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要闻快报

要闻快报
提前规划明年红薯丰产方
河南内乡岞?公社时家岗大队,为了争取明年红薯丰收,结合冬耕,以生产队(即生产小队)为单位规划建立红薯丰产方。凡是划入生产队丰产方的土地,都确定专人负责,进行了插标建档,增施底肥,加深耕层。各小队对搞好红薯丰产方的劲头很大,普遍采取了先犁后套或纵横深耕的办法,深度比一般田多一寸到二寸,有三百五十亩在犁前施入了底肥。
湛江市郊积极补种冬菜
广东湛江市郊区积极种植冬菜。目前已经种下各种冬菜四万五千六百四十八亩。
前一时期,湛江市连续降雨,市郊各公社早期播下的菜种被大雨冲失不少。为了不误季节,保证迅速补种、多种冬菜,湛江市商业部门立即到各地采购了大批产量高、适宜当地种植的萝卜、白菜、胡萝卜等良种,使不少大队及时得到冬菜种子。
按土质茬口合理送肥下地
吉林省伊通县景台人民公社锦山管理区,在开始送冬粪前,召开了老农座谈会,分析了各类土质、作物和粪肥适应情况,以便根据土质、茬口、地势合理送肥。如黑锹土地土质发粘、冷浆,送过圈粪、煤灰;砂岗地有机质少,保水力差,送沤绿肥、过圈粪;二洼地含水量大,有机质多,作物好贪青,多送草炭、房框土、炕洞土等。到十二月初全管理区已经送出的粪肥占已积肥料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三。
大丰县狠抓绿肥田间管理
江苏大丰县今年播种的绿肥,面积比去年扩大一倍多。全县各公社都以抓三麦的劲头狠抓冬绿肥的管理。
目前,不少社、队已经全面地进行了查苗补种工作,整理了墒沟。沈灶公社的部分绿肥田已追施了垃圾、杂灰、碎草或铺上生泥。三合公社还制订了管理绿肥的制度,防止禽畜蹧蹋绿肥。
逐队逐堂安排社员冬季生活
中共河北宁津县委为了改进食堂工作,让社员在冬天吃得好吃得暖,全县十名县委书记和县长,十五名县委委员,分别带领一千六百多名干部,深入基层,逐队、逐食堂检查安排社员生活。同时,选派了一千一百多名生产队支部书记、支部委员和下放干部,分别到各食堂担任管理员、炊事员,进一步地改进食堂工作,促进生产。
这些干部,在深入到食堂以后,帮助各生产队食堂制定了全年用粮计划和解决烧柴问题。同时还帮助炊事管理人员作好主、副食品种搭配,增加了饭菜花样。
牲畜固定小队槽头年年兴旺
青海大通县朔北公社代同庄生产队第二小队,重视固定给该队管理使用的牲畜繁殖工作,两年多来牲畜总头数由原来的一百零一头发展到一百八十多头,其中役畜由原来的四十七头增加到一百零六头,每头役畜负担的耕地面积由三十八亩八分多减少到十六亩九分,使耕作方法一年比一年细致。现在全队四十一头母畜又都配种受胎,并且作好了全部牲畜安全过冬准备。


第2版()
专栏:

总结运用“八字宪法”经验 增产计划订得更先进更可靠
星分一小队充分发挥因地制宜制定技术措施权力
本报南昌18日电 江西莲花县花塘公社星分大队第一生产小队在制定明年生产计划时,充分发动群众总结与推广了几年来因地制宜贯彻农业“八字宪法”的经验,使先进的增产指标有了可靠的技术措施,从而增强了群众争取明年大丰收的信心,并积极做好明春生产准备工作。
星分大队第一生产小队地处山区,梯田较多,土质贫瘠。1957年这个小队粮食亩产平均只有三百七十八斤,到1960年增长了24.3%。小队干部深刻体会到:粮食单位产量连年增长,获得全县红旗小队称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充分发挥了小队因地制宜制定技术措施的主动性。
为了把明年的增产计划订得更先进可靠,最近小队干部又全面地发动群众,进一步总结几年来因地制宜执行农业“八字宪法”的经验。
发挥青年的干劲 吸取老农的经验
充分发挥青年的生产积极性,也充分发挥老农的生产经验。把青年、老农在推广技术措施中的积极性和特长都发挥出来,是这个小队能够正确贯彻农业“八字宪法”的经验之一。这个小队的干部在推广各项技术措施中,首先注意了发挥每个社员的积极作用。他们根据青年人接受新事物快、敢想敢干和老年人富有生产实际经验的特点,在推广每项技术措施前,都召开“五代同堂会”,老老少少各抒己见,共商大计。这样既调动了每个社员生产积极性,又使增产措施既积极又可靠。今年春耕讨论改良土壤时,青年社员贺良材等在黄沙泥田多犁多耙、适当深耕的增产经验,决定在全队普遍推广。老农贺生桂等不同意,理由是:劳动力少,办不到;有些白泥田土粒细,带粘性,易结板,不宜多犁多耙;有些深泥田不但不宜深耕,还要设法增深泥脚。在“五代同堂会”上,经过互相启发,统一思想,就决定了“看土层定犁耙”的作法,确定黄沙泥田多犁多耙、白泥田密犁细耙、深泥田粗犁浅耙的耕作方法。这样,小队干部便集中劳力多犁多耙黄沙泥田,并使这类田的土层增厚了半寸多,土块整得细软,比别的田增产2%左右。根据这条经验,在制定明年生产计划时,也按照不同土层确定了犁耙次数和深耕程度,社员都很满意。在目前冬耕中,老农贺德生争着去犁白泥田,他说:这号田的脾气我摸透了,保证整得它丘丘增产。
根据老年、青年各有长短的特点,小队干部十分重视发动青年、老年互教互学,取长补短,使每项技术措施订得准、订得稳。青年社员贺桂开在外地参观了种红花草绿肥的经验后,向小队干部提议要推广这项增产措施。曾经种过红花草的老农贺生桂等便介绍了红花草的种植方法,并和青年人一道,先在易找水源的山坡田里推广,又在渍水较多的冲田里试验。经过两年实践,这个山区的小队已有65%的田推广了红花草,而且生长旺盛。
总结成功的经验 也接受失败的教训
在成功的时候不忽视个别失败的教训,在失败的教训中找改进的办法,是这个小队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保证年年增产的经验之二。这个小队干部在实际生产中体会到:由于每丘、每垅田的土质、阳光、水源等自然条件不同,特别是山区的阳光照射弱、土质浅薄,差异更大。因此,一项先进的技术就会在这里成功,在那里失败;上一季成功,下一季失败。这个小队在推广各项技术措施时,都重视在失败时认真接受教训,以此教育社员成功不自满,失败不气馁,使推广技术措施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今年这个小队一百六十九亩早稻实施适当密植获得成功。在总结这一经验时,生产小队长贺龙元却在其中找了一丘“跛足禾”(一边高,一边低),并发动群众找教训。这丘田耕作、施肥、插秧密度都一样,但禾苗却一边好,一边坏,产量相差5%。通过找原因,发现了是由于这丘梯田靠山,阳光较差,地势稍高,保肥保水能力差,因此发稞短小。通过解剖这个“麻雀”,便找到了瘦田禾苗发蔸小、肥田禾苗发蔸大,瘦田比肥田要密,山边比山外要密的规律。明年早稻的密植规格就按照这一规律定了下来。又如,这个小队今年在推广提早春播的措施中,曾经烂了一些秧,因此就有一些社员建议明年仍按“蒙蒙懂懂,清明浸种”的老皇历办事。这次通过总结,又在失败中找到了经验。这就是:“春分”后“清明”前,是这个山区地带播种的好季节。按照这个季节定下的明年春播时间,社员都同意,并且提出了今冬在秋田里下基肥的建议。这个小队由于注意了在失败时认真接受教训,社员推广先进经验的劲头始终旺盛。
在高产田找薄弱环节在低产田找增产因素
在高产田里找薄弱环节,在低产田里找增产因素,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是这个小队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的经验之三。这个小队有二十亩被群众称为“精肉”的门庄田,在推广增产措施中,被认为“增产已经到顶”,另有三十多亩山坑的洪水田则被认为是“死角”而被放在一边。后经小队干部启发老农、青年在高产田里找薄弱环节,在低产田里找增产因素,发现了门庄田产量虽高,秕谷的比重却大,洪水田产量虽低,秕谷却少。通过对比分析,找到了门庄田秕谷多的原因是:氮肥下得过多而出现局部倒伏;洪水田秕谷少是因为就近烧了一些草木灰下田,又是用的不易倒伏的“秋白”稻种。找到原因之后,这个队便采取了就下季作物和土质肥瘠两种情况,选用品种,并根据土质属性、土层厚薄、禾苗长势,确定施肥种类和施肥多少。今年以来,由于全面地推广了这条经验,门庄田消灭了禾苗的倒伏现象,秕谷由原来的6%降到1%。
最近,这个大队的支部书记贺澄清深入这个小队,全面地检查了他们所订的增产计划和措施。贺澄清对这个小队发动群众、因地制宜所订出的犁耙深耕、密植规格、复种指数、品种选用等措施都很满意。他说:“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没有办不好的事。”群众在订出了增产措施以后,已经积极行动起来。社员们正在忙着冬耕,各种春播种籽已准备了“双份”,一百多亩绿肥田已盖上了防霜防冻的茅草。


第2版()
专栏:

听取群众意见 改进领导作风
寒鸦大队因地制宜领导生产
本报讯 河南新安县磁涧人民公社寒鸦生产大队在领导生产中,接受了过去对生产队(即包产单位,下同)管理的经验,采取了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领导方法,生产出现了新局面:工作计划性和准确性加强了;生产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出来了;社员当家作主,心情舒畅,秋季各项生产都搞得很好。
寒鸦大队是中共新安县委和磁涧公社党委的工作重点。过去在领导生产上,公社对大队、大队对生产队都存在着一些缺点。今年秋季,大队党支部觉察到生产队和社员对这种领导方法有意见,随即将自己的领导方法进行了检查。大家认为:近年来,因地制宜地扩大了棉田面积,山坡地整修梯田、搞水土保持,推行了合理密植、优良品种等措施,提高了产量,增加了收入;但是,也有不少主观主义的领导方法。主要是:种植计划、大小农活由大队安排,生产队缺少机动权;不照顾各生产队的特点,技术措施一般化,因此执行农业“八字宪法”不能更好的因地制宜。这样就妨碍生产队的积极性。如今年春季栽种红薯的时候,县和公社布置每亩地栽三千棵到三千五百棵,生产队对这个规定提意见说:“坡地缺水,栽的过密不耐旱,影响中耕除草,粪不足不能增产;栽二千棵到二千五百棵最好。”住队的干部没有考虑生产队的意见。这种作法对生产是不利的。公社和大队从这些事实中吸取了教训,认识到如果不实事求是地指挥生产,就不能达到增产的目的。因此,经过检查,改进了领导方法。他们对生产队实行了“四固定”,明确规定生产队在保证完成“三包”计划的前提下,有权因地种植,有权制定技术措施,有权安排农活。
改进了领导方法以后,为了进一步发挥社员当家作主的作用,大队组织有老农参谋部,作物种植和重要的技术措施,都召开老农参谋会议。今秋种麦时,公社原分配寒鸦大队种小麦一千三百亩,杂粮二百五十八亩。大队征求了生产队、老农和社员的意见,他们提出:杂粮面积太大。理由是:寒鸦的山坡地适合种红薯,一年种一季春红薯,每亩地可收一千斤;如果夏季种杂粮,秋季再种黑豆,两季也不过收一百多斤,产量不高,农活又紧。大队分析了寒鸦耕地的特点,认为群众的意见正确,结果缩小了杂粮面积,留出地来适当扩大种植红薯。因为做到了因地种植,趁墒抢种,同时减少了杂粮面积,腾出的劳力和畜力用到种小麦上。今年一千三百亩小麦有一千二百九十四亩施了底肥,杂粮面积也有50%以上的施了底肥,施肥量足,种的好。
在改进领导方法的同时,寒鸦大队还及时检查了党的各项生产政策的执行情况。由于改进了领导作风,贯彻执行了政策,寒鸦大队出现了上下一心,团结一致搞好生产的新气象。目前,全队社员正一面积肥、向麦田追施人粪尿,一面准备整修梯田,争取明年夏季获得更大丰收。


第2版()
专栏:

为什么连年增产?
樊明
地处山区、土质瘠薄的江西莲花县花塘公社星分生产队第一小队,从1957年以来,粮食产量连年增长。原因在哪里呢?重要原因之一是,生产队保证了生产小队因地制宜制定技术措施的权力,使这个小队真正做到了灵活地运用农业“八字宪法”。
生产的实践证明:因地制宜运用农业“八字宪法”是增产的重要保证。搞农业生产是和有生命的东西打交道。各种作物不仅各有自己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生长规律,还在很大程度上受着节令、地形、土质、光照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下生长。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现实面前,技术措施必须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作物制宜,农业生产才能获得更好的收成。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必须摸清土地的“底”,摸清各种作物的“底”。
谁最了解这些“底”呢?是组织生产的基层单位——生产小队的干部和群众。因为他们天天和自己耕作的土地、作物打交道,天天需要看天看地来从事劳动。这块田过去的情况怎样,现在又是什么状况,上茬种的什么,下茬该种什么;哪块田需要深耕多少,施什么性质的肥料,以及其他等等;对生产小队说来,这就像对自己的手掌和指头一样熟悉和了解。星分生产队第一小队老农贺德生说:“这号田(指白泥田)的脾气我摸透了,保证整得它丘丘增产。”这一句简短朴素的话,说明了制定农业增产技术措施的权力必须交给小队、交给耕作土地的农民的这个道理。
制定技术措施、安排农活等权力归生产小队,不仅是农业生产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当前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所决定的。要充分发挥生产小队的战斗作用,就要认真地维护生产小队的小部分所有权和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生产组织劳动的权力。
星分生产队第一小队的经验,是个应该推广的经验;这个小队的做法是个值得提倡的做法。


第2版()
专栏:河北通讯

李振朝——炊事员标兵
本报记者 子侃 荣运 炳奎
河北省阜平县的炊事员标兵——老红军李振朝的模范事迹,在这一带远近闻名。近几天,我们怀着敬慕的心情,到城南庄公社麻棚生产队,访问了这位勤勤恳恳赤胆忠心为人民事业服务的老红军战士。
正是吃早饭的时候,我们赶到了麻棚生产队。这位老红军笑着向我们打个招呼,嘴里不知说了句什么,就继续忙着盛饭打菜了。他总是微笑着,笑得皱纹布满整个面庞,显得那么纯朴、温厚。他忙完了工作,双手插在白净的工作服下面,就站在桌旁看着人们津津有味地吃饭,脸上的笑纹显得更深了。……
又一个光荣的岗位
李振朝,这位老红军、老党员,今年已经六十三岁了。他生在河南省一个贫农家庭里。1934年,他毅然决然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扛起枪杆,参加了红军。南征北战十五年,一直战斗到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1949年全国解放了,年过半百的李振朝,复员到这个深山僻谷的麻棚村安家落户。从那时起,他又投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斗争。
1958年,随着人民公社的诞生,公共福利事业有了蓬勃的发展。公共食堂办起来了。把食堂办好,这是关心群众生活的大事,是一副重担子。交给谁才能担得起来?交给谁才能使社员们放心?全村最先选出十七个人,十七个人中间挑来选去,最后一致通过的第一名,便是李振朝。
群众对他的信任,却引起了他一场幸福的回忆:过去拼命杀敌,打败了国内外敌人,争得了祖国的独立解放;今天能在人民公社食堂里工作,让社员们吃得饱,吃得好,搞生产,多打粮,快些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这不又是在祖国建设事业中最需要的工作岗位上吗?
李振朝从走进食堂第一天起,就像当年坚守阵地一样,把整个身心都放在了食堂。社员们说:“食堂胜过老李的家,白天黑夜总想着食堂里的事。”一天夜已深了,李振朝还没有睡着,他用手推醒了老伴,说:“这几天,人们吃着食堂里的菜馍馍不清口,你说是怎么回事?”老伴被李振朝推醒,半是气恼,半是疼爱,埋怨道:“白天忙了一天,夜里睡觉心还在食堂里……。”李振朝没等老伴说完,就接口说:“我是炊事员,不把心放在食堂里放在哪?”老伴知道他的脾气,解不开疙瘩不算完,稍沉了会儿才说:“那是作得不得法呗!要用半开水发面,把菜挤干了汤,再掺在面里就好了。”李振朝觉得老伴说的对,心里宽松了,这才沉沉地睡去。
红军的本色
十多年的革命斗争,把李振朝锻炼得像纯钢一样。他常说:“敌人的飞机大炮打不倒我们,困难算个啥!”是的,在这位革命前辈的面前,困难是绊不住脚的。从建立食堂以来,大大小小的难关不知闯过了多少。今年夏收时,社员们起早恋黑突击收麦,食堂里每天要作四次主副食,还得送饭送水,几个妇女炊事员产生了畏难情绪。李振朝想:“正是争秋夺麦的时候,伙食搞不好,就要影响生产,难道这点困难都不能克服?”为了坚定大家克服困难的勇气,他就一面干活,一面给大家讲长征时的故事,讲共产主义建设的远景。大家听了深受感动,工作积极性大大增加。
这位赤胆忠心为人民服务的革命老前辈,处处受到了党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中共阜平县委、城南庄公社党委曾多次向麻棚生产队党支部建议,要多多照顾他,不要太劳累了。可是每当支部书记张凤财向他提起这件事情,准备调一两个人来帮助食堂工作时,总要引起李振朝同志的不痛快。他说:党号召加强第一线,现在生产这样忙,把人放在食堂做饭,不符合党的政策。最后,为了减轻李振朝同志的负担,支部书记张凤财经常一早一晚去帮厨,以便替他分担一部分劳动。
勤俭作风
“粮食是宝中宝”,这一点,对经过长征的老红军是体会最深刻的。食堂里有时剩下一点干粮或是干粮掉下来的渣粒,他都要保存好。社员们谁要是糟蹋一点粮食,就像是割他身上的肉一样痛。一次吃面条,青年社员许小勤把吃剩下的一口面汤随手洒在地上。
这下子可心疼坏了李振朝。他拉住许小勤说:“丫头,汤里边可有面呀,不吃了,可以倒在桶里喂猪,怎么就白白地把它糟蹋了?”他又很自然地想起了在长征路上,红军战士忍饥耐饿的故事,用这些活生生的事实来教育青年一代。
李振朝也是带头贯彻执行党的政策的好党员。李振朝发现有的户到月底买的饭量就少了。怎么回事呢?原来是没有细安排,前松后紧。这件事,却给了李振朝一个新的启发:要把食堂计划用粮节约用粮政策执行得好,光给社员发了饭票还不行,还得帮助社员具体安排吃粮计划。于是他就找党支部书记研究,想出了挂饭牌的办法。根据每个社员的粮食供应数量,每顿如何安排都写在牌上,由炊事员按牌作饭。这样真正作到了计划用粮,胸中有数,家家户户不但能吃饱,还有了节余。
俗语说:厨房里饿不着作饭的人。这句话对李振朝来说却是不适用的。他从不多沾食堂里的一滴油、一粒粮。剩下什么饭菜,不管多少,他都要保存好。即使是一点菜汤,他也不肯自己把它吃掉。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对任何人坚持原则,一律相待。特别是家人近邻、社干部,对他们要求得更加严格。一次食堂吃好的,李振朝的内侄想多买一份。李振朝气呼呼地说:“已经买了为什么又来买?”他就是这样从不含糊。李振朝,这位为革命事业献出了青春和壮年的老英雄,今天又在生活战线上竖起了红旗,成为阜平这个革命老根据地里的炊事人员学赶的标兵。人们说:“李振朝真称得起是人民的勤务员”。


第2版()
专栏:

根据今年新情况分别制定管理措施
前进公社“对症下药”巧管小春
本报讯 云南楚雄县前进公社在小春管理中,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自然条件、不同苗棵、不同作物品种,分别采取措施,对小春作物进行积极促进和适当控制相结合的田间管理。
前进公社今年种的小春,大部分出苗齐全、均匀。为了把田间管理搞得更好,公社党委深入田间和基层干部、老农一起,通过总结历年经验,因地制宜制订小春管理措施。党委书记在各地深入总结中,发现全社今年有许多新情况。突出的是由于干旱气温高,旱象和病、虫害严重。但由于自然条件复杂,苗棵成长不一,因此各地的管理措施应当有所不同。
公社党委研究了今年小春作物的情况以后,决定将全社大体划为三类地区,由党委书记和委员,分片负责,深入研究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增产关键,加强对小春管理的具体领导。
第一类地区水利条件较好,土质肥沃,大部分田地属于基本农田。这类地区当前主要是及早抓紧预防病虫害,大抓小麦镇压、蚕豆打尖,控制豆麦疯长,保证躲过霜期。根据历年经验,这类地区锈病、根腐病和蚜虫等病虫害危害最大,是小春增产的最大威胁,因此确定田间管理应以抗灾为中心。
第二类丘陵地带和半山区地区,情况就比较复杂,总的特点是干旱严重。所以,这类地区的中心任务是抗旱保苗,并且采取各种措施促进作物肥壮。这类地区的管理措施,主要是通过打拦河闸、合理利用小坝塘等办法,积极抗旱,抓紧苗期追肥。
第三类地区的山区,也要以抗旱为主,但在具体做法上首先是解决过去耕作粗放、不管理的习惯,改变“种懒庄稼”的作法。
在总结各种地区特点和不同管理经验以后,最近公社党委在吕合、箐上、云庆三个管理区分片召开了有管理区支部书记、生产队长、田间管理人员和老农参加的小春管理现场会,分别推广以上经验,现场讨论加工措施。
在讨论中,大家都分析了当前生产的复杂情况,认为在各管理区内,甚至一个生产队范围内,自然条件也不一样,也要具体排队,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如河谷平坝地区的管理区也有一些半山区甚至是山区的生产队,而属于半山区的生产队也有一些河田。因而在一个管理区、生产队,管理措施也不能一般化,必须因地制宜,看田、看苗管理。在研究不同地区的不同管理措施的同时,党委还深入研究了各种小春作物的不同土质、不同苗架的管理措施。目前全县各地正采用适宜的措施,积极管理全部冬种作物。


第2版()
专栏:

青海草原新事
人工培育“人参果”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种植蕨麻成功。蕨麻是草原上一种野生的淀粉植物。块根味甜,性滋补,被称为“人参果”。海南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在今年五月份开始人工培植,进行追肥、除草,长出的蕨麻比野生的颗粒又圆又大,每平方米收获七市两多。
风力防狼器
青海省天峻县苏里公社根据狼怕铃响的经验,制成了一种木制风力防狼器,在木制螺旋桨上装一金属铃,风吹桨转,带动铃子发出响声,狼听到铃声就不敢接近。这个公社的登笼大队从今年八月起在畜群配备防狼器后,一直没有发生过狼害事故。目前,苏里公社基本做到每个羊群都有一个防狼器。
世界屋脊上长蔬菜
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唐古拉山地区种植蔬菜成功。中共唐古拉工委及所属单位职工在拔海四千七百米的高原种植的白菜,今年共收获了两千多斤,另外还收获了萝卜、菠菜,白菜最大的有三斤一棵,萝卜最大的有半斤一个。他们在前年和去年都曾经试种过蔬菜,但都没有成功,今年经过继续试验,终于第一次收获了大量蔬菜。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安排群众冬季生活要抓全管细
衡阳专区各级领导关心群众衣食住行和卫生工作
本报长沙18日电 湖南省衡阳专区各级党委采取有力措施,对群众冬季生活,作出妥善全面的安排,使广大社员吃好穿暖,精神舒畅,积极投入冬季生产。
衡阳专区连续两年遭受严重的旱灾,生产上受到了一定的损失。在地委领导下,全区各级党组织都是书记挂帅、全党动手、专人负责安排城乡人民的生活。在安排生活中,各地都贯彻了以粮食为中心的原则,把办好食堂作为安排群众过冬生活的重点。在党的领导下,建立食堂的民主管理机构,树立了贫农下中农的优势,配备好管理员、会计员和炊事员的班子。各个食堂在前一阶段都运用回忆对比、算细账等群众自我教育的方法,向社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勤俭过日子的教育,鼓舞了群众发愤图强、克服困难、搞好生产、安排好生活的意志和信心。在这个基础上发动群众订出安排生活的具体规划,加强民主管理,实行计划用粮。为了办好食堂,做到“政治到食堂,干部下伙房”。中共衡阳地委第一书记宁生同志深入衡阳樟木公社集兵大队花园食堂,发动社员大种蔬菜。常宁县委第一书记李子生、书记伍汉成深入荫田公社龙门大队松林一、二食堂,帮助食堂选出大公无私、积极工作的贫雇农和下中农成立核心领导小组,教育食堂的工作人员安心工作,加强团结互助;同时又民主制订管理制度,建立食堂小家务,很快办好了食堂。
抓得全,管得细是衡阳专区安排群众过冬生活的一个显著特点。除吃饭外,对穿衣、住房、取暖、行路和防病等,各级领导都作了全面安排。许多单位组织干部下去检查了解,具体解决问题。为了及时赶制出棉衣棉被,许多地方把裁缝和弹花工人集中起来优先缝制。祁阳白水公社石坝大队组织十六个裁缝和弹匠已经赶制出八十二件棉衣、三十四床棉被。各地对单身汉过冬也特别注意照顾。衡阳曲蓝公社月形大队组织二十五个老婆婆和老公公成立一个生活服务组,专门打草编草鞋,为单身汉缝补衣服和洗衣浆衫。住的方面,对透风漏雨的房屋进行了检修,全区需整修的三十五万多间房子,现已整修好二十一万多间。取暖用的柴和煤,各地也按照历史习惯和就地取材的原则进行了安排,零陵县每天上山打柴的劳力达二万人,每日打柴可达四百万斤。为节约用煤用柴,全区各地改建了许多梅花灶和实行一灶三锅。许多公社还赶制大批斗笠蓑衣和木屐等雨具,使社员出工既不受阻又不受冻。
各地在安排冬季生活中,特别强调劳逸结合。大多数公社已经实行定期放假制度,每日劳动时间适当减少;并发动群众大搞冬季卫生,作好防病工作。衡山南岳公社以食堂为中心,抓住饭、菜、水三个环节,保证社员吃暖吃饱吃得卫生和有营养。许多食堂还建立了卫生制度,定期服用预防药,有效地防止了疾病。
党对群众的生活愈是关心,群众生产积极性也愈高。现在,广大社员正对六百一十六万多亩冬季作物加强培育管理,开展冬季积肥。(附图片)
广东东莞县大朗公社积极帮助各食堂发展家底生产,这是公社干部(前左)和大朗大队大井头第五食堂的炊事员一起在菜地里淋水施肥。
新华社记者 黄炽和摄


第2版()
专栏:

辽宁复县复州公社青年试验农场场长王兴岐,在党的领导下,依靠群众,改革旧耕作制度,连续五年获得粮食高产。王兴岐在老农的帮助下,创造了一年稻麦双收的成功经验,打破了辽宁省一年不种两季庄稼的惯例。图为王兴岐(左)和老农等在稻麦双收的田间观察冬麦生长情况。 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