,多种早玉米。据安徽省典型调查,早玉米产量可比晚玉米高50%以上。其次,播种时要下足底肥,选用良种,讲究栽培技术。四川广安县去年推行定向培育和宽窄行种植法,全县五万亩早玉米创造了平均亩产一千零二十八斤的大面积高产纪录。这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栽培技术。
春光灿烂,季节催人。各地应该及早动手,把玉米种得又多又快又好,使这一高产作物在今年大放异采!


第3版()
专栏:

上峡公社提早玉米下种期
争取季季高产全年丰收
本报讯 四川宣汉县上峡公社为了确保1960年更好更全面的跃进,决定大抓早玉米生产。
1959年,上峡公社玉米获得了特大丰收,一千六百多亩玉米,平均亩产一千七百一十六斤,比1958年增加147.8%。
为了把玉米高产的红旗举得更高,公社党委研究并制订了1960年的玉米生产跃进规划。根据当地气候条件,6月到8月不是暴风雨多,便是天旱,严重影响玉米生长。公社党委经过研究,决定采取提早播种期的办法来解决。具体办法是:在计划播种玉米的小春地里,留出一定的空行,在3月中旬以前,采取穿林套种的办法,播种早玉米。早播早熟,就能躲过后期遭受自然灾害的危险;又能延长生长期,使玉米高产。这样,把抓一季玉米改为抓早玉米、中玉米和晚秋玉米三季,就能确保季季高产,全年丰收。解决了这一问题后,公社决定1960年把玉米面积扩大到四千亩。


第3版()
专栏:

集中优势力量狠抓粮食生产
菜花坪公社适应扩大耕地的需要全面安排劳力
本报长沙10日电 湖南省攸县菜花坪公社,根据以粮为纲、全面跃进的精神,合理安排劳动力,春耕生产运动已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菜花坪公社由于认真执行多种多收和高产多收相结合的方针,今年耕地面积扩大了二万五千亩。其中粮食耕地增加一万三千亩;双季稻的种植面积也将由去年的三万四千亩扩大到五万一千亩;春收作物的播种面积,比去年增加了一倍,达到六万亩。养猪更要由去年的二万八千头发展到十万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也将比去年略有增加。这样一来,春耕生产任务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大,而且质量也要求大大提高,因此劳动力格外显得紧张。据计算,从1月15日到清明(4月5日)这一段,有30%的劳动赤字。根据这个情况,公社党委早在1月中旬,当冬修水利、交通基建、开荒造林等任务快要完成,紧张的春耕生产运动即将开始的时候,便对劳动力进行了合理的安排。在安排劳动力当中,公社党委强调加强农业主攻战线,首先满足粮食和养猪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同时,也适当兼顾其他。但是,一些干部有一种重视经济作物、轻视粮食作物的思想,在安排劳动力时,强调要多抽劳动力和抽好劳动力经营经济作物,各大队在这方面安排了四千四百个强壮的劳动力,占全社总劳动力的25%(实际上有两千个左右劳动力就够了)。公社、大队办的畜牧场、水产养殖场、花果山等,也大都是从生产队抽调的青壮年劳动力。而这些事情有许多本来是半劳动力可以负担得了的。根据这些情况,公社党委在干部中反复进行了以粮为纲、全面跃进的教育,并本着这个精神对春耕生产的劳动力作了合理安排。
为了加强农业战线的主攻战线,攸县县委在安排劳动力上,首先从数量上和质量上保证了粮食和养猪生产的需要。根据扩大粮食耕地面积、扩大双季稻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需要,全社二万零四百个劳动力,在春耕这一段时间内,抽出一万四千人(占总劳动力70%),而且大部是青壮年,搞粮食生产;一千二百人养猪;二千人搞经济作物;其他生活福利、社办工业、副业、畜牧、水产等方面,也根据需要作了适当安排。为了实现这个劳力调配计划,他们采取六大措施:第一,突击完成水利、道路、开荒造林等冬季生产扫尾工程。全社组织六千五百人突击三天,完成了剩下的四处水库和二十一条渠道、一万二千亩造林任务。原来这些方面占用的劳动力,就全部转到积肥、深耕等春季生产。第二,从工业、生活福利、副业、经济作物等方面压缩一批劳动力。原来这个公社有二千八百人负担生活福利工作,由于推广了碾米机,运柴运煤由肩挑改为马车、木帆船,一些食堂又实行了用水自流化,就可以节约出一批劳动力来。根据农忙少干、农闲大干的精神,副业生产方面也可以压缩一些劳动力。以上几方面一共压缩出三千七百多个劳动力投入到农业生产。第三,合理搭配,重新调整经济作物、社办工业、畜牧生产等方面所占用的劳动力。他们决定组织经济作物专业队,强弱合理搭配,改变过去只调强劳动力的作法;还用半劳动力从工业、畜牧业等方面换出了一些强壮劳动力。全社共换出一千四百多人。第四,推迟一些暂时可以缓办的事情。这样,可以抽出二千多人搞春耕。第五,提前作完一些农活,以免各项工作都挤到清明前的个把月里。他们计划在2月底完成每亩积肥八百担的任务,并全部运到田里;冬闲田也在2月底做好三道犁耙。第六,实行大兵团大协作和专业分工相结合的办法。无论大兵团作战或专业队经营,都制订了劳动定额,建立了定任务、定时间、定质量、定工分的责任制和奖惩制度。
目前,这个公社的春耕生产进度快、声势大,每亩已积肥六百来担,四万二千亩冬闲田已全部翻耕过来,早稻种已经选好,其他各方面的生产备耕工作进展也很快。


第3版()
专栏:

平原地区治水的方向——河网化
本报评论员
自古以来,我国北方许多地区的人们都向往江南的富饶美丽。但是,在解放以前,人们想也不敢想“要把北方变成江南”。近两年,在党的领导下,在大跃进中,依靠人民公社的力量,依靠群众的智慧,已经找到了把北方变成江南的妙计,这就是在平原地区实现河网化。
平原要实现河网化,是中共安徽省委总结了七年治淮经验,根据淮北平原的特点提出的倡议。它完全符合中央指示的“蓄水为主、小型为主、群众自办为主”的治水方针,是这个方针在平原地区最好的运用。淮北地区人民抱了“要在两三年内把淮北变成江南”的雄心,已经创造了成百个“小江南”,使千年水害变为水利,生产面貌和自然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河北、山东、江苏、河南等省的许多地方,运用了河网化的治水经验,也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河网化在许多地区的胜利,是以蓄水为主的治水方针同以泄水为主的治水方针斗争的胜利。河网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就是普遍发动群众的力量,在广大地区挖河蓄水。实践证明,这是消除平原地区水旱灾害的正确道路。在雨水过多时期把水积蓄在一定的地方,到雨水缺少的时期再引出来浇地,既可以制服洪涝灾害,又可以抗旱。可是,在过去,以泄为主的消极的治水思想一直占优势。人们认为:只要修好堤防,疏浚河道,送走洪水,就算完成了治水任务。实际上,采取这种办法,不但不能运用水来兴利,而且也不能很好地除弊。因为在广大的平原上,来水量总是大于原有河道的排水量,雨水集中时期光靠少数河道不可能顺利地送走洪水;即使在某些点和线上免除了洪灾,而广大面积上的涝灾却仍然存在;到了缺雨的时候,也仍然会发生旱灾。从1957年冬季开始,党确定的以蓄水为主的治水方针在广大地区普遍贯彻执行;在淮北地区,根据这个方针大兴河网工程。实现了河网化的地区,过去那种非涝即旱的情况根本改观,旱涝洪灾一举消除。
河网化还有更为重大的意义:它能够使平原地区的耕地都变成水浇地和稻田,把低产区迅速变为高产区。我国淮河以北的旱地,粮食产量要比江南的水稻产区低二分之一以至三分之二。淮河和秦岭以北的地区,如果改种几亿亩水稻,就可以把这些地区的生产面貌迅速改变,就可以增产成千亿斤粮食。为什么过去北方平原地区改种水稻的进度不快呢?主要原因,还是水的问题没有解决。兴修河网,大量蓄水,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河网能把天上雨水、地面径流和地下的水都蓄起来,即使天旱,也有水插秧;在雨季,即使连降三、四百毫米的大雨,也不会发生涝灾。我国北方平原,有不少低洼地区过去每年只能种一季小麦,收麦后汛期一到,便成了大蓄水池。这些地区兴修了河网,就可能改为稻麦连作(淮北已经实行)。实现了河网化的地区,有了充裕的水可以灌溉,旱地也都将变成水浇地。这些,都能够大大提高产量。这样看来,河网化的确是一种花钱少、收效快的增产措施,它把除水害、兴水利和改革耕作制度密切结合起来了。
河网化不但能使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大为改观,而且有利于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河渠纵横相连,能够大量养鱼、养鸭、养鹅,大量培植水生植物;有许多水生植物是很好的养猪饲料,这就又有利于发展养猪事业。河网堤上可以大量栽树,形成纵横交错的一条条经济林带、用材林带和果木林带,实现绿化、美化、大地园林化;这样还能改善大陆气候,防止风灾冻害。
河网化还大大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不但直接有利于水利化,而且十分有利于机械化、电气化。河网化后土地平整为整齐的大片的方块,更便于灌溉,也更便于机耕。河里能够行船,堤上能够通汽车,水陆交通就会大大发展。利用水的落差还可以建设小型水电站。
总之,河网化是平原地区水利资源和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的好办法。淮北群众歌颂这种综合利用说:“河网化,好处大,旱不愁,涝不怕,航运发电,养鱼养鸭,浮莲喂猪,两岸绿化,砂礓铺路,交通发达,有米有鱼,万年荣华。”这种变化,是当地的人们在河网化以前难以想像的。
要实现河网化,必须动员广大群众的力量,必须按照总体的利益统一利用土地和水源。因此,在过去的小农经济的条件下,这是根本办不到的事情;规模较小的农业社,也很难办这样的大事。有了人民公社,这样的好事就可以大办而特办了。在北方广大平原地区,应该好好运用人民公社的有利条件,更快地更好地实现河网化。为此,首先要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思想工作。河网化是我国治水工作中的新事物。它和其他新事物一样,在发展中必然会碰到各式各样的旧思想的障碍。改变传统的以泄水为主的消极的治水思想,树立以蓄水为主的积极的治水思想,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前一种治水思想,是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在封建的和小农经济的生产关系的支配下产生的。人们不能运用集体的力量有计划地控制自然,不能对排水、用水和土地利用作通盘的考虑,就只能把排除洪水作为治水的最高的奋斗目标。后一种治水思想,是社会主义时代产生的,是生产方式大大前进的反映。人们能够统一地运用人力物力地力,认识了事物的内在联系,就能够进一步驯服洪水,使它不但不能为害而且为人们造福。两种治水方针的斗争,是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的斗争,在一定意义上也反映了两条道路的斗争。凡是相信党和群众的力量,要求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人们,就一定会赞成后一种治水方针,而不赞成前一种治水方针。采取河网蓄水的治水方针,当然要花费比较多的劳动力和心思;要加速实现河网化,工作也自然会比较紧张。可是,这些是完全值得的。哪个地区早日实现河网化,哪个地方就能更快地提高生产力,就能对全国人民有更多的贡献,就能更好地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只要有加速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又能充分运用人民公社的有利条件,大搞群众运动,劳力不足等等问题决不是不能解决的。淮北阜阳、濉溪两县经过两年多的苦战巧干,就已经基本实现河网化。淮北两年内所做河网化工程的土石方,超过前八年所做水利工程的土石方好几倍,改种水稻面积由1957年不到百万亩猛增到五百多万亩。这都是各级党委认真进行了具体领导,开展了河网化的群众运动的结果。
河网化是全面改造平原地区自然面貌的综合措施,不只是一个治水工程,并不是一项临时的权宜办法,也不是局部地区可以孤立进行的事情。因此,需要平原地区各地认真地通盘地作出全面规划。各个省、专区、县和人民公社,需要根据当地的条件,密切配合,互相协作,周密考虑这个问题。不仅要考虑本地,还要考虑到周围;不仅要考虑当前,还要考虑到将来。规划最初不可能做得很周到,但是,只要善于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善于和群众商量,对本地特点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就能逐步使规划完善起来,做到多快好省。通过规划,就能掌握当地全面情况,分清先后缓急,尽快帮助易旱易涝的地方解决问题。有了规划,就使广大干部和群众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就能充分发挥他们兴修河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3版()
专栏:

实现河网化粮食大增产
阜阳县人民彻底改变贫困面貌
本报讯 安徽省阜阳县已经基本上实现河网化。这个县的广大群众,在兴修河网工程中,开展高工效运动,奋战三冬两春,到目前为止,全县形成了河渠纵横的比较完整的河网系统,平均每平方公里已能蓄水二十万立方米以上,达到了基本实现河网化的标准。
据历史记载,解放前阜阳县平均每两年即有一次水旱灾害,平均粮食亩产量只有一百斤左右,群众生活极端贫苦。解放后,阜阳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兴修水利,总计做土石方三亿八千多万立方米。这些水利工程的兴建,奠定了全县实现河网化的基础,大大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全县1959年粮食平均亩产量,已提前实现了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水稻生产成就更加显著。
中共阜阳县委去冬制定了要在今春提前基本实现河网化的规划,以保证在遇到1954年型洪水的情况下,确保堤防安全,在遇到1956年型的大雨的情况下不受涝,在遇到1959年型旱灾的情况下不受旱。
为了迅速实现这个宏伟的河网化规划,去冬水利运动一开始,全县各级党委就积极加强领导,做到块块有帅,片片有将,政治思想工作做得好,大大鼓舞了群众的干劲和钻劲。县委还运用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特点,做到了全面规划,统一安排。全县开挖了公社与公社之间的大型骨干河道八条,大队与大队之间的中小型河道四百条,渠道六千四百条。这样便把过去一些分散孤立的工程联结起来,使全县二千五百七十五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灌溉系统。在兴修大型水利工程中,全县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下,统一调配各社的劳力,保证了骨干工程(阜临河、阜太河、阜涡河等大型河道)如期完成。在兴修水利中,大搞治水工具改革,大搞群众性的高工效运动。去冬水利运动一开始,各公社共三百多个机械厂、农具厂的六千四百多名铁木工,便全力以赴,日夜赶制治水先进工具。群众性的以工具改革为中心的高工效运动,一浪高过一浪。全县新制和改制的各种先进治水工具十三万多件中,每日平均工效在三十立方米到一百立方米土方的工具有三万五千多件,已达到每两个治水劳力有一件先进工具。全县平均日工效由开工初期的三点二立方米,迅速增加到二十二立方米(今年1月份全月平均)。这样,使该县原计划要在一个冬春完成的一亿八千六百多万立方米土石方工程任务,到今年元月7日就提前完成。
目前,阜阳县广大人民,决心再大干一春,增做一亿八千六百万立方米土方。
(附图片)
这是安徽宿县“三八”人民公社兴办的河网化工程


第3版()
专栏:

陆巧生创造“土轮船”
一次运肥二十五吨节省劳力四十个
本报讯 在大跃进的1958年和1959年革新和创造了抽水机带水车、单人脚踏水车、六行条播机、五行点播机等先进农具和水稻蒸汽催芽法,种出了“万粒斤”水稻的浙江省青年技术革新突击手陆巧生,一跨进1960年,他又创造成功了“土轮船”,使运肥能节约出不少劳力。
1960年元旦,陆巧生创造的一部用抽水机做动力的“土轮船”开航了。
很早,陆巧生就想找个办法解决运肥问题。他左想右想,认为出路只有一条:“向工具要劳力”。他看到运河中的小轮船怪好,就去找木工姚之庆商量用抽水机改装土轮船的事。他们起初用抽水机出水的冲力作动力,失败了;后来改用螺旋桨,也失败了;又经过几次改装和试验,都不行。陆巧生立即同大家一起开诸葛亮会,又跑去向轮船公司的人请教,才知道原来是螺旋桨做得不合格。以后又经几个昼夜的苦战,终于搞成了。经过试用,这只“土轮船”一次可以拖七只到十只木船,可运肥二十五吨以上,节省四十个劳力。河上运输拖带化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陆巧生在做各项生产时,处处注意找窍门,抓关键,动脑筋,搞创造。
一次,陆巧生去临安学习时,看到一部水碓在打米。水碓怎样转得这样好呢?他走近一看,原来是水轮造得巧。他立刻照着画了个图样,回来就和姚之庆照着干起来,忙了四天四个半夜,终于搞成了。一部抽水机可以带两部水车,一天就节省十二个劳力。这个工具很快在全县推广了。
去年,大麻公社种了五千零一十八亩早稻,可是连一分秧田也没有用。秧苗是从哪来的呢?原来他们全部采用了蒸汽育秧。
1958年春天播种期提早以后,烂秧很严重。陆巧生分析了一下当地烂秧的原因,主要是催芽不好。他想,麦芽是用蒸汽催芽的,芽出得又齐又快,稻种不是也可以采用这个办法吗?他把这个意见告诉了乡党委。党委书记李如俊立即鼓励他说:“你回去大胆试试看!”陆巧生就找了一间密室,靠墙放四口锅子烧蒸汽,把谷种放在蚕匾里准备催芽。他又请各小队干部去看,提了改进意见。苦战了三天,谷种出芽率达93%以上。这种芽谷播种到田里不仅不烂秧,而且六天到十天就可以插秧,比一般秧田提早十天到半个月。后来陆巧生和沈禄富在县委第一书记张冰痕同志支持下,又进一步把它发展成蒸汽快速育秧法,这样就使整个育秧过程摆脱了自然的控制,完全听人的指挥了。
1958年陆巧生出席全国社会主义建设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北京他参观了全国农业展览会,知道了广西畦边县青年种出的水稻亩产五千斤的先进事迹。他立刻向讲解员请教了培育的经验,并写信到畦边要来了三斤种子,和团支部书记华宝华等一起试种起来,结果创造了水稻“万粒斤”良种。
陆巧生解放前是讨饭的叫花子。是谁使他翻了身,成了青年先进标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共产主义战士呢?是谁使他掌握了文化科学基本知识,并鼓舞他不断前进呢?是党。一提起党,他就满怀激动地说:“没有党就没有我陆巧生。”因此,他把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看成自己的切身的事业,把为社会主义建设出力看成是最大的幸福!


第3版()
专栏:答读者问

有关河网化的几个问题
问:挖河道要占用不少土地,这样减少了耕地面积,是不是合算?
答:据计算,河网占用土地面积即使达到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十五左右(实际上占不了这么多),也仍然是很合算的。因为有了河网,旱地变成水浇地,能保收增产,比原来产量会大大提高;改种水稻,产量更可以成几倍地增加,完全可以弥补所减少的土地的产量。如淮北新稻区阜阳县王市公社,一九五九年种春稻二万六千多亩,在百日少雨的奇旱情况下,平均亩产一千五百一十六斤,其中有六千七百亩亩产二千三百斤。再加上实现河网化以后,发展多种经济的收入,就更多了。交通更加便利,既能大大节约劳动力,也能增加许多收益。
问:实现河网化以后,常年有许多地方蓄水,会不会引起土地的盐碱化?
答:据中央水利电力研究院在山东、河南等省重点地区的调查证明,兴修河网改种水稻,不但有使表土脱盐的作用,还有使地下水淡化的作用。通过河网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可以排除土壤盐分。河网化还可使地下水位维持一定深度,防止春天土壤返盐。因此,只要实行合理灌溉,河网化不但不会使土壤盐碱化,而且是根治盐碱地的好办法。
问:如果下雨很少,河网里水量不足,怎么办?
答:河网化工程铺在广大平原上,它联系的面积很大,能充分蓄积广大面积上的雨水、地面径流水和地下水。特别是利用地下水,是保证河网经常有一定蓄水量的重要关键。


第3版()
专栏:

玉米定向种植产量高
——广安县玉米定向培育和宽窄行种植法介绍
李正泉
广安县位于四川东北部,地属丘陵,气候温和。玉米是全县旱地主要作物之一,历史上享有“金广安”之称。1959年全县种植早玉米五万亩,平均亩产一千零二十八斤,加上套作的中熟玉米八万多亩,平均亩产七百三十三斤,比特大跃进的1958年平均亩产三百二十斤增产128%。广安县农民不断的革新耕作技术,是去年获得玉米大丰收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玉米的定向培育和宽窄行种植法,虽然基本上还在试验阶段,但丰产的事实已经证明了它是提高玉米单位产量的一项重要的措施。
玉米定向培育和宽窄行种植法,可以进一步提高密植程度,保证每亩株多、穗多、穗大、籽重、产量高。它打破了人们认为玉米是高秆作物,果穗着生在茎秆中部,不同于稻、麦等作物,不能密植的论断;它还打破了茎秆高大晚熟种的作物,每亩不超过三千株,一般茎秆中等的中熟种不超过亩植四千株的极限。1959年,全县玉米大面积种植密度提高到每亩四、五千株,高产田每亩五、六千株。由于密植程度增加,群众便创造了适宜于密植的方法——定向培育和宽窄行种植法。
定向培育是充分利用玉米叶子自然对生的特性,经过人为的培植,达到玉米的叶子向一定方向生长,植株便于通风透光,可以缩短行、株距,增加单位面积上的总株数,进一步发挥玉米生长潜力。根据我们1959年在太山人民公社调查,在同等耕作条件下,选用本地金黄玉米良种定向培育的九亩,亩植六千二百四十株。其中采用人工移苗定向的植株达80%,平均亩产一千二百零四斤;另外三点六亩,每亩植六千一百二十四株,40%经过匀苗定向,亩产一千一百零九斤。花桥区委一亩试验地,种“川农56—1”玉米,每亩四千八百二十五株,其中采用人工摆播与播种,匀苗定向的占90%以上,亩产一千零八十一斤,比未定向的同一品种的一点五亩增产57%。
群众认为定向密植有三大好处:(一)能解决密植以后通风透光问题,增加单位面积的株数,提高产量;(二)缩短株距,适当放宽了行距,便于田间管理;(三)玉米定向以后不致因叶子交叉,相互遮盖雌花,影响授粉。
如何才能达到玉米定向生长?1959年全面推广了定向密植技术之后,我们初步摸索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1)适当增加用种量,待苗出土能识别叶子的方向时,匀去不定向及病弱小苗,达到全部定向,全苗壮苗,一举两得。全县1959年每亩地用种量由过去五斤左右,增加到十斤。(2)使用移苗器移苗。当苗高三寸左右时,在原穴内进行移苗定向。移苗时最好选择雨后晴天,或晴天浇水湿润土壤后进行移苗定向。县委推广了大良人民公社共产党员张培中等同志创造的竹制移苗器(每个成品只花几分钱),每人每日能定向四到六亩。(3)部分丰产地还采用方格育苗与培育棉苗的营养钵相类似,待苗出土后,立即带土移苗,定向栽培。但这种办法花工较多。如采用就地育苗,提早育苗,提早移栽,错开季节,可以避免劳力紧张。
1959年,全县在玉米密植的基础上,推广了宽窄行种植方法,使密植的玉米得到更加良好的通风透光的环境。我们根据品种株型,采用了三种种植形式:(1)宽行二尺五寸,窄行一尺五寸,平均行距二尺,穴距一尺二寸(以下同),每穴留苗双株,加上边行可以增加株数,亩植五千株左右。这种方法适宜于种植本地良种、株型中等的金黄玉米。(2)宽行三尺,窄行二尺,穴距六寸,每穴单株,亩植四千株左右。这种方法适宜于种植金皇后、白导方等株型高大的品种。(3)宽行二尺二寸,窄行一尺八寸,穴距一尺,每穴双株,亩植六千株左右。这种方法适宜早熟、株型矮小的二坂早、七匹叶等。
上述种植方法的效果,根据我们在永兴第一大队调查,宽窄行每亩种植四千株以下的,增产效果不显著;亩种四千株以上的,增产幅度就很大。采用宽窄行每亩种四千六百七十株的,比等行播种的通风透光条件良好,果穗长一点五厘米,果穗增加二点八克,倒伏减轻17%,亩产增加24%。每亩种植三千七百五十株的,采用宽窄行与等行播种方式,产量仅相差0.6%。这个事实说明:随着玉米密植程度的增加,种植方法也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宽窄行种植法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探讨。
在推行宽窄行种植的同时,必须与定向种植、南北开厢东西播种、错穴种植相结合,以发挥玉米密植更大的增产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