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山西冬小麦重施“暖苗肥”
云南集中劳力管好“小春”
新华社太原讯 山西省各地农村人民公社,广泛发动群众加强小麦越冬田间管理,使一类麦田增加,二类麦田升级,三类麦田面积在缩小。全省小麦主要产区晋南专区,经过加强管理后,一类麦田已由35%上升到38%,二类麦由45%增加到50%,原来的一百四十万亩三类麦田,有五十万亩升了级。
今年,山西各地8、10两月普降雨雪,小麦播种后墒情较好。各地人民公社及早落实了冬小麦“三包一奖”工作,促使小麦越冬管理工作迅速开展。
各地在小麦越冬管理中,首先根据地力和苗势顺沟追施农家肥,给麦苗“盖暖被”。同时制定了各种制度,加强对畜圈、茅厕的管理;分等论价现款收买社员肥料,大积畜肥、人尿肥和杂肥,边积边追,促麦苗早返青。入冬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已在三十二万多亩麦田施了暖苗肥。其次是千方百计浇越冬水,防止春旱。为此,各地大抓灌溉工程配套和平整田地,变大畦为小畦,合理作了冬浇规划,采用先近地后远地,先薄地后厚地,先粘土地后绵土地,先背阴地后向阳地的办法,加强冬灌,许多地方在冬浇后又及时进行碾压耙耘,防止板结、裂缝,保持墒情。
对于一些种得较迟、基肥不足的三类麦,各地在管理上都采用浇双水、追双肥等方法加工培育。另外,各地在麦田管理中,还采取修埝挖壕等办法,防止牲畜踩踏麦苗;同时组织群众及早防治小麦病虫害。现在,晋南、晋中等地区发生锈病的九万亩已经普遍进行防治。
新华社昆明讯 云南各地结束秋种之后,正集中劳力对小春作物进行细致加工。目前,玉溪专区已经给二十多万亩小春润了一次水,70%的油菜、30%的蚕豆、16%的小麦已追肥一次。楚雄彝族自治州六十万亩蚕豆已全部及时打尖,一半以上的小麦已进行镇压,发生虫害的四万亩油菜也及时得到防治。
云南各地今年由于因地制宜地制订了增产措施,播种质量较好。播种结束后各地又进行了检查,使管理措施踏踏实实。?江县?江公社龙街管理区播种后,组织干部、技术员、老农深入田间逐丘检查,发现有的蚕豆田因没有开沟排涝而有烂豆现象,就对社员进行算账教育。结果,十天内补种好缺塘的蚕豆田一千五百多亩,做到了全苗。
在田间管理中,各级干部都深入基层,通过聘老农当顾问,与社员共谋增产措施,因地制宜地积极贯彻农业“八字宪法”,使小春管理水平普遍提高。楚雄县前进公社党委的干部分别深入各生产队,根据坝区、半山区、山区等三类不同地区,与干部、群众共同研究各个地区的小春管理关键。经过分析后,大家认为:坝区水利条件好,大部是基本农田;但历年来锈病、根腐病、蚜虫等较严重,因此,田间管理应以防虫抗灾为主要内容;半山区和山区易旱,决定以防旱抗旱为主。楚雄县下白庙公社军屯管理区根据油菜生长的不同情况,研究出田间管理的不同措施:对开花的油菜,抓润水追肥,促使籽粒饱满;对发蓬油菜,采取打尖、润水、追肥,促使发杈;对新出苗油菜,抓紧间苗、补苗、施化肥、打防虫粉,促使苗肥苗壮。结果,一类苗迅速增加,三类苗很快减少了一半。


第2版()
专栏:要闻快报

为春耕修造更多的小农具
全面规划重点修造农具
江苏江都县采取县社队三级分工、分线作战、分项突击的方法,掀起了冬春农具修造运动。他们对需要修造的农具逐项排队,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订出各类地区的修造重点。在修造时间上,也根据农时要求作了安排,确定冬春农具修造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以修造积肥施肥和田间管理工具为主;第二个阶段突击修造春耕春种农具;第三个阶段结束夏收夏种农具的修造任务。
目前第一个阶段的修造任务已基本上完成。共修造大锹、铁铲、锄头等各种农具二十一万件,其中修理的占66%以上。全县又开始突击修造春耕春种的农具。
每个劳力有四件得心应手农具
山西浑源县委为了满足农业生产上所需要的锹、钁、镰、锄等小农具,今年入春以来,就特别注意了小农具的制造修配工作,到目前为止,已制造修配了锹钁镰锄等小农具十六万三千余件。其中,增添农具十一万二千九百件,修配农具五万余件。加上原有的,全县共有各种小农具四十九万三千余件,平均全县七万四千个男女全半劳力,每个劳力都有得心应手的锹、钁、镰、锄等农具,保证了今冬明春生产的需要。同时还支援了灵丘、繁峙、阳高等兄弟县二万五千余件。
自力更生解决原材料
湖南祁东县在冬修农具工作中,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解决原料、材料不足的问题,使农具修配任务完成快,质量好。现在,全县已修理的深耕犁、改良耙、锄头、耙头和各种雨具共十五万多件,占应修数的81%强,制造的小农具、雨具和中型农具,占应制数的52%,为生产第一线补充了大批利器。
社员需要修理的小农具,一般都自带原料、材料或旧农具来修理。许多大队、生产队、作业组还采取以藤代竹、废物利用、翻旧补新、节约用材等办法,解决原料、材料不足的问题。工业和商业部门也从清仓和收购的废品中清理出一批废铁、废钢、木材和燃料,供给修造农具用。
小炉匠上门修制农具
山西闻喜县城关公社东官庄管理区,组织全区三个小炉匠和四个零散木工,带上家具,到生产队、社员家庭与田间修造小农具,从9月上旬到现在,共修制了大小农具一千多件。
小炉匠上门,便于利用旧废料,并且可以根据社员的需要做出得心应手的农具,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节省社员时间。
华州公社建成农具修配网
陕西渭南县华州公社本着合理布点、合理分工、农具修配工作接近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原则,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已经建成了一个能够担负全社农田水利、运输、耕作工具等修造任务的农业机具修配制造网。
当前农业生产上所使用的主要工具锨、锄、镢、镰、犁、耙和架子车、手推车等运输工具的修配任务,已由设在各个管区的社办和生产队办的修配厂、组担负起来,并且担负部分制造任务。


第2版()
专栏:

蔡家生产队制订明年生产规划经验好
群众当家作主计划落脚生根
制订增产措施重视因地制宜
据浙江日报消息 在农业生产上,如何做到既有积极领导、又让群众充分当家作主;既坚持党的方针政策,根据国家计划办事,又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浙江江山县清湖公社蔡家生产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吸取经验教训提高思想认识
蔡家生产队党支部在充分发动群众,讨论制订1961年生产规划时,首先在干部中开展了“怎样才能使计划在群众中落脚生根,真正起到指导和推动生产的作用”的讨论。讨论中,大家回忆了几年来领导生产的经验,总结了浮桥头小队和新塘底小队制订计划的经验教训。去年,浮桥头小队在制订1960年的生产计划时,首先由干部同老农商量,根据土质、水利等条件,对土地进行分类排队,因地制宜地提出作物面积、品种的安排意见,然后发动社员充分讨论,把计划落实到丘。社员们真正把计划当作自己的事,千方百计努力实现。结果,今年这个小队的早中稻和后熟作物都超过包产指标,得到了超产奖励。新塘底小队在制订生产计划时,没有经过群众充分讨论,社员执行计划不够认真,结果,今年没有完成包产指标。经过讨论,大家认识到要订好计划,首先要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计划办事;同时,必须充分发动群众,由群众当家作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交代方针任务分析有利条件
党支部特别对社员进行了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教育,提出明年农业生产要力争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好的要求,并反复说明农业生产必须坚持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和多种高产多收的方针。社员们在讨论中认真分析了全面贯彻执行政策以后出现的大好形势和力争明年农业大丰收的有利条件,这就是:一,社员掌握了党的政策,生产热情越来越高;二,经过连续三年的大跃进,积累了丰富的增产经验;三,投入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劳动力大大增加了;四,今年春花面积大,种得适时,生长好;五,干部作风改进,坚持实行“四同”。经过分析讨论,社员们一致认识到只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鼓足更大干劲,明年农业生产一定能够搞得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好。
总结高产经验 找出增产关键
在充分进行思想发动以后,党支部又进一步发动社员摆产量、比高低,总结高产经验,找出增产关键。社员们摆出了历年来各小队的粮食产量,经过比较,从年份上看,以1958年产量最高;从生产小队看,以卫星小队增产幅度最大。大家就总结了1958年的经验和卫星小队的经验,主要有三条:一,认真贯彻执行多种高产多收的方针,提高复种指数,多种高产作物。卫星小队全年粮食复种指数达到256%,比全生产队平均复种指数高出67%;全小队六十四亩田,有五十三亩种了双季晚稻或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二,因地制宜地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做到合理密植,施足基肥,高标准管理。1958年全生产队水稻普遍达到每亩密植二万五千丛至三万丛以上,早稻在“立夏”前全部插下,亩亩施足基肥。卫星小队还做了三个自动灰窑,常年烧灰积肥,早稻基肥更足。在管理方面,全生产队早、中稻普遍做到三、四次耘田施肥。三,作物品种搭配好。卫星小队小麦都是“矮粒多”,大麦都是“立夏黄”,早、晚稻也是优良品种。经过讨论,大家明确了明年增产的主要途径:一是提高复种指数,二是扩大高产作物面积,三是因地制宜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不违农时。
社员当家讨论规划 因地制宜落实到田
在总结高产经验、找出增产关键的基础上,党支部就采取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相结合的群众路线方法,制订1961年的生产计划。党支部组织干部、有经验的老农和部分社员深入田间,对全队土地进行分类排队,根据土质、水利、劳力等条件,提出各小队作物面积、品种的安排意见,然后以小队为单位充分发动社员,通过排土地、排劳力、排季节,把规划具体落实到田。最后,党支部根据各小队社员讨论的意见,经过综合平衡,提出修正意见,再交给社员讨论决定。讨论结果是:全队二千一百亩土地,粮食面积一千九百四十亩,占92.5%;蔬菜、花生、芝麻等经济作物面积一百六十亩,占7.5%。在种植粮食的面积中,根据土质、水利等条件,又分成四类:土质好、水利有保证的八百五十五亩,种麦和早、晚稻,一年三熟;土质好、水利条件较差的六百七十五亩,种麦、早中稻和玉米、番薯,也是一年三熟;土质瘠薄的靠天田二十亩,种麦和夏番薯,一年两熟;水冷泥深的烂水田三百九十亩,大部分经过改良土壤,种两熟或三熟,少数不易改良的种单季晚稻。这样安排的结果,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四千八百四十九亩,复种指数达到250%,比公社原来的设想提高10%。大家认为,只要踏踏实实照规划干下去,全年粮食增产计划完全有可能实现。社员满意地说:“这个规划真正反映了大家的意见,我们说到做到,保证实现!”现在,各小队经过社员讨论,已因地制宜地订出了执行农业“八字宪法”的具体措施。
计划落脚生根 到处生气勃勃
生产计划落实,进一步调动了社员的积极性。各小队与小队、操作组与操作组之间立即掀起了超包产、超计划的竞赛,大搞扩种,大积肥料,大力培育春花。目前,全队已种了大小麦一千三百三十五亩,比去年扩大一倍多;三百六十亩绿肥已经全部开沟排水,盖草防冻;四百亩烂冬田也开始提早冬耕;冬季积肥运动已经开展起来;田间管理坚持高标准,春花生长很好。在搞好集体生产的同时,社员们还增养小猪,利用田头地角、荒滩坟墩大搞“百斤粮”。全队出现一片生气勃勃的兴旺景象。


第2版()
专栏:

分批分段 见缝插针 步步深入 全面展开
四川大量采集野生纤维和化工原料
新华社成都20日电 四川省各地农村人民公社广泛展开冬季多种经营生产,利用空隙,大量采集野生纤维、烤胶原料,栓皮和油料,生产纸浆、土碱、草袋等产品,为轻工业、化学工业提供原料。目前,全省已经收购各种野生纤维二百七十万担、烤胶原料五十多万担。许多公社、管理区和生产小队还直接把原料加工成半成品运往城市供应工厂需要。
各地在大搞多种经营中,根据不同时期的农活安排和不同品种的采摘季节,采取分批分段、见缝插针的方法,突击一批,再搞一批,步步深入,全面展开。达县专区围绕农业生产,开展了人人采、户户挖的“小秋收”突击运动,在社员中提出“出门一背肥,回家一背宝”的口号,仅二十天时间,就采集各种轻工业、化学工业原料一百多万斤,做到既不影响农业生产,又保证了采集轻工业化学工业原料所必须的劳力。万县专区采取小搞、勤搞、多搞的办法,每月在全区开展二至三次小突击,目前已生产了大批的纸浆、麻、胶、碱,和许多酒、糖、硝等产品。
根据农村的轻工业、化学工业原料分散零星、量大面广的特点,四川省各地都加强了原料的初制加工工作,以减少原料损耗和运输困难。野生纤维产量丰富的忠县,一边采集原料,一边发动群众,把群众在小秋收中采集起来的造纸原料,及时加工成纸浆。苍溪县一万多个公共食堂,都搞了土法生产芳香油和以烤胶为主的综合加工厂。邻水县一千四百多个常年生产的草碱厂,全部都是农村公共食堂的炊事员、管理员、饲养员兼办的。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把各种草叶、果壳、藤杆煮熬成草碱。现在,这个县仅用群众生产的纸浆板、草碱做原料,就生产出机制纸一万多担,提取炭酸钾、氯化钾、硫酸钾等主要化学工业原料二千担。
为了合理利用各种轻工业化学工业原料,各地在采集过程中,按高级高用、低级低用的原则分类,把水麻、梧桐麻、野大麻等高级韧皮纤维,首先供应重庆和省纺织工厂。万县专区在采集野生烤胶原料时,把含单宁多的橡碗、红戾,尽先满足大型烤胶厂需要,含单宁较低的原料,由各公社就地加工土烤胶。各地还大搞原料综合利用,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三台县飞马公社在利用野生纤维加工人造棉的同时,大量提取化肥、淀粉,提高了野生纤维的经济价值,每百斤蓑草由原来值三元,提高到七十五元以上。
四川农村在大搞多种经营中,认真贯彻党的政策,正确划分产品的经营范围,合理解决收益分配,大大激发了生产队、食堂和广大社员的积极性。商业和工业部门也从集运、收贮和管理方面加强组织领导工作,协助人民公社作好收购和加工工作。(附图片)
地处山区的山东省栖霞县唐家泊人民公社,盛长野生植物,可利用的有野生纤维、淀粉和油料等原料。各生产队合理安排劳力,组织社员入山采宝,增加收入。这是唐家泊生产队唐家泊小队的社员正在采摘野生油料——松果。 新华社记者 李汉孝摄
浙江绍兴县钱清公社竹器厂为了帮助地处山区的生产队利用竹、木和野生植物开展副业生产,派了一批老工人到红星等四个生产队传授技术。这是竹工老师傅徐来法(前左二)在红星生产队指导社员们编织畚箕。 新华社记者 陈秉祥摄


第2版()
专栏:

西藏试种双季青稞成功
据新华社拉萨电 西藏浪卡子县卡热区和昌都县马尼乡热玛互助组的藏族农民试种双季青稞获得成功。
浪卡子县卡热区农民今年试种的第二季青稞,有十四克(每克相当于一市亩)获得成功,平均每克收青稞七十八斤。这个区帕巴乡第二互助组试种的一克地,第一季收青稞三百三十八斤,第二季收一百零四斤。昌都县马尼乡热玛互助组试种一克多地二季青稞,每克产粮六十斤。在这以前,这块地上还种了第一季青稞。
卡热区和热玛互助组的农民,为了试种二季青稞,今年春天都把第一季青稞的播种时间提前。热玛互助组把播种时间提前了五十天,6月9日就收割了第一季青稞,他们在收割后的第二天就抓紧时间翻地,施足底肥,并精选新打下来的青稞作种子。经过农民们精心管理,虽然10月初下了一场冰雹,使二季青稞受到一定损失,但11月初收割后,仍然获得一定的产量。热玛互助组这一块地两季所收的粮食,比组里其他单季青稞产量增加将近一倍。
西藏高原上过去从来没有一年中收获过二季青稞。这一次试种成功,证明西藏高原上与此条件相同的地区,有可能逐渐变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第2版()
专栏:地方报纸评论摘要

上下结合共谋增产大计
12月17日,浙江日报以“一种很好的领导方法”为题发表社论。社论认为,江山县清湖公社蔡家生产队发
动群众制订明年生产规划的经验很好。
摘要如下:
在领导当前农业生产中,如何做到既有积极领导,又让群众当家作主;既坚持党的方针、政策,按照国家计划办事,又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江山县清湖公社蔡家生产队发动群众制订明年生产规划的经验,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蔡家生产队在领导群众制订生产规划的时候,做了四件事情:第一,总结了两个生产小队去年制订全年生产规划的经验和教训,解决干部的群众观点问题。第二,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宣传了制订明年生产规划的三个指导思想: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生产的思想;多种高产多收的思想;力争明年的生产超过以往任何一年的思想。把党的方针、政策和要求向群众交底。第三,放手发动群众鸣放辩论,分析当前大好形势和争取明年农业生产持续跃进的有利条件,鼓舞群众的增产信心。第四,引导群众总结过去几年中的高产经验,分析高产原因,对比今年的条件,大挖生产潜力,找到实现增产的有效方法。这样做的效果很好。生产规划完全是由群众自己订出来的,同时又体现了领导上所提出来的指导思想;公社领导上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指标,结果各项指标都超过了领导上原来预期的目的。
蔡家生产队在制订生产规划的过程中,把党的方针、政策和任务向群众交底,“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结果是党的方针政策变成了群众的行动,大家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办事,齐心协力来发展生产。他们发动群众制订生产规划,群众真正感到自己在当家作主了,因而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他们引导群众分析有利条件,总结高产经验,大挖增产潜力,结果是大大发扬了群众力争上游的革命精神,调动了一切有利于增产的积极因素。他们做了许多工作,归纳起来是做了一件工作,这就是抓思想,抓政策,放手发动群众,充分调动了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
在领导生产中,有一个根本性的认识问题要解决:发展生产是群众自己的事情,也是群众的迫切要求。我们一定要相信群众有努力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并且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去发展生产。领导上的任务不仅在于要向群众提出一些具体的指标和措施,更重要的在于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抓住了这个根本,工作就会势如破竹;抓不住这个根本,工作必然被动。有的同志认为,规划由群众自己去订,领导的作用就没有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领导群众讨论如何实现党的任务,帮助群众总结高产经验等,正是积极的领导。
生产规划由群众自己订,能不能够订得既积极又可靠?蔡家生产队的经验证明,只要充分发动群众,认真总结当地的先进经验,在群众中树立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思想,树立坚持八字宪法、获得高产的典型,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就一定可以订得既积极又可靠。蔡家生产队的经验,就是很好的证明:领导上的初步规划并没有向群众提出,而群众自己订的规划却超过了领导上原来的规划。


第2版()
专栏:河南通讯

灾害激发了人们的斗志
——记河南许昌市苏桥公社抗灾斗争
新华社记者 戴德义 通讯员 杨国勋
最近,我们来到了连续两年遭受大旱灾的许昌市苏桥人民公社。一踏上苏桥公社的田野,首先看到的是翠绿色的麦田里往来运送暖苗肥的大车、手推车络绎不绝。在井旁、河边,一簇簇的男女社员正在安装水车和架设吊杆,准备给越冬小麦灌盘根水。村子里积肥的人们干得更红火,抬的抬、倒的倒、压的压,到处都堆着大小不一的粪堆。在背风地里编筐、织席和喂养鸡、鸭、兔、羊、猪的老年人,是那样喜笑颜开地在谈论着什么。他们,就是用这种冲天的干劲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向连年旱灾进行着顽强的斗争。
麦丢秋捞
苏桥公社是一个“十天不雨旱成灾,一场大雨水漫天”的易涝怕旱地区。从去年夏季开始到今年晚秋进场,稀稀落落下的一点雨,只有正常年景的三分之一。今年的小麦从去冬播种开始到收获,一直是处在干旱中。在此情况下,公社党委向广大干部和群众发出了“与干旱争苗、向虎口夺粮”的口号。在小麦返青、拔节、灌浆期间,人们车水、戽水浇灌麦田。没有水具的老人和小孩,也用盆盆罐罐端水点浇。前锋大队的六十多亩小麦是处在地势高、又缺少井的边远地上,为了抢救这块麦田,集中了十二辆大车去二里地以外的河里取水灌浇,还有用壶、盆、罐点浇的达一百五十多人。经过同干旱三番五次的争夺,每亩平均收了九十七斤小麦。因为干旱十分严重,全社今年小麦平均单产比去年减收了三分之一。
用什么办法来补偿因旱减产的损失呢?公社党委请来了多谋善计的老农和干部会聚一堂,共商决策。大家献出来的千条万条计策,归纳起来是一条,这就是:“麦丢秋捞”。
如果说在风调雨顺年景争取全苗是一件细致工作的话,当此大旱之年,同干旱争苗,的确是一场艰苦的斗争。在抗旱抢种晚秋中,公社六名党委书记分别坐镇指挥作战。同堂大队将三十一眼排子井的水,用水车车往一道沟内,再通过五里长的支渠,浇地八百亩。丈地大队采用“五龙会师”的办法,使井、坑、塘、渠、河的水流进了五千多亩凸凹不平的坡地。禄马大队利用水车、吊杆,把河水、井水注入支渠,再组成飞斗网,百人一组、百斗归一,浇地三千五百亩。苏桥南村大队,井水抽干了,就闸河截流,河水干了,又在河心下泉取水浇地。在滴水奇缺的关头,吴村大队党支部书记王宏恩带领群众开沟顺水点种,种后立即掩土保墒,终于播下了种籽。
种籽播下后,玉米、黄豆刚刚出芽,就被表面的热土给烤死了。怎么办呢?上自公社党委书记,下至生产小队干部又分头同老农商量。根据老农意见,党委立即作出了新的决定:苗死完的浇水重种,缺苗的补种或混播其他作物。二次浇水重种、补种的结果,虽然又遭到干旱的摧残,但是,地里的苗越来越多。党委抓住这一事实,再一次向社员发出了“缺苗的一定补足”的号召。通过查查补补,补补查查,同干旱争夺了一个多月才把苗补齐。双李大队开始种的四十亩黄豆,连续补了两次,还是保不住全苗,就在缺垅里套种了玉米,玉米补了三次种,仍然缺苗,又在行间里补种了两次绿豆、一次芝麻,最后还是空隙太大,接着又补种两次萝卜。这块地就是这样先后补种了十次、浇水十一遍,才保住了全苗。全社三万八千九百多亩晚秋粮食作物,像这样多次补种、套种的面积占90%以上。收获时,远远望去,高的是玉米、低的是黄豆、不高不低的是绿豆,一块地里长成几层楼。
越旱越多种
在种足补满晚秋作物的同时,社党委又及时地向干部和群众发出了“寸荒不留,见缝插针”的号召。社员们立即在路两旁、河两边,坑、塘、水库周围开荒、浇水、撒种,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就播种各种小杂粮和瓜菜折合一万一千多亩。这些庄稼长起了之后,社员们说:“出门一条线(人行路)、遍地都是田,秧蔓爬到寨墙上,玉米结在门两边。”秋后,种在三千八百亩荒地上的粮食作物,收获了二十五万多斤。七千二百多亩荒地上的瓜果,也获得了较好的收成。
苏桥公社由于顶住了旱,多种了晚秋作物,虽然今年的旱灾比去年更严重,但是,全年粮食作物总产量和平均单产仍然略高于去年,若与风调雨顺的1957年相比,秋季粮食作物的单产还是减产了二成多,一部分受灾严重的大队减产三到四成。
争取明年丰收
当秋粮还没有全部进场时,社党委就向干部和群众提出了种好、管好明年小麦,捞回今年因旱少收部分的任务。在细收、精打秋季作物的同时,社员们就着手蓄水防旱。贯穿全公社的四条小河,筑坝截流有九处,已建成的幸福水库和四十多个坑、塘也蓄满了水。目前,苏桥南村等六个大队还在继续进行扩大灌溉面积的活动。
为了争取明年小麦大丰收,他们还突出地抓住了施足底肥、普追苗肥这一关键环节。全社除组织专业队大积、大沤、大造肥料外,还开展了人人动手、户户积肥运动。每户都有一个粪坑、一个积尿器具,人人有拾粪篮,生产队用现金或记工分购买社员家庭积肥,大大增加了肥源。杜寨大队的六百多亩麦地离村八里远,过去很少上肥,今年在公社党委书记刘文德的亲自领导下,大搞地头压肥,施足了底肥。
在争高产的同时,他们还利用河堤、路旁、坑、塘四周种上了一千六百亩小麦,力争明年多收。
生活安排得好
我们在苏桥公社好几处食堂吃过饭,每个食堂的粉墙上都公布有“五日饭表”,从这些饭表里可以看出他们的生活调剂得很好,不仅饭食花样多,而且顿顿有鲜菜吃。
为什么生活调剂的好呢?公社党委第一书记吕建功说:政治进食堂,干部下伙房,是搞好食堂工作的重要一环。
他们在秋粮进场以后,就有计划地安排口粮。社员口粮以人定量、指标到户、节约归己。食堂用粮顿顿过秤,早晨不吃中午面,今天不吃明天粮,一天一清,五天出一张饭表,七天一兑现(社员节余部分,要粮有粮、要钱有钱)。
大抓蔬菜生产,大储干菜,是这里搞好生活的上策。已收获的秋菜,在地窖、草棚里、加工机旁堆积着。
为了保证社员明春有足够的鲜菜吃,他们还千方百计地扩种越冬菜。
三面红旗的胜利
苏桥公社遭受连续两年大旱灾,生产、生活依然安排得很好,怎能不令人高兴。这个事实不能不引起老一辈人的深思:1942年,这里同样遭受了空前的大旱灾,论灾情只有五十三天,可是,旱灾使这里的七千八百户人家中的六千二百一十二户倾家荡产,仅被逼卖妻、女的就有四千三百人,活活饿死的有一千零五十七人。我们会见了许多社员,他们一谈到今天的生活就说:每天有干、有稠、有汤、有菜,还发工资;地里麦苗长得绿油油。这是共产党领导的胜利!是人民公社、大跃进、总路线三面红旗的胜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