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2月1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老模范不断革命
王崇伦革新四十五种机具
据新华社鞍山10日电 全国著名革新能手、鞍钢北部机修厂工具车间副主任王崇伦,发扬不断革命的精神,从元旦到现在又革新工具、设备四十五项。
王崇伦在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回到车间之后,就积极投入了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运动,决心提高机床加工能力,多产备件,保证适应各厂矿的生产需要。王崇伦在经常参加劳动中,发现车工胡达老给矿山钻筛子板小孔,每块钻一万二千多个孔,七十多块筛子板得干五年才能完成。针对这一关键,王崇伦同大家共同研究,创造一种“双钻半自动车”,把七块筛子板落在一块,提高工作效率十四倍。他还学习凤城县机械厂的经验,改进了多卡活工具胎,实行强力切削,在加工小压力机“捎铁”时,提高效率四十多倍。接着又改进了“多活卡胎”等,对提高加工效率起了重要作用。
王崇伦的不断革命的精神,激发了工人大闹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热情。他所在的工具车间,1月份实现了一百二十件较大革新项目,提前六天半全面超额地完成了月计划;进入2月之后,生产又登上了新的高峰:每天都完成两天的工作量。


第2版()
专栏:

抚顺推行环形供电
抚顺市电力技术改造办公室学习哈尔滨改革配电系统的经验,在新抚顺地区方圆一百五十多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大搞供电用电设备的综合技术改造,实现了环形供电。
新抚顺地区实现环形供电以后,电气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了,在简化大量电气设备的条件下,每年反而可以多供电二百二十万度。全区拆下的电气设备和器材有十五种,总值达三万九千五百多元。


第2版()
专栏:

资兴矿采用攉煤机
湖南资兴煤矿大力推广阜新矿务局经验,实现了攉煤机械化,使这一工序减人九成多。
这个矿的领导人员看到报上介绍阜新矿务局试验攉煤机成功的消息,立即拍电报向阜新要这种机器的图纸。图纸一到,马上制造。仅十天,全矿主要回采面都采用了攉煤机。


第2版()
专栏:

青岛用高炉煤气发电
青岛市电业局第四发电厂职工在见到上级关于推广利用高炉煤气烧锅炉发电的先进经验的指示以后,立即组织专门机构进行试验。他们把附近青岛第四钢铁厂的第一车间高炉上引出来的煤气,送到一台十吨锅炉里代替煤炭来燃烧。经过多日运行,效果良好,锅炉供热一直正常。
由于利用了煤气,这座锅炉每天可以节约原煤十吨到十二吨;利用煤气以后,缩短了装卸、运输煤炭和出灰等工序的工时,初步计算可以节省劳动力百分之二十五以上。


第2版()
专栏:

张祥龙制成“积木式万能夹具胎”
可加工二十多种“阀类”产品 通用于六十多道工序
据新华社南京电 江苏省戚墅堰机车车辆厂机械车间车工张祥龙,在同伴们的帮助下,经过了整整一年的刻苦研究,最近创制成功“积木式万能夹具胎”。这个夹具胎能够加工二十多种不同的“阀类”产品,可以通用于六十多道不同的工序,用来代替十分麻烦的手工加工工艺,使工效提高一到三倍,克服了机车车辆生产中一个长期以来未能克服的薄弱环节。
张祥龙创造的万能夹具胎既简单又灵巧,只要在一块三角铁做的夹具胎里,装上一个预先做好的小夹具和几块垫铁,就可以用来加工产品;更换一个或几个零件后,又可以加工另一种产品。根据试用,这套胎具总共可以加工十二种直通塞门、二十四种配件、六十多道工序。使用这套万能夹具胎,许多工作物放上去就可切削,根本不需要校调的辅助时间,因此加工效率普遍提高一倍至三倍,产品质量可以保证百分之百合乎规格。
机车车辆的“阀类”式样非常复杂,张祥龙所在的阀类小组经常加工的就有五十多种。过去,工人加工这些“阀类”时,横划线、竖校正,一天只能加工三、四只,而且废品率较高。张祥龙在去年4月曾经做出一只加工热力管止阀的夹具。试用结果,效率提高三倍多,质量百分之百符合要求,工作起来既轻快又灵便。
但是,张祥龙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又进一步设想创造一种万能夹具,使之能加工多种产品。工长顾筱兴亲自帮他寻找材料和加工零件;其他工人也为他提了一些有益的建议。经过半年多的苦干,“积木式万能夹具胎”终于冲破重重困难胜利诞生了。


第2版()
专栏:

新型机车
短途运输线增添生力军
据新华社太原电 山西汽车制造厂最近试制成一种适于工矿企业短途运输用的新型柴油内燃机机车。今年它将成批生产,供应厂矿企业和交通运输部门使用。
这种机车的速度每小时为三十公里,最大牵引力四千八百公斤,拖运重量一百到二百吨。一台机车可以拖运相当于四、五十辆载重汽车载运的货物,而燃料消耗量却同一般的载重汽车相差不多。这种机车操纵简便,机器声音小,行驶平稳,制动安全,耗油量低。经过运行证明:各部分性能都良好。
这种机车的发动机、变速装置、传动装置和悬挂、行路、制动装置以及车身等,都是山西汽车制造厂自己制造的。
(附图片)


第2版()
专栏:

改造旧设备 老兵换新枪
哈尔滨发动群众大规模改造皮带机床
已改好的一千多台效率普遍提高一倍
据新华社哈尔滨电 哈尔滨市一些老厂小厂正在开展群众性的改造皮带机床运动,充分挖掘旧设备的潜力。目前全市已有一千多台皮带机床,经过技术改造变成了半自动化机床,一台可顶原来的两台用。各工厂职工满怀信心,要在第一季度内把全市二千七百多台皮带机床全部改装成半自动化的新式机床。
哈尔滨的许多老工厂,尤其是地方工业工厂使用的皮带机床,一般都经过了二十年到四十几年的磨损,速度慢,效率低,加工部件精密度也不能保证,很难适应生产高速度发展的需要。因此,改造这些皮带机床,就成为哈尔滨市大搞机械化、自动化的一个主要方面。这些机床改装后,不仅可以使机床的转速加快,切削深度加深,设备的精度也可以大大提高。
对皮带机床进行技术改造,还为进一步实现单机自动化和自动化生产线,以及采用高速切削、多刀多刃切削等先进加工方法创造了条件。松江电炉厂把一台改装后的皮带机床改造成自动控制机床,使一台机床能干过去十八台机床的活。


第2版()
专栏:

天津纺织机械厂自力更生进行技术改造
本报天津10日电 天津纺织机械厂有计划地对全厂实行技术改造,为保证今年继续跃进创造了良好条件。
天津纺织机械厂进行全面技术改造的主要内容是:一、以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代替手工操作。过去全部是手工操作的铸工车间,目前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操作已达到60%以上。二、改造旧设备。原来的皮带车床已被改成了齿轮机床或者自动化、连续化的设备。一年多来,全厂产品中有五百二十多种主要零件的加工工序减少了一半左右,生产周期普遍缩短,生产效率显著提高。三、针对设备的“缺门”和薄弱环节,大造洋、土机械。四、在自制设备和改造旧有设备的基础上,广泛采用先进技术。如采用以磨代铣,以冲、压、滚、拉等无切削加工代替切削等新技术以后,许多零件、部件加工时钢铁材料的利用率平均提高20%以上。
天津纺织机械厂是由小型的修配工厂经过合并、扩建逐步发展起来的大型企业。老工人较多,生产经验丰富,但是设备陈旧落后。大跃进以来,要求这个厂大量供应精密的、高效率的纺织设备,客观的要求同技术装备陈旧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克服这个矛盾,工厂有计划地领导群众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经常以不断革命的精神,引导职工“步步上楼”,对各种设备改进再改进。当厂内的皮带车床改成高效率的齿轮机床以后,职工们安装了气动卡盘或弹簧卡具,使它们又变成了半自动化的机床。刚刚用各种木制的机器代替了刨子、斧子、锯子的木型工段,二十天后,又出现了铁制的木工刨床、木工车床和电锯等现代化的设备。
这个厂在技术改造过程中,始终贯彻了自力更生的原则。工段能够办到的事情,就不推给车间;车间能够实现的项目,便不依赖工厂;工厂能够作到的事,决不向国家伸手。外购件较贵,职工们就自己制造;钢铁不足,就大量利用废旧物资。例如,按照通常情况,铸工车间要达到目前的机械化程度,每吨铸件至少要花八百元左右的基建投资,由于职工们充分利用了现有的物资和废旧钢铁,平均每吨铸件只花了一百七十元,铸工的生产能力却由日产十吨左右提高到七十吨以上。
最近,这个厂又订出了八十三项全厂性的改造规划,要提高铸工车间机械化、半机械化的程度,要在加工方面实现自动化、半自动化、连续化、快速化和工艺先进化等,进一步改变企业的技术面貌。


第2版()
专栏:

技术革命以思想革命为动力
沙市职工以虚带实一个半月改变了全市技术面貌
本报武汉10日电 湖北省沙市职工坚持以思想革命作为技术革命的动力,在一个半月的攻关战役中,创造出土、洋机械设备五百零一种,使笨重体力劳动(如:扛、挑、抬、砍、搅拌、抡大锤等)和手工操作(如:洗、染、刮、剪、锯、凿、钉等)普遍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分别提高工效一倍至四十倍,同时节约劳动力四千六百五十六人,工人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17%。全市工厂企业提前五天完成1月份生产计划。
沙市是湖北省荆州专区所属的一个十多万人的城市,技术基础非常薄弱。在全市工业交通二万多名职工中,从事手工操作的工人占45.3%,从事笨重体力劳动的工人占18.2%。为了实现1960年持续大跃进,并在不增加劳动力的情况下保证新建和扩建项目上马,中共沙市市委自去年12月中旬起,发动全市职工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攻关战役,消灭笨重体力劳动和减少手工劳动,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全市80%以上的职工都参加了攻关战役,工人、技术人员、营业员、清洁员、炊事员等各行各业的人都热情地闹起革新来,短短时间便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二万七千多项,攻破了关键两千五百九十多个,使全市锻工丢掉了大锤,木工丢掉了手刨、手斧、手锯,码头运输工人放下了扁担,针织厂工人实现了六项自动(换纱、割头、接头、下袜、缝口、亮信号灯等),染整厂和铁木家俱厂还实现了工序连续化。全市三百五十二个食堂中,有70%利用了万能蒸气灶蒸饭、炒菜、烧水,使炊事员每天的工作时间缩短五小时以上,并减少了近六分之一的人员。大理发店的理发员也是坐在自己创造的活动工作椅上替人理发。由于职工们摆脱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笨重体力劳动,运输工人唱道:“从前扁担压人肩,现在扁担睡炉前,抬挑何用千军卒,行车后面颂诗篇。”
在沙市市委领导下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自始至终遵循着“技术革命以思想革命为动力”的指导思想,在全市掀起学习毛主席思想的高潮。全市干部、职工共组织了一千八百多个学习小组,认真学习毛主席的著作。运动开始,他们主要学习了毛主席的有关如何对待新生事物的著作,战役初获成绩后,又学习毛主席关于不断革命论和革命阶段论的文章。工人们学习热情高涨,听课的职工达到七万九千多人次,普遍提高了思想水平。沙市纱厂细纱车间陈全英小组在学习毛泽东思想中,采取边学习边检查思想边联系实际的办法,大大提高了思想认识水平。她们回忆到过去为了不使油花和白花混在一起,曾经采取了先进的油花分清装袋法,但没坚持使用。大家说,这主要是由于缺乏毛主席那样热情支持新生事物的思想,听到两句风凉话便不敢坚持了。大家思想提高后,立即恢复了分清装袋法,把油花另外装起来,回花也不再丢在地下。
为了随时巩固和发展技术革新战果,沙市市委书记亲自组织了三次规模较大的检查活动,对革新的项目及时进行选型、定型、配套、组织推广等工作。同时,他们还针对由于生产改革而在企业内部引起了一系列的变化,充分发动科室人员深入生产,及时调整劳动组织,改革管理工作,建立新的管理制度。


第2版()
专栏:

沙市的速度
静宇
湖北沙市职工在大闹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群众运动中,一个半月创造了土、洋机械设备五百零一种,使笨重的体力劳动和手工操作普遍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工效提高一倍至四十倍,劳动力节省四千多人。这件事情值得发人深思。
一个半月,在六十年代仅是短暂的一瞬,在一年的工作中只是一个很短的时间。一个半月以前栽下的树苗,一个半月以后才能适应新的水土;一个半月以前种下的稻谷,一个半月以后也仅仅长出了幼嫩的秧苗,而沙市的一个半月技术革新,却使手工为主的笨重劳动普遍以机械化半机械化工具来代替。变化如此之快,正表明了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伟大意义。并且也表明了机械化并不神秘,手工生产变为机械生产也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只要广大群众真正投入了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机械化的难关是可以攻破的,机械化的过程也是可以缩短的。一个技术基础非常薄弱的中等城市,能够在一个半月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一切技术基础相同的或较好的城市,不是也可以赶上或赶过它吗?
高速度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灵魂。怎样才能高速度?“两条腿走路”就是高速度。拿机械化问题来说,一方面国家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机械工业,逐步把我们的工业、农业用机械装备起来;另一方面,各个地方采取自力更生的办法,制造各种机械,土机械、洋机械、土洋结合的机械,来装备自己,这就是“两条腿走路”,这就有可能达到高速度。我们的国家很大,需要机械的地方很多,需要机械化的工种很多,铸工要机械化,钳工也要机械化;轻工业行业中的包装需要机械化,在制品的短途运输、剪裁下料、配粉搅拌也需要机械化;基本建设、装卸运输需要机械化的地方更多。能不能全部由国家包下来呢?当然不能。一切等待国家来分配,那就不是什么高速度,而只能是低速度了。因此,从每个地方来说,把自力更生提高到高速度来认识,难道不是更有重大意义吗?
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发展是高速度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然而,技术革命进展的快慢,还取决于思想革命。思想上是依赖别人,还是自力更生;是束手束脚,还是敢想敢干;是怀疑新生事物,还是支持新生事物?这都直接影响着技术革命的快慢。先进的革命思想一旦为工人群众所掌握,立刻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而落后的保守的思想笼罩着人们的头脑,就成为生产发展的障碍。沙市在一个半月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把技术革命提高到思想革命的高度作为指导思想,在全市掀起了学习毛泽东思想的高潮,他们组织了一千八百多个学习小组学习毛泽东著作,以实现“技术革命要以思想革命为动力”的口号。当毛泽东思想掌握了群众的时候,就成了发展技术革命的伟大的物质力量。可见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对于基础的发展是有着多么大的影响!
在大跃进的时代,我们的国家从乡村到城市,从城市到乡村,每时每刻都有许多新的事物发生和发展。沙市作为一个中等城市在一个半月实现机械化,只是许多新事物中的一个。我们热情地介绍它,因为它可以使我们大长见识,大壮胆量,阔步向前!


第2版()
专栏:

七十二口锅起家 自力更生由土到洋
商丘城关化工厂出产四十多种产品
本报讯 河南省商丘县城关化工厂,贯彻执行“自力更生、由小到大、由土到洋”的方针,由七十二口旧熬硝锅起家,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就发展成一个拥有五十多部机器,三个机械化车间和九个半机械化车间,能够生产四十四种化工产品,年产值达一百八十多万元的综合性化工厂了。它生产的化肥、农药的质量规格,达到了大厂产品的先进水平;硝酸钾纯度达到99.96%。
这个厂是在1958年6月间由七个季节性的火硝生产合作社合并建成的。当时全厂只有七十二口补了又补的熬硝锅,三百五十四条淋硝缸,没有厂房,资金不足,设备不全。可是职工们在区委的直接领导下,本着勤俭办厂的精神,自力更生,克服了种种困难。他们利用业余时间,五天盖起了十二座厂棚;三个工人苦战一晚,就垒起四口大锅,五个烟囱。他们还想出很多办法,节约生产投资。如扩大火硝生产,需要六百四十口大缸,共值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元;职工们经过区委书记的指点,建了三十五个水泥淋池,只用了六百二十元,节约投资90%以上。
职工刻苦钻研,很快突破了化肥生产技术关。他们用火硝加工成硝酸钾,纯度达到一级品水平。他们还大搞综合利用,充分利用火硝副产品扩大生产。生产火硝剩下的卤水,过去都是当废物处理的。一天,工人在“中学生”杂志上看到北京师范学院用卤块生产盐酸,就试用卤水制盐酸。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终于试制成功,质量达到了规定标准。这个厂还先后试制成功并大量生产了碳酸钾、硝酸钾、硫酸钾、硫酸钠、氯化钾、氯化氧、纯碱、烧碱、金属钠,六六六粉、漂白粉等四十多种化工产品,做到了物尽其用。
这个厂的职工大搞技术革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硝酸钾车间是全厂最大的车间,原来整个生产过程都是手工操作,生产效率很低。工人们用一部破旧的饲料粉碎机改制成火硝粉碎机,提高效率十倍以上;用土办法建成了烘干房,不仅工效提高六倍,每天还能节约三千斤煤。经过这些改革,这个车间的工人由八十人减少到三十多个人,支援了其他单位;日产量也由一点七吨提高到十吨以上。职工们还用土办法建成了电解车间,生产出了烧碱和漂白粉,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达到了设计要求。他们用土法安装的高温电炉,蒸气锅炉,电动粉碎机,蒸骨机和年产万吨的钙、镁、磷肥高炉等技术设备,都达到了先进的生产水平。
一年多来,这个厂已生产出钾肥、磷肥、磷钾混合等十四种、四百八十四万斤化学肥料,除保证所在公社一万八千四百亩土地每亩施肥一百二十斤外,还支援了兄弟公社,促进了粮棉增产。
这个厂还生产了硝酸钾、硝盐、烧碱、火硝、盐酸等大批重要的化工产品,有力地支援了工矿生产,一部分还满足了出口的需要。全厂自建厂以来,利润收入达九十三万元。


第2版()
专栏:

庄稼人造出了洋化肥
新华社记者 王炳奎 李玉山
河北唐县望都人民公社化肥厂,是1958年大跃进中建立起来的。一年多的时间,这个厂由小到大,从土到洋,成为望都人民公社化肥网的中心。现在全厂已拥有六个车间,四十七间厂房和六十二名工人,能生产化肥和农药十六种,日产化肥四万斤;生产的盐酸和硫酸亚铁,质量已经达到市场商品的水平。目前除颗粒肥料车间劳动强度较大外,其它化肥农药的生产过程,大部已采用机械操作。
从两张筛子办起
1958年6月初,社员们在缺少资金、没有设备、毫无经验、不懂技术的情况下,办起了这个化肥厂。当时没有厂房,就临时借了社员两间屋;没有工具,向供销社借了四个铁桶,自己改造了一下,又买了两个筛子,算是全部生产工具;不懂技术,便派人到县颗粒肥料厂学习;没有原料,就发动群众采集。这样,经过四天筹备就投入了生产。开始,每天只能生产四千斤颗粒肥料;后来,逐步扩大到每天能生产两万斤颗粒肥料。
生产颗粒肥料以后,工人们就开始研究制造骨粉。因为没有熏骨机,骨头既不能脱胶,又不能出油,因而不易粉碎。同时厂里连一匹牲口也没有,只靠人力粉碎,每天只能生产二十斤骨粉。困难没有吓倒这些“庄稼人”,他们到处找办法,日夜苦钻研,终于从一个医生那里找到了窍门:把骨头用石灰和草木灰腐蚀一下,就容易粉碎了,生产效率大大提高。随着生产的发展,资金增加了,厂里买了锅驼机,开始利用动力粉碎骨头;可是人力摇箩却赶不上了。骨粉车间主任麻梦虎发动大家共同研究,制造成功了一个动力带动的自动箩,节约了劳力,骨粉生产达到了日产二千斤。
土法制成洋化肥
农业生产大跃进,需要品种更多、质量更好的化肥。化肥厂便派出念过几天书的杭连池到外地参观学习;同时组织技术研究室和研究组,边生产,边研究。经过“取经”和自己研究,便计划试制硝酸铵、喷磷液、过磷酸钙等化肥。制造这些化肥都需要硫酸,怎么办?工人们修建起简易的燃烧炉、酸塔和操作台。当生产第一炉硫酸时,因为没有母酸液,生产不出硫酸来。这时一些有保守思想的人,对土法产生了怀疑;也有的人讥笑说:“这是只流不酸了吧!”党支部针对这种思想情况,提出“不用硫酸母液做引子行不行?天下第一滴硫酸是怎样来的?”发动大家展开辩论。大家根据硫酸能与水化合的道理,找出了以水代替母液的办法。母酸问题解决了,可是本地产的矿石含二氧化硫少,所以酸塔温度低,成不了硫酸,只能制成硫磺。经过研究,在矿石中加些焦炭助燃,并想出了用浓硝水代替硝酸的办法,解决了温度低和制硫酸时硝酸不足的困难。经过七昼夜的深钻苦干,四十二度的硫酸终于出炉了。
盐酸也是制造化肥需要的原料,所以在制成硫酸后,又开始试制盐酸。大家经过钻研试验,制成了盐酸反应锅。当地制盐酸的原料不多,又研究出用卤水做原料制盐酸的方法,每一斤半卤水可生产一斤优质盐酸,和市场上的盐酸质量一样。
硫酸亚铁既是化肥,又是农药。厂里制成盐酸以后,又开始试制硫酸亚铁。制造这种化肥需要耐酸锅和耐火缸。开始用普通锅试验了一下,三两天锅就坏了。后来大家想到炉火旁加温罐,能使水变热,便根据这种道理,制成了“硫酸亚铁双层锅”,锅内加热,罐内加酸。这样,不但解决了缺少耐酸锅的问题,同时提高了产品质量。据有关部门化验,这种方法制出的硫酸亚铁,含亚铁96.7%。
需要什么制什么
这个厂以农业生产的需要为前提,作物需要什么,厂里便生产什么。去年春天小麦返青后,急需速效化肥,化肥厂就生产了喷磷液、过磷酸钙等化肥,使小麦很快发育起来;棉花发生了红蜘蛛,厂里首先生产了石油乳剂。为了全面彻底战胜虫灾,工人们还利用槐树、桃树、椿树的根和叶,以及打碗棵等野草,试制成十二种土农药,及时支援了除虫战役。
从二百元到七万元
望都人民公社化肥厂自建厂的第一天起,始终坚持勤俭办厂、自力更生的原则。现在的四十七间厂房,除技术性强的瓦木活计外,全是工人自己动手建成的;一些生产化肥用的炉灶,也都是工人自己研究建造的。厂里的干部既是指挥员、服务员,又是生产战斗员,他们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原料问题上,这个厂充分利用了废物和自然资源。在生产化肥时,当地烟煤不足,工人们便研究改灶,用白煤代替烟煤;利用炼钢铁剩下的废碴子,代替制土化肥的磷素原料。
这个刚刚诞生一年多的化肥厂,建厂时的临时投资是二百元,现在已积累到七万多元。从只能生产颗粒肥料,变成了一座综合性的化肥工厂。
(附图片)
开封化肥厂硫酸车间外景 新华社记者 徐振炎摄


第2版()
专栏:

绣花姑娘闹革新
跃进花开处处春,千针万线绣不尽,
哪来神针助绣女,姊妹携手闹革新。
(上海绣品二厂绣花女工在用电动缝纫机绣花)
新华社记者 杨溥涛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