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在不断提高钢产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质量
昆明第二钢铁厂开展“百炉一级品”竞赛
据新华社昆明20日电 昆明第二钢铁厂职工在“百炉无废钢”竞赛不断取得胜利的基础上,又掀起了一个“百炉一级品”的竞赛热潮,抓紧今年最后时机,力争为国家增产更多的好钢。
自今年8月下旬以来,昆明第二钢铁厂炼钢车间通过“百炉无废钢”竞赛,不断地提高了钢的产量、质量。首创“百炉无废钢”成绩的张培轩小组,在这一竞赛中,达到七百多炉无废钢。一向钢的质量较差的李标小组达到八百多炉无废钢,储良小组更创造了连续千炉无废钢的最高纪录。全车间的一级钢产量,9月比8月上升20%以上,10月比9月上升15%以上,11月比10月又上升5%以上,达到了75%左右。同时,“百炉不漏钢”、“百炉不跑钢”等新纪录也不断出现。
车间党组织在11月下旬分析了当前的生产状况。根据明年国家的要求,他们决心要生产更多的一级钢和多品种优质钢。为此,党组织拟订了开展“百炉一级品”竞赛的计划,动员大家立即行动,抓紧今年最后时机把钢的质量再提高一步。车间各级领导干部也都深入到小组里去,了解职工群众对开展“百炉一级钢”竞赛的反映,组织炼钢工人听取轧钢工人关于提高钢锭质量的意见。车间里还举办小型质量展览会,介绍什么钢轧制什么材,什么钢不能轧材,什么钢可轧高级钢材。通过这一系列的思想工作,组织工作和实物教育,就把国家关于进一步提高钢的质量的要求,变成了广大职工的迫切愿望。接着,车间召开职工代表会议,做出了开展“百炉一级品”竞赛决议,展开了热烈的挑战应战,以“百炉一级钢”为主要内容的优质高产竞赛,就在全车间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
为了领导这一运动的顺利开展,各级领导干部纷纷深入各小组,总结生产管理方法和技术操作经验。建立了三班碰头、日日交流经验的制度。车间还开办了短期技术学习班,由领导干部、技术人员讲授炼优质钢的吹炼操作要点,配料比例等基本技术知识,并对职工们进行了现场考试和定期测验。全车间还组织了班与班、组与组的紧密配合和协作。
职工们都积极地投入了“百炉一级品”竞赛。被誉为“优质先锋”的张培轩小组工人为了首先夺得“百炉一级品”的胜利,召开了三次小组会研究主要关键,并且派人到兄弟组去学习。他们已创造了连续八十六炉一级品的最高纪录。12月上旬,他们的一级品率已达到94%,钢的产量已完成全月计划的一半,炼一吨钢的铁耗量为一点零六八吨。其它各工段、小组在协同转炉夺取更多的一级钢的竞赛中,也在筑炉、浇铸、化铁等方面,不断地取得了新成就。张金荣筑炉小组已做到了八百五十五炉不漏钢。


第3版()
专栏:要闻快报

要闻快报
抓紧岁末每一天 多炼钢铁迎新年
鞍钢开展年终决战赛
鞍钢全体职工抓紧年末每一天,力争增产更多的钢铁。各炼钢厂职工制订了12月份每旬、每天和每班的计划以后,立即掀起了高产优质竞赛。厂与厂、大班与大班、平炉与平炉之间竞赛的结果,12月前十四天,钢的平均日产量比11月下旬提高13%以上。
上钢不断出现新纪录
12月份以来,上海各钢铁厂连续出现日产量新纪录,各主要炼钢车间连日完成生产任务。到15日止,全市钢产量已经完成月计划的50.3%,质量提高,铁耗继续下降。上钢一厂从6日以来,天天超额完成计划。上钢三厂第二转炉车间,也接连组织了炉前炉后一条心、上下左右大协作的竞赛。这个车间12月以来,一再创造今年以来的最高日产纪录。各厂职工还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节约铁、煤(焦)和节约电的运动,用节约进一步促进钢产量上升。
太钢开展迎接新年竞赛
太原钢铁公司职工开展了“每人创造一项新成就,迎接1961年”的竞赛。连日来每班、每日的生产新纪录不断出现。12月中旬头五天的平均钢产量,比上旬平均日产量猛增20%以上。
武钢开展设备安全运转运动
武钢炼钢厂职工从12月12日起开展设备安全运转无事故运动,运动开展后的头五天,平炉平均日产量已比上旬平均日产量增长了8%。
云南钢铁战线力争全面跃进
云南钢铁战线职工在努力提前完成年计划中,特别重视提高质量,增加品种,降低煤焦和生铁的消耗。12月上旬,全省钢的合格率平均比11月份提高1.5%,钢的品种也有增加。各高炉还推行了焦炭的定额包干制度,在不影响高炉生产的情况下,大量利用焦末,使炼铁的全焦比一降再降。
重钢每天狠抓第一班
重庆钢铁公司在开展全面超额完成全年计划的群众运动中,公司、厂、车间、小组四级每天狠抓第一班,每班狠抓前两小时,具体贯彻“自始至终都抓紧”的指导思想,使生产均衡上升。转炉一厂每班前四小时的产量,已由过去占全班产量20%到30%提高到50%左右。
大连港冒严寒抢运矿石
大连港职工抵抗严寒带来的困难,积极运输物资,支援鞍钢生产。12月上旬,发往鞍钢的矿石、矿粉的平均日运量,比11月份增加了31.7%,装卸效率比11月同期提高了23%,全面完成了支援鞍钢的运输计划。


第3版()
专栏:

苏州农业药械厂不断巩固扩大技术革新成果
攻关键补缺门步步提高
本报南京21日电 苏州农业药械厂,采取“攻关、补缺、升级”的方法,巩固、推广、提高技术革新成果,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原材料消耗,月月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
这个厂在去年上半年只有二十多台破旧车床,手工劳动占到70%,全厂一千多个职工每月只产一、二千台喷雾器。经过大闹技术革命以后,超额完成了全年喷雾器生产任务。今年上半年,职工们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向机械化自动化进军,实现了上百项革新项目,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并且创造了六条生产流水线、二十多台自动化半自动化机床。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国家的要求更高了,厂里不但要提前完成老产品的生产任务,而且要增加三用机引喷雾器的生产,自制一部分汽油机,还要试制和生产七吨半水闸启闭机等新产品。增加这些任务后,除了人力、工时不足外,还带来了材料、设备、技术力量等方面一系列的新问题。例如,要完成增产任务,就需要增加一批薄钢材、铜、铝等材料。要制造水闸启闭机等新产品,就需要增添大车床等专用设备,来加工一些特殊部件。
面对这些新任务,厂总支从抓思想着手,引导职工进一步大搞技术革新。在讨论中,各车间都具体排了增产节约关键,也检查了已有革新机具的推广使用情况,发现除了需要通过产品革命、工艺革命,大挖材料、设备等潜力外,更需要进一步大搞“四化”。因为,一方面在已有革新项目中,还有些没有完全使用;一方面还有不少工序未能解除笨重的体力劳动。于是,各车间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订了巩固、推广革新成果的计划,广泛展开了“攻关、补缺、升级”的活动。
为了迅速有效地攻破一些主要生产关键,这个厂在广泛发动群众的同时,组织了攻关突击队、“三结合”小组,集中力量,猛攻关键。比如,三车间在试制和生产八呎车床过程中,针对设备不足的关键,集中全部钳工力量,大搞革新。在比较短的时期里,先后搞成功了丝杆校直器、活动校刀、土镗床、土磨头等革新机具,及时完成了生产任务。为了解决材料不足的问题,这个厂组织了一批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集中力量大搞产品革命。在第一台改革成功后,立即定型推广。组织设计科在现场修改设计,翻砂车间改革木模、翻改铸件,金加工部门改进工夹具,使三种喷雾器全面完成了产品改革。按全年生产计划计算,可以在保证性能良好的条件下,节省六百公斤铜,六万多个工时。
与此同时,还发动群众对原有革新项目逐项审查、比较,继续坚持“土洋并举、以土为主”的方针,进行补“缺门”、填“空白”,组织配套和推广,使革新项目在生产上发挥更大威力。像四车间在前一时期早就建成了一条生产流水线,但各道工序的革新项目配得不全,头道工序的搪锡和末道工序的喷漆仍用手工。这次在党总支的支持下,由革新“闯将”瞿兰根、洪光耀分别带领一个革新小组,大搞突击战,试验成功了搪锡和喷漆的自动设备,补齐了“缺门”;同时对其它工序上的革新设备,也进行了整理,调换了一些质量不高的部件,终于配成了一条比较完善的机械化半机械化流水线。全车间工人从一百七十多人减少到五十八人,而压缩喷雾器的月产能力从两千台提高到两万台以上。
为了精益求精、好上加好,他们把半机械化的升级到机械化,机械化的升级到半自动化或自动化。三个多月来,这个厂已有二十七项重要设备和工艺达到了“升级”的要求。像拉管组前些时用土龙门刨床制成了一种拉管机;但由于剪铁皮、卷圆、锯管等三道工序还是手工操作,生产效率仍然跟不上后道工序的水平,老工人张祥年,在兄弟工段的帮助下,参照轧面机的原理,制成自动滚剪机和卷圆机,在拉管车上加装了活络无齿锯床,把这三种机器和原有拉管机联成了两组联动线,使拉管生产跃升为半自动化,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全组工人由八人改为两人,产量提高三倍。
随着“攻关、补缺、升级”活动的开展,全厂原有适用于生产的两百多项革新项目已经普遍用于生产,还新实现了一百零三项重要革新项目,补齐了“缺门”。全厂生产任务月月完成,国家下达的高压、压缩、机引等三种喷雾器的产量,到11月底止,分别比去年同期增产一点二倍、一点四倍和二点四倍,机引喷雾器已提前完成了全年计划。在产品方面,增加了汽油机、水闸启闭机、八呎车床等新产品。全厂在产量成倍增长的情况下,还抽出10%的工人支援农业和重点建设。十一个月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比去年同期提高67.4%,产品成本降低了40%,原材料大大节省,仅压缩喷雾器节约的薄钢板即达六十多吨。


第3版()
专栏:

北京积极生产当前需要的日用品
据新华社21日讯 北京市日用工业品生产部门,正在集中力量增产当前人民生活急需的六十多种日用工业品。
今年,北京市日用工业品的产量、质量都有显著提高。为了使生产进一步结合人民群众的需要,有关日用品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在安排第四季度生产时,又分别到市场和群众中去,听取消费者的意见,发现锅碗、笼屉、饭盒等六十多种产品的需要量日益增长。根据市场上这种变化,负责生产日用工业品的各领导部门立即调整了生产计划,压缩了那些人们不太急需的品种,集中力量增产人民迫切需要的日用工业品。各行业、各厂(社)在下达生产任务时,都向职工们说明了市场的供需情况,明确了增产目标。职工们都主动地设法生产人民迫切需要的日用工业品。丰台区和西城区的铁工厂自动增产铁饭勺。原来制做家具的朝阳木器厂,压低了家具生产计划,挤出人力和设备增产案板。崇文区五金铝品厂职工大造简易设备,先后制造了冲床、冷压机、金属压延机和小桶卷边机等十多种机器,使全厂由原来只能生产顶针、鞋钎、裤钩,扩大到能够生产铝制饭盒、奶锅、水桶等各种人民迫切需要的产品。
北京市各有关工业部门在总结分析了这一阶段的工作以后,认为“集中力量,首先生产广大人民最需要”的日用品的做法,是适应市场供需变化快和不断平衡小商品生产的好办法。因此,在制订12月份和明年第一季度小商品生产计划时,也根据这样的精神进行了统一的安排和布置。


第3版()
专栏:

辽宁小商品
“王大勺”增产
沈阳市五金工具厂生产的炒勺——“王大勺”,边薄、底厚、表面光滑,经久耐用,一向为人们所乐用。
为了进一步增加市场供应,最近,这个厂充实了技术力量,扩大生产能力。日产量从五十把激增到一百一十把。今年以来,这个厂已经生产出各种规格的炒勺一万七千多把。
钢丝细发卡
沈阳市云集街人民公社建立起一个月产五万板发卡的专业工厂。生产出的发卡小巧玲珑,样式美观,弹力大,经久耐用。从10月投入生产以来,到11月末,已经生产了九万板发卡。
拾遗补缺
为了满足修理自行车的需要,安东市七道公社建立了车辆部件厂。这个厂建厂不久,技术设备还不够齐全,工人们利用旧材料自制成功一台土磨床。磨床虽土,效果却非常可观。如今这个厂既能生产自行车滚珠,又能制造车轴碗以及其它各种小部件。
新式炉子
严冬刚到,沈阳市铁西区兴华人民公社日用金属制品厂就为广大市民生产出大批新式炉子。这种炉子是用一寸宽的废钢带边子经过匠人们加工咬合编成的。用钢带边子编的炉子,炉体是双层的,使用年限可以延长。 (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风雨无阻 冰雪不误 支持生产 方便群众
令闻粮站坚持三年送粮到户
本报讯 据沈阳日报消息:沈阳市沈河区惠工人民公社令闻第一粮食供应站全体职工,把方便送给群众,把困难留给自己,三年来一贯坚持送粮到户,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受到供应区的男女老少热情称赞。
令闻第一粮食供应站担负着惠工公社第一管理区在公共食堂就餐以外的一千零二十三户居民的口粮供应任务。三年来,这里的居民,从来不用提着米袋和油瓶亲自到粮站去买粮、打油,不论是烈日当头或是寒风刺骨,也不管是冰天雪地或是大雨泥泞,粮站的工作人员始终是坚持不渝地把千家万户的口粮准时地送到居民家里。因此,附近的居民争相称赞:“坚持送粮数第一,老弱照顾乐有余;家家户户人欢喜,不愧季季飘红旗”。这个粮站曾获得沈河区“先进粮站”的光荣称号。
令闻第一粮站平均每月供应居民的口粮达十四万余斤,粮站的职工只有四名。这么大数字的粮食
(油未算在内),要用手推车一车一车的送,而每一车粮又不知分别装进多少个不同姓名的米袋里,任务确实艰巨,作起来并不一帆风顺。1958年大跃进的号角,唤醒了广大家庭妇女,纷纷摆脱家务劳动参加了社会劳动。这一新情况给送粮到家带来了新问题,粮站同志走十家几乎有八家锁着门,不能送粮,怎么办?是干脆取消这一曾经受群众欢迎的送粮办法呢?还是另谋他路?由于粮站全体职工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在党的支持下,终于把送粮到户的供应办法坚持下去。职工们想:夫妇一齐上班的增多了,如果不送粮,他们白天忙生产,只好夜晚来粮站买粮,占去了他们的休息和学习时间,这怎能谈到支持生产、关怀生活呢?经过讨论,坚持送粮这一方向明确了,他们依靠群众想出了办法:由居民院里推选不上班的老人担任粮食小组长,到买粮时,夫妇双方上班的职工就将米袋和钱等事前交到小组长家委托他来代购。这样试行的结果,给职工带来很大方便,并促进了邻里间的互助团结。送粮到户的供应方法,经受了这次考验后,给令闻第一粮站全体职工更添了信心,他们表示:只要对群众有利,受群众欢迎的事,既使困难再大,也要坚持下去。
今年8月由于洪水成灾,交通短暂的中断,致使粮食的调运、加工一时受到影响。因此,对市民的口粮供应一次送量只是几天的,需要天天送还送不过来,难道恢复实行送粮以前的老办法吗?柜台付粮,那倒是自己方便,群众却麻烦了。粮站全体职工想到党的委托,想到人民的期待,因此,即使是几天,也要坚持送粮。于是,他们白天送、夜晚送。终于按时地把千家万户的口粮,一次又一次地送到居民家里。
令闻第一粮站所以战胜重重困难,坚持送粮达三年之久,主要是全体职工认识到自己肩负责任的光荣和重要,了解到粮食供应工作的深刻意义,并有一颗处处为群众着想的心。推车送粮的营业员陈兴第,即使遇到倾盆大雨,不管路怎么难走,也要把粮食用雨布苫好,推着手推车东家出西家进,把粮食按时送到户。曾经在旧社会住过粮栈,目睹过资本家囤积居奇的五十七岁的营业员崔炳焕,今天看到广大群众不再为吃粮而奔波的情景时,更加老当益壮,他说:“只要群众感到方便,我们再麻烦,也心甘情愿!”


第3版()
专栏:

充分利用技术革新的成果
中共锦州铁路局委员会书记 陈敬谦
锦州铁路局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群众运动中,大搞滑溜化、机械化、半机械化,全局共修建起高站台、低货位、滑溜化设备一百五十六座,总长一万四千六百多米。革新技术的结果,全局每车平均装卸时间由年初的八十分钟,缩短到五十一分。修建了十三座土驼峰,推行了铁鞋制动的经验,提高调车效率20%左右。制作了一万五千多件革新机具,使机车、车辆检修、工程等部门的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从而进一步加速了机车车辆周转,使运输劳动生产效率比去年同期提高16%,在运量增加了20%的情况下,还节约了七千多人。
我们在巩固、推广、提高技术革新成果的过程中,主要抓了以下几个环节。
广大职工提出了成千上万条的革新建议,生产效率提高了。但由于有些地方没有配套,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发动群众对那些行之有效的、当前运输生产急需的项目进行了一次选精拔尖。把全局各行各业有效的经验,不分大的、小的、新的、旧的,都集中起来,树立样板。比如在机车整备方面,就把各段创造的上煤塔、地下输煤线、刮板溜子、高坡卸煤线、机车清灰、风力上砂等单项革新都集中到整备车间,组成一整套上煤、上砂和清灰联动线,基本消灭了背、抬、推的笨重体力劳动,使全局整备时间平均缩短三十分以上。目前锦州、阜新两个机务段已经实现机械化整备作业车间,正在向半自动化、自动化方向发展。由于每个工种都树立了具体样板,使职工在增产节约运动中都懂得了巩固什么,推广什么,提高什么。
好经验集中的过程又是科学试验和鉴定的过程。这个时期,我们首先对前一阶段的革新项目一件一件的进行了检查试验,对设备一台一台的“解剖”鉴定,在鉴定中经过对比试验,既考虑当前需要,也考虑将来的发展;既考虑其优点,又考虑它有无副作用。鉴定时,较大、较复杂的项目由铁路局负责,以局科学研究所为主;一般项目由基层单位负责。在检查鉴定中,都发动群众参加一起鉴定,使每一项革新成果的推广都更加稳妥可靠,职工说这是“实打实凿”,可以推一件保一件。
当好经验集中了,单项搭配成套之后,就要把一个人、一个组的先进水平变为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以至全局的水平。于是在全局展开了先进经验、先进技术、先进机具的推广、普及工作。要求做到每一个职工对本工种的经验知道原理和操作方法,并且会使用、会修理。具体作法是:一、了解职工思想、技术程度和先进经验的推广程度。生产关键和革新项目,从上到下排队,然后按先后、主次,集中力量巩固一批,推广一批,提高一批。二、随着干部上第一线参加生产参加劳动,大搞先进技术上第一线,先进人物上第一线。先进司机孟繁本上机车,深入乘务员公寓,把新的操纵焚火经验亲自传授给每个乘务员。钢轨检查能手李春福到各工务段的每一个工区,徒步检查,把行之有效的钢轨检查经验教给每一个巡道员。消灭燃轴事故能手高起深入各列检所一辆一辆车地表演,把实际操作经验送给每个检车员。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先进经验推广工作一竿子插到底,进一步掀起了学比赶帮的高潮。除了先进人物上第一线外,还把先进机具、先进技术送到第一线。我们组织了技术革命宣传车,把技术馆搬到现场,使职工看到实物。在一个月当中,按业务系统集中了四百三十五项新机具、新技术,先后在六个地区十五个集中点进行了展出,参观人数达一万二千八百多人。
在向“四化”进军中,全局职工共创造了一万四千二百五十九件新机具,其中有些新机具由于零件不灵或“缺襟少袖”而不能投入生产,工人把它叫作“不下蛋的鸡(机)”。我们就在全局提出了大搞新机具的使用,使二千三百九十六件革新项目得到改进,投入了生产。为了不断推动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的发展,不断提高“四化”的程度,我们又开展了“四化”升级活动。在机车、车辆检修、整备、施工、工厂等用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的部门中,提出了“手工变机动,机动变自动,自动奔遥控”的口号,发动这些工种中的职工对前一阶段创造的新机具、新设备进行复查鉴定,好的大力推广,不完善的加以改进。在已经部分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的工种中,就提出“再动脑筋,再革新创造,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口号,大搞升级活动。主要方法有:把单项革新搭配成套,组成自动线、联动线;由材料、工具保管部门统一登记台账、卡片,定期检查维修,革新一件,使用一件。
随着运输生产形势的不断发展,新的关键和薄弱环节也不断出现,有的经验已不能完全解决新的不平衡。有些问题由于不能及时解决而成了“硬骨头”。于是我们就教育干部和职工用不断革命的精神,再革新再创造。全局组成了五百三十三个“三结合”啃“硬骨头”突击队,哪里有关键就到哪里去突破,哪里有“硬骨头”就到哪里去啃,不解决不罢休。先后共啃掉“硬骨头”一百一十八个。如大虎山电务段长为了解决行车信号故障,和工人一起在信号机旁蹲了三天三宿,观察设备状态,解决了行车信号灭火的老关键。每突破一个生产关键我们都就地总结经验,及时传播,以不断发展先进经验。
通过以上办法,使好经验被人承认了以后,就立即把它纳入工艺规程、工作制度、计划指标中去。许多单位搞了“大家编工艺”的群众活动。这样就可以避免高潮来了轰轰烈烈推一阵,高潮过去丢在一边,无人过问,使先进技术越推越深,越推越细,越推越扎实,真正发挥它的威力和作用。
党一再告诉我们,任何新技术、新经验的推广,和其他革命工作一样,都不能满足于一般号召,而必须加强具体领导,必须把巩固、推广、提高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抓狠、抓细、一抓到底。我们遵循党的这个指示,加强了对技术革命运动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满腔热忱地去积极扶植、培养新事物,使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在促进运输生产大跃进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3版()
专栏:山西通讯

逢八赶集
俊良 文轩 明发
11月26日(旧历十月初八),是山西闻喜城关的逢八集日。
这一天,雪过天晴,碧空万里,金黄色的太阳照在皑皑的白雪上,闪耀着万道光彩。尽管天气寒冷,但城关周围的男女老少,却仍和往常一样,兴高彩烈地提篮挑筐,推车背篓,赶着大车,带着他们生产的和采集的农副土特产品——蔬菜、柿子、红枣、猪娃、鸡、鸭和筐子、柳篮、簸箕、扫帚等,从四面八方络绎不断地汇集到城关集市上来。
席双臣担菜上市
沿着宽敞笔直的“西湖”公路,一直往南,就到了热闹的西街口——蔬菜市场。这里,个大心实的白菜,肥大的红、白萝卜,红艳艳的辣椒,丝长质细的莲菜,一堆一堆。赶集上市的人们,熙熙攘攘。
一个膀宽腰圆,紫红色脸皮的小伙子,担着一担上等好白菜来到了市场。这个小伙子叫席双臣,是城关公社东官庄管理区东官东生产队的社员,全社闻名的生产标兵,他热爱党,热爱集体,相信党的政策,党说干啥他干啥。去年,他做了六百五十一个劳动日,今年1至10月份已做了六百八十个。今天,他担来的白菜,都是自留地生产的。全社社员们今年种植的自留地和小块地,和席双臣一样,在不影响集体生产的前提下,都种得很好。
席双臣卖了白菜,就按照原来的计划,到生产资料门市部购置农具。管理区党支部书记刘忠义见双臣手里拿着一张钢铣和一把钁头,高兴地夸奖他:“双臣!你打算的真周到,明年用的工具现在就置好了。”席双臣把铣、钁往一起一碰说:“有了这两个家伙,明年一开春,干起活来就利洒多了。”
李永福打山卖钱
在城关供销总店东街土畜产品收购站,收购员们正忙着接待带着各种兽皮、羊毛、药材以及土特产品的社员们。突然,人们的视线都转向一个背着土枪、粗眉大眼、身材高大、枪杆上挑着十三张兔皮的中年人。
“这是谁?”不少人在问。
“西宋管理区的李永福嘛!你还不知道?”一个人答道。
李永福是个复员军人,枪法很好。入冬以来,他利用空闲时间,已经打了狐、獾、兔等各种野兽九十一只。他把肉交给食堂,让社员们改善了生活,皮张卖给了国家。这次拿来的十三张兔皮,就是他在最近下雪天打下的。
这一天,土畜产品收购站,总共收购了猪、羊、兔皮、羊毛、绳头、棉秆皮、破布、烂鞋、烂套子、药材、野生油料、西瓜籽等六十三种农副土特产品和废品,价值一千二百一十多元。
主任和支书成交
王家房管理区主任王崇德刚从百货大楼里出来,就碰上了上白土管理区党支部书记张志恭,王崇德拍着张志恭的肩膀亲切地说:“伙计!你这次来,带了些什么?”
“咳!柿子、枣儿,还有荆条编的车筐子。你呢?”
“白菜、萝卜、大蒜、辣椒,保险你满意。”王崇德吸了一口烟接着说:“咱们找市场交易员给咱定定价钱。”
原来,王家房管理区是出产蔬菜的平川区,上白土管理区是出产干、鲜水果和编织品的丘陵区。都有调剂有无的要求。今年以来,通过集市贸易,他们已经相互成交三次了。
王崇德和张志恭找见了市场交易员王清宾,说明了来由,王清宾一边给他俩介绍当天的牌价,一边就“三得三,三四一十二”地拨弄着算盘,帮他俩算清了账:上白土管理区的各种产品,价值七十一元五角;王家房管理区的蔬菜值一百一十九元八角,上白土又找了王家房现款四十八元三角。
集市上,队与队集体成交已成了习惯。这一天除王家房和上白土以外,互相调剂有无成交的还有新生、北薛庄、东官庄等六个管理区。
小农具交易最多
集市上的各个商店里,你来他往,热闹异常。可是,今天最红火的地方,和往年一样,还是生产资料门市部。
早在集日的前两天,生产资料门市部的营业员们,就一面和各管理区、生产队联系,了解当前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和数量,一面派人到重点区签订售货合同,统一安排,并且进行了工具分类排队,准备集日有计划地供应。
初八这天,营业员们一早起来,就把准备的各种生产资料整整齐齐地分别摆在货架上,迎接顾客们的到来。营业开始以后,除了各管理区和生产队在柜台后面按照合同成批地交款取货以外,柜台外面的社员们,这个买张锄、镰,那个买把铣、镢。从上午十一点开始到下午三点集市快要结束的时候,他们粗略地计算了一下,已经出售了锄、镰、铣、镢、耙子和各种机器零件一千一百余件。只东官庄管理区东官东生产队一下就集体购买了锄、镰、铣、镢和锅驼机零件达二十一件。队长杨东生高兴地说:“只要有了这些得心应手的工具,加上咱社员的冲天干劲,地里不打粮食不由它!”
小吃部颇受欢迎
市场上有十三家小吃部,专为赶集的人们泡馍热干粮,很受群众欢迎。王刘号老大娘的小吃部就是其中的一个。
军属王刘号老大娘,耳不聋、眼不花,身体健壮,干“糊拔馍”这个买卖已经好多年了,她为社员服务的精神很好。每逢集日,她总是早早起来,把蔬菜、调料、燃料等备办的妥妥贴贴,把炉火点好,等候赶集的人们泡馍热干粮。
初八这一天很冷,王家房生产队的吉荣华老汉拿着两个冻得硬梆梆的蒸馍过来了,王刘号老大娘一边热情地招呼他坐下,一边熟练地切馍,切菜,不断的问长问短:“放辣椒不?”
“给咱多上点;再倒点醋,酸辣辣地暖暖肚子。”
“行!随你的口味。”
不大一会,两碗热气腾腾的泡馍就端到吉荣华老汉的手里。
吉荣华老汉美美地吃了一顿,见人就说:“唉呀,如今泡馍的也和过去不一样了,馍切得薄薄的,泡得软软的,又热又香,照顾得真和一家人一样。”
× × ×
夕阳西下,集市结束了,因为刚下了雪,赶集的人比往常少,但也达到一万二千多人。除城关公社以外,方圆三十里以内的下丁、北垣、东镇、河底、胡张等五个公社的不少社员也赶来参加了,这一天成交总额达到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三元,其中农民贸易达四千二百六十一元。
(原载山西日报本报有删改)


第3版()
专栏:当代英雄

当代英雄
全国先进工作者、上海第六纺织机械厂青年钳工王根良坚持不断革命,除积极攻关键以外,对小措施和小改进也不放松。从一九五八年以来,他年年超额完成生产计划;今年又获得了八个月完成八年零五个月工作量的优异成绩,加工出的零件件件合格。王根良(左一)正在帮助吴国民(右二)等改革结经机
新华社记者 霍生联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