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2月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醴陵县开荒地,修水田,组织春耕大生产
以粮为纲力争全面跃进
本报讯 湖南醴陵县坚持以粮为纲全面跃进的农业生产方针,组织春耕大生产。
最近一个月来,醴陵县采取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办法,规划今年生产。广大群众和干部都决心使粮食产量比去年有更多的增加,也要求大大提高经济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但是,有一些干部和社员认为:种经济作物比种粮食作物价值高,现金收入多,主张多种经济作物,缩减粮食耕地面积。县委认为这些思想是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跃进”方针的障碍,便组织全县干部和社员联系到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对粮食日益增长的需要,联系发展粮食生产和发展整个农业生产的关系,展开了讨论。经过讨论,绝大多数干部和群众都认识到:粮食生产是整个农业生产的基础,只有生产了一定数量的粮食以后,才能更好地去发展经济作物和其他生产。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必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跃进”的方针。
接着,县委又采取具体措施,扩大耕地面积,解决粮食作物同经济作物、饲料争地的矛盾,使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跃进”的方针得到有力的保证。醴陵县有五十七万多农业人口,只有耕地六十万零八千亩,每人平均仅仅一亩多一点耕地。为了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对粮食日益增长的需要,今年粮食生产应该比去年有更大的增长,需要适当地扩大播种面积。但是去冬今春修水利、筑道路等等基本建设占去了二、三万亩耕地;今年饲料地需要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也不应少于去年。因此,土地不够用,粮食同经济作物、饲料争地的矛盾很突出。县委分析当地情况以后,认为有办法解决这个矛盾,全县还有四十万亩以上坡度在二十五度以下宜于开垦的荒地;随着新渠道的开挖,原来一些旱地可以改为水田;同时,公路、铁路、水库附近,渠道旁边,屋前屋后,也还有一些土地可以利用,甚至可以改为水田。县委决定开荒二十四万亩,并改四万亩旱地为水田。这样,全县的耕地面积就将由去年的六十万零八千亩扩大到八十四万八千亩。根据这些耕地来安排种植作物,粮食耕地由去年的五十四万亩扩大到七十三万七千亩;经济作物地由去年的三万亩增加到三万七千亩;蔬菜地由两万亩增加到三万亩;饲料地由二万亩增加到六万亩。县委的号召,立即得到全县农民的响应。从去年12月23日开始,全县十万社员打破队界、社界,开展大协作,集中优势兵力,围攻一个又一个山头。七天之内开荒十六万亩,并且边垦边种,有十二万亩种上了小麦。他们准备在春节过后,再来一次突击运动,实现开荒二十四万亩的计划。
醴陵县还采取了许多措施,力争粮食带头,全面跃进。第一、认真执行农业“八字宪法”,力争高产多收。现在,这个县正开展以积肥为中心的备耕活动。全县十五万劳动大军大积土肥,培育绿肥,赶造土化肥和收集家肥。春节后就开展一次每人粒选良种二十斤的运动,使全部种子达到良种纯种化。改良低产田、平整土地的工作也正在紧张地进行。冬修水利任务已基本完成,目前正在突击少数扫尾工程和做好蓄水工作。第二、努力提高复种指数,力争一年四季寸土不闲。已经种上了春收作物的十三万亩水田,除五万亩留作晚稻秧田只种一季水稻外,其余的都要打破常规,种上双季稻。在旱土里要实行复种、间种、轮种,使八十六万四千亩耕地复种面积达到一百五十四万七千亩。第三、各人民公社在安排商品基地时,都要保证完成国家粮食征购任务,满足本社口粮、种子、饲料的需要;生产大队安排商品基地时,也要在公社统一领导下,保证满足本大队对口粮、种子、饲料的需要。第四、全县二十四万多个劳动力,抽出70%搞农业。其中除一万五千人经营经济作物外,绝大部分劳动力都要从事粮食生产。第五、发动群众,充分利用零星土地,多种多收。
(潘重宇、李沁源)


第3版()
专栏:

步步争取主动 事事就能领先
九岭人民公社春光早临
备耕工作做到积肥整田种子工具技术五全其美
本报讯 湖北崇阳九岭公社在冬季生产运动中提前完成了治水、治土、治山的任务,出色地作好了越冬作物的田间管理,同时春耕准备工作也做到了积肥、整田、种子、工具、技术“五全其美”。
这个公社早在去年年底就胜利的完成了治山、治水和治土的任务。在水利建设方面,修成了“治泉”、“横龙”、“神龙”三座大水库和一条百里长渠,可以保证五万亩田地自流灌溉。开垦了四万三千多亩荒地,并都改成了梯田梯地,全部种上了冬季作物。全社耕地面积就由去年的四万一千多亩扩大到八万三千亩。目前,所有小麦、春豆和油菜,普遍锄了两次草,追了两道肥,长的茁壮可爱。全社早稻插秧面积计划比去年增加60%,其中一万一千亩冬闲田全部经过了两犁两耙;三千九百一十三亩秧田普遍进行了四犁四耙,块块田泡上了水。春播积肥工作也做得十分出色,星罗棋布的田头粪垱都装满了优质肥料,计划播种的三万四千多亩早、中稻平均每亩已经积到将近二百担肥料,并且把大部分肥料送到了田里。全社春播作物需要的种子,通过清仓摸底、调剂互换等办法,做到自给自足,还分别建立了二百一十二个种子仓库,实行了专人保管。春耕生产需要的十万五千多件大小农具,基本上全部修补、添置就绪。各生产队成立了技术夜校,训练了二千二百八十名插秧手,通过夜校和田头会议,开展了以密植为中心的技术大辩论,确定了今年合理密植及其他先进技术措施。
九岭公社冬季生产获得全面胜利的重要经验是,公社党委不断分析形势,对整个冬季生产运动进行全面规划,统一布置,分段安排,逐段突击,一环紧套一环,争取了步步主动,事事领先。这个公社由于去年冬季生产任务繁重,要求高,时间紧,开始部分干部和社员的思想抵触很大。当时,全社从六千多个劳力中抽出了三千多个劳力去兴修水利,留在家里搞生产的干部和社员中有人表示没有信心完成任务,针对这种思想情况,公社党委决定开展一个大规模的思想升级运动。全社连续召开了五次现场会议,采取不明就看,不通就辩,贴大字报,田头整风等办法,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一场“一双手能不能捉住两条鱼”的大辩论。这样,彻底消除了“搞好‘三治’就搞不好农业”的保守思想。在思想认识提高的基础上,全社掀起一个人与人、组与组、队与队、管理区与管理区、前方与后方的劳动竞赛,这就进一步鼓足了群众的干劲。这样,在水利工作方面首先取得了胜利,五个月的任务五十天就完成了。紧接着公社党委又及时分析今年生产特点是,由于“三治”运动的蓬勃开展,全社耕地面积比去年扩大了一倍,越冬作物面积比去年扩大了八倍,早稻插秧面积增加一半以上,因而今年春季生产工作量比去年更加繁重,劳力不足现象更加突出。根据这一情况,公社党委提出的口号是:主攻水利,突击田间管理,狠抓备耕,结合开展副业,力争做到样样红。根据这个要求,他们采取了领导分工,劳力排队,四路进军,大闹冬季生产的群众运动。
公社党委在整个冬季生产过程中,还根据今年任务大、时间短的特点,狠抓工具改革和劳动管理,大力开展高工效运动。在水利战线上,制造了二十三项一千三百四十二件新工具,全社每人每天平均工效提高到八点一方。公社党委书记徐怡玉深入横龙水库工地,同木工吴炳荣、共青团员胡兴发创造了双车自动运土机,每人每天运土三百三十三立方米。水利工地的技术革新成就,有力地推动了农业战线的革新运动,全社普遍推行了丘丘窖垱,就田积肥,并实现了送粪拖板化,推广运粪船两千一百多只,比人挑工效提高三、四倍。
此外,公社党委还贯彻了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的方针,对社员生活作了具体细致的安排。公社抽出党委书记一人,带领一千一百个劳动力,开展多种经营,大抓现金收入。这些措施,有力地促使广大社员干劲冲天,生产高潮滚滚向前。


第3版()
专栏:

济南地区以点带面管好麦田
任丘县适应小麦密植情况改革管理工具
据新华社讯 山东济南地区采取丰产田带动一般田的办法,加强麦田管理。这个地区认真贯彻了广种多收和大面积高产丰收同时并举的方针,培育的小麦大面积丰产田,占小麦总播种面积的61%。
济南地区各县社都由党委书记挂帅成立了小麦丰产田指挥部,在田间管理上采取了“四优先”(优先浇水、追肥、安排劳力、进行水利建设)、“五到田”(领导干部到田、养猪栏圈到田、土化肥厂到田、产量指标到田和管理措施到田)、“两建立”(建立麦田管理专业队和田间管理档案制度)等措施,使这些田既是丰产田又是指挥田。去年入冬以来,各县社党委就抽调三十多万劳力组成八千五百多个麦田管理专业队,两个多月来共在丰产田中建立了养猪场两千多处,土化肥厂和颗粒肥料厂八百多处,建立了麦田档案管理制度,并且采取干部、技术员和老农“三结合”的办法,建立了技术管理研究委员会或研究小组一百一十多个。在封冻前对丰产田普遍浇了一次水,追了一次肥,进入深冬后又普遍追施了一次盖苗肥,两次追肥平均每亩达到八千余斤,目前正进行第三次追肥。
丰产方的建立大大促进了一般小麦田的田间管理工作。济南地区县社队各级先后召开了五百多次麦田管理现场会议,提出一切措施向丰产方看齐的号召,使丰产田带动了一般田。目前各人民公社所有麦田第一遍追肥已基本完成。
据新华社讯 河北任丘县各公社改革小麦管理工具,加快了管理进度,提高了管理工效和质量。
任丘县80%的小麦实行了密植,原有的许多工具已不相适应;为了实现小麦丰收,管理工作要求精益求精,劳力感到不足。县委就及时提出了开展工具改革的号召。到1月中旬,各地已经提出革新课题三百二十五条,改制、创制成撒粪车、密植耘锄、浇稀车、畦田钉耙等专用工具十五种、一万八千七百二十件。这些工具都具有就地取材、制造简便、成本低、工效高、适合密植、适合畦田管理情况等特点,效率一般比旧式工具提高一、两倍甚至十五倍以上。
任丘县还加强了机具的维护、修理工作。县委曾两次组织人员带工具、零件下乡,巡回检修排、灌机具,为及时浇好小麦返青水做好了准备。


第3版()
专栏:

五全其美春光早
一凡
九岭公社在湖北东南部的大山区,山高气寒。如果按气候来说,这里的春天要比平原地区来得晚一些;可是,事实恰恰相反,今年九岭公社的春天比一般地区来得早。请看,仅在五十天内,九岭公社的社员们接连修成了“神龙”、“横龙”、“治泉”三座大水库,并且蓄满了水,自流灌溉着五万多亩农田;几个月前的荒山野岭,如今变成层层叠叠的梯田、梯地,全部种上了庄稼。夏收作物不仅种得多,管得也好,尽管播种面积由去年的八千多亩一跃而扩大到七万多亩,但管得非常细致,田里的青苗长得茁壮整齐,煞是好看。再看看九岭公社备耕的“五美图”吧:一是积肥,已为计划播种的三万四千多亩早、中稻准备了充足的肥料,平均每亩近二百担,并且已把绝大部分肥料运到田里;二是整田,一万一千亩冬闲田全部做到两犁两耙,近四千亩育秧田做到四犁四耙、还泡上了水;三是种籽,全部春播所需种籽已经作到自给自足,专仓保管;四是工具,大小农具十万多件,全部修补、添置就绪;五是技术,全社五十七所技术夜校,正在加紧训练插秧能力和新式农具手,并且进一步开展了全民性技术革新大辩论。谁敢说“高寒山区春来迟?”这分明是“五全其美春光早”呵!
九岭公社做出这些成绩,绝不是偶然的,这是人民公社优越性的表现。在人民公社统一领导下,九岭公社的社员们没有被繁重的冬季生产任务所吓倒,他们干劲冲天,提出了豪迈的口号:“山高不算高,干劲冲云霄,高潮要更高,九岭人民逞英豪。”他们以“三治”为中心,带动了其他工作,采取组织大协作的办法,统一部署力量,做到中心突出、全面跃进,哪里有困难,就集优势力量围攻哪里,做到步步主动,事事领先,出现了“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大好形势。
九岭公社“五全其美”的盛景,正是“东风劲吹,春光早临”的生动写照,也是争取1960年农业生产继续跃进的良好开端。


第3版()
专栏:

双季稻是双喜稻
鼓足干劲产量高
中共江苏吴江县委书记 梁传禄
吴江县共有水稻田九十二万亩,是苏州专区比较低洼的水网圩区。气候温和,无霜期长,水源充沛,群众有种植双季稻习惯。1959年,经过全党全民的辛勤劳动,获得了大面积双季稻的空前大丰收。全县十五万七千亩双季稻,前季亩产五百一十斤,后季亩产七百零三斤,两季亩产合计一千二百十三斤,比1958年增加57.6%,超过1959年单季晚稻亩产量的30.1%。
后季超前季 双季双丰收
1959年双季稻丰收的特点有三:一是前季丰收,后季更大丰收,出现了“双季双丰收,一年抵二年”的奇迹。种植双季稻几年来的经验,后季稻产量总赶不上前季稻。1959年,后季稻的产量不仅赶上前季稻,而且比前季稻增产29%,赶上了1958年单季稻的产量,比1958年后季稻单产猛跳了一点五五倍。二是前季面积扩大,后季亩亩种上,总产量大大提高。全县1959年种植双季稻十五万七千亩,比1958年扩大面积51.8%,总产量比1958年增加139.8%。三是全面丰收,到处增产。1959年的情况是:高产地区更高产,低产地区成倍翻,面积少的增产,面积多的更增产。前季稻和后季稻都出现了大批千斤田,后季稻还出现了八百斤以上的公社和千斤以上的大队、小队。这个丰收成绩,充分证明了党的总路线正确伟大,人民公社威力无比,进一步树立双季稻的威信,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鼓舞了人们继续实现1960年更大更好更全面跃进的雄心大志。群众普遍反映:双季稻,双喜稻,一年收了二年粮。
思想丰收是粮食丰收的前提
大面积种植双季稻是生产制度的改革,也是群众思想和习惯的改变。在争取大面积双季稻丰收的过程中,先进与落后两种思想的斗争是非常激烈的。我们始终高举总路线红旗,坚持政治挂帅,从而争得了双季稻的大丰收。
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双季稻能不能大面积种植,大面积种植能不能高产?几年来,双季稻连年丰收的事实,已经使干部和群众看到双季稻增产的潜力。但是1959年要比1958年扩大51.8%的种植面积,扩大了面积,能不能保证两季都增产,一些人顾虑很大,少数人甚至公开反对。他们对扩大双季稻面积有“三难七怕”。“三难”即:劳力、种子、肥料困难;“七怕”即:怕成本大、怕劳力缺、怕没有经验种不好、怕后季产量靠不住、怕抢收抢种晚、怕后季移栽过季节、怕天不帮忙收不到粮。针对这些思想,我们运用了各地几年来扩大种植面积获得高产的事实,算增产账,具体分析了大面积种植双季稻的主客观条件,以及扩大双季稻面积同1959年农业生产继续大跃进的关系。通过讨论,一致反映种植双季稻有四大好处:一是增产有把握,对国家建设有利;二是收得早,可以有大批资金增修农具和买肥料,促进晚稻生产;三是可以在7、8月间增加一笔口粮;四是增加了饲料(双季稻草是耕牛的好饲料)。经过反复的讨论,自下而上的把种植面积定了下来,全县由1958年十万多亩扩大到十五万七千亩。
到双季稻种植时,又出现了多种“连作双季稻”还是多种“嵌青”(间作双季稻)的争执。强调多种“嵌青”的理由:一是“嵌青”的后季产量靠得住,连作后季产量难保证;二是种“嵌青”省劳力,可以减轻双季稻抢收抢种时的压力;三是可以少吃在炎夏抢种的苦。这些理由实质上是一种怕吃苦、贪省力的懒汉思想的反映。我们摆出了历年来连作双季稻亩产超过“嵌青”的事实,批判了这些错误论调。1959年双季连作稻的大丰收,就进一步证实了“嵌青”不及连作收得多。
在后季稻抢种的时候,县委分析1959年前季早熟、后季早种的有利情况,及时提出“后季赶前季,后季超前季”的战斗口号。这个口号,大大鼓舞了干部群众争取后季稻大丰收的决心和信心。但是,后季究竟能不能赶上前季,超过前季呢?有一部分干部和群众却将信将疑,认为后季只能“赶”前季,不能“超”前季。其思想实质是“能赶多少是多少”。还有少数干部和群众认为:“后季稻历年是低产,要想超过前季难上难”。有的人还说:“后季稻是靠天稻,天气好能收稻,天气不好收不到”。因此,一场论战又展开了。在这场论战中,各地通过分析有利条件,摆高产事实,有力地驳斥了“后季稻是靠天稻”,“后季稻难增产”等等错误论调,坚定了“后季赶前季,后季超前季”的信心和决心。
高举人民公社红旗
充分发挥人民公社的优越性,是争取双季稻空前大丰收的重要保证。1959年双季稻面积大、任务重、劳力紧张,由于人民公社发挥了“一大二公”的优越性,克服了各种困难。首先是保证了扩大面积,抢上了季节。1959年双季稻的面积虽然比1958年扩大50%以上,由于有了人民公社,充分挖掘了劳动潜力,集中力量进行突击,因而使两季的收种时间都比往年提前了七天到半个月,保证了早播、早发、早熟,夺得高产。其次,由于鼓足了干劲,赢得了时间,操作更加精细,特别是改变了过去后季晚稻不整田、不施肥、耕作粗放的习惯。因而1959年的后季稻超过了前季,赶上了单季,获得了历年来未有的大丰收。再次,人民公社成立后大搞了水利建设,战胜了干旱,保证了双季稻正常生长。公社化后第一个冬春,全县就发展了二十五万多亩机电灌溉面积,在百日大旱的情况下,机电灌溉发挥了巨大作用,保证了适时灌溉。
大搞群众运动
在种植双季稻的整个过程中,各级领导切实地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具体领导,大搞群众运动,确保了双季稻的全面大丰收。
首先是抓丰收的“头”,保证种得早、种得足。几年来的经验证明:“三早”(早播、早插、早发),不但是前季早稻丰收的重要关键,也是后季稻丰收的基础。正如老农反映的:“双季稻,季节稻,若要好,种得早。”1959年我们紧紧抓住了季节这一关,在培育双季早稻秧苗时就贯彻了“三早促一早”的精神,比1958年提前十天做好了播种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双季早稻播种在3月25日前结束,比1958年提前七天;移栽在5月初结束,比1958年提前五天;种后及时加强管理,促使早转青、早发棵、早成熟。因此,1959年早稻收割期比1958年提前七天左右,为后季稻早栽高产创造了条件。后季稻移栽开始,我们采取了边收边种,收一块种一块的办法,提出了“抢时间,分秒必争,抓质量,一环不漏,保面积,分地不空”的口号,动员全体社员抢收抢种,因而在旱情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全县后季稻在7月底前全面结束,比往年提前六天左右。
第二,建立责任制度,及时加强双季稻秧田和大田的管理。各地都提出“管秧如管三朝儿”“人不离谷,田不离人”的口号,及时加强秧田管理。保证粒粒成苗,株株成秧,苗粗苗壮,适时插秧。全县组织了一千六百六十八个专业组,加强秧田管理。插秧以后又提出了“栽好一块管好一块,栽好管好,环环扣牢”的口号,全县组织二千九百六十九个田间管理专业队,在三包的基础上普遍推行“四定”(定田、定措施、定质量、定时间)到队的责任制度,做到人人有责任,块块有人管,确保各种增产措施切实地贯彻执行。
第三,干部搞试验田,层层树立标兵,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指导全面。全县生产大队以上干部和技术员、老农共搞了双季稻试验田二千六百九十亩。层层抓住标兵,在每个生产环节上都先行一步,做出样子,带动一般田认真地贯彻增产措施。据县和公社党委搞的一百七十四亩后季稻试验田的统计,单产比全县平均单产高18%,标兵田的产量也都高于一般田。
第四,开展红旗竞赛,组织检查验收,召开现场会议,不断看苗促进。例如,双季早稻全面插秧时,全县成立检查验收组一千八百二十四个,组织群众自查互查,坚持规格质量。同时,各公社、大队并抓住先进,及时召开二百五十四次现场会议,解决了许多具体问题。
第五,组织大协作,切实解决一部分生产队劳力、工具、秧苗不足的困难。
技术改革开红花
大力开展技术改革运动,全面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是双季稻大面积增产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第一,选择优良品种,提前育好肥壮秧苗。全县1959年选择优良品种面积达95%以上,并且认真地培育了秧苗。经验证明,不论水田、旱地育秧,都应根据各种品种不同的生长期而确定落谷时间,晚粳品种应该提前早播。
第二,贯彻以密植为中心的各项增产措施,切实做到精细整地、合理密植。目前看来,前作稻五万穴左右的密度比较合理,后季晚稻以四万穴左右为好。
第三,施足基肥,抓紧追肥。不论基肥、追肥都尽量注意选用速效肥料,保证做到“一烘头”和肥力长,促使早发、早熟。
第四,加强田间管理,适时耘苗、除草、烤田,彻底战胜病虫灾害。1959年双季稻耘苗、除草,一般都做得比较及时,活棵后即追一次肥、加一次工,隔一星期又追二次肥、加二次工,做到块块田土松无杂草。
虽然我们1959年双季稻获得了大丰收,但与先进地区比较起来还不够。我们决心再接再厉,大鼓干劲,在1960年把双季稻高产红旗举得更高。


第3版()
专栏:

怎样防止双季早稻烂秧?
王树廷
我国双季早稻每年都发生不同程度的烂秧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播种时期掌握不当,以及受不利气候影响所造成的。
播种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确定双季早稻适宜播种期,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和各地的气象条件、早稻品种、育秧方法、土壤性质、地形特点和病虫害等都有关系,但是和气象条件的关系最为密切。我国农民很早以来就根据二十四节气来确定播种期,如“清明下种,不用问爹娘”,“2月清明不用忙,3月清明早下秧”。这就是流传在浙江农村中的农民谚语。
双季早稻过早播种,由于温度太低,种籽扎根、吐芽、长叶都很缓慢。一当寒潮侵入,往往会引起严重的烂秧烂芽;偶尔没有遇到寒潮,过早插秧,双季早稻孕穗期提前,幼穗有可能受低温冻害,不能开花授粉,形成白穗,影响产量。过迟播种,固然可以避免因低温而引起的烂秧,但会延迟双季早稻成熟期,影响二季晚稻适时插秧;同时,开花期延迟,开花后期会受“寒露风”影响而造成空壳瘪粒,降低产量。
根据水稻的生物学特性,大多数水稻品种的种籽发芽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为摄氏十至十二度。因此,只要抓住“冷尾暖头”,阳光充足,日平均气温稳定在摄氏十至十二度以上,而且估计以后气温也不致过于降低时,即可播种。根据以上条件,我国双季稻地区的早稻平均播种期大致为:广东、广西、福建南部和云南南部河谷地区一般在3月上半月为宜,暖冬年份2月下旬也可开始播种;四川盆地的长江沿岸平原地在3月上、中旬,丘陵地区在3月中、下旬;福建北部和江西、湖南两省南部在3月中旬;浙江、安徽南部、湖北和江西、湖南两省北部在3月下旬;长江下游(指江苏南部和安徽的长江沿岸附近双季稻地区)在3月底到4月初。但是,由于各年的天气条件不一样,特别是播种前后冷空气活动的影响,同一地区在不同年份早稻的播种期也有迟早。
不同品种的双季早稻播种期也略有不同。一般是粳稻较籼稻耐寒,因而在同一地区,粳稻可以比籼稻提前播种。
为了躲过夏季台风对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双季早稻成熟期的影响,适当提早双季早稻播种具有很大的意义。7至9月是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受台风影响最大和台风登陆次数最多的月份,争取双季早稻在7月以前成熟收获,才能确保丰产又丰收。
防止烂秧的措施
引起双季早稻烂秧的原因非常复杂。一般认为,剧烈的降温和连绵的阴雨天气,是引起双季早稻烂秧的主要原因。在低温阴雨的天气条件下,由于植物细胞组织不能适应低温环境,生理上发生了障碍;再加上连绵阴雨,空气湿度很大,阳光缺乏,秧苗生长停滞,还会引起绵腐病菌的繁殖和侵入,加重烂秧。
减少或避免双季早稻烂秧的有效措施是:采用湿润秧田的育秧方法,结合设置风障、合理排灌和各项农业技术措施,以改变秧田近地面空气层的热量状况。
所谓湿润秧田,就是使水稻秧田田面保持湿润状态,上面再盖一些草木灰等,这是我国南方水稻地区普遍采用的育秧方法之一。湿润秧田可以使秧苗更多地获得阳光照射的机会,提高土壤在白天的吸热能力,使得土壤表层增温快、温度高,土壤中空气充足,有利于秧苗扎根。根据几种不同处理的秧田试验比较结果,湿润秧田的幼苗生长速度最快,烂秧程度最小。
在秧田最多风向的上风方设置防风障,可以减小近地面空气层的风速,加快土壤表面增热,缓和寒潮侵入时所引起的剧烈降温。
由于水的热容量较大,当空气温度迅速降低时,水的降温却非常缓慢,并且放出潜热,因而水具有良好的保温作用。但是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水具有不同的保温作用:白天,水能阻碍秧田温度迅速升高,所以白天应排水晒田,以提高地温;在低温天气,或者在地面辐射很强、降温很多的夜间,水能阻碍秧田温度迅速降低,所以应该灌水保苗,以防止低温引起烂秧。
抓住“冷尾暖头,抢晴天播种”,这是适当提早双季早稻播种、避免或减少烂秧的有效措施。春季,北方冷空气活动虽已减弱,但仍有小股冷空气不断南下,引起降温和阴雨天气。冷空气过后,天气转好,气温逐渐回升,直到下一次冷空气侵入时,又可能引起降温和阴雨。根据气流变化特点和气象资料的分析,两次冷空气一般相隔六至九天,并且一次比一次减弱。因此,各地应根据常年的一般播种期,结合当时当地的天气预报,在冷空气将要南下以前浸种、催芽;等冷空气过后,气温回升,天气晴好时播种。


第3版()
专栏:

广东某部驻军和公社社员们在进行春播
        崔柏华 赵德奎摄


第3版()
专栏:

四川宜宾县象鼻公社社员们正在水田里下底肥。新华社记者 孙忠靖摄


第3版()
专栏:

新疆天山人民公社方兰生产队往地里送肥
新华社记者 丁彬萱、武纯展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